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44694U - 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44694U
CN216744694U CN202220069374.9U CN202220069374U CN216744694U CN 216744694 U CN216744694 U CN 216744694U CN 202220069374 U CN202220069374 U CN 202220069374U CN 216744694 U CN216744694 U CN 2167446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nnel
opening
exhaust
inter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6937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海琼
朱晓芳
许英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6937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446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446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446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新风进口、排风进口、排风出口,新风进口和排风进口位于壳体顶端,排风出口位于壳体侧壁;壳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预处理部、排风部、制冷件,制冷件上方设置有混风部,混风部位于预处理部和排风部的侧面;混风部包括回风通道和混风通道,混风通道位于回风通道与预处理部之间,且排风出口与回风通道连通,排风进口通过回风通道与混风通道连通,新风进口通过预处理部与混风通道连通;混风通道与排风部和制冷件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在满足新风一体机的功能需要的基础上,合理安装各功能部件的位置,进而减少一体机的安装空间,降低一体机的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
背景技术
新风环境一体机的作用是净化室内空气,改善室内环境,其中,环境一体机的新风系统将室外的空气经过净化后导入室内,同时将室内的空气排放到室外,通过置换室内的污浊空气,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
现有技术中,需要对通入室内的空气调节湿度和温度,以满足室内使用需要,然而新风一体机具有过多的功能时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从而提高了新风一体机的使用成本,不便于新风一体机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实现在满足新风一体机的功能需要的基础上,合理安装各功能部件的位置,进而减少一体机的安装空间,降低一体机的使用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新风进口、排风进口、排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排风进口位于所述壳体顶端,所述排风出口位于所述壳体侧壁;
所述壳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预处理部、排风部、制冷件,所述制冷件上方设置有混风部,所述混风部位于所述预处理部和所述排风部的侧面;
所述混风部包括回风通道和混风通道,所述混风通道位于所述回风通道与所述预处理部之间,且所述排风出口与所述回风通道连通,所述排风进口通过所述回风通道与所述混风通道连通,所述新风进口通过所述预处理部与所述混风通道连通;所述混风通道与所述排风部和所述制冷件连通,所述制冷件与所述排风部连通;
所述回风通道和所述混风通道上设置有用于换热的换热件。
优选的,所述预处理部包括预处理腔,所述预处理腔内设置有第一风机,所述新风进口通过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预处理腔连通,所述预处理腔内沿新风运动方向依次设置有低效过滤网、高效过滤网、除湿器,所述除湿器远离所述高效过滤网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通口,所述预处理腔通过所述第一通口与所述混风通道连通。
优选的,所述制冷件包括蒸发腔、制冷腔、排风腔,所述蒸发腔与所述混风通道、所述回风通道、所述排风部连通,所述制冷腔与所述排风腔连通,所述蒸发腔内设置有蒸发器,所述制冷腔内设置有冷凝器和水箱,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水箱连通,所述冷凝器下方设置有用于盛水的接水盘,所述排风腔内设置有用于排风的排风扇。
优选的,所述回风通道上设置有第二通口和第三通口,所述第二通口与所述第一通口对应设置,所述回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二通口与所述混风通道连通,且所述第二通口上设置有第一风阀,所述混风通道内设置有涡轮风机,所述混风通道通过所述涡轮风机与所述蒸发腔连通,所述回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三通口与所述蒸发腔连通,所述第三通口上设置有回风件。
优选的,所述蒸发腔上设置有第四通口和第五通口,所述混风通道通过所述第四通口与所述蒸发腔连通,所述第四通口上设置有第二风阀,所述蒸发腔通过所述第五通口与所述排风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排风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自然风通道、热风通道、冷风通道,所述自然风通道连通有自然风出口,所述预处理腔通过所述混风通道和所述自然风通道与所述自然风出口连通,所述热风通道连通有热风出口,所述冷风通道连通有冷风出口,所述蒸发腔通过所述第五通口和所述热风通道与所述热风出口连通,所述蒸发腔通过所述第五通口和所述冷风通道与所述冷风出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蒸发腔与所述热风通道和所述冷风通道之间设置有加热腔,所述蒸发腔通过所述加热腔与所述热风通道和所述冷风通道连通,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加热板,所述加热板位于所述热风通道与所述冷风通道之间,所述自然风通道内设置有引自然风机,所述引自然风机与所述混风通道连通,所述热风通道内设置有引热风机,所述冷风通道内设置有引冷风机,所述引热风机和所述引冷风机均与所述加热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自然风通道、所述热风通道、所述冷风通道内均设置有杀菌件。
优选的,所述换热件包括换热芯,所述换热芯位于所述涡轮风机与所述第二通口之间,所述回风通道与所述混风通道通过所述换热芯进行热交换。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口和所述第二通口上方分别设置有导流板,两所述导流板倾斜设置,两所述导流板倾斜方向便于由所述第一通口排出的新风和所述第二通口排出的回风混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1.预处理部对外部环境的新风进行预处理,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将预处理后的新风直接导入室内,或者将新风通过调温后导入室内,或者使新风与回风混合后导入室内,其具有多种选择,以适应不同需要,且一体机结构紧凑,减少一体机的占用面积。
2.回风通道内的回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使部分回风与新风混合导入室内,或者使回风与新风换热后导入室内,进而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向室内导入自然风的流程图;
图3为向室内导入新风的流程图;
图4为向室内导入混风的流程图;
图5为向室内导入回风的流程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壳体,2-新风进口,3-排风进口,4-排风出口,5-回风通道,6-混风通道,7-预处理腔,8-第一风机,9-低效过滤网,10-高效过滤网,11-除湿器,12-第一通口,13-蒸发腔,14-制冷腔,15-排风腔,16-蒸发器,17-冷凝器,18-水箱,19-接水盘,20-排风扇,21-第二通口,22-第三通口,23-第一风阀,24-涡轮风机,25-第四通口,26-第五通口,27-第二风阀,28-自然风通道,281-自然风出口,282-引自然风机,29-热风通道,291-热风出口,292-引热风机,30-冷风通道,301-冷风出口,302-引冷风机,31-加热腔,32-加热板,33-换热芯,34-导流板,35-压缩机,36-电源,37-紫外线灯,38-挡板,39-回风过滤网,40-支板,41-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包括壳体1,壳体1上设置有新风进口2、排风进口3、排风出口4,新风进口2和排风进口3位于壳体1顶端,排风出口4位于壳体1侧壁;壳体1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预处理部、排风部、制冷件,制冷件上方设置有混风部,混风部位于预处理部和排风部的侧面;混风部包括回风通道5和混风通道6,混风通道6位于回风通道5与预处理部之间,且排风出口4与回风通道5连通,排风进口3通过回风通道5与混风通道6连通,新风进口2通过预处理部与混风通道6连通;混风通道6与排风部和制冷件连通,制冷件与排风部连通;回风通道5和混风通道6上设置有用于换热的换热件。
预处理部对外部环境新风进行预处理,使得新风满足初步使用要求,处理完毕的新风进入混风通道6内,根据实际使用需要,新风可以直接由排风部进入室内,或者新风经过调温后由排风部进入室内。回风通道5用来排出室内空气,其中排风进口3位于排风出口4上方,使得屋内回风的运动方向与新风的运动方向相同,根据使用需求,回风通道5内的部分回风可以与混风通道6内的新风混合重新导入室内,另一部分回风由排风出口4导出室外,或者回风通道5内的回风通过换热件与混风通道6内的新风换热后由排风出口4导出室外。
制冷件用来对导入室内的新风进行制冷,由混风通道6内的新风或者混风经过制冷件后,新风或者混合降温后排入排风部内,并由排风部导入室内。
本技术方案中,回风通道5内设置有第二风机41,以便于回风的正常运动。
进一步优化方案,预处理部包括预处理腔7,预处理腔7内设置有第一风机8,新风进口2通过第一风机8与预处理腔7连通,预处理腔7内沿新风运动方向依次设置有低效过滤网9、高效过滤网10、除湿器11,除湿器11远离高效过滤网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通口12,预处理腔7通过第一通口12与混风通道6连通。第一风机8提供动力,使得外部空气进入预处理腔7内,低效过滤网9进行初步过滤,主要过滤掉空气中的灰尘颗粒,高效过滤网10进行再次过滤,主要过滤掉空气中的微小杂物,待空气过滤完毕后,除湿器11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启停,以满足室内使用需要,当需要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时,除湿器11启动,除湿后的空气导入混风通道6内。
进一步优化方案,制冷件包括蒸发腔13、制冷腔14、排风腔15,蒸发腔13与混风通道6、回风通道5、排风部连通,制冷腔14与排风腔15连通,蒸发腔13内设置有蒸发器16,制冷腔14内设置有冷凝器17和水箱18,冷凝器17与蒸发器16和水箱18连通,冷凝器17下方设置有用于盛水的接水盘19,排风腔15内设置有用于排风的排风扇20。蒸发器16内的介质蒸发为气态,在蒸发腔13内吸热,使得蒸发腔13内的空气温度降低,蒸发为气态的介质导入冷凝器17内,由冷凝器17冷凝后循环至蒸发器16内,接水盘19的存在是用来盛放冷凝水,水箱18用来补充水。而冷凝器17冷凝介质散发大量热量,因此制冷腔14与排风腔15连通,通过排风扇20将制冷腔14内的高温排出壳体1。
本技术方案中,制冷腔14内设置有压缩机35,以使得蒸发器16和冷凝器17内的介质循环流动。
进一步优化方案,回风通道5上设置有第二通口21和第三通口22,第二通口21与第一通口12对应设置,回风通道5通过第二通口21与混风通道6连通,且第二通口21上设置有第一风阀23,混风通道6内设置有涡轮风机24,混风通道6通过涡轮风机24与蒸发腔13连通,回风通道5通过第三通口22与蒸发腔13连通,第三通口22上设置有回风件。由于第二通口21与第一通口12对应设置,当需要外部新风与回风混合时,打开第一风阀23,在涡轮风机24的作用下,将新风导入蒸发腔13内,而新风的流动第二通口21处为负压状态,回风通道5内的部分回风进入混风通道6内并与新风混合,最终导入蒸发腔13内。
本技术方案中,回风件包括设置在第三通口22内的挡板38和回风过滤网39,挡板38位于回风过滤网39远离蒸发腔13的一侧,挡板38可转动开合,回风通道5内设置有支板40,支板40位于挡板38下方,且挡板38底端与支板40顶端抵接。当进行回风循环时,打开挡板38,使得挡板38落至支板40上,挡板38对回风通道5内的回风进行阻挡,使得回风通道5内的回风通过第三通口22进入蒸发腔13内,而回风过滤网39的存在是对回风进行过滤,以改善回风质量。
本技术方案中,第一风阀23用来控制回风通道5与混风通道6的连通,当屋内只导入新风时,第一风阀23关闭,当屋内导入混风时,第一风阀23开启。
进一步优化方案,蒸发腔13上设置有第四通口25和第五通口26,混风通道6通过第四通口25与蒸发腔13连通,第四通口25上设置有第二风阀27,蒸发腔13通过第五通口26与排风部连通。第四通口25用来连通混风通道6和蒸发腔13,第五通口26用来连通蒸发腔13和排风部,当不需要新风导入室内,仅需要屋风循环时,第二风阀27关闭,目的是避免蒸发腔13内的回风导入混风通道6内
进一步优化方案,排风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自然风通道28、热风通道29、冷风通道30,自然风通道28连通有自然风出口281,预处理腔7通过混风通道6和自然风通道28与自然风出口281连通,热风通道29连通有热风出口291,冷风通道30连通有冷风出口301,蒸发腔13通过第五通口26和热风通道29与热风出口291连通,蒸发腔13通过第五通口26和冷风通道30与冷风出口301连通。自然风通道28用来向室内导入自然风,外部新风经过预处理腔7后,如果满足室内使用需求,可以直接由自然风通道28和自然风出口281导入室内。当需要向屋内导入热空气时,空气经过调温后由热风通道29和热风出口291导入室内,当需要向室内导入冷空气时,空气由冷风通道30和冷风出口301导入室内。
进一步优化方案,蒸发腔13与热风通道29和冷风通道30之间设置有加热腔31,蒸发腔13通过加热腔31与热风通道29和冷风通道30连通,加热腔31内设置有加热板32,加热板32位于热风通道29与冷风通道30之间,自然风通道28内设置有引自然风机282,引自然风机282与混风通道6连通,热风通道29内设置有引热风机292,冷风通道30内设置有引冷风机302,引热风机292和引冷风机302均与加热腔31连通。加热板32的作用是对新风或者混合风或者回风进行加热,当需要向室内导入热风时,蒸发器16停止工作,加热板32工作,新风或者混合风或者回风通过蒸发腔13后,由加热板32加热后在引热风机292的作用下导入热风通道29内,当需要向室内导入冷风时,蒸发器16工作,加热板32停止工作,新风或者混合风或者回风通过蒸发腔13降温后在引冷风机302的作用下导入冷风通道30内。
本技术方案中,热风通道29与冷风通道30之间设置有电源36,电源36使加热板32正常工作。
进一步优化方案,自然风通道28、热风通道29、冷风通道30内均设置有杀菌件。满足室内需求温度的新风或者混合风或者回风需要经过杀菌件进行杀菌后导入室内,此设置可以将空气在壳体1流动过程中附带的细菌等杀死,以提高导入室内的新风或者混合风或者回风质量。
本技术方案中,杀菌件为紫外线灯37。紫外线灯37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且安装方便,使用成本低。
进一步优化方案,换热件包括换热芯33,换热芯33位于涡轮风机24与第二通口21之间,回风通道5与混风通道6通过换热芯33进行热交换。换热芯33用来时混风通道6内的新风与回风通道5内的回风进行换热,以降低能耗。且换热芯33应当可控制其启停,即当需要混风通道6内的新风与回风通道5内的回风进行换热时,换热芯33启动,混风通道6内的新风与回风通道5内的回风分别进入换热芯33内进行换热,当不需要混风通道6内的新风与回风通道5内的回风进行换热时,混风通道6内的新风与回风通道5内的回风无法进入换热芯33内进行换热。
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通口12和第二通口21上方分别设置有导流板34,两导流板34倾斜设置,两导流板34倾斜方向便于由第一通口12排出的新风和第二通口21排出的回风混合。导流板34倾斜设置,目的是便于新风和回风的混合,以便于混风的形成。
使用原理:
如图2所示,向室内导入自然风,空气经过新风进口2-预处理腔7-混风通道6-自然风通道28-自然风出口281。
如图3所示,向室内导入热的新风,空气经过新风进口2-预处理腔7-混风通道6-蒸发腔13-加热腔31-热风通道29-热风出口291。向室内导入冷的新风,空气经过新风进口2-预处理腔7-混风通道6-蒸发腔13-加热腔31-冷风通道30-冷风出口301。在上述过程中,第一风阀23关闭,第二风阀27开启,回风通道5内的回风通过换热芯33与混风通道6内的新风换热。
如图4所示,向室内导入热的混风,空气经过新风进口2-预处理腔7-混风通道6-蒸发腔13-加热腔31-热风通道29-热风出口291。向室内导入冷的新风,空气经过新风进口2-预处理腔7-混风通道6-蒸发腔13-加热腔31-冷风通道30-冷风出口301。在上述过程中,第一风阀23开启,第二风阀27开启,回风通道5内的部分回风经过第二通口21进入混风通道6与新风混合。
如图5所述,向室内导入热的回风,回风经过排风进口3-回风通道5-蒸发腔13-加热腔31-热风通道29-热风出口291,向室内导入冷的回风,回风经过排风进口3-回风通道5-蒸发腔13-加热腔31-冷风通道30-冷风出口301。上述过程中,第一风阀23关闭,第二风阀27关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新风进口(2)、排风进口(3)、排风出口(4),所述新风进口(2)和所述排风进口(3)位于所述壳体(1)顶端,所述排风出口(4)位于所述壳体(1)侧壁;
所述壳体(1)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预处理部、排风部、制冷件,所述制冷件上方设置有混风部,所述混风部位于所述预处理部和所述排风部的侧面;
所述混风部包括回风通道(5)和混风通道(6),所述混风通道(6)位于所述回风通道(5)与所述预处理部之间,且所述排风出口(4)与所述回风通道(5)连通,所述排风进口(3)通过所述回风通道(5)与所述混风通道(6)连通,所述新风进口(2)通过所述预处理部与所述混风通道(6)连通;所述混风通道(6)与所述排风部和所述制冷件连通,所述制冷件与所述排风部连通;
所述回风通道(5)和所述混风通道(6)上设置有用于换热的换热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部包括预处理腔(7),所述预处理腔(7)内设置有第一风机(8),所述新风进口(2)通过所述第一风机(8)与所述预处理腔(7)连通,所述预处理腔(7)内沿新风运动方向依次设置有低效过滤网(9)、高效过滤网(10)、除湿器(11),所述除湿器(11)远离所述高效过滤网(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通口(12),所述预处理腔(7)通过所述第一通口(12)与所述混风通道(6)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件包括蒸发腔(13)、制冷腔(14)、排风腔(15),所述蒸发腔(13)与所述混风通道(6)、所述回风通道(5)、所述排风部连通,所述制冷腔(14)与所述排风腔(15)连通,所述蒸发腔(13)内设置有蒸发器(16),所述制冷腔(14)内设置有冷凝器(17)和水箱(18),所述冷凝器(17)与所述蒸发器(16)和所述水箱(18)连通,所述冷凝器(17)下方设置有用于盛水的接水盘(19),所述排风腔(15)内设置有用于排风的排风扇(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通道(5)上设置有第二通口(21)和第三通口(22),所述第二通口(21)与所述第一通口(12)对应设置,所述回风通道(5)通过所述第二通口(21)与所述混风通道(6)连通,且所述第二通口(21)上设置有第一风阀(23),所述混风通道(6)内设置有涡轮风机(24),所述混风通道(6)通过所述涡轮风机(24)与所述蒸发腔(13)连通,所述回风通道(5)通过所述第三通口(22)与所述蒸发腔(13)连通,所述第三通口(22)上设置有回风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腔(13)上设置有第四通口(25)和第五通口(26),所述混风通道(6)通过所述第四通口(25)与所述蒸发腔(13)连通,所述第四通口(25)上设置有第二风阀(27),所述蒸发腔(13)通过所述第五通口(26)与所述排风部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自然风通道(28)、热风通道(29)、冷风通道(30),所述自然风通道(28)连通有自然风出口(281),所述预处理腔(7)通过所述混风通道(6)和所述自然风通道(28)与所述自然风出口(281)连通,所述热风通道(29)连通有热风出口(291),所述冷风通道(30)连通有冷风出口(301),所述蒸发腔(13)通过所述第五通口(26)和所述热风通道(29)与所述热风出口(291)连通,所述蒸发腔(13)通过所述第五通口(26)和所述冷风通道(30)与所述冷风出口(30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腔(13)与所述热风通道(29)和所述冷风通道(30)之间设置有加热腔(31),所述蒸发腔(13)通过所述加热腔(31)与所述热风通道(29)和所述冷风通道(30)连通,所述加热腔(31)内设置有加热板(32),所述加热板(32)位于所述热风通道(29)与所述冷风通道(30)之间,所述自然风通道(28)内设置有引自然风机(282),所述引自然风机(282)与所述混风通道(6)连通,所述热风通道(29)内设置有引热风机(292),所述冷风通道(30)内设置有引冷风机(302),所述引热风机(292)和所述引冷风机(302)均与所述加热腔(31)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风通道(28)、所述热风通道(29)、所述冷风通道(30)内均设置有杀菌件。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包括换热芯(33),所述换热芯(33)位于所述涡轮风机(24)与所述第二通口(21)之间,所述回风通道(5)与所述混风通道(6)通过所述换热芯(33)进行热交换。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口(12)和所述第二通口(21)上方分别设置有导流板(34),两所述导流板(34)倾斜设置,两所述导流板(34)倾斜方向便于由所述第一通口(12)排出的新风和所述第二通口(21)排出的回风混合。
CN202220069374.9U 2022-01-12 2022-01-12 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 Active CN2167446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9374.9U CN216744694U (zh) 2022-01-12 2022-01-12 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9374.9U CN216744694U (zh) 2022-01-12 2022-01-12 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44694U true CN216744694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12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69374.9U Active CN216744694U (zh) 2022-01-12 2022-01-12 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446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81440U (zh) 新风空调
CN202419800U (zh) 空气净化通风系统及空气净化通风空调系统
CN112128861A (zh) 一种新风湿度控制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7109840U (zh) 一种热管与直膨机结合的一体化热风机组
CN109556216A (zh) 冰箱、空调、新风一体机
CN212777656U (zh) 一种新风湿度控制空调系统
CN212362353U (zh) 新风系统
CN216744694U (zh) 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
CN106524313A (zh) 一种具有空调除湿功能的新风净化系统
CN103062882A (zh) 异形的过滤网和热交换器pm2.5净化空调末端
CN21440625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9405086A (zh) 壁挂式全热回收新风除湿机组
CN211650507U (zh) 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
CN212057544U (zh) 热回收新风除湿机
CN210602115U (zh) 室内空气处理系统及空气处理一体机
CN116465028A (zh) 一种立式新风环境一体机系统
CN216159151U (zh) 一种温湿度控制通风装置
CN217635912U (zh) 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环境控制一体机
CN216346695U (zh) 一种被动式新风除湿一体机
CN215951566U (zh) 一种可语音控制的新风空调
CN217004686U (zh) 一种采用带旁通阀热回收装置的空调机
CN219955637U (zh) 一种室内新风处理系统
CN215175462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气处理装置
CN214332963U (zh) 一种可切换风道的全热新风净化一体机
CN220257604U (zh) 一种废气热交换节能环保排风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HEBEI ORIENT SUNDAR WINDOW Co.,Ltd.

Assignor: Hebei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980028581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vertical fresh air environment all-in-one machine syste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61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0112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GAOBEIDIAN SHUNDA MOSER WINDOW & DOOR Co.,Ltd.

Assignor: Hebei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980037902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Vertical Fresh Air Environment Integrated Machine Syste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61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