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50177U - 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750177U CN216750177U CN202123276762.9U CN202123276762U CN216750177U CN 216750177 U CN216750177 U CN 216750177U CN 202123276762 U CN202123276762 U CN 202123276762U CN 216750177 U CN216750177 U CN 2167501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plate
- groove
- plate
- protection plate
- extension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电池下护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包括第一护板,第一护板的一端设有第二护板,第二护板面向第一护板的一端开设有内置槽,内置槽的内侧设有延伸框,延伸框面向第一护板的一端与第一护板的侧壁固定连接,延伸框的上方设有滑动槽,滑动槽开设于第二护板内壁的中部,且滑动槽的底部与延伸框的内壁相连通,滑动槽一端的内侧设有配合柱,配合柱的底部与延伸框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有利于组成汽车电池下护板整体的同时,配合所设的内置槽与延伸框,能够使得延伸框一端有效与第一护板侧壁固定连接下,实现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之间的良好拉伸调整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下护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
背景技术
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对于每个电动汽车中都配备有专用电池,电动汽车的电池分两大类:蓄电池和燃料电池,蓄电池适用于纯电动汽车,包括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钠硫电池、二次锂电池、空气电池、三元锂电池。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电动汽车的蓄电池在安装的时候往往需要相应的下护板结构进行保护,然而现有的电池下护板存在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且通常为一体化铸模而成,从而导致下护板整体的大小难以实现有效调整工作的同时,使得整体难以适用不同规格电池的安装,造成下护板结构的使用存在较大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包括第一护板,所述第一护板的一端设有第二护板,所述第二护板面向第一护板的一端开设有内置槽,所述内置槽的内侧设有延伸框,所述延伸框面向第一护板的一端与第一护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延伸框的上方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开设于第二护板内壁的中部,且滑动槽的底部与延伸框的内壁相连通,所述滑动槽一端的内侧设有配合柱,所述配合柱的底部与延伸框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且配合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片,所述限位片位于第二护板的内侧,且限位片的底部与第二护板底端的内壁相接触,所述延伸框两侧端的内腔均开设有穿设孔,且延伸框的两侧端均设有定位螺栓,两侧所述定位螺栓的一端均贯穿穿设孔内腔以及第二护板的侧端并与穿设孔内腔以及第二护板的侧端相螺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得以实现组装构成下护板整体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内置槽呈“U”字形槽体结构,所述延伸框呈“U”字形板体结构,且延伸框靠近第一护板的一端与内置槽的开口端相齐平。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对所设内置槽以及延伸框结构的限定,有利于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之间进行位置调整的同时,便于保证二者之间底部的连接性。
进一步的,所述穿设孔设有多组,多组所述穿设孔分别贯穿延伸框两侧端的内腔,且多组穿设孔在延伸框的两侧端分别呈“一”字形水平均匀分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多个穿设孔,能够对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位置调整后,配合定位螺栓作用下起到对二者的有效定位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护板底端的内腔开设有主体槽,且主体槽贯穿第一护板底端的内腔,所述主体槽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金属板,所述金属板的顶部设有两组半导体制冷块,两组所述半导体制冷块均位于主体槽顶端的内侧,且两组半导体制冷块的顶部均与主体槽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主体槽,起到对其内侧所设结构的有效承接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散热翅,所述散热翅位于主体槽底端的内侧,且散热翅在金属板的底部呈倾斜状设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金属板、半导体制冷块以及散热翅,起到对安装于本体下护板上电池的良好散热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护板底端的内腔开设有辅助槽,所述辅助槽位于内置槽的一侧边,且辅助槽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通孔网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辅助槽以及通孔网板,起到对电池的有效辅助散热效益。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通过设置的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有利于组成汽车电池下护板整体的同时,配合所设的内置槽与延伸框,能够使得延伸框一端有效与第一护板侧壁固定连接下,实现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之间的良好拉伸调整效果,从而起到适用于不同规格电池的安装工作,通过设置的滑动槽、配合柱以及限位片,便于对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之间延伸工作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并利用所设的两组定位螺栓以及多个穿设孔,实现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位置调整前后的良好定位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第二护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延伸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整体底端仰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
1、第一护板;2、第二护板;3、内置槽;4、延伸框;5、滑动槽;6、配合柱;7、限位片;8、穿设孔;9、定位螺栓;10、主体槽;11、金属板;12、半导体制冷块;13、散热翅;14、辅助槽;15、通孔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请参阅图1和图2、3,包括第一护板1,第一护板1的一端设有第二护板2,第二护板2面向第一护板1的一端开设有内置槽3,内置槽3的内侧设有延伸框4,延伸框4面向第一护板1的一端与第一护板1的侧壁固定连接,内置槽3呈“U”字形槽体结构,延伸框4呈“U”字形板体结构,且延伸框4靠近第一护板1的一端与内置槽3的开口端相齐平,延伸框4的上方设有滑动槽5,滑动槽5开设于第二护板2内壁的中部,且滑动槽5的底部与延伸框4的内壁相连通,滑动槽5一端的内侧设有配合柱6,配合柱6的底部与延伸框4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且配合柱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片7,限位片7位于第二护板2的内侧,且限位片7的底部与第二护板2底端的内壁相接触,延伸框4两侧端的内腔均开设有穿设孔8,且延伸框4的两侧端均设有定位螺栓9,两侧定位螺栓9的一端均贯穿穿设孔8内腔以及第二护板2的侧端并与穿设孔8内腔以及第二护板2的侧端相螺接,穿设孔8设有多组,多组穿设孔8分别贯穿延伸框4两侧端的内腔,且多组穿设孔8在延伸框4的两侧端分别呈“一”字形水平均匀分布,通过设置的多个穿设孔8,其本体设置有多个,对其的数量的限定应根据实际延伸框4本体的大小,以及实际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2调整距离的精度而定,且并不局限于附图中所展示的数量,对穿设孔8的设置,便于保证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2之间位置良好调整的作用下,能够配合所设的两组定位螺栓9并对二者位置调整前后起到良好的定位效果,从而保证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能。
请参阅图1和图4,第一护板1底端的内腔开设有主体槽10,且主体槽10贯穿第一护板1底端的内腔,主体槽10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金属板11,金属板11的顶部设有两组半导体制冷块12,两组半导体制冷块12均位于主体槽10顶端的内侧,且两组半导体制冷块12的顶部均与主体槽10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金属板1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散热翅13,散热翅13位于主体槽10底端的内侧,且散热翅13在金属板11的底部呈倾斜状设计,第二护板2底端的内腔开设有辅助槽14,辅助槽14位于内置槽3的一侧边,且辅助槽14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通孔网板15,通过设置的主体槽10,有利于对金属板11、半导体制冷块12以及散热翅13有效安置的同时,利用半导体制冷块12对热量的吸收并传导作用,使得金属板11与散热翅13起到对热量的良好散发效益,所设的金属板11本体呈铜金属质体材料,拥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从而使得整体的相互配合下,能够对第一护板1以及第二护板2内侧所安装的电池,起到良好的辅助散热效果,防止电池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热量而存在难以散热的问题,提高整体的实用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时,整体处于静置状态,当需要对相应汽车电池进行安装并适用不同电池规格时,可对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2之间位置进行调整工作,并在调整时拧开两组定位螺栓9的同时,对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2之间进行拉伸工作,且拉伸至需要距离的同时,使得某一穿设孔8的内腔与定位螺栓9的定位位置向对应即可,并在拉伸的同时,延伸框4在内置槽3的开口端进行延展,配合柱6在滑动槽5的内壁进行滑动,调整完毕后,将两组定位螺栓9进行复位,且此时定位螺栓9贯穿所对应的穿设孔8,以此实现整体的下护板大小调整的同时,得以适用不同规格电池的安装作用,并可完成后续的电池安装工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包括第一护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1)的一端设有第二护板(2),所述第二护板(2)面向第一护板(1)的一端开设有内置槽(3),所述内置槽(3)的内侧设有延伸框(4),所述延伸框(4)面向第一护板(1)的一端与第一护板(1)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延伸框(4)的上方设有滑动槽(5),所述滑动槽(5)开设于第二护板(2)内壁的中部,且滑动槽(5)的底部与延伸框(4)的内壁相连通,所述滑动槽(5)一端的内侧设有配合柱(6),所述配合柱(6)的底部与延伸框(4)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且配合柱(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片(7),所述限位片(7)位于第二护板(2)的内侧,且限位片(7)的底部与第二护板(2)底端的内壁相接触,所述延伸框(4)两侧端的内腔均开设有穿设孔(8),且延伸框(4)的两侧端均设有定位螺栓(9),两侧所述定位螺栓(9)的一端均贯穿穿设孔(8)内腔以及第二护板(2)的侧端并与穿设孔(8)内腔以及第二护板(2)的侧端相螺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槽(3)呈“U”字形槽体结构,所述延伸框(4)呈“U”字形板体结构,且延伸框(4)靠近第一护板(1)的一端与内置槽(3)的开口端相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穿设孔(8)设有多组,多组所述穿设孔(8)分别贯穿延伸框(4)两侧端的内腔,且多组穿设孔(8)在延伸框(4)的两侧端分别呈“一”字形水平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1)底端的内腔开设有主体槽(10),且主体槽(10)贯穿第一护板(1)底端的内腔,所述主体槽(10)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金属板(11),所述金属板(11)的顶部设有两组半导体制冷块(12),两组所述半导体制冷块(12)均位于主体槽(10)顶端的内侧,且两组半导体制冷块(12)的顶部均与主体槽(10)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板(1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散热翅(13),所述散热翅(13)位于主体槽(10)底端的内侧,且散热翅(13)在金属板(11)的底部呈倾斜状设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护板(2)底端的内腔开设有辅助槽(14),所述辅助槽(14)位于内置槽(3)的一侧边,且辅助槽(14)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通孔网板(1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276762.9U CN216750177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276762.9U CN216750177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750177U true CN216750177U (zh) | 2022-06-14 |
Family
ID=81937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276762.9U Active CN216750177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750177U (zh) |
-
2021
- 2021-12-24 CN CN202123276762.9U patent/CN21675017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72128B (zh) | 一种电池模组 | |
CN105529507A (zh) | 一种基于圆柱电芯极片的水冷模组 | |
CN216750177U (zh) | 一种汽车电池下护板 | |
CN114142149B (zh) | 一种防刺穿锂电池模块箱及其装配工艺 | |
CN113644354A (zh) | 一种电池顶盖结构、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2676401U (zh) | 一种新能源动力锂电池散热保护箱 | |
CN220130235U (zh) | 一种便于散热的换电式纯电动半挂牵引车 | |
CN204793114U (zh) | 动力电池车载电池包的铜管传导结构 | |
CN219321557U (zh) | 一种电池及电池包 | |
CN216362148U (zh) | 一种动力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 |
CN217114582U (zh) | 正极盖板组件、负极盖板组件及圆形动力电池 | |
CN212473078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托架 | |
CN213459905U (zh) | 一种提升软包锂离子电池极片导电率的结构 | |
CN211980831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装置 | |
CN211208537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具有减震散热功能的电池盒 | |
CN204118197U (zh) | 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模块 | |
CN208423022U (zh) | 一种锂电池盒 | |
CN210379183U (zh) | 一种电池模组端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 |
CN211265632U (zh) | 一种新型圆形动力电池结构件 | |
CN217589102U (zh) |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电池散热装置 | |
CN217280935U (zh) | 一种锂电池的高性能复合金属散热片 | |
CN218182326U (zh) | 一种电池外壳、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1494837U (zh) | 压平工装及电芯组装系统 | |
CN112277609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风道冷却装置 | |
CN216597824U (zh) | 一种电池盒与车架的集成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