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12505U - 转轴阻尼结构及收折支架 - Google Patents

转轴阻尼结构及收折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12505U
CN216812505U CN202220444662.8U CN202220444662U CN216812505U CN 216812505 U CN216812505 U CN 216812505U CN 202220444662 U CN202220444662 U CN 202220444662U CN 216812505 U CN216812505 U CN 2168125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pivot
accessory
rotating
suppor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446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锡鸿
李志炯
陈思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nzhi Shenz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nzhi Shenz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nzhi Shenz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nzhi Shenz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4466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125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125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125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转轴阻尼结构及收折支架,运用于连接在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转轴阻尼结构包括第一转轴配件、第二转轴配件、螺杆和螺帽,第一转轴配件的一端抵靠于第一转动部上,第一转轴配件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转动部后能沿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轴线方向可移动地伸入第二转轴配件的一端内,第二转轴配件安装于第二转动部上,并绕第二转轴配件的轴线的旋转方向上与第二转动部相对固定,第二转轴配件之远离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所述螺帽,螺杆的尾端依次穿过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后,并与所述螺帽螺纹连接,螺杆的头端抵靠于所述第一转轴配件;如此,通过转轴阻尼结构的设计,从而调节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的阻力大小。

Description

转轴阻尼结构及收折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转轴阻尼结构及收折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转轴在各行业频繁使用,对其精度、耐磨损、手感、工作环境等的要求日益增高;具有阻尼作用的转轴结构可以运用于各个领域中,特别是运用于支撑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手机支架中起到阻力效果的转轴阻尼结构较为常见,但其大多结构复杂,成本高,安装不便。
现有的可收折的支架,通过两个支撑板之间连接转轴阻尼结构使两者收折操作以使两个支撑板相互叠设收折,从而方便使用者存放支架,需要使用时再将两个支撑板展开并使用;但其转轴阻尼结构复杂,并且两个支撑板的展开收折操作频繁,使得两个支撑板之间容易出现摩擦阻力变小的现象,导致两个支撑板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松动,需要重新调节两个支撑板之间的阻力大小时,其操作调节麻烦,安装不便,适用范围小。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转轴阻尼结构及收折支架,其通过旋转调节螺杆以使第一、第二转轴配件相互靠近并与第一转动部之间摩擦接触形成阻力,利用螺杆与螺母之间的锁紧力实现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的阻力大小调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转轴阻尼结构,运用于连接在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所述转轴阻尼结构包括第一转轴配件、第二转轴配件、螺杆和螺帽,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一端抵靠于第一转动部上,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转动部后能沿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轴线方向可移动地伸入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一端内,所述第二转轴配件安装于第二转动部上,并在绕第二转轴配件的轴线的旋转方向上与第二转动部相对固定,所述第二转轴配件之远离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所述螺母,所述螺杆的尾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一转轴配件和第二转轴配件,并与所述螺帽螺纹连接,所述螺杆的头端抵靠于所述第一转轴配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轴配件伸入所述第二转轴配件内的一端具有沿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转轴配件之靠近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一端内具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槽配合的第一导向凸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转轴配件沿第二转轴配件的轴线方向可移动地安装于第二转动部上,并在旋紧所述螺杆后能抵靠于第一转动部的端面。
一种收折支架,包括有支撑板和所述的转轴阻尼结构;其中:所述支撑板设置有至少两个,其一所述支撑板上具有第一转动部,另一所述支撑板上具有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内,所述第二转轴配件沿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轴向活动式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部内,所述第一转轴配件朝向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一端延伸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穿过所述第一转动部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一端内部,所述螺帽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另一端内部,所述第一转轴配件上设置有贯穿第一转轴配件的通孔,所述螺杆穿过所述通孔并伸入所述第二转轴配件内连接于所述螺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设置有三个,三个支撑板分别定位为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板的前端、后端,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具有四个所述第一转动部,四个所述第一转动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前端、后端的左侧、右侧,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均具有一个所述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二转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前端的两个所述第一转动部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板的第二转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后端的两个所述第一转动部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动部上设置有第一凹腔,所述第二转动部上设置有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的内端面开设有第一让位口,所述第一凹腔通过所述第一让位口连通于所述第二凹腔,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凹腔内,并能抵靠于所述第一凹腔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转轴配件设置于第二凹腔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凹位和第二凹位,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中部设置有第二让位口,所述第一凹位与第二凹位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让位口连通,所述延伸部穿过所述第一让位口伸入所述第一凹位内,所述螺帽设置于所述第二凹位内,所述螺杆依次伸入所述通孔、第二让位口后连接于所述螺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凹位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凸部,所述延伸部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凸部适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以实现所述第一转轴配件能沿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轴向方向相对第二转轴配件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凹腔内设置有第二导向凸部,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凸部适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以实现所述第二转轴配件能在所述第二凹腔内沿第二转轴配件的轴向方向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三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后能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三支撑板转动后能收折叠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连接有脚托,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所述脚托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脚托可选择性地展开外露出所述第二容纳槽形成展开状态或收折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形成收纳状态;
所述脚托包括支撑件及连接于所述支撑件两端的转轴,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支撑件的下端形成平面部,所述支撑件之邻近所述转轴的周围形成圆弧部,所述支撑件之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形成侧端部,所述圆弧部与平面部相接,所述转轴的轴心朝向远离所述侧端部的相对另一侧偏离所述圆弧部的圆心,并且所述支撑件展开外露出所述第二容纳槽形成展开状态时,所述平面部贴合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侧壁。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二转动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支撑板转动角度的第一限位部,当第一支撑板转动至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形成180°夹角时,所述第一限位部抵于所述第二支撑板;
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三支撑板转动角度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三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可选择性地抵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上,以实现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展开定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旋转调节螺杆以使第一、第二转轴配件相互靠近并与第一转动部之间摩擦接触形成阻力,利用螺杆与螺母之间的锁紧力实现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的阻力大小调节,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操作简单,安装方便,使用稳定性佳,成本低,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提供的收折支架的第一使用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收折支架的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结构中的第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结构中的第二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脚托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提供的收折支架的第二使用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提供的收折支架的第三使用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收折支架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提供的收折支架处于收折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提供的收折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1、第一转动部 102、第二转动部
103、第一凹腔 104、第二凹腔
105、第一让位口 106、第二导向凸部
11、第一支撑板 111、第二容纳槽
112、凸块 113、第一限位部
12、第二支撑板 121、第一容纳槽
122、第二限位部 13、第三支撑板
131、第一缺口 132、第三限位部
14、外盖 15、脚托
151、第二缺口 152、第二胶垫
153、支撑件 154、转轴
155、平面部 156、圆弧部
157、侧端部 16、第一胶垫
17、第三胶垫 20、转轴阻尼结构
21、第一转轴配件 211、延伸部
212、通孔 213、第一导向槽
22、第二转轴配件 221、第一凹位
222、第二凹位 223、第二让位口
224、第二导向槽 225、第一导向凸部
23、螺杆 24、螺帽。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3与图10,其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轴阻尼结构20,运用于连接在第一转动部101和第二转动部102之间;该转轴阻尼结构20包括第一转轴配件21、第二转轴配件22、螺杆23和螺帽24,第一转轴配件21的一端抵靠于第一转动部101上,第一转轴配件2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转动部101后能沿第二转轴配件22的轴线方向可移动地伸入第二转轴配件22的一端内,第二转轴配件22安装于第二转动部102上,并在绕第二转轴配件22的轴线的旋转方向上与第二转动部102相对固定,第二转轴配件22之远离第一转轴配件21的另一端固定安装螺母24,螺杆23的尾端依次贯穿第一转轴配件21和第一转轴配件22,并与螺帽24螺纹连接,螺杆23的头端抵靠于第一转轴配件21;如此,通过转轴阻尼结构20的设计,利用螺杆23以使第一转轴配件21、第二转轴配件22可选择性地相互靠近并与第一转动部101之间摩擦接触形成阻力,通过螺杆23的旋紧力实现第一转动部101和第二转动部102之间的阻力大小调节,使用稳定性佳,适用范围广。
第一转轴配件21伸入第二转轴配件22内的一端具有沿第一转轴配件21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213,第二转轴配件22之靠近第一转轴配件21的一端内具有与第一导向槽213配合的第一导向凸部225;如此,通过第一导向槽213和第一导向凸部225的配合设置,在旋紧螺杆23时,第一转轴配件21与第二转轴配件22相互靠近夹持第一转动部101形成摩擦阻力。还有,第二转轴配件22沿第二转轴配件22的轴线方向可移动地安装于第二转动部102上,并在旋紧螺杆23后能抵靠于第一转动部101的端面。具体地,在第二转轴配件22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沿第二转轴配件22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槽224,在第二转动部102的内壁上设置有沿第二转动部102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凸部106,第二导向槽224与第二转动部102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二转轴配件22相对第二转动部102能沿第二转轴配件22的轴线方向可移动,而不能相对第二转动部102在绕第二转轴配件22的轴线的旋转方向上旋转。
如此,在旋紧螺杆23时,第一转轴配件21与第二转轴配件22相向移动而夹紧第一转动部101,使得第一转轴配件21与第一转动部101之间以及第二转轴配件22与第一转动部101之间均形成摩擦阻力,在外力的作用下将第二转动部102相对第一转动部101旋转时,第二转动部102能带动第一转轴配件21、第二转轴配件22、螺杆23以及螺帽24一起转动,使得第一转轴配件21与第一转动部101之间以及第二转轴配件22与第一转动部101之间的摩擦滑动起到良好的阻尼效果。
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收折支架,其包括有支撑板和上述的转轴阻尼结构20;其中:
支撑板设置有至少两个,其一支撑板上具有第一转动部101,另一支撑板上具有第二转动部102,第一转轴配件21的一端设置于第一转动部101内,第二转轴配件22沿第二转动部102的轴向活动式设置于第二转动部102内,第一转轴配件21朝向第二转轴配件22的一端延伸设置有延伸部211,延伸部211穿过第一转动部101并设置于第二转轴配件22的一端内部,螺帽24设置于第二转轴配件22的另一端内部,第一转轴配件21上设置有贯穿第一转轴配件的通孔212,螺杆23穿过通孔212并伸入第二转轴配件22内连接于螺帽24。
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板设置有三个,三个支撑板分别定位为第一支撑板11、第二支撑板12、第三支撑板13,第一支撑板11、第三支撑板13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板12的前端、后端。
第二支撑板上具有四个第一转动部101,四个第一转动部101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板12前端、后端的左侧、右侧,第一支撑板11和第三支撑板上均具有一个第二转动部102,第一支撑板11的第二转动部102设置于第二支撑板12前端的两个第一转动部101之间,第三支撑板13的第二转动部102设置于第二支撑板12后端的两个第一转动部101之间。
具体地,请一同参阅图3、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一转动部101上设置有第一凹腔103,第二转动部102上设置有第二凹腔104,第一凹腔103的内端面开设有第一让位口105,第一凹腔103通过第一让位口105连通于第二凹腔104,第一转轴配件21的一端设置于第一凹腔103内,并能抵靠于第一凹腔103的侧壁上,第二转轴配件22设置于第二凹腔104内,有利于空间的有效利用,结构紧凑。
此处,第二转轴配件2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凹位221和第二凹位222,第二转轴配件22的中部设置有第二让位口223,第一凹位221与第二凹位222之间通过第二让位口223连通,延伸部211穿过第一让位口105伸入第一凹位221内,螺帽24设置于第二凹位222内,螺杆23依次伸入通孔212、第二让位口223后连接于螺帽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位221呈圆柱状,第二凹位222呈六棱柱状,如此,第一凹位221和第二凹位222的设置,方便了延伸部211的移动导向和螺帽24的组装固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213设置于延伸部211的外周壁上,第一导向凸部225设置于第一凹位221内,第一导向凸部225适配于第一导向槽213内以实现第一转轴配件21能沿第二转轴配件22的轴向方向相对第二转轴配件22移动;以及,第二凹腔104内设置有第二导向凸部106,第二转轴配件22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槽224,第二导向凸部106适配于第二导向槽224内以实现第二转轴配件22能在第二凹腔104内沿第二转轴配件22的轴向方向移动;如此,第一导向凸部225和第一导向槽213的设置,有利于第一转轴配件21与第二转轴配件22之间的固定连接,同时,第二导向凸部106和第二导向槽224的设置,有利于第二转轴配件22在第二凹腔104内的组装固定。
参阅图6、图7以及图9所示,第二支撑板12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121,第三支撑板13朝向第二支撑板12转动后能收容于第一容纳槽121内,第一支撑板11朝向第三支撑板13转动后能收折叠设于第二支撑板12上,并位于第三支撑板13的上端;如此,第一容纳槽121的设置,使得第三支撑板13转动收纳于第一容纳槽121内,再将第一支撑板11转动叠设于第三支撑板13上,结构紧凑,以使产品折叠状态下的厚度变薄,占用空间小。
参阅图1、图2、图4、图5、图6所示,第一支撑板11上连接有脚托15,第一支撑板11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111,脚托15可转动式设置于第二容纳槽111内,脚托15可选择性地展开外露出第二容纳槽111形成展开状态或收折于第二容纳槽111内形成收纳状态。
脚托包括支撑件153及连接于支撑件153两端的转轴154,转轴154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容纳槽111内,支撑件153的下端形成平面部155,支撑件153之邻近转轴154的周围形成圆弧部156,支撑件153之远离转轴154的一侧形成侧端部157,圆弧部156与平面部155相接,转轴154的轴心朝向远离侧端部157的相对另一侧偏离圆弧部156的圆心,由于使得转轴154的轴心设置于偏离圆弧部156的圆心,使得支撑件153展开外露出第二容纳槽111形成展开状态时,平面部155能贴合于第二容纳槽111的侧壁,如此,使得脚托15的转动角度能限位在90°,而不会因为脚托15在展开后,平面部155与第二容纳槽111的侧壁存在间隙而导致脚托的转动角度大于90°,脚托15的转动角度限制在90°的作用是有利于能够在支撑移动终端时,有效防止移动终端滑落。
优选地,第二容纳槽111内设置有用于紧配脚托15的凸块112,有利于脚托15在第二容纳槽111的紧配定位,避免了脚托15收折后受到摇晃而脱出第二容纳槽111,保证了脚托15的收折牢固性,可用性佳。
还有,第一支撑板11的第二转动部102上设置有用于限制转动角度的第一限位部113,第一限位部113随第一支撑板11的展开收折以可选择性地抵于第二支撑板12上或与第二支撑板12保持有间距,当第一支撑板11转动至与第二支撑板12形成180°夹角时,第一限位部113抵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2;以实现第一支撑板11与第二支撑板12展开形成一个平面状后定位,以便供移动终端(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的底部放置。
参阅图7所示,第二支撑板12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三支撑板13转动角度的第二限位部122,第三支撑板13上设置有第三限位部132,第三限位部132可选择性地抵于第二限位部122上,第三限位部132抵靠于第二限位部122上后,第二支撑板与第三支撑板13之间形成一个钝角(如图1所示),以实现第三支撑板13的展开定位,实现对放置在第一支撑板11与第二支撑板12上的移动终端进行稳固支撑。
以及,第一支撑板11、第二支撑板12、第三支撑板13均设置有用于接触物体的第一胶垫16;优选地,第三支撑板13上设置有用于方便使用者展开第三支撑板13的第一缺口131,脚托15上设置有方便使用者展开脚托15的第二缺口151,且,脚托15上设置有第二胶垫152,第二支撑板12上设置有第三胶垫17,第三胶垫17设置有两个并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板12的左、右端,第一容纳槽121位于两个第三胶垫17之间;如此,第一胶垫16、第二胶垫152、第三胶垫17的设置,使得支撑板与桌面、电子产品等物体接触时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出现支撑板磨花电子产品、桌面等。
参阅图1所示,收折支架在第一使用状态下,第一支撑板11向外展开,第一支撑板11与第二支撑板12呈一直线设置,第三支撑板13向外展开,第三支撑板13与第二支撑板12呈钝角设置,脚托15向外展开,脚托15与第一支撑板11呈直角设置。
参阅图6所示,收折支架在第二使用状态下,第一支撑板11向外展开,第一支撑板11与第二支撑板1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并呈倒V形设置,第三支撑板13展开并放置于桌面上,第三支撑板13与第二支撑板1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脚托15向外展开,脚托15与第一支撑板11呈直角设置。
参阅图7与图8所示,收折支架在第三使用状态下,第一支撑板11向外展开,第三支撑板13向外展开,第一支撑板11、第三支撑板13与第二支撑板12之间的夹角相同,第二支撑板12放置于桌面上,第一支撑板11、第三支撑板13之间形成有用于放置电子产品的空间,且,电子产品的下端受限于两个第三胶垫17上。
参阅图9所示,收折支架在收折状态下,第三支撑板13向内收折并设置于第一容纳槽121内,脚托15向内收折并设置于第二容纳槽111内,第一支撑板11向内收折并叠设于第二支撑板12的两个第三胶垫17上。
另外,参阅图11所示,在第一凹腔103的外侧设置有外盖14,以封闭第一凹腔103,避免了转轴配件的外露,提高了产品的装饰性。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旋转调节螺杆以使第一、第二转轴配件相互靠近并与第一转动部之间摩擦接触形成阻力,利用螺杆与螺母之间的锁紧力实现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的阻力大小调节,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操作简单,安装方便,使用稳定性佳,成本低,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转轴阻尼结构,运用于连接在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阻尼结构包括第一转轴配件、第二转轴配件、螺杆和螺帽,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一端抵靠于第一转动部上,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转动部后能沿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轴线方向可移动地伸入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一端内,所述第二转轴配件安装于第二转动部上,并在绕第二转轴配件的轴线的旋转方向上与第二转动部相对固定,所述第二转轴配件之远离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所述螺帽,所述螺杆的尾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一转轴配件和第二转轴配件,并与所述螺帽螺纹连接,所述螺杆的头端抵靠于所述第一转轴配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阻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配件伸入所述第二转轴配件内的一端具有沿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转轴配件之靠近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一端内具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槽配合的第一导向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阻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配件沿第二转轴配件的轴线方向可移动地安装于第二转动部上,并在旋紧所述螺杆后能抵靠于第一转动部的端面。
4.一种收折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支撑板和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阻尼结构;其中:所述支撑板设置有至少两个,其一所述支撑板上具有第一转动部,另一所述支撑板上具有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内,所述第二转轴配件沿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轴向活动式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部内,所述第一转轴配件朝向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一端延伸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穿过所述第一转动部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一端内部,所述螺帽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另一端内部,所述第一转轴配件上设置有贯穿第一转轴配件的通孔,所述螺杆穿过所述通孔并伸入所述第二转轴配件内连接于所述螺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收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设置有三个,三个支撑板分别定位为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板的前端、后端,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具有四个所述第一转动部,四个所述第一转动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前端、后端的左侧、右侧,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均具有一个所述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二转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前端的两个所述第一转动部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板的第二转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后端的两个所述第一转动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收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上设置有第一凹腔,所述第二转动部上设置有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的内端面开设有第一让位口,所述第一凹腔通过所述第一让位口连通于所述第二凹腔,所述第一转轴配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凹腔内,并能抵靠于所述第一凹腔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转轴配件设置于第二凹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收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凹位和第二凹位,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中部设置有第二让位口,所述第一凹位与第二凹位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让位口连通,所述延伸部穿过所述第一让位口伸入所述第一凹位内,所述螺帽设置于所述第二凹位内,所述螺杆依次伸入所述通孔、第二让位口后连接于所述螺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收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位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凸部,所述延伸部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凸部适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以实现所述第一转轴配件能沿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轴向方向相对第二转轴配件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收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腔内设置有第二导向凸部,所述第二转轴配件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凸部适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以实现所述第二转轴配件能在所述第二凹腔内沿第二转轴配件的轴向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收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三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后能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三支撑板转动后能收折叠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收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连接有脚托,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所述脚托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脚托可选择性地展开外露出所述第二容纳槽形成展开状态或收折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形成收纳状态;
所述脚托包括支撑件及连接于所述支撑件两端的转轴,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支撑件的下端形成平面部,所述支撑件之邻近所述转轴的周围形成圆弧部,所述支撑件之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形成侧端部,所述圆弧部与平面部相接,所述转轴的轴心朝向远离所述侧端部的相对另一侧偏离所述圆弧部的圆心,并且所述支撑件展开外露出所述第二容纳槽形成展开状态时,所述平面部贴合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侧壁。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二转动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支撑板转动角度的第一限位部,当第一支撑板转动至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形成180°夹角时,所述第一限位部抵于所述第二支撑板;
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三支撑板转动角度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三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可选择性地抵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上,以实现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展开定位。
CN202220444662.8U 2022-03-03 2022-03-03 转轴阻尼结构及收折支架 Active CN2168125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44662.8U CN216812505U (zh) 2022-03-03 2022-03-03 转轴阻尼结构及收折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44662.8U CN216812505U (zh) 2022-03-03 2022-03-03 转轴阻尼结构及收折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12505U true CN216812505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42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44662.8U Active CN216812505U (zh) 2022-03-03 2022-03-03 转轴阻尼结构及收折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125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92279B2 (en) Foldable device and foldable fan and foldable table lamp applicable thereto
CA2500550C (en) Common pivot arrangement of portable computer
US10760727B2 (en) Display stand
US20140252180A1 (en) Screen supporting device
US8602375B2 (en) Portable and foldable support bracket
US20210059402A1 (en) Folding stand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216812505U (zh) 转轴阻尼结构及收折支架
CN210484385U (zh) 一种止转结构以及支架底座
CN214535397U (zh) 一种固定支架组件及显示装置
CN213405265U (zh) 一种多功能桌
CN212115396U (zh) 一种可折叠手机桌面支架
CN212960670U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折叠支架结构
CN214305970U (zh) 一种电子产品支架
CN110159653B (zh) 一种止转结构以及支架底座
CN110953240B (zh) 一种适合单手操作的枢纽器
KR200335534Y1 (ko) 절첩식 책상
KR200252196Y1 (ko) 노트북 스탠드
CN214480741U (zh) 一种便携式双向折叠轴联支架
CN215891850U (zh) 一种可调节式笔记本电脑支架
CN214959660U (zh) 一种可折叠摇臂式手机架
CN215862657U (zh) 一种具有手机支架的笔记本电脑支架
CN215111413U (zh) 一种移动电子产品可折叠支架
CN210112075U (zh) 一种桌面手机支架
CN219179828U (zh) 一种具备拓展坞功能的旋转支架
CN212909631U (zh) 可折叠旋转的支架及支架与手柄的组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