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70867U - 一种光纤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纤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70867U
CN216870867U CN202220461464.2U CN202220461464U CN216870867U CN 216870867 U CN216870867 U CN 216870867U CN 202220461464 U CN202220461464 U CN 202220461464U CN 216870867 U CN216870867 U CN 216870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optical fiber
hole
sliding
ferr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6146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汇
苏建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g Donggua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gdong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gdong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gdong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6146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708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70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708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纤传输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光纤连接器,光纤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插接座和卡座,第一连接器内插接有第一光纤,插接座包括外壳、套筒、第二连接器和弹性体,套筒、第二连接器和弹性体沿第一方向依次置于外壳内,其中,第二连接器与外壳滑动连接,第二连接器内插接有第二光纤,外壳能置于卡座内;当第一连接器置于外壳内时,弹性体的弹性回复力能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于套筒内抵接,且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导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连接器,结构简单,方便在狭小的空间内安装使用,且能有效避免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断开导通。

Description

一种光纤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光纤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光通信中所使用的光纤连接器是把光纤的两个端面精密地对接起来,使发射光纤输出的光能量最大限度地耦合到接收光纤中。
目前,光纤连接器通常使用陶瓷插芯进行光信号的对接使用,常用的是孔径为1.25mm的陶瓷插芯,随着各种元器件的小型化,迫使匹配其中的各种光器件也要小型化,因此光纤连接器对接时所处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常规的光纤连接器如LC连接器在狭小的空间安装不便,无法能满足产品更小更便捷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连接器,方便在狭小的空间内安装使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纤连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内插接有第一光纤;
插接座,所述插接座包括外壳、套筒、第二连接器和弹性体,所述套筒、所述第二连接器和所述弹性体沿第一方向依次置于所述外壳内;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外壳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内插接有第二光纤;
当所述第一连接器置于所述外壳内时,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回复力能使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于所述套筒内抵接,且所述第一光纤和所述第二光纤导通;以及
卡座,所述外壳能置于所述卡座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
第一滑动体,所述第一滑动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
第一插芯,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插芯设置有第一芯孔,所述第一光纤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二端穿入并插接于所述第一芯孔内,所述第一插芯背向所述第一滑动体的一端能置于所述套筒内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为阶梯孔,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大端孔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
第二滑动体,所述第二滑动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
第二插芯,所述第二插芯插接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插芯设置有第二芯孔,所述第二光纤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二端穿入并插接于所述第二芯孔内,所述第二插芯背向所述第二滑动体的一端能置于所述套筒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孔为阶梯孔,所述第二插芯插接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大端孔内。
可选地,所述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沿所述套筒的轴线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套筒。
可选地,所述外壳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滑槽,所述第一连接器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滑槽一一对应的第一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能插接于所述滑槽内且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滑槽一一对应的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二滑动部能插接于所述滑槽内且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可选地,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滑动部上设置有第一标记,与设置有所述第一标记的所述第一滑动部置于同一所述滑槽内的所述第二滑动部设置有第二标记。
可选地,所述外壳的材质为弹性材质,所述外壳的第一端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长槽,所述第一连接器置入所述外壳内的过程中,所述外壳于所述长槽处产生形变。
可选地,所述外壳的第一端向内倾斜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连接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斜面对应设置的第二导向斜面,所述第二连接器上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斜面对应设置的第三导向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连接器,安装人员将第一连接器安装于外壳内,通过弹性体的弹性回复力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于套筒内抵接,有效避免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断开导通,且将卡座置于将要安装的区域空间内并将外壳置于卡座内,方便在狭小的空间内安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连接器与插座对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连接器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连接器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连接器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座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外壳;110、滑槽;120、长槽;130、第一导向斜面;140、环形凸起;150、限位凸起;
200、第一连接器;210、第一滑动体;211、第一通孔;212、第一滑动部;2121、第一标记;2122、第二导向斜面;220、第一插芯;221、第一芯孔;
300、套筒;310、通槽;
400、第二连接器;410、第二滑动体;411、第二通孔;412、第二滑动部;4121、第二标记;4122、第三导向斜面;4123、柱形凸起;420、第二插芯;421、第二芯孔;
500、弹性体;
610、第一光纤;620、第二光纤;
700、卡座;710、卡槽;720、固定部;730、折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纤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200、插接座和卡座700,第一连接器200内插接有第一光纤610,插接座包括外壳100、套筒300、第二连接器400和弹性体500,套筒300、第二连接器400和弹性体500沿第一方向依次置于外壳100内,其中,第二连接器400与外壳100滑动连接,第二连接器400内插接有第二光纤620,外壳100能置于卡座700内;当第一连接器200置于外壳100内时,弹性体500的弹性回复力能使第一连接器200与第二连接器400于套筒300内抵接,且第一光纤610和第二光纤620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人员将第一连接器200安装于外壳100内,通过弹性体500的弹性回复力使第一连接器200与第二连接器400于套筒300内抵接,有效避免第一光纤610和第二光纤620断开导通,且将卡座700置于将要安装的区域空间内并将外壳100置于卡座700内,方便在狭小的空间内安装使用。具体地,第一连接器200于外壳100背向第二连接器400的一端插入至外壳100内。
于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至图5所示,第一连接器200包括第一滑动体210和第一插芯220,第一滑动体2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11,第一插芯220插接于第一通孔211的第一端,第一插芯220设置有第一芯孔221,第一光纤610于第一通孔211的第二端穿入并插接于第一芯孔221内,第一插芯220背向第一滑动体210的一端能置于套筒300内并与第二连接器400抵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纤610的一端端部去除外套后,从第一通孔211的第二端穿入第一滑动体210,第一光纤610的内芯置于第一芯孔221内,且第一光纤610的外套与第一插芯220相抵靠,并于第一通孔211的第二端用胶水将第一光纤610与第一滑动体210固定连接,第一光纤610的安装方便可靠。当然,第一光纤610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第一滑动体210固定连接,在此不再做详细赘述。此外,第一插芯220背向第一滑动体210的一端置于套筒300内,实现了第一插芯220于套筒300的安装定位。
具体地,第一滑动体21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材质,也可以为其他材质,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
具体地,第一插芯220的材质可以为陶瓷材质,也可以为其他材质,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
具体地,第一滑动体210可以通过压接设备压接的方式与第一插芯220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第一插芯220固定连接,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通孔211为阶梯孔,第一插芯220插接于第一通孔211的大端孔内,进而实现第一插芯220于第一滑动体210的安装定位。
于本实施例中,参照图6至图7所示,第二连接器400包括第二滑动体410和第二插芯420,第二滑动体410上设置有第二通孔411,第二插芯420插接于第二通孔411的第一端,第二插芯420设置有第二芯孔421,第二光纤620于第二通孔411的第二端穿入并插接于第二芯孔421内,第二插芯420背向第二滑动体410的一端能置于套筒300内并与第一连接器200抵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光纤620的一端端部去除外套后,从第二通孔411的第二端穿入第二滑动体410,第二光纤620的内芯置于第二芯孔421内,且第二光纤620的外套与第二插芯420相抵靠,并于第二通孔411的第二端用胶水将第二光纤620与第二滑动体410固定连接,第二光纤620的安装方便可靠。当然,第二光纤620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第二滑动体410固定连接,在此不再做详细赘述。此外,第二插芯420背向第二滑动体410的一端置于套筒300内,实现了第二插芯420于套筒300的安装定位。
具体地,第二滑动体41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材质,也可以为其他材质,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
具体地,第二插芯420的材质可以为陶瓷材质,也可以为其他材质,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
具体地,第二滑动体410可以通过压接设备压接的方式与第二插芯420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第二插芯420固定连接,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
具体地,第二通孔411为阶梯孔,第二插芯420插接于第二通孔411的大端孔内,进而实现第二插芯420于第二滑动体410的安装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芯220背向第一滑动体210的一端与第二插芯420背向第二滑动体410的一端均能置于套筒300内,且第一插芯220的外侧壁以及第二插芯420的外侧壁与套筒300的内侧壁贴合,第一插芯220背向第一滑动体210的一端与第二插芯420背向第二滑动体410的一端抵接,使第一插芯220与第二插芯420同轴线安装,有效防止第一插芯220与第二插芯420的对接产生偏移,进而有效保证第一光纤610与第二光纤620的导通,避免对接错位产生光信号损耗。
于本实施例中,参照图8至图9所示,套筒300的侧壁上开设有通槽310,通槽310沿套筒300的轴线方向延伸并贯通套筒300,安装人员通过通槽310可以观察第一插芯220与第二插芯420是否抵接。具体地,套筒300的材质为陶瓷材质,也可以为其他材质,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8至图9所示,外壳100的形状可以但不限于为圆柱形,也可以是长方体或其他形状,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具体地,外壳100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滑槽110,第一连接器200上设置有多个与滑槽110一一对应的第一滑动部212,第一滑动部212能插接于滑槽110内且与滑槽110滑动连接,第二连接器400上设置有多个与滑槽110一一对应的第二滑动部412,第二滑动部412插接于滑槽110内且与滑槽110滑动连接。具体地,滑槽110沿外壳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连接器(200)置于外壳(100)内时,第一滑动部212相对的两侧面以及第二滑动部412相对的两侧面均与滑槽110的内侧壁贴合以实现第一连接器200和第二连接器400的周向定位,防止第一连接器200和第二连接器400于外壳100内转动,且可以保证第一连接器200和第二连接器400对接平滑。此外,套筒300的通槽310朝向其中一个滑槽110设置,方便安装人员观察第一插芯220与第二插芯420是否抵接。
优选地,滑槽110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滑槽110相对于外壳100的轴线轴对称设置。
具体地,第一滑动部212设置于第一滑动体210上,第二滑动部412设置于第二滑动体410上。
进一步地,其中一个第一滑动部212上设置有第一标记2121,与设置有第一标记2121的第一滑动部212置于同一滑槽110内的第二滑动部412设置有第二标记412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少第一插芯220和第二插芯420对接造成的光信号损耗,第一插芯220和第二插芯420相对的端部均研磨成斜面,通过第一标记2121识别第一插芯220的周向定位,通过第二标记4121识别第二插芯420的周向定位,方便第一插芯220和第二插芯420在研磨工序中的周向定位识别,避免研磨失效,且能使第一插芯220与第二插芯420相对的端面有效对接,避免出现接错的情况发生。优选地,斜面的倾斜角度为8°。此外,套筒300的通槽310朝向设置有第一标记2121的第一滑动部212置于的第一滑槽110设置。
具体地,第一标记2121可以为第一凹槽且设置于第一滑动部212的端面上,第一凹槽内可以涂覆带有颜色的涂覆剂。当然,第一标记2121还可以是其他样式的标记,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
具体地,第二标记4121可以为第二凹槽且设置于第二滑动部412的端面上,第二凹槽内可以涂覆带有颜色的涂覆剂。当然,第一标记2121还可以是其他样式的标记,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外壳100的材质为弹性材质。优选地,外壳100的材质为橡胶材质,也可以为其他弹性材质,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具体地,继续参照图8至图9所示,外壳100的第一端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长槽120,第一连接器200置入外壳100内的过程中,外壳100于长槽120处产生形变,进而加大外壳100第一端的开口面积,方便第一连接器200置入外壳100内,且当第一连接器200置入外壳100内后,外壳100恢复原型以防止第一连接器200脱离外壳100。具体地,长槽120与滑槽110之间相互垂直,长槽120沿外壳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贯穿外壳100的第一端。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8至图9所示,外壳100的第一端向内倾斜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130,第一连接器200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向斜面130对应设置的第二导向斜面2122,第二连接器400上均设置有与第一导向斜面130对应设置的第三导向斜面4122。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连接器200置入外壳100内的过程中,第二导向面与第一导向斜面130贴合并抵压第一导向斜面130,使外壳100于长槽120处产生形变,加大外壳100第一端的开口面积,进而第一连接器200置入外壳100内,方便第一连接器200的安装;当第二连接器400置入外壳100内的过程中,第三导向面与第一导向斜面130贴合并抵压第一导向斜面130,使外壳100于长槽120处产生形变,加大外壳100第一端的开口面积,进而第二连接器400置入外壳100内,方便插接座的装配。
具体地,第二导向斜面2122设置于第一滑动部212上,第三导向斜面4122设置于第二滑动部412上。
进一步地,套筒300的横截面尺寸小于外壳100第一端的开口横截面尺寸,方便套筒300置入外壳100内。
于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8至图9所示,外壳100的第二端内侧壁沿周向向内延伸设置有环形凸起140,当第一连接器200置于外壳100内时,弹性体500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接器400抵接,弹性体500的第二端与环形凸起140抵接,弹性体500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于第二连接器400,使第二连接器400压向第一连接器200,第一滑动部212背向第二连接器400的一侧抵靠于第一滑槽110的内侧壁上,进而使第一连接器200与第二连接器400能稳定可靠的抵接在一起。
具体地,第二滑动体410背向第一滑动体210的一端向外延伸设置有柱形凸起4123,柱形凸起4123置于环形凸起140内,弹性体500套设于柱形凸起4123上,有效防止弹性体500位置偏移,有效保证第一连接器200、套筒300、第二连接器400和弹性体500的顺畅安装。
优选地,弹性体500可以为弹簧,也可以为其他弹性件,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卡座700的材质可以为弹性材质,也可以为其他材质,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具体地,参照图10所示,卡座700包括卡槽710和设置于卡槽710两侧的固定部720。具体地,卡座700是由弹性板材折弯形成的,卡槽710的形状为C型,卡槽710的开口的两个边缘均设置有相互背离的折弯部730以方便外壳100置入卡槽710内。进一步地,固定部720上设置有安装孔,卡座700通过螺接件穿设安装孔固定于将要安装的区域空间内。当然,卡座700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形式的安装座,在此不再做过多限定。
进一步地,外壳100的两端外侧壁沿周向向外延伸设置有限位凸起150,当外壳100置于卡座700内时,卡座70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限位凸起150抵靠,进而实现外壳100于卡座700的定位安装。
示例性地,该光纤连接器的具体使用步骤为:
安装人员将第一连接器200置入外壳100内,且设置有第一标记2121的第一滑动部212以及设置有第二标记4121的第二滑动部412置于同一滑槽110内。此外,套筒300的通槽310朝向设置有第一标记2121的第一滑动部212置于的第一滑槽110设置。之后,安装人员将卡座700安装于将要安装的区域空间内,并将外壳100卡入至卡座700的卡槽710内,且设置有第一标记2121的第一滑动部212置于的第一滑槽110与卡槽710的开口同向设置。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器(200),所述第一连接器(200)内插接有第一光纤(610);
插接座,所述插接座包括外壳(100)、套筒(300)、第二连接器(400)和弹性体(500),所述套筒(300)、所述第二连接器(400)和所述弹性体(500)沿第一方向依次置于所述外壳(100)内;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器(400)与所述外壳(100)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400)内插接有第二光纤(620);
当所述第一连接器(200)置于所述外壳(100)内时,所述弹性体(500)的弹性回复力能使所述第一连接器(20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400)于所述套筒(300)内抵接,且所述第一光纤(610)和所述第二光纤(620)导通;以及
卡座(700),所述外壳(100)能置于所述卡座(70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200)包括:
第一滑动体(210),所述第一滑动体(2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11);
第一插芯(220),所述第一插芯(220)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21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插芯(220)设置有第一芯孔(221),所述第一光纤(610)于所述第一通孔(211)的第二端穿入并插接于所述第一芯孔(221)内,所述第一插芯(220)背向所述第一滑动体(210)的一端能置于所述套筒(300)内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400)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211)为阶梯孔,所述第一插芯(220)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211)的大端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400)包括:
第二滑动体(410),所述第二滑动体(410)上设置有第二通孔(411);
第二插芯(420),所述第二插芯(420)插接于所述第二通孔(41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插芯(420)设置有第二芯孔(421),所述第二光纤(620)于所述第二通孔(411)的第二端穿入并插接于所述第二芯孔(421)内,所述第二插芯(420)背向所述第二滑动体(410)的一端能置于所述套筒(300)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200)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411)为阶梯孔,所述第二插芯(420)插接于所述第二通孔(411)的大端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300)的侧壁上开设有通槽(310),所述通槽(310)沿所述套筒(300)的轴线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套筒(3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0)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滑槽(110),所述第一连接器(200)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滑槽(110)一一对应的第一滑动部(212),所述第一滑动部(212)能插接于所述滑槽(110)内且与所述滑槽(110)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400)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滑槽(110)一一对应的第二滑动部(412),所述第二滑动部(412)插接于所述滑槽(110)内且与所述滑槽(110)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滑动部(212)上设置有第一标记(2121),与设置有所述第一标记(2121)的所述第一滑动部(212)置于同一所述滑槽(110)内的所述第二滑动部(412)设置有第二标记(41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0)的材质为弹性材质,所述外壳(100)的第一端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长槽(120),所述第一连接器(200)置入所述外壳(100)内的过程中,所述外壳(100)于所述长槽(120)处产生形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0)的第一端向内倾斜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130),所述第一连接器(20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斜面(130)对应设置的第二导向斜面(2122),所述第二连接器(400)上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斜面(130)对应设置的第三导向斜面(4122)。
CN202220461464.2U 2022-03-04 2022-03-04 一种光纤连接器 Active CN2168708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61464.2U CN216870867U (zh) 2022-03-04 2022-03-04 一种光纤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61464.2U CN216870867U (zh) 2022-03-04 2022-03-04 一种光纤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70867U true CN216870867U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61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61464.2U Active CN216870867U (zh) 2022-03-04 2022-03-04 一种光纤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708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68861B2 (en) Fiber optic adapter
JP4077165B2 (ja) 光ファイバを終端するための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終端された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US7281859B2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y
EP0997757B1 (en) Cylindrical connector incorporating a rectangular optical fibre ferrule
US20050226568A1 (en) Optical connector plug, optical connector adapter and optical connector
WO2022156222A1 (zh) 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电适配器
EP3355091B1 (en) Optical connector and duplex connector assembly
WO2022156077A1 (zh) 一种光电混合连接器以及光电混合适配器
WO2022041707A1 (zh) 光纤连接器插头、光纤适配器、连接器组件及通信设备
US11275221B2 (en) Springless retention structure for an ingress protected hybrid connector assembly
US9116306B2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US9081153B2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CN216870867U (zh) 一种光纤连接器
US8240925B2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WO2022217775A1 (zh) 一种有源光缆
CN214409381U (zh) 一种适配器与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CN214375419U (zh) 一种光电混合连接器以及光电混合适配器
CN212160152U (zh) Mpo连接器
CN212160153U (zh) Mpo连接器
CN210489947U (zh) 一种传输装置、充电设备、电子设备及设备系统
CN112946831A (zh) 一种适配器与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CN113495326A (zh) 光缆组件及光缆连接设备
US7281858B2 (en) Optical connector which can be assembled without using screw parts
CN213423527U (zh) 光纤适配器及其光纤连接结构
CN205809357U (zh) 一种sc光纤适配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workshop 101 and 501, No. 4, Honghui Industrial Zone, No. 2 Liuxian Third Road, Xingdong community, Xin'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ng Donggua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101 and 501, No. 4, Honghui Industrial Zone, No. 2 Liuxian Third Road, Xingdong community, Xin'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ENGDONG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