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26006U - 一种无线耳机以及无线耳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耳机以及无线耳机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626006U CN216626006U CN202121830534.9U CN202121830534U CN216626006U CN 216626006 U CN216626006 U CN 216626006U CN 202121830534 U CN202121830534 U CN 202121830534U CN 216626006 U CN216626006 U CN 2166260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rging
- housing
- shell
- portions
- wireless heads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无线耳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无线耳机以及无线耳机系统,无线耳机包括外壳以及多个第一充电部,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凸出外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由于第一充电部凸出外壳,第一充电部凸出外壳的部位不易藏污纳垢,且易清洁,提高了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导电接触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耳机以及无线耳机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耳机便携性好,通常,无线耳机与充电盒配合使用,充电盒不仅可以收纳无线耳机,还能为无线耳机充电。无线耳机上设置有耳机充电触点,充电盒设置有盒体充电触点,耳机充电触点与盒体充电触点导电接触,以便为无线耳机充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可靠性好的无线耳机以及无线耳机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包括:
外壳;以及
多个第一充电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凸出所述外壳。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外壳包括耳柄壳和耳塞壳,所述耳塞壳设置于所述耳柄壳长度方向的头部,所述耳柄壳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有所述第一充电部均设置于所述耳柄壳上。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耳柄壳远离所述耳塞壳的端部为壳尾,所述耳柄壳位于所述耳塞壳和所述壳尾之间的部位为壳身,所述壳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身上的所述第一充电部均凸出所述壳身。
一些实施方案中,各位于所述壳身上的所述第一充电部错位排布;或,
各位于所述壳身上的所述第一充电部沿所述壳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排布;或,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身的相对两侧,且位于所述壳身下部相对设置或位于所述壳身与所述壳尾连接处相对设置。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耳塞壳和位于所述壳身上的各所述第一充电部均位于所述壳身的同一侧,且沿所述壳身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壳尾的外表面为凸弧面,所述壳尾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尾的所述第一充电部均不凸出所述壳尾。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外壳包括耳柄壳和耳塞壳,所述耳塞壳设置于所述耳柄壳长度方向的头部,所述耳柄壳远离所述耳塞壳的端部为壳尾,所述耳柄壳位于所述耳塞壳和所述壳尾之间的部位为壳身;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耳塞壳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之一;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身的上部、下部、后部、前部、左部和右部之一;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身的上部与所述耳塞壳的连接处;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身的下部与所述耳塞壳的连接处;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尾;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尾与所述壳身的连接处;或,
各所述第一充电部均位于所述壳身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之一;或,
各所述第一充电部分别位于所述壳身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中的不同部位。
一些实施方案中,各所述第一充电部凸出所述外壳的厚度不同。
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充电盒时,所述第一充电部与所述充电盒内对应的第二充电部接触,当所述无线耳机插入或移出所述充电盒过程中,所述外壳不与所述第二充电部接触。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充电部凸出所述外壳的最高点P1到所述外壳的垂直距离为H2,充电盒中的第二充电部自然状态下凸出所述充电盒的内表面的最高点P2到所述外壳的垂直距离为Z,H2大于或等于Z,所述第一充电部在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所述充电盒中时与所述第二充电部接触。
一些实施方案中,H2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充电部的最大厚度的一半。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充电部凸出所述外壳的厚度在0.5mm~0.7mm之间。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充电部为回转体或弧面或半球面或球缺或球带或圆台或截锥体结构。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无线耳机包括均位于所述外壳内的电声器件、耳机电池、耳机电路板和无线电结构,各所述第一充电部、所述电声器件、所述无线电结构、所述耳机电池均与所述耳机电路板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耳机系统,包括:
充电盒,所述充电盒包括盒体和位于所述盒体内的多个第二充电部;以及
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能够收容于所述盒体内或取出所述盒体外,在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所述盒体内的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与多个所述第二充电部一一对应且导电接触。
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所述盒体内的状态下,所述无线耳机竖直或倾斜设置于所述盒体内。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充电部为弹性件,在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所述盒体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充电部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抵紧所述第一充电部。
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所述盒体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充电部抵紧所述第二充电部的外凸形变处的下部;所述第二充电部位为弹片或弹珠或弹针。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无线耳机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上的第一磁体,所述充电盒包括设置于所述盒体上的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能够磁吸配合。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磁体位于所述盒体的所述第二充电部所在处,所述第一磁体位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充电部所在处,在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所述盒体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磁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充电部抵紧所述第二充电部。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充电盒包括均位于所述盒体上的电源接口、盒体电路板和充电电池,各所述第二充电部、所述电源接口和所述充电电池均与所述盒体电路板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一方面,第一充电部凸出外壳的部位不易藏污纳垢,且易清洁;另一方面,在无线耳机放入或取出盒体的过程中,第一充电部与第二充电部之间滑动摩擦,这样,第二充电部与第一充电部之间相互打磨,以去除第一充电部上可能附着的脏污;又一方面,第一充电部凸出外壳,有利于第二充电部抵接第一充电部。综上,第一充电部凸出外壳,提高了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导电接触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无线耳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盒盖;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无线耳机和收容盖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结构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结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结构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一组无线耳机上的第一充电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另外一组无线耳机上的第一充电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又一组无线耳机上的第一充电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再一组无线耳机上的第一充电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的配合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还一组无线耳机上的第一充电部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无线耳机100;外壳110;耳柄壳111;壳尾1111;壳身1112;头部1113;耳塞壳112;第一充电部120;第一磁体130;
充电盒200;盒体210;盒盖211;收容盖板212;耳机仓212a;避让口212b;底盒213;第二充电部220;第二磁体230;安装板2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盒体的“顶”、“底”是指图2中所示方向,耳柄壳的“头”、“尾”、“长度方向”、“前”、“后”是指图5中所示方向,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不应当视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100,先介绍本申请提供的无线耳机系统,请参见图1和图2,无线耳机系统包括充电盒200以及本申请任一实施例中的无线耳机100。
请参见图5和图6,无线耳机100包括外壳110以及多个第一充电部12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充电部120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120凸出外壳110。也就是说,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伸出外壳110的外表面,凸出外壳110的第一充电部120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
请参见图2至图4,充电盒200包括盒体210和位于盒体210内的多个第二充电部220,无线耳机100能够收容于盒体210内或取出盒体210外,在无线耳机100收容于盒体210内的状态下,多个第一充电部120与多个第二充电部220一一对应且导电接触。在需要使用无线耳机100时,从盒体210内取出无线耳机100,如此,用户可以佩戴使用无线耳机100。在需要收纳无线耳机100或对无线耳机100充电时,将无线耳机100收容于盒体210内,多个第一充电部120与多个第二充电部220一一对应且导电接触,以对无线耳机100充电,这样,将无线耳机100收容于盒体210内,便于收纳、携带无线耳机100。
现有技术中的无线耳机,无线耳机的外壳上形成有安装口,耳机充电触点设置于安装口处。一种无线耳机,耳机充电触点位于安装口内的部位的外表面为平滑曲面,耳机充电触点位于安装口内的部位的外表面与安装口周围部位的外表面平齐,耳机充电触点与盒体充电触点导电接触。这类耳机充电触点通常采用MIM工艺制造,MIM(Metal injectionMolding,金属注射成形)是指金属粉末与粘结剂的增塑混合料注射于模型中的成形方法,此类耳机充电触点不仅工艺复杂、良率低,还存在成本昂贵等问题。另一种无线耳机,耳机充电触点位于安装口内的部位的外表面低于安装口周围部位的外表面,也就是说,耳机充电触点凹进于安装口内。由于无线耳机在使用过程中,耳机充电触点的外表面易附着脏污,而这类耳机充电触点凹进安装口内,不仅容易藏污纳垢,还不便清理,容易导致耳机充电触点和盒体充电触点无法电性导通,出现充电故障等情况,可靠性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100,一方面,第一充电部120凸出外壳110的部位不易藏污纳垢,且易清洁;另一方面,在无线耳机100放入或取出盒体210的过程中,第一充电部120与第二充电部220之间滑动摩擦,这样,第二充电部220与第一充电部120之间相互打磨,以去除第一充电部120上可能附着的脏污;又一方面,第一充电部120凸出外壳110,有利于第二充电部220抵接第一充电部120。综上,第一充电部120凸出外壳110,提高了第一充电部120和第二充电部220导电接触的可靠性。
一些实施例中,无线耳机100包括位于外壳110内的电声器件、耳机电池、耳机电路板和无线电结构,各第一充电部、电声器件、无线电结构、耳机电池均与耳机电路板电连接。电声器件可以包括扬声器和麦克风等。无线电结构可以包括无线收发器件,无线收发器件能够产生或接收无线电信号例如射频信号。耳机电路板上可以集成电子元器件,例如集成处理器、存储器等等,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处理器能够处理无线收发器件所接收的无线电信号。无线耳机100与电子设备配合使用,无线耳机100可以通过射频信号(例如蓝牙信号)与电子设备进行配对,从而通过射频信号(例如蓝牙信号)通讯。耳机电池用于给耳机电路板上的各电子元器件供电。
一些实施例中,扬声器位于耳塞壳112内,麦克风位于耳柄壳111内。由于耳塞壳112贴合于外耳空间内,便于扬声器将声波传递至耳道内。麦克风可以用于采集声波,以便用户进行语音沟通等等。
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可穿戴设备等等。
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盒200包括均位于盒体210上的电源接口、盒体电路板和充电电池,和与充电电池电连接的电源接口,各第二充电部220、电源接口和充电电池均与盒体电路板电连接。电源接口能够与外界电源电连接,以对充电电池充电。如此,电源接口与外界电源导通,外界电源给充电电池补充电力。也就是说,充电电池用于储存电能,以便随时随地给耳机电池充电。可以理解的,该电源接口可以是USB类有线充电接口,也可以是充电线圈等无线充电接口。在耳机电池需要充电的情况下,将无线耳机100收容于盒体210内,多个第一充电部120与多个第二充电部220一一对应且导电接触,无线耳机系统可以启动充电模式,以将充电电池的电力传递至耳机电池内。
电源接口的类型不限,示例性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源接口包括但不限于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电源接口、Micro Usb电源接口或Lightning电源接口等等。例如电源接口为Type-C电源接口,以便实现快速充电。
一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部120为回转体结构。回转体结构是指一动线绕转动中心线旋转形成的结构。例如,第一充电部120可以呈圆柱体或六面体等。回转体结构在旋转时,回转体结构的每个部分旋转到固定一个位置时都是一样的形状。回转体结构可以由车床制造,不需要复杂的MIM工艺,因此,第一充电部120结构简单、易于成型、良率高且成本低。
一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部120为弧面结构。具体的,第一充电部120用于导电接触的面呈凸弧面。一方面,第一充电部120与第二充电部220保持良好的导电接触。另一方面,避免刮花第二充电部220或其他结构。
一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部120为半球面结构。这样,第一充电部120可以由车床制造,不需要复杂的MIM工艺,第一充电部120结构简单、易于成型、良率高且成本低。
一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部120为球缺或球带或圆台或截锥体结构。第一充电部120与第二充电部220保持良好的导电接触。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第一充电部120凸出于外壳110的外表面为凸弧面。如此,不仅能够有效保证第一充电部120和第二充电部220之间的导电接触,还能够避免第一充电部120凸出于外壳110的外表面存在棱角划伤第二充电部220。
无线耳机100为真无线立体声(True Wireless Stereo,TWS)耳机,真无线耳机100根据人体耳道数据对耳机轮廓进行设计,使得耳机能够贴合于外耳空间之内,体积小巧。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和图6,外壳110包括耳柄壳111和耳塞壳112,耳塞壳112设置于耳柄壳111长度方向的头部1113,耳柄壳111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120。无线耳机100佩戴在用户耳朵上时,耳塞壳112容置于耳道内,耳柄壳111位于耳道外,耳柄壳111朝向用户头所在侧为头部1113,耳柄壳111朝向用户脚所在侧为壳尾1111。耳塞壳112能够贴合于外耳空间内,以便将无线耳机100佩戴至耳朵上。耳柄壳111上可以设置一个、两个或更多个第一充电部120,第一充电部120设置灵活,以满足无线耳机100的电子元器件的设置要求。
第一充电部120的装配方式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和图7,外壳110形成有通孔,第一充电部120从外壳110内伸出通孔外,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位与电路板电连接,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外壳110外的部位用于与第二充电部220导电接触。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位可以与电路板焊接,如此,不仅便于固定第一充电部120,还便于第一充电部120与电路板电连接。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至图6,第一充电部120和第二充电部220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分别为正极和负极,分别与两个第二充电部220导电接触,以形成充电回路。
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部120和第二充电部220的数量均为三个,其中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分别为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其中两个第二充电部220导电接触,以形成充电回路。其中另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为接收检测电极,其中另一个第二充电部220为发射检测电极,当无线耳机100收容于盒体210内时,用作接收检测电极的第一充电部120与用作发射检测电极的第二充电部220导电接触,以生成检测信号,系统芯片可以根据检测信号启动或关闭充电。
盒体210的具体结构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至图4,盒体210包括盒盖211、收容盖板212和顶侧敞开的底盒213,收容盖板212位于底盒213内,且收容盖板212形成有顶部开口的耳机仓212a,盒盖211盖合底盒213的顶侧敞开处,无线耳机100容设于耳机仓212a内。无线耳机100从耳机仓212a的顶部开口插入耳机仓212a内,耳柄壳111插入耳机仓212a,耳塞壳112朝向盒盖211。耳塞壳112的外径通常较大,耳柄壳111的外径较小,这样,便于用户手指拿捏住耳塞壳112,将无线耳机100插入或拔出耳机仓212a。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至图4,在无线耳机100收容于盒体210内的状态下,无线耳机100竖直或倾斜设置于盒体210内。也就是说,无线耳机100以立式设置于盒体210内。立式设置于盒体210内可以理解为,耳柄壳111竖直于耳机仓212a的开口面或与耳机仓212a的开口面成一定夹角,从而使得壳尾1111整体隐藏在耳机仓212a内。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无线耳机100收容于盒体210内的状态下,打开盒盖211,无线耳机110以立式姿态呈现出来,即用户能够看到无线耳机110的耳塞壳112的至少部分区域,耳柄壳111位于耳机仓212a内被阻挡,耳柄壳111基本无法呈现出来,也就是说,用户基本不能看到耳柄壳111。示例性的,无线耳机100容设于耳机仓212a内,耳柄壳111长度方向与盒体210的高度方向一致,也就是说,壳尾1111靠近底盒213的底部,耳塞壳112靠近盒盖211。这样,在耳柄壳111插入耳机仓212a内的过程中,位于壳身1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能够与位于耳机仓212a内周面上的第二充电部220摩擦,从而打磨掉第一充电部120上可能附着的脏污。
盒盖211与底盒213的连接方式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盒盖211与底盒213铰接。如此,便于打开或关闭盒盖211。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和图12,当无线耳机100收容于充电盒200时,第一充电部120与充电盒200内对应的第二充电部220接触,当无线耳机100插入或移出充电盒200过程中,外壳110不与第二充电部220接触。例如,如此设计,在第二充电部220放入盒体210内的过程中,第二充电部220不会剐蹭外壳110的外表面,从而避免影响外壳110的美观度。由于第一充电部120凸出外壳110,第一充电部120凸出外壳110的部位仍然能够抵接第二充电部220,因此,保证第二充电部220与第一充电部120之间形成良好的导电接触。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2,第一充电部120凸出外壳110的最高点P1到外壳110的垂直距离为H2,充电盒200中的第二充电部220自然状态下凸出充电盒200的内表面的最高点P2到外壳110的垂直距离为Z,H2大于或等于Z,第一充电部120在无线耳机100收容于充电盒200中时与第二充电部220接触。由于无线耳机100可以收容于充电盒200,因此隐含了H2小于外壳110与充电盒200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否则无线耳机100无法放置进充电盒200内,一种可行的方式,第一充电部120的最高点P1可以不与充电盒200的内表面接触,因而在无线耳机100插入或移出充电盒200的过程中,第一充电部120可以不剐蹭充电盒200的内表面。这样,无线耳机100插入或移出充电盒200的过程中,第二充电部220与外壳110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充电部220不会与外壳110接触,从而保证第二充电部220不会剐蹭外壳110。而在第一充电部120容设于充电盒200的状态下,第一充电部120能够与第二充电部220可靠接触。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和图12,H2大于或等于第一充电部120的最大厚度H1的一半。也就是说,第一充电部120一半及以上的部位凸出外壳110,这样,在控制耳机仓212a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第一充电部120尽可能多的部位凸出外壳,以进一步保证第一充电部120能够抵紧第二充电部220,从而保证第一充电部120与第二充电部220可靠接触,从而进一步保证导电可靠性。示例性的,以第一充电部120为半球形结构为例,第一充电部120的最大厚度H1为半球形结构的半径。以第一充电部120为圆柱体结构,且圆柱体的第一充电部120朝向第二充电部220的接触面为凸弧面为例,第一充电部120的最大厚度H1为凸弧面的最高点P1到圆柱体远离接触面的端面的距离。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和图12,第一充电部120凸出外壳的厚度H2在0.5mm~0.7mm之间。例如,第一充电部120凸出外壳的厚度H2为0.5mm、0.6mm或0.7mm等等。这样,在控制耳机仓212a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第一充电部120能够与第二充电部220可靠接触。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和图4,第二充电部220为弹性件,可以为弹片或弹珠或弹针。在无线耳机100收容于盒体210内的状态下,第二充电部220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抵紧第一充电部120。如此,第二充电部220与第一充电部120之间的摩擦力更大,避免无线耳机系统受晃或受撞的情况下,第一充电部120和第二充电部220移位或错位,进一步保证第二充电部220与第一充电部120形成良好的导电接触。
第二充电部220的具体结构不限,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和图4,以第二充电部220是弹片为例,在无线耳机100收容于盒体200内的状态下,请参见图12图(a),第一充电部120抵紧第二充电部220的外凸形变处的下部。例如,第一充电部120抵紧第二充电部220,第二充电部220发生弹性形变,第二充电部220的部分朝第一充电部120凸出,以第二充电部220的凸出处为界线,第二充电部220位于凸出处上方的部位为上部,第二充电部220位于凸出处下方的部位为下部;换句话说,第二充电部220外凸形变处的下部可以是指第二充电部220最大凸出处的下方,靠近充电盒200底部方向的部位。一方面,第二充电部220的外凸形变处能够限制第一充电部120向上滑动,基于第二充电部220斜向下的弹力可以将无线耳机100固定在盒体200内并能较好的接触保障充电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取出无线耳机100时,对第一充电部120的上部进行打磨。
为更稳固地装配第二充电部220,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和图4,无线耳机包括与收容盖板212连接的安装板240,弹片从安装板240向耳机仓212a内弯折,收容盖板212上形成有避让口212b,安装板240位于收容盖板212外且设置于避让口212b处,弹片穿过避让口212b伸入耳机仓212a内,安装板240与避让口212b的周围部位通过螺钉连接。这样,螺钉能够将第二充电部220稳固地固定至收容盖板212上。
第一充电部120和第二充电部220的材料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部120和第二充电部220均由导电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镍、银、铜和/或合金等金属材料。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图4和图7,无线耳机100包括设置于外壳110上的第一磁体130,充电盒200包括设置于盒体210上的第二磁体230,第一磁体130和第二磁体230能够磁吸配合。通过第一磁体130和第二磁体230之间的磁吸配合,以使无线耳机100能够更稳定地收容于盒体210内。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图4和图7,第二磁体230位于盒体210的第二充电部220所在处,第一磁体130位于外壳110的第一充电部120所在处,在无线耳机100收容于盒体210内的状态下,第一磁体130和第二磁体230磁吸配合,以使第一充电部120抵紧第二充电部220。如此,利用第一磁体130和第二磁体230之间磁吸配合,使得第一充电部120能够进一步抵紧第二充电部220,这样进一步保证第二充电部220与第一充电部120之间形成良好的导电接触。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图4和图7,第一磁体130和第二磁体230均为永磁体,且第一磁体130和第二磁体230相对的端部极性相反。也就是说,第一磁体130朝向第二磁体230的端部为北极,则第二磁体230朝向第一磁体130的端部为南极;或者第一磁体130朝向第二磁体230的端部为南极,则第二磁体230朝向第一磁体130的端部为北极。第一磁体130和第二磁体230相对的端部极性相反,以形成磁性吸引力。如此,进一步保证第二充电部220与第一充电部120形成良好的导电接触,避免无线耳机系统受晃或受撞的情况下,第一充电部120和第二充电部220移位或错位,影响第二充电部220与第一充电部120之间导电性。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3,一套耳机通常包括两个无线耳机100,其中一个无线耳机100用于左耳,其中另一个无线耳机100用于右耳。也就是说,收容盖板212形成有两个耳机仓212a,两个耳机仓212a分别用于收纳左耳用的无线耳机100和右耳用的无线耳机100。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和图6,所有第一充电部120均设置于耳柄壳111上。一方面,耳塞壳112由于需要塞入耳朵内,耳塞壳112的外表面的线条设计和表面触感要求高,将所有第一充电部120均设置于耳柄壳111上,避免第一充电部120影响耳塞壳112设计。另一方面,耳塞壳112需要大面积接触耳朵,第一充电部120接触体表油脂的可能性较大,将所有第一充电部120均设置于耳柄壳111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第一充电部120接触人体油脂。又一方面,第二充电部220凸出耳机仓212a内,在耳柄壳111插入耳机仓212a的过程中,第一充电部120与第二充电部220摩擦,便于去除第一充电部120上可能附着的脏污。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至图7,耳柄壳111远离耳塞壳112的端部为壳尾1111,耳柄壳111位于耳塞壳112和壳尾1111之间的部位为壳身1112,壳身1112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均凸出壳身1112。这样,第二充电部220凸出于耳机仓212a内,壳身1112的外周面与耳机仓212a的内周面相对,无线耳机100从顶侧插入耳机仓212a的过程中,壳尾1111先进入耳机仓212a,然后是壳身1112,位于壳身1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与第二充电部220相互摩擦,打磨第一充电部120上可能附着的脏污。
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至图7,壳身1112大致呈圆柱形,壳尾1111大致呈半球形,耳塞壳112内部的空间、壳身1112内部的空间和壳尾1111内部的空间均连通,耳塞壳112、壳身1112和壳尾1111共同构成容纳腔,以容纳无线耳机100的电子元器件。如此,壳尾1111和壳身1112的外表面均没有尖锐的棱角,外观美观,能够避免刮伤用户。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至图7,两个分别为正负极的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身1112且均凸出壳身1112,两个分别为正负极的第二充电部220均位于收容盖板212上且均凸出于耳机仓212a内。如此,在无线耳机100收容于耳机仓212a内的状态下,汗液等脏污会在重力等作用下从壳身1112流向壳尾1111,进一步避免汗液等脏污附着在第一充电部120,还能避免汗液等脏污沉积至第二充电部220上,保证两个第一充电部120能够与两个第二充电部220一一导电接触,保证充电可靠性。
一实施例中,各位于壳身1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错位排布。例如,各位于壳身1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不在沿壳身11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上。如此,避免同一第一充电部120经过多个第二充电部220打磨,出现过度打磨第一充电部120的问题。
一种实施例中,各位于壳身1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沿壳身1112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排布;这种方案外观上看排列更为规整。
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相对两侧,且位于壳身1112下部相对设置或位于壳身1112与壳尾1111连接处相对设置。例如,请参见图9中的(b),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前后相对两侧,且位于壳身1112下部相对设置。又例如,请参见图11中的(d),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前后相对两侧,且位于壳身1112与壳尾1111连接处相对设置。如此设计,各第一充电部120靠近壳身1112下部,耳机仓212a的内表面更不容易被刮花。
除了长柄式耳机外,外壳110的具体形状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例如,外壳110呈豆式,即无线耳机100为豆式耳机,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3,耳塞壳112设置于耳柄壳111长度方向的头部1113,耳柄壳111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120。无线耳机100佩戴在用户耳朵上时,耳塞壳112容置于耳道内,耳柄壳111位于耳道外,耳柄壳111朝向用户头所在侧为头部1113,耳柄壳111朝向用户脚所在侧为壳尾1111。耳塞壳112能够贴合于外耳空间内,以便将无线耳机100佩戴至耳朵上。耳柄壳111上可以设置一个、两个或更多个第一充电部120,第一充电部120设置灵活,以满足无线耳机100的电子元器件的设置要求。又例如,耳塞壳112呈外凸弧形球式。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耳塞壳112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之一。耳塞壳112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之一可以设置有一个、两个或三个第一充电部120。耳塞壳112通常内部体积较大,耳塞壳112内可以设置电路板,便于位于耳塞壳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能够便捷地焊接至电路板上,便于布线。示例性的,以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为例,请参见图8中的(a),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耳塞壳112的上部。请参见图8中的(b),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耳塞壳112的下部。请参见图8中的(c),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耳塞壳112的后部。请参见图8中的(d),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耳塞壳112的前部。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之一。壳身1112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之一可以设置有一个、两个或三个第一充电部120。壳身1112通常内部体积较大,壳身1112内也可以设置电路板,位于壳身1112的第一充电部120能够便捷地焊接至电路板上,便于布线。示例性的,以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为例,请参见图9中的(a),其中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前部,其中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后部,且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请参见图9中的(b),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身1112的下部,且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分别位于壳身1112的前部和后部。请参见图9中的(c),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身1112的前部,且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分别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和下部。请参见图9中的(d),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身1112的后部,且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分别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和下部。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4,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左部和右部之一。壳身1112的左部和右部之一可以设置有一个、两个或三个第一充电部120。壳身1112通常内部体积较大,壳身1112内也可以设置电路板,位于壳身1112的第一充电部120能够便捷地焊接至电路板上,便于布线。示例性的,以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为例,请参见图14中的(a),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身1112的左部。请参见图14中的(b),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身1112的右部。
需要说明的是,壳身1112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可以相互垂直。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0,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示例性的,壳身1112的上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一个、两个或三个第一充电部120。壳身1112的后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通常具有过渡弧度,便于第一充电部120与第二充电部220保持良好的导电接触。示例性的,以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为例,请参见图10中的(a),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另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下部。请参见图10中的(c),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另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下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
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0,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下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壳身1112的下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一个、两个或三个第一充电部120。一方面,壳身1112的后部能够遮挡位于壳身1112下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的第一充电部120,其他用户难以看到第一充电部120,使得无线耳机100看起来更为简洁美观,提高佩戴时的美感。另一方面,为便于佩戴,耳塞壳112通常较为凸出以便耳塞壳112能够伸入用户耳道内,因此,壳身1112的前部和耳塞壳112的连接处呈内凹形式,这样,位于壳身1112的前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的第一充电部120,不容易刮花,且外观上具有较好隐蔽性,能够使得第一充电部120和第二充电部220保持良好稳定的导电接触。示例性的,以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为例,请参见图10中的(b),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下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另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请参见图10中的(d),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身1112的下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1,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尾1111。壳尾1111可以设置有一个、两个或三个第一充电部120。壳尾1111具有弧度,便于第一充电部120与第二充电部220保持良好的导电接触。示例性的,以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为例,请参见图11中的(a),其中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耳塞壳112的上部,其中另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尾1111。请参见图11中的(b),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尾1111。
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1,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尾1111与壳身1112的连接处。壳尾1111与壳身1112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一个、两个或三个第一充电部120。壳身1112的后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通常具有过渡弧度,便于第一充电部120与第二充电部220保持良好的导电接触。示例性的,以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为例,请参见图11中的(c),其中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耳塞壳112的后部,其中另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尾1111与壳身1112的连接处。请参见图11中的(d),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尾1111与壳身1112的连接处。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各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之一。例如,请参见图9,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之一。又例如,三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之一。这样,不仅便于集中设置第一充电部120,还便于在盒体210上集中设置第二充电部220,降低设计难度。
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9,各第一充电部120分别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中的不同部位。例如,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中的一个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中的另一个位于壳身1112的下部。又例如,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中的一个位于壳身1112的前部,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中的另一个位于壳身1112的后部。再例如,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中的一个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中的另一个位于壳身1112的后部。还例如,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中的一个位于壳身1112的上部,两个第一充电部120中的另一个位于壳身1112的前部。
需要说明的是,壳身1112的上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可以包括壳身1112的上部与耳塞壳112平滑过渡部位以及以此为中心的环绕区域。壳身1112的下部与耳塞壳112的连接处可以包括壳身1112的下部与耳塞壳112平滑过渡部位以及以此为中心的环绕区域。壳尾1111与壳身1112的连接处可以包括壳尾1111与壳身1112平滑过渡部位以及以此为中心的环绕区域。
为便于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部120在外壳110上的位置,以下进行举例说明:
示例性,请参见图8至图11,以第一充电部120为两个为例,一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一充电部120设置于耳柄壳111和耳塞壳112的连接处,其中另一个第一充电部120设置于耳柄壳111上,具体的,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可以位于壳身1112上,或者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尾1111上。另一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一充电部120设置于耳塞壳112上,其中另一个第一充电部120设置于耳柄壳111上,具体的,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可以位于壳身1112上,或者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尾1111上。这样,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分散分布,无线耳机内部可以有更充足的空间来设置每个第一充电部120和/或其他电子元器件,降低了无线耳机电路设计的难度。又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耳塞壳112上。再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均设置于耳柄壳111和耳塞壳112的连接处。这样,两个第一充电部120较为集中设置,便于定位装配与其相对应的第二充电部220。
示例性,以第一充电部120为三个为例,一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一充电部120设置于耳柄壳111和耳塞壳112的连接处,其中另两个第一充电部120设置于耳柄壳111上,具体的,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可以均位于壳身1112上,或者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尾1111上,或者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的一个位于壳尾1111上,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的另一个位于壳身1112上。另一实施例中,其中两个第一充电部120设置于耳柄壳111和耳塞壳112的连接处,其中另一个第一充电部120设置于耳柄壳111上,具体的,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可以位于壳身1112或壳尾1111上。又一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一充电部120设置于耳塞壳112上,其中另两个第一充电部120设置于耳柄壳111上,具体的,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可以均位于壳身1112上,或者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尾1111上,或者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的一个位于壳尾1111上,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的另一个位于壳身1112上。再一实施例中,其中两个第一充电部120设置于耳塞壳112上,其中另一个第一充电部120设置于耳柄壳111上,具体的,设置于耳柄壳111上的第一充电部120可以位于壳身1112或壳尾1111上。这样,三个第一充电部120分散分布,无线耳机内部可以有更充足的空间来设置每个第一充电部120和/或其他电子元器件,降低了无线耳机电路设计的难度。再一实施例中,三个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耳塞壳112上。还一实施例中,三个第一充电部120均设置于耳柄壳111和耳塞壳112的连接处。这样,三个第一充电部120较为集中设置,便于定位装配与其相对应的第二充电部220。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仅列举出部分第一充电部120在外壳110上的设置位置,其他列举的位置分布,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位置能够得到,本申请不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见图5,外壳110朝向耳朵的一侧为壳身1112的前部,外壳110远离耳朵的一侧为壳身1112的后部。外壳110的上下方向与壳身1112的头尾方向一致。
一实施例中,各位于壳身1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沿直线排布。例如,各位于壳身1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所在的直线可以沿与壳身1112的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具体的,各位于壳身1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所在的直线可以沿与壳身111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又例如,请参见图5和图6,各位于壳身1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沿壳身1112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排布。这样设计,不仅便于定位装配多个第一充电部120和多个第二充电部220,还便于点走线的排布,降低了设计和装配难度。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和图6,耳塞壳112和位于壳身1112上的各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身1112的同一侧,且沿壳身111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例如,耳塞壳112位于壳身1112的前部,位于壳身1112上的各第一充电部120均位于壳身1112的前部。无线耳机100佩戴在耳朵上,壳身1112朝向耳朵的一侧为壳身1112的前部,壳身1112远离耳朵的一侧为壳身1112的后部,这样,耳塞壳112朝向耳朵,壳身1112的后部能够遮挡位于壳身1112前部的第一充电部120,其他用户难以看到第一充电部120,使得无线耳机100看起来更为简洁美观,提高佩戴时的美感。
一实施例中,各第一充电部120凸出外壳110的厚度不同。根据第一充电部120在外壳110上的不同位置,第一充电部120凸出外壳110的高度可以不同。这样,便于灵活布置各第一充电部120,满足无线耳机的设计需求。例如,位于耳塞壳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凸出外壳120的高度可以小于位于壳身1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凸出外壳120的高度。这样,位于耳塞壳112上的第一充电部120可以稍微凸出或不凸出外壳120,利用耳塞壳112的弧度,使得第一充电部120靠近对应的第二充电部220。
一实施例中,壳尾1111的外表面为凸弧面,壳尾1111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尾1111的第一充电部120均不凸出壳尾1111。例如,第一充电部120为两个,壳身1112设置有其中一个第一充电部120,壳尾1111设置有其中另一个第一充电部120。又例如,第一充电部120为三个,壳身1112设置有其中一个第一充电部120,壳尾1111设置有其中另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再例如,第一充电部120为三个,壳身1112设置有其中两个第一充电部120,壳尾1111设置有其中另一个第一充电部120。位于壳尾1111的第一充电部120的外表面均不高于壳尾1111的外表面,也就是说,位于壳尾1111的第一充电部120均等于或低于其所在的通孔的深度。这样,壳尾1111的外表面为凸弧面,利用壳尾1111自身的弧度,便于第一充电部120与第二充电部220导电接触。
在以上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一实施例”、“另一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一些实施例中”、“一实施例中”或“另一实施例”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一实施例”、“另一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包括耳柄壳和耳塞壳,所述耳塞壳设置于所述耳柄壳长度方向的头部,所述耳柄壳远离所述耳塞壳的端部为壳尾,所述耳柄壳位于所述耳塞壳和所述壳尾之间的部位为壳身;以及
多个第一充电部,所述壳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身上的所述第一充电部均凸出所述壳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第一充电部均设置于所述耳柄壳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各位于所述壳身上的所述第一充电部错位排布;或,
各位于所述壳身上的所述第一充电部沿所述壳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排布;或,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身的相对两侧,且位于所述壳身下部相对设置或位于所述壳身与所述壳尾连接处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壳和位于所述壳身上的各所述第一充电部均位于所述壳身的同一侧,且沿所述壳身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尾的外表面为凸弧面,所述壳尾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尾的所述第一充电部均不凸出所述壳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耳塞壳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之一;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身的上部、下部、后部、前部、左部和右部之一;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身的上部与所述耳塞壳的连接处;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身的下部与所述耳塞壳的连接处;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尾;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位于所述壳尾与所述壳身的连接处;或,
各所述第一充电部均位于所述壳身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之一;或,
各所述第一充电部分别位于所述壳身的上部、下部、后部和前部中的不同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充电部凸出所述外壳的厚度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充电盒时,所述第一充电部与所述充电盒内对应的第二充电部接触,当所述无线耳机插入或移出所述充电盒过程中,所述外壳不与所述第二充电部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部凸出所述外壳的最高点P1到所述外壳的垂直距离为H2,充电盒中的第二充电部自然状态下凸出所述充电盒的内表面的最高点P2到所述外壳的垂直距离为Z,H2大于或等于Z,所述第一充电部在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所述充电盒中时与所述第二充电部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H2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充电部的最大厚度的一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部凸出所述外壳的厚度在0.5mm~0.7mm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部为回转体或弧面或半球面或球缺或球带或圆台或截锥体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包括均位于所述外壳内的电声器件、耳机电池、耳机电路板和无线电结构,各所述第一充电部、所述电声器件、所述无线电结构、所述耳机电池均与所述耳机电路板电连接。
14.一种无线耳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盒,所述充电盒包括盒体和位于所述盒体内的多个第二充电部;以及
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能够收容于所述盒体内或取出所述盒体外,在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所述盒体内的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一充电部与多个所述第二充电部一一对应且导电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耳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所述盒体内的状态下,所述无线耳机竖直或倾斜设置于所述盒体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耳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电部为弹性件,在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所述盒体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充电部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抵紧所述第一充电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耳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所述盒体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充电部抵紧所述第二充电部的外凸形变处的下部;所述第二充电部位为弹片或弹珠或弹针。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耳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上的第一磁体,所述充电盒包括设置于所述盒体上的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能够磁吸配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耳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体位于所述盒体的所述第二充电部所在处,所述第一磁体位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充电部所在处,在所述无线耳机收容于所述盒体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磁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充电部抵紧所述第二充电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耳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包括均位于所述盒体上的电源接口、盒体电路板和充电电池,各所述第二充电部、所述电源接口和所述充电电池均与所述盒体电路板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830534.9U CN216626006U (zh) | 2021-08-06 | 2021-08-06 | 一种无线耳机以及无线耳机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830534.9U CN216626006U (zh) | 2021-08-06 | 2021-08-06 | 一种无线耳机以及无线耳机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626006U true CN216626006U (zh) | 2022-05-27 |
Family
ID=81682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830534.9U Active CN216626006U (zh) | 2021-08-06 | 2021-08-06 | 一种无线耳机以及无线耳机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626006U (zh) |
-
2021
- 2021-08-06 CN CN202121830534.9U patent/CN2166260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707862B1 (ko) | 휴대용 청취 디바이스 | |
CN216626006U (zh) | 一种无线耳机以及无线耳机系统 | |
CN209806040U (zh) | 一种可变形超薄无线耳机及应用该耳机的手持电子设备 | |
CN210579112U (zh) | 一种超薄无线耳机、耳机收纳盒及手持电子设备 | |
CN110166875B (zh) | 一种可变形超薄无线耳机 | |
CN110324745B (zh) | 蓝牙耳机及蓝牙耳机组件 | |
CN217159986U (zh) | 一种入耳式无线耳机 | |
CN216599992U (zh) | 充电座、耳机及耳机组件 | |
CN215072890U (zh) | 无线耳机及充电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