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25956U - 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25956U
CN217025956U CN202220782115.0U CN202220782115U CN217025956U CN 217025956 U CN217025956 U CN 217025956U CN 202220782115 U CN202220782115 U CN 202220782115U CN 217025956 U CN217025956 U CN 2170259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culture chamber
chamber
incubator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8211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玮煜
王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078211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259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259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259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包括培养箱主体,培养箱主体内开设有上培养室和下培养室,上培养室与下培养室相连通,上培养室与下培养室内固定安装有监测组件,上培养室与下培养室中部贯穿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与培养箱主体内壁转动连接,转动轴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培养室和下培养室内侧壁均滑动连接有培养台,培养台与转动轴固定连接,培养台上设置有若干培养皿以及若干夹持部,培养皿位于夹持部内,下培养室内设置有加湿组件,加湿组件位于培养皿上方,培养台下方均固定安装有加热部;本实用新型各个培养皿受到环境因素影响一致,能够有效减少环境因素分散对培养皿中微生物培养的影响,且对培养皿的夹持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
背景技术
微生物培养设备是一种具有调温系统的设备,是对于植物、生物、微生物、遗传和病毒等科研、教学部门必不可少的实验室设备之一,该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恒温培养实验当中,在科研、环保、污水处理等领域也是具有较为应用广泛的应用,由于微生物培养设备中一般需要进行加热、加氧等工作,现有培养设备中微生物培养皿距离加热源以及加氧口距离不同,导致温度和氧气浓度不同,导致培养设备内环境因素分布不均,不能保证环境对培养皿影响一致,且现有技术中对培养皿的夹持结构无法适应多种尺寸的培养皿,当培养皿形状、尺寸发生变化时,夹持结构的夹持力得不到保证,使得培养皿稳定性差,故亟需一种环境因素分布均匀,夹持稳定的微生物分类培养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包括培养箱主体,所述培养箱主体内开设有上培养室和下培养室,所述上培养室与下培养室相连通,所述上培养室与下培养室内固定安装有监测组件,所述上培养室与下培养室中部贯穿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培养箱主体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所述上培养室和下培养室内侧壁均滑动连接有培养台,所述培养台与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培养台上设置有若干培养皿以及若干夹持部,所述培养皿位于所述夹持部内,所述下培养室内设置有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位于所述培养皿上方,所述培养台下方均固定安装有加热部。
优选的,所述夹持部包括与所述培养台固定连接的两个支撑柱,两个所述支撑柱关于所述培养皿对称设置,所述支撑柱上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贯穿所述支撑柱设置,所述螺纹杆靠近所述培养皿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方形柱的一端,所述方形柱另一端设置有夹持头,所述培养皿位于两个所述夹持头之间,所述夹持头与所述方形柱之间设置有弹性部,所述方形柱周向滑动套设有方形套,所述方形套与所述培养台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包括开设于所述方形柱内部的滑动腔,所述滑动腔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一侧与所述滑动腔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滑动板另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贯穿所述滑动腔与所述夹持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监测组件包括氧气浓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以及紫外线杀菌灯,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以及紫外线杀菌灯均与所述培养箱主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电性连接有显示器,所述显示器位于所述培养箱主体外侧且与所述培养箱主体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湿组件包括与培养箱主体外壁固定连接的水箱,所述水箱底部连通有水管,所述水管贯穿所述下培养室侧壁位于所述下培养室内,所述水管上固定安装有若干滴管,所述滴管位于所述培养皿上方。
优选的,所述加热部包括位于培养台下方的环形加热管,两个环形加热管分别与所述上培养室底壁和下培养室底壁固定连接,所述培养箱主体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加热箱,所述加热箱通过加热管道贯穿所述培养箱主体侧壁与所述环形加热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培养箱主体顶部固定安装有氧气罐,所述氧气罐连通有氧气管道,所述氧气管道贯穿所述培养箱主体顶壁与所述上培养室连通。
优选的,所述上培养室底壁以及培养台上均开设有若干透气孔,所述下培养室侧壁上开设有排气管。
优选的,所述培养箱主体外侧开设有箱门,所述箱门上开设有可视窗口。
优选的,所述夹持头包括两个垂直设置的夹板,所述夹板底部与所述培养台滑动连接,两个所述夹板与所述培养皿抵接。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培养箱主体分为上培养室和下培养室,能够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利用转动轴带动培养台转动,使培养台上的培养皿能够沿转动轴进行转动,使培养皿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均匀,同时培养台转动能够加速气流流动,使得培养箱主体内温度、氧气浓度均匀,同时在培养台上设置多个夹持部对培养皿进行夹持,能够使培养皿更加稳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各个培养皿受到环境因素影响一致,能够有效减少环境因素分散对培养皿中微生物培养的影响,且对培养皿的夹持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培养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培养设备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夹持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夹持部和培养皿配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方形套结构示意图;
其中:1-培养箱主体,2-上培养室,3-下培养室,4-转动轴,5-驱动电机,6-培养台,7-培养皿,8-支撑柱,9-螺纹杆,10-方形柱,11-夹持头,12-方形套,13-滑动腔,14-滑动板,15-弹簧,16-连接杆,17-氧气浓度传感器,18-温湿度传感器,19-紫外线杀菌灯,20-显示器,21-水箱,22-水管,23-滴管,24-环形加热管,25-加热箱,26-氧气罐,27-氧气管道,28-透气孔,29-排气管,30-箱门,31-可视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包括培养箱主体1,培养箱主体1内开设有上培养室2和下培养室3,上培养室2与下培养室3相连通,上培养室2与下培养室3内固定安装有监测组件,上培养室2与下培养室3中部贯穿设置有转动轴4,转动轴4与培养箱主体1内壁转动连接,转动轴4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5的输出轴,上培养室2和下培养室3内侧壁均滑动连接有培养台6,培养台6与转动轴4固定连接,培养台6上设置有若干培养皿7以及若干夹持部,培养皿7位于夹持部内,下培养室3内设置有加湿组件,加湿组件位于培养皿7上方,培养台6下方均固定安装有加热部。
将培养箱主体1分为上培养室2和下培养室3,能够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利用转动轴4带动培养台6转动,使培养台6上的培养皿7能够沿转动轴4进行转动,使培养皿7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均匀,同时培养台6转动能够加速气流流动,使得培养箱主体1内温度、氧气浓度均匀,同时在培养台6上设置多个夹持部对培养皿7进行夹持,能够使培养皿7更加稳定。
进一步优化方案,夹持部包括与培养台6固定连接的两个支撑柱8,两个支撑柱8关于培养皿7对称设置,支撑柱8上螺纹连接有螺纹杆9,螺纹杆9贯穿支撑柱8设置,螺纹杆9靠近培养皿7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方形柱10的一端,方形柱10另一端设置有夹持头11,培养皿7位于两个夹持头11之间,夹持头11与方形柱10之间设置有弹性部,方形柱10周向滑动套设有方形套12,方形套12与培养台6固定连接。通过转动螺纹杆9,螺纹杆9在支撑柱8上转动,带动方形柱10左右运动,进而调整两个夹持头11之间的距离,能够适用不同尺寸的培养皿7的夹持工作。
进一步优化方案,弹性部包括开设于方形柱10内部的滑动腔13,滑动腔13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动板14,滑动板14一侧与滑动腔13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15,滑动板14另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6,连接杆16贯穿滑动腔13与夹持头11固定连接。利用方形柱10内的弹簧15与滑动板14之间的压力,使夹持头11对培养皿7进行夹持。
进一步优化方案,监测组件包括氧气浓度传感器17、温湿度传感器18以及紫外线杀菌灯19,氧气浓度传感器17、温湿度传感器18以及紫外线杀菌灯19均与培养箱主体1内壁固定连接,氧气浓度传感器17、温湿度传感器18电性连接有显示器20,显示器20位于培养箱主体1外侧且与培养箱主体1侧壁固定连接。氧气浓度传感器17、温湿度传感器18以及显示器20均电性连接有电源和控制器,利用紫外线杀菌灯19进行紫外线杀菌,利用氧气浓度传感器17、温湿度传感器18监测培养箱主体1内部环境,在显示器20显示出来。
进一步优化方案,加湿组件包括与培养箱主体1外壁固定连接的水箱21,水箱21底部连通有水管22,水管22贯穿下培养室3侧壁位于下培养室3内,水管22上固定安装有若干滴管23,滴管23位于培养皿7上方。通过水管22将水箱21内的水输送至下培养室3内,利用滴管23滴出,对下培养室3内的湿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优化方案,加热部包括位于培养台6下方的环形加热管24,两个环形加热管24分别与上培养室2底壁和下培养室3底壁固定连接,培养箱主体1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加热箱25,加热箱25通过加热管道贯穿培养箱主体1侧壁与环形加热管24连通。通过加热箱25对环形加热管24进行加热,然后对培养箱6上的培养皿7进行加热,对培养皿7的温度进行调节。环形加热管24的环形结构,能够使转动过程中培养皿7受热更加均匀。
进一步优化方案,培养箱主体1顶部固定安装有氧气罐26,氧气罐26连通有氧气管道27,氧气管道27贯穿培养箱主体1顶壁与上培养室2连通。通过氧气罐26将氧气顺着氧气管道27排入培养箱主体1内,对培养箱主体1内的氧气浓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优化方案,上培养室2底壁以及培养台6上均开设有若干透气孔28,下培养室3侧壁上开设有排气管29。使氧气能够同时进入上培养室2以及下培养室3,当培养箱主体1内空气较多时,利用排气管29进行排气。
进一步优化方案,培养箱主体1外侧开设有箱门30,箱门30上开设有可视窗口31。通过可视窗口31贯穿内部情况,箱门30的设置便于存取培养皿7以及对夹持部进行调节。
进一步优化方案,夹持头11包括两个垂直设置的夹板,夹板底部与培养台6滑动连接,两个夹板与培养皿7抵接。垂直设置的夹板组成的夹持头11,能够对圆形、方形等多种形状的培养皿7进行夹持,适应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使用时,打开箱门30,根据培养皿7尺寸对夹持部进行初步调整,转动螺旋杆9,通过螺旋杆9在支撑柱8上转动,带动方形柱10左右运动,进而带动夹持头11左右运动,初步调整两个夹持头11之间的距离,然后将培养皿7放入两个夹持头11之间,再次转动螺旋杆9,使方形柱10左右运动,调整滑动板14与弹簧15之间的弹力,进而调整夹持头11对培养皿7的夹持力度,然后关上箱门30,启动驱动电机5,驱动电机5通过转动轴4带动培养台6缓慢转动,通过控制水箱21内的水从水管22进入下培养室3,沿滴管23滴出,调整下培养箱3内湿度,利用加热箱25对环形加热管24进行加热,进而对培养皿7进行加热,调整温度,氧气罐26通过氧气管道27向培养箱主体1内通入氧气,调整氧气浓度,排气管29能够在培养箱1主体内气体较多时进行放气,利用氧气浓度传感器17、温湿度传感器18等传感器对培养箱1内部环境进行监测,通过显示器20进行显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箱主体(1),所述培养箱主体(1)内开设有上培养室(2)和下培养室(3),所述上培养室(2)与下培养室(3)相连通,所述上培养室(2)与下培养室(3)内固定安装有监测组件,所述上培养室(2)与下培养室(3)中部贯穿设置有转动轴(4),所述转动轴(4)与所述培养箱主体(1)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4)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5)的输出轴,所述上培养室(2)和下培养室(3)内侧壁均滑动连接有培养台(6),所述培养台(6)与所述转动轴(4)固定连接,所述培养台(6)上设置有若干培养皿(7)以及若干夹持部,所述培养皿(7)位于所述夹持部内,所述下培养室(3)内设置有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位于所述培养皿(7)上方,所述培养台(6)下方均固定安装有加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包括与所述培养台(6)固定连接的两个支撑柱(8),两个所述支撑柱(8)关于所述培养皿(7)对称设置,所述支撑柱(8)上螺纹连接有螺纹杆(9),所述螺纹杆(9)贯穿所述支撑柱(8)设置,所述螺纹杆(9)靠近所述培养皿(7)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方形柱(10)的一端,所述方形柱(10)另一端设置有夹持头(11),所述培养皿(7)位于两个所述夹持头(11)之间,所述夹持头(11)与所述方形柱(10)之间设置有弹性部,所述方形柱(10)周向滑动套设有方形套(12),所述方形套(12)与所述培养台(6)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包括开设于所述方形柱(10)内部的滑动腔(13),所述滑动腔(13)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动板(14),所述滑动板(14)一侧与所述滑动腔(13)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15),所述滑动板(14)另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6),所述连接杆(16)贯穿所述滑动腔(13)与所述夹持头(1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组件包括氧气浓度传感器(17)、温湿度传感器(18)以及紫外线杀菌灯(19),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17)、温湿度传感器(18)以及紫外线杀菌灯(19)均与所述培养箱主体(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17)、温湿度传感器(18)电性连接有显示器(20),所述显示器(20)位于所述培养箱主体(1)外侧且与所述培养箱主体(1)侧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包括与培养箱主体(1)外壁固定连接的水箱(21),所述水箱(21)底部连通有水管(22),所述水管(22)贯穿所述下培养室(3)侧壁位于所述下培养室(3)内,所述水管(22)上固定安装有若干滴管(23),所述滴管(23)位于所述培养皿(7)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包括位于所述培养台(6)下方的环形加热管(24),两个所述环形加热管(24)分别与所述上培养室(2)底壁和所述下培养室(3)底壁固定连接,所述培养箱主体(1)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加热箱(25),所述加热箱(25)通过加热管道贯穿所述培养箱主体(1)侧壁与所述环形加热管(24)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箱主体(1)顶部固定安装有氧气罐(26),所述氧气罐(26)连通有氧气管道(27),所述氧气管道(27)贯穿所述培养箱主体(1)顶壁与所述上培养室(2)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培养室(2)底壁以及培养台(6)上均开设有若干透气孔(28),所述下培养室(3)侧壁上开设有排气管(2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箱主体(1)外侧开设有箱门(30),所述箱门(30)上开设有可视窗口(31)。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头(11)包括两个垂直设置的夹板,所述夹板底部与所述培养台(6)滑动连接,两个所述夹板与所述培养皿(7)抵接。
CN202220782115.0U 2022-04-01 2022-04-01 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 Active CN2170259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82115.0U CN217025956U (zh) 2022-04-01 2022-04-01 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82115.0U CN217025956U (zh) 2022-04-01 2022-04-01 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25956U true CN217025956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15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82115.0U Active CN217025956U (zh) 2022-04-01 2022-04-01 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259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56157U (zh) 一种细胞生物学实验样品培养设备
CN111961579B (zh) 一种微生物培养基及其培养方法
CN217025956U (zh) 一种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设备
CN214327755U (zh) 一种pk细胞培养的二氧化碳培养箱
CN219772112U (zh) 一种微生物检测用的快速取样设备
CN208532827U (zh) 一种细胞培养箱
CN110628581A (zh) 一种便携式细菌培养临时操作台
CN218596430U (zh) 用于细胞培养的培养装置
CN215250779U (zh) 一种微生物功能性实验用微生物培养装置
CN211999729U (zh) 一种智能化程度高的实验室用生化培养箱
CN212713537U (zh) 一种微生物检测的快速培养设备
CN212610644U (zh) 一种用于微生物发酵的实验室小试装置
CN112680342A (zh) 一种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培养箱
CN209778873U (zh) 一种恒温培养箱
CN213142037U (zh) 一种污水处理微生物快速培养装置
CN213570514U (zh) 一种生物实验室用微生物培养装置
CN210215348U (zh) 一种微生物降解菌定向培养试验装置
CN216998387U (zh) 一种适用于实验室好氧微生物固体发酵的发酵袋支架
CN220951758U (zh) 一种环境检测的生化培养装置
CN214142333U (zh) 一种dna/rna核酸用提取纯化仪
CN215593083U (zh) 一种带有供水功能的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
CN218404242U (zh) 一种多功能微生物培养装置
CN218811802U (zh) 一种细胞培养试验箱
CN217127440U (zh) 一种食品菌落总数检测恒温培养箱
CN212388040U (zh) 一种恒温水浴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