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85967U - 呼吸动力装置及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 - Google Patents

呼吸动力装置及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85967U
CN216985967U CN202123443703.6U CN202123443703U CN216985967U CN 216985967 U CN216985967 U CN 216985967U CN 202123443703 U CN202123443703 U CN 202123443703U CN 216985967 U CN216985967 U CN 216985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piratory
air outlet
breathing
nut
power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4370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继成
曾令波
王胜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4370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85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85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85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呼吸动力装置及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呼吸动力装置包括机壳、涡轮增压部件、单向阀和呼气阀;机壳设有内腔;涡轮增压部件、单向阀和呼气阀都设于内腔内,且涡轮增压部件、单向阀和呼气阀沿一个L型轨迹水平排布,涡轮增压部件和呼气阀分别位于单向阀的相邻两侧;涡轮增压部件具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单向阀具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呼气阀具有第三进气口和第三出气口,第二进气口与第一出气口连通,第二出气口与第三进气口连通。本实用新型减小了呼吸动力装置单一水平方向的尺寸,从而减小了呼吸动力装置的体型和占地面积,利于呼吸动力装置的小型化发展。

Description

呼吸动力装置及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呼吸动力装置以及具有该呼吸动力装置且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提供的一种呼吸设备,通过呼吸动力装置为患者提供呼吸辅助动力,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呼吸动力装置产生具有一定压力的驱动气体,通过该驱动气体驱动折叠囊中的呼吸循环气体输送至患者。该传统技术中的呼吸动力装置,内部的部件沿一直线轨迹依次水平排布,这样会导致呼吸动力装置的横向尺寸比较大,从而使得呼吸动力装置的体型和占地面积比较大,不利于呼吸设备的小型化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呼吸动力装置,其旨在解决传统技术中呼吸动力装置的内部部件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布,导致呼吸动力装置体型和占地面积大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一种呼吸动力装置,包括机壳、涡轮增压部件、单向阀和呼气阀;
所述机壳设有内腔;
所述涡轮增压部件、所述单向阀和所述呼气阀都设于所述内腔内,且所述涡轮增压部件、所述单向阀和所述呼气阀沿一个L型轨迹水平排布,所述涡轮增压部件和所述呼气阀分别位于所述单向阀的相邻两侧;
所述涡轮增压部件具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单向阀具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呼气阀具有第三进气口和第三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包括:
呼吸循环回路,所述呼吸循环回路用于连接至患者;
新鲜气体支路,所述新鲜气体支路与所述呼吸循环回路连接,且用于向所述呼吸循环回路输送新鲜气体;
缓存装置,所述缓存装置与所述呼吸循环回路连接,且所述缓存装置用于存储患者经所述呼吸循环回路呼出的呼吸循环气体;
上述的呼吸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出气口与所述缓存装置连通,所述呼吸动力装置用于向所述缓存装置输送驱动气体,以驱动所述缓存装置内存储的呼吸循环气体经所述呼吸循环回路向患者输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呼吸动力装置及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通过将涡轮增压部件、单向阀和呼气阀沿一个L型轨迹水平排布,这样,相对于涡轮增压部件、单向阀和呼气阀沿一个直线轨迹依次水平排布的方案而言,有效减小了呼吸动力装置单一水平方向的尺寸,从而减小了呼吸动力装置的体型和占地面积,利于呼吸动力装置的小型化发展。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将涡轮增压部件和呼气阀分别设于单向阀的相邻两侧,这样,利于单向阀可以直接分别与涡轮增压部件、呼气阀实现气路连接,而不需设计复杂的气路结构,进而利于简化呼吸动力装置的结构,并利于进一步提高呼吸动力装置的结构紧凑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呼吸动力装置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呼吸动力装置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呼吸动力装置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呼吸动力装置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呼吸动力装置又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呼吸动力装置内部部件与显示屏、第一侧板的分布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涡轮增压部件、单向阀、呼气阀、出气管道组件、消音组件、第一过滤组件的分布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涡轮增压部件与单向阀、消音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A-A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B-B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图9的分解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紧固件和第一减振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紧固件和第二减振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向阀与呼气阀的装配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呼吸动力装置的液路连接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呼吸设备的液路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呼吸设备;100、呼吸动力装置;110、机壳;111、内腔;112、第一侧板;113、第二侧板;114、顶板;115、底板;1151、第一出口;1152、第二出口;116、第三侧板;1161、第一进风口;1162、第二进风口;1163、出风口;117、第四侧板;120、涡轮增压部件;121、第二连接孔;122、第二支架;130、单向阀;131、第二进气口;132、第二出气口;133、第八出气口;134、第四连接孔;135、第三支架;140、呼气阀;141、连接管;1411、限位凸缘;150、消音组件;151、第四进气口;160、第一过滤组件;170、电路板组件;180、出气管道组件;181、第一出气管道;182、第二出气管道;183、第三出气管道;190、流量传感器;101、二氧化碳检测组件;102、显示屏;103、散热风扇;104、第一支架;1041、第一连接孔;1042、第三连接孔;105、第一紧固件;1051、第一螺栓;1052、第一螺杆;1053、第一杆体;1054、第二杆体;1055、第一环形凹槽;1056、第一螺帽;1057、第一螺母;1058、第一螺套;1059、第二螺套;106、第一减振部件;1061、第一缓冲部;1062、第二缓冲部;1063、第一套环部;1064、第二套环部;107、第二紧固件;1071、第二螺栓;1072、第二螺杆;1073、第三杆体;1074、第四杆体;1075、第二螺帽;1076、第二螺母;1077、第三螺套;1078、第四螺套;108、第二减振部件;1081、第三缓冲部;1082、第四缓冲部;1083、第三套环部;1084、第四套环部;109、弹性密封套体;1091、环状凸缘;200、呼吸循环回路;210、吸气支路;211、吸气单向阀;212、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20、呼气支路;221、呼气单向阀;230、呼吸连接件;300、新鲜气体支路;400、缓存装置;410、风箱;420、折叠囊;500、废气吸收罐;600、排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呼吸动力装置100,用于驱动呼吸设备10的驱动气体工作。具体地,呼吸动力装置100包括机壳110、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机壳110设有内腔111;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都设于内腔111内。涡轮增压部件120具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单向阀130具有第二进气口131和第二出气口132,呼气阀140具有第三进气口和第三出气口,第二进气口131与第一出气口连通,第二出气口132与第三进气口连通。机壳110主要用于收容和防护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呼气阀140,并可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的美观性。涡轮增压部件120为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动力部件,其主要用于产生具有一定压力和流量的驱动气体。单向阀130主要用于限制气体的流向,以防止气体产生倒流现象。呼气阀140主要用于根据呼吸设备10的呼气和吸气进行调控气体的输出流向。
参照图1和图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沿一个L型轨迹水平排布,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呼气阀140分别位于单向阀130的相邻两侧。本实施方案中,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不是沿一个直线轨迹依次水平排布,而是沿两条相交的直线轨迹依次水平排布,从而有效减小了呼吸动力装置100单一水平方向的尺寸,进而减小了呼吸动力装置100的体型和占地面积,利于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小型化发展。此外,本实施方案通过将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呼气阀140分别设于单向阀130的相邻两侧,这样,利于单向阀130可以直接分别与涡轮增压部件120、呼气阀140实现气路连接,而不需设计复杂的气路结构,进而利于简化呼吸动力装置100的结构,并利于进一步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的结构紧凑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为参照描述部件位置关系时,均是以呼吸动力装置100在应用场合安装放置后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描述的。
参照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消音组件150,消音组件150设于内腔111内,且消音组件150位于涡轮增压部件120的一侧,消音组件150具有第四进气口151和第四出气口,第四出气口与第一进气口连通。消音组件150主要用于对呼吸动力装置100进行降噪。本实施方案中,将消音组件150设于涡轮增压部件120的进气端,而不是设置于涡轮增压部件120的内部,采用该设置方式,利于减小涡轮增压部件120的体型。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消音组件150与涡轮增压部件120沿竖直方向排布,消音组件150沿竖直方向位于涡轮增压部件120的一侧。本实施方案中,消音组件150和涡轮增压部件120沿竖直方向层叠设置,可以使得消音组件150不占用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所在区域的水平空间,从而可以利于进一步减小呼吸动力装置100水平方向的尺寸,进而利于减小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占地面积。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消音组件150与涡轮增压部件120也可以沿水平方向排布,即消音组件150也可以设为沿水平方向位于涡轮增压部件120的一侧。
参照图1、图2、图7、图8和图16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过滤组件160,第一过滤组件160设于内腔111内,第一过滤组件160具有第五进气口和第五出气口,第五出气口与第四进气口151连通。第一过滤组件160设于消音组件150的进气端。第一过滤组件160主要用于对进入呼吸动力装置100的驱动气体进行过滤,从而利于防止驱动气体中的杂质对呼吸动力装置100及呼吸设备10产生污染,进而利于保障呼吸动力装置100及呼吸设备10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过滤组件160与消音组件150沿水平方向排布,即第一过滤组件160沿水平方向设于消音组件150的一侧。本实施方案中,第一过滤组件160与消音组件150沿水平方向层叠设置,且由于消音组件150和涡轮增压部件120沿竖直方向层叠设置,因此,可以使得消音组件150和第一过滤组件160都不占用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所在区域的水平空间,从而利于减小呼吸动力装置100水平方向的尺寸,进而利于减小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占地面积。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过滤组件160的分布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过滤组件160与消音组件150也可以沿竖直方向排布,即第一过滤组件160也可以沿竖直方向设于消音组件150的一侧,在该替代的实施方案中,消音组件150和涡轮增压部件120可以沿竖直方向排布也可以沿水平方向排布。
参照图1、图4和图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机壳110还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161,第一过滤组件160的进气端与第一进风口1161连通。第一进风口116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小孔,采用该设置方式,在保证机壳110具有较大进风面积的前提下,又利于保证机壳110的结构可靠性和防尘效果,同时还可采用较小的小孔避免用户看到机壳110内部部件影响美观的情形发生以及利于更好地防护机壳110内的部件。第一进风口1161包括的小孔的形状可以为矩形、腰型孔、椭圆形、圆形、梯形或者其它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进风口1161也可以为单一的一个孔。
参照图1、图2和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电路板组件170,电路板组件170设于内腔111内,且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呼气阀140和消音组件150沿竖直方向都设于电路板组件170的下方。本实施方案,将电路板组件170设于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呼气阀140和消音组件150的上方,利于避免电路板组件170工作时产生的热空气上升导致其它部件温度升高的现象发生。
参照图1、图2、图6、图8和图1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出气管道组件180,呼气阀140还包括第六出气口,出气管道组件180包括第一出气管道181和第二出气管道182,第一出气管道181与第三出气口连接,第二出气管道182与第六出气口连接。第一出气管道181主要用于与呼吸设备10的缓存装置400连接,以驱动缓存装置400内的呼吸循环气体推送至呼吸设备10的呼吸循环回路200,进而实现为患者提供辅助吸气的功能。第二出气管道182主要用于与呼吸设备10的排气支路连接,以控制呼末压力值,使得患者呼出的气体压力大于预设值时才从排气支路中排出。
参照图1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设备10的排气支路设有废气吸收罐500,从第二出气管道182排出的气体先进入废气吸收罐500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排出。废气吸收罐500的内部可以设置有用于吸收麻药成分的吸附介质。
参照图1、图2、图5和图8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机壳110还形成有第一出口1151和第二出口1152,第一出气管道181的一端从第一出口1151穿设于机壳110外,第二出气管道182的一端从第二出口1152穿设于机壳110外。
参照图1、图8、图16和图1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流量传感器190,流量传感器190安装于第一出气管道181上,以用于监测第一出气管道181内的气体流量。流量传感器190沿第一出气管道181的延伸方向设于呼气阀140与缓存装置400之间。
参照图1、图6和图16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出气管道组件180还包括第三出气管道183,呼气阀140还包括第七出气口,单向阀130还包括第八出气口133,第三出气管道183通过三通接头分别连通第七出气口和第八出气口133。从第三出气管道183排出的气体可以排至外界(即呼吸动力装置100外的空气中)。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呼气阀140和出气管道组件180沿一个U型轨迹依次水平排布。单向阀130和出气管道组件180分别位于呼气阀140相邻的两侧。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呼气阀140和出气管道组件180中的任意三者都不共线,且两两分布于一个矩形构造的一条边上,采用该设置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的结构紧凑性,且利于减小呼吸动力装置100任单一水平方向的尺寸。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过滤组件160与出气管道组件180沿竖直方向排布。具体地,出气管道组件180位于第一过滤组件160的下方。本实施方案中,利用第一过滤组件160下方的空间布置出气管道组件180,以使得第一过滤组件160和出气管道组件180沿竖直方向呈上、下分布,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机壳110内部空间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结构紧凑性的目的,并有效减小了呼吸动力装置100的水平横向尺寸,进而减小了呼吸动力装置100的体型和占地面积。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电路板组件170、消音组件150、涡轮增压部件120沿竖直方向从上到下依次分布,即电路板组件170、消音组件150、涡轮增压部件120分别位于三个不同的高度空间内。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呼气阀140和出气管道组件180沿水平方向大致呈U型分布,消音组件150和第一过滤组件160沿水平方向分布,出气管道组件180沿竖直方向设于第一过滤组件160的下方。采用本实施方案,可以使得呼吸动力装置100的整体结构比较紧凑,且可以使得呼吸动力装置100任一个水平方向的尺寸都不会很大,极大程度地减小了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占地面积。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机壳11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第一侧板112设有显示屏102,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在内腔111内沿第一侧板112设置,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在内腔111内沿第二侧板113设置。本实施方案中,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设于靠近显示屏102的一侧,可以便于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的拆卸、维护。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显示屏102嵌装于第一侧板112上,并显露于机壳110外。显示屏102直接与外部空气接触,利于显示屏102的散热。
参照图1至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机壳110还包括顶板114、底板115、第三侧板116和第四侧板117,内腔111由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3、第三侧板116、第四侧板117、顶板114和底板115围合形成。顶板114位于内腔111的上方,底板115位于内腔111的下方。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3、第三侧板116和第四侧板117分别位于内腔111的四周,且第一侧板112和第三侧板116间隔、相对设置,第二侧板113和第四侧板117间隔、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机壳110呈矩形状,内腔111为矩形腔,其形状简单,便于制造成形,且在满足内部部件布局空间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使得呼吸动力装置100的体型和占地面积较小。当然了,具体应用中,机壳110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在替代的实施方案中,机壳110的形状也可以为圆柱形或者五边形或者六边形或者其它形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侧板112为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前侧板,第三侧板116为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后侧板,第二侧板113为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右侧板,第四侧板117为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左侧板。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电路板组件170沿竖直方向设于顶板114与消音组件150之间,涡轮沿竖直方向设于消音组件150与底板115之间,第一过滤组件160沿竖直方向设于电路板组件170与出气管道组件180之间。呼气阀140与出气管道组件180在内腔111内沿第三侧板116水平排布。第一过滤组件160与消音组件150在内腔111内沿第四侧板117水平排布。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电路板组件170和显示屏102相互垂直,这样便于电路板组件170和显示屏102之间的导线连接,且利于避免电路板组件170和显示屏10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相互影响。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进风口1161形成于第三侧板116上,即第一进风口1161贯穿第三侧板116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出口1151和第二出口1152都形成于底板115上,即第一出口1151和第二出口1152都贯穿底板115设置。第一出气管道181和第二出气管道182都包括从呼气阀140水平延伸于第一过滤组件160与底板115之间的直管部和从直管部向下弯折的弯管部,第一出气管道181的弯管部和第二出气管道182的弯管部分别从第一出口1151和第二出口1152穿设并延伸于机壳110外。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将第一出口1151和第二出口1152中的至少一个设计为形成于第四侧板117上。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电池组件(图未示),电池组件设于内腔111内,且电池组件沿竖直方向设于电路板组件170与呼气阀140之间、且沿水平方向位于第二侧板113与第一过滤组件160之间。此处,通过对电池组件的分布位置进行优化设计,一方面可利于进一步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内部结构的紧凑性,另一方面可避免电路板组件170工作时产生的热空气上升导致电池组件产生温升的现象发生,且利于减小电池组件工作产生的热量对其它部件产生的影响,从而利于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的散热效果;再一方面便于电池组件与电路板组件170之间导线的连接。
参照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散热风扇103,散热风扇103设于内腔111内,且散热风扇103沿竖直方向设于电路板组件170和电池组件之间、并靠近第三侧板116设置;第三侧板116上形成有第二进风口1162和出风口1163,第二进风口1162和出风口1163都与内腔111连通,且第二进风口1162沿竖直方向位于第一进风口1161与底板115之间,出风口1163与散热风扇103相对设置。散热风扇103的设置,利于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的散热效果。将散热风扇103设于电路板组件170和电池组件之间,一方面利于提高电路板组件170和电池组件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利于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内部结构的紧凑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散热风扇103通过支架安装于电路板组件170的底部;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将散热风扇103安装于第三侧板116上。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过滤组件(图未示),第二过滤组件设于内腔111内、并与第二进风口1162相对设置。第二过滤组件沿竖直方向位于第一过滤组件160和底板115之间、且沿水平方向位于第三侧板116和出气管道组件180之间,采用该分布方式,可使得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内部结构比较紧凑。第二过滤组件用于过滤进入内腔111内的气体的杂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用于与外部交流电源连接的电源接口和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交流直流转换器(即ACDC转换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交流直流转换器设于内腔111内、且沿竖直方向位于第四侧板117与第一过滤组件160之间,电源接口设于第三侧板116上、且靠近第四侧板117和底板115设置。此处,利用第四侧板117与第一过滤组件160之间的空间布置交流直流转换器,利于进一步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内部结构的紧凑性;且将电源接口与交流直流转换器设计得比较近,利于使得电源接口和交流直流转换器之间的连接导线较短。
参照图1、图2和图16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二氧化碳检测组件101,二氧化碳检测组件101用于检测患者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浓度,且二氧化碳检测组件101设于涡轮增压部件120之背对单向阀130的一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二氧化碳检测组件101设于内腔111内,且二氧化碳检测组件101沿水平方向设于第四侧板117与涡轮增压部件120之间。此处,利用第四侧板117与涡轮增压部件120之间的空间进行布置二氧化碳检测组件101,利于进一步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内部结构的紧凑性。
参照图16和图1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二氧化碳检测组件101通过管路连接于第二出气管道182和呼吸循环回路200之间,由于第二出气管道182与废气吸收罐500连接,故,可以使得经二氧化碳检测组件101检测后的气体是经废气吸收罐500吸附净化处理后才排至外界的。
参照图1、图5和图9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支架104,第一支架104安装于内腔111内,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都安装于第一支架104上。第一支架104安装于底板115上。本实施方案中,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通过同一个支架安装于底板115上,使得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的组件进行安装和拆卸,便于维护。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也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的支架分别安装于底板115上。
参照图1、图9、图10、图12和图1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第一紧固件105和第一减振部件106;涡轮增压部件120通过第一紧固件105、第一减振部件106连接第一支架104。第一紧固件105主要用于将涡轮增压部件120锁紧于第一支架104上,第一减振部件106主要用于缓冲涡轮增压部件120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从而减小从涡轮增压部件120传递至第一支架104的振动量,进而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工作时的静音、平稳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紧固件105的数量和第一减振部件106的数量都为两个,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紧固件105的数量和第一减振部件106的数量不限于此。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减振部件106包括第一缓冲部1061和第二缓冲部1062,第一缓冲部1061设于涡轮增压部件120与第一支架104之间,第二缓冲部1062设于第一紧固件105与涡轮增压部件120之间。第一缓冲部1061可以避免涡轮增压部件120与第一支架104之间的硬连接,从而减小涡轮增压部件120直接传递至第一支架104的振动量。第二缓冲部1062可以避免涡轮增压部件120与第一紧固件105之间的硬连接,进而减小涡轮增压部件120经第一紧固件105传递至第一支架104的振动量。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减振部件106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缓冲部1062也可以设于第一紧固件105与第一支架104之间,即第二缓冲部1062也可以用于避免第一支架104与第一紧固件105之间的硬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紧固件105包括第一螺栓1051和第一螺母1057,第一螺栓1051从涡轮增压部件120的一侧依次穿过第一减振部件106和第一支架104后与第一螺母1057连接,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将涡轮增压部件120锁紧于第一支架104上。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螺栓1051也可以从第一支架104的一侧依次穿过第一减振部件106和涡轮增压部件120后与第一螺母1057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螺栓1051为台阶螺栓,即第一螺栓1051为具有两个以上台阶的非标螺栓。本实施方案中,将第一螺栓1051设为台阶螺栓,可利于利用第一螺栓1051的台阶端面限定第一螺母1057在第一螺栓1051上的旋入长度,从而利于保证第一螺母1057锁紧后,第一减振部件106仍具有弹性变形空间。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螺栓1051包括第一螺杆1052和第一螺帽1056,第一螺杆1052包括第一杆体1053和第二杆体1054,第一杆体1053连接于第一螺帽1056与第二杆体1054之间,第一杆体1053的外径大于第二杆体1054的外径且小于第一螺帽1056的外径;第一杆体1053至少局部穿设于第一减振部件106内,第一螺母1057与第二杆体1054螺纹连接,第一螺母1057的一端抵接于第一杆体1053。具体地,第一杆体1053之朝向第二杆体1054的一端形成一个台阶端面,第一螺母1057抵接于该台阶端面。本实施方案,通过将第一螺杆1052设计台阶式螺杆,并通过外径较小的第二杆体1054与第一螺母1057螺纹连接,通过外径较大的第一杆体1053限定第一螺母1057在第一螺栓1051上安装的轴向位置,这样,既能够实现第一螺栓1051与第一螺母1057的螺纹连接,又可保证第一螺帽1056与第一螺母1057之间具有一定的轴向距离,从而利于保证第一减振部件106不至于被压得过于紧,进而利于保证涡轮增压部件120锁紧于第一支架104上后仍具有一定的弹性浮动空间,充分保证了减振效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杆体1054之靠近第一杆体1053的端部外周壁设有第一环形凹槽1055,第一环形凹槽1055为加工工艺槽,又称退刀槽,主要用于方便第二杆体1054的加工成型。当然,具体应用中,也可以不在第二杆体1054上设置第一环形凹槽1055。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螺母1057为台阶螺母,即:第一螺母1057为具有两个以上台阶的非标螺母。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螺母1057包括第一螺套1058和凸设于第一螺套1058一端且径向尺寸大于第一螺套1058径向尺寸的第二螺套1059,第一螺套1058和第二螺套1059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二杆体1054螺纹连接,且第一螺套1058的一端抵接于第一杆体1053。当第一螺栓1051从涡轮增压部件120的一侧依次穿过第一减振部件106和第一支架104后与第一螺母1057连接时,第一螺套1058穿设于第一支架104的孔内并抵接于第一杆体1053,第二螺套1059位于第一支架104的孔外,采用这种设置方式,既可保证第一螺套1058可以延伸抵接于第一杆体1053,又可保证第一螺母1057不会全部穿过第一支架104的孔。在另外的替代的实施方案中,当第一螺栓1051从第一支架104的一侧依次穿过第一减振部件106和涡轮增压部件120后与第一螺母1057连接时,第一螺套1058穿设于涡轮增压部件120的孔内并抵接于第一杆体1053,第二螺套1059位于涡轮增压部件120的孔外。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支架104设有第一连接孔1041,涡轮增压部件120设有第二连接孔121;第二缓冲部1062包括第一套环部1063和第二套环部1064,第二套环部1064设于第一套环部1063之远离第一缓冲部1061的一端;第一套环部1063穿设于第二连接孔121内,第二套环部1064设于第二连接孔121外且设于第一螺帽1056与涡轮增压部件120之间,第一杆体1053至少局部穿设于第一减振部件106内;第二杆体1054穿设于第一连接孔1041内,第一螺套1058穿设于第一连接孔1041内且抵顶于第一杆体1053,第二螺套1059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连接孔1041的径向尺寸。本实施方案中,第一螺栓1051从涡轮增压部件120的一侧依次穿过第一减振部件106和第一支架104后与第一螺母1057连接,且实现了涡轮增压部件120安装于第一支架104上仍具有一定弹性浮动空间的效果;当然,具体应用中,涡轮增压部件120与第一支架104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中,当第一螺栓1051从第一支架104的一侧依次穿过第一减振部件106和涡轮增压部件120后与第一螺母1057连接时,第一套环部1063穿设于第一连接孔1041内,第二套环部1064设于第一连接孔1041外且设于第一螺帽1056与第一支架104之间,第二杆体1054穿设第二连接孔121内,第一螺套1058穿设于第二连接孔121内且抵顶于第一杆体1053,第二螺套1059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连接孔121的径向尺寸。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涡轮增压部件120设有第二支架122,第二支架122设有第二连接孔121。第一缓冲部1061设于第一支架104与第二支架122之间,第二套环部1064设于第二连接孔121外且设于第一螺帽1056与第二支架122之间。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减振部件106为通过模具一体制造成型的结构,即第一缓冲部1061和第二缓冲部106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第一减振部件106为大致呈工字形的弹性胶圈。本实施方案中,第一缓冲部1061、第一套环部1063和第二套环部1064为一体成型的结构,第一减振部件106为一个一体成型的部件;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减振部件106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部件构成,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套环部1063和第二套环部1064一体成型并构成第一部件,且第一缓冲部1061与第一部件分体成型,即第一缓冲部1061与第一部件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件;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缓冲部1061与第一套环部1063一体成型并构成第二部件,第二套环部1064与第二部件分体成型,即第二套环部1064与第二部件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件;或者,作为再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缓冲部1061、第一套环部1063、第二套环部1064为三个相互独立的部件。
参照图1、图9、图11、图12和图1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第二紧固件107和第二减振部件108,单向阀130通过第二紧固件107、第二减振部件108连接第一支架104。第二紧固件107主要用于将单向阀130锁紧于第一支架104上,第二减振部件108主要用于减小从单向阀130传递至第一支架104的振动量,进而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工作时的静音、平稳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紧固件107的数量和第二减振部件108的数量都为两个,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二紧固件107的数量和第二减振部件108的数量不限于此。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减振部件108包括第三缓冲部1081和第四缓冲部1082,第三缓冲部1081设于单向阀130与第一支架104之间,第四缓冲部1082设于第二紧固件107与涡轮增压部件120之间或者设于第二紧固件107与第一支架104之间。第二减振部件108的缓冲、减振原理与第一减振部件106的缓冲、减振原理相似,在此不再详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紧固件107包括第二螺栓1071和第二螺母1076,第二螺栓1071从单向阀130的一侧依次穿过第二减振部件108和第一支架104后与第二螺母1076连接,或者,第二螺栓1071也可以从第一支架104的一侧依次穿过第二减振部件108和单向阀130后与第二螺母1076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螺栓1071为台阶螺栓,第二螺栓1071包括第二螺杆1072和第二螺帽1075,第二螺杆1072包括第三杆体1073和第四杆体1074,第三杆体1073连接于第二螺帽1075与第四杆体1074之间,第三杆体1073的外径大于第四杆体1074的外径且小于第二螺帽1075的外径,第三杆体1073至少局部穿设于第二减振部件108内,第二螺母1076与第四杆体1074螺纹连接,第二螺母1076的一端抵接于第三杆体1073。第二螺栓1071的台阶式结构设计原理与第一螺栓1051的台阶式结构设计原理相似,在此不再详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螺母1076为台阶螺母,第二螺母1076包括第三螺套1077和凸设于第三螺套1077一端且径向尺寸大于第三螺套1077径向尺寸的第四螺套1078,第三螺套1077和第四螺套1078中的至少一者与第四杆体1074螺纹连接,且第三螺套1077的一端抵接于第三杆体1073。第二螺母1076的台阶式结构设计原理与第一螺母1057的台阶式结构设计原理相似,在此不再详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支架104设有第三连接孔1042,单向阀130设有第四连接孔134;第四缓冲部1082包括第三套环部1083和第四套环部1084,第四套环部1084设于第三套环部1083之远离第三缓冲部1081的一端;第三套环部1083穿设于第四连接孔134内,第四套环部1084设于第四连接孔134外且设于第二螺帽1075与单向阀130之间,第三杆体1073至少局部穿设于第二减振部件108内;第四杆体1074穿设于第三连接孔1042内,第三螺套1077穿设于第三连接孔1042内且抵顶于第三杆体1073,第四螺套1078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三连接孔1042的径向尺寸。当然,具体应用中,单向阀130与第一支架104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中,第三套环部1083穿设于第三连接孔1042内,第四套环部1084设于第三连接孔1042外且设于第二螺帽1075与第一支架104之间,第四杆体1074穿设第四连接孔134内,第三螺套1077穿设于第四连接孔134内且抵顶于第三杆体1073,第四螺套1078的径向尺寸大于第四连接孔134的径向尺寸。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单向阀130设有第三支架135,第三支架135设有第四连接孔134。第三缓冲部1081设于第一支架104与第三支架135之间,第四套环部1084设于第四连接孔134外且设于第二螺帽1075与第三支架135之间。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减振部件108为通过模具一体制造成型的结构,即第三缓冲部1081和第四缓冲部108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第二减振部件108为大致呈工字形的弹性胶圈。本实施方案中,第三缓冲部1081、第三套环部1083和第四套环部1084为一体成型的结构,第二减振部件108为一个一体成型的部件;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二减振部件108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部件构成,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三套环部1083和第四套环部1084一体成型并构成第三部件,且第三缓冲部1081与第三部件分体成型,即第三缓冲部1081与第三部件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件;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三缓冲部1081与第三套环部1083一体成型并构成第四部件,第四套环部1084与第四部件分体成型,即第四套环部1084与第四部件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件;或者,作为再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三缓冲部1081、第三套环部1083、第四套环部1084为三个相互独立的部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支架104包括第一横向板体、第一竖向板体、第二竖向板体、第二横向板体和第三横向板体,第一竖向板体和第二竖向板体分别从第一横向板体的相对两侧竖向延伸,第二横向板体从第一竖向板体朝远离第一横向板体的方向横向延伸,第三横向板体从第二竖向板体朝远离第一横向板体的方向横向延伸。第一连接孔1041形成于第二横向板体上,第三连接孔1042形成于第三横向板体上。
参照图1、图7、图8和图1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弹性密封套体109,呼气阀140设有朝向单向阀130延伸的连接管141,第三进气口形成于连接管141的端部,弹性密封套体109套设于连接管141外,且连接管141的一端和弹性密封套体109的一端穿设于第二出气口132内。连接管141插设于第二出气口132内,可以实现呼气阀140与单向阀130之间的气路连接。弹性密封套体109套设于连接管141外,一方面可以提高呼气阀140与单向阀130气路连接的气密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单向阀130与呼气阀140之间的振动传递。本实施方案,通过连接管141和弹性密封套体109插设于单向阀130的第二出气口132内的方式实现呼气阀140与单向阀130之间的连接,可以使得单向阀130与呼气阀140之间的装配连接和拆卸都比较方便。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连接管141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限制弹性密封套体109朝向呼气阀140周向移动的限位凸缘1411,这样,利于防止从第二出气口132中滑脱导致密封功能失效的现象发生。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弹性密封套体109的外侧壁设有多个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环状凸缘1091。环状凸缘1091的设置,既利于提高呼气阀140与单向阀130气路连接的稳固可靠性,又利于提高呼气阀140与单向阀130气路连接的气密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弹性密封套体109为弹性胶套。
呼吸动力装置100工作时,外部的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61进入第一过滤组件160内进行过滤,然后经过涡轮增压部件120进行加压,再依次经过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最终从出气管道组件180排出呼吸动力装置100外,从而达到向外输送(例如向缓存装置400输送)具有一定压力的驱动气体的目的。
参照图5、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10,其包括呼吸循环回路200、新鲜气体支路300、缓存装置400和上述的呼吸动力装置100。呼吸循环回路200用于连接至患者;新鲜气体支路300与呼吸循环回路200连接,且用于向呼吸循环回路200输送新鲜气体;缓存装置400与呼吸循环回路200连接,且缓存装置400用于存储患者经呼吸循环回路200呼出的呼吸循环气体;第三出气口与缓存装置400连通,呼吸动力装置100用于向缓存装置400输送驱动气体,以驱动缓存装置400内存储的呼吸循环气体经呼吸循环回路200向患者输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呼吸设备10,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呼吸动力装置100,故利于呼吸设备10的小型化设计。
具体地,呼吸设备10可以为呼吸机或者麻醉机。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二氧化碳检测组件101通过管路连接于第二出气管道182和呼吸循环回路200之间,且二氧化碳检测组件101用于检测患者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浓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循环回路200包括并联连接的吸气支路210和呼气支路220,吸气支路210的一端和呼气支路220的一端交汇连接于呼吸连接件230,以通过呼吸连接件230连接至患者;呼气支路220的另一端和吸气支路210的另一端交汇连接于缓存装置400。呼吸连接件230具体可为面罩或者气管。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吸气支路210设有吸气单向阀211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吸气单向阀211用于限制吸气支路210上气体的流向;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内设有二氧化碳吸收材料或二氧化碳吸收部件,以用于吸收流经其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较佳实施方案,吸气单向阀211设于呼吸连接件230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之间;当然了,具体应用中,吸气单向阀211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是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设于呼吸连接件230和吸气单向阀211之间。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气支路220设有呼气单向阀221,呼气单向阀221用于限制呼气支路220上气体的流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新鲜气体支路300与吸气支路210连接,以用于向患者输送新鲜气体。当呼吸设备10为呼吸机时,新鲜气体支路300向吸气支路210输送的新鲜气体为氧气;当呼吸设备10为麻醉机时,新鲜气体支路300向吸气支路210输送的新鲜气体可以是氧气或者带有麻药的麻醉气体。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新鲜气体支路300的一端连接吸气支路210之位于吸气单向阀211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之间的部位处,即:新鲜气体支路300的一端与吸气支路210连接,且新鲜气体支路300与吸气支路210的连接点位于吸气单向阀211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之间。当然了,具体应用中,新鲜气体支路300接入吸气支路210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将新鲜气体支路300与吸气支路210的连接点设于吸气支路210之位于缓存装置400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之间的部位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缓存装置400形成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用于储存患者经呼吸循环回路200输出的呼吸循环气体。呼吸循环回路200和呼吸动力装置100分别与缓存装置400连接,呼吸动力装置100用于通过驱动气体驱动第一腔体内的呼吸循环气体经呼吸循环回路200向患者输送。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缓存装置400为囊式装置,囊式装置包括具有第二腔体的风箱410和设于第二腔体内的折叠囊420。折叠囊420形成有第一腔体、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与第一腔体连通,且第一接口与呼吸循环回路200连接,第二接口通过排气通道600连接第一出气管道181。风箱410形成有第三接口,第三接口与第二腔体连通,且第三接口与第一出气管道181连接。患者吸气时,驱动气体从第一出气管道181进入风箱410内,压缩折叠囊420,推动折叠囊420内存储的呼吸循环气体排向吸气支路210,与新鲜气体支路300输送的新鲜气体汇合后经过吸气单向阀211输送至患者;患者呼气时,患者呼出的气体,经过呼气单向阀221输送至折叠囊420内,并将折叠囊420顶起,将风箱410内的部分驱动气体推出风箱410外;当折叠囊420顶起到达风箱410的顶部时,如果还有呼吸循环气体进入折叠囊420,则多余的呼吸循环气体会从排气通道600排至废气吸收罐500。缓存装置400采用囊式装置,可以利于物理隔离呼吸循环气体和驱动气体,从而利于呼吸循环气体的充分利用。当然,具体应用中,缓存装置400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缓存装置400也可以为曲折气道式装置,曲折气道式装置包括一根或者两根以上并联的曲折气道,曲折气道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出气管道181和呼吸循环回路2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呼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涡轮增压部件、单向阀和呼气阀;
所述机壳设有内腔;
所述涡轮增压部件、所述单向阀和所述呼气阀都设于所述内腔内,且所述涡轮增压部件、所述单向阀和所述呼气阀沿一个L型轨迹水平排布,所述涡轮增压部件和所述呼气阀分别位于所述单向阀的相邻两侧;
所述涡轮增压部件具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单向阀具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呼气阀具有第三进气口和第三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动力装置还包括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设于所述内腔内,且所述消音组件沿竖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位于所述涡轮增压部件的一侧,所述消音组件具有第四进气口和第四出气口,所述第四出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增压部件沿竖直方向位于所述消音组件的下方;且/或,
所述消音组件和所述涡轮增压部件沿竖直方向呈正相对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呼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动力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组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设于所述内腔内,且所述第一过滤组件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设于所述消音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具有第五进气口和第五出气口,所述第五出气口与所述第四进气口连通;且/或,
所述呼吸动力装置还包括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设于所述内腔内,且所述涡轮增压部件、所述单向阀、所述呼气阀和所述消音组件沿竖直方向都设于所述电路板组件的下方。
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呼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动力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安装于所述内腔内,所述涡轮增压部件和所述单向阀都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呼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动力装置还包括第一紧固件、第二紧固件、第一减振部件和第二减振部件;
所述涡轮增压部件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减振部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减振部件包括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设于所述涡轮增压部件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所述第二缓冲部设于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涡轮增压部件之间或者设于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
所述单向阀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减振部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减振部件包括第三缓冲部和第四缓冲部,所述第三缓冲部设于所述单向阀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所述第四缓冲部设于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涡轮增压部件之间或者设于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呼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件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栓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一螺帽,所述第一螺杆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螺帽与所述第二杆体之间,所述第一杆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杆体的外径且小于所述第一螺帽的外径,所述第一杆体至少局部穿设于所述第一减振部件内,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二杆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母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杆体;且/或,
所述第二紧固件包括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栓包括第二螺杆和第二螺帽,所述第二螺杆包括第三杆体和第四杆体,所述第三杆体连接于所述第二螺帽与所述第四杆体之间,所述第三杆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四杆体的外径且小于所述第二螺帽的外径,所述第三杆体至少局部穿设于所述第二减振部件内,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第四杆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母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三杆体。
8.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呼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动力装置还包括弹性密封套体,所述呼气阀设有朝向所述单向阀延伸的连接管,所述第三进气口形成于所述连接管的端部,所述弹性密封套体套设于所述连接管外,且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和所述弹性密封套体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出气口内;且/或,
所述机壳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有显示屏,所述涡轮增压部件和所述单向阀在所述内腔内沿所述第一侧板设置,所述单向阀和所述呼气阀在所述内腔内沿所述第二侧板设置。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呼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动力装置还包括出气管道组件,所述呼气阀还包括第六出气口,所述出气管道组件包括第一出气管道和第二出气管道,所述第一出气管道与所述第三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二出气管道与所述第六出气口连接,且所述涡轮增压部件、所述单向阀、所述呼气阀和所述出气管道组件沿一个U型轨迹依次水平排布;且/或,
所述呼吸动力装置还包括二氧化碳检测组件,所述二氧化碳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患者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浓度,且所述二氧化碳检测组件设于所述涡轮增压部件之背对所述单向阀的一侧。
10.一种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呼吸循环回路,所述呼吸循环回路用于连接至患者;
新鲜气体支路,所述新鲜气体支路与所述呼吸循环回路连接,且用于向所述呼吸循环回路输送新鲜气体;
缓存装置,所述缓存装置与所述呼吸循环回路连接,且所述缓存装置用于存储患者经所述呼吸循环回路呼出的呼吸循环气体;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呼吸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出气口与所述缓存装置连通,所述呼吸动力装置用于向所述缓存装置输送驱动气体,以驱动所述缓存装置内存储的呼吸循环气体经所述呼吸循环回路向患者输送。
CN202123443703.6U 2021-12-31 2021-12-31 呼吸动力装置及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 Active CN216985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43703.6U CN216985967U (zh) 2021-12-31 2021-12-31 呼吸动力装置及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43703.6U CN216985967U (zh) 2021-12-31 2021-12-31 呼吸动力装置及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85967U true CN216985967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90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43703.6U Active CN216985967U (zh) 2021-12-31 2021-12-31 呼吸动力装置及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859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79354B2 (ja) 呼吸弁装置
CN102946933B (zh) 呼吸接口装置
CN111561484A (zh) 一种消音流道装置
CN216985967U (zh) 呼吸动力装置及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
CN202010339U (zh) 麻醉机回路集成装置
JP5856287B2 (ja) 消音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酸素濃縮装置
CN215135189U (zh) 呼吸机
CN217091704U (zh) 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及呼吸动力装置
CN218338800U (zh) 一种双水平呼吸机气道结构
CN205252244U (zh) 一种风机组件
CN205683749U (zh) 用于手术室内的麻醉废气净化装置
CN206652064U (zh) 便携式呼吸机及其系统
CN108543180B (zh) 一种无创静音呼吸机
CN214633290U (zh) 一种呼吸内科用呼吸器
CN219614661U (zh) 一种空氧混合装置及呼吸设备
CN208974867U (zh) 一种医用儿科呼吸用空气过滤装置
CN215231696U (zh) 呼吸动力装置、呼吸设备及兽用呼吸设备
CN219983652U (zh) 一种医疗呼吸机用延长管
CN115607783A (zh) 呼吸机
CN201949468U (zh) 麻醉机回路集成装置
CN220442996U (zh) 一种呼吸机消音与整流的结合设备
CN220319938U (zh) 一种呼吸机内风机减震消音结构
CN213112529U (zh) 一种新型静音效果好的制氧机
CN215780723U (zh) 呼吸机构及兽用麻醉呼吸机
CN216091775U (zh) 一种医院防感染气管插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702, building 4, Yinxing Zhijie phase III, No. 1301-88, sightseeing Road, Xinlan community,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702, building 4, Yinxing Zhijie phase III, No. 1301-88, sightseeing Road, Xinlan community,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