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39299U - 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39299U
CN216839299U CN202220061866.3U CN202220061866U CN216839299U CN 216839299 U CN216839299 U CN 216839299U CN 202220061866 U CN202220061866 U CN 202220061866U CN 216839299 U CN216839299 U CN 2168392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dam body
dam
plate
fix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6186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煌
向亚卿
张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Zhiho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Design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Zhiho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Zhiho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Desig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Wuhan Zhiho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22006186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392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392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392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水利建筑技术领域的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包括基底和坝体,坝体的顶部、前侧和后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第三固定板,且第一固定板上设有竖直的定位柱,定位柱的底端穿过坝体和基底,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坝体上设置定位柱,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第三固定板等结构,对坝体进行加固,通过定位柱提高坝体整体的稳定性,并通过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进一步提高坝体加固效果,并为定位柱和第一固定板等结构提供防护作用,通过在两个墩柱之间设置可转动的滤网,以便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滤网的位置,并通过滤网对水中的杂物垃圾等进行拦截过滤,并集中于滤网处,以便后续对垃圾等进行打捞清理等。

Description

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漫水坝,又叫滚水坝、溢流坝,是低溢流堰,一种高度较低的的拦水建筑物,其主要作用为抬高上游水位、拦蓄泥砂,主要原理是将水位抬高到一定位置,当涨水时,多余的水可以自由溢流向下游,作为一项水利工程,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渔业、船闸、海水挡潮、城市河道景观工程等。
漫水坝在使用达到一定年限后,坝体长期受到水流冲刷作用,导致坝体上会出现混凝土衬砌破损严重等情况,需要对其进行维修加固,现有的维修加固方式一般为在破损严重段进行混凝土护砌,加固方式较为单一,并且只能对坝体表面进行加固,不能对坝体整体的稳定性等进行加固,加固效果较差。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包括基底和固定于基底顶部的坝体,坝体的前侧面倾斜设置,坝体的顶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一固定板,且第一固定板的长度方向与坝体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每个第一固定板的前端下方固定有倾斜的第二固定板,后端下方固定有竖直的第三固定板,且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分别与坝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固定连接;
相邻两个第二固定板之间均匀固定有多个连接板,且相邻两个第三固定板之间也均匀固定有多个连接板,坝体的顶面、前侧面以及后侧面均浇筑有第一防护层,且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连接板位于第一防护层中;
每个第一固定板的顶面中间固定有一个竖直的墩柱,多个墩柱的顶端共同固定有一个通行道,墩柱包括中心处的定位柱和位于定位柱外侧的第二防护层,定位柱竖直设置,并与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且底端穿过坝体和基底,并设为尖锥状。
优选的,相邻两个墩柱之间设置滤网,滤网的中间固定有竖直的转动杆,转动杆的顶端中心处固定有转动轴,通行道中固定有防护管,转动轴的顶端穿过通行道底面,并与防护管的底部转动连接,且顶端伸入防护管中,并固定有第一锥齿轮,防护管中转动连接有传动轴,转动轴上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二锥齿轮,且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一一对应,并相互啮合,传动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三锥齿轮,第三锥齿轮的后侧啮合有第四锥齿轮,第四锥齿轮的齿轮轴与防护管的后侧壁转动连接,且后端穿过通行道后侧并伸出,伸出端固定有转柄。
优选的,防护管的顶面对应每个转动轴的位置均固定有固定管,且防护管的后侧面对应第四锥齿轮的齿轮轴位置也固定有固定管,固定管的外侧端伸出通行道,且固定管和转动轴、齿轮轴之间分别设有密封圈。
优选的,每个第二固定板的内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一固定杆,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板垂直设置,且内侧端伸入坝体中,位于第二固定板中部和上部的第一固定杆内侧端与对应位置的定位柱固定连接,每个第三固定板的内侧面上沿竖直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水平的第二固定杆,且第二固定杆的内侧端与对应的定位柱固定连接。
优选的,坝体的前侧面中部固定有倾斜的缓冲板,缓冲板的内侧端低于外侧端,缓冲板的内侧端穿过第一防护层,并与第二固定板以及中部的连接板固定连接,且缓冲板的内侧对应第一防护层的位置沿长度方向均匀设有多个过水槽。
优选的,缓冲板的底面沿长度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支撑板,支撑板设为三角状,且底部与坝体前侧面的第一防护层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坝体上设置定位柱、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第三固定板等结构,对坝体进行加固,通过定位柱提高坝体整体的稳定性,并通过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进一步提高坝体加固效果,并为定位柱和第一固定板等结构提供防护作用,通过在两个墩柱之间设置可转动的滤网,以便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滤网的位置,并通过滤网对水中的杂物垃圾等进行拦截过滤,并集中于滤网处,以便后续对垃圾等进行打捞清理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滤网的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锥齿轮和第四锥齿轮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基底,101-坝体,102-第一防护层,103-第二防护层,104-缓冲板,105-过水槽,106-支撑板;
2-定位柱,201-第一固定板,202-第二固定板,203-第三固定板, 204-第一固定杆,205-第二固定杆,206-连接板;
3-通行道,301-防护管,302-转动杆,303-滤网,304-转动轴,305- 第一锥齿轮,306-第二锥齿轮,307-传动轴,308-固定管,309-第三锥齿轮,310-第四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附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包括基底1和固定于基底1顶部的坝体101,坝体101的前侧面倾斜设置,坝体101的顶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一固定板 201,且第一固定板201的长度方向与坝体101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每个第一固定板201的前端下方固定有倾斜的第二固定板202,后端下方固定有竖直的第三固定板203,且第一固定板201和第二固定板202 分别与坝体10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固定连接;
相邻两个第二固定板202之间均匀固定有多个连接板206,且相邻两个第三固定板203之间也均匀固定有多个连接板206,坝体101的顶面、前侧面以及后侧面均浇筑有第一防护层102,且第一固定板201、第二固定板202、第三固定板203、连接板206位于第一防护层102中;
每个第一固定板201的顶面中间固定有一个竖直的墩柱,多个墩柱的顶端共同固定有一个通行道3,墩柱包括中心处的定位柱2和位于定位柱2外侧的第二防护层103,定位柱2竖直设置,并与第一固定板 201固定连接,且底端穿过坝体101和基底1,并设为尖锥状。
通过在坝体101中设置定位柱2,在坝体101外侧设置第一固定板 201、第二固定板202和第三固定板203的等结构,对坝体101进行加固,通过定位柱2提高坝体101整体的稳定性,并通过第一防护层102 和第二防护层103进一步提高坝体101加固效果,并为定位柱2、第一固定板201、第二固定板202和第三固定板203等结构提供防护作用,通过在坝体101顶部设置墩柱和通行道3,从而在不影响水流通过的情况下,使水坝维护人员或行人能够通过通行道3横向穿过水体流道。
每个第二固定板202的内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一固定杆204,第一固定杆204与第二固定板202垂直设置,且内侧端伸入坝体101中,位于第二固定板202中部和上部的第一固定杆204 内侧端与对应位置的定位柱2固定连接,每个第三固定板203的内侧面上沿竖直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水平的第二固定杆205,且第二固定杆205的内侧端与对应的定位柱2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固定杆204和第二固定杆205提高第二固定板202和第三固定板203与坝体10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供坝体101加固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墩柱之间设置滤网303,滤网303的中间固定有竖直的转动杆302,转动杆302的顶端中心处固定有转动轴304,通行道3中固定有防护管 301,转动轴304的顶端穿过通行道3底面,并与防护管301的底部转动连接,且顶端伸入防护管301中,并固定有第一锥齿轮305,防护管 301中转动连接有传动轴307,转动轴304上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二锥齿轮306,且第二锥齿轮306与第一锥齿轮305一一对应,并相互啮合,传动轴307的一端固定有第三锥齿轮309,第三锥齿轮309的后侧啮合有第四锥齿轮310,第四锥齿轮310的齿轮轴与防护管301的后侧壁转动连接,且后端穿过通行道3后侧并伸出,伸出端固定有转柄。
通过在两个墩柱之间设置滤网303,使漫过坝体101顶部的水经过滤网303过滤,从而对水中的一些杂物垃圾等进行拦截过滤,避免其随着水流不断移动,并集中于滤网303处,以便后续对垃圾等进行打捞清理等;当不需要使用滤网303或水流量较大时,可通过转柄使第四锥齿轮310转动,并通过第三锥齿轮309和第四锥齿轮310的传动以及第一锥齿轮305和第二锥齿轮306的传动,使多个转动轴304转动,并通过转动杆302带动滤网303转动,使两个墩柱之间的滤网303 被打开,水流直接穿过两个墩柱之间排出。
防护管301的顶面对应每个转动轴304的位置均固定有固定管 308,且防护管301的后侧面对应第四锥齿轮310的齿轮轴位置也固定有固定管308,固定管308的外侧端伸出通行道3,且固定管308和转动轴304、齿轮轴之间分别设有密封圈,通过固定管308为转动轴304 以及齿轮轴的转动提供支撑限位作用,并通过密封圈提高密封性,避免防护管301中进水等。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坝体101 的前侧面中部固定有倾斜的缓冲板104,缓冲板104的内侧端低于外侧端,缓冲板104的内侧端穿过第一防护层102,并与第二固定板202 以及中部的连接板206固定连接,且缓冲板104的内侧对应第一防护层102的位置沿长度方向均匀设有多个过水槽105,在水流量较小时,水流直接通过过水槽105流出,当水流量较大时,一部分水通过过水槽105排出,另一部分水漫过缓冲板104的顶端排出,从而对水流起到一定缓冲作用,减小水流对坝体101底部以及基底1处的冲击作用。
缓冲板104的底面沿长度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支撑板106,支撑板 106设为三角状,且底部与坝体101前侧面的第一防护层102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支撑板106,提高缓冲板104的位置稳定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6)

1.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包括基底(1)和固定于基底(1)顶部的坝体(101),坝体(101)的前侧面倾斜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坝体(101)的顶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一固定板(201),且第一固定板(201)的长度方向与坝体(101)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每个所述第一固定板(201)的前端下方固定有倾斜的第二固定板(202),后端下方固定有竖直的第三固定板(203),且第一固定板(201)和第二固定板(202)分别与坝体(10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固定连接;
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202)之间均匀固定有多个连接板(206),且相邻两个第三固定板(203)之间也均匀固定有多个连接板(206),所述坝体(101)的顶面、前侧面以及后侧面均浇筑有第一防护层(102),且第一固定板(201)、第二固定板(202)、第三固定板(203)、连接板(206)位于第一防护层(102)中;
每个所述第一固定板(201)的顶面中间固定有一个竖直的墩柱,多个墩柱的顶端共同固定有一个通行道(3),所述墩柱包括中心处的定位柱(2)和位于定位柱(2)外侧的第二防护层(103),定位柱(2)竖直设置,并与第一固定板(201)固定连接,且底端穿过坝体(101)和基底(1),并设为尖锥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漫水坝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墩柱之间设置滤网(303),滤网(303)的中间固定有竖直的转动杆(302),转动杆(302)的顶端中心处固定有转动轴(304),所述通行道(3)中固定有防护管(301),转动轴(304)的顶端穿过通行道(3)底面,并与防护管(301)的底部转动连接,且顶端伸入防护管(301)中,并固定有第一锥齿轮(305),所述防护管(301)中转动连接有传动轴(307),转动轴(304)上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二锥齿轮(306),且第二锥齿轮(306)与第一锥齿轮(305)一一对应,并相互啮合,所述传动轴(307)的一端固定有第三锥齿轮(309),第三锥齿轮(309)的后侧啮合有第四锥齿轮(310),第四锥齿轮(310)的齿轮轴与防护管(301)的后侧壁转动连接,且后端穿过通行道(3)后侧并伸出,伸出端固定有转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漫水坝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管(301)的顶面对应每个转动轴(304)的位置均固定有固定管(308),且防护管(301)的后侧面对应第四锥齿轮(310)的齿轮轴位置也固定有固定管(308),固定管(308)的外侧端伸出通行道(3),且固定管(308)和转动轴(304)、齿轮轴之间分别设有密封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漫水坝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固定板(202)的内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一固定杆(204),第一固定杆(204)与第二固定板(202)垂直设置,且内侧端伸入坝体(101)中,位于第二固定板(202)中部和上部的第一固定杆(204)内侧端与对应位置的定位柱(2)固定连接,每个所述第三固定板(203)的内侧面上沿竖直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水平的第二固定杆(205),且第二固定杆(205)的内侧端与对应的定位柱(2)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漫水坝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坝体(101)的前侧面中部固定有倾斜的缓冲板(104),缓冲板(104)的内侧端低于外侧端,所述缓冲板(104)的内侧端穿过第一防护层(102),并与第二固定板(202)以及中部的连接板(206)固定连接,且缓冲板(104)的内侧对应第一防护层(102)的位置沿长度方向均匀设有多个过水槽(10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漫水坝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104)的底面沿长度方向均匀固定有多个支撑板(106),支撑板(106)设为三角状,且底部与坝体(101)前侧面的第一防护层(102)固定连接。
CN202220061866.3U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 Active CN2168392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1866.3U CN216839299U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1866.3U CN216839299U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39299U true CN216839299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113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61866.3U Active CN216839299U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392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78798B (zh) 多级孔管堰分流放淤方法
CN216839299U (zh) 一种漫水坝加固结构
CN213952150U (zh) 一种用于清洁水源的水域养鱼拦鱼系统
CN214089679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防洪堤
CN108316236B (zh) 一种围垦工程中适用于大潮差的堤坝及其多龙口合龙方法
CN112523407A (zh) 一种具有异形曲面菱形折拼的铝板幕墙
CN210439218U (zh) 一种水利建设用防冲堤坝
CN217500257U (zh) 一种兼具排水和水土保持功能的边坡支护结构
CN208413993U (zh) 一种用于水流较缓河道的水质净化系统
CN207452817U (zh) 河流护坡及河流生态保护系统
CN213709619U (zh) 一种水利工程挡土墙排水结构
CN210620526U (zh) 一种多功能生态透水坝
CN113062391A (zh) 一种水利水电工程大坝用清淤装置及处理系统
CN206784336U (zh) 一种防止水利水库泥沙淤积坝体结构
CN211898165U (zh) 一种河流抗冲堤防加固结构
CN218090731U (zh) 一种水利设施框架式拦河坝体结构
CN110700208A (zh) 一种波浪形城市景观湖溢流堰结构
CN211340656U (zh) 一种水库加固除险结构
CN214383926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的复合边坡支撑结构
CN210712736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
CN113430988B (zh) 生态预制块及河道生态挡墙
CN221095043U (zh) 一种水利疏导泄洪渠
CN116219951B (zh) 一种滩涂养殖围垦堤坝结构
CN213978853U (zh) 一种组合式防渗漏水坝
CN219240444U (zh) 一种具有防浪功能的航道护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