CN217131255U - 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31255U
CN217131255U CN202123296512.1U CN202123296512U CN217131255U CN 217131255 U CN217131255 U CN 217131255U CN 202123296512 U CN202123296512 U CN 202123296512U CN 217131255 U CN217131255 U CN 2171312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rth
combustion burner
flue gas
gas inlet
bur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9651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鸿杰
蒋志坚
田忠权
叶长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Taihu Boil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Taihu Boil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Taihu Boil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Taihu Boil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9651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312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312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312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bustion Of Fluid Fue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属于余热锅炉的补燃燃烧器领域,其包括炉膛、补燃燃烧器、水冷壁管及烟气入口,所述炉膛设置为矩形柱体式结构,在炉膛中心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补燃燃烧器,在补燃燃烧器的侧面分别设置一个烟气入口,烟气入口的四周设置有耐高温浇注料;所述炉膛的内壁上设置有水冷壁管,在水冷壁管与炉膛内壁之间设置有耐火保温层。本实用新型通过补燃燃烧器的底测布置,防止火焰直接对水冷壁管加热,减少腐蚀;高温浇注料布满炉膛的底部,将烟气入口与补燃燃烧器的周围封住,可以保护机构不受高温热损坏,烟气入口与补燃燃烧器的合理布局又提高了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属于余热锅炉的补燃燃烧器领域。
背景技术
工业锅炉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动力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的稳定性。一般补燃采用烟道式燃烧器,布置在进口烟道中,仅利用燃机排气中的氧气而不利用补燃空气,同时因烟道结构设计问题,导致补燃后烟气温度不能迅速升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可提供稳定的补燃系统,提高烟气换热效率。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包括炉膛、补燃燃烧器、水冷壁管及烟气入口,所述炉膛设置为矩形柱体式结构,在炉膛中心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补燃燃烧器,在补燃燃烧器的侧面分别设置一个烟气入口,烟气入口的四周设置有耐高温浇注料;所述炉膛的内壁上设置有水冷壁管,在水冷壁管与炉膛内壁之间设置有耐火保温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炉膛的底部设置有燃料支撑结构,所述补燃燃烧器设置在燃料支撑结构之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耐高温浇注料的一端与耐火保温层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补燃燃烧器的四周设置耐高温浇注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补燃燃烧器至少包括一个送风系统、点火系统、监测系统、燃料系统及电控系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补燃燃烧器的两侧设置有固定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烟气入口以两个补燃燃烧器的中心的连线为中心线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烟气入口与补燃燃烧器的合理布局又提高了焕然效率。
燃烧器采用低氮型天然气,负荷调整能力30%~110%。保证了锅炉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运行,避免在低负荷运行下受热面低温区易积灰,易腐蚀的情况,同时烟气排放达标。
锅炉底部设置燃烧器和烟气进口,布局紧凑,空间大,操作方便,工作安全可靠。在燃烧系统中设置自动调压装置、检漏、吹扫、火焰检测和熄火保护等一系列安全保护措施,可以实现全自动运行,增强了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补燃燃烧器;2、烟气入口;3、耐高温浇注料;4、炉膛;5、水冷壁管;6、耐火保温层;7、燃料支撑结构;8、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包括炉膛4、补燃燃烧器1、水冷壁管5及烟气入口2,所述炉膛4设置为矩形柱体式结构,在炉膛4中心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补燃燃烧器1,在补燃燃烧器1的侧面分别设置一个烟气入口 2,烟气入口2的四周设置有耐高温浇注料3;所述炉膛4的内壁上设置有水冷壁管5,在水冷壁管5与炉膛内壁之间设置有耐火保温层6。
炉膛1的底部设置有燃料支撑结构7,所述补燃燃烧器1设置在燃料支撑结构7之下。
补燃燃烧器1的四周设置耐高温浇注料3,耐高温浇注料3的一端与耐火保温层6连接,耐高温浇注料3将炉膛底部除管线外的部分包裹,与耐火保温层共同组成保温空间。
补燃燃烧器1至少包括一个送风系统、点火系统、监测系统、燃料系统及电控系统,送风系统的功能在于向燃烧室里送入一定风速和风量的空气,其主要包括壳体、风机马达、风机叶轮、风枪火管、风门控制器、风门档板、凸轮调节机构及扩散盘;点火系统的功能在于点燃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常用主要部件有:点火变压器、点火电极、电火高压电缆;监测系统的功能在于保证燃烧器安全、稳定的运行,其主要部件有火焰监测器、压力监测器、温度监测器等;燃料系统的功能在于保证燃烧器燃烧所需的燃料。燃油燃烧器的燃料系统主要有:油管及接头、油泵、电磁阀、喷嘴、重油预热器。燃气燃烧器主要有过滤器、调压器、电磁阀组、点火电磁阀组然、燃料蝶阀;电控系统是以上各系统的指挥中心和联络中心,主要控制元件为程控器,针对不同的燃烧器配有不同的程控器,常见的程控器有:LFL系列、LAL系列、LOA系列、LGB系列,其主要区别为各个程序步骤的时间不同。
补燃燃烧器1的两侧设置有固定件8,起固定作用。
烟气入口2以两个补燃燃烧器1的中心的连线为中心线对称设置,烟气密度的均匀布置,配合补燃燃烧器1有助于提高焕然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为:两台补燃燃烧器1采用底烧式,设置在锅炉底部中间,烟气入口2设置在补燃燃烧器1左右侧,四周敷设了耐高温浇注料3。高温余热烟气和补燃燃烧器1的火焰在炉膛4内充分混合燃烧,使水冷壁管5内水的温度迅速升高,一部分水汽化,在管内形成汽水混合物;通过补燃燃烧器1的底测布置,防止火焰直接对水冷壁管5加热,减少腐蚀;高温浇注料3布满炉膛1的底部,将烟气入口2与补燃燃烧器1的周围封住,可以保护机构不受高温热损坏,烟气入口2与补燃燃烧器1的合理布局又提高了换热效率。

Claims (7)

1.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炉膛(4)、补燃燃烧器(1)、水冷壁管(5)及烟气入口(2),所述炉膛(4)设置为矩形柱体式结构,在炉膛(4)中心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补燃燃烧器(1),在补燃燃烧器(1)的侧面分别设置一个烟气入口(2),烟气入口(2)的四周设置有耐高温浇注料(3);所述炉膛(4)的内壁上设置有水冷壁管(5),在水冷壁管(5)与炉膛(4)内壁之间设置有耐火保温层(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4)的底部设置有燃料支撑结构(7),所述补燃燃烧器(1)设置在燃料支撑结构(7)之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高温浇注料(3)的一端与耐火保温层(6)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燃燃烧器(1)的四周设置耐高温浇注料(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燃燃烧器(1)至少包括一个送风系统、点火系统、监测系统、燃料系统及电控系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燃燃烧器(1)的两侧设置有固定件(8)。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入口(2)以两个补燃燃烧器(1)的中心的连线为中心线对称设置。
CN202123296512.1U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 Active CN2171312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96512.1U CN217131255U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96512.1U CN217131255U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31255U true CN217131255U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20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96512.1U Active CN217131255U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312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6314B (zh) 管式炉点火控制系统
CN1086788C (zh) 全烧高炉煤气的高温高压电站锅炉
CN110848681A (zh) 一种适合于低热值、低压力燃料气的大负荷超低氮燃烧器
CN217131255U (zh) 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
CN114151784A (zh) 一种补燃燃烧器余热锅炉结构
CN110848683A (zh) 高低压、高低热值双燃料气的超低NOx、CO排放燃烧器
CN110173692A (zh) 一种用于低热值燃气的超低氮燃烧系统
CN212339224U (zh) 固体燃料高温贫氧燃烧装置
CN109237465B (zh) 一种旋流燃烧器及旋流燃烧器乏风喷入系统
CN203385195U (zh) 一种可混合冷风的多孔介质烟气热风炉
CN2293715Y (zh) 全烧高炉煤气的高温高压电站锅炉
CN111473356A (zh) 烟道式加热炉
CN206280959U (zh) 一种蓄热式多管束辐射管燃烧装置
CN206280957U (zh) 一种新型蓄热式辐射管燃烧装置
JP3893677B2 (ja) 蓄熱式バーナを有する炉
CN218296232U (zh) 低氮大量程低热值气体燃料烘炉机
CN217302776U (zh) 一种生物质挥发气热能循环系统
CN212962209U (zh) 一种燃烧炉
CN217178890U (zh) 一种用于室外具有换热功能的锅炉
CN219933991U (zh) 一种高效率VOCs处理设备
CN217423251U (zh) 一种焦炉煤气低氮燃烧器
CN215675186U (zh) 环保定向焚烧燃烧器
CN220567209U (zh) 燃机余热锅炉燃烧器烟道自冷式补燃结构
CN212299054U (zh) 一种燃烧炉的炉膛
CN213480212U (zh) 一种全预混超低氮水冷燃气燃烧器及锅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