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60544U - 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60544U
CN217060544U CN202123272995.1U CN202123272995U CN217060544U CN 217060544 U CN217060544 U CN 217060544U CN 202123272995 U CN202123272995 U CN 202123272995U CN 217060544 U CN217060544 U CN 2170605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pull rod
observation station
sleeve
telescopic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7299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傅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lin Hongyu Surveying and Mappi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327299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605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605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605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包括:光照度传感器、雨量传感器、支架、拉杆、吊环、拉绳;所述光照度传感器的下部设有雨量传感器,且雨量传感器与光照度传感器通过镶嵌连接;所述支架设置在三角架托的下部,且支架与三角架托通过铰接固定;所述拉杆设置在三角架托的下部,且拉杆与三角架托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吊环设置在拉杆的底部,且吊环与拉杆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拉绳设置在吊环的下部,且拉绳与吊环通过打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的改进,具有安装拆卸方便、收纳方便、可升降灵活调节高度、重心结构更加稳定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Description

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象观测站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
背景技术
气象观测站也称为气象站,气象观测站应用的领域比较广泛,根据配置传感器不同,可检测气象环境和土壤中多种参数,气象观测站已应用于农业、林业、航空、军事等领域。
气象观测站有固定的不可移动的观测塔和可移动的小型气象观测站,适应的范围均有不同,除了常规的固定的大的气象站之外,小的气象站可监测局部小范围内的气候环境,虽能使用,但是在实际的安装操作当中,由于以支架支撑方式的架是结构,底部的固定方式主要以三角支架固定为主,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当一种一个支架的底部固定松动时,结构失去平衡,装置受到强风时很容易吹倒,破坏了观测站,造成财产损失。
因而亟需一种结构牢固、重心稳定,安装使用方便的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包括:光照度传感器、雨量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上固定座、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底座、伸缩杆、太阳能电池板、套筒、三角架托、支架、拉杆、吊环、拉绳、固定长钉、限位环;所述光照度传感器呈半圆形,且光照度传感器的下部设有雨量传感器,且雨量传感器与光照度传感器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所述上固定座设置在雨量传感器的底部,且上固定座与雨量传感器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所述风速风向传感器设置在上固定座的上部的左右两侧和前后两端;所述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设置在上固定座的下部,且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与上固定座通过卡接固定;所述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设置在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的下部,且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与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通过电性连接;所述底座设置在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的下部,且底座与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所述伸缩杆设置在底座的下部,且伸缩杆与底座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置在伸缩杆的中间位置,且太阳能电池板与伸缩杆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套筒设置在伸缩杆的下部,且套筒与伸缩杆通过锁固套旋转固定;所述三角架托设置在套筒的底部,且三角架托与套筒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支架设置在三角架托的下部,且支架与三角架托通过铰接固定;所述拉杆设置在三角架托的下部,且拉杆与三角架托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吊环设置在拉杆的底部,且吊环与拉杆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拉绳设置在吊环的下部,且拉绳与吊环通过打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长钉设置在拉绳的下部,且固定长钉的顶部被拉绳贯穿;所述限位环设置在拉杆的上部,且限位环和拉杆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所述光照度传感器呈半球形结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所述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和底座整体呈球状结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所述光照度传感器、雨量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和太阳能电池板通过电性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所述伸缩杆和套筒通过间隙配合上下滑动连接构成装置的升降结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所述支架与拉杆中间设有铰接轴。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通过在三角架托上部设置伸缩杆和套筒,且伸缩杆和套筒通过间隙配合上下滑动连接构成装置的升降结构,并用锁固套固定,可灵活调节观测站的高度,使用方便,不用时收纳也方便。
2、本实用新型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通过在拉杆的下部设置固定长钉,且固定长钉固定在地面上,且固定长钉、吊环和拉绳构成观测站底部中间位置的加固装置,增加观测站中间中心位置的稳定性,使结构更加牢固。
3、本实用新型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通过在拉杆的下部设置吊环和拉绳,吊环与拉绳可栓系打结固定,并灵活调节使用长度,方便工作人员安装时操作方便,拆卸也方便。
4、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的改进,具有安装拆卸方便、收纳方便、可升降灵活调节高度、重心结构更加稳定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光照度传感器1、雨量传感器2、风速风向传感器3、上固定座4、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5、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6、底座7、伸缩杆8、太阳能电池板9、套筒10、三角架托11、支架12、拉杆13、吊环14、拉绳15、固定长钉16、限位环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
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包括:光照度传感器1、雨量传感器2、风速风向传感器3、上固定座4、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5、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6、底座7、伸缩杆8、太阳能电池板9、套筒10、三角架托11、支架12、拉杆13、吊环14、拉绳15、固定长钉16、限位环17;光照度传感器1呈半圆形,且光照度传感器1的下部设有雨量传感器2,且雨量传感器2与光照度传感器1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上固定座4设置在雨量传感器2的底部,且上固定座4与雨量传感器2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风速风向传感器3设置在上固定座4的上部的左右两侧和前后两端;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5设置在上固定座4的下部,且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5与上固定座4通过卡接固定;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6设置在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5的下部,且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6与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5通过电性连接;底座7设置在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6的下部,且底座7与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6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伸缩杆8设置在底座7的下部,且伸缩杆8与底座7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太阳能电池板9设置在伸缩杆8的中间位置,且太阳能电池板9与伸缩杆8通过螺栓固定;套筒10设置在伸缩杆8的下部,且套筒10与伸缩杆8通过锁固套旋转固定;三角架托11设置在套筒10的底部,且三角架托11与套筒10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支架12设置在三角架托11的下部,且支架12与三角架托11通过铰接固定;拉杆13设置在三角架托11的下部,且拉杆13与三角架托11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吊环14设置在拉杆13的底部,且吊环14与拉杆13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拉绳15设置在吊环14的下部,且拉绳15与吊环14通过打结固定连接;固定长钉16设置在拉绳15的下部,且固定长钉16的顶部被拉绳15贯穿;限位环17设置在拉杆13的上部,且限位环17和拉杆13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
具体的,风速风向传感器3共设有四处,且这四处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具体的,伸缩杆8和套筒10通过间隙配合上下滑动连接构成装置的升降结构,可灵活调节观测站的高度。
具体的,固定长钉16固定在地面上,且固定长钉16、吊环14和拉绳15构成观测站底部中间位置的加固装置。
具体的,支架12的底部设有铰接板,且所述的铰接板上开设有固定孔,可穿入螺栓固定在地面上。
具体的,拉杆13的中间位置设有滑动环,且滑动环与拉杆13通过手柄螺栓固定。
具体实施步骤:
使用方法:
将气象观测站装置取出,放置在一旁,将装置的支架打开,旋转合适的支架范围固定,将拉杆中间的滑动环用手柄螺栓拧紧,再将支架底部的铰接板穿入螺栓打入地下,再将拉杆底部的吊环,套入拉绳底部用固定长钉敲入地下,固定长钉上设有倒刺结构,打入地下不易拔出,可使结构更加牢固稳定。
然后在固定筒和伸缩杆的连接处,拧开锁固套,调节观测站的高度,之后将太阳能板固定在伸缩杆上即可。
综上所述:该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通过在三角架托上部设置伸缩杆和套筒,且伸缩杆和套筒通过间隙配合上下滑动连接构成装置的升降结构,并用锁固套固定,可灵活调节观测站的高度,使用方便,不用时收纳也方便;通过在拉杆的下部设置固定长钉,且固定长钉固定在地面上,且固定长钉、吊环和拉绳构成观测站底部中间位置的加固装置,增加观测站中间中心位置的稳定性,使结构更加牢固;通过在拉杆的下部设置吊环和拉绳,吊环与拉绳可栓系打结固定,并灵活调节使用长度,方便工作人员安装时操作方便,拆卸也方便;通过对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的改进,具有安装拆卸方便、收纳方便、可升降灵活调节高度、重心结构更加稳定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包括:光照度传感器(1)、雨量传感器(2)、风速风向传感器(3)、上固定座(4)、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5)、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6)、底座(7)、伸缩杆(8)、太阳能电池板(9)、套筒(10)、三角架托(11)、支架(12)、拉杆(13)、吊环(14)、拉绳(15)、固定长钉(16)、限位环(17);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照度传感器(1)呈半圆形,且光照度传感器(1)的下部设有雨量传感器(2),且雨量传感器(2)与光照度传感器(1)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所述上固定座(4)设置在雨量传感器(2)的底部,且上固定座(4)与雨量传感器(2)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所述风速风向传感器(3)设置在上固定座(4)的上部的左右两侧和前后两端;所述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5)设置在上固定座(4)的下部,且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5)与上固定座(4)通过卡接固定;所述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6)设置在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5)的下部,且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6)与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5)通过电性连接;所述底座(7)设置在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6)的下部,且底座(7)与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6)通过镶嵌方式相连接;所述伸缩杆(8)设置在底座(7)的下部,且伸缩杆(8)与底座(7)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9)设置在伸缩杆(8)的中间位置,且太阳能电池板(9)与伸缩杆(8)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套筒(10)设置在伸缩杆(8)的下部,且套筒(10)与伸缩杆(8)通过锁固套旋转固定;所述三角架托(11)设置在套筒(10)的底部,且三角架托(11)与套筒(10)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支架(12)设置在三角架托(11)的下部,且支架(12)与三角架托(11)通过铰接固定;所述拉杆(13)设置在三角架托(11)的下部,且拉杆(13)与三角架托(11)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吊环(14)设置在拉杆(13)的底部,且吊环(14)与拉杆(13)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拉绳(15)设置在吊环(14)的下部,且拉绳(15)与吊环(14)通过打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长钉(16)设置在拉绳(15)的下部,且固定长钉(16)的顶部被拉绳(15)贯穿;所述限位环(17)设置在拉杆(13)的上部,且限位环(17)与拉杆(13)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照度传感器(1)呈半球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5)、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6)和底座(7)整体呈球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照度传感器(1)、雨量传感器(2)、风速风向传感器(3)、信息采集及通讯模组(5)、空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6)和太阳能电池板(9)通过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8)和套筒(10)通过间隙配合上下滑动连接构成装置的升降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2)与拉杆(13)中间设有铰接轴。
CN202123272995.1U 2021-12-23 2021-12-23 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 Active CN2170605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2995.1U CN217060544U (zh) 2021-12-23 2021-12-23 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2995.1U CN217060544U (zh) 2021-12-23 2021-12-23 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60544U true CN217060544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79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72995.1U Active CN217060544U (zh) 2021-12-23 2021-12-23 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605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06769A (zh) * 2023-09-07 2023-10-20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 一种无人值守的连续地质勘探观测站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06769A (zh) * 2023-09-07 2023-10-20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 一种无人值守的连续地质勘探观测站
CN116906769B (zh) * 2023-09-07 2024-01-30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 一种无人值守的连续地质勘探观测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060544U (zh) 移动型气候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的结构
CN212113029U (zh) 一种用于生态渔业信息服务的警示装置
CN105766543A (zh) 一种树木防风防倒固定支撑装置
CN109371970A (zh) 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单桩沉桩稳固平台及其定位方法
BR112019005699B1 (pt) Método e equipamento para substituir componentes de turbina eólica
CN109625267A (zh) 一种悬浮遮阳装置
CN209786629U (zh) 输电线路耐张玻璃绝缘子更换用的辅助装置
CN213452760U (zh) 一种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气象站安装支架
CN203590774U (zh) 果树护杆器
CN211091478U (zh) 一种针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诱捕装置
CN208402709U (zh) 一种园林树木移栽用支撑固定装置
CN206235483U (zh) 一种具有遮雨功能的中流量采样器
CN216202136U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气象服务装置
CN210113875U (zh) 一种菌袋吊袋栽培分散悬挂装置
CN210346706U (zh) 一种测绘工程用多功能标杆
CN206078353U (zh) 一种遮阳网防风缓冲器
CN203589426U (zh) 用于安装接地线挂钩的升降装置
CN206698936U (zh) 一种植物防雨罩
CN106376392A (zh) 一种结构强度稳定的多功能大棚系统
US10247355B1 (en) Telescopic pole mounting system
CN217085300U (zh) 一种气象观测装置
CN220383775U (zh) 一种轻简适用雪茄烟遮荫棚
CN217905305U (zh) 一种果树拉枝抗风装置
CN214709795U (zh) 固定式昆虫诱捕器挂靠装置
CN211118513U (zh) 一种农业遥感监测装置用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14

Address after: 719000 Street Floor Building on the North Side of Xinda West Road, Liangjiawan, Hengshan District, Yuli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ulin Hongyu Surveying and Mapp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62000 No. 255, Pingshan South Road, Fengze District,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u Fe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