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92655U - 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992655U CN216992655U CN202122927790.6U CN202122927790U CN216992655U CN 216992655 U CN216992655 U CN 216992655U CN 202122927790 U CN202122927790 U CN 202122927790U CN 216992655 U CN216992655 U CN 2169926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superfine
- flow guide
- fixing head
- top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塑料改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包括上筒体、下筒体、设置于下筒体底端的下封头、以及增粘结构;上筒体底端与下筒体顶端可拆卸连接;上筒体顶端设有第一顶盖;上筒体侧壁设置有进料管,进料管一端穿过上筒体的侧壁,并伸入上筒体内;上筒体内设有进料分流管、支撑机构,以及布盘器;进料分流管架设在支撑机构的顶端;布盘器设置于进料分流管的下方。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超细导流管固定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并对经过超细导流管的物料进行抽真空,实现对物料的分离、增粘,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聚酯增粘工艺存在的工艺流程复杂,反应时间长,反应效率低等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塑料改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背景技术
聚酯是由多元醇和多元酸缩聚而得的聚合物,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腐蚀、强韧性、电绝缘性等,且价格便宜,因而在纤维、薄膜、聚酯瓶等塑料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现行的聚酯行业中,采用新材料作为原料,或者采用减少聚酯合成工序或产品加工流程的方式来提高产品质量。
近些年来,随着聚酯产品应用市场的拓展,聚酯材料的应用领域不仅注重生产工艺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也对产品的性能(例如耐温、抗冲击、环保、轻量化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的聚酯增粘工艺一般采用釜式或耙式加工方式,存在工艺流程复杂,反应时间长,反应效率低,占地较多,投资较大,有设备死角等问题。
授权公告号为CN101321805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品质芳香族聚碳酸酯的工业制备方法,采用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与高纯度碳酸二芳基酯反应来制备芳香族聚碳酸酯的熔融预聚物,并采用导向器接触流下式聚合器来实现熔融预聚物的传送,但是此专利中并没有对导向器接触流下式聚合器进行改进,并不能解决扩大表面积,提高连接传输效率等问题。
基于此,发明人设计了一种用于对物料进行增粘、分离的装置,通过将众多的超细导流管设置为一束,并将超细导流管固定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并对经过超细导流管的物料进行抽真空,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通过将众多的超细导流管设置为一束,并将超细导流管固定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并对经过超细导流管的物料进行抽真空,实现对物料的分离、增粘,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聚酯增粘工艺存在的工艺流程复杂,反应时间长,反应效率低等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包括上筒体、下筒体、设置于下筒体底端的下封头、以及增粘结构;上筒体底端与下筒体顶端可拆卸连接;
上筒体顶端设有第一顶盖;
上筒体侧壁设置有进料管,进料管一端穿过上筒体的侧壁,并伸入上筒体内;
上筒体内设有进料分流管、支撑机构,以及布盘器;进料分流管架设在支撑机构的顶端;
布盘器设置于进料分流管的下方,布盘器通过连接管与进料分流管相连通,且布盘器底端敞口;
上筒体底端设有底盖,底盖上设有若干第一导流孔;
下筒体顶端开口处设有上支撑板,下筒体底端开口处设有下支撑板;
上支撑板对应上筒体底盖上第一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二导流孔,下支撑板对应上支撑板上第二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三导流孔,下封头顶端开口处设有第二顶盖,第二顶盖对应下支撑板上第三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四导流孔;
所述增粘结构包括收紧机构、固定机构,以及垂直设置在下筒体内的若干根超细导流管;
收紧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导流孔内的圆柱形第一固定头、第一收紧螺母、压缩弹簧;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第四导流孔内的圆柱形第二固定头;
所述超细导流管的外径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超细导流管从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一导流孔、第二导流孔、第三导流孔和第四导流孔;
超细导流管的顶端向上穿过第一固定头,超细导流管顶端从第一固定头的顶端穿出,且超细导流管顶端靠接于布盘器底端的敞口处,第一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固定连接;
第一固定头外壁设有外螺纹,第一收紧螺母能够与第一固定头螺纹连接,压缩弹簧位于第一收紧螺母的下方,压缩弹簧的顶端与第一收紧螺母低端相顶接,压缩弹簧的低端与第一导流孔的底壁相顶接;
超细导流管的底端向下穿过第二固定头,且超细导流管底端从第二固定头的底端穿出,第二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固定头将超细导流管的顶端固定在第一导流孔处;通过第二固定头将超细导流管的底端固定在第四导流孔处;
锥形下封头底端设有出料口。
进一步的,第一顶盖与上筒体顶端法兰连接。
进一步的,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上筒体内的两根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架、两根水平设置的第二支撑架。
进一步的,进料分流管包括一根主流管和两根分流管,两根分流管平行设置,主流管一端与进料管法兰连接,两根分流管的侧壁均与主流管的侧壁相连通;
两根第一支撑架平行设置,两根二支撑架平行设置,且两根第一支撑架与两根二支撑架垂直;两根分流管均架设在两根第二支撑架的顶端,主流管架设在一根第一支撑架的顶端。
进一步的,布盘器顶端设有四根连接管,四根连接管顶端分别与两根分流管的出料端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观察上筒体内的进料情况,上筒体侧壁设置有可对内部进行观察的第一观察窗。
进一步优选的,第一观察窗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一观察窗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上支撑板固定设置于下筒体顶端的开口处,下支撑板固定设置于下筒体底端的开口处,且通过在下筒体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实现对下筒体内部的密封。
进一步的,第二导流孔的直径与第三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第一导流孔的直径与第四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第一导流孔的直径大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
进一步的,上支撑板与上筒体的底盖法兰连接,通过上支撑板与上筒体底盖的法兰连接,实现下筒体与上筒体的可拆卸连接,下支撑板与第二顶盖法兰连接,通过下支撑板与第二顶盖的法兰连接实现下筒体与上筒体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头的侧壁设有第一螺纹通孔,通过在第一螺纹通孔内穿设第一夹紧螺栓,并用第一夹紧螺栓压紧超细导流管的侧壁,从而实现第一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固定头的侧壁设有第二螺纹通孔,通过在第二螺纹通孔内穿设第二夹紧螺栓,并用第二夹紧螺栓压紧超细导流管的侧壁,从而实现第二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头的直径小于第一导流孔的直径,且第一固定头的直径大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第二固定头的直径与第四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
进一步的,锥形下封头的侧壁还设有第二观察窗。
进一步的,超细导流管为细丝状,且超细导流管每根直径为0.01-2mm,材质为316L不锈钢,共计1W-100W根。
进一步优选的,超细导流管每50-100根为一束,通过调节第一收紧螺母,并利用压缩弹簧的伸张作用,可以对超细导流管的收紧量进行调节,进而调节超细导流管的弹性和刚度。
进一步的,所述下筒体外周还套设有环形的真空管道。
进一步优选的,真空管道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真空管道和第二真空管道,第一真空管道套设在下筒体外周的上部,第二真空管道套设在下筒体外周的下部;
所述第一真空管道和第二真空管道均通过管道与下筒体内部相连通,且第一真空管道和第二真空管道均外接抽真空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超细导流管的侧壁还设置有微孔,微孔的孔径小于物料颗粒的直径,微孔主要便于物料中小分子易挥发物质的分离。
进一步的,下筒体外壁还设有若干上挂耳和若干下挂耳。
进一步优选的,上挂耳设有四个,下挂耳设有四个,四个下挂耳设置于四个上挂耳的下方,四个上挂耳对称设置于下筒体的外壁,四个下挂耳对称设置于下筒体的外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优势在于:
1、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可以实现反应时间更短,物料流动更流畅,最终产出的产品颜色更好。
2、本实用新型所述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采用独特的无轴化设计,仅仅使用多束材质为316L不锈钢的超细导流管就可以实现物料下降过程中不同物质之间反应更顺畅,物料中的易挥发物质更容易分离的问题。整个物料下降过程中,由于物料与超细导流管的接触面积的增加,可以更好的去除杂质,提高物料的黏性,反应后的物料具有更高的纯度。
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众多的超细导流管设置为一束,并将超细导流管固定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不仅克服了由于超细导流管太细导致的安装、调试、更换困难、不易清洗检修等问题,还可以实现超细导流管的批量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述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处第一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的连接结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C处第二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的连接结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包括上筒体2、下筒体1、设置于下筒体1底端的锥形下封头3、以及增粘结构;上筒体2底端与下筒体1顶端可拆卸连接;
上筒体2顶端设有第一顶盖21,第一顶盖21与上筒体2顶端法兰连接;
上筒体2侧壁设置有进料管22,进料管22一端穿过上筒体2的侧壁,并伸入上筒体2内,进料管22的另一端与上筒体2外的上料设备相连接;
上筒体2内设有进料分流管、两根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架24、两根水平设置的第二支撑架25、以及布盘器26;
进料分流管包括一根主流管231和两根分流管232,两根分流管232平行设置,主流管231一端与进料管22法兰连接,两根分流管232的侧壁均与主流管231的侧壁相连通;
两根第一支撑架24平行设置,两根二支撑架25平行设置,且两根第一支撑架24与两根二支撑架25垂直;两根分流管232均架设在两根第二支撑架25的顶端,主流管231架设在一根第一支撑架24的顶端;
布盘器26设置于进料分流管的下方,布盘器26顶端设有四根连接管261,四根连接管261顶端分别与两根分流管232的出料端相连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布盘器26为圆盘状,且布盘器26底端敞口;
上筒体2底端设有底盖27,底盖27上设有若干第一导流孔;
为了便于观察上筒体2内的进料情况,上筒体2侧壁设置有可对内部进行观察的第一观察窗28,具体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观察窗28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一观察窗28对称设置。
下筒体1顶端开口处设有上支撑板11,下筒体1底端开口处设有下支撑板1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上支撑板11固定设置于下筒体1顶端的开口处,下支撑板12固定设置于下筒体1底端的开口处,且通过在下筒体1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实现对下筒体1内部的密封;
上支撑板11对应上筒体2底盖27上第一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二导流孔,下支撑板12对应上上支撑板11上第二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三导流孔,锥形下封头3顶端开口处设有第二顶盖31,第二顶盖31对应下支撑板12上第三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四导流孔;
第二导流孔的直径与第三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第一导流孔的直径与第四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第一导流孔的直径大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
上支撑板11与上筒体2的底盖27法兰连接,通过上支撑板11与上筒体2底盖27的法兰连接,实现下筒体1与上筒体2的可拆卸连接,下支撑板12与第二顶盖31法兰连接,通过下支撑板12与第二顶盖31的法兰连接实现下筒体1与上筒体2的可拆卸连接。
所述增粘结构包括收紧机构、固定机构,以及垂直设置在下筒体1内的若干根超细导流管4;
收紧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导流孔内的圆柱形第一固定头41、第一收紧螺母42、压缩弹簧43;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第四导流孔内的圆柱形第二固定头44;
所述超细导流管4的外径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超细导流管4从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一导流孔、第二导流孔、第三导流孔和第四导流孔;
超细导流管4的顶端向上穿过第一固定头41,超细导流管4顶端从第一固定头41的顶端穿出,且超细导流管4顶端靠接于布盘器26底端的敞口处,第一固定头41与超细导流管4固定连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头41的侧壁设有第一螺纹通孔,通过在第一螺纹通孔内穿设第一夹紧螺栓,并用第一夹紧螺栓压紧超细导流管4的侧壁,从而实现第一固定头41与超细导流管4的固定连接;
第一固定头41外壁设有外螺纹,且第一固定头41外壁的外螺纹与第一收紧螺母42的内螺纹相适配,第一收紧螺母42能够与第一固定头41螺纹连接,压缩弹簧43位于第一收紧螺母42的下方,压缩弹簧43的顶端与第一收紧螺母42低端相顶接,压缩弹簧43的低端与第一导流孔的底壁相顶接;
超细导流管4的底端向下穿过第二固定头44,且超细导流管4底端从第二固定头44的底端穿出,第二固定头44与超细导流管4固定连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头44的侧壁设有第二螺纹通孔,通过在第二螺纹通孔内穿设第二夹紧螺栓,并用第二夹紧螺栓压紧超细导流管4的侧壁,从而实现第二固定头44与超细导流管4的固定连接;
第一固定头41的直径小于第一导流孔的直径,且第一固定头41的直径大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第二固定头44的直径与第四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通过第二固定头44将超细导流管4的底端固定在第四导流孔处;
通过第一固定头41将超细导流管4的顶端固定在第一导流孔处,所述超细导流管4具有一定的弹性,通过向下拧紧第一收紧螺母42,第一收紧螺母42向下顶接压缩弹簧43,可以对超细导流管4进一步收紧;当向上拧松第一收紧螺母42的时候,由于压缩弹簧43的伸张作用,压缩弹簧43顶接第一收紧螺母42,可以防止超细导流管4顶端过度下垂,防止超细导流管4过度松弛。
锥形下封头3底端设有出料口32,锥形下封头3的侧壁还设有第二观察窗33。
超细导流管4为细丝状,且超细导流管4每根直径为0.01-2mm,材质为316L不锈钢,共计1W-100W根,本实施例中,超细导流管4每50-100根为一束,通过调节第一收紧螺母42,并利用压缩弹簧43的伸张作用,可以对超细导流管4的收紧量进行调节,进而调节超细导流管4的弹性和刚度。
所述下筒体1外周还套设有环形的真空管道,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真空管道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真空管道51和第二真空管道52,第一真空管道51套设在下筒体1外周的上部,第二真空管道52套设在下筒体1外周的下部;
所述第一真空管道51和第二真空管道52均通过管道与下筒体1内部相连通,且第一真空管道51和第二真空管道52均外接抽真空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超细导流管4的侧壁还设置有微孔,微孔的孔径小于物料颗粒的直径,微孔主要便于物料中小分子易挥发物质的分离。
装置运行过程中,通过第一真空管道51和第二真空管道52向下筒体1内抽真空,由于超细导流管4外存在的负压,导致物料中易挥发的小分子物质会从超细导流管4侧壁的微孔排出,同时物料中较大的颗粒还会贴服于超细导流管4的内壁,这样增大物料在整个体系中的反应时间,然后挥发后的小分子物质会最终向下聚集流入至下支撑板12的上表面,从而实现对物料的提纯和增粘。
下筒体1外壁还设有若干上挂耳61和若干下挂耳62,具体的,本实施中上挂耳61设有四个,下挂耳62设有四个,四个下挂耳62设置于四个上挂耳61的下方,四个上挂耳61对称设置于下筒体1的外壁,四个下挂耳62对称设置于下筒体1的外壁;
在所述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上挂耳61和下挂耳62将所述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搭接于支架上,进一步的,上挂耳61和下挂耳62上还可以开设吊装孔,在运输过程中,可以通过吊装的方式进行移动。
运行过程中,含有聚酯的物料从进料管22进入后,依次经过主流管231、分流管232、连接管261和布盘器26,然后从布盘器26底端的开口处落下至超细导流管4顶端的开口处,由于进入进料管22的物料为熔融状态的预聚物,具有一定流动性,由于重力的作用,物料从超细导流管4顶端的开口处进入后,沿着超细导流管4向下运动,并最终从超细导流管4底端的开口处流出至锥形下封头3,然后再从出料口32排出。
此过程中,通过第一真空管道51和第二真空管道52向下筒体1内抽真空,由于超细导流管4较细,管壁较薄,含有聚酯的物料在下落过程中,物料中的成分一边反应,同时物料中的易挥发物质也在不断分离,物料中易挥发的小分子物质会从超细导流管4侧壁的微孔排出,物料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会沿着超细导流管4的内壁进行流动,增大与管壁的接触面积,物料中本身含有的易挥发物质,会随着物料的下降而挥发,物料进一步增加纯度、增粘,形成纯度较高的聚酯化合物。
整个物料下降过程中,由于物料与超细导流管4的接触面积的增加,可以更好的去除杂质,提高物料的黏性,反应后的物料具有更高的纯度。
所述超细导流管4具有一定的弹性,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向下拧紧第一收紧螺母42,第一收紧螺母42向下顶接压缩弹簧43,可以对超细导流管4进一步收紧;当向上拧松第一收紧螺母42的时候,由于压缩弹簧43的伸张作用,压缩弹簧43顶接第一收紧螺母42,可以防止超细导流管4顶端过度下垂,防止超细导流管4过度松弛。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可以实现反应时间更短,物料流动更流畅,最终产出的产品颜色更好。
本实用新型所述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采用独特的无轴化设计,仅仅使用多束材质为316L不锈钢的超细导流管4就可以实现物料下降过程中不同物质之间反应更顺畅,物料中的易挥发物质更容易分离的问题。
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众多的超细导流管4设置为一束,并将超细导流管4固定在上支撑板11和下支撑板12之间,不仅克服了由于超细导流管4太细导致的安装、调试、更换困难、不易清洗检修等问题,还可以实现超细导流管4的批量化生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筒体、下筒体、设置于下筒体底端的下封头、以及增粘结构;上筒体底端与下筒体顶端可拆卸连接;
上筒体顶端设有第一顶盖;
上筒体侧壁设置有进料管,进料管一端穿过上筒体的侧壁,并伸入上筒体内;
上筒体内设有进料分流管、支撑机构,以及布盘器;进料分流管架设在支撑机构的顶端;
布盘器设置于进料分流管的下方,布盘器通过连接管与进料分流管相连通,且布盘器底端敞口;
上筒体底端设有底盖,底盖上设有若干第一导流孔;
下筒体顶端开口处设有上支撑板,下筒体底端开口处设有下支撑板;
上支撑板对应上筒体底盖上第一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二导流孔,下支撑板对应上支撑板上第二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三导流孔,下封头顶端开口处设有第二顶盖,第二顶盖对应下支撑板上第三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四导流孔;
所述增粘结构包括收紧机构、固定机构,以及垂直设置在下筒体内的若干根超细导流管;
收紧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导流孔内的圆柱形第一固定头、第一收紧螺母、压缩弹簧;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第四导流孔内的圆柱形第二固定头;
所述超细导流管的外径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超细导流管从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一导流孔、第二导流孔、第三导流孔和第四导流孔;
超细导流管的顶端向上穿过第一固定头,超细导流管顶端从第一固定头的顶端穿出,且超细导流管顶端靠接于布盘器底端的敞口处,第一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固定连接;
第一固定头外壁设有外螺纹,第一收紧螺母能够与第一固定头螺纹连接,压缩弹簧位于第一收紧螺母的下方,压缩弹簧的顶端与第一收紧螺母低端相顶接,压缩弹簧的低端与第一导流孔的底壁相顶接;
超细导流管的底端向下穿过第二固定头,且超细导流管底端从第二固定头的底端穿出,第二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固定头将超细导流管的顶端固定在第一导流孔处;通过第二固定头将超细导流管的底端固定在第四导流孔处;
锥形下封头底端设有出料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上筒体内的两根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架、两根水平设置的第二支撑架;
进料分流管包括一根主流管和两根分流管,两根分流管平行设置,主流管一端与进料管法兰连接,两根分流管的侧壁均与主流管的侧壁相连通;
两根第一支撑架平行设置,两根二支撑架平行设置,且两根第一支撑架与两根二支撑架垂直;两根分流管均架设在两根第二支撑架的顶端,主流管架设在一根第一支撑架的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其特征在于,布盘器顶端设有四根连接管,四根连接管顶端分别与两根分流管的出料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支撑板固定设置于下筒体顶端的开口处,下支撑板固定设置于下筒体底端的开口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与第三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第一导流孔的直径与第四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第一导流孔的直径大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头的直径小于第一导流孔的直径,且第一固定头的直径大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第二固定头的直径与第四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其特征在于,超细导流管为细丝状,且超细导流管每根直径为0.01-2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筒体外周还套设有环形的真空管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其特征在于,真空管道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真空管道和第二真空管道,第一真空管道套设在下筒体外周的上部,第二真空管道套设在下筒体外周的下部;
所述第一真空管道和第二真空管道均通过管道与下筒体内部相连通,且第一真空管道和第二真空管道均外接抽真空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细导流管的侧壁还设置有微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27790.6U CN216992655U (zh) | 2021-11-26 | 2021-11-26 | 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27790.6U CN216992655U (zh) | 2021-11-26 | 2021-11-26 | 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992655U true CN216992655U (zh) | 2022-07-19 |
Family
ID=82382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927790.6U Active CN216992655U (zh) | 2021-11-26 | 2021-11-26 | 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99265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07229A (zh) * | 2021-11-26 | 2022-04-29 | 濮阳宏业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
-
2021
- 2021-11-26 CN CN202122927790.6U patent/CN21699265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07229A (zh) * | 2021-11-26 | 2022-04-29 | 濮阳宏业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
CN114407229B (zh) * | 2021-11-26 | 2024-06-21 | 河南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992655U (zh) | 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 |
CN114407229A (zh) | 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 |
CN113634030A (zh) | 一种过滤器清液万向连管组件以及过滤器 | |
CN213699021U (zh) | 一种离子膜碱液的过滤装置 | |
CN201625450U (zh) | 一种管状式过滤机 | |
CN216325078U (zh) | 基于铝锭生产用铝液的铝灰分离装置 | |
CN108554327A (zh) | 一种便于检修的氯乙酸生产用反应釜 | |
CN212548359U (zh) | 一种提高HCC-240fa精馏塔抗垢能力的装置 | |
CN213823465U (zh) | 一种应用于聚合物添加剂提纯的分离装置 | |
CN212091063U (zh) | 一种化工用过滤箱 | |
CN212166574U (zh) | 汽提塔加料装置 | |
CN211585270U (zh) | 一种生产苯甲酸用的高效、高产、高质脱轻塔 | |
CN115155135B (zh) | 一种生产医药中间体的过滤装置 | |
CN212971549U (zh) | 一种水果原液生产用净化装置 | |
CN212893979U (zh) | 带压纯净水双级处理装置 | |
CN219815428U (zh) | 过滤网夹持固定装置 | |
CN209679586U (zh) | 压榨隔膜、过滤机构及压滤机 | |
CN211912892U (zh) | 一种焦亚硫酸钠溶液的过滤装置 | |
CN221867532U (zh) | 一种具有过滤装置的反应釜 | |
CN220345225U (zh) | 一种多级过滤装置 | |
CN218944415U (zh) | 一种带有快装盖的层析柱 | |
CN216864395U (zh) | 一种新型增粘系统 | |
CN216547594U (zh) | 一种瓶盖 | |
CN216498549U (zh) | 一种涂料生产的除味装置 | |
CN214680566U (zh) | 一种炼化专用设备用可方便更换丝网除沫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No.16 Changsheng Road, Puyang Development Zone,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nan Bio-based Materials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6 Changsheng Road, Puyang Development Zone,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Puyang Hongy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