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51611U - 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 - Google Patents

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51611U
CN216951611U CN202121442217.XU CN202121442217U CN216951611U CN 216951611 U CN216951611 U CN 216951611U CN 202121442217 U CN202121442217 U CN 202121442217U CN 216951611 U CN216951611 U CN 2169516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pe
gear
claw
disc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4221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治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144221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516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516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516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包括变速装置和拨叉装置;齿轮组件包括慢挡齿轮、快挡齿轮和输出齿轮;爪盘组件设置在慢挡齿轮和快挡齿轮之间,包括周向限位并上下滑动在支撑轴上的第一爪盘和第二爪盘;第一爪盘上端设有与第一爪齿,每个第一爪齿的同一侧设有斜坡面;第二爪盘下端设有第二爪齿;拨叉装置带动第二爪盘上下移动并进行定位,定位位置包括第一爪齿全部位于第一贯穿孔内、第一斜坡面与第一贯穿孔下端面相交、第二爪齿位于第二贯穿孔内。本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结构简单紧凑,不仅实现电动车在慢挡、倒挡和快挡之间的平滑过渡转化,换挡响应更快,避免出现打齿、顶齿的现象,而且实现车辆滑行和防溜坡的不同状态,适用范围更广。

Description

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变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车以蓄电池为能源,由电机驱动,不用人力脚蹬,省力气,与摩托车等内燃机驱动相比噪音低、无废气、污染少,所以得到较快发展。
电动车能够实现平稳动力输出,并通过电机的转速变化实现不同的车速;传统电动车中没有离合器和同步器,当进行变速换挡时,通过调整不同齿数的齿轮之间相互啮合,改变齿数关系实现转速变动,这种方式不仅换挡响应较慢,尤其快挡至慢挡,而且在变速换挡时,齿轮错开又重新啮合将对齿轮产生强烈的冲击,使得传动不平稳,容易造成对齿轮的损坏;另外增加离合器和同步器又会造成成本过高、体积过大和电动车控制行驶方式的改变,不适用于电动车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结构简单紧凑,不仅实现电动车在慢挡、倒挡和快挡之间的平滑过渡转化,换挡响应更快,避免传统变挡时出现打齿、顶齿的现象,而且使得电动车在行驶不同的环境下,实现滑行和防溜坡的不同状态,适用范围更宽更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一种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包括变速装置和拨叉装置;
所述变速装置包括传动轴、齿轮组件和爪盘组件;
传动轴转动安装在箱壳上;
所述齿轮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传动轴上的慢挡齿轮、快挡齿轮和输出齿轮,慢挡齿轮、快挡齿轮套装并轴向限位,输出齿轮固定设置;
所述慢挡齿轮上设有多个圆周布置的第一贯穿孔;
所述爪盘组件设置在慢挡齿轮和快挡齿轮之间,包括周向限位并上下滑动在传动轴上的第一爪盘和第二爪盘;
第一爪盘上端设有与多个第一贯穿孔相匹配的多个第一爪齿,每个第一爪齿的同一侧设有第一斜坡面,第一斜坡面的最低点位置高于第一爪盘的上端面;
第二爪盘位于第一爪盘下方,并且其之间设有套装在支撑轴上的第二弹簧;第二爪盘下端设有与快挡齿轮上第二贯穿孔相匹配、并带动快挡齿轮同转动的第二爪齿;
所述拨叉装置带动第二爪盘上下移动并进行定位,定位位置包括第一爪齿全部位于第一贯穿孔内、第一斜坡面与第一贯穿孔下端面相交、第二爪齿位于第二贯穿孔内;
当第一斜坡面与第一贯穿孔下端面相交时,第一贯穿孔相对从第一斜坡面平滑过渡。
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慢挡齿轮上方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爪盘和套装在传动轴上的第一弹簧;
定位爪盘下端设有位于第一贯穿孔内的定位爪齿,定位爪齿的高度和第一爪齿的高度之和大于第一贯穿孔的高度;
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在定位爪盘上,并且其弹力大于第二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爪齿上设有第二斜坡面,第二斜坡面的上端与第二爪盘下端面齐平;
第二斜坡面与第一斜坡面处于同侧;
当第二爪齿位于第二贯穿孔内时,第二贯穿孔相对从第二斜坡面平滑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坡面的最低点位于第一爪齿的总高的中心。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爪盘和第二爪盘通过键槽与传动轴连接;
所述慢挡齿轮、快挡齿轮的上下方均分别通过套装在传动轴上的卡簧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爪盘下端设有凸起,第二爪盘上端设有凹槽,第二弹簧的上端套装在凸起上、下端位于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拨叉装置包括支撑轴、驱动盘和拨叉组件;
所述支撑轴转动安装在箱壳上、一端固定设有为支撑轴提供扭矩的拨叉齿轮;
所述驱动盘固定套装在支撑轴上,一端设有圆周结构的旋坡轨道;
旋坡轨道上设有使得第二爪盘上下滑动进行定位的旋坡;
所述拨叉组件轴向滑动在支撑轴上,并在拨叉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拨叉组件一端始终与旋坡轨道接触、一侧在第二弹簧作用下使得第二爪盘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旋坡轨道平均分为偶数倍部分,每部分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旋坡、第二旋坡和第三旋坡,第一旋坡、第二旋坡和第三旋坡的高度依次变化,并且其之间相互平滑过渡;
第一旋坡沿着第二旋坡至第三旋坡的路径大于第三旋坡至相邻第一旋坡的路径。
进一步的,所述拨叉组件上转动安装两个支撑滚轮,两个支撑滚轮对称设置并与旋坡轨道其中两部分一一对应,支撑滚轮滚动紧贴在旋坡轨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一种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由于拨叉装置带动第二爪盘上下移动并进行定位,当第一爪齿全部位于第一贯穿孔内,慢挡齿轮通过第一爪盘带动传动轴、输出齿轮转动,因此实现输出齿轮的慢挡和倒挡输出,并且电动车上的控制器对驱动电机控制,实现反拖的效果,有效防止电动车在上、下坡行驶中溜车;当第一斜坡面与第一贯穿孔下端面相交时,实现输出齿轮的慢挡输出,并且当慢挡齿轮反转时,由于第一斜坡面与慢挡齿轮下端面相交,慢挡齿轮对第一斜坡面挤压错开,因此无法进行倒挡输出,可实现电动车在行驶时的滑行状态;当第二爪齿位于第二贯穿孔内,快挡齿轮带动第二爪盘、将动力至输出齿轮上,完成快挡输出;并且慢挡齿轮转动时会因慢挡被快挡超越而不影响快挡输出;因此本装置整体结构简单紧凑,实现电动车在慢挡、倒挡和快挡之间的平滑过渡转化,换挡响应更快,并通过第一爪盘上的第一爪齿在车辆行驶状态下长期处于作用状态,有效避免传统齿轮相互啮合造成打齿、顶齿的情况;另外电动车在行驶不同的环境下,实现滑行和防溜坡的不同状态,适用范围更广;
由于通过驱动支撑轴转动,使其驱动盘带动拨叉组件在支撑轴上轴向移动,并利用拨叉弹簧使拨叉组件上的支撑滚轮始终与旋坡轨道紧贴接触,因此这种拨叉结构不仅使得变挡响应快,保障驱动盘的稳定转动、拨叉组件的精准控制,而且避免传统采用拨叉轴上下移动的方式造成占用空间大、成本高、变挡摩擦大的情况,延长驱动盘使用寿命,另外方便支撑轴放置在箱体内进行密封、润滑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变速装置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爪盘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爪盘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爪齿完全位于第一贯穿孔内时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斜坡面与第一贯穿孔下端面相交时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拨叉装置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驱动盘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驱动盘另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11、支撑轴,12、拨叉齿轮,13、拨叉组件,14、拨叉弹簧,15、支撑滚轮,2、驱动盘,21、第一旋坡,22、第二旋坡,23、第三旋坡,24、第四旋坡,3、传动轴,41、慢挡齿轮,411、第一贯穿孔,42、快挡齿轮,421、第二贯穿孔,43、输出齿轮,51、定位爪盘,52、第一爪盘,521、第一爪齿,522、第一斜坡面,53、第二爪盘,531、第二爪齿,532、第二斜坡面,61、第一弹簧,62、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一种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包括变速装置和拨叉装置,
所述变速装置包括传动轴3、齿轮组件和爪盘组件;
传动轴3转动安装在箱壳上;
所述齿轮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传动轴3上的慢挡齿轮41、快挡齿轮42和输出齿轮43,慢挡齿轮41、快挡齿轮42套装并轴向限位,输出齿轮43固定设置;
所述慢挡齿轮41上设有多个圆周布置的第一贯穿孔411;优选的,第一贯穿孔411形状为U型孔结构;
所述爪盘组件设置在慢挡齿轮41和快挡齿轮42之间,包括周向限位并上下滑动在传动轴3上的第一爪盘52和第二爪盘53;
第一爪盘52上端设有与多个第一贯穿孔411相匹配的多个第一爪齿521,每个第一爪齿521的同一侧设有第一斜坡面522,第一斜坡面522的最低点位置高于第一爪盘52的上端面;
第二爪盘53位于第一爪盘52下方,并且其之间设有套装在支撑轴11上的第二弹簧62;第二爪盘53下端设有与快挡齿轮42上第二贯穿孔421相匹配、并带动快挡齿轮42同转动的第二爪齿531;
所述拨叉装置带动第二爪盘53上下移动并进行定位,定位位置包括第一爪齿521全部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第一斜坡面522与第一贯穿孔411下端面相交、第二爪齿531位于第二贯穿孔421内;
当第一斜坡面522与第一贯穿孔411下端面相交时,第一贯穿孔411相对从第一斜坡面522平滑过渡。
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本装置还包括位于慢挡齿轮41上方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爪盘51和套装在传动轴3上的第一弹簧61;
定位爪盘51下端设有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的定位爪齿,定位爪齿的高度和第一爪齿521的高度之和大于第一贯穿孔411的高度;
第一弹簧61的弹力作用在定位爪盘51上,并且其弹力大于第二弹簧62;优选的,第一弹簧61采用碟簧,第二弹簧62采用圆柱形弹簧。
如图4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爪齿531上设有第二斜坡面532,第二斜坡面532的上端与第二爪盘53下端面齐平;
第二斜坡面532与第一斜坡面522处于同侧;优选的,第二贯穿孔421为四组的U型孔结构,并圆周均匀布置,所述第二爪齿531为四组,并与第二贯穿孔421对应;
当第二爪齿531位于第二贯穿孔421内时,第二贯穿孔421相对从第二斜坡面532平滑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坡面522的最低点位于第一爪齿521的总高的中心。
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爪盘52和第二爪盘53通过键槽与传动轴3连接;
所述慢挡齿轮41、快挡齿轮42的上下方均分别通过套装在传动轴3上的卡簧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爪盘52下端设有凸起,第二爪盘53上端设有凹槽,第二弹簧62的上端套装在凸起上、下端位于凹槽内。
如图7、图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拨叉装置包括支撑轴11、驱动盘2和拨叉组件13;
所述支撑轴11转动安装在箱壳上、一端固定设有为支撑轴11提供扭矩的拨叉齿轮12,
所述驱动盘2固定套装在支撑轴11上,一端设有圆周结构的旋坡轨道;
旋坡轨道上设有使得第二爪盘53上下滑动进行定位的旋坡;
所述拨叉组件13轴向滑动在支撑轴11上,并在拨叉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下,拨叉组件13一端始终与旋坡轨道接触、一侧在第二弹簧62作用下使得第二爪盘53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旋坡轨道平均分为偶数倍部分,每部分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旋坡21、第二旋坡22、第三旋坡23和第四旋坡24,第一旋坡21、第二旋坡22和第三旋坡23的高度依次变化,并且其之间相互平滑过渡;第四旋坡24与第二旋坡22高度一致;
另外,作为另外一种方式,每部分的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旋坡21、第二旋坡22、第三旋坡23;
第一旋坡21、第二旋坡22和第三旋坡23的高度依次变化,并且其之间相互平滑过渡;
第一旋坡21沿着第二旋坡22至第三旋坡23的路径大于第三旋坡23至相邻第一旋坡21的路径。
因此当支撑滚轮15从第三旋坡23直接滚动至第一旋坡23上,可实现从快挡至慢挡、倒挡的输出,这种旋坡方式缩短快挡至慢挡之间的响应时间,使其快挡更容易脱档,效果更好;
在以上旋坡轨道中每部分的组成中,所述拨叉组件13上转动安装两个支撑滚轮15,两个支撑滚轮15对称设置并与旋坡轨道其中两部分一一对应,支撑滚轮15滚动紧贴在旋坡轨道上。
本一种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使用时,慢挡齿轮41和快挡齿轮42通过输入动力共同转动,即可通过电动车上的驱动电机(蓄电池)输出动力,通过传动组件与慢挡齿轮41、快挡齿轮42相互啮合;
拨叉装置带动第二爪盘53移动并进行定位,当第一爪盘52上第一爪齿521全部位于慢挡齿轮41上的第一贯穿孔411内时,传动轴3上的输出齿轮43进行慢挡或倒挡输出;当第一爪齿521部分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时,即第一斜坡面522与慢挡齿轮41下端面相交时,输出齿轮43进行慢挡输出,无法进行倒挡输出;当第二爪盘53向下移动,并且第二爪齿531位于快挡齿轮42上的第二贯穿孔421内时,输出齿轮43进行快挡输出;本一种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在变速时换挡响应更快,控制精确度更高。
具体的为:如图5、图6所示,当拨叉装置带动第二爪盘53向上移动时,第二爪盘53通过第二弹簧62对第一爪盘52压缩,使第一爪盘52向上移动,第一爪盘52上第一爪齿521与慢挡齿轮41上的第一贯穿孔411相匹配,当第一爪齿521全部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时,驱动电机(蓄电池)输出动力同时带动慢挡齿轮41、快挡齿轮42转动,由于快挡齿轮42套装在传动轴3上并非处于周向限位,因此快挡齿轮42空转,慢挡齿轮41转动时带动第一爪盘52,由于第一爪盘52周向限位在传动轴3上,即第一爪盘52可通过键槽或者螺旋槽的方式与传动轴3安装,因此第一爪盘52带动传动轴3转动,实现输出齿轮43的慢挡输出,这种慢挡输出无单向功能,即当输出齿轮43大于传动轴1的转动时,电动车上的控制器对驱动电机控制,实现反拖的效果,有效防止电动车在上、下坡行驶中溜车;而当输出动力反向带动慢挡齿轮41、快挡齿轮42转动时,快挡齿轮42仍处于空转状态,而由于第一爪盘52上的第一爪齿521全部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因此慢挡齿轮41反向带动第一爪盘52转动,即实现输出齿轮43的倒挡输出;
当第一爪盘52向上移动,第一爪齿521的部分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时,即第一斜坡面522与慢挡齿轮41下端面相交,输出动力带动慢挡齿轮41、快挡齿轮42正向转动时,由于第一爪齿521的一侧(与第一斜坡面522相反的一侧)顶在第一贯穿孔411,因此慢挡齿轮41带动第一爪盘52和输出齿轮43,实现输出齿轮43的慢挡输出;输出动力带动慢挡齿轮41、快挡齿轮42正向转动时,快挡齿轮42空转,由于第一爪盘52通过第二弹簧62弹性压紧在慢挡齿轮41上,并且第一斜坡面522与慢挡齿轮41下端面相交,因此慢挡齿轮41反转时对第一斜坡面522挤压错开,第一贯穿孔411相对从第一斜坡面522平滑过渡,无法带动第一爪盘52转动,因此这种情况下实现慢挡但无法倒挡;这种只进行慢挡输出具有单向功能,即当电动车在惯性作用下速度过快大于驱动电机驱动传动轴3速度时,传动轴3转动可通过第一斜坡面522实现单向超越,不会对驱动电机造成损害,因此可实现电动车在行驶时的滑行状态;
当拨叉装置向下移动时,一方面可直接通过拨叉装置插装在第二爪盘53上并带动第二爪盘53向下移动,另一方面拨叉装置向下移动,在第二弹簧62作用下第二爪盘53向下移动,此时第二爪盘53上的第二爪齿531插装在快挡齿轮42上的第二贯穿孔421内,即当输出动力带动慢挡齿轮41、快挡齿轮42正向转动时,快挡齿轮42带动第二爪盘53转动,第二爪盘53可通过键槽或者螺旋槽周向限位在传动轴3上,因此第二爪盘53带动传动轴3实现输出齿轮43的快挡输出;并且即便第一爪齿521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也会因为快挡齿轮42转速大于慢挡齿轮41,慢挡会被超越而相对传动轴3的处于倒挡状态,不影响快挡输出;这种快挡输出也可具有单向功能,即第二爪齿531上设有第二斜坡面532,第二斜坡面532的上端与第二爪盘53下端面齐平,第二贯穿孔421相对从第二斜坡面532平滑过渡,当车速过快大于快挡输出时,传动轴3转动可通过第二斜坡面532单向超越快挡齿轮42,不会对驱动电机造成损害,因此可实现电动车在快挡行驶时的滑行状态;另外在电动车在慢挡、倒挡和快挡之间的平滑过渡转化,第一爪盘52上的第一爪齿521在车辆行驶状态下长期处于作用状态,有效避免传统齿轮相互啮合造成打齿、顶齿的情况。
优选的,在慢挡齿轮41上方设有转动在传动轴3上的定位爪盘51和弹力作用下定位爪盘51上的第一弹簧61,定位爪盘51上的定位爪齿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当第一爪齿521全部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时,第一爪齿521将顶出部分定位爪齿,当第一爪齿521的部分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时,定位爪齿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并对第一爪齿521进行限位,因此使得第一爪齿521在第一贯穿孔411内的位置更加稳定。
当拨叉装置进行调整时,首先通过变挡小电机与拨叉齿轮12固定安装在箱壳上,并且小齿轮安装在变挡小电机的一端,并与拨叉齿轮12啮合;启动变挡小电机,通过拨叉齿轮12带动支撑轴11转动,驱动盘2跟随转动,在拨叉弹簧14作用下,拨叉组件13始终与旋坡轨道紧贴接触,即通过旋坡轨道不同高度的旋坡,使得拨叉组件13的上下调整,具体的为旋坡轨道平均分为偶数倍部分,
作为驱动盘2的一种实施例,驱动盘2的旋坡轨道平均为两部分,每部分包括第一旋坡21、第二旋坡22、第三旋坡23和第四旋坡24,支撑滚轮15可从第一旋坡21平滑至第二旋坡22、第二旋坡22平滑至第三旋坡23之间往复滚动,而在第三旋坡23与第四旋坡24之间、第四旋坡24与另一半周上的第一旋坡21单向滚动,并且第一旋坡21、第二旋坡22、第三旋坡23之间的路径大于第三旋坡23、第四旋坡24、第一旋坡21的路径;
因此对应的,当拨叉组件13上的支撑滚轮15位于第一旋坡21上时,第一爪齿521全部位于慢挡齿轮41上的第一贯穿孔411内,输出齿轮43进行慢挡或倒挡输出;当支撑滚轮15移动至第二旋坡22上时,第一爪齿521部分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输出齿轮43只进行慢挡输出,当支撑滚轮15滚动至第三旋坡23上时,第二爪齿531位于快挡齿轮42上的第二贯穿孔421内时,输出齿轮43进行快挡输出;
当支撑滚轮15移动至的第四旋坡24时,输出齿轮43的运行状态与其在第二旋坡22一致,并且由于支撑滚轮15从第三旋坡23、第四旋坡24至第一旋坡21的路径小于从第三旋坡23、第二旋坡22至第一旋坡21的路径,因此支撑滚轮15从第三旋坡23、第四旋坡24至第一旋坡21可通过快点响应,实现第三旋坡23时的快挡至第一旋坡21时的慢挡快速转化,保障快挡脱开;
如图9所示,作为驱动盘2的另一种实施例,驱动盘2的旋坡轨道平均为两部分,每部分依次包括第一旋坡21、第二旋坡22和第三旋坡23,支撑滚轮15可从第一旋坡21平滑至第二旋坡22、第二旋坡22平滑至第三旋坡23之间往复滚动,并且第三旋坡23与另一半周上的第一旋坡21单向滚动;
并且第一旋坡21至第三旋坡23的路径远大于第三旋坡23至另一半周(相邻)的第一旋坡21的路径,当支撑滚轮15在第一旋坡21、第二旋坡22和第三旋坡23上滚动时,输出齿轮43的运动状态与上述实施例一致,即当拨叉组件13上的支撑滚轮15位于第一旋坡21上时,输出齿轮43进行慢挡或倒挡输出;当支撑滚轮15移动至第二旋坡22上时,输出齿轮43只进行慢挡输出,当支撑滚轮15滚动至第三旋坡23上时,输出齿轮43进行快挡输出;当支撑滚轮15从第三旋坡23直接滚动至第一旋坡23上,实现从快挡至慢挡、倒挡的输出,这种旋坡方式缩短快挡至慢挡之间的响应时间,使其快挡更容易脱档,效果更好。
这种拨叉装置结构中利用旋坡轨道带动拨叉组件13在支撑轴11上轴向移动进行变挡调整,使得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不仅变挡响应快,保障驱动盘2的稳定转动、拨叉组件13的精准控制,而且支撑轴11处于非移动状态,即传统变速拨叉均为拔杆拉动拨叉上下移动来实现变挡功能,通过对支撑轴11的旋转运动,实现拨叉组件上下移动,方便其放置在箱体内进行密封、润滑处理,避免传统采用拨叉轴上下移动的方式占用空间大、成本高、变挡不稳定的情况;
本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通过拨叉装置带动第二爪盘53移动,使第二爪盘53在传动轴3上精准定位,保障第一爪齿521全部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第一斜坡面522与第一贯穿孔411下端面相交、第二爪齿531位于第二贯穿孔421内,因此不仅实现电动车在慢挡、倒挡和快挡之间的平滑过渡转化,换挡响应更快,避免传统变挡时出现打齿、顶齿的现象,而且使得电动车在行驶不同的环境下,实现滑行和防溜坡的不同状态,适用范围更广。

Claims (9)

1.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包括变速装置和拨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装置包括传动轴(3)、齿轮组件和爪盘组件;
传动轴(3)转动安装在箱壳上;
所述齿轮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传动轴(3)上的慢挡齿轮(41)、快挡齿轮(42)和输出齿轮(43),慢挡齿轮(41)、快挡齿轮(42)套装并轴向限位,输出齿轮(43)固定设置;
所述慢挡齿轮(41)上设有多个圆周布置的第一贯穿孔(411);
所述爪盘组件设置在慢挡齿轮(41)和快挡齿轮(42)之间,包括周向限位并上下滑动在传动轴(3)上的第一爪盘(52)和第二爪盘(53);
第一爪盘(52)上端设有与多个第一贯穿孔(411)相匹配的多个第一爪齿(521),每个第一爪齿(521)的同一侧设有第一斜坡面(522),第一斜坡面(522)的最低点位置高于第一爪盘(52)的上端面;
第二爪盘(53)位于第一爪盘(52)下方,并且其之间设有套装在支撑轴(11)上的第二弹簧(62);第二爪盘(53)下端设有与快挡齿轮(42)上第二贯穿孔(421)相匹配、并带动快挡齿轮(42)同转动的第二爪齿(531);
所述拨叉装置带动第二爪盘(53)上下移动并进行定位,定位位置包括第一爪齿(521)全部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第一斜坡面(522)与第一贯穿孔(411)下端面相交、第二爪齿(531)位于第二贯穿孔(421)内;
当第一斜坡面(522)与第一贯穿孔(411)下端面相交时,第一贯穿孔(411)相对从第一斜坡面(522)平滑过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慢挡齿轮(41)上方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爪盘(51)和套装在传动轴(3)上的第一弹簧(61);
定位爪盘(51)下端设有位于第一贯穿孔(411)内的定位爪齿,定位爪齿的高度和第一爪齿(521)的高度之和大于第一贯穿孔(411)的高度;
第一弹簧(61)的弹力作用在定位爪盘(51)上,并且其弹力大于第二弹簧(6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爪齿(531)上设有第二斜坡面(532),第二斜坡面(532)的上端与第二爪盘(53)下端面齐平;
第二斜坡面(532)与第一斜坡面(522)处于同侧;
当第二爪齿(531)位于第二贯穿孔(421)内时,第二贯穿孔(421)相对从第二斜坡面(532)平滑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坡面(522)的最低点位于第一爪齿(521)的总高的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爪盘(52)和第二爪盘(53)通过键槽与传动轴(3)连接;
所述慢挡齿轮(41)、快挡齿轮(42)的上下方均分别通过套装在传动轴(3)上的卡簧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爪盘(52)下端设有凸起,第二爪盘(53)上端设有凹槽,第二弹簧(62)的上端套装在凸起上、下端位于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装置包括支撑轴(11)、驱动盘(2)和拨叉组件(13);
所述支撑轴(11)转动安装在箱壳上、一端固定设有为支撑轴(11)提供扭矩的拨叉齿轮(12);
所述驱动盘(2)固定套装在支撑轴(11)上,一端设有圆周结构的旋坡轨道;
旋坡轨道上设有使得第二爪盘(53)上下滑动进行定位的旋坡;
所述拨叉组件(13)轴向滑动在支撑轴(11)上,并在拨叉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下,拨叉组件(13)一端始终与旋坡轨道接触、一侧在第二弹簧(62)作用下使得第二爪盘(53)上下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坡轨道平均分为偶数倍部分,每部分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旋坡(21)、第二旋坡(22)和第三旋坡(23),第一旋坡(21)、第二旋坡(22)和第三旋坡(23)的高度依次变化,并且其之间相互平滑过渡;
第一旋坡(21)沿着第二旋坡(22)至第三旋坡(23)的路径大于第三旋坡(23)至相邻第一旋坡(21)的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组件(13)上转动安装两个支撑滚轮(15),两个支撑滚轮(15)对称设置并与旋坡轨道其中两部分一一对应,支撑滚轮(15)滚动紧贴在旋坡轨道上。
CN202121442217.XU 2021-06-28 2021-06-28 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 Active CN2169516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42217.XU CN216951611U (zh) 2021-06-28 2021-06-28 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42217.XU CN216951611U (zh) 2021-06-28 2021-06-28 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51611U true CN216951611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288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42217.XU Active CN216951611U (zh) 2021-06-28 2021-06-28 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516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059305U (zh) 一种两挡变速器换挡装置
CN109869448B (zh) 一种电动车用两挡自动变速箱及其换挡控制方法
EP3660352B1 (en) Divided gear wheel for an automati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3303119A (zh) 用于车辆的混合动力传动系
CN205278337U (zh) 自动变速器
CN109442008B (zh) 电动车多档变速箱
CN107489743B (zh) 自动档变速器
CN216951611U (zh) 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
CN214690026U (zh) 一种双模两速轮毂电机
CN107810347A (zh) 变速箱
CN113280111A (zh) 一种手自一体的电动车用变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12943870A (zh) 自动档变速器
CN210889939U (zh) 电动车用变速装置
CN111152649A (zh) 双电机驱动型智能传动变速系统
CN215763082U (zh) 动力轴、拨叉变速系统、动力箱和电动车
CN202812113U (zh) 一种汽车变速箱倒挡齿轮
CN112628375B (zh) 三轮车中央驱动自适应变速总成
CN113048162A (zh) 一种自行车变速系统的离合机构及变速箱
CN210889938U (zh) 超越式轴心换挡的变速器
CN112610662A (zh) 自动档变速器
CN213393369U (zh) 一种适配于纯电动汽车的四挡智能传动系统
CN214788684U (zh) 一种自行车变速系统的离合机构及自行车变速箱
CN110843514A (zh) 一种具有离心式离合器的电动车变挡驱动轮毂
CN201301937Y (zh) 一种车辆变速机构
CN102678893B (zh) 手动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