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24350U - 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及尾气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及尾气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24350U
CN216624350U CN202122724204.8U CN202122724204U CN216624350U CN 216624350 U CN216624350 U CN 216624350U CN 202122724204 U CN202122724204 U CN 202122724204U CN 216624350 U CN216624350 U CN 2166243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exchanger
cooling
accessory
tail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2420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康
赵阳
张科勋
汤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yan Huake New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yan Huake New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yan Huake New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yan Huake New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2420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243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243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243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及尾气回收装置,包括电堆冷却系统和尾气回收冷却系统,电堆冷却系统的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管分别与电堆换热器相连,电堆换热器的第二出水口分别与节温器的第一接口、电堆补水水箱的进水口相连通,电堆补水水箱的出水口、节温器的第二接口分别连通电堆的进水口,电堆的出水口经电堆冷却水泵分别与节温器的第三接口、电堆换热器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尾气回收冷却系统的第二进水管、第二出水管分别与辅件换热器相连,辅件补水水箱的进水口与辅件换热器的第二出水口相连通,辅件补水水箱的出水口经辅件冷却水泵与尾气回收系统相连通,尾气回收系统的出水口与辅件换热器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及尾气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及尾气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深海战略的推进,水下潜航器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世界各强国均在加强无人潜航器的相关研究,其中,水下动力系统是制约水下潜航器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技术发展难点。动力系统是水下无人潜航器的心脏,通常占据潜航器体积和重量的1/2–2/3,需要在狭小空间内自身携带能源并实现不同速制变深恒功率输出,且需要在水下推进过程中尽可能减小振动噪声,降低系统的额外功耗,这些特殊需求是一直困扰无人潜航器性能大幅提升的重要技术瓶颈。
燃料电池系统作为水下潜航器的动力单元,除了燃料电池本体,还需有相应的一套辅助系统,燃料电池本体与辅助系统共同组成的系统称为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现有技术中,水下燃料电池冷却系统大多数沿用风扇式散热器的冷却方式,体积、噪声均较大,且风扇冷却会产生大量的额外功率损耗,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和重量,降低了水下燃料电池系统的效率。同时,现有的水下燃料电池冷却系统未考虑对电堆尾气的冷却,无法实现密封环境的零排放,极大的约束了燃料电池在水下环境的应用,不利于水下燃料电池系统长时间续航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及尾气回收装置,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包括:
电堆冷却系统,所述电堆冷却系统包括电堆换热器、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管、节温器、电堆补水水箱、电堆冷却水泵,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电堆换热器的第一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电堆换热器的第一出水口相连,所述电堆换热器的第二出水口分别与所述节温器的第一接口、所述电堆补水水箱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电堆补水水箱的出水口、所述节温器的第二接口分别连通电堆的进水口,所述电堆的出水口经所述电堆冷却水泵分别与所述节温器的第三接口、所述电堆换热器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
尾气回收冷却系统,所述尾气回收冷却系统包括辅件换热器、第二进水管、第二出水管、辅件补水水箱、辅件冷却水泵,所述第二进水管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一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一出水口相连,所述辅件补水水箱的进水口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二出水口相连通,所述辅件补水水箱的出水口经所述辅件冷却水泵与尾气回收系统相连通,所述尾气回收系统的出水口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
可选地,还包括进水控制阀、热交换水泵,所述热交换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有所述进水控制阀,所述热交换水泵的出水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
进一步可选地,还包括出水控制阀,所述出水控制阀的进水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进水控制阀与所述热交换水泵之间设置有第一Y型过滤器,所述第一Y型过滤器与所述热交换水泵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再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进水控制阀、出水控制阀均为球阀。
可选地,所述尾气回收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二Y型过滤器,所述电堆冷却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电堆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电堆冷却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Y型过滤器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Y型过滤器的出水口分别连通所述节温器的第三接口、所述电堆换热器的第二进水口。
可选地,所述电堆换热器、辅件换热器均为板式换热器。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尾气回收装置,包括:
尾气回收系统,所述尾气回收系统包括回收罐体、冷却水容腔、回收处理腔、反应热管、气体沉淀区、反应水回收区,所述回收罐体内设置有所述冷却水容腔和所述回收处理腔,所述回收罐体上设置有冷却进水口和冷却出水口,所述冷却进水口、冷却出水口均与所述冷却水容腔相连通,所述反应热管设置于所述冷却水容腔内,所述反应热管的一端连通氢氧进口,所述反应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收处理腔相连通,所述气体沉淀区、反应水回收区设置于所述回收处理腔内;
尾气回收冷却系统,所述尾气回收冷却系统包括辅件换热器、第二进水管、第二出水管、辅件补水水箱、辅件冷却水泵,所述第二进水管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一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一出水口相连,所述辅件补水水箱的进水口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二出水口相连通,所述辅件补水水箱的出水口经所述辅件冷却水泵与所述尾气回收系统的冷却进水口相连通,所述尾气回收系统的冷却出水口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反应热管连通所述氢氧进口的一端设置有砂芯。
可选地,所述氢氧进口分别连通氢气供气系统、氧气供气系统,所述氢氧进口与所述氢气供气系统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一流量控制阀,所述氢氧进口与所述氧气供气系统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二单向阀、第二流量控制阀。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采用电堆冷却系统和尾气回收冷却系统相结合的两路冷却系统,为水下燃料电池系统的电堆系统、尾气回收系统提供连续可控的散热,实现了不同位置水温的分区控制,同时可降低系统噪声,减少系统功耗,满足了水下燃料电池系统在无尾气排放下的散热需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水下燃料电池冷却系统体积大、噪音高、功耗高、无尾气回收冷却的问题。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创新点包括:
1、本实施例中,采用电堆冷却系统与尾气回收冷却系统相结合的双路冷却系统,利用电堆冷却系统对水下燃料电池系统中的电堆系统进行冷却,利用尾气回收冷却系统对水下燃料电池系统中的尾气回收系统进行冷却,电堆系统的冷却和尾气回收系统的冷却不同温,采用多级水泵、换热器,实现了电堆和辅件的分区控制,实现了同一系统不同温度的分区独立温控,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创新点之一。
2、本实施例中,电堆换热器、辅件换热器选用板式换热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风扇冷却噪声的噪声大、体积大、功耗高的弊端,同时利用海水作为换热器的冷源进行热交换,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冷却能力,同时降低了功耗,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创新点之一。
3、本实施例中,该冷却系统设置Y型过滤器,对电堆换热器、辅件换热器的海水、冷却水进行过滤,避免了水污染对电堆及尾气回收系统的毒化,提高了电堆及尾气回收系统的寿命,拓宽了电堆及尾气回收系统的使用工况,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创新点之一。
4、本实施例中,该冷却系统利用尾气回收冷却系统对尾气回收系统进行冷却,解决了尾气回收过程中温度过高的问题,使尾气回收更加安全可靠,实现了水下燃料电池系统的零排放,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创新点之一。
5、本实施例中,在电堆冷却中,可通过控制电堆冷却水泵的开关、节温器的开度、热交换水泵的转速,实现电堆温度的精准控制,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创新点之一。
6、本实施例中,在尾气回收系统冷却中,设置辅件冷却水泵和辅件换热器的换热格栅,通过控制辅件换热器的换热格栅的进水量,对尾气回收进行独立温度控制,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创新点之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水下燃料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尾气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为电堆冷却系统、2为电堆换热器、3为第一进水管、4为第一出水管、5为节温器、6为电堆补水水箱、7为电堆冷却水泵、8为电堆、9为尾气回收冷却系统、10为辅件换热器、11为第二进水管、12为第二出水管、13为辅件补水水箱、14为辅件冷却水泵、15为尾气回收系统、16为进水控制阀、17为热交换水泵、18为出水控制阀、19为第一Y型过滤器、20为压力传感器、21为第二Y型过滤器、22为回收罐体、23为冷却水容腔、24为控制系统、25为反应热管、26为气体沉淀区、27为反应水回收区、28为冷却进水口、29为冷却出水口、30为氢氧进口、31为砂芯、32为氢气供气系统、33为氧气供气系统、34为第一单向阀、35为第一流量控制阀、36为第二单向阀、37为第二流量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实施例及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应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系统。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该冷却系统所应用的水下燃料电池系统,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电堆8、氧气供气系统33、氢气供气系统32、尾气回收系统15、控制系统24以及冷却系统。控制系统24为水下燃料电池系统的控制单元,分别与电堆8、氧气供气系统33、氢气供气系统32、尾气回收系统15和冷却系统电连。氧气供气系统33为电堆8供给所需浓度的氧气,氢气供气系统32为电堆8供给所需浓度的氢气,氧气和氢气在电堆内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水产生电流。在本说明书中,电堆也称为电堆系统。
在水下燃料电池系统中,考虑到尾气零排放,故需要在水下燃料电池尾部添加尾气回收系统15,尾气回收系统15对反应生成的尾气进行回收再利用。由于尾气回收系统15为氢氧催化反应,在回收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水下燃料电池系统的冷却系统不仅需对电堆系统进行冷却,还需对尾气回收系统15进行冷却。
基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能够为水下燃料电池系统中的电堆系统和尾气回收系统提供连续可控的散热,降低系统整体的噪声,并减小冷却辅件功耗,使其满足水下燃料电池系统在无尾气排放下的散热需求。
图1示出了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如图1所示,该冷却系统包括:电堆冷却系统1和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利用电堆冷却系统1对水下燃料电池系统中的电堆系统进行冷却,利用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为水下燃料电池系统中的尾气回收系统进行冷却,冷却系统对水下燃料电池系统的电堆系统及尾气回收系统进行协同控温,实现各子系统间的温度可控与动态调节。
电堆冷却系统1为电堆8内部的冷却,主要带走膜电极(Membrane ElectrodeAssembly,MEA)上的反应热,实现电堆最佳工作温度的控制。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电堆冷却系统1包括电堆换热器2、第一进水管3、第一出水管4、节温器5、电堆补水水箱6、电堆冷却水泵7。具体的,第一进水管3与电堆换热器2的第一进水口相连,第一出水管4与电堆换热器2的第一出水口相连,电堆换热器2的第二出水口分别与节温器5的第一接口、电堆补水水箱6的进水口相连通,电堆补水水箱6的出水口、节温器5的第二接口分别连通电堆8的进水口,电堆8的出水口经电堆冷却水泵7分别与节温器5的第三接口、电堆换热器2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电堆换热器2的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为冷源侧的进出水口,较冷的海水通过电堆换热器2的第一进水口进入电堆换热器2内,进行热交换,之后从电堆换热器2的第一出水口重新排入海水中,实现电堆换热器2冷源侧的水循环。电堆换热器2的第二出水口、第二进水口为电堆换热器2热源侧的进出水口,通过与冷源侧的循环冷水进行热交换,实现热源侧循环水的降温。经电堆换热器2冷却后的冷却水直接通过节温器5流入电堆8内进行冷却,或流入电堆补水水箱6内进行存储,再由电堆补水水箱6向电堆8提供冷却水,在电堆8进行热交换后的水由电堆冷却水泵7抽吸至电堆换热器2的第二进水口进行循环,或抽吸至节温器5的第三接口,不经电堆换热器2,直接通过节温器5进行水循环,形成回路小循环,实现冷却水的快速升温。
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是针对水下燃料电池系统无废气排放,为尾气回收系统15设计的冷却。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包括辅件换热器10、第二进水管11、第二出水管12、辅件补水水箱13、辅件冷却水泵14,具体的,第二进水管11与辅件换热器10的第一进水口相连,第二出水管12与辅件换热器10的第一出水口相连,辅件补水水箱13的进水口与辅件换热器10的第二出水口相连通,辅件补水水箱13的出水口经辅件冷却水泵14与尾气回收系统15相连通,尾气回收系统15的出水口与辅件换热器10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辅件换热器10的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为冷源侧的进出水口,较冷的海水通过辅件换热器10的第一进水口进入辅件换热器10内,进行热交换,之后从辅件换热器10的第一出水口重新排入海水中,实现辅件换热器10冷源侧的水循环。辅件换热器10的第二出水口、第二进水口为辅件换热器10热源侧的进出水口,通过与辅件换热器10冷源侧的循环冷水进行热交换,实现辅件换热器10热源侧循环水的降温。经辅件换热器10冷却后的冷却水流入辅件补水水箱13,经辅件冷却水泵14输入尾气回收系统15中,对尾气回收系统15进行冷却作业。完成冷却作业后的水流回辅件换热器10,形成辅件换热器10热源侧冷取水的循环。
进一步的,该冷却系统还包括进水控制阀16、热交换水泵17、出水控制阀18。其中,热交换水泵17的进水口连通有进水控制阀16,热交换水泵17的出水口分别连接第一进水管3、第二进水管11,海水在热交换水泵17的作用下经第一进水管3、第二进水管11分别流入电堆换热器2、辅件换热器10,并通过进水控制阀16控制海水的流量。出水控制阀18的进水端分别连接第一出水管4、第二出水管12,用于控制冷却系统的出水量。为确保避免海水对电堆换热器2、辅件换热器10的污染,提高电堆换热器2、辅件换热器10的使用寿命,在进水控制阀16与热交换水泵17之间设置有第一Y型过滤器19,利用第一Y型过滤器19对海水进行过滤,去除水中杂质。此外,第一Y型过滤器19与热交换水泵17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20,利用压力传感器20测量热交换水泵17进口的水压,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热交换水泵17可替换为两个扬程更小的水泵,通过控制两个水泵的转速,控制电堆8和尾气回收系统15的冷源温度控制。
另外,电堆冷却水泵7与节温器5、电堆换热器2之间设置有第二Y型过滤器21,利用第二Y型过滤器21对节温器5、电堆换热器2的循环进水进行过滤,除去水中的杂质,提高节温器5、电堆换热器2的使用寿命。详细的,电堆冷却水泵7的进水口与电堆8的出水口相连通,电堆冷却水泵7的出水口与第二Y型过滤器21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二Y型过滤器21的出水口分别连通节温器5的第三接口、电堆换热器2的第二进水口。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电堆换热器2、辅件换热器10均为板式换热器,实现液–液进行热交换,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且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减小了冷却系统整体的体积,安装清洗方便,使用寿命长,使得冷却系统整体的成本较小。同时,进水控制阀16、出水控制阀18均为球阀,可实现良好的流量调节功能。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电堆换热器2、辅件换热器10合并为一个,通过控制电堆冷却系统1的电堆冷却水泵7和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的辅件冷却水泵14,实现流经电堆换热器2、辅件换热器10的水量控制,进而控制水温。
以上是对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的各个部件、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了介绍,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详述。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水下燃料电池系统工作前,向开启进水控制阀16,海水经进水控制阀16流至第一Y型过滤器19,去除水中杂质。热交换水泵17开始工作,将海水抽吸至电堆换热器2冷源侧,热交换之后,通过出水控制阀18重新排入海水,实现冷源侧的水循环。压力传感器20实时检测热交换水泵17入口水压,避免水压过高造成板式换热器损坏,确保电堆换热器2、辅件换热器10安全运行。电堆补水水箱6为电堆8提供去离子冷却水,对电堆8内部进行冷却。在水下燃料电池系统启动之初,为了使系统快速升温,开启节温器5的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电堆8的冷却水不经电堆换热器2,直接跟电堆8形成回路小循环,实现冷却水的快速升温。在运行阶段,随着水温的升高,根据目标需求温度,通过调整节温器5的开度和电堆冷却水泵7的开度,控制进入电堆换热器2的水量,实现电堆冷却水温的精准控制。电堆冷却系统1和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共用冷源海水。辅件补水水箱13为尾气回收系统15提供冷却水,经辅件冷却水泵14,冷却水被抽吸至尾气回收系统15,进行热交换之后再被输送至辅件换热器10热源侧,与海水进行热交换,实现散热。
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公开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采用电堆冷却系统和尾气回收冷却系统相结合的两路冷却系统,为水下燃料电池系统的电堆系统、尾气回收系统提供连续可控的散热,实现了不同位置水温的分区控制,同时可降低系统噪声,减少系统功耗,满足了水下燃料电池系统在无尾气排放下的散热需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水下燃料电池冷却系统体积大、噪音高、功耗高、无尾气回收冷却的问题。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尾气回收装置,针对尾气零排放的水下燃料电池系统,对电堆系统反应生产的尾气进行回收再利用。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该尾气回收装置主要包括尾气回收系统15和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两部分,尾气回收系统15对电堆系统所产生的尾气进行回收,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对尾气回收系统15进行冷却,以保证尾气回收系统15安全高效运行。
其中,尾气回收系统15为水下燃料电池系统的氢气消耗装置。尾气回收系统15包括回收罐体22、冷却水容腔23、回收处理腔(图中未示出)、反应热管25、气体沉淀区26、反应水回收区27,具体的,回收罐体22内设置有冷却水容腔23和回收处理腔,反应热管25设置于冷却水容腔23内,反应热管25的一端连通氢氧进口30,氢氧进口30分别连通氢气供气系统32、氧气供气系统33,氢氧进口30通过氢气管路(图中未示出)连接氢气供气系统32,并通过氧气管路(图中未示出)连接氧气供气系统33,工作时,氢气管路间歇排出需要消耗掉的氢气,氧气管路相应配合的供应反应所需的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气与氧气在反应热管25中进行氢氧化学反应,消耗掉尾气中的氢气,实现电堆系统的零排放。
为保证尾气回收系统15中所输入的氢气能够被所输入的氧气全部反应消耗完,需要控制氢气、氧气的输入量,进而在氢氧进口30与氢气供气系统32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单向阀34、第一流量控制阀35,并在氢氧进口30与氧气供气系统33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二单向阀36、第二流量控制阀37,利用第一流量控制阀35精准控制氢气的流通量,并利用第二流量控制阀37精准控制氧气的流通量,同时,利用第一单向阀34、第二单向阀36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反应热管25的另一端与回收处理腔相连通,气体沉淀区26、反应水回收区27设置于回收处理腔内。在氢氧反应过程中,因为气体中含有少量的氮气,故而从反应热管25输出的气体中会存在氮气的积聚,该尾气回收装置可利用气体沉淀区26将残留的氮气储藏,从而实现对氮气的回收再利用。此外,氢氧反应会伴随少量的液态水生成,利用反应水回收区27可实现对反应水的回收。进一步的,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为防止反应热管25中的催化剂脱落,在反应热管25的前端添加砂芯31,即反应热管25连通氢氧进口30的一端设置有砂芯31,以增加对催化剂的吸附,确保氢氧反应的顺利进行。
由于反应热管25内进行的是氢氧催化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故需要对反应热管25进行冷却降温。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回收罐体22上设置有冷却进水口28和冷却出水口29,冷却进水口28、冷却出水口29均与冷却水容腔23相连通,回收罐体22通过冷却进水口28、冷却出水口29与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相连通,使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中的冷却水通过冷却进水口28流入冷却水容腔23中,将冷却水容腔23内的反应热管25全部包围,实现全方位散热,散热效果更好。同时,通过冷却出水口29将热交换后的冷却水流回至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中,以实现冷却水的循环,并实现冷却水容腔23内冷却水的流动,避免单点温度积聚。
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对尾气回收系统15进行冷却,确保尾气回收系统15的安全稳定运行。具体的,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包括辅件换热器10、第二进水管11、第二出水管12、辅件补水水箱13、辅件冷却水泵14,第二进水管11与辅件换热器10的第一进水口相连,第二出水管12与辅件换热器10的第一出水口相连,辅件补水水箱13的进水口与辅件换热器10的第二出水口相连通,辅件补水水箱13的出水口经辅件冷却水泵14与尾气回收系统15的冷却进水口28相连通,尾气回收系统15的冷却出水口29与辅件换热器10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
其中,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尾气回收装置中的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其结构、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前述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实施例中的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前述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实施例中尾气回收冷却系统9的相应内容。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堆冷却系统,所述电堆冷却系统包括电堆换热器、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管、节温器、电堆补水水箱、电堆冷却水泵,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电堆换热器的第一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电堆换热器的第一出水口相连,所述电堆换热器的第二出水口分别与所述节温器的第一接口、所述电堆补水水箱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电堆补水水箱的出水口、所述节温器的第二接口分别连通电堆的进水口,所述电堆的出水口经所述电堆冷却水泵分别与所述节温器的第三接口、所述电堆换热器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
尾气回收冷却系统,所述尾气回收冷却系统包括辅件换热器、第二进水管、第二出水管、辅件补水水箱、辅件冷却水泵,所述第二进水管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一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一出水口相连,所述辅件补水水箱的进水口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二出水口相连通,所述辅件补水水箱的出水口经所述辅件冷却水泵与尾气回收系统相连通,所述尾气回收系统的出水口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水控制阀、热交换水泵,所述热交换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有所述进水控制阀,所述热交换水泵的出水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水控制阀,所述出水控制阀的进水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控制阀与所述热交换水泵之间设置有第一Y型过滤器,所述第一Y型过滤器与所述热交换水泵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控制阀、出水控制阀均为球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回收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二Y型过滤器,所述电堆冷却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电堆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电堆冷却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Y型过滤器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Y型过滤器的出水口分别连通所述节温器的第三接口、所述电堆换热器的第二进水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堆换热器、辅件换热器均为板式换热器。
8.一种尾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尾气回收系统,所述尾气回收系统包括回收罐体、冷却水容腔、回收处理腔、反应热管、气体沉淀区、反应水回收区,所述回收罐体内设置有所述冷却水容腔和所述回收处理腔,所述回收罐体上设置有冷却进水口和冷却出水口,所述冷却进水口、冷却出水口均与所述冷却水容腔相连通,所述反应热管设置于所述冷却水容腔内,所述反应热管的一端连通氢氧进口,所述反应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收处理腔相连通,所述气体沉淀区、反应水回收区设置于所述回收处理腔内;
尾气回收冷却系统,所述尾气回收冷却系统包括辅件换热器、第二进水管、第二出水管、辅件补水水箱、辅件冷却水泵,所述第二进水管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一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一出水口相连,所述辅件补水水箱的进水口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二出水口相连通,所述辅件补水水箱的出水口经所述辅件冷却水泵与所述尾气回收系统的冷却进水口相连通,所述尾气回收系统的冷却出水口与所述辅件换热器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尾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热管连通所述氢氧进口的一端设置有砂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尾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进口分别连通氢气供气系统、氧气供气系统,所述氢氧进口与所述氢气供气系统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一流量控制阀,所述氢氧进口与所述氧气供气系统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二单向阀、第二流量控制阀。
CN202122724204.8U 2021-11-09 2021-11-09 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及尾气回收装置 Active CN2166243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24204.8U CN216624350U (zh) 2021-11-09 2021-11-09 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及尾气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24204.8U CN216624350U (zh) 2021-11-09 2021-11-09 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及尾气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24350U true CN216624350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94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24204.8U Active CN216624350U (zh) 2021-11-09 2021-11-09 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及尾气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243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5050A (zh) * 2022-10-26 2022-11-25 深圳市氢蓝时代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5050A (zh) * 2022-10-26 2022-11-25 深圳市氢蓝时代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系统
CN115395050B (zh) * 2022-10-26 2023-02-14 深圳市氢蓝时代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0838B (zh)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车辆
JP3823181B2 (ja) 燃料電池用発電システム及び発電システムの廃熱再循環冷却システム
CN112151912B (zh) 冷却液流向可控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1785990A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冷却系统
CN210325994U (zh)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总成
CN109037731B (zh) 一种用于大功率燃料电池传热均温的液冷式模块
JP2000208157A (ja) 燃料電池運転システム
US20080166607A1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Transporting Equipment Including the Same
CN208284563U (zh) 燃料电池系统
CN216624350U (zh) 一种适用于水下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及尾气回收装置
CN111755714A (zh) 一种商用车用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
CN215731815U (zh) 一种燃料电池温度、湿度控制系统
CN111009670A (zh) 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低温启动系统
CN202474108U (zh)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车辆
CN112428886A (zh) 燃料电池商用车的整车冷却系统
US8298710B2 (en) Humidifier for fuel cell and process for warming the same
CN113667997A (zh) 一种高压质子交换膜电解水系统
JP2001339808A (ja) 燃料電池自動車の冷却装置
CN216473504U (zh) 一种高压质子交换膜电解水系统
CN102403521A (zh) 燃料电池用储液净化一体化装置及燃料电池液体冷却系统
CN113745567B (zh) 一种基于相变储能的燃料电池电源系统
CN116014174A (zh) 一种燃料电池船舶综合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2599941B (zh) 一种电解液流动型锂离子电池系统
CN100511792C (zh) 对氢气进出通道及循环利用优化设计的集成式燃料电池
KR101601438B1 (ko) 연료전지 차량용 열관리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cooling system and exhaust gas recovery device suitable for underwater fuel cells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20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527

Pledgee: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oration Nanjing Jiangbei new area branch

Pledgor: Qingyan Huake New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44990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