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09264U -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09264U CN217009264U CN202220713865.2U CN202220713865U CN217009264U CN 217009264 U CN217009264 U CN 217009264U CN 202220713865 U CN202220713865 U CN 202220713865U CN 217009264 U CN217009264 U CN 2170092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line
- input
- output
- hydrogen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包括依次配合连接的前端板、中心板和后端板;前端板、中心板和后端板均包括有正面和背面,前端板1的背面与中心板2的正面贴合进行配合连接,中心板2的背面和后端板3的正面贴合进行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歧管装置用于串联两个燃料电池电堆,歧管装置位于两个燃料电池电堆中间,前端板1的正面连接第一个燃料电池电堆的顶面,后端板3的背面连接第二个燃料电池电堆的顶面。本实用新型歧管装置高度集成化,大大降低了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成本,且大大利于两个串联的燃料电池电堆的空间布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贮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相比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有着巨大的优势,是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有效手段,燃料电池的燃料一般是氢气、甲醇、甲烷等,空气或氧气等为氧化剂。燃料电池电堆在工作时需要氢气、空气或者氧气以及用于电堆冷却的冷却剂。同时还需要将电堆内未消耗完的氢气、过量的空气或者氧气以及冷却完毕后的冷却液排出。
在燃料电池的技术领域中,由于电堆越多,占用的地方越大,为了更好地利用空间,所以需要将一个大电堆分成若干个小电堆,通常地,电堆之间采用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进行合并。对于串联或者并联的电堆来说,歧管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现有的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氢气、空气或氧气以及冷却剂的进出燃料电池电堆的结构,大多数采用独立的分配管路,管路一头与燃料电池电堆相连接,另一头采用软管接和卡箍接头进行连接,这种单独的软管连接方案需要采用较多的软管以及卡箍接头,不利于较小空间的排布,从而导致所占体积较大,造成空间利用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通过对歧管装置内置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前端板、中心板和后端板,使得歧管装置高度集成化,大大降低了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成本,且易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空间布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包括依次配合连接的前端板、中心板和后端板;
所述前端板包括第一氢气输入孔、第一冷却液输入孔、第一空气输出孔、第一氢气输出孔、第一冷却液输出孔以及第一空气输入孔;所述第一氢气输入孔、第一冷却液输入孔、第一空气输出孔、第一氢气输出孔、第一冷却液输出孔以及第一空气输入孔均贯穿于前端板;
在所述前端板的背面上,所述前端板还包括第一氢气输入通道、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第一氢气输出通道、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以及第一空气输入通道;
所述第一氢气输入通道与第一氢气输入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与第一冷却液输入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一氢气输出通道与第一氢气输出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与第一冷却液输出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一空气输入通道与第一空气输入孔贯通连接;
后端板包括第二空气输入孔、第二冷却液输入孔、第二氢气输出孔、第二氢气输入孔、第二冷却液输出孔、第二空气输出孔、第二空气输入通道、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第二氢气输出通道、第二氢气输入通道以及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所述第二空气输入孔、第二冷却液输入孔、第二氢气输出孔、第二氢气输入孔、第二冷却液输出孔、第二空气输出孔均贯穿于所述后端板;
所述第二空气输入通道与第二空气输入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与第二冷却液输入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二氢气输出通道与第二氢气输出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二氢气输入通道与第二氢气输入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与第二冷却液输出孔贯通连接;
所述中心板包括冷却液输入管道、氢气输入管道、空气输入管道、冷却液输出管道、氢气输出管道、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和第二空气输出管道;
所述中心板正面包括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入口、冷却液输入管道第一出口、氢气输入管道第一出口、空气输入管道第一出口、冷却液输出管道第一入口和氢气输出管道第一入口;所述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入口与第一空气输出孔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入管道第一出口与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配合连接,氢气输入管道第一出口与第一氢气输入通道配合连接,空气输入管道第一出口与第一空气输入通道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出管道第一入口与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配合连接,氢气输出管道第一入口与第一氢气输出通道配合连接;
所述中心板背面包括第二空气输出管道入口、氢气输出管道第二入口、冷却液输出管道第二入口、空气输入管道第二出口、氢气输入管道第二出口和冷却液输入管道第二出口;所述第二空气输出管道入口与第二空气输出孔配合连接,氢气输出管道第二入口与第二氢气输出通道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出管道第二入口与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配合连接,空气输入管道第二出口与第二空气输入通道配合连接,氢气输入管道第二出口与第二氢气输入通道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入管道第二出口与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配合连接;
所述中心板左侧面包括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出口,所述中心板右侧面包括第二空气输出管道出口,所述中心板顶面包括冷却液输入管道入口、氢气输入管道入口、空气输入管道入口、冷却液输出管道出口和氢气输出管道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包括配合连接的第一空气输出主管道和第一空气输出从管道,第一空气输出主管道垂直于第一空气输出从管道,且第一空气输出主管道与第一空气输出从管道贯通连接,第一空气输出主管道入口为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入口,第一空气输出从管道出口为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出口。
进一步的,冷却液输入管道包括冷却液输入主管道、冷却液输入第一从管道和冷却液输入第二从管道;冷却液输入主管道和冷却液输入第一从管道贯通连接,冷却液输入第一从管道出口为冷却液输入管道第一出口,冷却液输入主管道入口为冷却液输入管道入口;冷却液输入第一从管道和冷却液输入第二从管道贯通连接,冷却液输入第二从管道出口为冷却液输入管道第二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氢气输入管道包括氢气输入主管道和氢气输入从管道,氢气输入主管道设置于氢气输入从管道中部,且氢气输入主管道垂直于于氢气输入从管道,氢气输入主管道与氢气输入从管道贯通连接;氢气输入主管道入口为氢气输入管道入口,氢气输入从管道左侧出口为氢气输入管道第一出口,氢气输入从管道右侧出口为空气输入管道第二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输入管道包括空气输入主管道和空气输入从管道,空气输入主管道设置于空气输入从管道中部,且空气输入主管道垂直于空气输入从管道,空气输入主管道与空气输入从管道中部贯通连接;空气输入从管道左侧出口为空气输入管道第一出口,空气输入从管道右侧出口为空气输入管道第二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液输出管道包括冷却液输出主管道、冷却液输出第一从管道和冷却液输出第二从管道,冷却液输出主管道和冷却液输出第一从管道贯通连接,冷却液输出第一从管道入口为冷却液输出管道第二入口,冷却液输出主管道出口为冷却液输出管道出口;冷却液输出第一从管道和冷却液输出第二从管道贯通连接,冷却液输出第二从管道入口为冷却液输出管道第一入口。
进一步的,所述氢气输出管道包括氢气输出主管道和氢气输出从管道,氢气输出主管道设置于氢气输出从管道中部,且氢气输出主管道垂直于氢气输出从管道,氢气输出主管道与氢气输出从管道中部贯通连接;氢气输出从管道左侧出口为氢气输出管道第一入口,氢气输出从管道右侧出口为氢气输出管道第二入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空气输出管道包括配合连接的第二空气输出主管道和第二空气输出从管道,第二空气输出主管道垂直于第二空气输出从管道,且第二空气输出主管道和第二空气输出从管道贯通连接,第二空气输出主管道的入口为第二空气输出管道入口,第二空气输出从管道的出口为第二空气输出管道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板、中心板和后端板为一体化成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歧管装置内置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前端板、中心板和后端板,使得歧管装置高度集成化,大大降低了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成本,且易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空间布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歧管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端板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端板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后端板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后端板后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心板正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心板后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心板左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心板右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心板俯视图;
图12是图11的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的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1的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1的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1的沿E-E方向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1的沿F-F方向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1的沿G-G方向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1的沿H-H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关于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方位的描述,其基准都是针对附图所示进行限定的,当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的放置位置发生变化时,相应的方位描述宜应随之变化,本发明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了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包括前端板1、中心板2和后端板3,前端板1、中心板2和后端板3依次配合连接;其中,前端板1、中心板2和后端板3均包括有正面和背面,前端板1的背面与中心板2的正面贴合进行配合连接,中心板2的背面和后端板3的正面贴合进行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歧管装置用于串联两个燃料电池电堆,歧管装置位于两个燃料电池电堆中间,前端板1的正面连接第一个燃料电池电堆的顶面(即燃料电池电堆接收外界气体和液体以及输出内部气体和液体的那一端面),后端板3的背面连接第二个燃料电池电堆的顶面。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歧管装置大大利于两个串联的燃料电池电堆的空间布局。
如图3所示,所述前端板1包括第一氢气输入孔11、第一冷却液输入孔12、第一空气输出孔13、第一氢气输出孔14、第一冷却液输出孔15以及第一空气输入孔16,其中,所述第一氢气输入孔11、第一冷却液输入孔12、第一空气输出孔13、第一氢气输出孔14、第一冷却液输出孔15以及第一空气输入孔16均垂直贯穿于前端板1。在图3中,第一氢气输入孔11、第一冷却液输入孔12和第一空气输出孔13位于前端板1的左侧,第一氢气输出孔14、第一冷却液输出孔15以及第一空气输入孔16位于前端板1的右侧;第一氢气输入孔11、第一冷却液输入孔12和第一空气输出孔13依次上下排列,第一空气输入孔16、第一冷却液输出孔15以及第一氢气输出孔14依次上下排列。
如图4所示,所述前端板1还包括第一氢气输入通道111、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121、第一氢气输出通道141、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151以及第一空气输入通道161,所述第一氢气输入通道111、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121、第一氢气输出通道141、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151以及第一空气输入通道161设置于前端板1背面上,且第一氢气输入通道111、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121、第一氢气输出通道141、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151以及第一空气输入通道161在前端板1背面上均为凹槽状态。
图4为前端板1的背面,如图4所示,第一氢气输入通道111右端连接第一氢气输入孔11,且第一氢气输入通道111与第一氢气输入孔11贯通连接,即氢气从第一氢气输入通道111左端流至右端后,氢气流进入第一氢气输入孔11;
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121右端连接第一冷却液输入孔12,且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121与第一冷却液输入孔12贯通连接,即冷却液从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121的左端流至右端后,冷却液进入第一冷却液输入孔12;
第一氢气输出通道141左端连接第一氢气输出孔14,且第一氢气输出通道141与第一氢气输出孔14贯通连接,即氢气从第一氢气输出孔14输出至第一氢气输出通道141的左端后,氢气从第一氢气输出通道141的左端流向右端;
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151左端连接第一冷却液输出孔15,且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151与第一冷却液输出孔15贯通连接,即冷却液从第一冷却液输出孔15输出至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151的左端后,冷却液从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151的左端流向右端;
第一空气输入通道161左端连接第一空气输入孔16,且第一空气输入通道161与第一空气输入孔16贯通连接,即空气从第一空气输入通道161的左端流到右端后,空气进入第一空气输入孔16。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后端板3包括第二空气输入孔31、第二冷却液输入孔32、第二氢气输出孔33、第二氢气输入孔34、第二冷却液输出孔35、第二空气输出孔36、第二空气输入通道311、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321、第二氢气输出通道331、第二氢气输入通道341以及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351;所述第二空气输入孔31、第二冷却液输入孔32、第二氢气输出孔33、第二氢气输入孔34、第二冷却液输出孔35、第二空气输出孔36均垂直贯穿于所述后端板3。第二空气输入通道311、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321、第二氢气输出通道331、第二氢气输入通道341以及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351在后端板3正面上均为凹槽状态。
在图5中,第二空气输入孔31、第二冷却液输入孔32和第二氢气输出孔33位于后端板3的左侧,第二氢气输入孔34、第二冷却液输出孔35和第二空气输出孔36位于后端板3的右侧;第二空气输入孔31、第二冷却液输入孔32和第二氢气输出孔33依次上下排列,第二氢气输入孔34、第二冷却液输出孔35和第二空气输出孔36依次上下排列;
所述第二空气输入通道311左端连接第二空气输入孔31,且第二空气输入通道311与第二空气输入孔31贯通连接,即空气从第二空气输入通道311的右端流至左端后,空气进入第二空气输入孔31;
所述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321左端连接第二冷却液输入孔32,且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321与第二冷却液输入孔32贯通连接,即冷却液从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321的右端流至左端后,冷却液进入第二冷却液输入孔32;
所述第二氢气输出通道331左端连接第二氢气输出孔33,且第二氢气输出通道331与第二氢气输出孔33贯通连接,即氢气从第二氢气输出孔33输出至第二氢气输出通道331的左端后,氢气从第二氢气输出通道331的左端流向右端;
所述第二氢气输入通道341右端连接第二氢气输入孔34,且第二氢气输入通道341与第二氢气输入孔34贯通连接,即氢气从第二氢气输入通道341的左端流向右端后,氢气进入第二氢气输入孔34;
所述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351右端连接第二冷却液输出孔35,且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351与第二冷却液输出孔35贯通连接,即冷却液从第二冷却液输出孔35输出至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351右端后,冷却液从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351的左端流向右端。
如图7-图19所示,所述中心板2包括冷却液输入管道21、氢气输入管道22、空气输入管道23、冷却液输出管道24、氢气输出管道25、第一空气输出管道26和第二空气输出管道27;
如图7所示,在中心板2正面上,从左往右依次为第一空气输出管道26入口、冷却液输入管道21第一出口、氢气输入管道22第一出口、空气输入管道23第一出口、冷却液输出管道24第一入口和氢气输出管道25第一入口;
在前端板1的背面和中心板2的正面进行配合连接后,第一空气输出管道26入口与第一空气输出孔13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入管道21第一出口与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121配合连接,氢气输入管道22第一出口与第一氢气输入通道111配合连接,空气输入管道23第一出口与第一空气输入通道161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出管道24第一入口与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151配合连接,氢气输出管道25第一入口与第一氢气输出通道141配合连接。
如图8所示,在中心板2背面上,从左往右依次为第二空气输出管道27入口、氢气输出管道25第二入口、冷却液输出管道24第二入口、空气输入管道23第二出口、氢气输入管道22第二出口和冷却液输入管道21第二出口;
在中心板2的背面和后端板3的正面进行配合连接后,第二空气输出管道27入口与第二空气输出孔36配合连接,氢气输出管道25第二入口与第二氢气输出通道331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出管道24第二入口与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351配合连接,空气输入管道23第二出口与第二空气输入通道311配合连接,氢气输入管道22第二出口与第二氢气输入通道341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入管道21第二出口与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321配合连接。
如图9所示,在中心板2左侧面上,显示的是第一空气输出管道26出口。
如图10所示,在中心板2右侧面上,显示的是第二空气输出管道27出口。
如图11所示,在中心板2顶面上,从左往右依次为冷却液输入管道21入口、氢气输入管道22入口、空气输入管道23入口、冷却液输出管道24出口、氢气输出管道25出口。
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第一空气输出管道26包括配合连接的第一空气输出主管道262和第一空气输出从管道261,第一空气输出主管道262垂直于第一空气输出从管道261,且第一空气输出主管道262与第一空气输出从管道261贯通连接,第一空气输出主管道262的入口(即第一空气输出管道26入口)与第一空气输出孔13配合连接,第一空气输出从管道261的出口即为图9所示的第一空气输出管道26出口。优选的,第一空气输出从管道261为圆柱形管道,第一空气输出主管道262入口的形状大小与第一空气输出孔13开口的形状大小一致。
如图12和图14所示,冷却液输入管道21包括冷却液输入主管道211、冷却液输入第一从管道212和冷却液输入第二从管道213;冷却液输入主管道211和冷却液输入第一从管道212贯通连接,冷却液输入第一从管道212出口(即冷却液输入管道21第一出口)与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121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入主管道211的入口即为冷却液输入管道21入口;冷却液输入第一从管道212和冷却液输入第二从管道213贯通连接,冷却液输入第二从管道213出口(即冷却液输入管道21第二出口)与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321配合连接。优选的,所述冷却液输入主管道211为圆柱形管道,冷却液输入第一从管道212和冷却液输入第二从管道213为方形体管道。
如图12和图15所示,所述氢气输入管道22包括氢气输入主管道221和氢气输入从管道222,氢气输入主管道221设置于氢气输入从管道222中部,且氢气输入主管道221垂直于于氢气输入从管道222,氢气输入主管道221与氢气输入从管道222贯通连接;图15中,氢气输入主管道221入口为氢气输入管道22入口,氢气输入从管道222左侧出口(氢气输入管道22第一出口)与第一氢气输入通道111配合连接,氢气输入从管道222右侧出口(空气输入管道23第二出口)与第二空气输入通道311配合连接。优选的,所述氢气输入主管道221为圆柱形管道,氢气输入从管道222为方形体管道。
如图12和图16所示,所述空气输入管道23包括空气输入主管道231和空气输入从管道232,空气输入主管道231设置于空气输入从管道232中部,且空气输入主管道231垂直于空气输入从管道232,空气输入主管道231与空气输入从管道232中部贯通连接;图16中,空气输入从管道232左侧出口(即空气输入管道23第一出口)与第一空气输入通道161配合连接,空气输入从管道232右侧出口(即空气输入管道23第二出口)与第二空气输入通道311配合连接。优选的,所述空气输入主管道231为圆柱形管道,空气输入从管道232为方形体管道。
如图12和图17所示,所述冷却液输出管道24包括冷却液输出主管道241、冷却液输出第一从管道242和冷却液输出第二从管道243,冷却液输出主管道241和冷却液输出第一从管道242贯通连接,冷却液输出第一从管道242入口(即冷却液输出管道24第二入口)与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321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出主管道241出口即为冷却液输出管道24出口;冷却液输出第一从管道242和冷却液输出第二从管道243贯通连接,冷却液输出第二从管道243入口(即冷却液输出管道24第一入口)与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151配合连接。优选的,所述冷却液输出主管道241为圆柱形管道,冷却液输出第一从管道242和冷却液输出第二从管道243为方形体管道。
如图12和图18所示,所述氢气输出管道25包括氢气输出主管道251和氢气输出从管道252,氢气输出主管道251设置于氢气输出从管道252中部,且氢气输出主管道251垂直于氢气输出从管道252,氢气输出主管道251与氢气输出从管道252中部贯通连接;图18中,氢气输出从管道252左侧出口(即氢气输出管道25第一入口)与与第一氢气输出通道141配合连接,氢气输出从管道252右侧出口(即氢气输出管道25第二入口)与与第二氢气输出通道331配合连接。优选的,所述氢气输出主管道251为圆柱形管道,氢气输出从管道252为方形体管道。
如图12和图19所示,所述第二空气输出管道27包括配合连接的第二空气输出主管道272和第二空气输出从管道271,第二空气输出主管道272垂直于第二空气输出从管道271,且第二空气输出主管道272和第二空气输出从管道271贯通连接,第二空气输出主管道272的入口(即第二空气输出管道27入口)与第二空气输出孔36配合连接,第二空气输出从管道271的出口即为图10所示的第二空气输出管道27出口。优选的,第二空气输出从管道271为圆柱形管道,第二空气输出主管道272的入口的形状大小与第二空气输出孔36开口的形状大小一致。
本实施例歧管装置的前端板1、中心板2和后端板3可以进行一体化处理,使得前端板1、中心板2和后端板3两两之间就无需进行密封处理;若前端板1、中心板2和后端板3各自均为一个独立结构,则前端板1、中心板2和后端板3两两之间就需要进行密封处理:例如,当前端板1和中心板2为一体化设计,而后端板3为独立体,则中心板2和后端板3之间就需要进行密封处理;当前端板1为独立体、中心板2和后端板3为一体化设计,则前端板1和中心板2之间就需要进行密封处理;当前端板1、中心板2和后端板3各自均为度立体,则前端板1、中心板2和后端板3两两之间就需要进行密封处理。
前端板1和中心板2之间需要进行密封处理时,则在前端板1的背面上,对第一氢气输入通道111、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121、第一氢气输出通道141、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151以及第一空气输入通道161的外沿均设置一个密封槽,且在密封槽内对应设置密封垫;另外,还需要对第一空气输出孔13在前端板1背面上的开口外沿设置一个密封槽,且在密封槽内对应设置密封垫。
中心板2和后端板3之间需要进行密封处理时,则在后端板3的正面上,对第二空气输入通道311、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321、第二氢气输出通道331、第二氢气输入通道341以及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351的外沿均设置一个密封槽,且在密封槽内对应设置密封垫;另外,还需要对第二空气输出孔36在后端板3正面上的开口外沿设置一个密封槽,且在密封槽内对应设置密封垫。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等效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
Claims (9)
1.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配合连接的前端板、中心板和后端板;
所述前端板包括第一氢气输入孔、第一冷却液输入孔、第一空气输出孔、第一氢气输出孔、第一冷却液输出孔以及第一空气输入孔;所述第一氢气输入孔、第一冷却液输入孔、第一空气输出孔、第一氢气输出孔、第一冷却液输出孔以及第一空气输入孔均贯穿于前端板;
在所述前端板的背面上,所述前端板还包括第一氢气输入通道、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第一氢气输出通道、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以及第一空气输入通道;
所述第一氢气输入通道与第一氢气输入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与第一冷却液输入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一氢气输出通道与第一氢气输出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与第一冷却液输出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一空气输入通道与第一空气输入孔贯通连接;
后端板包括第二空气输入孔、第二冷却液输入孔、第二氢气输出孔、第二氢气输入孔、第二冷却液输出孔、第二空气输出孔、第二空气输入通道、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第二氢气输出通道、第二氢气输入通道以及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所述第二空气输入孔、第二冷却液输入孔、第二氢气输出孔、第二氢气输入孔、第二冷却液输出孔、第二空气输出孔均贯穿于所述后端板;
所述第二空气输入通道与第二空气输入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与第二冷却液输入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二氢气输出通道与第二氢气输出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二氢气输入通道与第二氢气输入孔贯通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与第二冷却液输出孔贯通连接;
所述中心板包括冷却液输入管道、氢气输入管道、空气输入管道、冷却液输出管道、氢气输出管道、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和第二空气输出管道;
所述中心板正面包括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入口、冷却液输入管道第一出口、氢气输入管道第一出口、空气输入管道第一出口、冷却液输出管道第一入口和氢气输出管道第一入口;所述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入口与第一空气输出孔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入管道第一出口与第一冷却液输入通道配合连接,氢气输入管道第一出口与第一氢气输入通道配合连接,空气输入管道第一出口与第一空气输入通道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出管道第一入口与第一冷却液输出通道配合连接,氢气输出管道第一入口与第一氢气输出通道配合连接;
所述中心板背面包括第二空气输出管道入口、氢气输出管道第二入口、冷却液输出管道第二入口、空气输入管道第二出口、氢气输入管道第二出口和冷却液输入管道第二出口;所述第二空气输出管道入口与第二空气输出孔配合连接,氢气输出管道第二入口与第二氢气输出通道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出管道第二入口与第二冷却液输出通道配合连接,空气输入管道第二出口与第二空气输入通道配合连接,氢气输入管道第二出口与第二氢气输入通道配合连接,冷却液输入管道第二出口与第二冷却液输入通道配合连接;
所述中心板左侧面包括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出口,所述中心板右侧面包括第二空气输出管道出口,所述中心板顶面包括冷却液输入管道入口、氢气输入管道入口、空气输入管道入口、冷却液输出管道出口和氢气输出管道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包括配合连接的第一空气输出主管道和第一空气输出从管道,第一空气输出主管道垂直于第一空气输出从管道,且第一空气输出主管道与第一空气输出从管道贯通连接,第一空气输出主管道入口为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入口,第一空气输出从管道出口为第一空气输出管道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液输入管道包括冷却液输入主管道、冷却液输入第一从管道和冷却液输入第二从管道;冷却液输入主管道和冷却液输入第一从管道贯通连接,冷却液输入第一从管道出口为冷却液输入管道第一出口,冷却液输入主管道入口为冷却液输入管道入口;冷却液输入第一从管道和冷却液输入第二从管道贯通连接,冷却液输入第二从管道出口为冷却液输入管道第二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气输入管道包括氢气输入主管道和氢气输入从管道,氢气输入主管道设置于氢气输入从管道中部,且氢气输入主管道垂直于于氢气输入从管道,氢气输入主管道与氢气输入从管道贯通连接;氢气输入主管道入口为氢气输入管道入口,氢气输入从管道左侧出口为氢气输入管道第一出口,氢气输入从管道右侧出口为空气输入管道第二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输入管道包括空气输入主管道和空气输入从管道,空气输入主管道设置于空气输入从管道中部,且空气输入主管道垂直于空气输入从管道,空气输入主管道与空气输入从管道中部贯通连接;空气输入从管道左侧出口为空气输入管道第一出口,空气输入从管道右侧出口为空气输入管道第二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输出管道包括冷却液输出主管道、冷却液输出第一从管道和冷却液输出第二从管道,冷却液输出主管道和冷却液输出第一从管道贯通连接,冷却液输出第一从管道入口为冷却液输出管道第二入口,冷却液输出主管道出口为冷却液输出管道出口;冷却液输出第一从管道和冷却液输出第二从管道贯通连接,冷却液输出第二从管道入口为冷却液输出管道第一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气输出管道包括氢气输出主管道和氢气输出从管道,氢气输出主管道设置于氢气输出从管道中部,且氢气输出主管道垂直于氢气输出从管道,氢气输出主管道与氢气输出从管道中部贯通连接;氢气输出从管道左侧出口为氢气输出管道第一入口,氢气输出从管道右侧出口为氢气输出管道第二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气输出管道包括配合连接的第二空气输出主管道和第二空气输出从管道,第二空气输出主管道垂直于第二空气输出从管道,且第二空气输出主管道和第二空气输出从管道贯通连接,第二空气输出主管道的入口为第二空气输出管道入口,第二空气输出从管道的出口为第二空气输出管道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板、中心板和后端板为一体化成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13865.2U CN217009264U (zh) | 2022-03-29 | 2022-03-29 |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13865.2U CN217009264U (zh) | 2022-03-29 | 2022-03-29 |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09264U true CN217009264U (zh) | 2022-07-19 |
Family
ID=82371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713865.2U Active CN217009264U (zh) | 2022-03-29 | 2022-03-29 |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09264U (zh) |
-
2022
- 2022-03-29 CN CN202220713865.2U patent/CN21700926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44330B2 (en) | Bipolar plate structure having optimized gas flow channels | |
US20030194596A1 (en) | Manifold for a fuel cell system | |
CN111370744A (zh) |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分配歧管 | |
SG131763A1 (en) | Fuel cell stack and fuel cell module | |
MXPA02012342A (es) | Recuperacion de agua en el lado del anodo de una celda de combustible de membrana de intercambio de protones. | |
CN113113637B (zh) | 用于并列布置的双堆燃料电池的歧管以及双堆燃料电池 | |
CN211605306U (zh) | 一种燃料分配歧管与一种燃料电池 | |
CN214797484U (zh) | 一种车辆、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多电堆介质分配装置 | |
CN115101772B (zh) | 一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模组的气流分配装置 | |
CN113983264B (zh) | 一种歧管装置以及应用其的双堆燃料电池 | |
CN112038666A (zh) | 一种具有空气、氢气和水分配功能的燃料电池集成结构 | |
CN217009264U (zh) |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歧管装置 | |
CN211182379U (zh) | 氢燃料电池电堆歧管 | |
CN212366015U (zh) | 燃料电池端板 | |
CN111799495B (zh)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的歧管及包括其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
CN101447573A (zh) | 一种燃料电池生成水回收的装置 | |
CN218160487U (zh) | 一种不拆卸螺杆保持压力的电池堆阵列 | |
CN100511792C (zh) | 对氢气进出通道及循环利用优化设计的集成式燃料电池 | |
CN114497672B (zh) |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的歧管装置 | |
CN212571064U (zh)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的歧管及包括其的燃料电池 | |
CN115312825A (zh) | 一种不拆卸螺杆保持压力的电池堆阵列 | |
CN219203215U (zh) |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模组气流分配装置 | |
CN212161983U (zh) | 一种新型氢燃料电池 | |
CN113571738A (zh) | 一种空冷型燃料电池阳极氢气循环引射器装置 | |
CN216698454U (zh) | 一种燃料电池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