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99062U - 流体传输管路 - Google Patents
流体传输管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899062U CN216899062U CN202220402967.2U CN202220402967U CN216899062U CN 216899062 U CN216899062 U CN 216899062U CN 202220402967 U CN202220402967 U CN 202220402967U CN 216899062 U CN216899062 U CN 2168990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ypass
- fluid
- main
- transfer line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Volume Flow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流体传输管路。本申请有效解决了热式流量传感器很难同时对流动的流体实现流体流量测量和流体属性监测的问题。通过第一测量组件与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平行来监测流体介质的特性变化,第二测量组件与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垂直来测量流体介质的流量,在流体介质的特性发生变化时,利用第一测量组件得到的特性值对所述第二测量组件得到的流量进行校正,从而得到流体介质的当前质量流量。通过在主通道内安装挡板,便于流体的充分置换,减小了流体介质的流动对第一测量组件带来的干扰。通过置换区段的横截面积大于旁路流道的横截面积,保证流体介质先充分置换再缓慢通过旁路流道,充分过滤紊流,从而提高流量的测量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流量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体传输管路。
背景技术
流量传感器作为测量流量的关键部件,在工业生产、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和医疗健康等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量传感器根据测量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热式流量传感器因为结构简单、测量灵敏度高、可以测量流体的质量流量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MEMS工艺的不断成熟,以MEMS工艺为基础的热式流量传感器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
基于MEMS技术的热式流量传感器是按照热式流量测量的工作原理,采用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制造的测热型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一个热源和一对测温元件,测温元件分别置于相对于热源的两边,以探测流体流动过程中热源两侧的温度分布来探测流量大小。热式流量传感器的输出不仅与流体的速度有关,还与流体介质的属性有关,不同的流体,同一流速下,热式流量传感器的输出不同;同一流体,不同流速下,热式流量传感器的输出不同。所以对于流动的流体,热式流量传感器很难同时实现流体流量测量和流体属性监测,从而导致热式流量传感器的流量测量结果不准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流体传输管路,以有效解决热式流量传感器很难同时对流动的流体实现流体流量测量和流体属性监测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流体传输管路,所述流体传输管路包括主通道以及与所述主通道流体连通的旁路通道,所述流体传输管路还包括第一测量组件和第二测量组件,所述第一测量组件位于所述主通道内,所述第二测量组件位于所述旁路通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测量组件和所述第二测量组件都是热式流量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主通道包括主路流体入口、主路流体出口,以及由所述主路流体入口和所述主路流体出口之间的管路构成的主路流道;
所述旁路通道包括分别与所述主路流道连通的旁路流体入口、旁路流体出口,以及由所述旁路流体入口和所述旁路流体出口之间的管路构成的旁路流道;
其中,所述旁路流道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主路流道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测量组件与所述主路流道的内壁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测量组件的主延伸方向与所述主路流道内的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平行;
所述第二测量组件与所述旁路流道的内壁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测量组件的主延伸方向与所述旁路流道内的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主路流道包括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全封闭所述主路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主路流道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挡板两侧的流体置换区段以及流体出口区段,所述第一测量组件位于所述流体置换区段内,并且所述旁路流体入口与所述流体置换区段流体连通,所述旁路流体出口与所述流体出口区段流体连通,且所述流体置换区段的体积大于所述流体出口区段的体积。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和所述旁路流体入口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挡板和所述旁路流体出口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和所述旁路流体入口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挡板和所述旁路流体出口之间的距离的比值大于5。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置换区段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旁路流道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置换区段的横截面积与所述旁路流道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100。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组件位于所述挡板与所述旁路流体入口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测量组件与所述挡板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测量组件位于所述主通道的下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主通道内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所述主路流体入口与所述旁路流体入口之间,且所述过滤网覆盖所述主通道的横截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测量组件与所述旁路流体入口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测量组件与所述旁路流体出口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测量组件包括主路加热元件以及至少一个主路测温元件,所述主路测温元件位于所述主路加热元件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测量组件的所述主延伸方向是所述主路加热元件、主路测温元件的走线延展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主路测温元件包括第一主路测温元件以及所述第二主路测温元件,第一主路测温元件以及所述第二主路测温元件分别位于所述主路加热元件的两侧;
所述第一主路测温元件以及所述第二主路测温元件在所述主路加热元件的两侧对称布置;
所述第一主路测温元件以及所述第二主路测温元件均是温度传感器;
所述主路加热元件是微热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测量组件包括主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测量组件包括旁路加热元件、第一旁路测温元件、以及第二旁路测温元件,所述第一旁路测温元件以及所述第二旁路测温元件分别位于所述旁路加热元件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测量组件的所述主延伸方向是所述旁路加热元件、所述第一旁路测温元件以及所述第二旁路测温元件的走线延展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旁路测温元件与所述第二旁路测温元件在所述旁路加热元件的两侧对称布置;
所述第一旁路测温元件以及所述第二旁路测温元件均是温度传感器;所述旁路加热元件是微热源。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测量组件包括旁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测量组件位于所述旁路通道的上侧壁,且所述旁路加热元件、第一旁路测温元件、第二旁路测温元件以及旁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均位于远离所述旁路通道侧壁的一侧。
本申请的优点在于,有效解决了热式流量传感器很难同时对流动的流体实现流体流量测量和流体属性监测的问题。通过设置连通的主通道与旁路通道,利用第一测量组件与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平行来监测流体介质的特性变化,利用第二测量组件与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垂直来测量流体介质的流量,在流体介质的特性发生变化时,利用第一测量组件得到的特性值对所述第二测量组件得到的流量进行实时校正,从而得到流体传输管路中流动的流体介质的当前质量流量。示例性地,通过在主通道内安装挡板形成流体置换区段,且流体置换区段体积大于流体出口区段,便于流体的充分置换,从而大大减小了流体介质的流动对第一测量组件带来的干扰,便于准确监控流体介质的变化。通过设置置换区段的横截面积大于旁路流道的横截面积,使旁路流体入口处形成高阻,防止流体介质中的颗粒等进入旁路通道。此外,通过设置在主通道下侧壁且抵接挡板的第一测量组件,避免重力带来的流体流速,保证第一测量组件对流体介质变化监测的准确性。通过设置在旁路通道上侧壁的第二测量组件,利用重力作用,使流体介质中的颗粒等杂质远离第二测量组件,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及可靠性。通过设置在主通道内的过滤网,过滤流体介质以及吸收流体介质中的颗粒,通用性强,对于液体、气体均适用,并且易拆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流体传输管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测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测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图1中实施例A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流体传输管路,该流体传输管路包括主通道以及与主通道流体连通的旁路通道,流体传输管路还包括第一测量组件和第二测量组件,第一测量组件位于所述主通道内,用于监测在流体传输管路中流动的流体介质的特性变化,第二测量组件位于旁路通道内,用于测量流体介质的流量。
由上可见,本申请有效解决了热式流量传感器很难同时对流动的流体实现流体流量测量和流体属性监测的问题。通过设置连通的主通道与旁路通道,利用第一测量组件与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平行来监测流体介质的特性变化,利用第二测量组件与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垂直来测量流体介质的流量,在流体介质的特性发生变化时,利用第一测量组件得到的流体介质的特性值对所述第二测量组件得到的流量进行校正,从而得到流体传输管路中流动的流体介质的当前质量流量。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流体传输管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测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测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图1中实施例A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1所示,流体传输管路包括主通道100以及与主通道100流体连通的旁路通道200,流体传输管路还包括第一测量组件300和第二测量组件400,第一测量组件300位于所述主通道100内,用于监测在流体传输管路中流动的流体介质的特性变化,第二测量组件400位于旁路通道200内,用于测量流体介质的流量。流体介质的特性通过与流体介质相关的一系列特性值来反映,例如流体介质的热传导率、流体介质的热扩散率,通过特性值的变化来监测流体介质的特性变化。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测量组件300和第二测量组件400都是热式流量传感器,通过传热原理进行测量,利用流动的流体介质分别与第一测量组件300、第二测量组件400之间的热量交换关系来测量。
例如,主通道100包括主路流体入口101、主路流体出口102,以及由主路流体入口101和主路流体出口102之间的管路构成的主路流道;旁路通道200包括分别与主路流道连通的旁路流体入口201、旁路流体出口202,以及由旁路流体入口201和旁路流体出口202之间的管路构成的旁路流道203;其中,旁路流道203的横截面积小于主路流道的横截面积。当旁路流道203的横截面积小于主路流道的横截面积时,位于旁路通道200内的第二测量组件400能同时保证精度和较高的灵敏度。
例如,第一测量组件300与主路流道的内壁固定连接,并且第一测量组件300的主延伸方向与主路流道内的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平行。通过平行设置避免因流体介质的流动使流体介质的热传导率发生变化,导致第一测量组件300的测量结果不准确。
第二测量组件400与所述旁路流道203的内壁固定连接,并且第二测量组件400的主延伸方向与旁路流道203内的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垂直,通过第一测量组件300的测量值进行实时校正。通过垂直设置使第二测量组件400的灵敏度更高,便于准确测量流体介质的流量。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主路流道包括挡板103,所述挡板103用于全封闭所述主路流道。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主路流道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挡板103两侧的流体置换区段104以及流体出口区段105,第一测量组件300位于流体置换区段104内,并且旁路流体入口201与流体置换区段104流体连通,旁路流体出口202与流体出口区段105流体连通,且流体置换区段104的体积大于流体出口区段105的体积。
通过挡板103完全封堵主路流道出口,流体介质从主路流体入口101进入到主路流道后,其中部分流体介质通过旁路流体入口201进入到旁路流道203内,经过第二测量组件400测量后通过旁路流体出口202流动到主路流体出口102排出,其中另一部分流体介质进入置换区段,进入置换区段的流体介质与后面进入置换区段的流体介质在置换区段进行置换,置换后的部分流体介质再进入旁路通道200流出。
例如,挡板103和旁路流体入口201之间的距离大于挡板103和旁路流体出口202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流体介质冲击挡板103后,流体介质中的颗粒等随重力下落至流体置换区段104中部区域,避免影响第一测量组件300及旁路流体入口201,提高测量可靠性。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挡板103和旁路流体入口201之间的距离与挡板103和旁路流体出口202之间的距离的比值大于5。需要说明的是,具体的比值,可根据主路流道的直径以及旁路流道203的直径的大小来调整。
例如,流体置换区段104的横截面积大于旁路流道203的横截面积。因旁路流体入口201直径小,形成高阻,防止流体介质中的颗粒等进入旁路通道200内。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流体置换区段104的横截面积与旁路流道203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100,保证流体介质先在流体置换区段104充分置换后再进入旁路流道203内,提高了入口处流体介质的置换率。旁路流道203长度与其直径的比值大于10,流体介质缓慢通过旁路流道203,充分过滤了流体介质中的紊流,进一步提高了流体介质流动的稳定性。
例如,第一测量组件300位于挡板103与旁路流体入口201之间。
例如,第一测量组件300与挡板103相抵接,使流经第一测量组件300表面有流体介质流过,但流体介质的流动速度接近零,有效避免因流体出口区段105内的流体介质的流动带来的流量变化而导致第一测量组件300的测量出现误差。当然,第一测量组件300与挡板103之间的距离可根据测量要求而定,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测量组件300位于所述主通道100的下侧壁。通过位于主通道100下侧壁的第一测量组件300,可以减小流体介质重力带来的流体流速,避免影响第一测量组件300对流体介质的变化进行监测。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主通道100内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所述主路流体入口101与所述旁路流体入口201之间,且所述过滤网覆盖所述主通道100的横截面。通过过滤网过滤流体介质以及吸收流体介质中的颗粒,通用性强,对于液体、气体均适用,并且易拆换。
例如,第二测量组件400与旁路流体入口20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测量组件400与旁路流体出口202之间的距离,使第二测量组件400处于距旁路流体入口201远,离旁路流体出口202的位置,该位置处的流体介质的流动更平稳,第二测量组件400的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测量组件300包括主路加热元件301以及至少一个主路测温元件,主路加热元件301用于升高流过第一测量组件300的流体介质的温度,主路测温元件位于主路加热元件301的一侧,主路测温元件用于感测流体介质在流经主路测温元件时其热交换表面的温度。需要说明的是,主路测温元件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但均以第一测量组件300上的流体介质流速为零作为基础来进行计算;当主路测温元件的数量为一个时,可以通过主路加热元件301与主路测温元件之间的温差以及流体介质的流速为零来计算流体介质的特性值。
例如,如图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主路测温元件包括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以及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主路加热元件301用于升高流过第一测量组件300的流体介质的温度,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以及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分别位于主路加热元件301的两侧。
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用于感测所述流体介质在流经所述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时其热交换表面的温度,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用于感测流体介质流经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时其热交换表面的温度。由于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上的流体介质流速为零,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上的温度差值为零,从而计算可以得到流体介质的特性值,例如,流体介质的热传导率。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以及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在主路加热元件301的两侧对称布置。当然,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与主路加热元件301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与主路加热元件301之间的距离可根据测量要求而定,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第一测量组件300的主延伸方向是主路加热元件301、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以及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的走线延展方向。
例如,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以及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均是温度传感器。例如,主路加热元件301是微热源。
例如,第一测量组件300还包括主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304,其用于测量主路流道的环境温度。在一些示例中,主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304是温度传感器,主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304的走线延展方向与主路流道内的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平行。通过主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304测量主路流道的环境温度,来避免流体介质的温度带来的热效应对测量结果造成误差。
例如,如图3、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测量组件400包括旁路加热元件401、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以及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旁路加热元件401用于升高流过所述第二测量组件400的流体介质的温度,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以及所述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分别位于所述旁路加热元件401的两侧;
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用于测量流体介质流经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时其热交换表面的温度,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用于测量流体介质流经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时其热交换表面的温度。当有流体介质经过第二测量组件400时,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以及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之间会形成一个和流体介质流量相关的温度差值,根据温度差值实现对流体介质流量的测量。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与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在旁路加热元件401的两侧对称布置。当然,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与旁路加热元件401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与旁路加热元件401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测量要求而定,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第二测量组件400的主延伸方向是旁路加热元件401、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以及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的走线延展方向。
例如,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以及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均是温度传感器。例如,旁路加热元件401是微热源。
例如,第二测量组件400还包括旁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404,旁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404用于测量旁路流道203的环境温度。在一些示例中,旁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404是温度传感器,旁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404的走线延展方向与旁路流道203内的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垂直。通过旁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404测量旁路流道203的环境温度,来避免流体介质的温度带来的热效应对测量结果造成误差。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测量组件400位于旁路通道200的上侧壁,并且旁路加热元件401、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以及旁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404均位于远离旁路通道200侧壁的一侧设置。通过重力使旁路通道200内流动的流体中的颗粒等杂质离开旁路加热元件401、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以及旁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404,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及可靠性。
在本申请中,经由第一测量组件300监测在所述流体传输管路的主通道100中流动的流体介质的特性值;经由第二测量组件400监测在所述流体传输管路的旁路通道200中流动的流体介质的流量;在所述流体介质的特性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特性值对所述流量进行校正,并将经校正的流量作为正在所述流体传输管路中流动的流体介质的当前质量流量。
通过第一测量组件300的测量值以及流体介质的流速为零确定流体介质的特性值,例如,流体介质的热传导率、流体介质的热扩散率。之后,利用取得的流体介质的特性值,结合第二测量组件400的测量值,实现对流体传输管路中流动的流体介质的流量的校正,并将经校正的流量作为正在所述流体传输管路中流动的流体介质的当前质量流量。
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以及逻辑冲突,不同的实施例之间的术语或描述具有一致性、且可以相互引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流体传输管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24)
1.一种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传输管路包括主通道(100)以及与所述主通道(100)流体连通的旁路通道(200),所述流体传输管路还包括第一测量组件(300)和第二测量组件(400),所述第一测量组件(300)位于所述主通道(100)内,所述第二测量组件(400)位于所述旁路通道(20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组件(300)和所述第二测量组件(400)都是热式流量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通道(100)包括主路流体入口(101)、主路流体出口(102),以及由所述主路流体入口(101)和所述主路流体出口(102)之间的管路构成的主路流道;
所述旁路通道(200)包括分别与所述主路流道连通的旁路流体入口(201)、旁路流体出口(202),以及由所述旁路流体入口(201)和所述旁路流体出口(202)之间的管路构成的旁路流道(203);
其中,所述旁路流道(203)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主路流道的横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组件(300)与所述主路流道的内壁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测量组件(300)的主延伸方向与所述主路流道内的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平行;
所述第二测量组件(400)与所述旁路流道(203)的内壁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测量组件(400)的主延伸方向与所述旁路流道(203)内的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流道包括挡板(103),所述挡板(103)用于全封闭所述主路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流道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挡板(103)两侧的流体置换区段(104)以及流体出口区段(105),所述第一测量组件(300)位于所述流体置换区段(104)内,并且所述旁路流体入口(201)与所述流体置换区段(104)流体连通,所述旁路流体出口(202)与所述流体出口区段(105)流体连通,且所述流体置换区段(104)的体积大于所述流体出口区段(105)的体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03)和所述旁路流体入口(20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挡板(103)和所述旁路流体出口(202)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03)和所述旁路流体入口(201)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挡板(103)和所述旁路流体出口(202)之间的距离的比值大于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置换区段(104)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旁路流道(203)的横截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置换区段(104)的横截面积与所述旁路流道(203)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100。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组件(300)位于所述挡板(103)与所述旁路流体入口(201)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组件(300)与所述挡板(103)相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组件(300)位于所述主通道(100)的下侧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通道(100)内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所述主路流体入口(101)与所述旁路流体入口(201)之间,且所述过滤网覆盖所述主通道(100)的横截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量组件(400)与所述旁路流体入口(20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测量组件(400)与所述旁路流体出口(202)之间的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组件(300)包括主路加热元件(301)以及至少一个主路测温元件,所述主路测温元件位于所述主路加热元件(301)的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组件(300)的主延伸方向是所述主路加热元件(301)、主路测温元件的走线延展方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测温元件包括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以及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以及所述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分别位于所述主路加热元件(301)的两侧;
所述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以及所述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在所述主路加热元件(301)的两侧对称布置;
所述第一主路测温元件(302)以及所述第二主路测温元件(303)均是温度传感器;
所述主路加热元件(301)是微热源。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组件(300)包括主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304)。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量组件(400)包括旁路加热元件(401)、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以及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所述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以及所述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分别位于所述旁路加热元件(401)的两侧。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量组件(400)的主延伸方向是所述旁路加热元件(401)、所述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以及所述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的走线延展方向。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与所述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在所述旁路加热元件(401)的两侧对称布置;
所述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以及所述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均是温度传感器;所述旁路加热元件(401)是微热源。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量组件(400)包括旁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404)。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流体传输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量组件(400)位于所述旁路通道(200)的上侧壁,且所述旁路加热元件(401)、第一旁路测温元件(402)、第二旁路测温元件(403)以及旁路流体环境测温元件(404)均位于远离所述旁路通道(200)侧壁的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02967.2U CN216899062U (zh) | 2022-02-24 | 2022-02-24 | 流体传输管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02967.2U CN216899062U (zh) | 2022-02-24 | 2022-02-24 | 流体传输管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899062U true CN216899062U (zh) | 2022-07-05 |
Family
ID=82186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402967.2U Active CN216899062U (zh) | 2022-02-24 | 2022-02-24 | 流体传输管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899062U (zh) |
-
2022
- 2022-02-24 CN CN202220402967.2U patent/CN21689906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88232B (zh) | 模制限流器 | |
JP5652315B2 (ja) | 流量測定装置 | |
CN104061973B (zh) | 流量计 | |
CN104048707A (zh) | 带有传感器的流量计基本元件 | |
CN102016519A (zh) | 用于根据流量计参数的偏差进行诊断的方法 | |
CN102959364A (zh) | 流量测量结构及流量测量装置 | |
US20110022335A1 (en) | Real-time non-stationary flowmeter | |
EP3132233B1 (en) | Flow meter | |
CN201828300U (zh) | 法兰卡装式温压补偿涡街流量计 | |
CN216899062U (zh) | 流体传输管路 | |
CN105181037A (zh) | 一种流体流量在线精确测量装置及方法 | |
CN114563053A (zh) | 流体传输管路及流量测量方法 | |
CN102645248A (zh) | 一种自校正的热式-旋进旋涡组合式气体流量测量方法 | |
CN102620775B (zh) | 可防堵塞的中部通孔动节流元件流量计 | |
CN112964323B (zh) | 一种饱和湿蒸汽质量流量及干度测量装置以及测量方法 | |
CN115307693A (zh) | 一种多量程可调节式mems差压流量计 | |
CN208672064U (zh) | 一种用于热式燃气表的稳流计量模组 | |
CN214149420U (zh) | 一种饱和湿蒸汽质量流量及干度测量装置 | |
CN114777863A (zh) | 一种多组分气体流量补偿装置及补偿方法 | |
CN209486128U (zh) | 一种新型皮托管 | |
CN208721134U (zh) | 测量装置及具有其的锅炉系统 | |
JP3675759B2 (ja) | 渦流量計 | |
CN220982362U (zh) | 流量检测机构 | |
CN205484405U (zh) | 截面式温压流一体测量装置 | |
CN115452070B (zh) | 一种适用于检测流体的流量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