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61940U - 载重调节底座及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载重调节底座及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61940U
CN216961940U CN202220493672.0U CN202220493672U CN216961940U CN 216961940 U CN216961940 U CN 216961940U CN 202220493672 U CN202220493672 U CN 202220493672U CN 216961940 U CN216961940 U CN 2169619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hinge
elastic component
piece
hin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9367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慧平
王云
周喜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hao Intelligent Furni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hao Intelligent Furni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hao Intelligent Furni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hao Intelligent Furni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9367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619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619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619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载重调节底座及座椅,载重调节底座包括载重件、尾板、连接板、活动件及弹性组件,载重件上设置有与支撑部件连接的载重连接部,载重件上间隔设置有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尾板铰接于第一铰接部上,尾板上设置有与椅背连接的尾部连接部;连接板铰接于第二铰接部上;活动件与载重件相对设置,活动件上间隔设置有与尾板铰接的第三铰接部及与连接板铰接的第四铰接部;弹性组件设置于载重件与活动件之间,弹性组件的一端与载重件连接,弹性组件的另一端与活动件连接。本申请提供的载重调节底座及座椅能利用弹性组件产生的阻力平衡使用者躺倒时的倾覆力,避免尾板过度翻转导致翻倒,从而提高平衡性能及使用舒适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载重调节底座及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重调节底座及座椅。
背景技术
办公椅、电竞椅等人体工学椅因为具备较高的舒适性,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人体工学椅中的底座是其核心部件,通过对该部件的结构进行设计可以实现椅背的倾仰调节功能,使得使用者可以在椅子上躺倒以缓解使用者的背部疲劳。
现有技术中的人体工学座椅一般具备小幅度的后仰功能,但是后仰的幅度普遍较小且平衡性差,使用者在使用时容易翻倒。所以现有技术中的座椅与底座的使用舒适性差、平衡性差,影响了使用者的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载重调节底座,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座椅与底座的使用舒适性差、平衡性差、使用者的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载重调节底座,载重调节底座包括载重件、尾板、连接板、活动件及弹性组件,所述载重件上设置有与支撑部件连接的载重连接部,所述载重件上间隔设置有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所述尾板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部上,所述尾板上设置有与椅背连接的尾部连接部;所述连接板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部上;所述活动件与所述载重件相对设置,所述活动件上间隔设置有与所述尾板铰接的第三铰接部及与所述连接板铰接的第四铰接部;所述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载重件与所述活动件之间,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与所述载重件连接,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动件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载重件、尾板、活动件、连接板依次连接并共同围成大致为四边形的结构,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第三铰接部及第四铰接部即作为四边形的铰接点,在使用者躺倒的过程中,尾板受力并绕第一铰接部旋转,在此过程中活动件与载重件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将载重件与活动件连接起来的弹性组件形变并产生抵抗尾板进一步旋转的阻力,弹性组件产生的阻力平衡了使用者躺倒时的倾覆力,避免使用者躺倒时带动尾板过度翻转导致翻倒,从而提高载重调节底座的平衡性能及使用舒适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活动件包括平面连接部及结构部,所述结构部连接于所述平面连接部且朝所述载重件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铰接部及所述第四铰接部均设置于所述结构部上。
在上述方案中,活动件包括平面连接部及结构部,平面部能稳固地与椅座结构连接,而结构部朝向载重件方向延伸,以方便设置第三铰接部及第四铰接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载重连接部的几何中心线与所述活动件远离所述尾板一端之间的距离为200mm~240mm。
在上述方案中,进一步限制了载重连接部的几何中心线与活动件远离尾板一端之间的距离为200mm~240mm,保证了载重调节底座的整体平衡性能,降低翻倒几率,提高了载重调节底座的平衡性能及使用舒适性。且在保证载重调节底座的整体平衡性能的基础上,避免了活动件过长影响使用者大腿部位的支撑。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活动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载重件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开设有限位孔;
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弹簧及连接杆,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背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弹簧及所述限位孔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弹簧背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端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弹性组件包括弹簧及连接杆,而活动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在载重件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部,通过弹簧与连接杆的设置形式并利用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连接部位,使得弹性组件紧凑地设置于活动件与载重件之间,提高了载重调节底座的紧凑程度及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限位孔为沿所述连接杆移动方向设置的条形孔。
在上述方案中,限位孔为条形孔,且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连接杆的移动方向共面,如此,避免了活动件移动时与第二固定部干涉,保证了载重调节底座的正常运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活动件具有靠近所述载重件的第一极限位置及远离所述载重件的第二极限位置,当所述活动件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尾板绕所述第一铰接部旋转40~50度,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弹簧压缩并使所述弹簧从自然状态形变至极限压缩状态。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连接杆的长度及弹簧的极限压缩行程来限制尾板能够绕第一铰接部旋转的角度范围,从而利用载重调节底座的本体结构来限位尾板的运动范围,避免尾板过度旋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活动件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尾板绕所述第一铰接部旋转45度。
在上述方案中,进一步限定了尾板能够绕第一铰接部旋转的角度范围,该角度范围能够给使用者的腰部提供较好的支撑,以提高使用时的舒适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组件相对所述载重件倾斜设置,以使所述弹性组件的形变方向与所述活动件的移动方向相同。
在上述方案中,弹性组件的倾斜设置能很好的发挥弹性组件的弹力,并提高弹性组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尾板上设置有用于与外部档位限制结构卡接的限位部。
在上述方案中,尾板上设置有限位部,如此,在尾板转动至某一角度时,外部档位限制结构可以与限位部卡接,从而固定住尾板的旋转角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座椅,所述座椅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载重调节底座,所以座椅显然也具有上述载重调节底座的优点。
综上,本申请所提供的载重调节底座与座椅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设计载重调节底座的具体结构,使得应用该载重调节底座的座椅能在使用者躺倒的过程中,使得尾板受力并绕第一铰接部旋转,在此过程中活动件与载重件之间的距离增大。
而将载重件与活动件连接起来的弹性组件此时会形变并产生抵抗尾板进一步旋转的阻力,因为弹性组件产生的阻力平衡了使用者躺倒时的倾覆力,所以能够避免使用者躺倒时带动尾板过度翻转导致翻倒,进而提高载重调节底座的平衡性能及使用舒适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而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以及附图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载重调节底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载重调节底座由躺倒前切换至躺倒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载重调节底座由躺倒前切换至躺倒后的剖切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载重调节底座的抽象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载重调节底座的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载重调节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载重调节底座;
200、座椅;
210、支撑部件;
1、载重件;
11、载重连接部;
12、第一铰接部;
13、第二铰接部;
14、第二固定部;
141、限位孔;
2、尾板;
21、尾部连接部;
22、限位部;
3、连接板;
4、活动件;
41、第三铰接部;
42、第四铰接部;
43、第一固定部;
44、平面连接部;
45、结构部;
5、弹性组件;
51、弹簧;
52、连接杆。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下面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载重调节底座的结构,对其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提供一种载重调节底座100,请参阅图1至图6,载重调节底座100包括载重件1、尾板2、连接板3、活动件4及弹性组件5,载重件1上设置有与支撑部件210连接的载重连接部11,载重件1上间隔设置有第一铰接部12与第二铰接部13;尾板2铰接于第一铰接部12上,尾板2上设置有与椅背连接的尾部连接部21;连接板3铰接于第二铰接部13上;活动件4与载重件1相对设置,活动件4上间隔设置有与尾板2铰接的第三铰接部41及与连接板3铰接的第四铰接部42;弹性组件5设置于载重件1与活动件4之间,弹性组件5的一端与载重件1连接,弹性组件5的另一端与活动件4连接。
载重件1的主体部分可以是平板结构,以增大受力面积来承载使用者,载重件1上设置有载重连接部11,其与支撑部件210连接,支撑部件210则对载重件1起到了支撑作用。支撑部件210可以是任意截面形状的支撑杆,载重连接部11的形状与支撑部件210相适应。支撑部件210的两端分别与载重连接部11及接地组件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件210可以是能升降调节的气压杆,以方便使用者调整高度;而接地组件可以是能在地面自由滑动的万向轮底座,以方便使用者调整位置。
载重件1上间隔设置有第一铰接部12与第二铰接部13,第一铰接部12与第二铰接部13可以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于载重件1上,具体地,载重件1的相对的两端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两个侧壁结构,第一铰接部12与第二铰接部13均设置于侧壁结构上,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增大载重调节底座100的结构强度,第一铰接部12与第二铰接部13的数量可以设置多个。
尾板2可以设置于载重件1的端部并与第一铰接部12铰接连接,尾板2主体部分可以为板状结构,尾板2上的尾部连接部21可以带有常规连接结构,上述常规连接结构可以为螺栓连接结构、铆接结构等可拆卸连接结构或者不可拆卸连接结构。椅背与尾部连接部21连接,如此,当使用者的背部贴靠椅背并向后躺倒时,椅背会带动尾板2绕第一铰接部12旋转。
连接板3的主体部分可以是板状结构,其主体的端部可以延伸设置有侧板结构,该侧板结构上可以设置铰接部位,以便于将连接板3铰接于第二铰接部13上。因为第一铰接部12与第二铰接部13间隔设置,所以连接板3与尾板2可以相对设置于载重件1的两端。
活动件4上设置有第三铰接部41与第四铰接部42,第三铰接部41与第四铰接部42可以间隔设置于活动件4水平方向上的两端。活动件4背离载重件1的一面可以与座椅200的坐垫组件连接。
弹性组件5可以设置在活动件4与载重件1之间,弹性件可以是弹簧51、胶柱等弹性零件,其由弹性材料制成,其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形变,且在除去外力后又会恢复原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件可以是螺旋弹簧51,螺旋弹簧51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的优点。
因为载重件1、尾板2、活动件4、连接板3依次连接并共同围成大致为四边形的连杆结构,第一铰接部12、第二铰接部13、第三铰接部41及第四铰接部42即作为四边形的铰接点,且弹性组件5分别与活动件4及载重件1连接,所以在没有受外力影响的初始状态下,弹性组件5处于自然状态,此时活动件4与载重件1相距一定距离。
当使用者在坐垫组件上坐下时,所述活动件4受力靠近所述载重件1,所述弹性组件5产生形变并提供用于提供阻止二者相互靠近的弹性力;当使用者向后躺倒推动尾板2旋转时,所述活动件4远离所述载重件1,所述弹性组件5用于提供阻止二者相互远离的弹性力。
请参阅图2、图3及图4,以下给出载重调节底座100的动作过程说明:
在载重调节底座100没有受外力影响的初始状态下,弹性组件5处于自然状态,此时活动件4与载重件1相距一定距离,且载重件1、尾板2、活动件4、连接板3依次连接以形成的等效四边形中,尾板2上两个铰接点的连线与载重件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当使用者在坐垫组件上坐下时,尾板2绕第一铰接部12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带动活动件4靠近载重件1,弹性组件5受力变形。此过程中,因为尾板2的转动,尾板2能带动椅背向靠近使用者的方向运动,并为使用者的背部提供一定支撑力,保护了使用者的脊椎提高了舒适性。除此之外,在坐下过程中弹性组件5能够提供一定阻力,使得使用者坐下时能感受到一定的反馈力,带给使用者良好的坐感体验。
当使用者继续躺倒时,尾板2受力并绕第一铰接部12沿逆时针方向(参照图4中的A方向)旋转,在此过程中活动件4与载重件1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将载重件1与活动件4连接起来的弹性组件5形变并产生抵抗尾板2进一步旋转的阻力,弹性组件5产生的阻力平衡了使用者向后躺倒时的倾覆力,避免使用者躺倒时带动尾板2过度翻转导致翻倒,从而提高载重调节底座100的平衡性能及使用舒适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活动件4包括平面连接部44及结构部45,结构部45连接于平面连接部44且朝载重件1方向延伸设置,第三铰接部及第四铰接部均设置于结构部45上。
请参阅图5,活动件4包括水平设置的平面连接部44及竖直设置的结构部45,平面连接部44上可以设置连接结构方便稳固地与椅座结构连接。结构部45的数量可以间隔设置两个,两个结构部45均朝向载重件1方向延伸,结构部45上设置有第三铰接部41及第四铰接部42,以方便活动件4与载重件1的铰接,提高二者的连接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载重连接部11的几何中心线与活动件4远离尾板2一端之间的距离为200mm~240mm。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制了载重连接部11的几何中心线与活动件4远离尾板2一端之间的距离L为200mm~240mm,具体地,二者之间的距离可以是:210mm、220mm、230mm等,本实施例通过限定载重连接部11的几何中心线与活动件4远离尾板2一端之间的距离L,保证了载重调节底座100的整体平衡性能,降低翻倒几率,提高了载重调节底座100的平衡性能及使用舒适性。实用新型人通过理论计算及实验发现,当载重连接部11的几何中心线与活动件4远离尾板2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200mm时,载重调节底座100整体容易在使用者后躺时倾倒,安全性差。当载重连接部11的几何中心线与活动件4远离尾板2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240mm时,活动件4过长会影响使用者大腿部位的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活动件4本身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活动范围,但其活动范围相对活动件4本身的长度较小,所以在本实施例中限定的“载重连接部11的几何中心线与活动件4远离尾板2一端之间的距离L”始终处于200mm-240mm的范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活动件4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43,载重件1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部14,第二固定部14上开设有限位孔141;
弹性组件5包括弹簧51及连接杆52,弹簧51的一端与第二固定部14背离第一固定部43的一侧连接,连接杆52的一端依次穿过弹簧51及限位孔141与第一固定部43连接,连接杆52的另一端与弹簧51背离第一固定部43的一端连接。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第一固定部43可以设置于活动件4的中部,第二固定部14可以相应设置于载重件1的中部,且第二固定部14可以位于第一固定部43的斜下方,弹簧51的一端与第二固定部14背离第一固定部43的一侧固定连接,弹簧51的另一端与连接杆52连接,连接杆52穿设于弹簧51内部,连接杆52的与弹簧51连接的一端可以设置伞状结构供弹簧51抵接,连接杆52另一端穿过限位孔141与第一固定部43连接。
本实施例通过设计弹簧51与连接杆52的设置形式并利用第一固定部43与第二固定部14的连接部位,使得弹性组件5紧凑地设置于活动件4与载重件1之间,提高了载重调节底座100的紧凑程度及稳定性。而且此种设置形式能够使得在使用者躺倒时,尾板2受力并绕第一铰接部1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此过程中活动件4与载重件1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将载重件1与活动件4连接起来的弹性组件5压缩并产生抵抗尾板2进一步旋转的阻力,可以理解,弹性组件5中的弹簧51压缩到极限位置后弹簧51整体合拢并无法进一步压缩,此时即为弹簧51的压缩极限。如果在使用者躺倒时,是由弹性组件5拉伸并产生抵抗尾板2进一步旋转的阻力,则随着使用者持续躺倒,弹性组件5中的弹簧51不断拉伸,弹簧51有拉断的风险。所以采用本实施例的设计能防止弹性组件5失效,明显安全性更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限位孔141为沿连接杆52移动方向设置的条形孔。
请参阅图1及图3,因为载重件1、尾板2、活动件4、连接板3依次连接以形成的等效四边形,所以在使用者躺倒过程中,与第一固定部43连接的连接杆52在尾板2的旋转平面上有一定程度上的摆动,所以将限位孔141设计为条形孔,且使得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连接杆52的移动方向共面,如此,避免了活动件4移动时与第二固定部14干涉,保证了载重调节底座100的正常运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活动件4具有靠近载重件1的第一极限位置及远离载重件1的第二极限位置,当活动件4从第一极限位置运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尾板2绕第一铰接部12旋转40~50度,连接杆52带动弹簧51压缩并使弹簧51从自然状态形变至极限压缩状态。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连接杆52的长度及弹簧51的极限压缩行程来限制尾板2能够绕第一铰接部12旋转的角度范围,从而利用载重调节底座100的本体结构来限位尾板2的运动范围,避免尾板2过度旋转。可以理解,活动件4靠近载重件1的第一极限位置即为活动件4不受外力的初始状态,此时与尾板2连接的椅背可以竖直设置或者略微倾斜一定角度。而当使用者躺倒至无法进一步躺倒的位置时,此时活动件4处于远离载重件1的第二极限位置。
在使用者躺倒过程中,尾板2受力并绕第一铰接部1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此过程中活动件4与载重件1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弹性组件5压缩并产生抵抗尾板2进一步旋转的阻力,可以理解,弹性组件5中的弹簧51压缩到极限位置后弹簧51整体合拢并无法进一步压缩,此过程中弹簧51就是从自然状态形变至极限压缩状态。通过对弹簧51的阻尼及结构进行调整,即可调节尾板2绕第一铰接部12旋转的范围,以避免尾板2过度旋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活动件4从第一极限位置运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尾板2绕第一铰接部12旋转45度。
请参阅图4,进一步限定了尾板2能够绕第一铰接部12旋转的角度范围,该角度范围能够给使用者的腰部提供较好的支撑,以提高使用时的舒适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组件5相对载重件1倾斜设置,以使弹性组件5的形变方向与活动件4的移动方向相同。
请参阅图1及图3,因为载重件1、尾板2、活动件4、连接板3依次连接形成四边形结构,所以在尾板2的旋转过程中,活动件4并不是沿垂直于载重件1平面的方向移动,而是沿斜向上方向移动。所以本实施例中将弹性组件5整体倾斜设置,使得弹性组件5的形变方向与活动件4的移动方向相同,以发挥弹性组件5的弹力,并提高弹性组件5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尾板2上设置有用于与外部档位限制结构卡接的限位部22。
请参阅图6,尾板2上设置有限位部22,外部档位限制结构可以是手动的推杆等结构,限位部22可以是多个孔结构或者卡接槽结构,如此,在尾板2转动至某一角度时,可以推动外部档位限制结构与限位部22卡接,从而固定住尾板2的旋转角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请参阅图7,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座椅200,座椅200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载重调节底座100,所以座椅200显然也具有上述载重调节底座100的优点。
综上,本申请所提供的载重调节底座100与座椅2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设计载重调节底座100的具体结构,使得应用该载重调节底座100的座椅200能在使用者躺倒的过程中,使得尾板2受力并绕第一铰接部12旋转,在此过程中活动件4与载重件1之间的距离增大。
而将载重件1与活动件4连接起来的弹性组件5此时会形变并产生抵抗尾板2进一步旋转的阻力,因为弹性组件5产生的阻力平衡了使用者躺倒时的倾覆力,所以能够避免使用者躺倒时带动尾板2过度翻转导致翻倒,进而提高载重调节底座100的平衡性能及使用舒适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载重调节底座(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载重件(1),所述载重件(1)上设置有与支撑部件(210)连接的载重连接部(11),所述载重件(1)上间隔设置有第一铰接部(12)与第二铰接部(13);
尾板(2),所述尾板(2)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部(12)上,所述尾板(2)上设置有与椅背连接的尾部连接部(21);
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部(13)上;
活动件(4),所述活动件(4)与所述载重件(1)相对设置,所述活动件(4)上间隔设置有与所述尾板(2)铰接的第三铰接部(41)及与所述连接板(3)铰接的第四铰接部(42);及
弹性组件(5),所述弹性组件(5)设置于所述载重件(1)与所述活动件(4)之间,所述弹性组件(5)的一端与所述载重件(1)连接,所述弹性组件(5)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动件(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重调节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4)包括平面连接部(44)及结构部(45),所述结构部(45)连接于所述平面连接部(44)且朝所述载重件(1)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铰接部(41)及所述第四铰接部(42)均设置于所述结构部(4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重调节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载重连接部(11)的几何中心线与所述活动件(4)远离所述尾板(2)一端之间的距离为200mm~24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重调节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4)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43),所述载重件(1)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部(14),所述第二固定部(14)上开设有限位孔(141);
所述弹性组件(5)包括弹簧(51)及连接杆(52),所述弹簧(5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14)背离所述第一固定部(43)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杆(52)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弹簧(51)及所述限位孔(141)与所述第一固定部(43)连接,所述连接杆(52)的另一端与所述弹簧(51)背离所述第一固定部(43)的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重调节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141)为沿所述连接杆(52)移动方向设置的条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重调节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4)具有靠近所述载重件(1)的第一极限位置及远离所述载重件(1)的第二极限位置,当所述活动件(4)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尾板(2)绕所述第一铰接部(12)旋转40~50度,所述连接杆(52)带动所述弹簧(51)压缩并使所述弹簧(51)从自然状态形变至极限压缩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载重调节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4)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尾板(2)绕所述第一铰接部(12)旋转45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重调节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5)相对所述载重件(1)倾斜设置,以使所述弹性组件(5)的形变方向与所述活动件(4)的移动方向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重调节底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板(2)上设置有用于与外部档位限制结构卡接的限位部(22)。
10.一种座椅(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200)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载重调节底座(100)。
CN202220493672.0U 2022-03-08 2022-03-08 载重调节底座及座椅 Active CN2169619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93672.0U CN216961940U (zh) 2022-03-08 2022-03-08 载重调节底座及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93672.0U CN216961940U (zh) 2022-03-08 2022-03-08 载重调节底座及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61940U true CN216961940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55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93672.0U Active CN216961940U (zh) 2022-03-08 2022-03-08 载重调节底座及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619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470004B2 (zh)
CN209950806U (zh) 一种腰靠及座椅
US6131992A (en) Foldable chair supported by rear supporting legs
CN113317651A (zh) 座椅伸展支架、座椅伸展装置及座椅
CN216907379U (zh) 座椅伸展支架、座椅伸展装置及座椅
CN216961940U (zh) 载重调节底座及座椅
CN115005630A (zh) 一种床架、床垫及电动床
CN114451722A (zh) 载重调节底座及座椅
CN209694604U (zh) 座椅
CN113768310B (zh) 一种高承载舒适型休闲椅
CN212591132U (zh) 一种采用双电机驱动的座椅框架及座椅
KR101591947B1 (ko) 등받이의 상하 회동이 가능한 의자
CN201079167Y (zh) 一种改进的转椅
CN210520531U (zh) 一种椅子
CN213216121U (zh) 椅子及其摇摆椅脚
CN201194660Y (zh) 可摇动垫凳
CN111887640A (zh) 一种具有上升前倾功能的座椅框架及座椅
CN2523288Y (zh) 便携式多功能休闲椅
CN201175142Y (zh) 万向座椅扶手
CN211092858U (zh) 一种夹持组件及使用它的折叠椅
CN218832367U (zh) 一种装配式的弹性沙发椅
CN208789404U (zh) 一种弹力脚轮
CN111685523A (zh) 座椅
CN218978420U (zh) 一种集成头枕腰托的背靠结构
CN213216122U (zh) 一种椅子及其摇摆椅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