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71876U - 双通道滤波器及天线 - Google Patents

双通道滤波器及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71876U
CN216671876U CN202123171808.0U CN202123171808U CN216671876U CN 216671876 U CN216671876 U CN 216671876U CN 202123171808 U CN202123171808 U CN 202123171808U CN 216671876 U CN216671876 U CN 2166718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cavity
filtering
branch
cavit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7180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7180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718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718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718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40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通道滤波器及天线,所述双通道滤波器包括:壳体、公共滤波腔、第一滤波支路以及第二滤波支路;所述公共滤波腔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组成,且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八个滤波腔形成两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所述第二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由依次耦合的十个滤波腔组成,且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十个所述滤波腔形成三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其中,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分别与所述公共滤波腔耦合连接。通过以上方式,在实现合路的同时,通过合理设计两条滤波支路形成数量不同的传输零点,增强双通道滤波器的阻带抑制性能,提高抗干扰能力。

Description

双通道滤波器及天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通道滤波器及天线。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线设备越来越趋向高度集成化、小型化的趋势发展,而作为天线设备的射频前端关键器件的滤波器,其性能的高低直接决定整个通信设备的质量。
在滤波器进行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特定频率范围外的杂波或干扰信号的影响,导致滤波器的信号传输质量下降,因此需要对这一类信号进行抑制。
但是现有的滤波器采用多通道多滤波支路的设计时,多个滤波腔设计不够合理,导致腔体滤波器的阻带抑制性能较差,抗干扰能力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通道滤波器及天线,在实现合路的同时,通过合理设计两条滤波支路形成数量不同的传输零点,增强双通道滤波器的阻带抑制性能,提高抗干扰能力。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通道滤波器,所述双通道滤波器包括:壳体、公共滤波腔、第一滤波支路以及第二滤波支路;所述公共滤波腔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组成,且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八个滤波腔形成两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所述第二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由依次耦合的十个滤波腔组成,且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十个所述滤波腔形成三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其中,所述双通道滤波器还包括输出端口、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公共滤波腔与所述输出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分别与所述公共滤波腔耦合连接。
可选的,每个所述滤波腔均设置有谐振杆、调谐杆和固定柱;所述谐振杆固定在所述固定柱上,所述谐振杆包括腔壁及由所述腔壁形成的内腔;所述调谐杆的一端置于所述内腔内;所述谐振杆为殷钢材质制成;所述腔壁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的两端向背离所述内腔的方向弯折延伸,以在所述侧壁的两端形成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与所述底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滤波支路中的所述翻边结构包括水平部,所述水平部的一端与所述侧壁连接,另一端朝垂直于所述侧壁的方向水平延伸;且所述水平部与所述侧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倒角结构;所述第二滤波支路中的所述翻边结构包括第一垂直部和第一水平部,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一端与所述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垂直部连接,所述第一垂直部与所述侧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水平部与所述侧壁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倒角结构,所述第一水平部与所述第一垂直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三倒角结构;所述第一倒角结构、所述第二倒角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倒角结构均为圆倒角。
可选的,所述第一滤波支路中的每个滤波腔的腔深为43毫米,所述第二滤波支路中的每个滤波腔的腔深为48毫米;且所述第二滤波支路中每个滤波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中每个滤波腔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双通道滤波器还包括三个连接器和三个抽头片,三个所述连接器分别与所述输出端口、所述第一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公共滤波腔的固定柱、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的固定柱以及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的固定柱,靠近所述连接器的一侧均设置有抽头柱;所述抽头片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抽头柱连接。
可选的,所述壳体具有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滤波支路和所述第二滤波支路分别排布在所述公共滤波腔的两侧;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为一列,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七滤波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为一列,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单独为一列;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以及第九滤波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为一列,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单独为一列,且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以及所述公共滤波腔处于同一直线。
可选的,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以及第七滤波腔呈等腰梯形排布;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第九滤波腔以及第十滤波腔呈等腰梯形排布。
可选的,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之间、第三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之间设置有感性耦合片;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工作频段为880MHz至915MHz;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之间、第六滤波腔和第八滤波腔之间、第八滤波腔和第十滤波腔之间设置有飞杆;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工作频段为925MHz至 960MHz。
可选的,所述飞杆包括第一耦合部、第二耦合部及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耦合部和所述第二耦合部连接;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之间、第六滤波腔和第八滤波腔之间、第八滤波腔和第十滤波腔之间均设置有窗口,所述飞杆设置在所述窗口内。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天线,所述天线包括上述的所述双通道滤波器。
本申请通过将双通道滤波器设计为两条滤波支路和一个公共滤波腔,利用一个公共滤波腔同时连接两条滤波支路实现合路器功能,通过第一滤波支路形成的两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能够很好的控制滤波支路带宽的高端抑制,获得较好的带宽高端抑制;第二滤波支路中形成的三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能够很好的控制滤波支路带宽的低端抑制的同时,具备强抗干扰能力,确保通信系统不受杂散信号干扰,使得具有两个不同带宽的滤波支路实现对信号较好的传输效果。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地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双通道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二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滤波支路和第二滤波支路组合拓扑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滤波支路和第二滤波支路组合电路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滤波支路和第二滤波支路组合电路参数响应波形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双通道滤波器的局部的滤波腔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滤波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滤波支路中谐振杆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二滤波支路中谐振杆的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抽头片与滤波腔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天线和双通道滤波器的框图。
其中,100、双通道滤波器;200、天线;110、壳体;120、第一滤波支路;130、第二滤波支路;N1、公共滤波腔;140、输出端口; 150、第一输入端;160、第二输入端;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 162、感性耦合片;170、飞杆;171、第一耦合部;172、第二耦合部; 173、连接座;180、窗口;190、滤波腔;191、谐振杆;192、调谐杆;193、腔壁;1931、侧壁;1932、底壁;194、内腔;195、翻边结构;1951、第一垂直部;1952、水平部;196、金属耦合筋;210、第一倒角结构;220、第二倒角结构;230、第三倒角结构;400、连接器;410、抽头柱;430、抽头片;197、固定柱;198、固定孔;1955、第一水平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通道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通道滤波器,双通道滤波器100包括:壳体110、公共滤波腔N1、第一滤波支路120以及第二滤波支路130,公共滤波腔N1设置在壳体110上;第一滤波支路120设置在壳体110上,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190组成,且第一滤波支路120的八个滤波腔 190形成两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第二滤波支路130设置在壳体110 上,由依次耦合的十个滤波腔190组成,且第二滤波支路130的十个滤波腔190形成三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其中,第一滤波支路120的第一滤波腔A1和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一滤波腔B1分别与公共滤波腔N1耦合连接。
本申请通过将双通道滤波器100设计为两条滤波支路,即第一滤波支路120和第二滤波支路130,以及一个公共滤波腔N1,利用一个公共滤波腔N1同时连接第一滤波支路120和第二滤波支路130,实现合路器功能;通过第一滤波支路120的八个滤波腔190形成八阶两个传输零点,和第二滤波支路130的十个滤波腔190形成十阶三个传输零点,其中,第一滤波支路120形成的两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能够很好的控制第一滤波支路120带宽的高端抑制,获得较好的带宽高端抑制;第二滤波支路130中形成的三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能够很好的控制第二滤波支路130带宽的低端抑制的同时,具备强抗干扰能力,确保通信系统不受杂散信号干扰,使得具有两个不同带宽的滤波支路实现对信号较好的传输效果。
并且,双通道滤波器100还包括:输出端口140、第一输入端150 和第二输入端160,输出端口140与公共滤波腔N1连接;第一输入端150与第一滤波支路120的第八滤波腔A8连接;第二输入端160 与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十滤波腔B10连接。
具体的,如图1所示,壳体110具有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第二方向D2垂直于第一方向D1;第一滤波支路120和第二滤波支路 130分别排布在公共滤波腔N1的两侧;第一滤波支路120的第一滤波腔A1、第二滤波腔A2、第三滤波腔A3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一滤波支路120的第四滤波腔A4、第五滤波腔A5、第六滤波腔A6、第七滤波腔A7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一滤波支路120的第八滤波腔A8单独为一列;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三滤波腔B3、第五滤波腔B5、第六滤波腔B6以及第九滤波腔B9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一滤波腔B1单独为一列,且第一滤波支路120的第一滤波腔A1、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一滤波腔B1以及公共滤波腔N1处于同一直线。
由于本申请采取了两条滤波支路形成的双通道滤波器100,双通道滤波器100中的滤波腔190数量较多,因此在对两条滤波支路上的滤波腔190进行了排布上的设计,具体排布如下:
第一滤波支路120的第一滤波腔A1、第二滤波腔A2、第三滤波腔A3、第四滤波腔A4、第五滤波腔A5、第六滤波腔A6以及第七滤波腔A7呈等腰梯形排布;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二滤波腔B2、第三滤波腔B3、第四滤波腔B4、第五滤波腔B5、第六滤波腔B6、第七滤波腔B7、第八滤波腔B8、第九滤波腔B9以及第十滤波腔B10呈等腰梯形排布。
通过对第一滤波支路120和第二滤波支路130中的滤波腔190采取上述的排布方式,从而缩小滤波支路的体积,简化信号传输路径,进而缩小双通道滤波器100的体积,还不影响双通道滤波器100的信号传输,增强双通道滤波器100的性能。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公共滤波腔N1和第一滤波支路120 的第一滤波腔A1之间、第一滤波支路120的第一滤波腔A1和第二滤波腔A2之间、第二滤波腔A2和第三滤波腔A3之间、第七滤波腔A7 和第八滤波腔A8之间均设置金属耦合筋196;公共滤波腔N1和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一滤波腔B1之间、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四滤波腔B4和第五滤波腔B5之间、第六滤波腔B6和第七滤波腔B7之间、第七滤波腔B7和第八滤波腔B8之间、第九滤波腔B9和第十滤波腔 B10之间均设置金属耦合筋196。通过设置金属耦合筋196,提高耦合路径上相邻的两个滤波腔190之间的耦合强度,从而提升能量传输的耦合质量。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结合图 1和图2所示,第一滤波支路120的第二滤波腔A2和第五滤波腔A5 之间、第三滤波腔A3和第五滤波腔A5之间设置有感性耦合片162;第一滤波支路120的工作频段为880MHz至915MHz。
本实施例中第一滤波支路120的第二滤波腔A2和第五滤波腔A5 之间、第三滤波腔A3和第五滤波腔A5之间采用感性交叉耦合,使通带高端产生2个传输零点,能够很好的控制第一滤波支路120的带宽的高端抑制;此外,第一滤波支路120的工作频段范围为880MHz至915MHz,能够精确地控制滤波支路的带宽。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如图3 结合图1所示,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三滤波腔B3和第五滤波腔B5 之间、第六滤波腔B6和第八滤波腔B8之间、第八滤波腔B8和第十滤波腔B10之间设置有飞杆170;第二滤波支路130的工作频段为925MHz至960MHz。
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三滤波腔B3和第五滤波腔B5之间、第六滤波腔B6之间和第八滤波腔B8之间、第八滤波腔B8和第十滤波腔 B10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形成两个容性耦合零点,能够很好的控制双通道滤波器100带宽的低端抑制,获得较好的带宽低端抑制,因此,能够提高双通道滤波器100的阻带抑制性能;此外,第二滤波支路130的工作频段范围为880MHz-960MHz,能够精确地控制滤波支路的带宽。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滤波支路和第二滤波支路组合拓扑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滤波支路和第二滤波支路等效组合电路的示意图,图4结合图5可知,不同的双通道滤波器之间,具有不同的耦合关系,可将其换算等效为电阻,第一滤波支路中120在第一滤波腔A1至第八滤波腔A8之间为主耦合关系,等效为第一电阻R1;在第一滤波支路120的第二滤波腔A2和第五滤波腔A5之间、第三滤波腔A3和第五滤波腔A5之间均为感性交叉耦合,等效为第二电阻 R2。
第二滤波支路130中第一滤波腔B1至第十滤波腔B10之间为主耦合关系,等效为第三电阻R3;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三滤波腔B3 和第五滤波腔B5之间、第六滤波腔B6和第八滤波腔B8之间、第八滤波腔B8和第十滤波腔B10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等效为第四电阻R4。
第一输入端150和第二输入端160处的阻抗Z2和Z3约为50欧姆,输出端口140处的阻抗Z1约为50欧姆;为保证电磁信号在双通道滤波器10的滤波腔190之间传输,需要在输出端口140与第一滤波支路120的第一滤波腔A1之间、耦合路径上的相邻滤波腔190之间、形成交叉耦合的非级联的滤波腔190之间及第八滤波腔A8与第一输入端150之间分别设置阻抗调节器Z11;
在输出端口140与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一滤波腔B1之间,耦合路径上的相邻滤波腔190之间、形成交叉耦合的非级联的滤波腔 190之间及第十滤波腔B10与第二输入端160之间分别设置阻抗调节器Z21,以实现阻抗匹配。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滤波支路和第二滤波支路组合电路参数响应波形图;根据图6可知,频点870.5MHZ(m3)的抑制为 -25.760dB,频点860.5MHz(m2)的抑制为-49.178dB,且频点 825.5MHz(m1)的抑制为-91.996dB,频点924.7MHz(m6)的抑制为 -84.969dB,频点920.5MHz(m5)的抑制为-30.076,频点875.5MHz (m4)的抑制为-7.769,频点915.0MHZ(m35)的抑制为-1.229dB,频点880.0MHz(m34)的抑制为-0.746dB,且频点934.5MHz(m7)的抑制为 -93.284dB,频点960.0MHz(m37)的抑制为-0.813dB,频点925.0MHz(m36)的抑制为-1.358,频点880.5MHz(m10)的抑制为-129.594,频点915.5MHz(m9)的抑制为-115.932dB,频点920.5MHz(m8)的抑制为-33.040dB,频点969.5MHz(m12)的抑制为-35.158,频点964.5MHz (m11)的抑制为-11.157,因此能够满足双通道滤波器10的带外抑制的设计需求。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双通道滤波器局部的滤波腔示意图,如图7结合图1所示,飞杆170包括第一耦合部171、第二耦合部172 及连接座173,连接座173的两侧分别与第一耦合部171和第二耦合部172连接;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三滤波腔B3和第五滤波腔B5之间、第六滤波腔B6和第八滤波腔B8之间、第八滤波腔B8和第十滤波腔B10之间均设置有窗口180,飞杆170设置在窗口180内,本申请中飞杆的第一耦合部和第二耦合部可以均为金属耦合探针,通过金属耦合探针连接在连接座的两侧形成飞杆,连接座为绝缘材质制成。
以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三滤波腔B3和第五滤波腔B5为例,第一耦合部171与第二滤波支路120中的第三滤波腔B3中的谐振杆耦合设置,以第一耦合部171与第三滤波腔B3的谐振杆之间形成耦合电容,第二耦合部172与第五滤波腔B5中的谐振杆耦合设置,以第二耦合部172与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B5中的谐振杆之间形成耦合电容。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滤波腔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滤波支路中谐振杆的剖面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二滤波支路中谐振杆的剖面示意图;如图8至图10所示,每个滤波腔190均设置有谐振杆191、调谐杆192和固定柱197;谐振杆191固定在固定柱197上,谐振杆191包括腔壁193及由腔壁193 形成的内腔194;调谐杆192的一端置于内腔194内;谐振杆191为殷钢材质制成;腔壁193包括底壁1932和侧壁1931,侧壁1931的两端向背离内腔194的方向弯折延伸,以在侧壁1931的两端形成翻边结构195,翻边结构195与底壁1932平行设置;第一滤波支路120 中的翻边结构195包括水平部1952,水平部1952的一端与侧壁1931 连接,另一端朝垂直于侧壁1931的方向水平延伸,且水平部1952与侧壁1931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倒角结构210;第二滤波支路130中的翻边结构195包括第一垂直部1951和第一水平部1955,所述第一水平部1955的一端与侧壁193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垂直部1951连接,第一垂直部1951与侧壁1931平行设置,第一水平部1955与侧壁1931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倒角结构220,第一水平部1955与第一垂直部1951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三倒角结构230;第一倒角结构210、第二倒角结构220以及第三倒角结构230均为圆倒角。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第一滤波支路120中的水平部1952和第二滤波支路130中谐振杆191的第一水平部1955可以在满足功率要求的情况下,减少成本,第二滤波支路130中谐振杆191的侧壁1931 与第一水平部1955连接处,以及第一水平部1955与第一垂直部1951连接处容易出现锐边,这样功率不好控制;受到电场太大,会产生放电的现象,影响滤波效果,因此在第一水平部1955与侧壁1931的连接处设置第二倒角结构220,在第一水平部1955与第一垂直部1951 的连接处设置第三倒角结构230,并且采用圆倒角将锐边圆滑化,避免出现放电现象,增加滤波腔的稳定性。
每个滤波腔190还设置有固定柱197,底壁1932对应固定柱197 的位置设置有固定孔198,腔壁193通过固定孔198固定在固定柱197 上。这样使得谐振杆191固定在固定柱197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调节调谐杆192伸入内腔194中的距离,来调节滤波腔190的性能。
第一滤波支路120中的五个滤波腔190,和第二滤波支路130中的六个滤波腔190的尺寸相同,滤波腔190尺寸小于Φ30*18mm,便于生产,节约成本。本实施例的第一滤波支路120中的六个滤波腔 190和第二滤波支路130中的六个滤波腔190可以为金属滤波腔,谐振杆191可以为金属谐振杆191。
第一滤波支路120中的每个滤波腔190的腔深为43毫米,这样设计使得第一滤波支路120的谐振杆191二次模推离至3500MHz以外,因此可以满足第一滤波支路120的远端抑制指标2690MHz-3500MHz≥40dB。
第二滤波支路130中的每个滤波腔190的腔深为48毫米;这样可以保证双通道滤波器100外形满足要求的条件下,该腔深使得双通道滤波器100的重量有效减轻。且第二滤波支路130中每个滤波腔 190的宽度大于第一滤波支路120中每个滤波腔190的宽度。由于第二滤波支路相比于第一滤波支路的Q值和功率要求更严,因此第二滤波支路的腔尺寸需要比第一滤波支路大,其Q值和功率容量才会更好,以此来满足指标要求。
图11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抽头片与滤波腔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 11结合图1所示,双通道滤波器100还包括三个连接器400和三个抽头片430,三个连接器400分别与输出端口140、第一输入端150 以及第二输入端160连接,公共滤波腔N1的固定柱197、第一滤波支路120的第八滤波腔A8的固定柱197以及第二滤波支路130的第十滤波腔B10的固定柱197,靠近连接器400的一侧均设置有抽头柱 410;抽头片430的一端与连接器400连接,另一端与抽头柱410连接。较好的提高了抽头的一致性。使谐振杆和连接器更好的通过抽头片实现耦合,并且,本申请的抽头片采用螺钉紧固的方式连接到固定柱上,这样抽头片的稳定性更好。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天线和双通道滤波器的框图,如图12 所示,本实施例的天线200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双通道滤波器 100,双通道滤波器100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滤波。本申请的双通道滤波器100还可以采用双低通的连接方式,增强信号传输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地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双通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通道滤波器包括:
壳体;
公共滤波腔,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组成,且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八个滤波腔形成两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
第二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由依次耦合的十个滤波腔组成,且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十个所述滤波腔形成三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
其中,所述双通道滤波器还包括输出端口、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公共滤波腔与所述输出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分别与所述公共滤波腔耦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滤波腔均设置有谐振杆、调谐杆和固定柱;所述谐振杆固定在所述固定柱上,所述谐振杆包括腔壁及由所述腔壁形成的内腔;所述调谐杆的一端置于所述内腔内;所述谐振杆为殷钢材质制成;
所述腔壁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的两端向背离所述内腔的方向弯折延伸,以在所述侧壁的两端形成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与所述底壁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中的所述翻边结构包括水平部,所述水平部的一端与所述侧壁连接,另一端朝垂直于所述侧壁的方向水平延伸;且所述水平部与所述侧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倒角结构;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中的所述翻边结构包括第一垂直部和第一水平部,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一端与所述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垂直部连接,所述第一垂直部与所述侧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水平部与所述侧壁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倒角结构,所述第一水平部与所述第一垂直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三倒角结构;
所述第一倒角结构、所述第二倒角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倒角结构均为圆倒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通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中的每个滤波腔的腔深为43毫米,所述第二滤波支路中的每个滤波腔的腔深为48毫米;且所述第二滤波支路中每个滤波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中每个滤波腔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通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通道滤波器还包括三个连接器和三个抽头片,三个所述连接器分别与所述输出端口、所述第一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公共滤波腔的固定柱、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的固定柱以及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的固定柱,靠近所述连接器的一侧均设置有抽头柱;所述抽头片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抽头柱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和所述第二滤波支路分别排布在所述公共滤波腔的两侧;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为一列,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七滤波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为一列,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单独为一列;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以及第九滤波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为一列,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单独为一列,且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以及所述公共滤波腔处于同一直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通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以及第七滤波腔呈等腰梯形排布;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第九滤波腔以及第十滤波腔呈等腰梯形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通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之间、第三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之间设置有感性耦合片;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工作频段为880MHz至915MHz;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之间、第六滤波腔和第八滤波腔之间、第八滤波腔和第十滤波腔之间设置有飞杆;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工作频段为925MHz至960MHz。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通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杆包括第一耦合部、第二耦合部及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耦合部和所述第二耦合部连接;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之间设置有窗口,所述飞杆设置在所述窗口内。
9.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双通道滤波器。
CN202123171808.0U 2021-12-15 2021-12-15 双通道滤波器及天线 Active CN2166718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1808.0U CN216671876U (zh) 2021-12-15 2021-12-15 双通道滤波器及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1808.0U CN216671876U (zh) 2021-12-15 2021-12-15 双通道滤波器及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71876U true CN216671876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94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71808.0U Active CN216671876U (zh) 2021-12-15 2021-12-15 双通道滤波器及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718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61274502A (ja) 多フィルタマイクロ波フィルタリング装置
CN216671876U (zh) 双通道滤波器及天线
JP2004519913A (ja) 不要高次周波数高調波を除去しスカートレスポンスを改善する誘電体フィルタ
CN211017336U (zh) 一种5g低互调多频合路器
CN216354695U (zh) 滤波器及通信装置
CN216354693U (zh) 滤波器及通信装置
CN216214003U (zh) 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6214004U (zh) 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06697588U (zh) 一种小型化高性能谐振器及射频带通滤波器
EP1032070A1 (en) Dielectric filter, dielectric duplexer,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KR100550878B1 (ko) 적층형 유전체 필터
CN216354694U (zh) 滤波器及通信装置
CN214411476U (zh) 一种新型介质滤波器
CN113036325B (zh) 一种介质滤波器
CN214227102U (zh) 一种带阻滤波器
CN214625335U (zh) 介质滤波器
CN216488433U (zh) 滤波器及通信装置
CN113725575A (zh) 一种通信设备及滤波器
CN212571291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2323179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4625334U (zh) 结构改进的介质滤波器
US11909086B2 (en) Dielectric filter, duplexer,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CN113497316B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6671879U (zh) 低频合路器及天线
CN212587697U (zh) 一种单块三模介质滤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