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49918U - 一种通用型便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用型便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49918U
CN216949918U CN202122755120.0U CN202122755120U CN216949918U CN 216949918 U CN216949918 U CN 216949918U CN 202122755120 U CN202122755120 U CN 202122755120U CN 216949918 U CN216949918 U CN 2169499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opening
electronic device
opening rod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551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国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tai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ADTECH METAL MANUFACTURING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ADTECH METAL MANUFACTURING (DONGGU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ADTECH METAL MANUFACTURING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5512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499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499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499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包含:锁壳;锁壳内部形成通道,通道于锁壳的一端形成头端开口;锁头组件、撑开杆及二卡扣件;锁头组件具有控制撑开杆于该通道中滑动的操作件;撑开杆朝头端开口的一端定义为抵靠端;二卡扣件均有:朝向另一卡扣件的内侧面、相对内侧面设置的外侧面、突出形成于外侧面并且位于外端的电子装置卡合部;撑开杆朝头端开口的移动会使抵靠端抵靠二卡扣件的内侧面并使二卡扣件的电子装置卡合部逐渐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撑开杆朝锁壳的通道之头端开口移动,撑开杆的抵靠端抵靠卡扣件的内侧面,二卡扣件的电子装置卡合部逐渐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适用于各种不同宽度的防盗锁孔,达到无段调整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通用型便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盗锁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通用型便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计算机,通常设有防盗锁孔,藉此可以用专用的防盗锁结合于便携式电子装置来将便携式电子装置锁固于桌子或者展示柜上,以便于商场展示时防盗,或者是让使用者于公共场合(例如图书馆)暂时离开座位时不用担心失窃。防盗锁孔为贯穿形成于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外壁的一穿孔。防盗锁的一端透过一钢索固定于桌子或展示柜,另一端具有一卡爪。卡爪的外端可由防盗锁孔穿入机壳内,并且可于机壳内撑开而使卡爪卡固于防盗锁孔无法拔出,藉此将电子装置固定于桌子或展示柜。防盗锁孔具有多种规格,不同规格的防盗锁孔的开口宽度均不相同,同时便携式电子装置的机壳外壁厚度也有差异。
然而,每一种防盗锁的卡爪只能张开并固定于一特定展开位置,也就是说,卡爪只能张开至一特定宽度,因此现有的每一种防盗锁只能配特定的一种防盗锁孔使用,使用上十分麻烦且费用较高。举例来说,一旦使用者购买了不同规格的笔电,就必须增购新的防盗锁;若商场同时展示多种不同规格的笔电,就必须准备多个规格相异的防盗锁,导致使用麻烦且费用高。
更具体来说,笔电防盗锁孔主要有Kensington Slot™、Noble Wedge Slot™及Kensington Nano Slot™三大是统。Kensington Slot™除了标准方锁孔外另增加圆角孔;Noble Wedge Slot™除了楔型孔外另增3mm*5mm方锁孔(如DELL™笔电)等等,以上共计5种锁孔;再经多次实地卖场测试,更发现以上5种孔径因各厂笔电规格不尽相同,如防盗锁孔铁片有厚、有薄。笔电机身有厚、有薄。防盗锁孔铁片与笔电机身之组装距离也有差异,导致防盗锁无法通用。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通用型便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其适用于各种不同宽度的防盗锁孔,可达到无段调整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包含:
一锁壳;该锁壳内部形成有一通道,该通道于该锁壳的一端形成一头端开口;
一锁头组件、一撑开杆及二卡扣件;该锁头组件、该撑开杆及该二卡扣件设置于该锁壳的该通道,并且朝向该头端开口依次排列;其中,该锁头组件具有一控制撑开杆于该通道中滑动的操作件;该撑开杆朝该头端开口的一端定义为一抵靠端;该二卡扣件的内端均位于该通道中并且枢设该锁壳,该二卡扣件的内端分别位于该撑开杆的相对两侧;该二卡扣件的外端从该头端开口突出于该锁壳外;该二卡扣件均具有:一朝向另一该卡扣件的内侧面、一相对该内侧面设置的外侧面、一突出形成于该外侧面并且位于该外端的电子装置卡合部;该撑开杆朝该头端开口的移动会使该抵靠端抵靠该二卡扣件的内侧面并使该二卡扣件的电子装置卡合部逐渐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锁壳、锁头组件、撑开杆及卡扣件的设置,利用撑开杆朝锁壳的通道之头端开口移动,使该撑开杆的抵靠端抵靠卡扣件的内侧面,并使二卡扣件的电子装置卡合部逐渐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从而,适用于各种不同宽度的防盗锁孔,可达到无段调整的效果。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件分解图。
图3及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动作图,显示锁头组件的操作件从解锁位置移动至上锁位置。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横向剖视示意图,显示锁头组件的操作件位于解锁位置时,二卡扣件未被撑开杆撑开,并且撑开杆被复位弹性件朝远离头端开口的方向移动。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横向剖视示意图,显示锁头组件的操作件位于上锁位置时,撑开杆将二卡扣件撑开卡固于防盗锁孔。
图7至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横向剖视示意图,显示锁头组件的操作件位于上锁位置时,撑开杆可将二卡扣件撑开至不同宽度以适应不同规格的防盗锁孔。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11及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动作图,显示显示锁头组件的操作件从解锁位置移动至上锁位置。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组件分解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纵向剖视示意图,显示上锁组件的操作件位于解锁位置。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纵向剖视示意图,显示上锁组件的操作件位于上锁位置,并且锁头组件的锁块移动至上锁组件的限位件朝尾端开口的一侧以将操作件限制于上锁位置。
图17及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动作图,显示上锁组件的操作件从解锁位置移动至上锁位置,并且撑开件将二卡扣件撑开。
图19及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上视动作图,显示锁头组件的锁块环绕锁头组件的中心线移动至基座的尾端开口处。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横向剖视示意图,显示当上锁组件的操作件位于同一上锁位置时,二卡扣件的二电子装置卡合部可被撑开以卡固不同宽度的防盗锁孔。
图22至图2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横向剖视示意图,显示二电子装置卡合部可被撑开以卡固不同宽度的防盗锁孔。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26及图2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动作图,显示锁块强制限位件内缩于容置槽内,进而使操作件自动从上锁位置回弹至解锁位置。
图28及图2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动作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立体组件分解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部分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3及图3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卡固于一锁槽的使用示意图。
图3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一宽度5公厘的防盗锁孔的正视示意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卡固于图35之防盗锁孔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一宽度5.5公厘的防盗锁孔的正视示意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卡固于图37之防盗锁孔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一宽度6公厘的防盗锁孔的正视示意图。
图4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卡固于图39之防盗锁孔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一宽度7公厘的防盗锁孔的正视示意图。
图4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卡固于图41之防盗锁孔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一长圆型之防盗锁孔的正视示意图。
图4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卡固于图43之防盗锁孔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图4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具体结构。
请参阅图1至图3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之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用于贯穿卡固一防盗锁孔91。本实用新型包含一锁壳10、一锁头组件20、一位移吸收机构30、一撑开杆40及二卡扣件50;且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包含有一复位弹性件60。
锁壳10内部形成有一通道11(如图3所示),通道11于锁壳10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一头端开口101及一尾端开口102,锁头组件20、位移吸收机构30、撑开杆40及二卡扣件50设置于通道11,并且从尾端开口102朝头端开口101依序排列。具体来说,锁壳10由一下座12及一上盖13组合形成,信道11大致由下座12上的一长槽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通道11为折弯状,即通道11具有一卡扣段111及一锁头段112,卡扣段111的延伸方向与锁头段112的延伸方向非平行。卡扣段111的一端形成头端开口101。撑开杆40及二卡扣件50设置于卡扣段111。锁头段112的一端形成尾端开口102,锁头组件20设置于锁头段112。位移吸收机构30的两端分别位于卡扣段111及锁头段112。
请配合参阅图3至图5所示,前述之锁头组件20设于尾端开口102,且具有一操作件21,操作件21可移动地贯穿尾端开口102,并且可朝内缩于通道11内的方向移动至一上锁位置(如图4所示)。锁头组件20为现有技术中的制式组件,且具体来说为一按压锁,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当锁头组件20的操作件21位于解锁位置时(如图3所示),使用者可手动按压操作件21以使操作件21朝内缩于通道11内的方向移动至前述上锁位置,此时锁头组件20内的机构会将操作件21固定于上锁位置。欲将锁头组件20解锁时,将一钥匙(图中未示)插入锁头组件20,此时钥匙会驱动锁头组件20内的机构而使操作件21退回至解锁位置。
前述之撑开杆40可于通道11中滑动,撑开杆40朝头端开口101的一端定义为一抵靠端41,抵靠端41的直径朝远离头端开口101的方向增加,也就是说,抵靠端41的直径朝位移吸收机构30的方向增加,但不以此为限。
前述之位移吸收机构30推抵锁头组件20的操作件21及撑开杆40,且可将操作件21及撑开杆40远离彼此地推开,并使撑开杆40倾向于朝远离操作件21的方向滑动;也就是说,当操作件21位于上锁位置时,位移吸收机构30可吸收操作件21相对撑开杆40的位移,在撑开杆40相对操作件21移动的持续朝头端开口101的方向推动撑开杆40。
在本实施例中,位移吸收机构30包含一弹性件31,当锁头组件20的操作件21位于上锁位置时,弹性件31的弹力朝远离操作件21的方向推抵撑开杆40。更具体来说,弹性件31的两端分别推抵操作件21及撑开杆40,且弹性件31较佳地为一压缩弹簧。位移吸收机构30驱动撑开杆40的方式不以弹性件31的弹力为限,也可以如后述的第二实施例所示,利用是相互排斥的二磁性件的磁力来驱动撑开杆40。
请配合参阅图5及图6所示,前述之各卡扣件50的内端51位于通道11中并且枢设锁壳10,二卡扣件50的二内端51分别位于撑开杆40的相对两侧。各卡扣件50的外端52从头端开口101突出于锁壳10外。
各卡扣件50具有一内侧面53、一外侧面54及一电子装置卡合部55。内侧面53定义为该卡扣件50朝向另一卡扣件50的一侧面,外侧面54相对内侧面53。电子装置卡合部55突出形成于外侧面54,并且位于外端52。卡扣件50用于贯穿电子装置的防盗锁孔91,并且于贯穿防盗锁孔91后以电子装置卡合部55抵靠电子装置的内壁面以限制卡扣件50无法从防盗锁孔91中拔出(如图6所示)。
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两卡扣件50分别定义为第一卡扣件501及一第二卡扣件502(如图6所示)。第一卡扣件501的内侧面53突出形成有一凸块56,凸块56相较于第一卡扣件501的内端51更加接近于外端52。第二卡扣件502的内侧面53凹设形成有一凸块槽57,当第一卡扣件501及第二卡扣件502朝彼此枢转时,第一卡扣件501的凸块56可移动至第二卡扣件502的凸块槽57内。凸块槽57可使具有凸块56的两卡扣件50朝向彼此枢转的角度不会因凸块56而缩减。
本实施例中的两卡扣件50结构相同,仅位置不同,也就是说,第二卡扣件502的内侧面53也形成有一凸块56,第一卡扣件501的内侧面53凹设形成有一凸块槽57,且第二卡扣件502的凸块56可移动至第一卡扣件501的凸块槽57内。
请配合参阅图6至图9所示,前述之撑开杆40朝头端开口101的移动会使撑开杆40的抵靠端41抵靠二卡扣件50的二内侧面53并使二卡扣件50的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逐渐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二卡扣件50的夹角会随着撑开杆40朝头端开口101移动而逐渐增加,进而使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的距离逐渐增加。
请配合参阅图3及图4所示,前述之复位弹性件60朝远离头端开口101的方向驱动撑开杆40。当操作件21位于上锁位置时(如图4所示),复位弹性件60施加于撑开杆40的力量小于位移吸收机构30加于撑开杆40的力量;也就是说,当操作件21位于上锁位置时,复位弹性件60不会阻止位移吸收机构30驱动撑开杆40朝头端开口101移动。
当操作件21朝突出于通道11外的方向移动至解锁位置时(如图3所示),位移吸收机构30施加于撑开杆40的力量会迅速下降,因此复位弹性件60的力量会大于位移吸收机构30的力量而使撑开杆40朝远离头端开口101的方向移动,进而使二卡扣件50的夹角能够逐渐缩减。简言之,当操作件21脱离上锁位置时,复位弹性件60可使撑开杆40自动朝远离头端开口101的方向移动,以方便使用者将卡扣件50从防盗锁孔91中拔出。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如下:
请配合参阅图3至图6所示,先使锁头组件20处于解锁状态,而后以手按压操作件21,使操作件21移动至上锁位置(如图4及图6所示)。此时操作件21推抵位移吸收机构30而使位移吸收机构30朝头端开口101的方向推抵撑开杆40,进而使撑开杆40强制二卡扣件50的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藉此使本实用新型卡固防盗锁孔91。
请配合参阅图6至图9所示,当操作件21移动至上锁位置时,位移吸收机构30可透过撑开杆40强制二卡扣件50的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直到卡扣件50被防盗锁孔91的宽度限制为止,藉此达到无段调整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距离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操作件21位于同一上锁位置的前提下,卡扣件50可卡固宽度相异的防盗锁孔91、91A(如图7所示)、91B(如图8所示)及91C(如图9所示)。撑开杆40的抵靠端41可抵靠于第一卡扣件501的凸块56,藉此增加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的间隔距离以卡固较宽的防盗锁孔91。
欲将本实用新型与防盗锁孔91分离时,将操作件21朝突出于信道11外的方向退回至解锁位置即可。
卡扣段111的延伸方向与锁头段112非平行的优点在于,当本实用新型配合笔记本电脑(图中未示)使用时,卡扣段111会配合笔记本电脑的防盗锁孔91位置而处于平贴于桌面,此时锁头段112因为与卡扣段111非平行,故锁头段112的尾端开口102能够向上翘起,进而使锁头组件20便于操作。
综上所述,由将锁头组件20的操作件21透过位移吸收机构30间接地驱动撑开杆40,同时撑开杆40的移动会使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逐渐撑开(即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藉此,当操作件21被移动至上锁位置时,位移吸收机构30能够持续朝头端开口101的方向推动撑开杆40而使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撑开直到卡扣件50被防盗锁孔91的宽度限制为止,进而使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不同宽度的防盗锁孔91,达到无段调整的效果。换句话说,当操作件21被移动至同一上锁位置时,本实用新型的两卡扣件50可被撑开固定于复数展开位置,而不像传统防盗锁的卡扣件50只能被撑开至单一展开位置,藉此使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宽度的防盗锁孔91。
请参阅图10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的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差异在于位移吸收机构30A包含二磁性件31A。二磁性件31A相互排斥,并且二磁性件31A分别设于锁头组件20A的操作件21A及撑开杆40A。当锁头组件20A的操作件21A位于上锁位置时,二磁性件31A之间的排斥力朝远离操作件21A的方向推抵撑开杆40A。
请参阅图11至图12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三的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差异在于位移吸收机构30B包含一弹性件31B、一第一转向块32B及一第二转向块33B,藉此使位移吸收机构30B适用于卡扣段111B与锁头段112B弯折幅度较大的情况。具体来说,卡扣段111B与锁头段112B大致垂直。
第一转向块32B可沿锁头段112B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于锁头段112B,并且形成有一第一推抵面321B;第一推抵面321B较佳地为倾斜于锁头段112B的延伸方向的一平面。第二转向块33B可沿卡扣段111B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于卡扣段111B,并且形成有一第二推抵面331B;第二推抵面331B较佳地为倾斜于卡扣段111B的延伸方向的一平面。第二推抵面331B可相对滑动地抵靠第一转向块32B的第一推抵面321B。第一转向块32B沿锁头段112B的延伸方向朝第二转向块33B的滑动驱使第二转向块33B朝头端开口101B滑动;藉此,锁头组件20B的操作件21B沿锁头段112B的移动会被转换成第二转向块33B沿卡扣段111B的移动,进而使操作件21B能够在信道11B弯折幅度较大甚至垂直的情况下驱动卡扣段111B内的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1B设于第二转向块33B与撑开杆40B之间,并且使第二转向块33B与撑开杆40B倾向于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但不以此为限,弹性件31B也可以设置于第一转向块32B与操作件21B之间。
本实施例的弹性件31B也可置换为二互斥的磁性件31A,该二互斥的磁性件31A可分别设置于第二转向块33B与撑开杆40B、第一转向块32B与撑开杆40B、或是第一转向块32B的第一推抵面321B与第二转向块33B的第二推抵面331B。
请参阅图13至图2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四的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之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用于贯穿卡固一防盗锁孔91。本实用新型包含一锁壳10、一锁头组件20、一上锁组件23、一位移吸收机构30、一撑开杆40及两卡扣件50;且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包含有一复位弹性件60。
锁壳10形成有一通道11,通道11沿一延伸线L延伸并且于锁壳10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一头端开口101及一尾端开口102,前述之上锁组件23、位移吸收机构30、撑开杆40及两卡扣件50沿延伸线L朝头端开口101依序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锁壳10由一下座12及一上盖13组合形成,通道11为形成于下座12的顶面的一长槽,此外,锁壳10还可包含设置于下座12以及上盖13之间的中隔板,中隔板可具有穿孔。延伸线L较佳地为一直线,但不以此为限,延伸线L也可适度折弯。
锁头组件20设于锁壳10的一侧面上,且具有一锁块22,锁块22可移动地设于通道11中。锁头组件20为现有技术中的制式组件,可透过钥匙或密码等方式进行上锁或解锁动作,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请配合参阅图15、图16、图19、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锁头组件20在插入钥匙(图中未示)后可使锁块22环绕锁头组件20的中心线C移动,进而可以该钥匙将锁块22移动至锁壳10的尾端开口102处并遮蔽部分的尾端开口102,此时锁头组件20定义为上锁状态(如图16及图20所示);或者可以该钥匙将锁块22从尾端开口102处移开,此时锁头组件20定义为解锁状态(如图15及图19所示)。
请配合参阅图15至图18所示,前述之上锁组件23可相对锁壳10滑动,且具有一操作件21及一限位件32;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具有一限位弹性件33。操作件21可滑动地贯穿尾端开口102,并且可朝头端开口101的方向滑动至一上锁位置(如图16及图18所示)或朝远离头端开口101的方向滑动至一解锁位置(如图15及图17所示)。限位件32设于操作件21,并且突出于操作件21朝锁头组件20的一侧面。当操作件21位于前述上锁位置时,限位件32位于通道11中,并且抵靠锁头组件20的锁块22或锁壳10的内壁以将操作件21限制于该上锁位置。当操作件21位于前述解锁位置时,限位件32位于锁壳10外,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件21朝锁头组件20的一侧面凹设有一容置槽311;限位件32为长条状,限位件32朝头端开口101的一端枢设操作件21,并且位于容置槽311内。限位弹性件33为一压缩弹簧,其两端分别抵靠限位件32与容置槽311的槽底,以使限位件32远离头端开口101的一端倾向突出于容置槽311,也就是说,当限位件32突出于容置槽311时,限位件32会呈倾斜状,因此即使锁块22位于尾端开口102处并遮蔽部分的尾端开口102(即锁头组件20处于上锁状态),使用者仍可强制操作件21从解锁位置移动至上锁位置。
限位弹性件33不以压缩弹簧为限,仅要能使限位件32的其中一端倾向突出于容置槽311即可。此外,限位件32也不以枢设操作件21为限,例如限位件32可相对操作件21直线移动。
前述之位移吸收机构30使上锁组件23的操作件21及撑开杆40倾向于朝远离彼此的方向滑动。在本实施例中,位移吸收机构30为一弹性件,且具体来说为一压缩弹簧。位移吸收机构30的两端分别推抵操作件21及该撑开杆40。位移吸收机构30不以此为限,也可在弹性件外额外设置其他组件,仅要位移吸收机构30是利用弹性件的弹力使操作件21及撑开杆40倾向于朝远离彼此的方向滑动即可。甚至,位移吸收机构30也可以如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示,利用二磁性件的排斥力驱动操作件21及撑开杆40。
前述之撑开杆40可沿延伸线L滑动地设于通道11中;撑开杆40远离锁壳10的尾端开口102的一端定义为一抵靠端41。撑开杆40的抵靠端41的宽度朝尾端开口102的方向增加,但不以此为限。
前述之各卡扣件50的内端61位于通道11中并且枢设锁壳10;二卡扣件60的二内端61分别位于撑开杆40的相对两侧。各卡扣件50的外端62从头端开口101突出于锁壳10外。
各卡扣件50具有一内侧面63、一外侧面64及一电子装置卡合部55。内侧面63定义为该卡扣件50朝向另一卡扣件50的一侧面,外侧面64相对内侧面63。电子装置卡合部55突出形成于外侧面64,并且位于外端62。卡扣件50用于贯穿电子装置的防盗锁孔91,并且于贯穿防盗锁孔91后以电子装置卡合部55抵靠电子装置的内壁面以限制卡扣件50无法从防盗锁孔91中拔出。
请配合参阅图18及图24所示,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两卡扣件50分别定义为第一卡扣件501及一第二卡扣件502。第一卡扣件501的内侧面63突出形成有一凸块56,凸块56相较于第一卡扣件501的内端61更加接近于外端62。第二卡扣件502的内侧面63凹设形成有一凸块槽57,当第一卡扣件501及第二卡扣件502朝彼此枢转时,第一卡扣件501的凸块56可移动至第二卡扣件502的凸块槽57内。凸块槽57可使具有凸块56的两卡扣件60朝向彼此枢转的角度不会因凸块56而缩减。
本实施例中的两卡扣件50结构相同,仅位置不同,也就是说,第二卡扣件502的内侧面63也形成有一凸块56,第一卡扣件501的内侧面63凹设形成有一凸块槽57,且第二卡扣件502的凸块56可移动至第一卡扣件501的凸块槽57内。
请配合参阅图17及图21至图24所示,前述之撑开杆40朝头端开口101的移动会使撑开杆40的抵靠端41抵靠二卡扣件50的二内侧面63并使二卡扣件50的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逐渐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二卡扣件50的夹角会随着撑开杆40朝头端开口101移动而逐渐增加,进而使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的距离逐渐增加。
请配合参阅图17及图18所示,前述之复位弹性件60朝尾端开口102的方向驱动撑开杆40。当操作件21位于上锁位置时,复位弹性件60施加于撑开杆40的力量小于位移吸收机构30加于撑开杆40的力量;也就是说,当操作件21位于上锁位置时,复位弹性件60不会阻止位移吸收机构30驱动撑开杆40朝头端开口101的方向移动。
而当操作件21朝远离该头端开口101的方向移动至解锁位置时,位移吸收机构30施加于撑开杆40的力量迅速下降,因此复位弹性件60的力量会大于位移吸收机构30的力量而使撑开杆40朝尾端开口102移动,进而使二卡扣件50的夹角能够逐渐缩减。简言之,当操作件21脱离上锁位置时,复位弹性件60可使撑开杆40自动朝尾端开口102的方向移动,以方便使用者将卡扣件50从防盗锁孔91中拔出。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如下:
请配合参阅图15、图17及图19所示,先使锁头组件20处于解锁状态,也就是锁块22并未位于尾端开口102处。此时上锁组件23的操作件21受位移吸收机构30的驱定而朝远离撑开杆40的方向(即朝头端开口101的方向)移动至解锁位置。将二卡扣件50朝彼此枢转而使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彼此相临,而后将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贯穿至防盗锁孔91的另一侧。
请配合参阅图16、图18及图20所示,接着,以手按压操作件21,使操作件21移动至上锁位置,此时限位件32被操作件21带动而移动至锁壳10的通道11中。接着,将锁头组件20切换至上锁状态,也就是将锁块22移动至锁壳10的尾端开口102处并遮蔽部分的尾端开口102,而使锁块22位于限位件32朝尾端开口102的一侧,藉此,限位件32会抵靠锁块22而将操作件21限制于上锁位置。此时位移吸收机构30受操作件21的推抵而使位移吸收机构30朝头端开口101的方向推抵撑开杆40,进而使撑开杆40驱使二卡扣件50的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藉此使本实用新型卡固防盗锁孔91。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32可内缩于操作件21的容置槽311内,因此也可先将锁头组件20切换至上锁状态,而后再按压操作件21使操作件21移动至上锁位置;也就是说,无论锁头组件20的状态为何,使用者均可将操作件21移动至上锁位置,使用较方便。
请配合参阅图18、图21至图24所示,当操作件21移动至上锁位置时,位移吸收机构30可透过撑开杆40强制二卡扣件50的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直到卡扣件50被防盗锁孔91的宽度限制而无法继续张开为止,藉此达到无段调整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距离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操作件21位于同一上锁位置的前提下,卡扣件50可卡固宽度相异的防盗锁孔91、91A、91B及91C。请参阅图10及图12所示,撑开杆40的抵靠端可抵靠于第一卡扣件501的凸块56,藉此增加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的间隔距离以卡固较宽的防盗锁孔91。
欲将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防盗锁与防盗锁孔91分离时,将锁头组件20回复至解锁状态即可。
关于第四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也可视为本实用新型之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包含一锁壳10、一锁头组件20及一卡扣组件,该卡扣组件配置于锁壳10的通道11中,且包括前述之操作件21、限位件32、位移吸收机构30、撑开杆40及两卡扣件50,操作件21、位移吸收机构30、撑开杆40及两卡扣件50沿延伸线L朝头端开口101依序设置。
请参阅图25至图27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五的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大致相同,差异在于锁头组件20A为一号码锁,且锁头组件20A的功能并非将操作件21A限制于上锁位置,而是用于使操作件21A脱离上锁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当操作件21A位于上锁位置时,限位件32A突出于容置槽311A,且抵靠锁壳10A的内壁以将操作件21A限制于上锁位置(如图26所示),也就是说,第二实施例的锁头组件20A并不具有限制操作件21A位置的功效,而是改由锁壳10A来将操作件21A限制于上锁位置。当锁头组件20A输入正确号码后,用户可手动下压锁块22A,藉此使锁块22A推抵上锁组件23A的限位件32A以强制限位件32A内缩于容置槽311A内,进而使操作件21A自动回弹至解锁位置(如图27所示)。
此外,第二实施例中的位移吸收机构30A包含二磁吸件31A,二磁吸件31A分别设于上锁组件23A的操作件21A及撑开杆40A,并且二磁吸件31A相互排斥以使操作件21A及撑开杆40A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但不以此为限,位移吸收机构30A也可进一步包含其他组件,仅要位移吸收机构30A是利用二磁吸件31A之间的排斥力使操作件21A及撑开杆40A倾向于朝远离彼此的方向滑动即可。
请参阅图28至图2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六的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大致相同,差异在于锁头组件20B可整体相对锁壳10B上下移动,并且锁头组件20B并不具有限制操作件21B位置的功效,而是如同第二实施例由锁壳10B的内壁来将操作件21B限制于上锁位置。本实施例的锁块22B如同第一实施例可环绕移动。欲使操作件21B自动回弹至解锁位置时,将锁块22B移动至限位件32B上方并下压锁头组件20B(如图28所示),操作件21B便会自动回弹至解锁位置(如图29所示,但图17的锁块22B已被从限位件32B上方移开)。
请参阅图30至图4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七的具体结构。
请参阅图30至图33所示,本实用新型之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包含一扣合机构14、一复位弹性件60、一控制件70及一锁头组件20。
前述之扣合机构14包含一锁壳10、一撑开杆40及二卡扣件50。在本实施例中,锁壳10具体来说包含一下座12及一上盖13。下座12形成有一内部空间及一扣合方向S(如图33所示),下座12朝扣合方向S的一端形成有一头端开口101,头端开口101连通下座12的内部空间。锁壳10不以此为限,也可以是安装于其他组件内部的一板体。
撑开杆40可朝扣合方向S滑动地设于锁壳10的下座12上。撑开杆40朝扣合方向S的一端定义为一抵靠端41,抵靠端41的宽度朝扣合方向S渐缩。具体来说,撑开杆40具有二导引斜面122,二导引斜面122分别设置于撑开杆40的中线C1(如图33所示)的相对两侧,且倾斜于撑开杆40的中线C1,并且朝扣合方向S延伸至抵靠端41的端面。二导引斜面122的间隔距离朝扣合方向S渐缩。
二卡扣件50均为长形。各卡扣件50的内端枢设锁壳10的下座12上,并且位于下座12的内部空间中。二卡扣件50的二内端分别位于撑开杆40的相对两侧。二卡扣件50的二外端从下座12的头端开口101突出于锁壳10外。
各卡扣件50具有一内侧面51、一外侧面52及一电子装置卡合部55,内侧面51为卡扣件50朝向另一卡扣件50的一侧面,外侧面52相对内侧面51设置,电子装置卡合部55突出形成于外侧面52,并且位于卡扣件50的外端。
请配合参阅图33及图34所示,撑开杆40朝扣合方向S的移动会该撑开杆40的抵靠端41抵靠二卡扣件50的二内侧面51,藉此使二卡扣件50朝远离彼此的方向枢转,进而使二卡扣件50的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逐渐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
请配合参阅图32及图3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二卡扣件50的形状相同,仅安装角度不同,但二卡扣件50的形状不以相同为限。为便于说明卡扣件50的细部特征,以下将二卡扣件50分别定义为一第一卡扣件501及一第二卡扣件502(如图35所示)。第一卡扣件501的内侧面51具有一第一抵靠区域611、一凸块56及一第二凹槽57,但第二凹槽57也可以视情况而省略。
第一抵靠区域611为长形,并且从第一卡扣件501的近端朝远程延伸;更具体来说,第一抵靠区域611为直线延伸的一平面,但第一抵靠区域611不以平面为限,也可以是稍具弧度的弧面。
凸块56朝第二卡扣件62的方向突出于第一抵靠区域611,并且连接第一抵靠区域611朝扣合方向S的一端。撑开杆40的抵靠端41选择性地抵靠第一抵靠区域611或凸块56;所谓选择性地抵靠第一抵靠区域611或凸块56,即撑开杆40朝扣合方向S滑动的过程中,其抵靠端41会先抵靠于第一抵靠区域611以使第一卡扣件501朝远离第二卡扣件502的方向枢转,而后再抵靠凸块56以使第一卡扣件501继续朝相同方向枢转。藉由形成凸块56,撑开杆40能够更有效地使二卡扣件50朝远离彼此的方向枢转。
第二卡扣件502的内侧面51具有一第二抵靠区域621、一第二突出部622及一第一凹槽,但第二卡扣件502也可以不具有第二突出部622,也就是两卡扣件50中可以只有一卡扣件50的内侧面51具有突出部。第二抵靠区域621为长形。第二突出部622朝第一卡扣件501的方向突出于第二抵靠区域621,并且连接第二抵靠区域621朝扣合方向S的一端。撑开杆40的抵靠端41选择性地抵靠第二抵靠区域621或第二突出部622。
当第一卡扣件501及第二卡扣件502朝彼此枢转时,第一卡扣件501的凸块56可移动至第二卡扣件502的第一凹槽内,同时第二卡扣件502的第二突出部622可移动至第一卡扣件501的第二凹槽57内,而使第一卡扣件501的外端能枢转至抵靠第二卡扣件502的外端为止。藉由形成第二凹槽57及第一凹槽,第一卡扣件501及第二卡扣件502朝向彼此枢转的角度不会因凸块56及第二突出部622而缩减;也就是说,突出部和凹槽的配合能够增加第一卡扣件501及第二卡扣件502因撑开杆40的抵靠而朝远离彼此的方向枢转的幅度。
更进一步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扣件501的凸块56具有一抵靠弧面6121,当撑开杆40的抵靠端41抵靠凸块56时,抵靠端41是抵靠凸块56的抵靠弧面6121以移动相对应的电子装置卡合部55。相似地,第二卡扣件502的第二突出部622亦可具有一抵靠弧面6221(如图35所示),当撑开杆40的抵靠端41抵靠第二突出部622时,抵靠端41是抵靠第二突出部622的抵靠弧面6221以移动相对应的电子装置卡合部55。
请配合参阅图32至图34所示,前述之复位弹性件60连接于撑开杆40,且使撑开杆40倾向于相反于扣合方向S地移动并内缩于锁壳10的头端开口101内。藉此,复位弹性件60使撑开杆40倾向于允许二卡扣件50朝彼此枢转。复位弹性件60具体来说为套设于撑开杆40外的一压缩弹簧。
前述之控制件70能转动地设于锁壳10的下座12的内部空间中,并且位于撑开杆40相反于扣合方向S的一侧。控制件70具有一环曲面71,环曲面71环绕控制件70的转动轴心,并且可朝向扣合方向S驱动扣合机构14的撑开杆40。当控制件70相对锁壳10转动时,环曲面71使撑开杆40沿扣合方向S的位置随控制件70相对锁壳10的转动角度而改变,进而使二卡扣件50的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的间距随控制件70相对锁壳10的转动角度而改变。
请配合参阅图30及图31所示,前述之锁头组件20设于锁壳10的上盖13,并且连接控制件70;具体来说,锁头组件20具有一心轴72(如图31所示),心轴72穿设控制件70中央的一连接孔。锁头组件20(图中未示)具有一开锁状态及一闭锁状态。于开锁状态时,锁头组件20可相对锁壳10转动,并且可带动该控制件70转动。于闭锁状态时,锁头组件20不可相对该锁壳10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锁头组件20可被一钥匙(图中未示)控制而在开锁状态及闭锁状态之间切换。
请配合参阅图33及图34所示,当锁头组件20于开锁状态时,用户可透过锁头组件20转动控制件70,进而使扣合机构14的二卡扣件50的电子装置卡合部55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并卡固于一凹槽状的防盗锁孔91内。
在本实施例中,锁头组件20是经由控制件70的环曲面71直接抵靠撑开杆40来驱动撑开杆40朝扣合方向S移动,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锁头组件20也可以透过弹性组件或磁性组件而经由弹力或磁力的作用,驱动撑开杆40朝扣合方向S移动。弹性组件例如包括压缩弹簧,磁性组件例如包括两互斥的磁性组件。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锁头组件20是以圆筒锁组件作为例示,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锁头组件20也可以例如是按压锁组件、号码锁组件等锁头组件。
请配合参阅图34至图43所示,使用者可藉由转动锁头组件20来改变撑开杆40的位置,进而改变二电子装置卡合部55的间距,使扣合机构14能够卡固于各种不同宽度的防盗锁孔91,例如宽度5公厘的防盗锁孔91A(如图34及图35所示)、宽度5.5公厘的防盗锁孔91B(如图36及图37所示)、宽度6公厘的防盗锁孔91C(如图38及图39所示)、宽度7公厘的防盗锁孔91D(如图40及图41所示),以及长圆孔状的防盗锁孔91E(如图42及图43所示)。前述六种防盗锁孔91为市面上标准规格的防盗锁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扣合机构14的撑开杆40朝扣合方向S的移动会使二卡扣件50逐渐被撑开而卡固于防盗锁孔91,也就是说,只要持续朝扣合方向S推动撑开杆40,二卡扣件50就能够持续被撑开直到卡扣件50被防盗锁孔的宽度限制为止,进而使扣合机构14适用于各种不同宽度的防盗锁孔91,达到无段调整的效果。此外,藉由在卡扣件设置突出部,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增加扣合机构14尺寸的前提下卡固宽度较宽的防盗锁孔91,具有缩减体积的功效。
请参阅图4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八的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与第七实施例大致相同,差异在于第一卡扣件61A的凸块56A具有一抵靠斜面6121A,撑开杆40A的抵靠端41A会抵靠斜面6121A以移动相对应的该电子装置卡合部133A。抵靠斜面6121A与第一抵靠区域611A的夹角α较佳地介于30度至40度,以确保撑开杆40A能够确实地撑开第一卡扣件61A。精确地来说,本实施例的夹角α是介于32至34度。藉由设置抵靠斜面6121A,撑开杆40A抵靠第一卡扣件61A时,两者之间的接触角度会小于夹角α且不会迅速变化,藉此使推动撑开杆40A所需地力量更为稳定。
此外,扣合机构14A具有一突出距离D1及一卡扣间距D2。突出距离D1定义为第一卡扣件61A的抵靠斜面6121A突出于第一抵靠区域611A的距离。卡扣间距D2定义为第一卡扣件61A的第一抵靠区域611A与第二卡扣件62A的第二抵靠区域621A相互平行时,第一抵靠区域611A与第二抵靠区域621A的间隔距离。在本实施例中,突出距离D1与卡扣间距D2的比值介于0.25至0.4,且精确地来说介于0.35至0.4,藉此能在确保第一卡扣件61A强度充足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的张开角度。
请参阅图4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九的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与第八实施例大致相同,差异在于抵靠斜面6121B与第一抵靠区域611B的夹角α是介于36至38度,同时突出距离D1与卡扣间距D2的比值介于0.25至0.3。藉由将抵靠斜面6121B的夹角α设计得稍大,扣合机构14B能够以较短的撑开杆40B行程取得相同的第一卡扣件61B张开角度,机构作动较迅速。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锁壳、锁头组件、撑开杆及卡扣件的设置,利用撑开杆朝锁壳的通道之头端开口移动,使该撑开杆的抵靠端抵靠卡扣件的内侧面,并使二卡扣件的电子装置卡合部逐渐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从而,适用于各种不同宽度的防盗锁孔,可达到无段调整的效果。
其次是,操作件透过位移吸收机构间接地驱动撑开杆,同时撑开杆的移动会使二电子装置卡合部逐渐撑开(即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藉此,当操作件被移动至上锁位置时,位移吸收机构能够持续朝头端开口的方向推动撑开杆而强制二电子装置卡合部撑开直到卡扣件被防盗锁孔的宽度限制为止;换句话说,当操作件被移动至同一上锁位置时,本实用新型的两卡扣件可被撑开固定于复数展开位置,而不像传统防盗锁的卡扣件只能被撑开至单一展开位置,藉此使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宽度的防盗锁孔。

Claims (10)

1.一种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锁壳;该锁壳内部形成有一通道,该通道于该锁壳的一端形成一头端开口;
一锁头组件、一撑开杆及二卡扣件;该锁头组件、该撑开杆及该二卡扣件设置于该锁壳的该通道,并且朝向该头端开口依次排列;其中,该锁头组件具有一控制撑开杆于该通道中滑动的操作件;该撑开杆朝该头端开口的一端定义为一抵靠端;该二卡扣件的内端均位于该通道中并且枢设该锁壳,该二卡扣件的内端分别位于该撑开杆的相对两侧;该二卡扣件的外端从该头端开口突出于该锁壳外;该二卡扣件均具有:一朝向另一该卡扣件的内侧面、一相对该内侧面设置的外侧面、一突出形成于该外侧面并且位于该外端的电子装置卡合部;该撑开杆朝该头端开口的移动会使该抵靠端抵靠该二卡扣件的内侧面并使该二卡扣件的电子装置卡合部逐渐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其特征在于:该通道于该锁壳的另一端形成位于头端开口的相对端的尾端开口;该通道内还设置有一位移吸收机构;该锁头组件、该位移吸收机构、该撑开杆及该二卡扣件从该尾端开口朝该头端开口依序排列;其中,该锁头组件设于该尾端开口,该一操作件,其可移动地贯穿该尾端开口,并且可朝内缩于该通道内的方向移动至一上锁位置;该位移吸收机构推抵该操作件及该撑开杆,且可将该操作件及该撑开杆远离彼此地推开,并使该撑开杆倾向于朝远离该操作件的方向滑动;
当该操作件位于该上锁位置时,该操作件推抵该位移吸收机构而使该位移吸收机构朝该头端开口的方向推抵该撑开杆,进而使该撑开杆驱使该两卡扣件的该两电子装置卡合部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其特征在于:该锁壳的该通道具有:
一锁头段,其一端形成该尾端开口;该锁头组件设置于该锁头段;
一卡扣段,其一端形成该头端开口;该卡扣段的延伸方向与该锁头段的延伸方向非平行;该二卡扣件及该撑开杆设置于该卡扣段;
该位移吸收机构的两端分别位于该锁头段及该卡扣段;该位移吸收机构包含:
一第一转向块,其可沿该锁头段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于该锁头段,并且形成有一第一推抵面;
一第二转向块,其可沿该卡扣段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于该卡扣段,并且形成有一第二推抵面,该第二推抵面可相对滑动地抵靠该第一转向块的该第一推抵面;
其中,该第一转向块沿该锁头段的延伸方向朝该第二转向块的滑动驱使该第二转向块朝该头端开口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其特征在于:该位移吸收机构还包含一弹性件;当该操作件位于该上锁位置时,该弹性件的弹力朝远离该操作件的方向推抵该撑开杆;
或者,该位移吸收机构还包含二磁性件,该二磁性件相互排斥,并且该二磁性件之间的排斥力朝远离该操作件的方向推抵该撑开杆,其中该二磁性件分别设于该锁头组件的该操作件及该撑开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其特征在于:该二卡扣件分别定义为一第一卡扣件及一第二卡扣件;
该第一卡扣件的该内侧面突出形成有一凸块,该凸块相较于该第一卡扣件的该内端更加接近于该外端;该撑开杆的该抵靠端可抵靠于该第一卡扣件的该凸块;
该第二卡扣件的该内侧面凹设形成有一凸块槽;当该第一卡扣件及该第二卡扣件朝彼此枢转时,该第一卡扣件的该凸块可移动至该第二卡扣件的该凸块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其特征在于:该通道还设置有一复位弹性件;该复位弹性件朝远离该头端开口的方向驱动该撑开杆;当该操作件位于该上锁位置时,该复位弹性件施加于该撑开杆的力量小于该位移吸收机构施加于该撑开杆的力量;当该操作件朝突出于该通道外的方向移动至一解锁位置时,该复位弹性件强制该撑开杆朝远离该头端开口的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其特征在于:该撑开杆的该抵靠端的直径朝远离该头端开口的方向增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其特征在于:该操作件能转动地设于该锁壳的通道内,并且位于该撑开杆之相反于该卡扣件所在侧的一侧;
当该操作件相对该锁壳转动时,该操作件使该撑开杆沿该扣合方向的位置随该操作件的转动角度而改变,进而使该二卡扣件的电子装置卡合部的间距随该操作件相对该锁壳的转动角度而改变;
以及,该锁头组件具有一开锁状态及一闭锁状态;于该开锁状态时,该锁头组件可相对该锁壳转动,并且可带动该操作件转动;于该闭锁状态时,该锁头组件不可相对该锁壳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其特征在于:该操作件具有一环曲面,其环绕该操作件的转动轴心,并且可驱动该撑开杆;当该操作件相对该锁壳转动时,该环曲面使该撑开杆沿该通道中滑动的位置随该操作件的转动角度而改变。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通用型可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其特征在于:该撑开杆具有二导引斜面,其分别设置于撑开杆的中线的相对两侧,且倾斜于撑开杆的中线。
CN202122755120.0U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通用型便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 Active CN2169499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55120.0U CN216949918U (zh)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通用型便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55120.0U CN216949918U (zh)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通用型便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49918U true CN216949918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305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55120.0U Active CN216949918U (zh)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通用型便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499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109163B1 (en) Locking snap hook
US11236527B2 (en) Door latch
CN109958696B (zh) 快拆杆体
EP1643059B1 (en) Sliding latching mechanism
US20120312056A1 (en) Lock structure
KR20100129753A (ko) 캠락
US6929338B2 (en) Computer case
US20230135591A1 (en) Universal security lock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KR960040231A (ko) 은폐식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자동 잠금 슬라이더
US20230139662A1 (en) Universal security lock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and engaging mechanism thereof
US8848376B2 (en) Lock structure and control mechanism and method thereof
CN113199930A (zh) 一种锁止机构及电动汽车
CN216949918U (zh) 一种通用型便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
CN114016824A (zh) 一种通用型便携式电子装置防盗锁
KR0127306Y1 (ko) 해정위치 구속형 래치장치
EP0342293A1 (en) Hinge
KR20060134417A (ko) 도어 록 장치
TWI774562B (zh) 通用型可攜式電子裝置防盜鎖
TWI778805B (zh) 通用型可攜式電子裝置防盜鎖
TWI775614B (zh) 通用型可攜式電子裝置防盜鎖
JP4341750B2 (ja) 携帯型機器の盗難防止用施錠具
CN112360232A (zh) 一种三角锁的装置
JP4440699B2 (ja) 錠装置
CN115341814B (zh) 磁性扣合装置
CN219569859U (zh) 闩锁装置和闩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23000 Industrial Zone, Datang Village, Dalingshan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itai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Guangd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000 No. 59, Lianfeng Road, Datang Industrial Zone, Dalingshan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EADTECH METAL MANUFACTURING (DONGGUA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