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20162U - 一种非隔离电源及其驱动电路、植物照明灯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隔离电源及其驱动电路、植物照明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20162U
CN216820162U CN202220061540.0U CN202220061540U CN216820162U CN 216820162 U CN216820162 U CN 216820162U CN 202220061540 U CN202220061540 U CN 202220061540U CN 216820162 U CN216820162 U CN 2168201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power supply
inductor
capacitor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6154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宗友
涂财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ongsh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ongsh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ongsh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ongsh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6154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201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201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201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隔离电源及其驱动电路、植物照明灯具,包括前级输入电路、直流转换电路、开关控制电路、吸收电路和后级输出电路;前级输入电路接收输入信号并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直流转换电路对经过滤波处理的信号进行直流转换后输出电压信号;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直流转换电路与后级输出电路的通断;后级输出电路在与直流转换电路连通时,对直流转换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功率信号至输出端口;吸收电路吸收雷击浪涌信号,以及在断开输入信号时切断回流电流。本实用新型通过吸收电路吸收雷击浪涌信号,可以达到防雷的效果,同时,通过吸收电路阻止电流回流,可以避免负载有余辉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非隔离电源及其驱动电路、植物照明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非隔离电源及其驱动电路、植物照明灯具。
背景技术
LED照明具有高效、节能、环保、寿命长等独特优点,近年来正逐步取代传统照明,在各个照明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作为LED照明核心部件的驱动电源,在户外条件下使用时,往往面临着高温、高湿、雷击浪涌等恶劣条件的影响。因此,提高驱动电源的雷击浪涌防护能力,对于LED灯具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解决非隔离电源方案导致的LED灯具在关灯后仍有余辉的问题,现有方案是在APFC级和BUCK功率级之间增加一个单向的控制开关,通过控制开关的关断,来切断驱动电源高压部分经灯板寄生电容与大地之间形成的共模通路。然而,该方案会导致非隔离电源无法满足雷击防护的要求,且LED灯具在关灯后仍有余辉,无法有效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非隔离电源及其驱动电路、植物照明灯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包括:前级输入电路、直流转换电路、开关控制电路、吸收电路以及后级输出电路;
所述前级输入电路、所述直流转换电路、所述开关控制电路以及所述后级输出电路依次连接在非隔离电源的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所述吸收电路与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并联设置;
所述前级输入电路用于接收输入信号并对所述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所述直流转换电路用于对经过所述前级输入电路滤波处理的信号进行直流转换后输出电压信号;
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直流转换电路与所述后级输出电路的通断;
所述后级输出电路用于在与所述直流转换电路连通时,对所述直流转换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功率信号至所述输出端口;
所述吸收电路用于吸收雷击浪涌信号,以及在断开输入信号时切断回流电流。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中,所述前级输入电路包括:供电电路和EMI电路;
所述供电电路的输入端接收所述输入信号,所述供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EMI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EMI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直流转换电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中,所述直流转换电路包括:整流电路和PFC电路;
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EMI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PFC电路的输入端,所述PFC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控制电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中,所述供电电路包括:保险管、热敏电阻、第一压敏电阻、第二压敏电阻、第三压敏电阻、第九十电阻和第三放电管;所述EMI电路包括:第一共模电感、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EMI电容、第二EMI电容、第二滤波电容、第三滤波电容、第四滤波电容、第二共模电感、第四压敏电阻和第四放电管;
所述保险管的第一端连接火线,所述保险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保险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零线和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九十电阻连接所述非隔离电源的机壳线,所述第三压敏电阻依次串接在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非隔离电源的机壳线之间,所述第九十电阻的第一端还连接至所述第三压敏电阻与所述第三放电管的连接端;
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三端连接所述零线,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三端;所述第二电阻、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依次串接在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二端与第四端之间,所述第三滤波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四端,所述第三滤波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第一EMI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一端与第三端之间,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第四滤波电容串接在所述机壳线上;
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二端和第四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整流电路,所述第二EMI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二端和第四端之间,所述第四压敏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压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放电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四放电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四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中,所述整流电路包括:整流桥;所述PFC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五电感、第三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一磁珠、第二磁珠、第二二极管、第三磁珠、第三MOS管和第一储能电容;
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二端,所述整流桥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四端,所述整流桥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磁珠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三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第五电感的第四端接收过零信号;
所述第一磁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磁珠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磁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磁珠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磁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PFC控制信号,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机壳线。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中,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开关;
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第一端,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后级输出电路,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三端连接开关控制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中,所述吸收电路包括:第二放电管;
所述第二放电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放电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二放电管为气体放电管。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中,所述后级输出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三电感、第二储能电容、第三储能电容、第五滤波电容、第六滤波电容和第二MOS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放电管的第二端和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功率驱动信号,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输出端口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输出端口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输出端口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三储能电容与所述第二储能电容并联;
所述第五滤波电容与所述第六滤波电容依次串接在所述输出端口的正输出端与所述输出端口的负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五滤波电容与所述第六滤波电容的连接端连接至所述机壳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非隔离电源,包括以上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植物照明灯具,包括以上所述的非隔离电源。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非隔离电源及其驱动电路、植物照明灯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包括前级输入电路、直流转换电路、开关控制电路、吸收电路和后级输出电路;前级输入电路接收输入信号并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直流转换电路对经过滤波处理的信号进行直流转换后输出电压信号;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直流转换电路与后级输出电路的通断;后级输出电路在与直流转换电路连通时,对直流转换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功率信号至输出端口;吸收电路吸收雷击浪涌信号,以及在断开输入信号时切断回流电流。本实用新型通过吸收电路吸收雷击浪涌信号,可以达到防雷的效果,同时,通过吸收电路阻止电流回流,可以避免负载有余辉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的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级输入电路的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转换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开关控制电路、吸收电路和后级输出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一可选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具体的,如图1所示,该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包括:前级输入电路10、直流转换电路20、开关控制电路30、吸收电路40以及后级输出电路50。
前级输入电路10、直流转换电路20、开关控制电路30以及后级输出电路50依次连接在非隔离电源的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吸收电路40与开关控制电路30并联设置。
前级输入电路10用于接收输入信号并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直流转换电路20用于对经过前级输入电路10滤波处理的信号进行直流转换后输出电压信号。
开关控制电路30用于控制直流转换电路20与后级输出电路50的通断。
后级输出电路50用于在与直流转换电路20连通时,对直流转换电路20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功率信号至输出端口。
吸收电路40用于吸收雷击浪涌信号,以及在断开输入信号时切断回流电流。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吸收电路40可采用耐高压、绝缘性能好的器件实现,通过采用耐高压、绝缘性能好的器件实现,可以使得在非隔离电源遭遇雷击时,将雷击浪涌信号钳位至其耐压值,避免对器件的损坏,同时,由于绝缘性能好,因此,可以阻止电流回流,从而彻底解决了关断仍有余辉的问题。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前级输入电路10包括:供电电路101和EMI电路102。
供电电路101的输入端接收输入信号,供电电路101的输出端与EMI电路102的输入端连接,EMI电路102的输出端连接直流转换电路20。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直流转换电路20包括:整流电路201和PFC电路202。
整流电路201的输入端连接EMI电路102的输出端,整流电路201的输出端连接PFC电路202的输入端,PFC电路202的输出端连接开关控制电路30。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开关控制电路30包括:控制开关Q1。
控制开关Q1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和第一储能电容EC1的第一端,控制开关Q1的第二端连接后级输出电路50,控制开关Q1的第三端连接开关控制信号。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该控制开关Q1可包括但不限于:可控硅、继电器、三极管、MOS管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吸收电路40包括:第二放电管FDG2。
第二放电管FDG2的第一端连接控制开关Q1的第二端,第二放电管FDG2的第二端连接控制开关Q1的第一端。
可选的,第二放电管FDG2为气体放电管。可以理解地,气体放电管具有良好的耐压性和绝缘性。因此,当产生雷击浪涌信号时,可通过所体放电管进行吸收,同时,由于气体放电管的绝缘性好,因此,可以防止电流回流,避免关断后,负载(如LED灯具)仍有余辉的问题产生。例如,当断开火线和零线单条线进行关断时,由于气体放电管的存在,可以绝对阻止电流回流,彻底解决LED灯珠关断仍有余辉(微亮、闪烁等)的问题。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
供电电路101包括:保险管F1、热敏电阻RT1、第一压敏电阻MOV1、第二压敏电阻MOV2、第三压敏电阻MOV3、第九十电阻R90和第三放电管FDG3。EMI电路102包括:第一共模电感LF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EMI电容CX1、第二EMI电容CX2、第二滤波电容CY2、第三滤波电容CY3、第四滤波电容CY2、第二共模电感LF2、第四压敏电阻MOV4和第四放电管FDG4。
保险管F1的第一端连接火线(ACL),保险管F1的第二端连接热敏电阻RT1的第一端,热敏电阻RT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共模电感LF1的第一端,第二压敏电阻MOV2的第一端连接保险管F1的第二端,第二压敏电阻MOV2的第二端连接零线(ACN)和第一压敏电阻MOV1的第一端,第一压敏电阻MOV1的第二端通过第九十电阻R90连接非隔离电源的机壳线(FG),第三压敏电阻MOV3依次串接在热敏电阻RT1的第一端与非隔离电源的机壳线之间,第九十电阻R90的第一端还连接至第三压敏电阻MOV3与第三放电管FDG3的连接端。
第一共模电感LF1的第三端连接零线,第一共模电感LF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共模电感LF2的第一端,第一共模电感LF1的第四端连接第一共模电感LF1的第三端;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依次串接在第一共模电感LF1的第二端与第四端之间,第三滤波电容CY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共模电感LF1的第四端,第三滤波电容CY3的第二端连接机壳线;第一EMI电容CX1并联在第二共模电感LF2的第一端与第三端之间,第二滤波电容CY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共模电感LF2的第一端,第二滤波电容CY2的第二端连接机壳线;第四滤波电容CY2串接在机壳线上。
第二共模电感LF2的第二端和第四端分别连接至整流电路201,第二EMI电容CX2并联在第二共模电感LF2的第二端和第四端之间,第四压敏电阻MOV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共模电感LF2的第二端,第四压敏电阻MOV4的第二端连接第四放电管FDG4的第一端,第四放电管FDG4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共模电感LF2的第四端。
整流电路201包括:整流桥BD1。PFC电路202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五电感L5、第三二极管D3、第一电阻、第一磁珠BC1、第二磁珠BC7、第二二极管D2、第三磁珠BC8、第三MOS管Q3和第一储能电容EC1。
整流桥BD1的第一端连接机壳线,整流桥BD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共模电感LF2的第二端,整流桥BD1的第三端连接第二共模电感LF2的第四端,整流桥BD1的第四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开关控制电路30的输入端。
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机壳线,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机壳线,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磁珠BC1的第一端,第五电感L5的第三端连接机壳线,第五电感L5的第四端接收过零信号(ZCD)。
第一磁珠BC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磁珠BC7的第一端和第三MOS管Q3的漏极,第二磁珠BC7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三磁珠BC8的第一端,第三磁珠BC8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和第一储能电容EC1的第一端,第一储能电容EC1的第二端连接机壳线,第三MOS管Q3的栅极连接PFC控制信号(PFC-G),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机壳线。
控制开关Q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放电管FDG2的第一端并连接至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和第一储能电容的第一端的连接端,控制开关Q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控制开关Q2的第三端连接开关控制信号(DRV1),
第二放电管FDG2的第二端连接控制开关Q2的第一端。
后级输出电路50包括:第一二极管D2、第三电感L3-A、第二储能电容EC2、第三储能电容EC3、第五滤波电容CY5、第六滤波电容CY6和第二MOS管Q2。
第一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二放电管FDG2的第二端和控制开关Q1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MOS管Q2的漏极,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功率驱动信号(BUCK-G),第二MOS管Q2的源极接地。
第三电感L3-A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三电感L3-A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端口的负输出端,第二储能电容EC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2的阴极和输出端口的正输出端,第二储能电容EC2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端口的负输出端,第三储能电容EC3与第二储能电容EC2并联。
第五滤波电容CY5与第六滤波电容CY6依次串接在输出端口的正输出端与输出端口的负输出端之间,第五滤波电容CY5与第六滤波电容CY6的连接端连接至机壳线。
具体的,如图2至图4所示,当非隔离电源遭遇雷击产生雷击浪涌信号时,该浪涌信号传递到非隔离电源的输出端口,由雷击浪涌信号特别大,会在第三电感L3-A上产生高压信号,该高压信号被第二放电管FDG2吸收或者将第二放电管FDG2吸收,剩余的残压通过第一二极管D2被第一储能电容EC1吸收,从而达到保护第二MOS管Q2被损坏的风险。同时,由于第二放电管FDG2的绝缘性,当关断AC端时,可以避免电流回流,从而有效解决LED灯具关断仍有余辉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非隔离电源,该非隔离电尖可以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
可选的,该非隔离电源可以为LED驱动电源,包括但不限于植物照明LED驱动电源、工业照明LED驱动电源、家用照明驱动电源、户外路灯驱动电源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植物照明灯具,该植物照明灯具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非隔离电源。
以上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此实施,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1)

1.一种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级输入电路、直流转换电路、开关控制电路、吸收电路以及后级输出电路;
所述前级输入电路、所述直流转换电路、所述开关控制电路以及所述后级输出电路依次连接在非隔离电源的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所述吸收电路与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并联设置;
所述前级输入电路用于接收输入信号并对所述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所述直流转换电路用于对经过所述前级输入电路滤波处理的信号进行直流转换后输出电压信号;
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直流转换电路与所述后级输出电路的通断;
所述后级输出电路用于在与所述直流转换电路连通时,对所述直流转换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功率信号至所述输出端口;
所述吸收电路用于吸收雷击浪涌信号,以及在断开输入信号时切断回流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级输入电路包括:供电电路和EMI电路;
所述供电电路的输入端接收所述输入信号,所述供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EMI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EMI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直流转换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转换电路包括:整流电路和PFC电路;
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EMI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PFC电路的输入端,所述PFC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控制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包括:保险管、热敏电阻、第一压敏电阻、第二压敏电阻、第三压敏电阻、第九十电阻和第三放电管;所述EMI电路包括:第一共模电感、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EMI电容、第二EMI电容、第二滤波电容、第三滤波电容、第四滤波电容、第二共模电感、第四压敏电阻和第四放电管;
所述保险管的第一端连接火线,所述保险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保险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零线和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九十电阻连接所述非隔离电源的机壳线,所述第三压敏电阻依次串接在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非隔离电源的机壳线之间,所述第九十电阻的第一端还连接至所述第三压敏电阻与所述第三放电管的连接端;
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三端连接所述零线,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三端;所述第二电阻、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依次串接在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二端与第四端之间,所述第三滤波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四端,所述第三滤波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第一EMI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一端与第三端之间,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第四滤波电容串接在所述机壳线上;
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二端和第四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整流电路,所述第二EMI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二端和第四端之间,所述第四压敏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压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放电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四放电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四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包括:整流桥;所述PFC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五电感、第三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一磁珠、第二磁珠、第二二极管、第三磁珠、第三MOS管和第一储能电容;
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二端,所述整流桥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四端,所述整流桥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磁珠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三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第五电感的第四端接收过零信号;
所述第一磁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磁珠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磁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磁珠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磁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机壳线,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PFC控制信号,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机壳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开关;
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第一端,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后级输出电路,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三端连接开关控制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电路包括:第二放电管;
所述第二放电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放电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电管为气体放电管。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级输出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三电感、第二储能电容、第三储能电容、第五滤波电容、第六滤波电容和第二MOS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放电管的第二端和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功率驱动信号,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输出端口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输出端口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输出端口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三储能电容与所述第二储能电容并联;
所述第五滤波电容与所述第六滤波电容依次串接在所述输出端口的正输出端与所述输出端口的负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五滤波电容与所述第六滤波电容的连接端连接至所述机壳线。
10.一种非隔离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非隔离电源的驱动电路。
11.一种植物照明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非隔离电源。
CN202220061540.0U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非隔离电源及其驱动电路、植物照明灯具 Active CN2168201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1540.0U CN216820162U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非隔离电源及其驱动电路、植物照明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1540.0U CN216820162U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非隔离电源及其驱动电路、植物照明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20162U true CN216820162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64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61540.0U Active CN216820162U (zh) 2022-01-11 2022-01-11 一种非隔离电源及其驱动电路、植物照明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201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06053A (zh) * 2023-06-08 2023-07-07 广东东菱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隔离拓扑去余辉电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06053A (zh) * 2023-06-08 2023-07-07 广东东菱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隔离拓扑去余辉电路
CN116406053B (zh) * 2023-06-08 2023-08-25 广东东菱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隔离拓扑去余辉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5649B (zh) 一种防浪涌pfc电路
CN103904620A (zh) 一种直流电源输入防反灌电路及方法
CN201230282Y (zh) 太阳能光伏并网逆变器辅助电源启动装置
CN203632933U (zh) 一种采用数控芯片的led灯驱动电源
CN216820162U (zh) 一种非隔离电源及其驱动电路、植物照明灯具
WO2021003887A1 (zh) 驱动控制电路和家电设备
CN102665369B (zh) 大功率电子镇流器
CN201995169U (zh) 大功率led路灯驱动电源
CN106533144B (zh) 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
CN105356437B (zh) 一种防浪涌电路
CN208589916U (zh) 一种带有过压保护及防打火功能的直流电源接口电路
CN114785275A (zh) 带自主开关的ac-dc转换及pid修复电路、转换器及修复方法
CN103220868A (zh) 一种大功率led开关电源
CN205304240U (zh) 一种大功率直流防反接控制电路
CN103427621B (zh) 一种矿用隔离式本安led驱动电源
CN103683895B (zh) 具有单一电感元件的无桥式功率因数校正器及其操作方法
CN201611842U (zh) 一种市电和电池双路供电的多路输出辅助开关电源
CN101908819A (zh) 一种浪涌抑制电路
CN213043879U (zh) 一种非隔离电源的关断电路及led驱动电源
CN208589779U (zh) 峰值电压保护电路
CN201877778U (zh) 太阳能路灯过流保护电路
CN212183788U (zh) 一种led浪涌保护电路
CN101854765B (zh) 具有自动调节过流保护点的镇流器及其照明灯具
CN208203634U (zh) 电源风扇新型温控电路
CN106877696A (zh) 基于TOPSwitch-GX开关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