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87397U - 废水转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废水转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87397U
CN216787397U CN202220404325.6U CN202220404325U CN216787397U CN 216787397 U CN216787397 U CN 216787397U CN 202220404325 U CN202220404325 U CN 202220404325U CN 216787397 U CN216787397 U CN 2167873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water
wastewater
waste water
canti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0432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磊
刘玉华
雷恒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stern Power Plant Of Shenzhen Ener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040432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873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873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873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废水转移装置,包括具有蓄水腔的密封罐、具有吸气管道的卧式离心泵、具有导流腔的悬臂和吸杆;吸气管道与蓄水腔连通,悬臂的一端连接有和导流腔连通、还与蓄水腔连通的软管;吸杆自上至下贯穿悬臂设置,具有贯穿底面的吸水腔和连通吸水腔和导流腔的出水口。使用时,移动悬臂的位置,使吸杆下端伸入废水池;同时,利用卧式离心泵的吸力,通过吸气管道和蓄水腔的连通关系,抽出蓄水腔内的空气和液体以形成负压环境;废水经过吸水腔和导流腔进入蓄水腔内,实现了废水的转移。本申请提供的废水转移装置,避免了卧式离心泵和废水的接触,且最大程度上减小了装置与废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废水转移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废水转移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水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成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会集中于废水池中,由于废水池的容量有限,因此为避免废水池超载,需要定期转移废水,并对废水中的各类物质进行处理;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废水转移设备一般是使用液下泵,利用泵体的输送效果对废水进行转移。
发明人发现,在利用液下泵进行废水转移时,液下泵结构中的叶轮、轴承、机封等都会浸泡在废液之中。由于部分废水会具有较强腐蚀性,并且在液下泵运行过程中无法加油保养,因此泵体容易出现腐蚀损坏,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降低了废水转移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废水转移装置,旨在解决现有废水转移装置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腐蚀损坏,从而导致废水转移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废水转移装置,包括:
密封罐,用于安装在废水池外侧的地面上,具有蓄水腔;
卧式离心泵,具有吸气管道;所述吸气管道与所述蓄水腔连通,用于抽出所述蓄水腔内的空气和液体以形成负压环境;
悬臂,内部具有导流腔;所述悬臂的其中一端连接有与所述导流腔连通的软管;所述软管还与所述蓄水腔连通;以及
吸杆,自上至下贯穿所述悬臂设置;所述吸杆具有贯通自身底面的吸水腔,还具有连通所述吸水腔和所述导流腔的出水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废水转移装置还包括:
滑动座,用于沿水平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废水池外侧的地面上,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废水池;
其中,所述悬臂与所述滑动座相连,所述滑动座滑动能够带动所述悬臂同步移动,以使所述吸杆移动至所述废水池的中心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滑动座的底部具有用于限制所述滑动座滑动方向的滑轨;所述滑轨的顶面具有滑槽,所述滑动座的底部适于滑动插接在所述滑槽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滑轨上具有沿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滑动座上具有适于与任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孔连通的第二定位孔;
所述滑轨和所述滑动座之间具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适于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以限制所述滑动座相当于所述滑轨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吸水腔采用自上至下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蓄水腔采用自上至下横截面面积逐渐缩小的缩口结构;所述密封罐的底面连接有出料管道,所述出料管道上具有第一阀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密封罐通过支撑架安装在所述废水池外侧的地面上;所述密封罐的底部具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法兰盘,所述支撑架适于与所述法兰盘相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密封罐的顶面连接有与所述蓄水腔连通的注水管道,所述注水管道上具有第二阀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吸杆的外周壁上具有向外延伸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捣杆;多个所述捣杆沿所述支撑杆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捣杆均自上至下延伸,且下端适于插入所述废水池内;所述吸杆连接有用于驱动自身旋转的旋转驱动组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吸杆的上端处于所述悬臂的上方;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包括:
转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悬臂的上表面,且动力输出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以及
传动带,包绕于所述转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和所述吸杆的外周;
在所述转动电机启动时,所述转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所述传动带而带动所述吸杆转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移动悬臂的位置,能够使吸杆的下端伸入废水池的废水之中;同时,利用卧式离心泵的吸力,通过吸气管道和蓄水腔的连通关系,抽出蓄水腔内的空气和液体以形成负压环境;废水经过吸水腔和导流腔进入蓄水腔内,随后水位逐渐上升至吸气管道和蓄水腔的连通处,废水经过卧式离心泵输出至外界,实现了废水的转移。
本实施例提供的废水转移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卧式离心泵和废水的接触,且最大程度上减小了装置与废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废水转移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废水转移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4为图3上圆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上圆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采用的吸杆和旋转驱动组件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采用的滑动座和滑轨组合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密封罐;11、蓄水腔;12、出料管道;121、第一阀体;13、注水管道;131、第二阀体;14、法兰盘;2、卧式离心泵;21、吸气管道;3、悬臂;31、导流腔;32、软管;4、吸杆;41、吸水腔;42、出水口;43、支撑杆;431、捣杆;5、旋转驱动组件;51、转动电机;52、传动带;6、滑动座;61、第二定位孔;7、滑轨;71、滑槽;72、第一定位孔;8、定位杆;9、支撑架;100、废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7,现对本申请提供的废水转移装置进行说明。废水转移装置,包括密封罐1、卧式离心泵2、悬臂3和吸杆4。
密封罐1用于安装在废水池100外侧的地面上,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叙述,定义密封罐1处于废水池100的前方。
密封罐1的内部具有能够充入废水的蓄水腔11。
卧式离心泵2是根据离心力原理进行设计的,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叶片带动水转动,将水甩出,从而达到介质输送的目的。卧式离心泵2有好多种,从使用上可以分为民用与工业用泵;从输送介质上可以分为清水泵、杂质泵、耐腐蚀泵等。
卧式离心泵2具有吸气管道21,该吸气管道21与蓄水腔11连通,用于抽出蓄水腔11内的空气和液体,以使蓄水腔11内部形成负压环境。
悬臂3的内部具有导流腔31。
悬臂3的其中一端连接有与导流腔31连通的软管32,该软管32还与蓄水腔11连通;由于悬臂3通过软管32和密封罐1相连,因此悬臂3能够利用软管32的伸缩性能而发生平移。
吸杆4自上至下贯穿悬臂3设置。
吸杆4具有贯通自身底面的吸水腔41,还具有连通吸水腔41和导流腔31的出水口42。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移动悬臂3的位置,能够使吸杆4的下端伸入废水池100的废水之中;同时,利用卧式离心泵2的吸力,通过吸气管道21和蓄水腔11的连通关系,抽出蓄水腔11内的空气和液体以形成负压环境;废水经过吸水腔41和导流腔31进入蓄水腔11内,随后水位逐渐上升至吸气管道21和蓄水腔11的连通处,废水经过卧式离心泵2输出至外界,实现了废水的转移。
本实施例提供的废水转移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卧式离心泵2和废水的接触,且最大程度上减小了装置与废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废水转移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悬臂3和地面之间可以采用如图1和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1和图5,废水转移装置还包括滑动座6。
滑动座6用于沿水平方向滑动设置在废水池100外侧的地面上,以靠近或远离废水池10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滑动座6的滑动方向为前后方向。
其中,悬臂3与滑动座6相连,滑动座6滑动能够带动悬臂3同步移动,以使吸杆4移动至废水池100的中心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悬臂3利用滑动座6的滑动特性,确保吸杆4能够移动至不同大小的废水池100中心处,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滑动座6和地面之间可以采用如图5和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5和图7,滑动座6的底部具有用于限制滑动座6滑动方向的滑轨7。
滑轨7的顶面具有滑槽71,滑动座6的底部适于滑动插接在滑槽71内;如图7所示,滑动座6的底部采用和滑槽71相适配的T字型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轨7能够确保滑动座6的滑动方向处于前后方向,避免滑动座6偏移导致吸杆4无法准确定位,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滑轨7和滑动座6之间可以采用如图5和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5和图7,滑轨7上具有沿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定位孔72,滑动座6上具有适于与任一个第一定位孔72连通的第二定位孔61。
滑轨7和滑动座6之间具有定位杆8,定位杆8适于依次穿过第一定位孔72和第二定位孔61,以限制滑动座6相当于滑轨7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上述滑动座6,令第二定位孔61与任一个第一定位孔72连通,之后插入定位杆8限定滑动座6相对于滑轨7的位置,提高了本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吸水腔41可以采用如图3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6,吸水腔41采用自上至下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水腔41的开口为大口径端,在尽量降低吸杆4与废水接触面积的同时,确保了吸水腔41对废水池100的吸水效率,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密封罐1可以采用如图1和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1和图2,蓄水腔11采用自上至下横截面面积逐渐缩小的缩口结构。
密封罐1的底面连接有出料管道12,出料管道12上具有第一阀体1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水中的杂质逐渐沉没于蓄水腔11的内底壁上,随后沿缩口侧面沉积在出料管道12和密封罐1的连接处;打开第一阀体121,能够将携带杂质的废水输出至外界,降低了蓄水腔11内部杂质量,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整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密封罐1和地面之间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3,密封罐1通过支撑架9安装在废水池100外侧的地面上,其具体连接方式为:密封罐1的底部具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法兰盘14,支撑架9适于与法兰盘14相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架9确保密封罐1外底面与地面保持间距,从而能够使出料管道12顺利伸出,提高了本装置的结构稳定性的同时,避免出料管道12受到压力而发生堵塞,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密封罐1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3,密封罐1的顶面连接有与蓄水腔11连通的注水管道13,注水管道13上具有第二阀体13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启第二阀体131能够将注水管道13和蓄水腔11连通,将注水管道13和外界水源连通,令外界水源进入蓄水腔11内进行冲刷,保证蓄水腔11内部的整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吸杆4可以采用如图1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1和图6,吸杆4的外周壁上具有向外延伸的支撑杆43,支撑杆4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捣杆431。
多个捣杆431沿支撑杆43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捣杆431均自上至下延伸,且下端适于插入废水池100内。
并且,吸杆4还连接有用于驱动自身旋转的旋转驱动组件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旋转驱动组件5驱动吸杆4旋转,同时支撑杆43和捣杆431的组合件搅动废水池100内的废水,使废水和内部杂质向废水池100的中心处偏移,也就是集中在吸杆4下端附近,从而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旋转驱动组件5可以采用如图1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1和图6,吸杆4的上端处于悬臂3的上方,通过转动吸杆4的上端,能够同步带动吸杆4下端旋转。
旋转驱动组件5包括转动电机51和传动带52。
转动电机51固定设置在悬臂3的上表面,且动力输出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
传动带52包绕于转动电机51的动力输出轴和吸杆4的外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电机51启动时,转动电机51的动力输出轴通过传动带52而带动吸杆4转动,实现了吸杆4的自动化旋转,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稳定性和使用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废水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密封罐,用于安装在废水池外侧的地面上,具有蓄水腔;
卧式离心泵,具有吸气管道;所述吸气管道与所述蓄水腔连通,用于抽出所述蓄水腔内的空气和液体以形成负压环境;
悬臂,内部具有导流腔;所述悬臂的其中一端连接有与所述导流腔连通的软管;所述软管还与所述蓄水腔连通;以及
吸杆,自上至下贯穿所述悬臂设置;所述吸杆具有贯通自身底面的吸水腔,还具有连通所述吸水腔和所述导流腔的出水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转移装置还包括:
滑动座,用于沿水平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废水池外侧的地面上,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废水池;
其中,所述悬臂与所述滑动座相连,所述滑动座滑动能够带动所述悬臂同步移动,以使所述吸杆移动至所述废水池的中心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水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座的底部具有用于限制所述滑动座滑动方向的滑轨;所述滑轨的顶面具有滑槽,所述滑动座的底部适于滑动插接在所述滑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水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上具有沿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滑动座上具有适于与任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孔连通的第二定位孔;
所述滑轨和所述滑动座之间具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适于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以限制所述滑动座相当于所述滑轨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腔采用自上至下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腔采用自上至下横截面面积逐渐缩小的缩口结构;所述密封罐的底面连接有出料管道,所述出料管道上具有第一阀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水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罐通过支撑架安装在所述废水池外侧的地面上;所述密封罐的底部具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法兰盘,所述支撑架适于与所述法兰盘相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罐的顶面连接有与所述蓄水腔连通的注水管道,所述注水管道上具有第二阀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杆的外周壁上具有向外延伸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捣杆;多个所述捣杆沿所述支撑杆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捣杆均自上至下延伸,且下端适于插入所述废水池内;所述吸杆连接有用于驱动自身旋转的旋转驱动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废水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杆的上端处于所述悬臂的上方;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包括:
转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悬臂的上表面,且动力输出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以及
传动带,包绕于所述转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和所述吸杆的外周;
在所述转动电机启动时,所述转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所述传动带而带动所述吸杆转动。
CN202220404325.6U 2022-02-25 2022-02-25 废水转移装置 Active CN2167873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4325.6U CN216787397U (zh) 2022-02-25 2022-02-25 废水转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4325.6U CN216787397U (zh) 2022-02-25 2022-02-25 废水转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87397U true CN216787397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18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04325.6U Active CN216787397U (zh) 2022-02-25 2022-02-25 废水转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873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21843A (zh) 一种防堵塞的潜水泵
CN110973656A (zh) 一种一体化节水自动清洗机
CN216787397U (zh) 废水转移装置
CN212744446U (zh) 一种防止水泵漏水的真空罐装置
CN113250968A (zh) 一种虹吸+电泵供水式取水泵船
CN211340935U (zh) 一种河道淤泥清理装置
CN105604959B (zh) 动力切换组合式农用水泵
CN203685598U (zh) 一种强自吸双吸式自吸泵
CN103603806B (zh) 一种强自吸双吸式自吸泵
CN111963451B (zh) 一种自适应水深的井用潜水泵
CN207864186U (zh) 一种螺旋变频轴流泵
CN109973402B (zh) 一种高效潜水泵
CN213450860U (zh) 一种无密封自控自吸泵
CN219472364U (zh) 一种防回流潜水泵
CN218509768U (zh) 一种污水处理离心泵
CN215762416U (zh) 一种基于排污泵用的自洁式无障碍叶轮
CN220726501U (zh) 一种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结构
CN211343452U (zh) 一种具有加长泵轴的水泵
CN216606273U (zh) 一种泵体冲洗装置
CN213598238U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液下泵
CN217898212U (zh) 一种下吸式潜水泵结构
CN210290177U (zh) 一种卧式潜水泵
CN216554478U (zh) 一种深井潜水泵防砂逆止阀
CN214499431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便于移动的立式轴流泵
CN220622288U (zh) 一种永磁体电机潜水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9

Address after: 518120 Xiashaweitou Jiao, Dapeng Town, Dape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EASTERN POWER PLANT OF SHENZHEN ENERGY Corp.

Address before: 518000 Xiasha Weighing Head Cape, Dapeng Town, Dape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iu 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