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70329U - 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70329U
CN216670329U CN202123246737.6U CN202123246737U CN216670329U CN 216670329 U CN216670329 U CN 216670329U CN 202123246737 U CN202123246737 U CN 202123246737U CN 216670329 U CN216670329 U CN 2166703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fiber
pigtail
optical
tail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467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英
李文风
马才华
钱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Trigiant Sens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Trigiant Sens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Trigiant Sens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Trigiant Sens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4673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703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703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703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通信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包括防尘帽、跳纤组件和尾纤,跳纤组件包括陶瓷插芯前壳、后壳和尾套,陶瓷插芯设置在跳纤组件前端,防尘帽与陶瓷插芯连接,尾纤设置在跳纤组件的尾部,尾纤为单模的紧包光缆,每组设有12根紧包光纤。本实用新型的LCAPC光跳纤具有高度可靠性、稳定性,插入损耗低,回波损耗高,互换性能好功能,精度更高,抗冲击,抗弯折,适用于各种环境;光跳纤采用四联适配器固定,互换性指标测试符合GradeB标准。

Description

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通信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
背景技术
随着光纤科技的高速发展,跳纤的使用越来越普及,跳纤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跳纤一般使用在室内数据中心的ODF上,跳纤头采用了带倾角的APC端面,可以有效地改善信号的质量,当反射光沿原路径返回时,可使反射光不沿原路径返回,使接收到的总是清晰信号。故需要一款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来保证传输信号的质量,以便于在各种环境下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包括防尘帽1、跳纤组件和尾纤6,所述跳纤组件包括陶瓷插芯2前壳3、后壳4和尾套5,所述陶瓷插芯2设置在所述跳纤组件前端,所述防尘帽1与所述陶瓷插芯2连接,所述尾纤6设置在所述跳纤组件的尾部,所述尾纤6为单模的紧包光缆,每组设有12根紧包光纤。
所述前壳3表面设有凹凸点7,所述前壳3前端与所述陶瓷插芯2连接,所述前壳3后端与所述后壳4连接,所述后壳4远离所述前壳3的一端设有尾套5,所述尾套5远离所述后壳4的一端与所述尾纤6连接,所述尾套5呈网状结构。
所述陶瓷插芯2同心度小于0.3μm,所述陶瓷插芯2排满插芯板,通过注胶固定,所述陶瓷插芯2尾部设有透明套管,通过注胶连接。
所述尾纤6为12芯尾纤,共设有12根,分别为第一尾纤81、第二尾纤82、第三尾纤83、第四尾纤84、第五尾纤85、第六尾纤86、第七尾纤87、第八尾纤88、第九尾纤89、第十尾纤810、第十一尾纤811和第十二尾纤812;每四根为一组,所述第一尾纤81为蓝色,所述第二尾纤82为橙色,所述第三尾纤83为绿色,所述第四尾纤84为棕色,所述第五尾纤85为灰色、所述第六尾纤86为白色、所述第七尾纤87为红色、所述第八尾纤88为黑色、所述第九尾纤89为黄色、所述第十尾纤810为紫色、所述第十一尾纤811为粉色,所述第十二尾纤812为青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LCAPC光跳纤具有高度可靠性、稳定性,插入损耗低,回波损耗高,互换性能好功能,精度更高,抗冲击,抗弯折,适用于各种环境;光跳纤采用四联适配器固定,互换性指标测试符合Grade B标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尘帽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跳纤组件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尾纤示意图。
图中:1、防尘帽;2、陶瓷插芯;3、前壳;4、后壳;5、尾套;6、尾纤;7、凹凸点;81、第一尾纤;82、第二尾纤;83、第三尾纤;84、第四尾纤;85、第五尾纤;86、第六尾纤;87、第七尾纤;88、第八尾纤;89、第九尾纤;810、第十尾纤;811、第十一尾纤;812、第十二尾纤。
具体实施方式
为阐明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实施过程及性能展示,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公开,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公开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公开的主旨。
如图1-图4所示,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包括防尘帽1、跳纤组件和尾纤6,所述跳纤组件包括陶瓷插芯2前壳3、后壳4和尾套5,所述陶瓷插芯2设置在所述跳纤组件前端,所述防尘帽1与所述陶瓷插芯2连接,所述尾纤6设置在所述跳纤组件的尾部,所述尾纤6为单模的紧包光缆,每组设有12根紧包光纤。
所述前壳3表面设有凹凸点7,所述凹凸点7为所述前壳3和所述后壳4配合结构,所述前壳3前端与所述陶瓷插芯2连接,所述前壳3后端与所述后壳4连接,所述后壳4远离所述前壳3的一端设有尾套5,所述尾套5远离所述后壳4的一端与所述尾纤6连接,所述尾套5呈网状结构。
所述陶瓷插芯2同心度小于0.3μm,所述陶瓷插芯2排满插芯板,通过注胶固定,所述陶瓷插芯2尾部设有透明套管,通过注胶连接。
所述尾纤6为12芯尾纤,共设有12根,分别为第一尾纤81、第二尾纤82、第三尾纤83、第四尾纤84、第五尾纤85、第六尾纤86、第七尾纤87、第八尾纤88、第九尾纤89、第十尾纤810、第十一尾纤811和第十二尾纤812;每四根为一组,所述第一尾纤81为蓝色,所述第二尾纤82为橙色,所述第三尾纤83为绿色,所述第四尾纤84为棕色,所述第五尾纤85为灰色、所述第六尾纤86为白色、所述第七尾纤87为红色、所述第八尾纤88为黑色、所述第九尾纤89为黄色、所述第十尾纤810为紫色、所述第十一尾纤811为粉色,所述第十二尾纤812为青色。
制作工艺步骤:
步骤一:根据生产任务单裁剪光跳纤,紧包光缆要符合:单模,G.657A2,0.9mm,低烟无卤,3m,每组12根紧包光纤。
步骤二:使用调芯仪挑选同心度小于0.3μm的陶瓷插芯,将挑选出来的陶瓷插芯排满插芯板,使用自动注胶机进行注胶,胶水选用353ND,A:B的调配比例为10:1,注胶后在陶瓷插芯尾部插上透明套管,并手动注胶,要求套管内胶水为1mm厚度,注胶完成后对注胶效果进行确认。
步骤三:依次在跳纤上穿入尾套、后壳、弹簧,尾套采用网状结构,以提高产品的抗弯曲性能,剥除0.9mm套管,光纤涂覆层,125μm裸光纤长度为11±1mm,穿上挑选后已注胶的陶瓷插芯,并放在温度为100±10℃的固化炉上进行固化,固化时间为15min,直至胶滴颜色为褐色时为宜,将固化好的产品从固化夹具上取下时不可以强行拉扯,取下后的产品进行下道工序生产。
步骤四:对固化好的陶瓷插芯进行粗磨,确认能通光即可。然后用调芯仪来进行调芯,使固化后光纤位置保持在插芯最中心位置,然后组装好连接器散件。
步骤五:对组装后的陶瓷插芯进行进一步的端面研磨、端面检测和3D测试,端面要求无划痕、凹坑、黑白点、松动颗粒等不良现象;3D指标要求如下:曲率半径:6-11mm;顶点偏移:0-40um;光纤高度:-100-50nm;角度:8±0.2°。
步骤六:对产品进行光学性能检测,保证产品性能达到测试标准:IL≤0.25dB,RL≥60dB;并使测试要求符合Grade B标准,Grade B的标准要求:平均值IL≤0.12dB,97%的样本最大值IL≤0.25dB,100%样品的最大值IL≤0.3dB。
步骤七:对产品进行各项机械实验和理化实验,经验证,该高精度跳线具有高可靠性,稳定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4)

1.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其特征在于,包括防尘帽(1)、跳纤组件和尾纤(6),所述跳纤组件包括陶瓷插芯(2)前壳(3)、后壳(4)和尾套(5),所述陶瓷插芯(2)设置在所述跳纤组件前端,所述防尘帽(1)与所述陶瓷插芯(2)连接,所述尾纤(6)设置在所述跳纤组件的尾部,所述尾纤(6)为单模的紧包光缆,每组设有12根紧包光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3)表面设有凹凸点(7),所述前壳(3)前端与所述陶瓷插芯(2)连接,所述前壳(3)后端与所述后壳(4)连接,所述后壳(4)远离所述前壳(3)的一端设有尾套(5),所述尾套(5)远离所述后壳(4)的一端与所述尾纤(6)连接,所述尾套(5)呈网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插芯(2)同心度小于0.3μm,所述陶瓷插芯(2)排满插芯板,通过注胶固定,所述陶瓷插芯(2)尾部设有透明套管,通过注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纤(6)为12芯尾纤,共设有12根,分别为第一尾纤(81)、第二尾纤(82)、第三尾纤(83)、第四尾纤(84)、第五尾纤(85)、第六尾纤(86)、第七尾纤(87)、第八尾纤(88)、第九尾纤(89)、第十尾纤(810)、第十一尾纤(811)和第十二尾纤(812);每四根为一组,所述第一尾纤(81)为蓝色,所述第二尾纤(82)为橙色,所述第三尾纤(83)为绿色,所述第四尾纤(84)为棕色,所述第五尾纤(85)为灰色、所述第六尾纤(86)为白色、所述第七尾纤(87)为红色、所述第八尾纤(88)为黑色、所述第九尾纤(89)为黄色、所述第十尾纤(810)为紫色、所述第十一尾纤(811)为粉色,所述第十二尾纤(812)为青色。
CN202123246737.6U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 Active CN2166703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46737.6U CN216670329U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46737.6U CN216670329U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70329U true CN216670329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97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46737.6U Active CN216670329U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703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51830B2 (en) Fiber optic cable assembly and fabrication method using sequentially arranged boots for multi-fiber ferrule
US10317629B2 (en) Connector for transitioning multi-core fiber to plural single core fibers
CN111221083B (zh) 一种多芯光纤单芯连接器及其制备和对准方法
US20120093462A1 (en) Unitary Multi-Fiber Optical Ferrule with Integrated Lenses
CA1150543A (en) Optical fiber termination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KR20020039320A (ko) 광섬유 커넥터
CN110716267B (zh) 一种mpo分支跳线的制作工艺
Nobuo et al. Ceramic capillary connector for 1.3? m single-mode fibres
EP0381513A2 (en) Mechanical connection for polarization-maintaining optical fiber and methods of making
Kawasaki et al. Four-fiber fan-out for MCF with square lattice structure
CN110632709A (zh) 一种非接触式无损光纤跳线及制作方法
CN105814469B (zh) 光纤连接器
US11474303B2 (en) Optical connector ferrule, sleev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errule member
CN216670329U (zh) 一种高精度的lcapc光跳纤
CN114522856B (zh) 一种分支光纤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CN113670578B (zh) 光性能测试线和多芯光纤阵列连接器光学测试装置
US7203408B2 (en) Optical fibre
Haji et al. 96-Core MPO-APC Connector using 4-core fiber with SMF Standard Insertion Loss Grade
Runge et al. Atlanta fiber system experiment: Demountable single-fiber optic connectors and their measurement on location
Suematsu et al. Super low-loss, super high-density multi-fiber optical connectors
CN110838873A (zh) 一种基于mtp预端接光缆的测试方法
CN209640538U (zh) 一种一体化微型2芯衰减光缆组件
Morishima et al. Simple-Structure Low-Loss Multi-Core Fiber LC Connector
WO2023106106A1 (ja) 多心光フェルールおよび光コネクタ
Fox et al. Small Form Factor Fiber Optic Connec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