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37108U - 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37108U CN217037108U CN202220607542.5U CN202220607542U CN217037108U CN 217037108 U CN217037108 U CN 217037108U CN 202220607542 U CN202220607542 U CN 202220607542U CN 217037108 U CN217037108 U CN 2170371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 beam
- purline
- gravity
- center
- photovoltaic trac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其垂直的左檩条和右檩条,所述左檩条与所述右檩条平行设置且两者的上方设置有若干上檩条,所述上檩条平行所述横梁设置;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横梁转动连接且旋转中心位于所述横梁的上方。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光伏跟踪支架结构,相对于传统结构,在旋转中心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横梁的位置可以设计的相对更低,也就是横梁的重心降低,实现低重心转动,可以更加节能,更加稳定;而且相比传统的将旋转结构设计在横梁内的方式,成本更低,更加便于拆卸和安装,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发电装置改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在太阳能发电装置中,为了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通常会将太阳能采集结构设计成可以跟踪太阳的转动结构,也就是光伏跟踪结构,该结构在发电过程中,能够自动跟随太阳的运动发生转动,使得太阳光的光线能够随时垂直照射于太阳能电池板上。
传统的光伏跟踪结构中包含了安装支架和横梁等结构,其中横梁需要转动设计,目前,通常的方式是将旋转结构设计在横梁中间位置的内部,然后再将旋转结构与安装支架相连来实现转动,横梁则是绕自身中心转动,从而实现光伏板的跟踪运动。
为了太阳能发电装置更好的发展,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了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其垂直的左檩条和右檩条,所述左檩条与所述右檩条平行设置且两者的上方设置有若干上檩条,所述上檩条平行所述横梁设置;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横梁转动连接且旋转中心位于所述横梁的上方。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安装支架的上端设置有转动轴,所述横梁中部的上端设置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设置有轴承,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所述轴承内。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横梁上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檩条和第二檩条,所述第一檩条与所述第二檩条均平行所述横梁设置。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檩条的外侧端与所述第二檩条的外侧端分别与所述上檩条的两端对齐设置。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支承件,所述支承件位于所述横梁的下方。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上檩条均布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两侧。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光伏跟踪支架结构,相对于传统结构,在旋转中心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横梁的位置可以设计的相对更低,也就是横梁的重心降低,实现低重心转动,可以更加节能,更加稳定;而且相比传统的将旋转结构设计在横梁内的方式,成本更低,更加便于拆卸和安装,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A部放大图。
以上附图中,安装支架1,横梁2,左檩条3,右檩条4,上檩条5,转动轴6,轴承座7,第一檩条8,第二檩条9,支承件1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图2。须知,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如图1 ~图2所示,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包括安装支架1,安装支架1上设置有横梁2,横梁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其垂直的左檩条3和右檩条4,左檩条3与右檩条4平行设置且两者的上方设置有若干上檩条5,上檩条5平行横梁2设置;安装支架1与横梁2转动连接且旋转中心位于横梁2的上方。横梁2上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檩条8和第二檩条9,第一檩条8与第二檩条9均平行横梁2设置。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如图2所示,安装支架1的上端设置有转动轴6,横梁2中部的上端设置有轴承座7,轴承座7内设置有轴承,转动轴6设置在轴承内。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如图1所示,第一檩条8的外侧端与第二檩条9的外侧端分别与上檩条5的两端对齐设置。对齐设计可以使得结构更加稳定。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如图2所示,安装支架1上设置有支承件10,支承件10位于横梁2的下方。支承件10起到一个支承作用,减少横梁2受本身重力的影响。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如图1所示,上檩条5均布设置在横梁2的两侧。均布设计可以使得结构更加稳定。
原理:将跟踪架结构的旋转中心设计在横梁上方的轴承中,相对于传统的旋转中心的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横梁的位置在旋转中心的下方,也就是把横梁原来的高度降低了来设计,横梁相对位置降低也就是横梁的重心降低,降低重心后,减小了横梁重心与转动轴的距离,从而减小了驱动扭矩,实现低重心转动,整个跟踪结构的驱动力矩需求就相对减小,低重心转动可以更加节能,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光伏跟踪支架结构,相对于传统结构,在旋转中心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横梁的位置可以设计的相对更低,也就是横梁的重心降低,实现低重心转动,可以更加节能,更加稳定;而且相比传统的将旋转结构设计在横梁内的方式,成本更低,更加便于拆卸和安装,效果更好。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6)
1.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其垂直的左檩条和右檩条,所述左檩条与所述右檩条平行设置且两者的上方设置有若干上檩条,所述上檩条平行所述横梁设置;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横梁转动连接且旋转中心位于所述横梁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上端设置有转动轴,所述横梁中部的上端设置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设置有轴承,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所述轴承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檩条和第二檩条,所述第一檩条与所述第二檩条均平行所述横梁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檩条的外侧端与所述第二檩条的外侧端分别与所述上檩条的两端对齐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支承件,所述支承件位于所述横梁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檩条均布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两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607542.5U CN217037108U (zh) | 2022-03-18 | 2022-03-18 | 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607542.5U CN217037108U (zh) | 2022-03-18 | 2022-03-18 | 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37108U true CN217037108U (zh) | 2022-07-22 |
Family
ID=82456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607542.5U Active CN217037108U (zh) | 2022-03-18 | 2022-03-18 | 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37108U (zh) |
-
2022
- 2022-03-18 CN CN202220607542.5U patent/CN2170371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41679B2 (en) |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equipment that can automatically track the sun | |
CN201213244Y (zh) | 自动跟踪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 | |
CN109209758B (zh) | 风光一体化发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1588148A (zh) | 一种并网光伏发电两轴跟踪系统 | |
CN110855234A (zh) | 一种太阳能发电装置 | |
CN211606462U (zh) | 可用于双面双玻光伏板的高性能平单轴光伏跟踪支架结构 | |
CN217037108U (zh) | 一种低重心光伏跟踪支架结构 | |
CN104317309A (zh) | 一种二自由度太阳能聚光器并联跟踪机构 | |
CN108462460B (zh) | 一种光伏发电装置及供电系统 | |
CN214959417U (zh) | 跟踪调节式光伏发电装置 | |
CN216810681U (zh) | 具有夜间防风功能的高效自重式光伏支架系统 | |
CN2906468Y (zh) | 一种太阳能热发电自动跟踪定日镜的安装结构 | |
CN206412983U (zh) | 一种定日镜总成 | |
CN210273937U (zh) | 一种混凝土屋顶光伏电站支架 | |
CN115459692A (zh) | 光伏跟踪支架 | |
CN211653505U (zh) | 一种回转减速机后置后驱单轴光伏跟踪器 | |
CN220321637U (zh) | 一种双轴斜面多角度旋转定日镜结构 | |
CN101826818A (zh) | 一种户用高倍聚光光热互补装置 | |
CN207321178U (zh) | 一种光伏跟踪支架 | |
CN219740249U (zh) | 一种定日镜的供电装置 | |
CN113904614A (zh) | 一种基于风力调节的光伏发电装置 | |
CN106026902A (zh) | 多倍聚光光伏发电系统 | |
CN106774440B (zh) | 一种消除离轴误差的双轴一体式日光追踪驱动装置 | |
CN217027478U (zh) | 一种调节梁体与檩条之间位置偏差的结构 | |
CN216056879U (zh) | 一种光伏太阳能发电板的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