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84806U - 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84806U
CN216684806U CN202123308741.0U CN202123308741U CN216684806U CN 216684806 U CN216684806 U CN 216684806U CN 202123308741 U CN202123308741 U CN 202123308741U CN 216684806 U CN216684806 U CN 2166848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ck
arm
cylinder
drowning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0874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尚�
孟冬冬
王风军
仝洪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Binha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Binha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Binha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Qingdao Binha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2330874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848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848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848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溺水自救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包括颈部气囊、连接带、臂部气囊、牵引绳、弹力固定套和充气机构;所述颈部气囊的两端分别与一根连接带的一端固定连接,两根连接带的另一端与两个臂部气囊一一固定连接;每个臂部气囊的内侧分别通过多根牵引绳连接一个弹力固定套;所述充气机构设有三个,颈部气囊和两个臂部气囊的前侧分别与一个充气机构连接。设有可以套在脖子上的颈部气囊和可固定在手臂上的两个臂部气囊,且颈部气囊与两个臂部气囊之间通过连接带相连接,使得颈部气囊与两个臂部气囊佩戴时稳定性较好,不易脱落,且颈部气囊与两个臂部气囊不充气状态下,不影响正常的游泳运动。

Description

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溺水自救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越来越高,对文体活动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很多人逐步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其中游泳作为一项普及很广的项目逐渐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游泳可以增强体质、改变精神状态,也可实现一定的康复训练。在游泳馆学习游泳,或者到野外江河湖海中去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在下水游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容易出现一些溺水情况的发生,若发现不及时可能还会溺亡。现有的防溺水措施,是通过携带一些游泳圈或漂浮袋来作为溺水应急手段,但是佩戴上述设施在游泳过程中使得游泳者放不开手脚,效果不尽如人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包括颈部气囊、连接带、臂部气囊、牵引绳、弹力固定套和充气机构;所述颈部气囊的两端分别与一根连接带的一端固定连接,两根连接带的另一端与两个臂部气囊一一固定连接;每个臂部气囊的内侧分别通过多根牵引绳连接一个弹力固定套;所述充气机构设有三个,颈部气囊和两个臂部气囊的前侧分别与一个充气机构连接。
优选的,所述颈部气囊包括相连通的圆环形气囊和U形气囊,U形气囊的两端固定在圆环形气囊前侧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连接带为弹力带。
优选的,所述颈部气囊的外侧面上涂有荧光粉。
优选的,所述充气机构包括压缩空气罐、输气管、输气筒、封堵圆柱、压缩弹簧、卡挡杆、弹力限位片和控制拉环;所述压缩空气罐一端设置带有单向阀的充气口,压缩空气罐另一端与输气管一端固定连接并连通,输气管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输气筒筒面的进气孔内,输气筒筒面另一端通过短管与颈部气囊或臂部气囊的进气口连接并连通;封堵圆柱密封滑动在输气筒内,封堵圆柱且封堵在输气管和短管的内侧,封堵圆柱与输气筒的一侧侧面之间设有压缩弹簧,输气筒的筒面上密封滑动配合卡挡杆中部,卡挡杆内端卡挡在封堵圆柱远离压缩弹簧的一端,卡挡杆内端与弹力限位片一端连接,弹力限位片另一端卡挡在输气筒内侧面上,卡挡杆外端固定连接控制拉环。
优选的,所述卡挡杆内端通过撕拉条与弹力限位片连接。
优选的,所述输气筒的两端分别螺纹配合连接一个可拆卸筒盖,可拆卸筒盖与输气筒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输气筒采用塑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颈部气囊的内侧面上粘接有环形橡胶防滑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设有可以套在脖子上的颈部气囊和可固定在手臂上的两个臂部气囊,且颈部气囊与两个臂部气囊之间通过连接带相连接,使得颈部气囊与两个臂部气囊佩戴时稳定性较好,不易脱落,且颈部气囊与两个臂部气囊不充气状态下,不影响正常的游泳运动,体积较小,便于佩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气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标:颈部气囊1;连接带2;臂部气囊3;牵引绳4;弹力固定套5;充气机构6;压缩空气罐61;输气管62;输气筒63;封堵圆柱64;压缩弹簧65;卡挡杆66;弹力限位片67;控制拉环68;可拆卸筒盖6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申请可实施的范畴。
下面结合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6所示,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包括颈部气囊1、连接带2、臂部气囊3、牵引绳4、弹力固定套5和充气机构6;所述颈部气囊1的两端分别与一根连接带2的一端固定连接,两根连接带2的另一端与两个臂部气囊3一一固定连接;每个臂部气囊3的内侧分别通过多根牵引绳4连接一个弹力固定套5;所述充气机构6设有三个,颈部气囊1和两个臂部气囊3的前侧分别与一个充气机构6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在使用前,需要向三个充气机构6内冲入压缩空气,以便后续发生危险时控制三个充气机构6内的压缩空气迅速充满至颈部气囊1和两个臂部气囊3;在佩戴本实用新型时,首先佩戴颈部气囊1,并控制颈部气囊1前端的充气机构6位于胸前,然后分别佩戴两个臂部气囊3,佩戴臂部气囊3时,首先将手臂穿过臂部气囊3,然后将弹力固定套5套在手臂上,使得弹力固定套5位于臂部气囊3下方;且颈部气囊1与两个臂部气囊3之间通过连接带2相连接,使得颈部气囊1与两个臂部气囊3佩戴时稳定性较好,不易脱落,在颈部气囊1与两个臂部气囊3不充气状态下,不影响正常的游泳运动,在发生危险时,游泳者可以首先控制一个充气机构6对与其连接的气囊进行充气,待漂浮到水面后,在控制另外两个充气机构6对另外两个气囊进行充气,颈部气囊1和两个臂部气囊3的配合,使其可以更为稳定的漂浮在水面,不易呛水。
所述颈部气囊1包括相连通的圆环形气囊和U形气囊,U形气囊的两端固定在圆环形气囊前侧的两端。在漂浮时,可以通过双手握住U形气囊,使得颈部气囊1和两个臂部气囊3靠近,此时可在浮力的作用下保持一定的仰头状态,防止呛水,便于呼喊救命。
所述连接带2为弹力带。
所述颈部气囊1的外侧面上涂有荧光粉,便于救援人员搜寻。
所述充气机构6包括压缩空气罐61、输气管62、输气筒63、封堵圆柱64、压缩弹簧65、卡挡杆66、弹力限位片67和控制拉环68;所述压缩空气罐61一端设置带有单向阀的充气口,压缩空气罐61另一端与输气管62一端固定连接并连通,输气管62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输气筒63筒面的进气孔内,输气筒63筒面另一端通过短管与颈部气囊1或臂部气囊3的进气口连接并连通;封堵圆柱64密封滑动在输气筒63内,封堵圆柱64且封堵在输气管62和短管的内侧,封堵圆柱64与输气筒63的一侧侧面之间设有压缩弹簧65,输气筒63的筒面上密封滑动配合卡挡杆66中部,卡挡杆66内端卡挡在封堵圆柱64远离压缩弹簧65的一端,卡挡杆66内端与弹力限位片67一端连接,弹力限位片67另一端卡挡在输气筒63内侧面上,卡挡杆66外端固定连接控制拉环68。
充气机构6使用时,首先通过压缩空气罐61一端带有单向阀的充气口向压缩空气罐61内注入压缩空气,需要对气囊充气时,拉动控制拉环68向外侧运动,控制拉环68带动弹力限位片67向外侧运动,控制拉环68解除对封堵圆柱64的限位后,封堵圆柱64可以在压缩弹簧65的弹力作用下解除对输气筒63筒面的进气孔和短管的封堵,此时压缩空气罐61内的压缩控制可以通过输气管62进入至输气筒63,并通过输气筒63另一端的短管送入至颈部气囊1或臂部气囊3,从而完成充气,弹力限位片67主要用于对卡挡杆66进行适当限位,防止卡挡杆66轻易脱离输气筒63,当拉动控制拉环68向外侧运动时,可以将卡挡杆66和弹力限位片67一同抽出至输气筒63外侧,此时输气筒63上用于滑动卡挡杆66的滑杆孔可以被封堵圆柱64封堵,防止水进入至输气筒63内。
所述卡挡杆66内端通过撕拉条与弹力限位片67连接,便于卡挡杆66与弹力限位片67分离,使得卡挡杆66抽出时不会产生较多卡顿,提高安全性能。
所述输气筒63的两端分别螺纹配合连接一个可拆卸筒盖69,便于拆卸检修,可拆卸筒盖69与输气筒63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
所述输气筒63采用塑料制成。
所述颈部气囊1的内侧面上粘接有环形橡胶防滑带,提高颈部气囊1套在颈部的稳定性。
原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在使用前,需要向三个充气机构6内冲入压缩空气,以便后续发生危险时控制三个充气机构6内的压缩空气迅速充满至颈部气囊1和两个臂部气囊3;在佩戴本实用新型时,首先佩戴颈部气囊1,并控制颈部气囊1前端的充气机构6位于胸前,然后分别佩戴两个臂部气囊3,佩戴臂部气囊3时,首先将手臂穿过臂部气囊3,然后将弹力固定套5套在手臂上,使得弹力固定套5位于臂部气囊3下方;且颈部气囊1与两个臂部气囊3之间通过连接带2相连接,使得颈部气囊1与两个臂部气囊3佩戴时稳定性较好,不易脱落,在颈部气囊1与两个臂部气囊3不充气状态下,不影响正常的游泳运动,在发生危险时,游泳者可以首先控制一个充气机构6对与其连接的气囊进行充气,待漂浮到水面后,在控制另外两个充气机构6对另外两个气囊进行充气,颈部气囊1和两个臂部气囊3的配合,使其可以更为稳定的漂浮在水面,不易呛水。
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9)

1.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颈部气囊(1)、连接带(2)、臂部气囊(3)、牵引绳(4)、弹力固定套(5)和充气机构(6);所述颈部气囊(1)的两端分别与一根连接带(2)的一端固定连接,两根连接带(2)的另一端与两个臂部气囊(3)一一固定连接;每个臂部气囊(3)的内侧分别通过多根牵引绳(4)连接一个弹力固定套(5);所述充气机构(6)设有三个,颈部气囊(1)和两个臂部气囊(3)的前侧分别与一个充气机构(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气囊(1)包括相连通的圆环形气囊和U形气囊,U形气囊的两端固定在圆环形气囊前侧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2)为弹力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气囊(1)的外侧面上涂有荧光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机构(6)包括压缩空气罐(61)、输气管(62)、输气筒(63)、封堵圆柱(64)、压缩弹簧(65)、卡挡杆(66)、弹力限位片(67)和控制拉环(68);所述压缩空气罐(61)一端设置带有单向阀的充气口,压缩空气罐(61)另一端与输气管(62)一端固定连接并连通,输气管(62)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输气筒(63)筒面的进气孔内,输气筒(63)筒面另一端通过短管与颈部气囊(1)或臂部气囊(3)的进气口连接并连通;封堵圆柱(64)密封滑动在输气筒(63)内,封堵圆柱(64)且封堵在输气管(62)和短管的内侧,封堵圆柱(64)与输气筒(63)的一侧侧面之间设有压缩弹簧(65),输气筒(63)的筒面上密封滑动配合卡挡杆(66)中部,卡挡杆(66)内端卡挡在封堵圆柱(64)远离压缩弹簧(65)的一端,卡挡杆(66)内端与弹力限位片(67)一端连接,弹力限位片(67)另一端卡挡在输气筒(63)内侧面上,卡挡杆(66)外端固定连接控制拉环(6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挡杆(66)内端通过撕拉条与弹力限位片(67)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筒(63)的两端分别螺纹配合连接一个可拆卸筒盖(69),可拆卸筒盖(69)与输气筒(63)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筒(63)采用塑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气囊(1)的内侧面上粘接有环形橡胶防滑带。
CN202123308741.0U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 Active CN2166848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8741.0U CN216684806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8741.0U CN216684806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84806U true CN216684806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44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08741.0U Active CN216684806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848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06501B2 (en) Inflatable aquatic rescue collar
CN110182338B (zh) 一种浮球型密闭水上救生设备
CN201932348U (zh) 便携式充气救生腰带
US6394866B1 (en) 1-step safety belt inflatable into a life vest
US20150140879A1 (en) Life saving dan buoy
CN216684806U (zh) 一种溺水快速自救装置
CN211167346U (zh) 一种防溺水腰带
US7347757B1 (en) Rescue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12224364A (zh) 一种基于使用者体型可自由控制膨胀体积的救生衣
CN2878197Y (zh) 应急平时两用便携式救生圈
CN207208412U (zh) 一种便携式水中自动救生装置
JP6419740B2 (ja) ペンダント型救命具
EP2559615A1 (en) Personal swimming assistance device in the form of a wearable article
CA3058206C (en) Marker, recovery, and flotation device
CN219044396U (zh) 一种用于汛期救援的水域拦截网
CN204871530U (zh) 一种救生腰带
JP2005225478A (ja) 膨張式安全装置
CN211611365U (zh) 便携式逃生安全气囊
CN215155543U (zh) 一种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
CN214325339U (zh) 一种泳池双臂防溺水充气救生囊
CN115675796A (zh) 一种防溺水自救带
CN215553963U (zh) 一种便携式冲浪板
US9193421B1 (en) Safety device to quickly locate a drowning victim
CN211632077U (zh) 一种改进型箱包
CN203211507U (zh) 双气囊军用救生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