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97692U - 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97692U
CN216897692U CN202220066858.8U CN202220066858U CN216897692U CN 216897692 U CN216897692 U CN 216897692U CN 202220066858 U CN202220066858 U CN 202220066858U CN 216897692 U CN216897692 U CN 2168976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odule
air inlet
communicated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6685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凤华
袁宏亮
郑杰
曹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6685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976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976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976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由顶盖、侧板及底板相互围合成的机壳,机壳内形成有上风道和下风道,上风道安装有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下风道安装有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上风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的进风腔及风机安装腔,进风腔连通下风道;机壳包括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及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设于侧板,并与进风腔连通;第二进风口设于侧板,并与下风道连通;第一出风口设于顶盖,并与风机安装腔连通;风机安装腔内设有轴流风机,轴流风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侧和第一出风侧,第一进风侧连通所述进风腔,第一出风侧连通所述出风口。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能够实现多种空气处理功能,同时还增大了总出风量,提高了空气处理效果。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处理装置用以对空气进行净化或者消毒等。在相关技术中,空气处理装置的机壳内形成有风道,该风道内设有多个空气处理模块及驱动气流依次流经多个空气处理模块的风机组件。然而,由于该空气处理装置仅设有一个风道,且该风道内设有一个风机组件,这样会导致该空气处理装置的总进风量相对较小,并且风道内的气流依次流经多个空气处理模块也会导致一定的风量损耗,最终使得该空气处理装置的总出风量较小,从而造成该空气处理装置的空气处理效果欠佳。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空气处理装置的空气处理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由顶盖、侧板及底板相互围合成的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上风道和下风道,所述上风道安装有第一空气处理模块,所述下风道安装有第二空气处理模块;所述上风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的进风腔及风机安装腔,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下风道;所述机壳包括:
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侧板,并与所述进风腔连通;
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侧板,并与所述下风道连通;
出风口,设于所述顶盖,并与所述风机安装腔连通;
其中,所述风机安装腔内设有轴流风机,所述风机安装腔内设有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侧和第一出风侧,所述第一进风侧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第一出风侧连通所述出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风腔内形成有邻近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空气处理腔,及与所述空气处理腔连通的中间腔,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腔内,所述中间腔连通所述下风道与所述第一进风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空气处理腔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进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机壳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空气处理腔分别位于所述中间腔的两侧,每个所述空气处理腔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内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位于所述进风腔与所述下风道之间,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中间腔与所述下风道的第一过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腔与所述中间腔之间设有防护格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内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位于所述风机安装腔与所述进风腔之间,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安装风腔与所述中间腔的第二过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下风道内设有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二进风侧和第二出风侧,所述第二进风侧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出风侧连通所述进风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处;
或者,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设于所述第一进风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包括过滤模块、杀菌模块、除甲醛模块、除臭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包括过滤模块和杀菌模块,所述过滤模块靠近第一进风口设置,所述杀菌模块设于所述过滤模块背离第一进风口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包括加湿模块。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槽、电极模块及湿膜组件,所述水槽用于给所述湿膜组件供水,所述电极模块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水槽内,用以电解所述水槽内的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湿膜组件包括转轮支架、湿膜本体及驱动装置,所述转轮支架相对于所述水槽可旋转,所述湿膜本体安装于所述转轮支架上,且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水槽内,所述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转轮支架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机壳内形成上风道与下风道,上风道内安装有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下风道内安装有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其中,上风道包括进风腔及风机安装腔,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风机安装腔与所述下风道,同时在机壳的侧板上设置与进风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及与下风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在机壳的顶盖上设置与风机安装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如此,一部分空气可以从第一进风口进入上风道,通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处理后从出风口流出,另一部分空气可以从第二进风口进入下风道,通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处理后再流入进风腔内,最后从第一出风口流出,从而可以实现多种空气处理功能。另外,通过在所述风机安装腔内设置轴流风机,所述风机安装腔内设有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侧和第一出风侧,所述第一进风侧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第一出风侧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则所述轴流风机可驱动空气从第一进风口进入进风腔内,并由进风腔进一步流入轴流风机的第一进风侧,最后从轴流风机的第一出风侧流向第一出风口,同时还可以驱动下风道的空气进入进风腔,并由进风腔进一步流入轴流风机的第一进风侧,最后从轴流风机的第一出风侧流向第一出风口;如此一方面增大了从第一进风口进入上风道的进风量,进而增大了从第一出风口吹出的出风量,增大了该空气处理装置的总出风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顶部出风,避免了从第一出风口吹出的出风气流直接吹向用户头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感,此外还增大了从第一出风口的送风范围,实现更大更远距离送风,进一步提高了空气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的内部细节图;
图4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的剖面图;
图5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的空气流路图;
图6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空气处理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空气处理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空气处理装置的内部细节图;
图11为图8中空气处理装置的剖面图;
图12为图8中空气处理装置的空气流路图;
图13为图8中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空气处理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中转轮支架与湿膜本体的装配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中转轮支架与湿膜本体的分解结构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464924480000041
Figure BDA000346492448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机壳110,所述机壳110由顶盖111、侧板113及底板112相互围合形成,所述机壳110内形成有上风道120和下风道130,所述上风道120安装有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所述下风道130安装有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所述上风道120包括相互连通的进风腔121及风机安装腔124;所述机壳110包括第一进风口114、第一出风口116、第二进风口115及第二出风口117,第一进风口114设于所述侧板113上,并与所述进风腔121连通;第一出风口116设于所述顶盖111,并与所述风机安装腔124连通;第二进风口115设于所述侧板113,并与所述下风道130连通;第二出风口117设于所述顶盖111和/或所述侧板113,并与所述下风道130连通;所述风机安装腔124内设有轴流风机160,所述轴流风机16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侧161和第一出风侧162,所述第一进风侧161连通所述进风腔121,所述第一出风侧162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116。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机壳110大致呈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筒状结构,例如圆筒状结构或方筒状结构如长方体。所述机壳11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当然,为了方便拆装,所述机壳110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不做具体限定。所述机壳110内形成有上风道120和下风道130,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下风道130可以沿上下方向排布,例如所述上风道120位于所述下风道130的上方。需要指出的是,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下风道130可以相互连通,当然,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下风道130也可以相互间隔,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5,若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下风道130相互连通,也即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下风道130连通成上下贯通的风道,则所述第二出风口117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16为同一个出风口,这样一部分空气从第二进风口115进入下风道130内,先经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处理后再流入上风道120内,最后由所述第一出风口116(第二出风口117)流出;同时,另一部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4流入上风道120,经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处理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116流出,如此提高了该空气处理装置100的总出风量,进而提高了该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空气处理效果。请参阅图8至图12,若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下风道130相互间隔,也即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下风道130相互独立,这样一部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上风道120内,经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16流出,另一部分空气从第二进风口115进入下风道130,经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117流出,同样也可以增大该空气处理装置100的总出风量,进而提高该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空气处理效果。
还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将上风道120与下风道130相互间隔,使得安装于上风道120内的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与安装于下风道130内的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相互不受影响,且空气可仅通过上风道120或下风道130的空气处理模块处理后流入室内。具体来说,当空气仅通过上风道120时,可仅开启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而不用开启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从而可以单独控制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开启、同时控制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关闭;此时,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上风道120内,通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16流出。当空气仅通过下风道130时,可仅开启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而不用开启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从而可以单独控制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开启、同时控制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关闭;此时,空气从第二进风口115进入上风道120内,通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117流出。如此,该空气处理装置100实现了针对某个空气模块控制其开启或关闭的效果,从而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模式。另外,当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为加湿消毒模块时,通过将上风道120与下风道130相互间隔,则下风道130内的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释放的消毒剂不会进入上风道120内,进而可实现单独控制下风道130内的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开启或关闭的效果,避免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释放的消毒剂粘在上风道120的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或者第一出风口116处,从而能够保证在关闭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后,避免仍向室内释放气味刺鼻的味道。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需要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和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同时对空气进行净化时,也可同时开启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和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此时一部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上风道120,通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16流出,另一部分空气从第二进风口115进入下风道130,通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117流出。如此,可以同时实现多种空气处理功能,并且还可以避免空气气流依次流经多种不同空气处理模块而导致风量损耗较大,进而增大了该空气处理装置100的总出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机壳110还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14、第一出风口116、第二进风口115及第二出风口117。所述第一进风口114设于所述侧板113上,并与所述上风道120连通;第二进风口115设于所述侧板113上,并与所述下风道130连通。这里,所述第一进风口114和所述第二进风口115可共同形成一个大的进风口,该进风口同时连通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下风道130;当然,所述第一进风口114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15可以为相互隔开的两个小的进风口,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地,所述第一进风口114和所述第二进风口115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地,第一进风口114和/或第二进风口115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其他异形形状。另外,第一进风口114还可设置为格栅状,第二进风口115也可设置为格栅状。
其中,所述机壳110由顶盖111、侧板113及底板112相互围合形成,以方筒状的机壳110为例,所述侧板113包括相对设置的前面板113a和背板113b,及连接前面板113a与背板113b的左侧板113c和右侧板113d。可选地,所述左侧板113c和所述右侧板113d上均设有第一进风口114和第二进风口115。如此设置,则使得用户在将空气处理装置100安装完毕后,即使机壳110的背板113b和其中一个侧板113均贴近墙壁设置,仍然能够保证至少50%的空气能够从背离墙壁的另一个侧板113所开设的进风口进入机壳110内部,进而保证一定量的进风量。当然,如果仅仅机壳110的背板113b贴近墙壁,而左侧板113c和右侧板113d均不被墙壁遮挡时,则能进一步提升进风量,保证较好的进风效果,进而实现较高的空气处理效率。当然,为了实现较好的进风效果,避免墙壁遮挡进风口,也可以使所述第一进风口114和/或所述第二进风口115设于所述前面板113a上,而使得该空气处理装置100无论如何放置,只要保证前面板113a面向用户,则室内空气能够从开设于前面板113a的第一进风口114进入上风道120内;和/或,通过前面板113a的第二进风口115进入下风道130内。
另外,为了避免从第一出风口116吹出的出风气流直接吹向用户的头部而导致用户感到不适,可以将第一出风口116设于所述顶盖111上,并与所述上风道120连通;如此,通过顶部出风,有效避免了从第一出风口116吹出的出风气流直接吹向用户的头部,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增大送风范围,实现对室内更大范围内的空气进行处理,进而提高空气处理效果。同时,考虑到第二出风口117设于所述机壳110的中下部位置,从第二出风口117吹出的出风气流一般不会直接吹向用户的头部而导致用户感到不适,所以可以使第二出风口117设于所述顶盖111和/或所述侧板113上,并与所述下风道130连通。具体地,所述第一出风口116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17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地,第一出风口116和/或第二出风口117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其他异形形状。另外,第一出风口116还可设置为格栅状,第二出风口117也可设置为格栅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所述上风道120包括相互连通的进风腔121及风机安装腔124,所述第一进风口114与所述进风腔121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116与所述风机安装腔124连通。具体地,所述进风腔121靠近所述下风道130设置,也即所述进风腔121位于所述风机安装腔124与所述下风道130之间。所述风机安装腔124内设有轴流风机160,所述轴流风机16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侧161和第一出风侧162,所述第一进风侧161连通所述进风腔121,所述第一出风侧162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116,如此,所述轴流风机160可驱动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进风腔121内,并由进风腔121进一步流入轴流风机160的第一进风侧161,最后从轴流风机160的第一出风侧162流向第一出风口116。通过将上风道120设置设置为进风腔121和风机安装腔124两部分,并在风机安装腔124内设置轴流风机160,一方面可以增大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上风道120的进风量,进而增大了从第一出风口116吹出的出风量,增大了该空气处理装置100的总出风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顶部出风,避免了从第一出风口116吹出的出风气流直接吹向用户头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感,同时还可以增大从第一出风口116的送风范围,实现更大更远距离送风,进一步提高了空气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机壳110内形成上风道120与下风道130,上风道120内安装有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下风道130内安装有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上风道120包括相互连通的进风腔121及风机安装腔124,同时在机壳110的侧板113上设置与进风腔121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14及与下风道130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15,在机壳110的顶盖111上设置与风机安装腔124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16,在机壳110的顶盖111和/或侧板113上设置与下风道130连通的第二出风口117;如此,一部分空气可以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上风道120,通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16流出,另一部分空气可以从第二进风口115进入下风道130,通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117流出,可以实现多种空气处理功能。另外,通过在所述风机安装腔124内设置轴流风机160,所述轴流风机16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侧161和第一出风侧162,所述第一进风侧161连通所述进风腔121,所述第一出风侧162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116,则所述轴流风机160可驱动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进风腔121内,并由进风腔121进一步流入轴流风机160的第一进风侧161,最后从轴流风机160的第一出风侧162流向第一出风口116,如此一方面增大了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上风道120的进风量,进而增大了从第一出风口116吹出的出风量,增大了该空气处理装置100的总出风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顶部出风,避免了从第一出风口116吹出的出风气流直接吹向用户头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感,此外还增大了从第一出风口116的送风范围,实现更大更远距离送风,进一步提高了空气处理效果。
至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的种类及安装位置有多种,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4处。具体地,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可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4内,或者设于所述进风腔121内,从而使得进入所述轴流风机160进风侧的空气已经提前经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处理过了,从而可以避保证轴流风机160的洁净度,延长轴流风机160的使用寿命。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也可设于所述轴流风机160的第一进风侧161。具体地,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可设于所述风机安装腔124内,也可以设于所述进风腔121内,不做具体限定。通过将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邻近所述轴流风机160的第一进风侧161设置,可以保证从进风腔121流入轴流风机160进风侧的空气已经经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处理过了,也可以保证轴流风机160的洁净度,延长轴流风机160的使用寿命。
当然,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还可以设于所述轴流风机160的第一出风侧162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16之间。
具体地,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包括过滤模块141、杀菌模块142、除甲醛模块400、除臭模块中的至少一种。例如但不限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包括过滤模块141和杀菌模块142,过滤模块141用以对空气中的粉尘、颗粒和杂质等进行过滤。杀菌模块142是能够对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进行灭杀的模块,过滤模块141可靠近第一进风口114设置,杀菌模块142可设于过滤模块141背离第一进风口114的一侧,从而当空气进入第一进风口114后,可首先经过过滤模块141对一些粉尘、杂质等进行过滤,进而再通过杀菌模块142进行杀菌处理,从而进一步确保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的空气较为洁净。其中,所述杀菌模块142可包括但不限于等离子网142a和自摩擦网142b,所述等离子网142a设于所述过滤模块141与所述自摩擦网142b之间,所述等离子网142a主要用于使空气中细菌病毒等产生正负电荷,所述自摩擦网142b主要用于吸附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细菌病毒等。
另外,请参阅图6,为了方便对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进行清洗或更换,可以在所述机壳110上开设拆装口118,以使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能够自所述拆装口118抽出。具体地,所述拆装口118可开设于所述机壳110的背板113b上。
至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的种类及安装位置也可以有多种,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3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包括加湿模块151。通过在下风道130设置加湿模块151,则可对较为干燥的空气进行加湿处理,从而吹出湿度适宜的空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也可包括过滤模块141或者杀菌模块142,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加湿模块151为电解加湿模块151。具体地,所述电解加湿模块151包括水箱158、水槽157及电极模块156,所述水箱158用以向所述水槽157供水,所述电极模块156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水槽157内,用以电解所述水槽157内的水。通过将水箱158与水槽157连通,则水箱158可向水槽157内提供一定量的水,电极模块156可对水槽157内的水电解并电解生成次氯酸(消毒剂),从而产生的次氯酸在进入下风道130的空气的带动下从第二出风口117吹出,实现对空气消毒的效果。
请参阅图3至图5,所述电解加湿模块151还包括设于所述水槽157上方的湿膜组件,所述水槽157用于给所述湿膜组件供水。通过将湿膜组件设于水槽157上方,且水槽157用以给湿膜组件供水,则湿膜组件被水槽157内的水浸湿后,空气通过该湿膜组件时,可带走湿膜组件上的水,从而起到加湿效果。
其中,所述水槽157给所述湿膜组件供水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所述湿膜组件呈圆盘状结构,所述湿膜组件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水槽157内,在所述湿膜组件旋转的过程中,其不同部位依次伸入所述水槽157内被水浸湿,从而实现将整个湿膜组件浸润。
具体来说,请参阅图15和图16,所述湿膜组件包括转轮支架152、湿膜本体154及驱动装置155,所述转轮支架152相对于所述水槽157可旋转,所述湿膜本体154安装于所述转轮支架152上且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水槽157内,所述驱动装置155用以驱动所述转轮支架152旋转。如此,通过驱动装置155驱动转轮支架152旋转,转轮支架152带动湿膜本体154转动,而湿膜本体154在转动过程中,其不同部位依次伸入水槽157内被水浸湿,当转轮支架152转动一圈时,所述湿膜本体154能够充分吸收水槽157内的水,进而实现将整个湿膜本体154完全浸湿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湿膜本体154与所述转轮支架152一起旋转,即使水槽157内盛放的水(一般为盐水)被湿膜本体154吸附后,在湿膜本体154上结晶析出而导致湿膜本体154变硬,也不会影响所述湿膜本体154的转动,从而提高了湿膜本体154的转动可靠性,能够确保湿膜本体154始终保持较好的润湿状态,有效地确保了该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空气处理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5和图16,所述转轮支架152包括第一转轮架1521和第二转轮架1522,所述湿膜本体154设于所述第一转轮架1521与所述第二转轮架1522之间,所述第一转轮架1521和/或所述第二转轮架1522上设有吸水口153,用以从所述水槽157吸水;
或者,所述第一转轮架1521与所述第二转轮架1522之间形成有吸水口153,用以从所述水槽157吸水。
其中,所述第一转轮架1521与所述第二转轮架1522可以为转轮盘。这样,所述湿膜可夹设于所述第一转轮架1521与所述第二转轮架1522之间,所述第一转轮架1521和所述第二转轮架1522彼此相对的侧面相配合形成所述吸水口153。当然,所述第一转轮架1521与所述第二转轮架1522也可以为转轮壳罩。例如,所述转轮壳罩包括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朝其一侧延伸的连接部,这样,所述第一转轮架1521与所述第二转轮架1522可围合形成安装腔,所述湿膜本体154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吸水口153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转轮架1521上的第一半吸水槽157及设于所述第二转轮架1522上的第二半吸水槽157,所述第一半吸水槽157与所述第二半吸水槽157相对接。具体地,所述吸水口15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吸水口153沿所述转轮支架152的周向间隔排布。另外,考虑到所述湿膜本体154使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需要进行清洗或更换,以保证加湿效果,可以使所述第一转轮架1521与所述第二转轮架1522可拆卸连接。
为了提高所述加湿转轮的加湿效果,所述转轮支架152还包括分隔架,所述分隔架设于所述第一转轮架1521与所述第二转轮架1522之间,所述湿膜本体15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湿膜分别位于所述分隔架的两侧。也即其中一个所述湿膜本体154位于所述第一转轮架1521与所述分隔架之间,另一个所述湿膜本体154位于所述分隔架与所述第二转轮架1522之间。如此,当空气从第二进风口115进入下风道130时,可依次经过两个所述湿膜本体154加湿,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加湿效果。所述湿膜本体154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155包括驱动电机及设于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所述转轮支架152上设有环形齿部1523(如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环形齿部1523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如此,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驱动齿轮转动,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转轮支架152上的环形齿部1523啮合,进而带动所述转动支架旋转。
又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水槽157可通过水泵给湿膜组件供水。具体地,所述水泵通过水管将水槽157内的水泵送至湿膜组件的上端,这样水可以沿着湿膜组件向下流动并润湿整个湿膜组件。再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湿膜组件呈卷帘结构,所述湿膜组件的部分浸没在水槽157内,且所述湿膜组件能够转动,以使湿膜组件的各个部位依次浸入水槽157内,实现整个湿膜组件被浸润。
请参阅图7和图14,为了方便水箱158加水,所述水箱158靠近前面板113a设置,且所述水箱158能够前后滑动,则当用户将前面板113a打开后可将水槽157滑动拉出,从而便于用户更换水箱158内的水或便于向水箱158内添加水。
考虑到如果电极模块156固定安装在机壳110内,则水槽157在滑动抽出的过程中,水槽157的槽壁会触碰到电极模块156并被电极模块156所止挡,进而限制了水槽157的滑动。所以,为了方便将水槽157抽出,可以使所述电极模块156相对于机壳110能够前后摆动,并具有避让所述水槽157抽拉的避让工位及伸入所述水槽157内的电解工位。如此,通过将电极模块156设于机壳110内并能前后摆动,则当用户将前面板113a打开后并拉动水槽157在前后方向滑动时,水槽157的槽壁触碰到电极模块156后会驱动电极模块156转动,并使电极模块156转动至避让工位,此时为水槽157的运动提供了避让空间,有利于水槽157从下风道130内抽出或卡进下风道130内。并且,在水槽157抽出或卡进下风道130的过程中,还可带动水箱158从下风道130内抽出或卡进下风道130,进而便于用户更换水箱158内的水或便于向水箱158内添加水。
请参阅图3至图5,所述下风道130内设有离心风机170,所述离心风机17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二进风侧171与第二出风侧172,所述第二进风侧171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115,所述第二出风侧172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117。可以理解的是,若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下风道130连通时,则所述第二出风侧172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117,是指所述第二出风侧172直接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117;若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下风道130相互间隔时,则所述第二出风侧172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117,是指所述第二出风侧172间接连接所述第二出风口117,例如所述第二出风侧172连通所述上风道120,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7也即第一出风口116连通。
当所述第二进风口115为一个时,例如设于所述左侧板113c或右侧板113d时,该离心风机170可以为单侧吸风离心风机170,该单侧吸风离心风机170只有一个进风侧,该单侧吸风第二进风侧171朝向第二进风口115。当所述第二进风口115为两个时,例如设于所述左侧板113c和右侧板113d时,该离心风机170可以为双侧吸风离心风机170,该双侧吸风离心风机170具有两个进风侧,该双侧吸风离心风机170的两个进风侧分别朝向两个所述第二进风口115。当然,当所述第二进风口115为两个时,例如设于所述左侧板113c和右侧板113d时,该离心风机170也可以为单侧吸风离心风机170,该双侧吸风第二进风侧171朝向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进风口115。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至图5,为了更好地将离心风机170的第二出风侧172与第二出风口117连通,可以在所述离心风机170的出风侧设置导流风道173,所述导流风道173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7连通。其中,所述导流风道173可以直接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7连通,当然,所述导流风道173也可以通过上风道120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7也即第一出风口116连通。
请参阅图1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下风道130相互间隔。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116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7为不同的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二出风口117可设于所述前面板113a上(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将连通下风道130的第二出风口117开设于前面板113a,则能保证下风道130出风时,风能够直接吹向室内。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出风口117与下风道130连通,因此当第二出风口117开设于前面板113a时,第二出风口117处于较低的位置,从该第二出风口117吹出的风不会直接吹向用户的头部,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并且,当第二出风口117开设于前面板113a时,则从第二出风口117吹出的空气可直接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从而提升消毒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17也可设于其他侧板113上。
所述第二出风口117还可设于所述顶盖111上。通过将第二出风口117设于顶盖111,则使得经过下风道130的风也可向上出风,进而避免由下风道130释放的消毒剂直接吹向用户。具体地,第一出风口116与第二出风口117可为同一出风口,或者第一出风口116与第二出风口117为不同的出风口。
基于所述第二出风口117设于所述顶盖111,机壳110内还设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连通下风道130,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出风口117。通过将连通管的一端连通下风道130,另一端连通第二出风口117,则使得下风道130与上风道120可相互间隔,从而避免上风道120与下风道130的空气混合,保证第一出风口116和第二出风口117分别送出不同需求的风。其中连通管可以为与下风道130呈分体的结构,当连通管发生损坏或泄漏时,可单独更换连通管。具体地,该连通管可与下风道130通过法兰连接或者插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当然,连通管也可为与下风道130呈一体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连通管可设于所述离心风机170与前面板113a之间,或者,所述连通管可设于所述离心风机170与背板113b之间,如此可以使连通管避开第一进风口114和第二进风口115,从而避免第一进风口114和第二进风口115被遮挡,保证进风更加通畅。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第二出风口117处设置有导风格栅119,所述导风格栅119包括第一导风部119a和第二导风部119b,所述第一导风部119a自下而上朝前倾斜设置,用于向前下方导风;所述第二导风部119b自上而下朝前倾斜设置,用以向前上方导风。也即,所述第一导风部119a与所述第二导风部119b呈夹角设置。
通过在第二出风口117处设置导风格栅119,且导风格栅119包括向前下方导风的第一导风部119a和向前上风导风的第二导风部119b,如此可以有效避免从第二出风口117吹处的出风气流直接朝前吹向用户,同时,从第一导风部119a吹出的气流与从第二导风部119b吹出的气流相互碰撞,可以将气流进一步打散,实现无风感的出风效果。
具体地,所述第一导风部119a上设有多个第一散风孔,所述第二导流部上设有多个第二散风孔。所述第一散风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腰形或者其他异形形状等,所述第二也散风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腰形或者其他异形形状等,不做具体限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口117处也可设置平面状的导风格栅119,不做具体限定。
为了保证更好的出风质量,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第一出风口116处安装有除甲醛模块400。通过在第一出风口116处安装除甲醛模块400,则通过上风道120内的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进行处理后,还可通过除甲醛模块400实现甲醛气体的去除,从而进一步保证从该空气处理装置100中吹出的空气为洁净的空气。具体地,该除甲醛模块400可以为锰网模块,该锰网模块的设置可以避免频繁被更换,并且通过将除甲醛模块400设置成网状结构,则避免多次更换该模块,且还能防止外部的杂物通过第一出风口116落入上风道120内而影响其他部件的正常工作。当然,为了实现除去甲醛的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除甲醛模块400也可为活性炭等具有除甲醛功能的模块。
请参阅图8至图1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下风道130相互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出风口117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16为同一出风口。具体地,所述下风道130与所述进风腔121连通,这样一部分空气从第二进风口115进入下风道130,经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处理后,可进一步流入所述进风腔121,并由进风腔121进入轴流风机160的第一进风侧161,最后从轴流风机160的第一出风侧162流向第一出风口116;同时,另一部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进风腔121,经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处理后进入轴流风机160的第一进风侧161,最后从轴流风机160的第一出风侧162流向第一出风口116。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使所述上风道120与所述下风道130相互连通,可以使经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处理后的空气进入进风腔121内,与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的空气进行充分混合,有利于使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释放的消毒剂均匀地散发到出风气流中,进而利于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释放的消毒剂均匀地散发到室内环境中,进一步提高了对室内环境的杀菌消毒效果。
请参阅图11至图13,所述进风腔121内形成有邻近所述第一进风口114的空气处理腔122及与所述空气处理腔122连通的中间腔123,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腔122内,所述中间腔123连通所述轴流风机160的第一进风侧161。
具体地,所述中间腔123与所述空气处理风腔沿水平方向排布。这样,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的空气,先经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处理,之后经过处理的空气再流入中间腔123,并由中间腔123流入轴流风机160的第一进风侧161,最后从轴流风机160的第一出风侧162流向第一出风口116。如此,可以确保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14进入空气处理腔122的空气全部经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处理后再流入中间腔123,从而可以确保从第一出风口116吹出的空气比较洁净。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上风道120与下风道130连通,可以使所述中间腔123与下风道130连通。这样,从第二进风口115进入下风道130的空气,经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处理后流入中间腔123内,再由中间腔123流入轴流风机160的第一进风侧161,最后从轴流风机160的第一出风侧162流向第一出风口116。
通过将进风腔121设置为空气处理腔122与中间腔123两部分,并且使中间腔123连通下风道130,一方面可以避免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150释放的消毒剂粘在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上而影响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的使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从下风道130进入上风道120的空气再次经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而导致风量损耗较大,增大了从第一出风口116的出风总量,进而提高了空气处理效果。
具体地,当所述第一进风口114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所述第一进风口115分别位于所述机壳110的相对两侧,所述空气处理腔122和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的的数量均为两个,每个所述空气处理腔122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一进风口114连通,两个所述空气处理腔122分别位于所述中间腔123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空气处理腔122内。当所述第一进风口114的数量为一个时,所述空气处理腔122和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的的数量均为一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
请参阅图11至图13,为了防止上风道120与下风道130发生串风,可以在所述机壳110内设置第一隔板180,所述第一隔板180位于所述进风腔121与所述下风道130之间。进一步地,为了使上风道120与下风道130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隔板180上设有连通所述中间腔123与所述下风道130的第一过风口181。
通过在机壳110内设置第一隔板180,可以有效防止下风道130的空气中的消毒剂进入上风道120的空气处理腔122内,进而可以有效防止下风道130的空气中的消毒剂粘在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上而影响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的使用。
另外,请参阅图11,为了防止下风道130的空气中的消毒剂粘在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上而影响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的使用,还可以在所述空气处理腔122与所述中间腔123之间设置防护格栅125,如此,可以更好地避免下风道130的空气中的消毒剂进入中间腔123后,再由中间腔123进入空气处理腔122内从而粘在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上。
请参阅图11至图13,所述机壳110内设有第二隔板190,所述第二隔板190位于所述风机安装腔124与所述进风腔121之间,所述第二隔板190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安装风腔与所述中间腔123的第二过风口191。
通过在机壳110内设置第二隔板190,可以使得中间腔123与风机安装腔124连通,同时避免空气处理腔122直接与风机安装腔124连通,这样可以保证从第一进风口114进入的空气全部经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140处理后再流入轴流风机160的第一进风侧161,从而可以保证轴流风机160的洁净度,延长轴流风机160的使用时间。
基于上述各实施例,所述上风道120内还设有显示组件200(如图1和图2所示),下风道130内设有电控盒组件300(如图13所示),显示组件200安装于前面板113a或背板113b,电控盒组件300安装于背板113b。
通过下风道130内设有电控盒组件300,并安装于背板113b,则可避免电控盒组件300遮挡第一出风口116和第二出风口117。同样的,上风道120内设有显示组件200,显示组件200安装于前面板113a,则可以便于用户随时观察显示组件200上显示的一些数据。当然,在不考虑可视性的条件下,也可将显示组件200设于背板113b。
进一步地,显示组件200安装于机壳110远离连通管的一侧。
通过在上风道120内设有显示组件200,显示组件200设于机壳110远离连通管的一侧,则避免设有连通管的一侧部件安装较集中。具体地,当连通管设于离心风机170与前面板113a之间时,则连通管更加靠近前面板113a,此时可将显示组件200安装于与前面板113a相对的背板113b上,从而避免显示组件200与连通管安装后过于拥挤。当连通管设于离心风机170与背板113b之间时,则连通管更加靠近背板113b,此时可将显示组件200安装于与背板113b相对的前面板113a上,从而避免显示组件200与连通管安装后过于拥挤。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风道120内设有显示组件200,且不设置连通管时,显示组件200可优选设于前面板113a,从而便于用户随时观看到显示组件200,进而监控显示组件200上显示的一些信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顶盖、侧板及底板相互围合成的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上风道和下风道,所述上风道安装有第一空气处理模块,所述下风道安装有第二空气处理模块;所述上风道包括相互连通的进风腔及风机安装腔,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下风道;所述机壳包括:
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侧板,并与所述进风腔连通;
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侧板,并与所述下风道连通;
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顶盖,并与所述风机安装腔连通;
其中,所述风机安装腔内设有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侧和第一出风侧,所述第一进风侧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第一出风侧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内形成有邻近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空气处理腔,及与所述空气处理腔连通的中间腔,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腔内,所述中间腔连通所述下风道与所述第一进风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空气处理腔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进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机壳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空气处理腔分别位于所述中间腔的两侧,每个所述空气处理腔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位于所述进风腔与所述下风道之间,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中间腔与所述下风道的第一过风口。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腔与所述中间腔之间设有防护格栅。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位于所述风机安装腔与所述进风腔之间,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安装腔与所述中间腔的第二过风口。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风道内设有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二进风侧和第二出风侧,所述第二进风侧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出风侧连通所述进风腔。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处;
或者,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设于所述第一进风侧。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包括过滤模块、杀菌模块、除甲醛模块、除臭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包括过滤模块和杀菌模块,所述过滤模块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所述杀菌模块设于所述过滤模块背离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包括加湿模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槽、电极模块及湿膜组件,所述水槽用于给所述湿膜组件供水,所述电极模块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水槽内,用以电解所述水槽内的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组件包括转轮支架、湿膜本体及驱动装置,所述转轮支架相对于所述水槽可旋转,所述湿膜本体安装于所述转轮支架上,且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水槽内,所述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转轮支架旋转。
CN202220066858.8U 2022-01-11 2022-01-11 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168976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6858.8U CN216897692U (zh) 2022-01-11 2022-01-11 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6858.8U CN216897692U (zh) 2022-01-11 2022-01-11 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97692U true CN216897692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213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66858.8U Active CN216897692U (zh) 2022-01-11 2022-01-11 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976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5730B (zh) 空气净化器
CN210179793U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KR102560978B1 (ko) 가습겸용 공기청정기
CN216897692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4415870U (zh) 壁挂式空气净化机
CN216716498U (zh) 空气处理装置
KR20110035568A (ko) 가습 공기청정기
CN216346866U (zh) 空气净化装置
CN116465042A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3446607U (zh) 一种对水杀菌消毒的二氧化氯发生器
CN216716497U (zh) 空气处理装置
JP4660032B2 (ja) 加湿機
CN214332979U (zh) 一种出风组件及空气消毒机
CN111442433A (zh) 壁挂式消毒设备
CN215062528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6204131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及电梯
CN211977103U (zh) 一种带风扇的净化器
CN212431106U (zh) 空气清洗装置及空调内机
CN218672419U (zh) 加湿净化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16716496U (zh) 空气处理装置
KR20230019232A (ko) 마스크를 필터로 사용하는 공기정화기
CN215113098U (zh) 一种便携式空气消毒机
CN216384458U (zh) 一种室内环保过滤的新风系统
CN217929138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杀菌除味装置
CN215250137U (zh) 净水器自动循环排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