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32091U - 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32091U
CN217032091U CN202220134264.6U CN202220134264U CN217032091U CN 217032091 U CN217032091 U CN 217032091U CN 202220134264 U CN202220134264 U CN 202220134264U CN 217032091 U CN217032091 U CN 2170320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
heat exchanger
water
distributi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3426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苗椿
梁丁浩
梁雷军
裘聪
王益锋
王德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ibay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ibay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ibay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ibay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3426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320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320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320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包括隧道炉水套、蒸发式冷却器、风机以及依次连接的空气加热热交换器、风管I、空气除湿热交换器、风管II和干燥空气缓冲箱,风机装于风管I内,空气加热热交换器、空气除湿热交换器分别包括下进水分配管、热交换管、上汇总分配管、下汇总分配管和上汇总出水管,且各自的下进水分配管、热交换管、上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下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和上汇总出水管依次连接,该水套由高温水循环水泵给空气加热热交换器的下进水分配管供热水,该冷却器通过冷却水循环水泵给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下进水分配管供冷却水。本装置利用隧道炉的废热水将常温湿空气高温除湿,干燥空气成为多用途气源。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属于利用隧道炉废热除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工业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需要干燥空气气源,在生产封闭式压缩机电机过程中,电机硅钢片需要高温退火及发蓝热处理,在热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热水,而废热水需经冷却塔冷却后才流至隧道炉水套,致使废热水的热源未得到利用而且冷却塔需要消耗电能,如何有效利用废热水对常温湿空气进行除湿,使得除湿后的干燥空气成为多用途气源,实乃研究的一个现实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包括隧道炉水套、蒸发式冷却器和风机,其改进点在于:还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空气加热热交换器、风管I、空气除湿热交换器、风管II和干燥空气缓冲箱,风机装于风管I内以用于将常温湿空气吸进空气加热热交换器并流过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空气加热热交换器包括下进水分配管、热交换管、上汇总分配管、下汇总分配管和上汇总出水管,下进水分配管、热交换管、上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下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和上汇总出水管依次连接,且隧道炉水套通过高温水循环水泵给下进水分配管提供热水,以及循环水流出空气加热热交换器的方向与常温湿空气流过空气加热热交换器的方向相反,空气除湿热交换器包括下进水分配管、热交换管、上汇总分配管、下汇总分配管和上汇总出水管,下进水分配管、热交换管、上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下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和上汇总出水管依次连接,且蒸发式冷却器通过冷却水循环水泵给下进水分配管提供冷却水,以及循环水流出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方向与湿空气流过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空气滤清器,空气加热热交换器在其前部具有进风口,空气滤清器装于进风口以用于过滤常温湿空气中的杂质。
上述空气加热热交换器在其后部具有出风罩,空气除湿热交换器在其前部具有进风罩而在其后部具有出风罩,风管I的二端与空气加热热交换器的出风罩和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进风罩连接;风管II的二端与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出风罩、干燥空气缓冲箱的进风口连接。
上述干燥空气缓冲箱通过分设的送气接口开关给空气压缩机、隧道炉的一氧化碳发生器或空气干燥需求的车间提供干燥空气源。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高温除湿装置是利用隧道炉在退火、发蓝处理所产生的废热水(未经冷却塔冷却处理直接汇流于隧道炉水套),借助于该高温废热水将常温湿空气的温度通过空气加热热交换器使湿空气温度升高,受热的高温湿空气再经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冷却,本装置是根据物质相变原理,将高温湿空气冷却到湿空气露点温度以下,使该湿空气中的水分子析出并凝结成水珠,水珠吸附在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换热翅片上,换热翅片上的水珠在重力作用下落到集水盘。而湿空气先被加温使空气中的露点温度提高变成高温湿空气,然后将高温湿空气通过空气除湿热交换器冷却,空气中的水分子被析出后就成为较干燥的空气,从而达到高温除湿的目的,干燥空气成为多用途气源,废热水得到有效利用从而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空气加热热交换器的左视图;
图3是空气加热热交换器的主视图(移除出风罩后);
图4是空气加热热交换器的右视图;
图5是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左视图;
图6是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主视图(移除进风罩、出风罩后);
图7是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7所示,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包括隧道炉水套1、蒸发式冷却器3和风机5,其改进点在于:还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风管I6、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风管II 7和干燥空气缓冲箱8,风机5装于风管I 6内以用于将常温湿空气吸进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 并流过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包括下进水分配管21、热交换管22、上汇总分配管23、下汇总分配管24和上汇总出水管25,下进水分配管、热交换管、上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下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和上汇总出水管依次连接,且隧道炉水套1通过高温水循环水泵P1给下进水分配管21提供热水,以及循环水流出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的方向与常温湿空气流过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的方向相反,热水换热后回流至隧道炉水套1,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包括下进水分配管41、热交换管42、上汇总分配管43、下汇总分配管44和上汇总出水管45,下进水分配管、热交换管、上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下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和上汇总出水管依次连接,且蒸发式冷却器3通过冷却水循环水泵P2给下进水分配管41提供冷却水,以及循环水流出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的方向与湿空气流过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的方向相反,冷却水换热后回流至蒸发式冷却器3,干燥空气缓冲箱8供给干燥空气源。
在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的下进水分配管21、热交换管22、上汇总分配管 23、下汇总分配管24、上汇总出水管25中,首先下进水分配管21的高温水进水端(图1所示为右下端)通过管路连接高温水循环水泵P1的出水口,且下进水分配管分成10个水路同时进入热交换管22,接着10路热交换管同时进入上汇总分配管23汇总后再由该管分成10个水路进入热交换管22,然后是10路热交换管同时进入下汇总分配管24并经汇总后再由该管分成10个水路同时进入热交换管22,最后是余下的10路热交换管22同时进入上汇总出水管25经汇总后最终由该管的出水端(图1所示为左上端)通过管路连接至隧道炉水套1,从而形成了废热水路循环。
在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的下进水分配管41、热交换管42、上汇总分配管 43、下汇总分配管44、上汇总出水管45中,首先下进水分配管41的冷却水进水端(图1所示为右下端)通过管路连接冷却水循环水泵P2的出水口,且下进水分配管分成10个水路同时进入热交换管42,接着10路热交换管同时进入上汇总分配管43汇总后再由该管分成10个水路进入热交换管42,然后是10路热交换管同时进入下汇总分配管44并经汇总后再由该管分成10个水路同时进入热交换管42,最后是余下的10路热交换管42同时进入上汇总出水管45经汇总后最终由该管的出水端(图1所示为左上端)通过管路连接至蒸发式冷却器3,从而形成了冷却水路循环。
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具有换热翅片2-1;隧道炉水套为隧道炉的现有部件,蒸发式冷却器为常规部件,均可市购。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空气滤清器Q,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在其前部具有进风口20,空气滤清器装于进风口以用于过滤常温湿空气中的杂质。
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在其后部具有出风罩200,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在其前部具有进风罩40而在其后部具有出风罩400,风管I 6的二端与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的出风罩200和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的进风罩40连接;风管II 7 的二端与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的出风罩400、干燥空气缓冲箱8的进风口(未标示)连接。
风管I 6呈圆形,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的出风罩200其大口呈矩形而其连接用的小端口呈圆形,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的进风罩40其大口也呈矩形而其连接用的小端口呈圆形;风管II 7可以是圆形,也可以呈矩形,为加工方便计风管II 7为矩形时,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的出风罩400也是矩形。
干燥空气缓冲箱8通过分设的送气接口开关给空气压缩机、隧道炉的一氧化碳发生器或空气干燥需求的车间提供干燥空气源。
除湿后的干燥空气可作为一氧化碳发生器的干燥气源以供隧道炉退火发蓝所用,或者作为空气压缩机的干燥气源,还可作为降低车间空气湿度的气源,以降低车间环境湿度防止生产设备生锈、电器件过潮而损坏。
一氧化碳发生器将干燥空气与煤气混合后在高温燃烧下可生成一氧化碳,所生成的一氧化碳供隧道炉的退火炉箱、发蓝炉箱作为保护气体。
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的底部设有集水盘U,集水盘位于换热翅片4-1的下方,集水盘开有排水口U1。
本装置的工作过程:常温湿空气由风机5吸入经空气滤清器Q将空气中的杂质过滤,常温干净的湿空气则进入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空气加热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22内有高温循环水,高温循环水来自于随道炉水套1内的废热水,该高温水经高温水循环水泵P1加压流过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的热交换管内,湿空气与热交换管及换热翅片热交换,使流经空气加热热交换器2的空气温度升高,变成高温湿空气,且使高温循环水的水温降低,而高温湿空气经风机5吸入风管I 6并送至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该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 的热交换管42内有冷却循环水,该冷却循环水来自于蒸发式冷却器3内(蒸发式冷却器内部有一套冷却系统),是由冷却水循环水泵P2加压送往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的热交换管42内流动冷却循环水,冷却循环水、换热翅片均与管外的高温空气热交换,高温湿空气经冷却则温度降低,高温湿空气冷却达到露点温度后,析出该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水珠,水珠凝结在空气除湿热交换器4的换热翅片4-1上,空气中的水分被析出后变成干燥空气,从而达到高温除湿,除湿后的干燥空气经风管II 7汇集在干燥空气缓冲箱8内,干燥空气缓冲箱8设置有多个送气接口开关(图1示出了送气接口开关81、82、83),这些送气接口开关可外接需要用到干燥气源的设备。

Claims (4)

1.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包括隧道炉水套、蒸发式冷却器和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空气加热热交换器、风管I、空气除湿热交换器、风管II和干燥空气缓冲箱,风机装于风管I内以用于将常温湿空气吸进空气加热热交换器并流过空气除湿热交换器,
空气加热热交换器包括下进水分配管、热交换管、上汇总分配管、下汇总分配管和上汇总出水管,下进水分配管、热交换管、上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下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和上汇总出水管依次连接,且隧道炉水套通过高温水循环水泵给下进水分配管提供热水,以及循环水流出空气加热热交换器的方向与常温湿空气流过空气加热热交换器的方向相反;
空气除湿热交换器包括下进水分配管、热交换管、上汇总分配管、下汇总分配管和上汇总出水管,下进水分配管、热交换管、上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下汇总分配管、热交换管和上汇总出水管依次连接,且蒸发式冷却器通过冷却水循环水泵给下进水分配管提供冷却水,以及循环水流出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方向与湿空气流过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滤清器,空气加热热交换器在其前部具有进风口,空气滤清器装于进风口以用于过滤常温湿空气中的杂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加热热交换器在其后部具有出风罩,空气除湿热交换器在其前部具有进风罩而在其后部具有出风罩,风管I的二端与空气加热热交换器的出风罩和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进风罩连接;风管II的二端与空气除湿热交换器的出风罩、干燥空气缓冲箱的进风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空气缓冲箱通过分设的送气接口开关给空气压缩机、隧道炉的一氧化碳发生器或空气干燥需求的车间提供干燥空气源。
CN202220134264.6U 2022-01-12 2022-01-12 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 Active CN2170320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34264.6U CN217032091U (zh) 2022-01-12 2022-01-12 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34264.6U CN217032091U (zh) 2022-01-12 2022-01-12 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32091U true CN217032091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49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34264.6U Active CN217032091U (zh) 2022-01-12 2022-01-12 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320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68401B (zh) 低pm2.5排放的除尘-脱硫-余热利用一体化系统
CN102261828B (zh) 煤泥、褐煤的节能环保干燥方法及其装置
CN107218618A (zh) 一种烟气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及其方法
CN104315875A (zh) 电厂尖峰冷却用蒸发式冷凝器
CN202452810U (zh) 利用蒸汽锅炉烟气余热烘干废蚕丝的装置
CN200954421Y (zh) 余热回收型布袋除尘装置
CN217032091U (zh) 一种利用隧道炉工作废热除湿的装置
CN206652309U (zh) 一种节能环保的除尘收集系统
CN204255124U (zh) 一种适用于电厂的蒸发冷凝器
CN202267240U (zh)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CN208694296U (zh) 一种消除工业白色烟羽的系统
CN203323522U (zh) 一种转轮式电池极片电芯烘烤系统
CN114485202A (zh) 高温除湿装置
CN201175643Y (zh) 气体除尘除湿装置
CN204227922U (zh) 一种生产钛复合板封头的加热炉烟气余热利用节能装置
CN112283696A (zh) 一种火电厂烟气深度余热利用装置
CN113776074A (zh) 一种能够回收余热的除尘系统
CN210425085U (zh) 碱回收锅炉烟气热能回收装置及系统
CN106594927A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板与溶液式空调联供系统及实施方法
CN203625414U (zh) 一种全过程回收余热的碳钢转炉干法布袋除尘装置
CN207294699U (zh) 一种新型粉煤气化高温除尘间冷工艺系统
CN202769842U (zh) 一种低温低湿转轮除湿专用设备
CN104406417A (zh) 高温烟气除尘系统
CN206861566U (zh) 一种烟气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CN202853087U (zh) 中央空调进风预冷、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