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43263U - 一种涂布垫片及涂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涂布垫片及涂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43263U
CN217043263U CN202220666540.3U CN202220666540U CN217043263U CN 217043263 U CN217043263 U CN 217043263U CN 202220666540 U CN202220666540 U CN 202220666540U CN 217043263 U CN217043263 U CN 2170432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gasket
slurry
baffle
die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6654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士轩
魏潇博
赵高科
黄璟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utomotive Innov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utomotive Innov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utomotive Innov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utomotive Innov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6654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432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432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432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布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涂布垫片及涂布装置,浆料通过进料口进入浆料腔内后会冲击扰流凸起,扰流凸起会起到对进入浆料腔内的浆料进行扰流及分流的作用,以改变进料口位置的浆料流量,同时缓解挡板附近的流速,将大部分浆料导流至挡板的两侧,以使出料口处的流量较为均衡,减小出料口中间位置和挡板边缘位置的流速差和压力差,从而提升浆料涂布厚度及横向涂布面密度的一致性,达到提升电池容量一致性的目的,提高电池成组效率。扰流凸起还可以提高进料口附近浆料的流动性,以提高涂布效率、降低能耗;无需采用出料口间隙可调的涂布模头,即可提升浆料涂布厚度及涂布面密度的一致性,降低涂布装置的改造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涂布垫片及涂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布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涂布垫片及涂布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锂离子电池产业的飞速发展,产能、效率的提升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以及一致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除了在原材料端进行把控以外,还可以在电池制造过程中,提高极片涂布的质量,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一致性和安全性,而极片涂布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涂布厚度的一致性和涂布面密度的一致性。
极片涂布所用的设备为涂布装置,通常采用挤压式涂布机,其涂布原理是将正、负极材料分别加入粘合剂和有机溶剂进行搅拌打浆混合均匀形成浆料,将浆料均匀地涂布于如铜箔、铝箔等基材上,并进行烘干形成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片。
现有涂布装置的涂布模头多为间隙不可调的模头,即上下模腔之间的间隙固定,这就导致了浆料由模头内向外喷涂时,进料口处的浆料流量与其他位置的浆料流量不同且偏大,从而使出料口中间位置处涂布在基材上的浆料层厚度(干燥后)与其他位置的浆料层厚度差异较大,横向面密度差异可达3%及以上,远高于一般设计公差的要求。而理论上来说,仅横向面密度差异造成的电芯容量差异就可达数百毫安,更何况同时考虑浆料层厚度的差异,以致大大地影响了电池能量密度的一致性。而且随着对锂离子电池产能要求的增加及效率提升的要求,涂布宽度由100mm-400mm增加至1300mm-1600mm,涂布宽度越大对涂布厚度、横向面密度的一致性要求越高。
为了提高涂布厚度和横向面密度的一致性,目前常用的解决方式之一是在距离涂布下模头的进料口一定距离的唇口位置进行贴胶处理,以降低该位置的浆料流量,改善涂布产品的横向面密度。但该方法会导致该位置与其他位置出现台阶厚度差。
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解决方式是:对涂布模头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提高横向面密度的一致性,具体地,在涂布装置的烘箱出口设置面密度检测装置,通过面密度检测装置检测涂布烘干后的极片的横向面密度;在涂布机头的模头唇口前端增加多个压力调节装置,控制压力调节装置根据面密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调节唇口的压力,以使涂布各点的面密度保持一致。但由于面密度检测装置和涂布机头之间存在距离差,即使根据面密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调节唇口的压力,使之后涂布时涂布各点的面密度保持一致,但面密度检测装置和涂布机头之间的极片仍存在面密度一致性差的问题。此外,根据面密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调节唇口压力的方式是调整风量,风量的具体调整量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到,增加了程序控制难度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涂布垫片及涂布装置,能够提高涂布均匀性,降低涂布装置的成本。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涂布垫片,包括:
垫片本体,所述垫片本体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容纳浆料且一端设有开口;
挡板,所述挡板连接于所述垫片本体且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垫片本体厚度方向的一侧面上凸设有扰流凸起,所述扰流凸起用于扰动浆料。
作为上述涂布垫片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扰流凸起是柱体结构、或镂空结构,或外表面为弧面的结构。
作为上述涂布垫片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垫片本体包括本体一和连接于所述本体一两端的本体二,所述本体一和两个所述本体二围设成所述容纳腔,所述挡板居中设置于所述本体一。
作为上述涂布垫片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垫片本体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导向凸起,至少一个所述本体二远离所述本体一的一端设有所述导向凸起。
作为上述涂布垫片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导向凸起面朝所述本体一的侧面和与其相连的所述本体二面朝另一所述本体二的侧面平滑过渡连接;
和/或,所述挡板与所述本体一平滑过渡连接;
和/或,所述挡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一,另一端向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所在侧延伸形成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的端面与所述挡板面朝所述本体二的侧面平滑过渡连接。
作为上述涂布垫片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导向凸起背对所述本体一的侧面和所述开口内壁的连接处设有倒角结构;
和/或,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留白挡条,所述留白挡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一,另一端向所述开口所在侧延伸形成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二自由端的端面与所述留白挡条面朝所述本体二的侧面的连接处设有倒角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涂布装置,包括下涂布模头、上涂布模头及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涂布垫片;
所述涂布垫片安装于所述下涂布模头和所述上涂布模头之间,所述涂布垫片、所述下涂布模头和所述上涂布模头围成有浆料腔,所述下涂布模头和所述上涂布模头封堵所述开口形成与所述浆料腔连通的出料口;
所述下涂布模头上设有与所述浆料腔连通的进料口,至少部分所述扰流凸起正对所述进料口。
作为上述涂布装置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浆料腔包括设于所述下涂布模头上的浆料缓存槽,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浆料缓存槽连通;
所述挡板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W1,所述进料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为W2,W2≤W1≤1.5W2;和/或,所述挡板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为L1,所述浆料缓存槽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为L2,0.5L2≤L1≤L2;和/或,所述浆料缓存槽沿所述垫片本体厚度方向的长度为H1,所述扰流凸起沿所述垫片本体厚度方向的最大长度为H2,H1/12≤H2≤5H1/6;
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垫片本体的本体一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垫片本体的本体二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垫片本体的厚度方向两两垂直。
作为上述涂布装置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扰流凸起与所述浆料缓存槽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2mm。
作为上述涂布装置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扰流凸起为半球结构;所述扰流凸起的直径为d1,所述进料口直径为d2,0.5d2≤d1≤1.2d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涂布垫片及涂布装置,在浆料通过进料口进入浆料腔内后,将会冲击扰流凸起,扰流凸起将会起到对进入浆料腔内的浆料进行扰流及分流的作用,以改变进料口位置的浆料流量,同时缓解挡板附近的流速,将大部分浆料导流至挡板的两侧,以使出料口处的流量较为均衡,减小出料口中间位置和挡板边缘位置的流速差和压力差,从而提升浆料涂布厚度及横向涂布面密度的一致性,达到提升电池容量一致性的目的,提高电池成组效率。
挡板和扰流凸起的扰流和分流作用,还可以提高进料口附近浆料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涂布速度,以达到提高涂布效率、降低能耗的目的;无需采用出料口间隙可调的涂布模头,即可提升浆料涂布厚度及涂布面密度的一致性,可以大大地降低涂布装置的改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涂布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下涂布模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下涂布模头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下涂布模头的剖视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涂布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涂布垫片的仰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涂布垫片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涂布垫片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安装有涂布垫片的下涂布模头的俯视图;
图10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涂布垫片的涂布装置进行涂布所形成涂布产品的横向面密度曲线图;
图11是采用图5所示现有涂布垫片的涂布装置进行涂布所形成涂布产品的横向面密度曲线图;
图12是现有技术中的斑马式涂布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涂布垫片的仰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涂布垫片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安装有涂布垫片的下涂布模头的俯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涂布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涂布垫片的涂布装置进行涂布时,所形成涂布产品的横向面密度曲线图;
图18是采用图12所示现有斑马式涂布垫片的涂布装置进行涂布时,所形成涂布产品的横向面密度曲线图。
图中:
1、涂布垫片;10、容纳腔;101、开口;11、垫片本体;111、本体一;112、本体二;113、导向凸起;114、安装孔;12、挡板;121、扰流凸起;13、留白挡条;
2、下涂布模头;21、浆料缓存槽;22、进料管;23、进料口;
3、出料口;4、上涂布模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涂布垫片及涂布装置,该涂布装置可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极片涂布,以提高极片涂布的均匀性。需要说明的是,该涂布装置不仅限于对锂离子电池的极片涂布,在此不再举例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涂布装置包括下涂布模头2、上涂布模头4及夹设于下涂布模头2和上涂布模头4之间的涂布垫片1,下涂布模头2、上涂布模头4和涂布垫片1相连围成有浆料腔及与浆料腔连通的出料口3。下涂布模头2上设有进料口23,进料口23与浆料腔连通,进料口23连接有进料管22,浆料通过进料管22、进料口23进入浆料腔内。
涂布装置还包括能够转动的背辊,背辊正对出料口3且与出料口3间隔设置,基材经背辊与出料口3之间的间隙绕过背辊向一个方向行进。涂布装置工作时,背辊转动,浆料腔内的浆料经出料口3挤出后涂布到基材的表面,经过烘干后在基材的表面形成涂布层。
涂布垫片1是一种薄片结构,图5示出了一种现有的涂布垫片,在采用图5所示的涂布垫片的涂布装置工作时,进料口附近的流量较大,以致出料口正对进料口的位置和出料口边缘位置的流量、压力不一致,从而使横向涂布面密度和涂布厚度的一致性较差,以致出现中间厚两边薄的问题。为此,本实施例对涂布垫片1的结构进行了改进,以实现在不额外改变涂布装置的结构的前提下,提高涂布垫片1的涂布厚度、涂布面密度的一致性,降低成本。
参阅图1至图4及6至图9,涂布垫片1包括垫片本体11,垫片本体11具有沿其厚度方向(图1中所示c方向)贯通的容纳腔10,容纳腔10用于容纳浆料且一端设有开口101,将涂布垫片1夹设于下涂布模头2和上涂布模头4之间后,下涂布模头2、上涂布模头4封堵容纳腔10的开口101形成上述出料口3,该出料口3大致是一条狭窄的缝,以使浆料受挤压在出料口3处形成涂布膜,并涂布在基材的表面。
下涂布模头2上设有浆料缓存槽21,进料口23设于浆料缓存槽21内底壁的最底位置处且与浆料缓存槽21连通。下涂布模头2、上涂布模头4和涂布垫片1相连围成有浆料腔,浆料腔与进料口23、出料口3均连通。
涂布垫片1还包括挡板12,挡板12连接于垫片本体11且位于容纳腔10内,挡板12位于垫片本体11厚度方向的一侧面上凸设有扰流凸起121。在安装涂布垫片1时,使至少部分扰流凸起121正对进料口23。
在浆料通过进料口23进入浆料腔内后,将会冲击扰流凸起121,扰流凸起121将会起到对进入浆料腔内的浆料进行扰流及分流的作用,以改变进料口23附近的浆料流量,同时缓解挡板12附近的流速,将大部分浆料导流至挡板12两侧,以使出料口3处的流量较为均衡,减小出料口3中间位置和挡板12两侧边缘位置的流速差和压力差,从而提升浆料涂布厚度及横向涂布面密度的一致性,达到提升电池容量一致性的目的,提高电池成组效率。
此外,挡板12和扰流凸起121的扰流和分流作用,还可以提高进料口23附近浆料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涂布速度,以达到提高涂布效率、降低能耗的目的;无需采用出料口间隙可调的涂布模头,即可提升浆料涂布厚度及涂布面密度的一致性,可以大大地降低了涂布装置的改造成本。
本实施例中,垫片本体11包括本体一111和两个本体二112,本体一111沿第一方向(图2中所示a方向)延伸,两个本体二112分别位于本体一111第一方向的两端,本体二112沿第二方向(图2中所示b方向)延伸,本体二112的一端连接于本体一111,两个本体二112和本体一111围成上述容纳腔10。可选地,上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垫片本体11的厚度方向两两垂直,两个本体二112平行设置。
垫片本体11上设有安装孔114,安装孔114设有多个,用于通过紧固件如螺栓等穿过安装孔114将涂布垫片1固定在下涂布模头2和上涂布模头4之间。本实施例中,安装孔114设于本体一111上,多个安装孔114沿本体一111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示例性地,安装孔114设有四个,相邻两个安装孔114之间的间距相等。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本体二112上设置安装孔114,本体一111和本体二112上的安装孔114的个数根据实际需求确定。
可选地,挡板12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W1,进料口23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W2,W2≤W1≤1.5W2。W1的取值可以为W2、1.1W2、1.2W、1.3W2、1.4W2、1.5W2中的任一值。示例性地,W1=W2。
挡板12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为L1,浆料缓存槽21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为L2,0.5L2≤L1≤L2。L1的取值可以为0.5L2、0.6L2、0.7L2、0.8L2、0.9L2、L2中的任一值。示例性地,L1=L2。
垫片本体11为等厚的薄片结构,挡板12沿垫片本体11厚度方向的长度与垫片本体11沿其厚度方向的长度相等。
可选地,扰流凸起121是外表面为弧形结构,如半球、球缺等。示例性地,扰流凸起121为半球结构。于其他实施例中,扰流凸起121还可以为圆柱结构、镂空结构等,均能够实现对浆料进行扰流的作用。所谓的镂空结构可以是镂空的立方体,还可以是不规则的镂空结构等。
可选地,浆料缓存槽21沿垫片本体11厚度方向的长度为H1,扰流凸起121沿垫片本体11厚度方向的最大长度为H2,H1/12≤H2≤5H1/6。H1的取值可以为H2/12、H2/6、H2/4、H2/3、5H1/12、H1/2、7H1/12、2H1/3、3H1/4、5H1/6中的任一值。示例性地,H2=H1/4。
扰流凸起121为半球结构时,扰流凸起121的直径为d1,进料口23直径为d2,0.5d2≤d1≤1.2d2。d1的取值可以为0.6d2、2d2/3、0.7d2、0.8d2、0.9d2、d2、1.1d2、1.2d2中的任一值。示例性地,d1=2d2/3。
为了保证扰流凸起121的扰流效果,避免扰流凸起121堵死进料口23,扰流凸起121与浆料缓存槽21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2mm。
进一步地,本体一111和每个本体二112面朝另一本体二112的侧面平滑过渡连接。可选地,本体一111和每个本体二112面朝另一本体二112的侧面通过圆弧平滑过渡连接。采用上述设置,可以避免浆料在浆料腔内流动时出现流动死区,提高了浆料在浆料腔内流动的通畅性,使浆料不易沉积和堆料,以提高涂布效果。
进一步地,挡板12与本体一111平滑过渡连接,挡板12的一端与本体一111相连,另一端向容纳腔10的开口101所在侧延伸形成第一自由端。挡板12沿第二方向,第一自由端的端面和挡板12面朝本体二112的侧面平滑过渡连接。可选地,挡板12与本体一111通过内凹的圆弧平滑过渡连接,第一自由端的端面和挡板12面朝本体二112的侧面通过圆角平滑过渡连接。采用该设置,可以提高浆料流动的顺畅性,避免出现流动死区。
进一步地,垫片本体11还包括位于容纳腔10内的导向凸起113,至少一个本体二112远离本体的一端设有导向凸起113。本实施例中,两个本体二112均设有导向凸起113,导向凸起113与本体一111平行,挡板12居中设置于本体一111,使涂布垫片1形成对称结构。采用该种涂布垫片1可以使浆料在浆料腔内的流动更加均衡,不易产生涡流和堵塞的情况,可以改善浆料腔内的浆料从出料口3挤出时的均匀性,有利于提高极片涂布时的面密度一致性和涂布厚度一致性,达到保证涂布效果的目的。
进一步地,导向凸起113面朝本体一111的侧面和与其相连的本体二112面朝另一本体二112的侧面平滑过渡连接,可以使浆料在浆料腔内的流动更加均衡,不易产生涡流和堵塞的情况。
进一步地,导向凸起113背对本体一111的侧面和开口101的内侧壁的连接处设有倒角结构。采用上述设置可以使于出料口3第一方向两侧边缘挤出的浆料能够在接触基材前沿倒角结构分散,以减薄基材边缘的涂布厚度,从而解决极片涂布时的鼓边问题。
将实施例一所述的涂布垫片1安装在涂布装置上涂布一定距离S时,获取某一指定位置的标准面密度,对在该指定位置对涂布产品进行裁切并实时检测该指定位置的实际面密度,将二者进行比较作为涂布面密度一致性的判定依据进行多次试验,每次试验获取多个数据,详见下表。同样条件下将图5所示的涂布垫片安装于涂布一定距离S时,获取指定位置的标准面密度,对在该指定位置对涂布产品进行裁切并实时检测该指定位置的实际面密度,将二者进行比较作为涂布面密度一致性的判定依据进行多次试验,每次试验获取多个数据,详见下表,表中面密度的单位为g/m2
Figure BDA0003563313550000111
根据上述表格中的改进后数据组一至三形成图10所示的横向面密度曲线图,根据上述表格中的改进前数据组一至三形成图11所示的横向面密度曲线图,图10和图11中,横坐标为扫描点位,纵坐标为面密度。对比图10和图11可以明显看出,涂布装置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涂布垫片1进行涂布时所形成涂布产品的横向面密度一致性,要明显优于涂布装置采用图5所示涂布垫片进行涂布时所形成涂布产品的横向面密度一致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对图12所示现有斑马式涂布垫片进行改进,如图13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于涂布垫片1的类型不同。
具体地,容纳腔10内设有留白挡条13,留白挡条13的一端连接于本体一111,另一端向容纳腔10的开口101所在侧延伸形成第二自由端。留白挡条13垂直与本体一111,第二自由端的端面与导向凸起113背对本体一111的侧面齐平;留白挡条13沿垫片本体11厚度方向的长度与垫片本体11的厚度相等。通过设置留白挡条13使极片涂布时在基材上形成留白,用于安装极耳。根据极耳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确定留白挡条13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在此不对留白挡条13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进行限定。
可选地,第二自由端的端面与留白挡条13面朝本体二112的侧面的连接处设有倒角结构,采用该设置,可以使留白挡条13边缘挤出的浆料能够在接触基材前沿留白挡条13自由端的弧面分散,以减薄基材上所形成的留白边缘的涂布厚度,从而解决极片涂布时的鼓边问题。
可选地,留白挡条13和本体一111平滑过渡连接,示例性地,留白挡条13和本体一111通过圆弧平滑过渡连接,以提高浆料流动的顺畅性,避免出现流动死区。
将实施例二所述的涂布垫片1安装在涂布装置上涂布一定距离S时,获取某一指定位置的标准面密度,对在该指定位置对涂布产品进行裁切并实时检测该指定位置的实际面密度,将二者进行比较作为涂布面密度一致性的判定依据进行多次试验,每次试验获取多个数据,详见下表。同样条件下将图12所示的涂布垫片安装于涂布一定距离S时,获取指定位置的标准面密度,对在该指定位置对涂布产品进行裁切并实时检测该指定位置的实际面密度,将二者进行比较作为涂布面密度一致性的判定依据进行多次试验,每次试验获取多个数据,详见下表,表中面密度的单位为g/m2
Figure BDA0003563313550000131
根据上述表格中的改进后数据组一至三形成图17所示的横向面密度曲线图,根据上述表格中的改进前数据组一至三形成图18所示的横向面密度曲线图,图17和图18中,横坐标为扫描点位,纵坐标为面密度。对比图17和图18可以明显看出,涂布装置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涂布垫片1进行涂布时所形成涂布产品的横向面密度一致性,要明显优于涂布装置采用图12所示涂布垫片进行涂布时所形成涂布产品的横向面密度一致性。
根据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实验数据可知,涂布装置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涂布垫片1进行涂布时所形成涂布产品的横向面密度,要明显优于涂布装置采用现有涂布垫片进行涂布时所形成涂布产品的横向面密度一致性。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Claims (10)

1.一种涂布垫片,包括:
垫片本体(11),所述垫片本体(11)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容纳腔(10),容纳腔(10)用于容纳浆料且一端设有开口(101);
挡板(12),所述挡板(12)连接于所述垫片本体(11)且位于所述容纳腔(10)内;
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2)位于所述垫片本体(11)厚度方向的一侧面上凸设有扰流凸起(121),所述扰流凸起(121)用于扰动浆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布垫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凸起(121)是柱体结构,或镂空结构,或外表面为弧面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布垫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本体(11)包括本体一(111)和连接于所述本体一(111)两端的本体二(112),所述本体一(111)和两个所述本体二(112)围设成所述容纳腔(10),所述挡板(12)居中设置于所述本体一(1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涂布垫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本体(11)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10)内的导向凸起(113),至少一个所述本体二(112)远离所述本体一(111)的一端设有所述导向凸起(1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涂布垫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凸起(113)面朝所述本体一(111)的侧面和与其相连的所述本体二(112)面朝另一所述本体二(112)的侧面平滑过渡连接;
和/或,所述挡板(12)与所述本体一(111)平滑过渡连接;
和/或,所述挡板(1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一(111),另一端向所述容纳腔(10)的开口(101)所在侧延伸形成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的端面与所述挡板(12)面朝所述本体二(112)的侧面平滑过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涂布垫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凸起(113)背对所述本体一(111)的侧面和所述开口(101)内壁的连接处设有倒角结构;
和/或,所述容纳腔(10)内设有留白挡条(13),所述留白挡条(1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一(111),另一端向所述开口(101)所在侧延伸形成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二自由端的端面与所述留白挡条(13)面朝所述本体二(112)的侧面的连接处设有倒角结构。
7.一种涂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涂布模头(2)、上涂布模头(4)及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涂布垫片(1);
所述涂布垫片(1)安装于所述下涂布模头(2)和所述上涂布模头(4)之间,所述涂布垫片(1)、所述下涂布模头(2)和所述上涂布模头(4)围成有浆料腔,所述下涂布模头(2)和所述上涂布模头(4)封堵所述开口(101)形成与所述浆料腔连通的出料口(3);
所述下涂布模头(2)上设有与所述浆料腔连通的进料口(23),至少部分所述扰流凸起(121)正对所述进料口(2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涂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浆料腔包括设于所述下涂布模头(2)上的浆料缓存槽(21),所述进料口(23)与所述浆料缓存槽(21)连通;
所述挡板(12)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W1,所述进料口(23)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为W2,W2≤W1≤1.5W2;和/或,所述挡板(12)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为L1,所述浆料缓存槽(2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为L2,0.5L2≤L1≤L2;和/或,所述浆料缓存槽(21)沿所述垫片本体(11)厚度方向的长度为H1,所述扰流凸起(121)沿所述垫片本体(11)厚度方向的最大长度为H2,H1/12≤H2≤5H1/6;
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垫片本体(11)的本体一(111)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垫片本体(11)的本体二(112)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垫片本体(11)的厚度方向两两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涂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凸起(121)与所述浆料缓存槽(21)的内底壁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2m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涂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凸起(121)为半球结构;所述扰流凸起(121)的直径为d1,所述进料口(23)直径为d2,0.5d2≤d1≤1.2d2。
CN202220666540.3U 2022-03-24 2022-03-24 一种涂布垫片及涂布装置 Active CN2170432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66540.3U CN217043263U (zh) 2022-03-24 2022-03-24 一种涂布垫片及涂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66540.3U CN217043263U (zh) 2022-03-24 2022-03-24 一种涂布垫片及涂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43263U true CN217043263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66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66540.3U Active CN217043263U (zh) 2022-03-24 2022-03-24 一种涂布垫片及涂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432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80138A (zh) 一种涂布均匀的挤压涂布机模头垫片及模头
WO2023174232A1 (zh) 涂布模头和电池极片的涂布装置
CN217043263U (zh) 一种涂布垫片及涂布装置
CN209985693U (zh) 挤压涂布垫片
CN113510044B (zh) 一种小面密度狭缝式涂布垫片
CN112871579A (zh) 一种双层涂布模头及涂布机
WO2022065710A1 (ko) 매니폴드가 개선된 다중 슬롯 다이 코터
US20230166287A1 (en) Multi-Slot Die Coater
EP4134169A1 (en) Multi-slot die coater
KR20220043029A (ko) 다중 슬롯 다이 코터
CN218775066U (zh) 一种锂电池涂布垫片
CN215542289U (zh) 一种挤压模头及极片涂布装置
CN214132510U (zh) 一种挤压涂布垫片及挤压涂布机
CN207951876U (zh) 一种挤压涂布机
KR102638268B1 (ko) 코팅액 유동을 개선한 슬롯 다이 코터
CN215141680U (zh) 一种涂布装置
CN115970988B (zh) 一种涂布装置和系统
KR102646380B1 (ko) 다중 슬롯 다이 코터
KR102646379B1 (ko) 다중 슬롯 다이 코터
KR102666187B1 (ko) 듀얼 슬롯 다이 코터
KR102677579B1 (ko) 매니폴드가 개선된 듀얼 슬롯 다이 코터
US20230127081A1 (en) Slot Die Coater with Improved Coating Solution Flow
CN220072192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挤压式涂布垫片
KR102666575B1 (ko) 듀얼 슬롯 다이 코터
US20230158539A1 (en) Dual-Slot Die Coa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