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64318U - 一种空气取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取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64318U
CN216664318U CN202122993257.XU CN202122993257U CN216664318U CN 216664318 U CN216664318 U CN 216664318U CN 202122993257 U CN202122993257 U CN 202122993257U CN 216664318 U CN216664318 U CN 2166643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
water
sheet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9325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小龙
王亮亮
刘国威
李思佰
寇晨宇
陈柯
于博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2299325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643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643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643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取水装置,通过将散热片固定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散冷片固定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散热风扇固定于散热片的一端,供气管设置于散热片内,供气管的进气端连接空气源,供气管的出气端通过连接管连接有制冷管,制冷管与散冷片的一侧贴合,制冷管的出口端连接有储水罐,通过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和热端分别设置散热片和散冷片,利用散热片加速半导体制冷片热端的散热,同采用散热风扇进一步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提高半导体制冷片冷端和热端的温差,然后利用散冷片将冷源均匀分布在制冷管上,使半导体制冷片实现三重散热,提高散热效果,进而使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效果好,提高制冷管的凝水结露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取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取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取水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的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家之一,淡水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均。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其中108个城市严重缺水。虽然各项治水工程如南水北调、海水淡化等参与淡水资源的调节和补给,但是针对一些偏远山区和内陆干旱区,这些措施也鞭长莫及。随着城市化发展,我国面临着地下水日益枯竭和地表水源污染日益加重的问题,尤其沙漠化问题更为突出。
一直以来,空气制水方面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技术也比较成熟。早在二十余年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主席、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Omar Yaghi实用新型了MOF材料(即由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或团簇,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具有分子内孔隙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其能利用多孔的结构来增大表面积,并且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有利于存储气体和液体,从而能够绑定水蒸气,并起到催化作用。而后美国科学家利用MOF材料设计了从空气中采集水分的装置。当周围的空气扩散进入MOF材料时,水分子会首先附着于内部表面。当太阳照射后,MOF被加热,并且驱动附着的水分向冷凝器移动。然而,冷凝器的温度和外部空气的温度相同,水蒸汽冷凝成液体后,滴进采集器中。
2013年,澳洲设计师Edward Linacr从沙漠甲壳虫身上获得了灵感,甲壳虫原理是找到一个空气流通性好的高坡,抬起后腿和翅壳,让水分子一点点凝聚。当天光微启的时候,它就能收集相当可观的露水量。然后Edward Linacr设计了一款简易高效的集水器。其主要利用地下的自供电水泵将外部空气吸入地下并加以冷凝。当温度降到冷凝点以下时,管道内层就会有露珠出现,而获得的水分会被迅速地送入地底,直接灌溉到植物的根部。
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相应的空气取水装置。2014年,耿世彬等人公开了一项空气取水装置的专利,其主要利用了湿转轮和蒸气压缩制冷系统等从空气中取水。同时2017年,周梦宏公开了一项利用亲水材料、并利用仿生学原理实用新型了一种从空气取水的装置。在空气取水领域,目前已出现了多种方法:
(一)网状雾珠采集系统。自然界中有不少生物具有从空中取水的本领,蜘蛛就是其一。常见的蛛网由蛛丝构成,但蛛网上一圈又一圈的螺旋线是湿丝,并非单一的蛛丝。湿丝上面分布着细细的珠状胶粘液体——羟酸酯,具有极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可在长时间内保持较强的粘着力,既方便捕获猎物,又可源源不断地为蜘蛛提供生命之水。受蜘蛛网凝结水珠的启发,1990年代就实用新型了模拟蜘蛛网取水的装置。从空气雾气中取水的基本原理是编织一张超大网络,让空气中的细小水珠遇到网线后凝聚成大水珠而被收集。MIT研究人员经过对比仿生研究发现,决定雾气取水效率的因素有三个,即网丝的粗细、网丝间距的大小和网丝表面的涂料。现有技术装置主要是由聚烯烃材料编织的网络,虽然此网编织起来简单易行而且价格便宜,但往往因为网丝过粗、网眼过大等,结果不理想,只能在轻雾状态下获得2%的取水率。
研究人员发现,有些沙漠昆虫(如南部非洲纳米布沙漠的甲壳虫)身体上雾气取水的网丝表面是坚硬的,这种具有渗透性功能的网状结构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取水率,主要是因为风吹使雾珠围着网丝表面旋转而凝聚。他们因此采用比头发丝粗3~4倍的不锈钢作为网丝编织网络,网丝之间的缝隙约2倍于网丝,并在网丝表面涂上一种容易让水珠下沉的化学涂料,减少网丝交会角滞留现象发生,并让在网丝上形成的雾珠向下流进底部得到收集。这种称之为“雾珠采集系统”的垂直网丝结构,在轻雾条件下可以让系统获得10%以上的取水率,如果将网络叠加使用,还可以得到更大的取水率。
(二)利用亲水与憎水材料取水。纳米比亚沙漠中有一种独特的昆虫——纳米比亚沙漠甲虫,能从由海上飘到沙漠的雾中收集所需的一切水分。通常在晚上或者清晨,沙漠甲虫迎着雾调整甲壳的角度收集湿气,湿气凝聚成水滴后沿着甲壳边缘的小槽流入甲虫口中。模仿这种构造,研究者制作了一个由吸水涂层和防水涂层组成的表面,利用风扇加快空气流通并通过这个表面,最终让水凝结储存起来。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从中得到启发,通过观察学习这种纳米比亚沙漠甲壳虫,实用新型了一种能够从空气中取水的自充满水壶。
(三)利用温差冷凝成水。林纳克的实用新型名为Air-drop,外形酷似一盏太阳能路灯,实际上由四部分组成:太阳能电池板、涡轮机、水泵和储水箱。一根细管将电池板、涡轮机和埋在地下的水泵相连,水泵外面缠绕着铜管,它的另一端与最底部的储水槽相通。Airdrop的工作原理相当简单。在对植物进行灌溉时,涡轮机会将大量空气吸入细管,再把空气导入水泵外的铜管中。铜管周围泥土的温度通常为6℃,进入铜管的温暖空气则有27℃,在温差的作用下,空气中的部分水气开始不断凝结沉降。冷凝后的水分被储存在最底部的水箱中。有灌溉需要的时候,水会被水泵抽取出来,从安装在农作物根部的半浸透式软管中渗出,浸湿植物根部的土壤。Airdrop还装有LED显示屏,显示水位、压力、太阳能电池寿命和系统是否正常。
(四)利用盐溶液取水。斯图加特的研究者们实用新型了一种从盐溶液中提取水的办法,这种设备完全依靠太阳能供电供热,可在没有电网的地区使用。其核心技术是利用盐水的吸湿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第一步是让盐水从一个塔形装置顶部流下,并在这一过程中吸收空气中的湿气。然后将盐水泵入一个数米高的真空容器,再利用太阳能加热因吸收湿气而被稀释的盐水,蒸馏出不含盐的水分。
之所以使用真空容器是为了使这种盐水在远低于100摄氏度时就可以沸腾,从而降低蒸馏过程的能耗。蒸馏水在一个特殊填充管中流出是一个不断抽真空的过程,从而免于使用真空泵,经蒸馏后被浓缩的盐水会被重新导入塔形装置顶部去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小型设备可以满足一个人的需要,大型设备可以为一座宾馆提供从空气中获取的饮用水”,该研究所得迈克·布利克说。目前,该种方法的技术核心在于选择何种吸湿/解吸材料,因为,它决定着能耗和效益的大小。
(五)制冷结露。它们的基本原理都是将过滤的空气经过压缩机、制冷机冷凝成露水,最后通过紫外线杀菌、活性炭净化后制成饮用水。但是,单纯应用制冷结露的方法能耗较大,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因此,并非最佳选择。不过,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室主任王建华看来,理论上有需要从空气中取水的都是比较干旱的地方,空气中的水分本就较少,能从空气中溢出的淡水十分有限。而空气湿度大的地区,江河径流、地下水必然很丰富,又不需要空气取水。因此,这种方法可适用的范围很小。综上所述,目前的空气取水装置均存在效益低的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空气取水装置,本装置吸湿率高,效益高,占地面积小,体积小。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包括凝水结露模块,凝水结露模块包括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片、散热风扇、散冷片和供气管,半导体制冷片的两端分别为冷端和热端,散热片固定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散冷片固定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散热风扇固定于散热片的一端,供气管设置于散热片内,供气管的进气端连接空气源,供气管的出气端通过连接管连接有制冷管,制冷管与散冷片的一侧贴合,制冷管的出口端连接有储水罐。
进一步的,散热片包括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突出鳍片,第一突出鳍片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一平板,第一平板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贴合;散热风扇安装于散热片上第一突出鳍片的另一端端面。
进一步的,散冷片包括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二突出鳍片,多个第二突出鳍片的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二平板,第二平板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贴合。
进一步的,供气管的进气端连接有进气管,进气管的端部设有进气风扇。
进一步的,进气管呈漏斗状,其进气端直径大于出气端直径。
进一步的,供气管采用S形管,供气管绕设于相邻两个第一突出鳍片之间。
进一步的,制冷管的外壁与散冷片上多个第二突出鳍片的另一端面贴合,多个第二突出鳍片的另一端面整体呈弧形面。
进一步的,还包括移动组件,凝水结露模块固定于移动组件上。
进一步的,移动组件包括底座和移动轮,移动轮固定于底座下端,移动组件上设置有驱动器,驱动器的输出轴与移动轮连接。
进一步的,凝水结露模块还包括一次连接的一级粗颗粒过滤器和二级微孔过滤器,一级粗颗粒过滤器的进水端与制冷管的出口相连,二级微孔过滤器的出口与储水罐的入口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片、散热风扇、散冷片和供气管,半导体制冷片的两端分别为冷端和热端,散热片固定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散冷片固定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散热风扇固定于散热片的一端,供气管设置于散热片内,供气管的进气端连接空气源,供气管的出气端通过连接管连接有制冷管,制冷管与散冷片的一侧贴合,制冷管的出口端连接有储水罐,通过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和热端分别设置散热片和散冷片,利用散热片加速半导体制冷片热端的散热,同采用散热风扇进一步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提高半导体制冷片冷端和热端的温差,然后利用散冷片将冷源均匀分布在制冷管上,使半导体制冷片实现三重散热,提高散热效果,进而使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效果好,提高制冷管的凝水结露效率。
进一步的,通过散热片和散热风扇对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进行散热,提高制冷管的凝水结露效率。
进一步的,S形供气管的直管部分平行穿插设置在散热片的第一突出鳍片之间,有效保证水管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凝水结露模块和移动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取水装置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移动组件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取水装置结构的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于太阳能自动追光系统的空气取水装置的外壳的立体剖视图。
其中:1.凝水结露模块;2.外壳;3.智能控制模块;4.光伏转换模块;5.移动组件;11.半导体制冷片;12.散热片;13.散热风扇;14.进气风扇;15.进气管;16.供气管;17.制冷管;18.连接管;19.储水罐;20.散冷片;21.进气空间;22.散热空间;23.制冷空间;24.水处理空间;25.电控空间;31.显示屏;41.太阳能发电板;42.自动追光模块;43.光敏传感器;51.底座;52.移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包括凝水结露模块1,凝水结露模块1包括半导体制冷片11、散热片12、散热风扇13、散冷片20和供气管16,半导体制冷片11的两端分别为冷端和热端,散热片12固定于半导体制冷片11的热端,散冷片20固定于半导体制冷片11的冷端,散热风扇13固定于散热片12的一端,供气管16设置于散热片12内,供气管16的进气端连接空气源,供气管16的出气端通过连接管18连接有制冷管17,制冷管17与散冷片20的一侧贴合,制冷管17的出口端连接有储水罐19,本申请通过半导体制冷片11的冷端和热端分别设置散热片12和散冷片20,利用散热片12加速半导体制冷片11热端的散热,同采用散热风扇进一步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提高半导体制冷片11冷端和热端的温差,然后利用散冷片20将冷源均匀分布在制冷管17上,使半导体制冷片实现三重散热,提高散热效果,进而使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效果好,提高制冷管的凝水结露效率。
具体的,如图1所示,散热片12包括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突出鳍片,第一突出鳍片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一平板,第一平板与半导体制冷片11的热端贴合;散热风扇13安装于散热片12上第一突出鳍片的另一端端面,利用散热风扇对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突出鳍片进行散热,从而提高散热效率;通过散热片12和散热风扇13对半导体制冷片11的热端进行散热,半导体制冷片11热端的散热效果越好,半导体制冷片11冷端制冷效果越好。第一平板垂直于第一突出鳍片设置。
散冷片20包括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二突出鳍片,多个第二突出鳍片的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二平板,第二平板与第二突出鳍片垂直设置,第二平板与半导体制冷片11的冷端贴合,半导体制冷片11冷端的温度直接传递给散冷片20,对散冷片20进行降温。
供气管16的进气端连接有进气管15,进气管15的端部设有进气风扇14,利用进气风扇14将常温空气吸入进气管15内,进气管15呈漏斗状,其进气端直径大于出气端直径,使进入进气管15内的空气具有一定的压力和流速;
供气管16采用S形管,且供气管16进气端与所述进气管15的出气端相连,S形供气管16折弯处为半圆弧状折弯管,中间为直管一体连接半圆弧状折弯管,S形供气管16的直管部分平行穿插设置在散热片12的第一突出鳍片之间,即穿插设置在相邻的第一突出鳍片之间的第一间隙内,供气管16内进入的是常温空气,能进一步对散热片12进行散热,提高半导体制冷片11的散热效果,也就提高了半导体制冷片11的制冷效果。
连接管18的进气端与供气管16的出气端相连,其出气端与制冷管17的进气端相连;制冷管17的外壁与散冷片20上多个第二突出鳍片的另一端面贴合,多个第二突出鳍片的另一端面整体呈弧形面,能与制冷管17外壁的圆弧面贴合,半导体制冷效果好,从而使制冷管17的温度低,经供气管16、连接管18进入制冷管17的空气凝水结露的效益高;
储水罐19的进水端与制冷管17的出口相连,储水罐19位于制冷管17的下方,在制冷管17内凝水结露形成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流入储水罐19中进行储存。
还包括移动组件5,凝水结露模块1固定于移动组件5上;
移动组件5包括底座51和移动轮52,移动轮52固定于底座51下端,用于底座51的移动;具体的,移动轮52有四个,分别安装在底座51的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四个位置。
优选地,左前轮与右前轮同轴设置,左后轮与右后轮同轴设置。
移动组件5上设置有驱动器,驱动器安装在底座51内,驱动器的输出轴与移动轮52连接,每个移动轮52连接有一个驱动器;本申请驱动器设置有四个,一个驱动器连接一个移动轮52,移动轮52为麦克拉姆轮,从而使装置的移动非常灵活。
储水罐19安装于底座51上,储水罐19的外圈设置有外壳2,外壳2固定于底座51上;
底座51上位于外壳2内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隔板,多块隔板将外壳内部分隔成多个腔室空间,具体的,多个隔板水平设置于外壳2内,多个隔板上下间隔设置,将外壳2上从上到下依次分为上层、中层、下层三层,所述外壳2的上层为进气空间21,所述外壳2的中层内设置有竖向隔板,将中层分隔为散热空间22和制冷空间23,散冷片20和制冷管17位于制冷空间23内,散热空间的外壁设有通风孔;所述外壳2的下层为水处理空间24,这些腔室空间内的温度各不相同,分隔设置,使各腔室空间温度干扰降至最低,使装置运行效果达到最佳,也使各腔室空间能排布的较为紧密,使装置结构紧凑。
进气风扇14和进气管15设置于进气空间21内,在外壳2上设有多个与进气空间21连通的第一通气孔,使室温能进入进气空间21内被进气风扇14吸入进气管15中进行使用,进入进气管15中的常温气体流入散热空间22的供气管16内,为了实现管路连通,在进气空间21的底部设有第一管路孔与散热空间22连通。进气管15竖直放置。
散热片12和供气管16设置于散热空间22内,散热片12与半导体制冷片11的热端贴合,带走半导体制冷片11热端的热量,散热风扇13对散热片12进一步降温,供气管16内流入的是常温气体,流动的常温气体可带走散热片12周围的热量,再次对散热片12进行降温,大大提高散热片12散热效果,S形供气管16的直管部分竖直设置。
散热风扇13通过螺钉安装在外壳2的外部,在外壳2上加工一个方形孔,其与散热空间22连通,且正对散热片12,该结构一方面使装置结构紧凑,另一方面使散热风扇13的散热效果好,进一步保证半导体制冷片11热端的散热效果。
为了提高散热空间22的散热效果,在外壳2的侧壁上加工出多个第二通气孔与散热空间22连通。
制冷空间23内,从供气管16流出的气体进入连接管18内,然后进入制冷管17内,为了方便凝水结露形成的水自然流出,将制冷管17竖直设置,连接管18水平设置,为了方便连接管18的布置,在散热空间22与制冷空间23之间的隔板上加工出第二管路孔,连接管18穿设在第二管路孔内;为了方便半导体制冷片11的安装,在制冷空间23与散热空间22之间隔板上加工出孔洞,该孔洞与半导体制冷片11外形尺寸相同,方便将半导体制冷片11嵌合在该孔洞内,从而使半导体制冷片11的冷端面对制冷空间23,热端面对散热空间22。
水处理空间24内设置有储水罐19,储水罐19位于制冷管17的下方,从制冷管17出口流出的水自然流入储水罐19中进行储存。外壳内用隔板分隔成多个腔室空间,使各腔室空间内的冷暖气体互不干扰,有效保证半导体制冷片的散热效果和制冷效果;外壳内多个腔室空间分层设置,使装置占地面积小,整体体积小,结构紧凑。
凝水结露模块1还包括一级粗颗粒过滤器和二级微孔过滤器,均竖直设置,且一级粗颗粒过滤器位于二级微孔过滤器的上方,储水罐位于二级微孔过滤器的下方,方便水自然向下流,一级粗颗粒过滤器内设置无纺布过滤层,外层为金属管壁,其进水端与制冷管17的出口相连,从制冷管17流出的水流入一级粗颗粒过滤器内进行粗颗粒过滤;二级微孔过滤器内含过滤纸层,其进水端与一级粗颗粒过滤器的出水端相连,其出水端与储水罐19的进水端相连,从一级粗颗粒过滤器流出的水进一步到达二级微孔过滤器进行过滤,能滤除水中微小杂质,使到达储水罐19中的水较为干净。
还包括智能控制模块3以及与智能控制模块连接的光伏转换模块4,智能控制模块3连接有蓄电池,蓄电池用于给装置供电。
外壳2的上层设置有电控空间25,蓄电池安装在电控空间25内,给蓄电池设置独立的腔室空间,使装置其他腔室空间的温度对智能控制模块3的影响降至最低,也使装置结构紧凑。
光伏转换模块4包括太阳能发电板41和自动追光模块42,太阳能发电板41与蓄电池电连接,太阳发电板产生的电能在蓄电池内被储存;自动追光模块42安装在太阳发电板的下方,且固定在外壳2的顶上,自动追光模块42使太阳能发电板41白天能一直处于面向太阳的方向,从而保证太阳能发电板41的高发电量。
光伏转换模块4还包括四个光敏传感器43,四个光敏传感器43均固定在太阳能发电板41顶面周围。
智能控制模块3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显示屏31,温度传感器至少有两个,用来检测半导体制冷片11的冷端温度和热端温度;湿度传感器至少有两个,用来检测进气管15的进气端湿度和制冷管17的出口湿度;水位传感器至少有一个,用来检测储水罐19中的水位;微处理器与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电连接,用来接收和处理各传感器传回的数据信息;显示屏31与微处理器电连接,用来显示温度、湿度、水位信息,使在装置上可以直观的查看装置各传感器传回的数据信息,了解装置运行情况;微处理器和显示屏31均设置在外壳2的电控空间25内,使微处理器和显示屏31受其他腔室空间温度影响较小,工作稳定性更好。
智能控制模块3还包括GPRS模块,GPRS模块与微处理器电连接,且设置在外壳2的电控空间25内,用来向远程端传递温度、湿度、水位信息,所述远程端可以是远程的监控中心,或者远程的智能手机移动端,从而使可远程监测装置运行情况。
针对均竖直设置且从上到下依次排布的一级粗颗粒过滤器、二级微孔过滤器和储水罐19的放置空间,可以将三者均设置在外壳2的水处理空间24内,也可以将一级粗颗粒过滤器伸入制冷管17所在的制冷空间23内,将储水罐19伸入底座51内来缩短装置的整体高度,当然为了方便管路的设置,此时需要在水处理空间24的顶部加工出第三管路孔与制冷空间23连通,在水处理空间24的底部加工出第四管路孔与底座51连通,进一步的,还可将二级微孔过滤器伸入所述储水罐19内。
以上内容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凝水结露模块(1),凝水结露模块(1)包括半导体制冷片(11)、散热片(12)、散热风扇(13)、散冷片(20)和供气管(16),半导体制冷片(11)的两端分别为冷端和热端,散热片(12)固定于半导体制冷片(11)的热端,散冷片(20)固定于半导体制冷片(11)的冷端,散热风扇(13)固定于散热片(12)的一端,供气管(16)设置于散热片(12)内,供气管(16)的进气端连接空气源,供气管(16)的出气端通过连接管(18)连接有制冷管(17),制冷管(17)与散冷片(20)的一侧贴合,制冷管(17)的出口端连接有储水罐(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散热片(12)包括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突出鳍片,第一突出鳍片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一平板,第一平板与半导体制冷片(11)的热端贴合;散热风扇(13)安装于散热片(12)上第一突出鳍片的另一端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散冷片(20)包括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二突出鳍片,多个第二突出鳍片的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二平板,第二平板与半导体制冷片(11)的冷端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其特征在于,供气管(16)的进气端连接有进气管(15),进气管(15)的端部设有进气风扇(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管(15)呈漏斗状,其进气端直径大于出气端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其特征在于,供气管(16)采用S形管,供气管(16)绕设于相邻两个第一突出鳍片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冷管(17)的外壁与散冷片(20)上多个第二突出鳍片的另一端面贴合,多个第二突出鳍片的另一端面整体呈弧形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组件(5),凝水结露模块(1)固定于移动组件(5)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移动组件(5)包括底座(51)和移动轮(52),移动轮(52)固定于底座(51)下端,移动组件(5)上设置有驱动器,驱动器的输出轴与移动轮(5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取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凝水结露模块(1)还包括一次连接的一级粗颗粒过滤器和二级微孔过滤器,一级粗颗粒过滤器的进水端与制冷管(17)的出口相连,二级微孔过滤器的出口与储水罐的入口连接。
CN202122993257.XU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空气取水装置 Active CN2166643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93257.XU CN216664318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空气取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93257.XU CN216664318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空气取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64318U true CN216664318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88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93257.XU Active CN216664318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空气取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643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atmosphere water harvesting: Design principle, materials,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
Raveesh et al.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water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CN104831780B (zh) 一种高效率冷凝结露式空气取水系统
CN204762612U (zh) 一种适用于海岛沙漠的自动灌溉装置
CN204645149U (zh) 一种高效率冷凝结露式空气取水系统
CN108925309B (zh) 一种农业大棚自给水系统
CN202648019U (zh) 多功能太阳能制水保鲜空调装置
CN112978828B (zh) 一种冬季太阳能农用大棚加湿-增温型苦咸水淡化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106234077A (zh) 可不遮挡阳光的和光量可变的光伏温室大棚
CN112032906A (zh) 一种沙漠地区样板房内的空气循环加湿装置
CN106836378B (zh) 一种水蒸气液化采集装置
CN207512831U (zh) 适用于高温低湿环境的光伏电解质膜一体化空气制水装置
Wang et al.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 (AWH) technology
CN216664318U (zh) 一种空气取水装置
CN112012273B (zh) 一种基于多功能mof材料的智能集/取水装置
CN113235696A (zh) 一种利用吸附法和制冷结露法的仿生半导体空气集水器
CN112411674A (zh) 耦合气象环境预测的光-热-电驱动的高效空气取水装置
CN114411879A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自动追光系统的空气取水装置
CN206089101U (zh) 智能产水器
WO2008124935A1 (en) Condensation system for dehumidification and desalination
CN103663501B (zh) 太阳能晒盐并分离淡水的温室大棚
CN111847556B (zh) 一种太阳能蒸馏单元及蒸馏方法
CN107842062A (zh) 适用于高温低湿环境的光伏电解质膜一体化空气制水装置
CN104499533A (zh) 空气取水系统
CN210579250U (zh) 一种太阳能智能集水储能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