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8672U - 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 - Google Patents

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8672U
CN216598672U CN202123127208.4U CN202123127208U CN216598672U CN 216598672 U CN216598672 U CN 216598672U CN 202123127208 U CN202123127208 U CN 202123127208U CN 216598672 U CN216598672 U CN 2165986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bution cabinet
power distribution
main body
fixing
cabinet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2720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欣
李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Rongdeshe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Rongdeshe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Rongdeshe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Rongdeshe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2720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86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86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86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包括配电柜主体和柜门,柜门设置于配电柜主体的正面,配电柜主体的内腔设置有散热机构,散热机构包括风扇、两个出风槽和两个第一过滤网,风扇设置于配电柜主体的内腔,配电柜主体的顶端连接有通风箱,通风箱的两侧设置有防尘机构,两个出风槽开设于配电柜主体的内腔,两个第一过滤网设置于两个出风槽的内腔,防尘机构包括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连接有紧固件,紧固件与通风箱连接。本实用新型利用风扇、两个出风槽和两个第一过滤网相配合的设置方式,使用时产生的热气能够快速散出,提高了散热效率,第一过滤网的设置避免了外部灰尘的进入,增加了电器元件使用的安全性,提高了配电柜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柜领域,特别涉及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
背景技术
配电柜(箱)分动力配电柜(箱)和照明配电柜(箱)、计量柜(箱),是配电系统的末级设备。配电柜是电动机控制中心的统称。配电柜使用在负荷比较分散、回路较少的场合;电动机控制中心用于负荷集中、回路较多的场合。
配电柜的内腔通常设置有大量的发热电器元件,这些电器元件在使用时产生的热气需要进行挥散,一般的散热方式是通过配电箱上开设的散热孔进行散热,但散热孔的散热速度慢,导致大量的热气会堆积在柜体内不能及时散出,造成电器元件自身的温度升高,使电器元件产生烧毁现象,进而使配电箱的使用寿命减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包括配电柜主体和柜门,所述柜门转动设置于配电柜主体的正面,所述配电柜主体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集尘机构,所述配电柜主体的内腔设置有散热机构;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风扇、两个出风槽和两个第一过滤网,所述风扇设置于配电柜主体内腔的顶端,所述配电柜主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通风箱,所述通风箱的两侧均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正面设置有防尘机构,两个所述出风槽对称开设于配电柜主体内腔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过滤网分别设置于两个出风槽的内腔,两个所述第一过滤网相背离的一侧均设置有两个连接机构;
所述防尘机构包括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正面的端部均螺纹穿插连接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的一端与通风箱的正面螺纹穿插连接,所述通风箱呈矩形设置。
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呈L型设置,所述固定板的一端与第一过滤网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另一端的外壁设置有两个固定机构。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槽和固定件,所述固定槽开设于配电柜主体的一侧,所述固定件呈T型设置,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与固定槽的内腔螺纹穿插连接,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贯穿固定板另一端的外壁并延伸至外部。
优选的,所述集尘机构包括集尘槽,所述集尘槽通过两个滑动机构设置于配电柜主体内腔的底部,所述集尘槽的横截面呈U型设置,所述集尘槽的正面设置有两个限位机构。
优选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条和滑槽,所述滑条固定设置于集尘槽的一侧,所述滑槽对应开设于配电柜主体内腔的一侧,所述滑条滑动于滑槽的内腔。
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柱、固定杆和螺栓,所述固定柱固定设置于配电柜主体正面的底部,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转动设置于固定柱的外壁,所述螺栓的一端于固定杆另一端的外壁螺纹穿插连接,且所述螺栓的一端贯穿集尘槽正面的边侧并延伸至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利用风扇、两个出风槽和两个第一过滤网相配合的设置方式,使配电箱在使用时产生的热气能够通过风扇的转动进行快速散出,两个出风槽的设置利于提高散热的效率,且第一过滤网的设置利于防止外部灰尘进入至柜体内,在保证电器元件使用安全同时提高了配电箱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利用集尘槽、滑条和滑槽相配合的设置方式,使风扇吹落的灰尘能够落至集尘槽的内腔中,且集尘槽中堆积的灰尘需要清洁时可通过滑条与滑槽的滑动将集尘槽取出,利于保证电器元件的干净,且进一步有效的提高了配电箱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配电柜主体;2、柜门;3、通风箱;4、风扇;5、出风槽;6、第一过滤网;7、固定板;8、固定槽;9、固定件;10、集尘槽;11、滑条;12、滑槽;13、固定柱;14、固定杆;15、螺栓;16、第二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包括配电柜主体1和柜门2,柜门2转动设置于配电柜主体1的正面,且柜门2与配电柜主体1之间需要特定的钥匙才能够打开,避免因误碰内部部件导致触电,配电柜主体1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集尘机构,配电柜主体1的内腔设置有散热机构,散热机构包括风扇4、两个出风槽5和两个第一过滤网6,两个第一过滤网6呈矩形设置于出风槽5的内腔中,第一过滤网6上等距离开设有多个过滤孔,以便于进行过滤使用,风扇4由外部电源开关控制,风扇4设置于配电柜主体1内腔的顶端,配电柜主体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通风箱3,通风箱3的设置利于风扇4转动时顶端产生的风力能够散出,且通风箱3的设置也利于避免雨水直接从风扇4的顶端进入至柜体的内部,通风箱3的两侧均开设有通风孔,通风孔为矩形设置,所述通风孔的正面设置有防尘机构,两个出风槽5对称开设于配电柜主体1内腔的两侧,利于热气的快速散出,两个第一过滤网6分别设置于两个出风槽5的内腔,第一过滤网6的设置利于避免外部产生的灰尘进入到柜体的内腔,从而起到清洁保护作用,两个第一过滤网6相背离的一侧均设置有两个连接机构,防尘机构包括第二过滤网16,第二过滤网16与对应的通风孔形状一致,均为矩形设置,第二过滤网16的设置利于通风箱3两侧的通风处能够避免灰尘的进入,第二过滤网16正面的端部均螺纹穿插连接有紧固件,通过转动紧固件使第二过滤网16的端部与通风箱3的正面进行固定,使第二过滤网16覆盖对应的通风孔,使其进行防尘作用,紧固件可以选择螺钉也可选择其他固定部件,紧固件的一端与通风箱3的正面螺纹穿插连接,通风箱3呈矩形设置,连接机构包括固定板7,固定板7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把手,利于拆卸第一过滤网6时的手部抓握,提高了拆卸的便捷性,固定板7呈L型设置,固定板7的一端与第一过滤网6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固定板7另一端的外壁设置有两个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槽8和固定件9,两者的设置利于保证第一过滤网6的稳定,且固定件9的设置利于通过转动使第一过滤网6进行拆卸,固定槽8开设于配电柜主体1的一侧,固定件9呈T型设置,固定件9的一端与固定槽8的内腔螺纹穿插连接,固定件9的另一端贯穿固定板7另一端的外壁并延伸至外部;
集尘机构包括集尘槽10,集尘槽10的设置利于对柜体内部的灰尘进行收集,从而进行统一清洁,集尘槽10通过两个滑动机构设置于配电柜主体1内腔的底部,滑动机构包括滑条11和滑槽12,两者的设置利于集尘槽10与配电柜主体1之间的穿插连接,也利于集尘槽10的快速抽出清理,滑条11固定设置于集尘槽10的一侧,滑槽12对应开设于配电柜主体1内腔的一侧,滑条11滑动于滑槽12的内腔,集尘槽10的横截面呈U型设置,集尘槽10的正面设置有两个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固定柱13、固定杆14和螺栓15,固定杆14和螺栓15的设置,利于对集尘槽10进行位置的固定,避免在未清理时集尘槽10产生掉落,固定柱13固定设置于配电柜主体1正面的底部,固定杆14的一端转动设置于固定柱13的外壁,螺栓15的一端于固定杆14另一端的外壁螺纹穿插连接,且螺栓15的一端贯穿集尘槽10正面的边侧并延伸至内部。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配电柜主体1内腔产生大量的热气后,通过外接开关电源启动风扇4,风扇4将通过旋转产生风力,使热气从配电柜主体1内腔两侧开设的出风槽5处散出,且在风扇4的转动过程中会将电器元件上堆积的灰尘吹落至集尘槽10中,当集尘槽10需要进行定时清理时可将穿插在集尘槽10正面的螺栓15转出,使固定杆14能够在固定柱13上进行转动,使集尘槽10能够通过滑条11与滑槽12之间的滑动进行抽出,从而对集尘槽10内的灰尘进行清洁,清洁后重新将集尘槽10进行复位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包括配电柜主体(1)和柜门(2),其特征在于,所述柜门(2)转动设置于配电柜主体(1)的正面,所述配电柜主体(1)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集尘机构,所述配电柜主体(1)的内腔设置有散热机构;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风扇(4)、两个出风槽(5)和两个第一过滤网(6),所述风扇(4)设置于配电柜主体(1)内腔的顶端,所述配电柜主体(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通风箱(3),所述通风箱(3)的两侧均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正面设置有防尘机构,两个所述出风槽(5)对称开设于配电柜主体(1)内腔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过滤网(6)分别设置于两个出风槽(5)的内腔,两个所述第一过滤网(6)相背离的一侧均设置有两个连接机构;
所述防尘机构包括第二过滤网(16),所述第二过滤网(16)正面的端部均螺纹穿插连接有紧固件栓,所述紧固件的一端与通风箱(3)的正面螺纹穿插连接,所述通风箱(3)呈矩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呈L型设置,所述固定板(7)的一端与第一过滤网(6)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7)另一端的外壁设置有两个固定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槽(8)和固定件(9),所述固定槽(8)开设于配电柜主体(1)的一侧,所述固定件(9)呈T型设置,所述固定件(9)的一端与固定槽(8)的内腔螺纹穿插连接,所述固定件(9)的另一端贯穿固定板(7)另一端的外壁并延伸至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机构包括集尘槽(10),所述集尘槽(10)通过两个滑动机构设置于配电柜主体(1)内腔的底部,所述集尘槽(10)的横截面呈U型设置,所述集尘槽(10)的正面设置有两个限位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条(11)和滑槽(12),所述滑条(11)固定设置于集尘槽(10)的一侧,所述滑槽(12)对应开设于配电柜主体(1)内腔的一侧,所述滑条(11)滑动于滑槽(12)的内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柱(13)、固定杆(14)和螺栓(15),所述固定柱(13)固定设置于配电柜主体(1)正面的底部,所述固定杆(14)的一端转动设置于固定柱(13)的外壁,所述螺栓(15)的一端于固定杆(14)另一端的外壁螺纹穿插连接,且所述螺栓(15)的一端贯穿集尘槽(10)正面的边侧并延伸至内部。
CN202123127208.4U 2021-12-13 2021-12-13 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 Active CN2165986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27208.4U CN216598672U (zh) 2021-12-13 2021-12-13 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27208.4U CN216598672U (zh) 2021-12-13 2021-12-13 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8672U true CN216598672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13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27208.4U Active CN216598672U (zh) 2021-12-13 2021-12-13 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86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598672U (zh) 具有高稳定性的配电柜
CN208190078U (zh) 一种可散热和集线式电力开关柜
CN207801173U (zh) 一种新型电力柜
CN108963811A (zh) 一种环保型易散热的配电箱
CN112864825A (zh) 一种震动清灰的配电箱
CN210806491U (zh) 一种配电柜的防尘通风散热装置
CN114980706A (zh) 一种可快速散热的网络机柜
CN212378206U (zh) 一种便于拆卸与安装的空调智能节能器
CN208461263U (zh) 一种节能散热型配电箱
CN215769612U (zh) 一种便于拆卸的计算机机箱
CN207368522U (zh) 监控电源设备箱
CN209765399U (zh) 一种具有过载防护功能的电子取证数据存储服务器
CN217768225U (zh) 一种用于继电器模块的安装外壳
CN218678108U (zh) 一种配电箱
CN217581688U (zh) 一种便于拆卸安装的电器柜用门锁
CN220797479U (zh)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低压柜
CN212485940U (zh) 一种室内可降温开关柜
CN216451001U (zh) 一种配电控制箱
CN218586724U (zh) 一种降温防尘的低压控制柜
CN212571739U (zh) 一种适合室外使用的双电源转换柜
CN209805148U (zh) 一种不锈钢低压开关柜
CN212676661U (zh) 一种电力通信用防尘电力柜
CN218216286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电源控制箱
CN219122648U (zh) 一种计算机主机用电源散热结构
CN209071899U (zh) 一种智能综合配变配电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