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4604U - 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4604U
CN216644604U CN202123333211.1U CN202123333211U CN216644604U CN 216644604 U CN216644604 U CN 216644604U CN 202123333211 U CN202123333211 U CN 202123333211U CN 216644604 U CN216644604 U CN 2166446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compressor
temperature sensor
carbon dioxide
proportional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3321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浩
熊丹
汤晓亮
尤军
康强
宋晓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ujing Anfa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Suj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ujing Anfa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Suj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ujing Anfa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Suj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Sujing Anfa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3321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446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46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46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12Hot 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该系统包括一级压缩机、用于与用户侧冷却水换热的第一换热器、二级压缩机、用于与用户侧冷却水换热的第二换热器、用于液相冷媒与气相冷媒换热的第三换热器、膨胀阀、用于与环境空气进行换热的第四换热器、缓冲水箱、第一比例阀、第二比例阀、第三比例阀、第四比例阀、除霜阀、冷媒路旁通阀等;该系统实现在变工况下单双级跨临界运行的智能切换,在全工况下都有突出的制热量和能效比,显著提高了在低温环境下制取高温热水的综合性能,同时还解决了双级压缩热水系统的除霜问题和回油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有ODP值为0和GWP为1的良好环境属性,二氧化碳作为自然工质在低温条件下也有着良好的物理属性。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作为一种环保高效且稳定可靠的热能综合利用系统,常作为建筑空调,用于满足商用及公共服务领域大型建筑的冬季供暖与夏季供冷需求。有研究表明,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气体冷却器内最高温度可达140℃,因此,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能够提供较高温度的热水。
但目前二氧化碳热泵热水机在低温情况下制取高温水时,面临机组能效比和制热量衰减严重、排气温度升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目前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双级压缩系统的中间级和高压压力控制、出水温度控制还不够完善,既不能实现单双级压缩的切换,导致在高温天气下机组无法正常使用,而且还可能存在误除霜动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在高温天气与低温天气下的单双级压缩切换,保证了机组在高温天气与低温天气下出高温水时都有较好的制热量和能效比,同时还解决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机压缩系统出水温度的控制问题和除霜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包括:一级压缩机、用于与用户侧冷却水换热的第一换热器、二级压缩机、用于与用户侧冷却水换热的第二换热器、用于液相冷媒与气相冷媒换热的第三换热器、膨胀阀、用于与环境空气进行换热的第四换热器、缓冲水箱、第一比例阀、第二比例阀、第三比例阀、第四比例阀、除霜阀、冷媒路旁通阀;
所述一级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二级压缩机、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液相冷媒流通侧、所述膨胀阀、所述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气相冷媒流通侧依次循环连通;
所述冷媒路旁通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级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二级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除霜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二级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四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通;
所述缓冲水箱、所述第一比例阀、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三比例阀、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连通,所述第二比例阀的进口与所述缓冲水箱连通,所述第二比例阀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三比例阀的进口、所述第四比例阀的进口连通,所述第四比例阀的进口还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所述第四比例阀的出口与所述缓冲水箱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所述压缩机油分离器包括油分离器冷媒进口、油分离器冷媒出口和油分离器润滑油出口,所述油分离器冷媒进口与所述二级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所述油分离器冷媒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除霜阀连通,所述油分离器润滑油出口分别与所述一级压缩机的回油口、所述二级压缩机的回油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第一油路电磁阀、第二油路电磁阀,所述第一油路电磁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油分离器润滑油出口、所述二级压缩机的回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油路电磁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油分离器润滑油出口、所述一级压缩机的回油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液相冷媒流通侧连通;和/或,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分别与所述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气相冷媒流通侧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分别与所述缓冲水箱、所述第一比例阀、所述第二比例阀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用于向所述第四换热器吹送环境空气且正对所述第四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方面,所述第四换热器为翅片管式蒸发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一级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所述二级压缩机为定频压缩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环境温度传感器、缓冲水箱出水温度传感器、第一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第二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温度传感器、第四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传感器、第四换热器的冷媒蒸发压力传感器;
所述缓冲水箱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缓冲水箱的出水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水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水口,所述一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所述一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一级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一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所述一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一级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二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所述二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二级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二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所述二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二级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第四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换热器的冷媒蒸发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器上。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解决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双级压缩的中间压力控制问题,保证了机组在不同工况下都能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同时也可实现跨临界单双级压缩的切换,兼顾了高环温与低环温的运行状况。而且本实用新型也解决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的除霜问题,提高了除霜效率,减少了误除霜动作。
此外,本实用新型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既实现了对一级压缩的热量回收,也实现了对机组出水温度的精确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一级压缩机;2、第一换热器;3、二级压缩机;4、第二换热器;5、第三换热器;6、膨胀阀;7、第四换热器;8、缓冲水箱;9、第一比例阀;10、第二比例阀;11、第三比例阀;12、第四比例阀;13、除霜阀;14、冷媒路旁通阀;15、压缩机油分离器;16、第一油路电磁阀;17、第二油路电磁阀;18、储液器;19、气液分离器;20、水泵;21、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例提供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该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包括:一级压缩机1、用于与用户侧冷却水换热的第一换热器2、二级压缩机3、用于与用户侧冷却水换热的第二换热器4、用于液相冷媒与气相冷媒换热的第三换热器5、膨胀阀6、用于与环境空气进行换热的第四换热器7、缓冲水箱8、第一比例阀9、第二比例阀10、第三比例阀11、第四比例阀12、除霜阀13、冷媒路旁通阀14;
一级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二级压缩机3、第二换热器4、第三换热器5的液相冷媒流通侧、膨胀阀6、第四换热器7、第三换热器5的气相冷媒流通侧依次循环连通;
冷媒路旁通阀14的两端分别与一级压缩机1的吸气口、二级压缩机3的吸气口连通,除霜阀13的两端分别与二级压缩机3的排气口、第四换热器7的冷媒进口连通;
缓冲水箱8、第一比例阀9、第一换热器2、第三比例阀11、第二换热器4依次连通,第二比例阀10的进口与缓冲水箱8连通,第二比例阀10的出口分别与第三比例阀11的进口、第四比例阀12的进口连通,第四比例阀12的进口还与第一换热器2连通,第四比例阀12 的出口与缓冲水箱8连通。
本例中,该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15,压缩机油分离器15包括油分离器冷媒进口、油分离器冷媒出口和油分离器润滑油出口,油分离器冷媒进口与二级压缩机3的排气口连通,油分离器冷媒出口分别与第二换热器4、除霜阀13连通,油分离器润滑油出口分别与一级压缩机1的回油口、二级压缩机3的回油口连通。
本例中,该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第一油路电磁阀16、第二油路电磁阀17,第一油路电磁阀16的两端分别与油分离器润滑油出口、二级压缩机3的回油口连通,第二油路电磁阀17的两端分别与油分离器润滑油出口、一级压缩机1的回油口连通。
本例中,该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储液器18、气液分离器19,储液器18分别与第二换热器4的冷媒出口、第三换热器5的液相冷媒流通侧连通,气液分离器 19分别与第四换热器7、第三换热器5的气相冷媒流通侧连通。
本例中,该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水泵20、风机21,水泵20分别与缓冲水箱8、第一比例阀9、第二比例阀10连通,风机21用于向第四换热器7吹送环境空气且正对第四换热器7。进一步地,水泵20、风机21可以分别为变频式水泵、变频式风机。
本例中,一级压缩机1为变频压缩机,二级压缩机3为定频压缩机,第四换热器7为翅片管式蒸发器。
本例中,该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环境温度传感器、缓冲水箱出水温度传感器、第一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第二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温度传感器、第四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传感器、第四换热器的冷媒蒸发压力传感器;
缓冲水箱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缓冲水箱8的出水口,第一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换热器2的出水口,第二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二换热器4的出水口,一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一级压缩机1的排气口,一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一级压缩机 1的吸气口,二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二级压缩机3的排气口,二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二级压缩机3的吸气口,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二换热器4的冷媒出口,第四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传感器、第四换热器的冷媒蒸发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四换热器7 上。
进一步地,本例中,第一换热器2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4为气体冷却器。
进一步地,本例中,一级压缩机1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多个串联构成。上述二级压缩机 3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多个串联构成。
进一步地,本例中,该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分别与环境温度传感器、缓冲水箱出水温度传感器、第一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第二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温度传感器、第四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传感器、第四换热器的冷媒蒸发压力传感器、变频式的一级压缩机、变频风机、变频水泵等等通信连接。
本例上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可以按照如下控制方法进行控制:
具体地,该控制方法包括双级压缩机运行控制步骤和单级压缩机控制步骤,以及分别检测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的蒸发压力P0、冷媒在第二换热器4出口处的温度 tgout、第四换热器7的表面温度te,将一级压缩机1的最优排气压力记为P(1,o)、二级压缩机3 的最优排气压力记为P(2,o)
当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处于双级压缩机运行时,双级压缩机运行控制步骤包括:冷媒路旁通阀14处于关闭状态,根据公式: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19173420000061
P2,0=f1(tgout,P1,0,te)
f1(tgout,P1,0,te)=(3.896-0.0223*te)×tgout+(0.496*te-10.55)+ 1.032×P1,0 0.13
联立求解,将求解所得的P(1,o)和P(2,o)作为目标值与实际检测得到的一级压缩机1的实际排气压力P1和二级压缩机3的实际排气压力P2比较,ΔP为压力修正值,保证计算得到的P(1,o)不超过二氧化碳气体的临界压力,具体取值通过实验获得,例如可以为-5bar至10bar,根据 P1与P(1,o)的差值大小、P2与P(2,o)的差值大小,自适应性质地调节膨胀阀的开度和一级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使P1接近于P(1,o),P2接近于P(2,o)
当P1≥P(1,o)+[压力偏差1]时,膨胀阀的动作趋势是开大,根据P1与P(1,o)的差值大小判断膨胀阀的调节速度,差值越大,速度越快,差值越小,速度越慢。
当P1≤P(1,o)-[压力偏差2]时,膨胀阀的动作趋势是开小,根据P1与P(1,o)的差值大小判断膨胀阀的调节速度,差值越大,速度越快,差值越小,速度越慢。
当P(1,o)-[压力偏差2]≤P1≤P(1,o)+[压力偏差1]时,膨胀阀维持原有开度。
[压力偏差1]和[压力偏差2],可取2-7bar之间,依据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而定。
当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在单级运行时,单级压缩机控制步骤包括:
冷媒路旁通阀14处于打开状态,一级压缩机1停机,第一比例阀9的开度为0,第二比例阀10的开度为100%,
P2,0=f2(tgout,P0,te)
f2(tgout,P0,te)=(3.896-0.0223*te)×tgout+(0.496*te-10.55)+1.032×P0 0.13
将求解所得的P(2,o)作为目标值与实际检测得到的二级压缩机3的实际排气压力P2比较,ΔP为压力修正值且为-5bar至10bar,根据P2与P(2,o)的差值大小,调节膨胀阀6的开度,以使P2接近于P(2,o)
该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的工作方式为:在收到开机命令后,检测机组当前的环境温度,若检测到的环境温度ta1≤ta+Δt时,该系统为跨临界双级压缩运行模式;若检测到的环境温度ta1≥ta时,该系统为跨临界单级压缩运行模式。
Δt可以为1℃至10℃之间,ta可以为-7℃至-15℃之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进一步地,实际操作中,该热水系统在跨临界双级压缩运行模式时,冷媒路旁通阀14处于关闭状态,冷媒二氧化碳气体在一级压缩机1的驱动下从排气口进去第一换热器2(冷凝器)被低温水冷却到一定温度后进去二级压缩机3,在二级压缩机3中被进一步压缩后进入压缩机油分离器15,在压缩机油分离器15中实现润滑油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分离后进入第二换热器4(气体冷却器)被冷却后,经过储液器18和第三换热器5,在膨胀阀6的作用下变成低温低压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第四换热器7即翅片管式蒸发器中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后经过第三换热器5,回到一级压缩机1;
该热水系统在跨临界单级压缩运行模式时,冷媒路旁通阀14处于开启状态,一级压缩机 1为停机状态。二氧化碳气体在二级压缩机3的驱动下从排气口进入压缩机油分离器15,在压缩机油分离器15中实现润滑油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分离后进入第二换热器4(气体冷却器) 被冷却后,经过储液器18和第三换热器5,在膨胀阀6的作用下变成低温低压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第四换热器7即翅片管式蒸发器中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后经过第三换热器5,回到二级压缩机3。
进一步地,该控制方法还包括第二换热器4的出水温度控制步骤,第二换热器4的出水温度控制步骤包括:
通过分别调节第一比例阀9、第二比例阀10的开度以控制二级压缩机3的吸气过热度Δts2,控制Δts2可以为5K-10K;且调节第三比例阀11、第四比例阀12的开度,记第一比例阀9的开度为EXP1,第二比例阀10的开度为EXP2,第三比例阀11的开度为EXP3,第四比例阀12的开度为EXP4,EXP1+EXP2=EXP3+EXP4+ΔEXP,ΔEXP为水力损失的开度补偿,可为正也可为负,根据机组管路的实际流动损失计算获得,一般为3%-6%。
进一步地,该控制方法还包括除霜的控制步骤,除霜的控制步骤包括:
当第四换热器7的表面温度te在持续时间T1内低于设定温度t1和二级压缩机3的吸气压力P1在持续时间T2内低于设定压力P1s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19173420000081
时,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系统开始除霜动作,其中,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19173420000082
环境温度ta越高,a的取值越大;环境温度ta越低,a的取值越小;T为30min至60min;且当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系统开始除霜工作时,膨胀阀6关闭,风机21停机,第一比例阀9关闭,开启除霜阀13,一级压缩机1运行至频率HZ1,HZ1为一级压缩机1的可运行频率,在50HZ至65HZ,二级压缩机2不停机。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解决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双级压缩的中间压力控制问题,保证了机组在不同工况下都能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同时也可实现跨临界单双级压缩的切换,兼顾了高环温与低环温的运行状况。而且本实用新型也解决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的除霜问题,提高了除霜效率,减少了误除霜动作。
此外,本实用新型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既实现了对一级压缩的热量回收,也实现了对机组出水温度的精确控制。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包括:一级压缩机、用于与用户侧冷却水换热的第一换热器、二级压缩机、用于与用户侧冷却水换热的第二换热器、用于液相冷媒与气相冷媒换热的第三换热器、膨胀阀、用于与环境空气进行换热的第四换热器、缓冲水箱、第一比例阀、第二比例阀、第三比例阀、第四比例阀、除霜阀、冷媒路旁通阀;
所述一级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二级压缩机、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液相冷媒流通侧、所述膨胀阀、所述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气相冷媒流通侧依次循环连通;
所述冷媒路旁通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级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二级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除霜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二级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四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通;
所述缓冲水箱、所述第一比例阀、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三比例阀、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连通,所述第二比例阀的进口与所述缓冲水箱连通,所述第二比例阀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三比例阀的进口、所述第四比例阀的进口连通,所述第四比例阀的进口还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所述第四比例阀的出口与所述缓冲水箱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所述压缩机油分离器包括油分离器冷媒进口、油分离器冷媒出口和油分离器润滑油出口,所述油分离器冷媒进口与所述二级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所述油分离器冷媒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除霜阀连通,所述油分离器润滑油出口分别与所述一级压缩机的回油口、所述二级压缩机的回油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第一油路电磁阀、第二油路电磁阀,所述第一油路电磁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油分离器润滑油出口、所述二级压缩机的回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油路电磁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油分离器润滑油出口、所述一级压缩机的回油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液相冷媒流通侧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分别与所述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气相冷媒流通侧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分别与所述缓冲水箱、所述第一比例阀、所述第二比例阀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用于向所述第四换热器吹送环境空气且正对所述第四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所述二级压缩机为定频压缩机,所述第四换热器为翅片管式蒸发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还包括环境温度传感器、缓冲水箱出水温度传感器、第一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第二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一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二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温度传感器、第四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传感器、第四换热器的冷媒蒸发压力传感器;
所述缓冲水箱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缓冲水箱的出水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水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水口,所述一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所述一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一级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一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所述一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一级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二级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传感器、所述二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二级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二级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传感器、所述二级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二级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第四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换热器的冷媒蒸发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器上。
CN202123333211.1U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 Active CN2166446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33211.1U CN216644604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33211.1U CN216644604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4604U true CN216644604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46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33211.1U Active CN216644604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446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0180A (zh) * 2022-06-29 2022-10-18 山东雅士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性高的变频受热式热水机控制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0180A (zh) * 2022-06-29 2022-10-18 山东雅士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性高的变频受热式热水机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65936A (zh) 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024031B (zh) 一种适用于大温差的三压力高效风冷热泵机组
JP2012193897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4776629A (zh) 蒸发式冷凝器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WO2020103271A1 (zh) 一种热泵系统
CN216644604U (zh) 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单双级压缩的热水系统
CN113446756A (zh) 一种带变速压缩机的四管制空气源热泵机组
CN111706997A (zh) 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热风机及其性能优化控制方法
CN113310235B (zh) 一种高低冷凝自动切换的复叠式变频热泵系统及运行方法
KR101964946B1 (ko) 외기온도 보상형 고효율 냉각시스템
CN211601182U (zh) 一种分体式co2空气源热泵机组
JP3843331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及び室外機
KR101500068B1 (ko) 인버터 압축기를 구비한 이원압축 히트펌프 시스템 및 그 이원압축 히트펌프 시스템의 작동방법 및 그 시스템의 인버터 압축기 제어방법
CN113154547B (zh) 一种新排风分级热回收系统
CN212132947U (zh) 一种超低温空调机组
CN112880244A (zh) 一种带自由冷却两相流空调系统
CN111912131B (zh) 一种多级冷却二氧化碳制冷空调及制冷方法
JP4108003B2 (ja) 冷凍システム
KR200267157Y1 (ko) 냉동시스템
CN217031657U (zh) 空调机组
CN220524390U (zh) 磁浮和螺杆复合式双冷源空气源热泵
CN113310234B (zh) 一种综合型变频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14620154U (zh) 一种带自由冷却两相流空调系统
CN216048475U (zh) 一种带变速压缩机的四管制空气源热泵机组
CN111964188B (zh) 一种热虹吸管-蒸汽压缩复合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