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98514U - 导热索及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热索及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898514U CN216898514U CN202220195598.4U CN202220195598U CN216898514U CN 216898514 U CN216898514 U CN 216898514U CN 202220195598 U CN202220195598 U CN 202220195598U CN 216898514 U CN216898514 U CN 2168985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transfer
- cable
- layers
- heat condu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热传导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热索及散热装置,导热索包括:导热段,导热段包括多层分隔层和多层石墨层,相邻的两层石墨层之间由分隔层间隔;第一传热部,导热段具有长条结构,第一传热部设置于导热段的一端,第一传热部与发热器件连接;第二传热部,第二传热部设置于导热索的另一端,第二传热部与冷源连接,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经导热索传递至冷源。本申请提供的导热索能够有效优化相邻两层石墨之间相互接触甚至贴合的情况,降低导热索在使用过程中的接触热阻,不仅可以优化发热器件的导热、传热、散热效率和效果,还会增强导热索的结构强度,可以满足更严苛的使用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传导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热索及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导热索通常使用多层叠放的石墨膜,这种石墨膜导热索具有质量轻、导热率高等特点,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但是这种导热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石墨膜与石墨膜之间很容易产生接触热阻,因而容易影响对发热器件的导热、传热、散热效率和效果,而且这种导热索的结构强度也较弱,难以承受震动,损坏率高,寿命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热索及散热装置,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导热索容易产生接触热阻,因而容易影响对发热器件的导热、传热、散热效率和效果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导热索,包括:导热段,所述导热段包括多层分隔层和多层石墨层,相邻的两层所述分隔层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每一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一层所述石墨层;
第一传热部,所述导热段具有长条结构,所述第一传热部设置于所述导热段的一端,所述第一传热部与发热器件连接;
第二传热部,所述第二传热部设置于所述导热索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传热部与冷源连接,所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经所述导热索传递至所述冷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分隔层具有片状结构或丝网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分隔层具有导热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分隔层由铜金属制成。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分隔层和所述石墨层均具有柔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热部和所述第二传热部均具有导热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热部和所述第二传热部具有块状结构或板结构;所述第一传热部设置有第一插接通道,所述导热段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接通道内;
所述第二传热部设置有第二插接通道,所述导热段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接通道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索还包括连接件,所述导热段与所述第一传热部和所述第二传热部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索还包括用于吸收所述导热索热量的吸热装置,所述第二传热部与所述吸热装置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热索,因而,具有该导热索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导热索包括:导热段,导热段包括多层分隔层和多层石墨层,相邻的两层石墨层之间由分隔层间隔;第一传热部,导热段具有长条结构,第一传热部设置于导热段的一端,第一传热部与发热器件连接;第二传热部,第二传热部设置于导热索的另一端,第二传热部与冷源连接,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经导热索传递至冷源。
本申请提供的导热索能够有效优化相邻两层石墨之间相互接触甚至贴合的情况,降低导热索在使用过程中的接触热阻,不仅提升了发热器件的导热、传热、散热效率和效果,还会增强导热索的结构强度,可以满足更严苛的使用环境。
本申请提供的散热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导热索,因而,通过本导热索能够显著提高对发热器件的导热、散热效果和效率,并且导热索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能够延长本散热装置的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热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热索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沿A-A的剖视图;
图4为图3提供的导热索在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传热部,2-导热段,201-分隔层,202-石墨层,3-第二传热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的导热索及散热装置。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热索包括:导热段2、第一传热部1和第二传热部3,其中,导热段2具有长条结构,第一传热部1和第二传热部3两者中的一者作为蒸发段,两者中的另一者作为冷凝段,第一传热部1设置于导热段2的一端,第二传热部3设置于导热段2的另一端,并且第一传热部1与发热器件连接,第二传热部3与冷源连接,从而实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通过本导热索传递至冷源。
进一步地,导热段2具体包括多层分隔层201和多层石墨层202,导热段2按照一层分隔层201、一层石墨层202、一层分隔层201……的规律排布,使得任意相邻的两层石墨层20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分隔层201,也就是说,相邻的两层石墨层202之间被分隔层201分隔,从而避免两层石墨层202之间相互接触,进而降低了在热量传导过程中相邻的两层石墨层202之间的接触热阻,并且还能够提高本导热索的结构强度。
具体地,任意相邻的两层分隔层20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每一容纳空间内设置有一层石墨层202,使得分隔层201既能够分隔相邻的两层石墨层202,而且使得导热段2的最外层也就是最上层和最下层均为分隔层201,使得最外层的分隔层201能够对相邻的石墨层202起到保护作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导热索还包括用于吸收导热索的热量的吸热装置(图中未示出),第二传热部3与吸热装置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吸热装置可以为能够起到吸热、冷却的装置或设备,还可以为温度不易轻易发生变化的热沉,如大气、大地、具备制冷条件的空间等,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经第一传热部1、导热段2传递至第二传热部3,随后经第二传热部3传递至吸热装置,以使第二传热部3能够及时疏散掉热量从而持续吸收并传递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分隔层201具有片状结构或丝网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分隔层201具有片状结构,石墨层202也具有片状结构,并且分隔层201的面积不小于石墨层202的面积,从而确保分隔层201能够分隔相邻的两层石墨层202,优化相邻两层石墨层202之间的相互接触的情况。
优选地,分隔层201具有丝网结构,较佳地,具有丝网结构的长度、宽度不小于石墨层202的长度和宽度,既能够分隔相邻的两层石墨层202,还能够减轻分隔层201以及本导热索整体的重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分隔层201具有导热性,更优选地,分隔层201由铜金制成,使得分隔层201能够与石墨层202共同进行传热、导热,从而提高本导热索在发热部件与冷源之间的热量传递效率,从而提高对发热部件的散热、冷却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分隔层201和石墨层202均具有柔性。
在该实施例中,分隔层201和石墨层202均具有柔性,使得第一传热部1与第二传热部3之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使得发热部件与冷源之间产生震动或者其他形式的相对运动时,本导热索能够确保强度,能够承受并抵消发热部件与冷源之间的相对运动。此外,由于分隔层201和石墨层202具有柔性,也就是导热段2具有柔性,能够发生形变,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适当地增长或缩短本导热索的长度以及宽度,而不必根据使用场景具体限定本导热索的长度、宽度、厚度等尺寸,从而能够扩大本导热索的适用范围。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传热部1和第二传热部3均具有导热性。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传热部1和第二传热部3既能够分隔相邻的两层石墨层202,同时还能够与石墨层202共同参与导热,从而提高本导热索的导热、散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传热部1和第二传热部3具有块状结构或板结构;第一传热部1设置有第一插接通道,导热段2的一端插接于第一插接通道内;
第二传热部3设置有第二插接通道,导热段2的另一端插接于第二插接通道内。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传热部1形成有第一插接通道,使得导热段2的一端能够经第一插接通道的入口插接至第一插接通道的内部,同样地,第二传热部3形成有第二插接通道,导热段2的另一端能够经第二插接通道的入口插接至第二插接通道内,从而实现导热段2与第一传热部1和第二传热部3连接,并且第一传热部1和第二传热部3以包覆导热段2的两端的方式,与导热段2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能够确保导热段2与第一传热段和第二传热段之间的连接强度,还能够增大第一传热部1和第二传热部3与导热段2之间的导热面积,从而显著提高传热、导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本导热索还包括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导热段2与第一传热部1和第二传热部3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件具体可以为焊点,也就是说,导热段2的两端与第一传热部1和第二传热部3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当然,并不仅限于此。连接件还可以为螺栓螺母、销钉、铆钉等形式的紧固件,导热段2的两端分别插接至第一插接通道和第二插接通道后,使用紧固件贯穿第一传热部1和导热段2以及第二传热部3和导热段2即可将导热段2与第一传热部1和第二传热部3固定、锁紧。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导热索能够有效优化相邻两层石墨之间相互接触甚至贴合的情况,降低导热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接触热阻,不仅提升了发热器件的导热、传热、散热效率和效果,还会增强导热索的结构强度,可以满足更严苛的使用环境。此外,本申请提供的导热索具有柔性和足够的结构强度,能够承受发热器件与热沉之间的相对运动,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导热索,因而,具有该导热索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导热索,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热段,所述导热段包括多层分隔层和多层石墨层,相邻的两层所述分隔层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每一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一层所述石墨层;
第一传热部,所述导热段具有长条结构,所述第一传热部设置于所述导热段的一端,所述第一传热部与发热器件连接;
第二传热部,所述第二传热部设置于所述导热索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传热部与冷源连接,所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经所述导热索传递至所述冷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索,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层具有片状结构或丝网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索,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层具有导热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索,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层由铜金属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索,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层和所述石墨层均具有柔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热部和所述第二传热部均具有导热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热部和所述第二传热部具有块状结构或板结构;所述第一传热部设置有第一插接通道,所述导热段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接通道内;
所述第二传热部设置有第二插接通道,所述导热段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接通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热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索还包括连接件,所述导热段与所述第一传热部和所述第二传热部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热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索还包括用于吸收所述导热索热量的吸热装置,所述第二传热部与所述吸热装置连接。
10.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热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95598.4U CN216898514U (zh) | 2022-01-24 | 2022-01-24 | 导热索及散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95598.4U CN216898514U (zh) | 2022-01-24 | 2022-01-24 | 导热索及散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898514U true CN216898514U (zh) | 2022-07-05 |
Family
ID=82180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195598.4U Active CN216898514U (zh) | 2022-01-24 | 2022-01-24 | 导热索及散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898514U (zh) |
-
2022
- 2022-01-24 CN CN202220195598.4U patent/CN21689851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40030569A1 (en) | Three-dimensional battery having current-reducing devices corresponding to electrodes | |
US10991869B2 (en) | Thermoelectric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sealing materials | |
US6989991B2 (en) |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mounted on coldplates | |
KR101919845B1 (ko) | 배터리 셀 스택을 위한 공형 열교환기 | |
EP2814089B1 (en) | Battery pack with a bus bar having novel structure | |
US8536439B2 (en) | Thermoelectric device | |
KR101476474B1 (ko) | 전기에너지 저장 어셈블리용 모듈 | |
US20090208829A1 (en) | Method of cooling a battery pack using flat heat pipes | |
US8574739B2 (en) |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for a battery pack, and a battery pack using the same | |
KR101485835B1 (ko) | 열전도체 | |
CN102916235A (zh) | 电池模块 | |
CN210926233U (zh) |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 |
US20090080126A1 (en) | Energy Storage Device Coupler and Method | |
CN112018695A (zh) | 一种具有导热片的密集型母线槽 | |
CN216898514U (zh) | 导热索及散热装置 | |
CN209496913U (zh) | 电池模组和用于电池模组的导隔热组件 | |
CN113646963A (zh) | 具有主动冷却的大功率电接口的电池模块 | |
CN214099709U (zh) | 一种散热电芯组 | |
CN212786001U (zh) | 一种散热型线路板 | |
CN211087154U (zh) | 一种用于芯片板卡的散热装置 | |
JP6987720B2 (ja) | 二次電池パック | |
CN112768807A (zh) | 一种散热电芯组 | |
CN212380912U (zh) | 一种具有导热片的密集型母线槽 | |
CN212461818U (zh) | 基于热管的纯电动汽车蓄电池冷却系统 | |
CN214706098U (zh) | 一种动力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