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81099U - 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81099U
CN217081099U CN202122941095.5U CN202122941095U CN217081099U CN 217081099 U CN217081099 U CN 217081099U CN 202122941095 U CN202122941095 U CN 202122941095U CN 217081099 U CN217081099 U CN 2170810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rotating arm
support plate
cam
shaped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4109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洪彪
赵中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ingy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Lingy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Lingy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Lingy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4109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810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810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810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包括中间支架、左支撑板、右支撑板及同步反向转动机构,同步反向转动机构包括左转动臂、右转动臂及设置在中间支架上的两个外齿轮,左转动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弧形滑动部,第一弧形滑动部的内侧设置有与其中一个外齿轮相配合的第一内齿结构,右转动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弧形滑动部,第二弧形滑动部的内侧设置有与另一个外齿轮相配合的第二内齿结构。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相应柔性屏的打开展平和内折闭合,结构更加紧凑、稳固,简化了结构,减小了体积,左支撑板与右支撑板之间能够形成倒V型的避让区间,便于柔性屏的折弯处自由卷曲形成水滴状,能够减小柔性屏内应力、避免损伤柔性屏等。

Description

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柔性屏电子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也非常的迅速,用户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导致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也有许多新形态的电子产品应运而生,例如具有柔性屏幕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将成为当前的研发热点、新潮流。对于移动终端,柔性屏是一种理想的、新兴的屏幕,在携带时移动终端折叠,使用时展平得到双倍显示,满足对大屏幕显示的需求,而且能够给人含蓄、成熟、稳重的感觉等。目前,对于柔性屏移动终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设计折叠机构对柔性屏进行支撑、折叠等,减少柔性屏折弯处的损伤,提高转动折叠的稳定性、可靠性、操作感、舒适度等,提高使用寿命,使柔性屏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移动终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包括中间支架、左支撑板、右支撑板及同步反向转动机构,同步反向转动机构包括左转动臂、右转动臂及设置在中间支架上的两个外齿轮,左转动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弧形滑动部,左转动臂的另一端与左支撑板远离中间支架的一端铰接,第一弧形滑动部的内侧设置有与其中一个外齿轮相配合的第一内齿结构,右转动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弧形滑动部,右转动臂的另一端与右支撑板远离中间支架的一端铰接,第二弧形滑动部的内侧设置有与另一个外齿轮相配合的第二内齿结构,中间支架上设置有与第一弧形滑动部相配合的第一弧形滑槽及与第二弧形滑动部相配合的第二弧形滑槽,左转动臂与右转动臂能够同步反向转动,随着左转动臂与右转动臂向内转动闭合,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能够分别向外侧摆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左转动臂的旋转中心与右转动臂的旋转中心相同,随着左转动臂与右转动臂向外转动打开展平,第一弧形滑动部靠近右支撑板的一端顶部能够对右支撑板进行支撑,第二弧形滑动部靠近左支撑板的一端顶部能够对左支撑板进行支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随着左转动臂与右转动臂向外转动打开展平,左转动臂的旋转中心和右转动臂的旋转中心位于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左支撑板与右支撑板结构相同,左转动臂与右转动臂结构相同,左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避让孔,第一弧形滑动部靠近右支撑板的一端上部设置有第一凸块,右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第二弧形滑动部靠近左支撑板的一端上部设置有第二凸块,随着左转动臂与右转动臂向外转动打开展平,第一弧形滑动部靠近右支撑板的一端顶部插入第二避让孔,同时第一凸块抵靠在右支撑板的底面上进行支撑,第二弧形滑动部靠近左支撑板的一端顶部插入第一避让孔,同时第二凸块抵靠在左支撑板的底面上进行支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左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转轴,左转动臂上设置有与第一转轴铰接的第一连接孔,右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转轴,右转动臂上设置有与第二转轴铰接的第二连接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上设置有与左转动臂相配合的第一扭簧,左转动臂上设置有与左支撑板相配合的第一限位部,第二转轴上设置有与右转动臂相配合的第二扭簧,右转动臂上设置有与右支撑板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随着左转动臂与右转动臂向内转动闭合,第一扭簧能够使左支撑板抵靠在第一限位部上,第二扭簧能够使右支撑板抵靠在第二限位部上,随着左转动臂与右转动臂向外转动打开展平,被扭转的第一扭簧能够使左支撑板压靠在第二凸块上,被扭转的第二扭簧能够使右支撑板压靠在第一凸块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同步反向转动机构还包括与第一弧形滑动部相配合的第一凸轮、与第二弧形滑动部相配合的第二凸轮及与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相配合的第一弹性件,第一弧形滑动部轴向固定,第二弧形滑动部轴向固定,第一弹性件能够使第一凸轮与第一弧形滑动部一侧的第三凸轮弹性配合,且第一弹性件能够使第二凸轮与第二弧形滑动部一侧的第四凸轮弹性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齿轮连接在第一连接轴上,外齿轮与第一连接轴一一对应,两个第一连接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一凸轮与两个第一连接轴圆周方向固定且轴向能够相对滑动,第二凸轮与两个第一连接轴圆周方向固定且轴向能够相对滑动,第一弧形滑动部和第二弧形滑动部位于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之间,第一弹性件为分别套设在第一连接轴上的弹簧,每个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压靠在第一凸轮上且其另一端压靠在第一连接件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结构相同,第一凸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块,中间支架上设置有分别与两个第一滑块相配合的两个第一滑槽,两个第一滑槽沿第一连接轴的轴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间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第一弧形滑槽、第二弧形滑槽和第一滑槽设置在第一固定块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弧形滑动部沿第一弧形滑槽转动,同时第一弧形滑动部上的第一内齿结构与一个外齿轮啮合转动,第二弧形滑动部沿第二弧形滑槽转动,同时第二弧形滑动部上的第二内齿结构与另一个外齿轮啮合转动,使得左转动臂与右转动臂能够同步反向转动,即能够实现相应柔性屏的打开展平和内折闭合,在第一弧形滑动部上设置第一内齿结构,在第二弧形滑动部上设置第二内齿结构,结构更加紧凑、稳固,简化了结构,减小了体积,随着左转动臂与右转动臂向内转动闭合,左支撑板能够以左转动臂与左支撑板的铰接处为中心向外侧转动,同时右支撑板能够以右转动臂与右支撑板的铰接处为中心向外侧转动,从而左支撑板与右支撑板之间能够形成倒V型的避让区间,便于柔性屏的折弯处自由卷曲形成水滴状,能够减小柔性屏内应力、避免损伤柔性屏等,操作方便,稳定性和可靠性高,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便于柔性屏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扩大了产品的应用和发展。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凡未作特别说明的,均可通过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手段来实现本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打开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内折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扭簧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同步反向转动机构及第一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左转动臂、右转动臂、第一凸轮及第二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扭簧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中间支架1,第一弧形滑槽101,第二弧形滑槽102,第一滑槽103,第一固定块11,左支撑板2,第一转轴21,第一扭簧22,第一避让孔23,右支撑板3,第二转轴31,第二扭簧32,第二避让孔33,同步反向转动机构4,左转动臂41,第一弧形滑动部411,第一内齿结构412,第一连接孔413,第一限位部414,第三凸轮415,第一凸块416,右转动臂42,第二弧形滑动部421,第二内齿结构422,第二连接孔423,第二限位部424,第四凸轮425,第二凸块426,外齿轮43,第一凸轮44,第一滑块441,第二凸轮45,第一弹性件46,第一连接轴47,第一连接件48,左侧机壳5,右侧机壳6,柔性屏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两端”、“两侧”、“底部”、“顶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上级”、“下级”、“主要”、“次级”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可以简单地用于更清楚地区分不同的组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9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内折柔性屏7移动终端的铰链,主要用于具有柔性屏7的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该用于内折柔性屏7移动终端的铰链包括中间支架1、左支撑板2、右支撑板3及同步反向转动机构4,左转动臂41能够与相应的左侧机壳5连接,左转动臂41能够与相应的左侧机壳5连接,比如采用螺钉等紧固件连接,相应的柔性屏7的两半部分通过胶粘等方式分别与左侧机壳5和右侧机壳6固定连接,同步反向转动机构4能够带动左支撑板2与右支撑板3同步反向转动,左支撑板2和右支撑板3用于对相应的柔性屏7进行支撑。
同步反向转动机构4包括左转动臂41、右转动臂42及两个外齿轮43,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能够同步反向转动,两个外齿轮43设置在中间支架1上,左转动臂4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弧形滑动部411,左转动臂41的另一端与左支撑板2远离中间支架1的一端铰接,第一弧形滑动部41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内齿结构412,第一内齿结构412与其中一个外齿轮43啮合,右转动臂4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弧形滑动部421,右转动臂42的另一端与右支撑板3远离中间支架1的一端铰接,第二弧形滑动部421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内齿结构422,第二内齿结构422与另一个外齿轮43啮合,中间支架1上设置有第一弧形滑槽101及第二弧形滑槽102,第一弧形滑槽101与第一弧形滑动部411相配合,第一弧形滑动部411能够沿第一弧形滑槽101转动,第二弧形滑槽102与第二弧形滑动部421相配合,第二弧形滑动部421能够沿第二弧形滑槽102转动。在第一弧形滑动部411上设置第一内齿结构412,在第二弧形滑动部421上设置第二内齿结构422,将转动件与齿轮一体化,结构更加紧凑、稳固,简化了结构,减小了体积。
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弧形滑动部411沿第一弧形滑槽101转动,同时第一弧形滑动部411上的第一内齿结构412与一个外齿轮43啮合转动,第二弧形滑动部421沿第二弧形滑槽102转动,同时第二弧形滑动部421上的第二内齿结构422与另一个外齿轮43啮合转动,使得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能够同步反向转动,从而能够实现相应柔性屏7的打开展平和内折闭合。随着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向内转动闭合,左支撑板2能够以左转动臂41与左支撑板2的铰接处为中心向外侧转动,同时右支撑板3能够以右转动臂42与右支撑板3的铰接处为中心向外侧转动,从而左支撑板2与右支撑板3之间能够形成倒V型的避让区间,便于柔性屏7的折弯处自由卷曲形成水滴状,能够减小柔性屏7内应力、避免损伤柔性屏7等,随着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向外转动打开展平,左支撑板2和右支撑板3能够对相应的柔性屏7进行支撑,保证柔性屏7打开使用过程中的平整度等,稳定性和可靠性高,便于柔性屏7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
中间支架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同步反向转动机构4,两个同步反向转动机构4分别左支撑板2的两端和右支撑板3的两端相配合,即两个同步反向转动机构4同时同步工作,受力更加均匀,更加稳定、可靠等。
左转动臂41的旋转中心与右转动臂42的旋转中心相同,便于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更加精确、稳定地同步反向转动。随着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向外转动打开展平,左转动臂41的旋转中心和右转动臂42的旋转中心位于左支撑板2和右支撑板3的上方,能够减小柔性屏7内应力、减少对柔性屏7的损伤等,更加稳定、可靠。随着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向内转动闭合,即柔性屏7内折闭合后,柔性屏7的底部还可以位于左转动臂41和右转动臂42的旋转中心的上方,更加稳定、可靠等。
左支撑板2的长度和右支撑板3的长度与柔性屏7的长度基本一致,能够更加全面、均匀地对打开展平的柔性屏7进行支撑,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左支撑板2和右支撑板3尽可能的对柔性屏7的中间部位进行全部的支撑。
随着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向外转动打开展平,第一弧形滑动部411靠近右支撑板3的一端顶部能够对右支撑板3进行支撑,第二弧形滑动部421靠近左支撑板2的一端顶部能够对左支撑板2进行支撑,使得左支撑板2和右支撑板3对柔性屏7进行稳定地支撑,保证柔性屏7在使用过程中的平整度,结构更加紧凑、稳固。
左支撑板2与右支撑板3结构相同,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结构相同,左支撑板2上设置有第一避让孔23,第一弧形滑动部411靠近右支撑板3的一端上部设置有第一凸块416,右支撑板3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33,第二弧形滑动部421靠近左支撑板2的一端上部设置有第二凸块426,第一凸块416和第二凸块426的形状、大小等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随着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向外转动打开展平,第一弧形滑动部411靠近右支撑板3的一端顶部插入第二避让孔33,同时第一凸块416抵靠在右支撑板3的底面上进行支撑,第二弧形滑动部421靠近左支撑板2的一端顶部插入第一避让孔23,同时第二凸块426抵靠在左支撑板2的底面上进行支撑,结构更加稳固、可靠,便于第一内齿结构412和第二内齿结构422分别与两个外齿轮43更好地啮合等。
左支撑板2上设置有第一转轴21,左转动臂41上设置有与第一转轴21铰接的第一连接孔413,右支撑板3上设置有第二转轴31,右转动臂42上设置有与第二转轴31铰接的第二连接孔423,结构简单、稳固,操作方便,能够保证左支撑板2和右支撑更好地转动。
第一转轴21上设置有与左转动臂41相配合的第一扭簧22,左转动臂41上设置有与左支撑板2相配合的第一限位部414,第二转轴31上设置有与右转动臂42相配合的第二扭簧32,右转动臂42上设置有与右支撑板3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424。当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向外转动打开展平后,第一弧形滑动部411靠近右支撑板3的一端顶部插入第二避让孔33,同时第一凸块416抵靠在右支撑板3的底面上进行支撑,第二弧形滑动部421靠近左支撑板2的一端顶部插入第一避让孔23,同时第二凸块426抵靠在左支撑板2的底面上进行支撑,被扭转的第一扭簧22能够使左支撑板2压靠在第二凸块426上,被扭转的第二扭簧32能够使右支撑板3压靠在第一凸块416上,结构更加稳固、可靠。随着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向内转动闭合,开始阶段第一扭簧22使得左支撑板2一直压靠在第二凸块426上,并且第二扭簧32能够使右支撑板3压靠在第一凸块416上,当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同步反向转动一定的范围后,左支撑板2与第二凸块426分离,右支撑板3与第一凸块416分离,当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向最终内转动闭合后,第一扭簧22最终能够使左支撑板2抵靠在第一限位部414上,第二扭簧32最终能够使右支撑板3抵靠在第二限位部424上,操作更加方便,更加稳定、可靠等。
同步反向转动机构4还包括第一凸轮44、第二凸轮45及与第一凸轮44和第二凸轮45相配合的第一弹性件46,第一凸轮44与第一弧形滑动部411相配合,第二凸轮45与第二弧形滑动部421相配合,第一弹性件46能够使第一凸轮44与第一弧形滑动部411一侧的第三凸轮415弹性配合,且第一弹性件46能够使第二凸轮45与第二弧形滑动部421一侧的第四凸轮425弹性配合,第一弧形滑动部411轴向固定,第二弧形滑动部421轴向固定,就是说第一弧形滑动部411只能沿第一弧形滑槽101转动,第二弧形滑动部421只能沿第二弧形滑槽102转动,可以是第一凸轮44和第二凸轮45共用一组第一弹性件46,也可以是两组第一弹性件46与第一凸轮44和第二凸轮45一一对应,每组第一弹性件46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在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同步反向转动过程中,第一弹性件46使第一凸轮44与第一弧形滑动部411一侧的第三凸轮415弹性配合,且第一弹性件46使第二凸轮45与第二弧形滑动部421一侧的第四凸轮425弹性配合,使得能够对左转动臂41和右转动臂42的转动提供扭矩,即为左转动臂41和右转动臂42的转动提供合适的摩擦阻尼力,保证转动的稳定性、可靠性等,操作感、舒适度等更好,比如在打开展平状态下的摩擦阻尼力最大,具有一定的自锁能力,需要施加一定的外力才能进行闭合,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在内折闭合状态下,通过与其他辅助机构相配合实现自锁,比如在左侧机壳5和右侧机壳6上分别设置相应的磁铁等。此外,打开展平状态下的摩擦阻尼力和内折闭合状态下的摩擦阻尼力也可以是都是最大的,即打开展平状态和内折闭合状态都具有一定的自锁能力。
参照图6、图8所示,外齿轮43连接在第一连接轴47上,外齿轮43与第一连接轴47一一对应,通常两个第一连接轴47并排设置,每个第一连接轴47设置一个外齿轮43,两个第一连接轴47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48连接,第一凸轮44与两个第一连接轴47圆周方向固定且能够轴向能够相对滑动,第二凸轮45与两个第一连接轴47圆周方向固定且轴向能够相对滑动,第一凸轮44上设置有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轴47连接的通孔,第二凸轮45上设置有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轴47连接的通孔,第一弧形滑动部411和第二弧形滑动部421位于第一凸轮44与第二凸轮45之间,第一弹性件46为分别套设在第一连接轴47上的弹簧,每个第一连接轴47上分别套设有第一弹性件46,每个第一弹性件46的一端压靠在第一凸轮44上,每个第一弹性件46的另一端压靠在第一连接轴47一端的第一连接件48上,第二凸轮45远离第四凸轮425的一端压靠在第一连接轴47另一端的第一连接件48。比如,当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同步反向转动向内闭合时,第一弧形滑动部411转动能够推动第一凸轮44沿第一连接轴47轴向滑动,第一凸轮44压缩第一弹性件46,同时第二弧形滑动部421转动能够推动第二凸轮45和两个第一连接轴47一起轴向移动,也压缩第一弹性件46,从而能够对左转动臂41和右转动臂42的转动提供扭矩,即为左转动臂41和右转动臂42的转动提供合适的摩擦阻尼力。
第一凸轮44与第二凸轮45结构相同,第一凸轮4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块441,中间支架1上设置有分别与两个第一滑块441相配合的两个第一滑槽103,两个第一滑槽103沿第一连接轴47的轴向设置,同理,第二凸轮4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滑块,中间支架1上设置有分别与两个第二滑块相配合的两个第二滑槽,两个第二滑槽沿第一连接轴47的轴向设置。第一凸轮44和第二凸轮45沿第一连接轴47轴向移动,同时第一滑块441沿第一滑槽103滑动,第二滑块沿第二滑槽滑动,运动更加平稳、可靠。
中间支架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11,第一弧形滑槽101、第二弧形滑槽102和第一滑槽103设置在第一固定块11上,操作更加方便,更加稳定、可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有:第一弧形滑动部411沿第一弧形滑槽101转动,同时第一弧形滑动部411上的第一内齿结构412与一个外齿轮43啮合转动,第二弧形滑动部421沿第二弧形滑槽102转动,同时第二弧形滑动部421上的第二内齿结构422与另一个外齿轮43啮合转动,使得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能够同步反向转动,从而能够实现相应柔性屏7的打开展平和内折闭合;在第一弧形滑动部411上设置第一内齿结构412,在第二弧形滑动部421上设置第二内齿结构422,将转动件与齿轮一体化,结构更加紧凑、稳固,简化了结构,减小了体积;左转动臂41的旋转中心与右转动臂42的旋转中心相同,随着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向内转动闭合,左支撑板2能够以左转动臂41与左支撑板2的铰接处为中心向外侧转动,同时右支撑板3能够以右转动臂42与右支撑板3的铰接处为中心向外侧转动,第一扭簧22最终能够使左支撑板2抵靠在第一限位部414上,第二扭簧最终能够使右支撑板3抵靠在第二限位部上,从而左支撑板2与右支撑板3之间能够形成倒V型的避让区间,便于柔性屏7的折弯处自由卷曲形成水滴状,随着左转动臂41与右转动臂42向外转动打开展平,左转动臂41的旋转中心和右转动臂42的旋转中心位于左支撑板2和右支撑板3的上方,第一弧形滑动部411靠近右支撑板3的一端顶部插入第二避让孔33,同时第一凸块416抵靠在右支撑板3的底面上进行支撑,第二弧形滑动部421靠近左支撑板2的一端顶部插入第一避让孔23,同时第二凸块426抵靠在左支撑板2的底面上进行支撑,被扭转的第一扭簧22能够使左支撑板2压靠在第二凸块426上,被扭转的第二扭簧32能够使右支撑板3压靠在第一凸块416上,能够减小柔性屏7内应力、避免损伤柔性屏7、保证柔性屏7在使用过程中的平整度等;第一凸轮44、第二凸轮45及第一弹性件46相配合,能够对左转动臂41和右转动臂42的转动提供扭矩,即为左转动臂41和右转动臂42的转动提供合适的摩擦阻尼力,操作感、舒适度等更好,比如在打开展平状态下的摩擦阻尼力最大,具有一定的自锁能力,需要施加一定的外力才能进行闭合;操作方便,稳定性和可靠性高,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便于柔性屏7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扩大了产品的应用和发展。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替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细节都可以用等效元素代替,材料、形状和尺寸也可以是任意的。

Claims (10)

1.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支架(1)、左支撑板(2)、右支撑板(3)及同步反向转动机构(4),所述同步反向转动机构(4)包括左转动臂(41)、右转动臂(42)及设置在所述中间支架(1)上的两个外齿轮(43),所述左转动臂(4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弧形滑动部(411),所述左转动臂(41)的另一端与所述左支撑板(2)远离所述中间支架(1)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弧形滑动部(411)的内侧设置有与其中一个所述外齿轮(43)相配合的第一内齿结构(412),所述右转动臂(4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弧形滑动部(421),所述右转动臂(42)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支撑板(3)远离所述中间支架(1)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弧形滑动部(421)的内侧设置有与另一个所述外齿轮(43)相配合的第二内齿结构(422),所述中间支架(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弧形滑动部(411)相配合的第一弧形滑槽(101)及与所述第二弧形滑动部(421)相配合的第二弧形滑槽(102),所述左转动臂(41)与所述右转动臂(42)能够同步反向转动,随着所述左转动臂(41)与所述右转动臂(42)向内转动闭合,所述左支撑板(2)和所述右支撑板(3)能够分别向外侧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转动臂(41)的旋转中心与所述右转动臂(42)的旋转中心相同,随着所述左转动臂(41)与所述右转动臂(42)向外转动打开展平,所述第一弧形滑动部(411)靠近所述右支撑板(3)的一端顶部能够对所述右支撑板(3)进行支撑,所述第二弧形滑动部(421)靠近所述左支撑板(2)的一端顶部能够对所述左支撑板(2)进行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其特征在于,随着所述左转动臂(41)与所述右转动臂(42)向外转动打开展平,所述左转动臂(41)的旋转中心和所述右转动臂(42)的旋转中心位于所述左支撑板(2)和所述右支撑板(3)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板(2)与所述右支撑板(3)结构相同,所述左转动臂(41)与所述右转动臂(42)结构相同,所述左支撑板(2)上设置有第一避让孔(23),所述第一弧形滑动部(411)靠近所述右支撑板(3)的一端上部设置有第一凸块(416),所述右支撑板(3)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33),所述第二弧形滑动部(421)靠近所述左支撑板(2)的一端上部设置有第二凸块(426),随着所述左转动臂(41)与所述右转动臂(42)向外转动打开展平,所述第一弧形滑动部(411)靠近所述右支撑板(3)的一端顶部插入所述第二避让孔(33),同时所述第一凸块(416)抵靠在所述右支撑板(3)的底面上进行支撑,所述第二弧形滑动部(421)靠近所述左支撑板(2)的一端顶部插入所述第一避让孔(23),同时所述第二凸块(426)抵靠在所述左支撑板(2)的底面上进行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板(2)上设置有第一转轴(21),所述左转动臂(4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轴(21)铰接的第一连接孔(413),所述右支撑板(3)上设置有第二转轴(31),所述右转动臂(4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转轴(31)铰接的第二连接孔(4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21)上设置有与所述左转动臂(41)相配合的第一扭簧(22),所述左转动臂(41)上设置有与所述左支撑板(2)相配合的第一限位部(414),所述第二转轴(31)上设置有与所述右转动臂(42)相配合的第二扭簧(32),所述右转动臂(42)上设置有与所述右支撑板(3)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424),随着所述左转动臂(41)与所述右转动臂(42)向内转动闭合,所述第一扭簧(22)能够使所述左支撑板(2)抵靠在所述第一限位部(414)上,所述第二扭簧(32)能够使所述右支撑板(3)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部(424)上,随着所述左转动臂(41)与所述右转动臂(42)向外转动打开展平,被扭转的所述第一扭簧(22)能够使所述左支撑板(2)压靠在所述第二凸块(426)上,被扭转的所述第二扭簧(32)能够使所述右支撑板(3)压靠在所述第一凸块(416)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反向转动机构(4)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弧形滑动部(411)相配合的第一凸轮(44)、与所述第二弧形滑动部(421)相配合的第二凸轮(45)及与所述第一凸轮(44)和所述第二凸轮(45)相配合的第一弹性件(46),所述第一弧形滑动部(411)轴向固定,所述第二弧形滑动部(421)轴向固定,所述第一弹性件(46)能够使所述第一凸轮(44)与所述第一弧形滑动部(411)一侧的第三凸轮(415)弹性配合,且所述第一弹性件(46)能够使所述第二凸轮(45)与所述第二弧形滑动部(421)一侧的第四凸轮(425)弹性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齿轮(43)连接在第一连接轴(47)上,所述外齿轮(43)与所述第一连接轴(47)一一对应,两个所述第一连接轴(47)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48)连接,所述第一凸轮(44)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轴(47)圆周方向固定且轴向能够相对滑动,所述第二凸轮(45)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轴(47)圆周方向固定且轴向能够相对滑动,所述第一弧形滑动部(411)和所述第二弧形滑动部(421)位于所述第一凸轮(44)与所述第二凸轮(45)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46)为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轴(47)上的弹簧,每个所述第一弹性件(46)的一端压靠在所述第一凸轮(44)上且其另一端压靠在所述第一连接件(48)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44)与所述第二凸轮(45)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凸轮(4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块(441),所述中间支架(1)上设置有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滑块(441)相配合的两个第一滑槽(103),两个所述第一滑槽(103)沿所述第一连接轴(47)的轴向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架(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11),所述第一弧形滑槽(101)、所述第二弧形滑槽(102)和所述第一滑槽(103)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块(11)上。
CN202122941095.5U 2021-11-26 2021-11-26 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Active CN2170810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41095.5U CN217081099U (zh) 2021-11-26 2021-11-26 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41095.5U CN217081099U (zh) 2021-11-26 2021-11-26 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81099U true CN217081099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39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41095.5U Active CN217081099U (zh) 2021-11-26 2021-11-26 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810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81839U (zh) 一种可折叠智能终端
WO2019134693A1 (zh)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215871469U (zh)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3719525A (zh) 一种旋转铰链、折叠机壳和电子设备
WO2023197993A1 (zh) 铰链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3915229A (zh) 折叠机构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
CN112243053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0958338B (zh) 转轴机构及电子装置
CN114198386A (zh) 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CN216044966U (zh) 一种旋转铰链、折叠机壳和电子设备
CN110905908A (zh) 极高屏占比折叠显示设备的铰链结构及折叠显示设备
CN217582851U (zh) 折叠机构及应用其的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217081099U (zh) 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CN115126767A (zh) 一种阻尼机构、转轴机构及终端
CN113357256A (zh) 一种移动终端内折叠铰链
WO2024016800A1 (zh) 铰链装置及柔性显示装置
CN217081098U (zh) 碟簧供扭机构
CN113915228A (zh) 折叠机构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5949665B (zh) 铰链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4507123U (zh) 新型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216691840U (zh) 折叠机构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217081102U (zh)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CN219953939U (zh) 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转轴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216691841U (zh) 折叠机构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
CN218468058U (zh) 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