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88560U - 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 - Google Patents

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88560U
CN216588560U CN202123423136.8U CN202123423136U CN216588560U CN 216588560 U CN216588560 U CN 216588560U CN 202123423136 U CN202123423136 U CN 202123423136U CN 216588560 U CN216588560 U CN 2165885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plateau
shale gas
valve
flowb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2313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永锋
陈建洲
王瑾
晁海德
巩志远
王琪玮
李青
谢菁
刘立波
李吉庆
赵洪岳
蔡廷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urth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Qinghai Province
Original Assignee
Fourth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Qinghai Provin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urth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Qinghai Province filed Critical Fourth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Qinghai Province
Priority to CN20212342313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885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885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885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包括沿井筒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管路以及位于第一管路内的第二管路,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之间的空间形成环形空间,环形空间的顶部设有转接管;第二管路的顶部从第一管路的顶部伸出,并设有第一进液端和第二进液端,第二进液端设有第一阀门;第二管路的底部从第二管路的底部伸出,并设有尖端朝下的锥形射流孔,射流孔设有第二阀门;第一管路设有贯穿侧壁的第一过流孔,第一过流孔处设有检测组件;第二管路还设有第二过流孔,以与环形空间连通,第二过流孔设有第三阀门。本申请能够实现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过程。

Description

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高原陆相页岩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
背景技术
在高原陆相页岩气开采前,需要进行试气,以检测井下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参数,进而指导高原陆相页岩气开采的预设参数设置。通常采用压裂的方式进行页岩气开采,一般将压裂液压入井下,再将含有高原陆相页岩气的混合液返排至地上,以实现气井的稳定测试气产量。但是现有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的试气和返排过程需要不同的设备,测试时间滞后,无法及时反映储层在射孔后初期的压力温度变化及地层流体产出情况,而且两次下井,易造成二次井下污染,同时增加作业时间,延长作业时间,导致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开采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用以解决现有设备无法兼具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的问题。
本申请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包括沿井筒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管路以及位于第一管路内的第二管路,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之间的空间形成环形空间,环形空间的顶部设有转接管;第二管路的顶部从第一管路的顶部伸出,并设有第一进液端和第二进液端,第二进液端设有第一阀门;第二管路的底部从第二管路的底部伸出,并设有尖端朝下的锥形射流孔,射流孔设有第二阀门;第一管路设有贯穿侧壁的第一过流孔,第一过流孔处设有检测组件;第二管路还设有第二过流孔,以与环形空间连通,第二过流孔设有第三阀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二阀门包括伸缩组件以及与伸缩组件连接的阀芯,伸缩组件位于第二管路的底部,伸缩组件的伸缩方向与射流孔的轴线方向重合。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伸缩组件包括固定端与伸缩端,固定端与第二管路的内壁固定连接,伸缩端与阀芯连接;阀芯的至少一部分为圆台形结构,阀芯的轴线与射流孔的轴线重合,阀芯的侧面的锥角与射流孔的锥角相等。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射流孔的内壁面为圆锥形,射流孔的锥角为60°-120°。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阀芯的锥形侧面上设有两个密封凸起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密封凸起环具有弹性,凸出于阀芯的侧面设置,且密封凸起环的弹性变形能力大于阀芯侧面的弹性变形能力。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一管路的底部与第二管路的底部之间的空间封闭,射流孔连通第二管路的内部与第一管路的外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转接管包括:盖部,覆盖于第二管路的顶部与第一管路的顶部之间的空间;连接部,与盖部连接,以使盖部的两侧连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还包括:液氮管路,包括第一加压泵,第一加压泵将液氮加压泵入第二进液端;压裂液管路,包括第二加压泵,第二加压泵将压裂液泵入第一进液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一过流孔设有多个,围绕第一管路的外壁均布设置;检测组件设有多个,检测组件与第一过流孔一一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的嵌套设置,在试气和返排过程中调整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的状态,使得本申请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能够实现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过程。
本申请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管路;11、检测组件;12、第一过流孔;2、第二管路;21、第一进液端;22、第二进液端;23、射流孔;3、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41、伸缩组件;42、阀芯;5、第三阀门;6、转接管;61、盖部;62、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申请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全文中描述使用的术语“顶部”、“底部”、“在……上方”、“下”和“在……上”是相对于装置的部件的相对位置,例如装置内部的顶部和底部衬底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的是装置是多功能的,与它们在空间中的方位无关。
实施例1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包括:管道,沿井筒延伸方向设置,管道包括U形的第二管路2和套设于第二管路2外的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2的U形沿井的延伸方向向上开口,第二管路2的外壁与第一管路1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空间;U形的第二管路2的一端为第一进液端21,另一端为第二进液端22,第二管路2的底部设有尖端朝下的锥形射流孔23;第一管路1设有贯穿侧壁的第一过流孔12;第一管路1和第二管路2之间设有检测组件11,检测组件11位于第一过流孔12处,靠近第一过流孔12布置;第一阀门3,位于第二进液端22,用于控制第二进液端22的开启或关闭;第二阀门4,位于射流孔23,用于控制射流孔23的开启或关闭;第三阀门5,位于第二管路2的管壁,用于控第二管路2的内部与第二管路2和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连通或断开;转接管6,转接管6与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连通。
管道采用第二管路2和第一管路1嵌套的形式。第二管路2的外壁为圆柱面,第二管路2的内部设有U形的通路,以使第二管路2形成U形管。第一管路1的内壁和外壁均为圆柱面,使得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形成环形空间。
当进行高原陆相页岩气的试气过程时,需要先进行射孔作业。关闭第一阀门3,打开第二阀门4,关闭第三阀门5。此时,第二管路2的第二进液端22关闭,第二管路2内部与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不连通,从第二管路2的第一进液端21注入的压裂液只能够从射流孔23排出,经由锥形的射流孔23排出时形成压裂液的射流,实现射流作业。完成射流作业后,进行检测过程。压裂液在射流后会在井筒的底部形成混合液,混合液包括压裂液、高原陆相页岩的碎屑和高原陆相页岩气,并经由第一过流孔12流入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经由转接管6排出。在此过程中位于第一过流孔12的检测组件11能够对混合液进行检测,从而获得井下的参数,井下的参数可以包括温度、压力、页岩气含量等,并用于指导后续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开采。相关技术中,需要通过设置爆炸物来进行射孔作业,在完成射孔作业后,需要将重新设置管道,再进行检测。因此,本申请只需完成一次管道的架设,就可以完成高原陆相页岩气的试气过程,不仅提高了试气的效率,实现可射孔检测的连作工艺,检测的结果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参数,更具备高原陆相页岩气开采的指导意义。
当进行高原陆相页岩气的返排过程时,需要先进行压裂作业。打开第一阀门3,关闭第二阀门4,打开第三阀门5。此时,第二管路2的第一进液端21和第二进液端22仅处于打开的状态,第二管路2的底部与第一管路1和第二管路2之间的空间连通,第一管路1和第二管路2之间的空间与井筒连通。第一进液端21注入压裂液,第二进液端22注入液氮,液氮和压裂液在第二管路2的内部混合,并流入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经一部通过第一过流孔12流入管道与井筒之间,实现对井下高原陆相页岩的压裂作业。在完成压裂作业后,需要进行返排作业。打开第一阀门3,关闭第二阀门4,关闭第三阀门5。此时,第二管路2的底部与第一管路1和第二管路2之间的环形空间不连通。混有高原陆相页岩气的混合液,在液氮汽化膨胀的作用下,经由第一过流孔12进入第一管路1和第二管路2之间的环形空间,并进一步经过转接管6被排至地面,并进一步用于获取高原陆相页岩气,实现高原陆相页岩气的返排过程。液氮汽化能够加强压裂液的膨胀,通过液氮伴注的工艺能够使促进混有高原陆相页岩气的混合液的返排。
本申请实施例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能够通过一套设备实现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过程,从而实现试气-返排的高效作业。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1和图2,第一管路1的底部与第二管路2的底部之间的环形空间封闭,射流孔23连通第二管路2的内部与第一管路1的外部。在射孔作业中,能够使压裂液只能够通过射流孔23排出,并经由射流孔23形成压裂液的射流,进而完成射孔作业。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1和图2,转接管6包括:盖部61,覆盖于第二管路2的顶部与第一管路1的顶部之间的空间;连接部62,与盖部61连接,以使盖部61的两侧连通,连接部62可拆卸的连接有油嘴,以被控制放喷过程中的反排量。在高原陆相页岩气的返排的过程中,混有高原陆相页岩气的混合液通过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返排至地面,反排过程中通过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尺寸的油嘴,以控制放喷过程。第二管路2和第一管路1采用嵌套的形式,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空间的截面形状可以看作为环形。转接管6能够方便将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空间内的混有高原陆相页岩气的混合液引出,盖部61能够使地面处的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空间封闭,连接部62与第二管路2形成并列的管路,从而使第二管路2的注入与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空间的返排不会互相影响。此外连接管也方便将混有高原陆相页岩气的混合液导出,并用于高原陆相页岩气的采集。
进一步地,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还包括:液氮管路,与第二管路2的第二进液端22连接,包括第一加压泵,用于将液氮加压泵入第二管路2;压裂液管路,与第二管路2的第一进液端21连接,包括第二加压泵,用于将压裂液泵入第二管路2。液氮管路用于在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压裂作业中提供液氮。液氮经由第二管路2的第二进液端22进入第二管路2,第一阀门3能够控制第二进液端22的打开或关闭,从而控制是否向第二管路2内注入液氮。压裂液管路用于在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射孔作业以及压裂作业中提供压裂液。压裂液经由第二管路2的第一进液端21进入第二管路2。压裂液可以为水基压裂液,包括支撑剂,示例性地,支撑剂可以为石英颗粒。
进一步地,射流孔23的内壁面为圆锥形,射流孔23的锥角为60°-120°。通过优化射流孔23的锥角使得压裂液形成的射流,既能够具备充足的射程长度,还能够具备较强的破坏力,从而使其具备堪比爆炸物的射孔能力。此外,由于压裂液中添加了有石英颗粒,而石英晶体通常为六方柱形,在石英颗粒随压裂液形成射流时,60°-120°的锥角能够减轻石英颗粒对射流孔23内壁的冲击,从而增加射流孔23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参考图2,第二阀门4包括伸缩组件41和阀芯42。伸缩组件41位于第二管路2的底部,伸缩组件41的伸缩方向与射流孔23的轴线方向重合。伸缩组件41包括固定端与伸缩端,固定端与第二管路2的内壁固定连接,伸缩端与阀芯42连接。阀芯42的至少一部分为圆台形结构,阀芯42的轴线与射流孔23的轴线重合,阀芯42的侧面的锥角与射流孔23的锥角相等。阀芯42的侧面为弹性面。当伸缩组件41伸长时,阀芯42的侧面抵接在射流孔23的内壁面上,阻塞射流孔23,实现第二阀门4的关闭,由于阀芯42的侧面具有弹性,使得密封效果好。当伸缩组件41缩短时,阀芯42与射流孔23的内壁脱离,实现第二阀门4的打开。示例性地,伸缩组件41可以为液压伸缩杆、气动伸缩杆或直线电机伸缩杆。阀芯42与伸缩组件41连接的一端的截面直径大于伸缩组件41的伸缩端的截面直径。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进行压裂作业时,第二阀门4会关闭,第二管路中为压裂液和液氮的混合液,在混合液的液压作用下阀芯42会被进一步地压紧在射流孔23上,从而进一步增强第二阀门4的密封效果。
在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伸缩组件41的伸缩端为杆状,阀芯42可滑动地套设在伸缩组件41的伸缩端上。伸缩组件41的伸缩端设有限位结构,用于防止阀芯42与伸缩组件41的伸缩端脱离。限位结构与阀芯42的之间设有弹性件。当第二阀门4关闭时,阀芯42被压紧在射流孔23的孔壁上,进一步伸长伸缩组件41,伸缩组件41的伸缩端会压紧弹性件,从而使阀芯42被进一步压紧在射流孔23上,由于弹性件的存在,使得阀芯42向射流孔23的孔壁施加的压力逐渐增加,避免阀芯42的瞬间撞击而对射流孔23造成损害。
可选的,阀芯42的锥形侧面上设有两个密封凸起环,密封凸起环具有弹性,凸出于阀芯42的侧面设置,且密封凸起环的弹性变形能力大于阀芯42侧面的弹性变形能力。通过在阀芯42的侧面设置密封凸起环,以提升密封性效果。
可选的,阀芯42的侧面包括弹性层,由阀芯42的前端至尾端,弹性层的厚度逐渐增大,也就是说,弹性层表面形成的锥角大于射流孔23的锥角。当阀芯42挤压射流孔23过程中,阀芯42与射流孔23先形成线接触,随着伸缩组件41的继续伸长,阀芯42继续向射流孔23挤压,弹性层发生弹性形变,阀芯42与射流孔23形成面挤压接触,由于阀芯后端的弹性层厚度大,弹性形变大,从而保证了密封效果,而且即便混合液中混有支撑剂或岩屑,因阀芯42的侧面的弹性层存在,也不会影响射流孔23的密封性,密封可靠性高。
进一步地,第一过流孔12设有多个,围绕第一管路1的外壁均布设置;检测组件11设有多个,检测组件11与第一过流孔12一一对应,靠近每个第一过流孔12均布置一个检测组件11,可选的,检测组件11与第一过流孔12交替布置。在进行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压裂作业的过程中,压裂液和液氮的混合液经由第一过流孔12流入管道和井筒之间,对高原陆相页岩气的目标储层进行压裂,多个第一过流孔12能够提高高原陆相页岩目标储层的压裂效率,从而获得更多的高原陆相页岩气,提高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开采效率。为了使压裂更加充分,第一过流孔12在第一管路1的周向均布设置,且沿第一管路1的周向设置有多个。检测组件11与第一过流孔12一一对应,可以获得不同的第一过流孔12对应位置的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参数,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本申请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
S1、设备搭建
预先挖掘井筒,将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的管道设置于井筒内,同时连接压裂液管路。
S2、调整阀门
关闭第一阀门3,打开第二阀门4,关闭第三阀门5。此时,第二管路2的第一进液端21、第二管路2、射流孔23和井筒形成通路。
S3、压裂液射孔
向第二管路2的第一进液端21通入压裂液,使压裂液从射流孔23射出,进行井筒底部的射孔作业。压裂液依次经过第二管路2的第一进液端21、第二管路2、射流孔23,在射流孔23处形成压裂液射流,压裂液射流冲击井筒底部,完成井筒底部的射孔作业。
注入压裂液的压力P满足:P1-P2+0.75P0≤P≤P1-P2+1.25P0;其中,P1为压裂液摩阻损失,P2为压裂液液柱压力,P0为射流压力,单位均为MPa。当压裂液的压力满足上述条件,能够使得在射流孔23处的压裂液形成足够大的压力,并以射流的形式射出。此时,压裂液的射流的能量、射程长度,能够使高原陆相页岩目标储层发生破坏,并形成射孔。
S4、压裂液回流
射孔作业后的压裂液经由第一过流孔12进入第一管路1与第二管路2之间。射孔后的压裂液会形成混有高原陆相页岩气和高原陆相页岩的混合液。由于第一过流孔12使第二管路2和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与井筒连通,混有高原陆相页岩气和高原陆相页岩的混合液会经过第一过流孔12流入第二管路2和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形成回流。
S5、检测井下参数
压裂过程中的井下压力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反映地下裂缝的延伸规律和地层特性,井底的温度直接影响到压裂液、支撑剂性能。因此,准确掌握压裂作业过程中的井下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对指导压裂作业、进行作业效果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组件11对流入的压裂液进行检测。当混有高原陆相页岩气和高原陆相页岩的混合液会经过第一过流孔12流入第二管路2和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时,检测组件11同步对混有页岩气、岩屑和高原陆相页岩的混合液进行检测,并获得井下的温度、压力和页岩气含量等状态参数,以指导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开采。其中,检测组件11用于实时监测井下的温度、压力等状态参数信息,并能够实时上传至地表的仪器端,检测组件11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监测的参数如气相密度和返排液密度等设置相应的传感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检测组件11采用现有的监测传感器就能实现井下状态参数的监测。
S6、第一次调整阀门
打开第一阀门3,关闭第二阀门4,打开第三阀门5。此时,第二管路2的第一进液端21和第二进液端22、第二管路2、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第一过流孔12和井筒形成通路。
S7、压裂作业
向第二管路2的第一进液端21通入压裂液,向第二管路2的第二进液端22通入液氮,进行压裂作业,压裂液和液氮会在第二管路2的底部混合,经由第三阀门5进入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再经由第一过流孔12进入井筒中,此时液氮汽化膨胀,实现对高原陆相页岩的压裂作业。
虽然液氮量越大返排能力越强,但对于规模较大的压裂而言,以混气方式实现完全自喷返排,液氮用量非常可观,导致成本高昂。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不能片面追求液氮消耗量。基于上述问题,在步骤S2.3中,注入液氮的用量V满足:1.5V1·S·ρ1/(ρ2-S·ρ2)≤V≤3V1·S·ρ1/(ρ2-S·ρ2);其中,V1为压裂液的用量,S为压裂液自喷返排的最小干度,ρ1为氮气密度,ρ2为液氮密度。当液氮的用量和压裂液的用量满足上述关系,在压裂液和液氮的混合液完成对高原陆相页岩的压裂过程后,气态的氮气能够置换一部分高原陆相页岩气,从而进一步提高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开采效率。此外,液氮能够进一步汽化,使得混有高原陆相页岩气的混合液进一步膨胀,实现自返排工艺,进一步提高了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开采效率。
S8、第二次调整阀门
打开第一阀门3,关闭第二阀门4,关闭第三阀门5。此时,井筒、第一过流孔12、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和转接管6形成通路。
S9、返排作业
通过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进行返排作业。压裂后的压裂液会形成混有高原陆相页岩气的混合液,随着液氮的进一步汽化膨胀,混有高原陆相页岩气的混合液经由第一过流孔12,进入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并进一步经由转接管6返排至地面,以获取其中的高原陆相页岩气,得到气井稳定测试气产量数据,完成压裂效果评价和单井测试产量计算,并为投产后生产制度制定提供依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的嵌套设置,在试气和返排过程中调整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的状态,能够实现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过程,简化了工艺,提高了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测试更直接、更可靠,而且避免污染页岩储层。通过将压裂液从射流孔压出形成射流,实现对井筒底部的射孔作业,从而避免使用爆炸物爆炸进行射孔作业,在射孔作业后无需将设备取出,射孔使用的压裂液能够直接用于井下的检测,实现了射孔测试连作工艺,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爆炸物先进行射孔作业再另外铺设管道进行检测,导致施工成本高、耗时久的缺陷。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沿井筒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管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管路内的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的空间形成环形空间,所述环形空间的顶部设有转接管;所述第二管路的顶部从所述第一管路的顶部伸出,并设有第一进液端和第二进液端,所述第二进液端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管路的底部从所述第二管路的底部伸出,并设有尖端朝下的锥形射流孔,所述射流孔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管路设有贯穿侧壁的第一过流孔,所述第一过流孔处设有检测组件;所述第二管路还设有第二过流孔,以与所述环形空间连通,所述第二过流孔设有第三阀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包括伸缩组件以及与伸缩组件连接的阀芯,所述伸缩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管路的底部,所述伸缩组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射流孔的轴线方向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固定端与伸缩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第二管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伸缩端与所述阀芯连接;所述阀芯的至少一部分为圆台形结构,所述阀芯的轴线与所述射流孔的轴线重合,所述阀芯的侧面的锥角与所述射流孔的锥角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孔的内壁面为圆锥形,所述射流孔的锥角为60°-12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的锥形侧面上设有两个密封凸起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凸起环具有弹性,凸出于所述阀芯的侧面设置,且所述密封凸起环的弹性变形能力大于所述阀芯侧面的弹性变形能力。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的底部与所述第二管路的底部之间的空间封闭,所述射流孔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内部与所述第一管路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管包括:盖部,覆盖于所述第二管路的顶部与所述第一管路的顶部之间的空间;
连接部,与所述盖部连接,以使所述盖部的两侧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液氮管路,包括第一加压泵,所述第一加压泵将液氮加压泵入所述第二进液端;
压裂液管路,包括第二加压泵,所述第二加压泵将压裂液泵入所述第一进液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流孔设有多个,围绕所述第一管路的外壁均布设置;
所述检测组件设有多个,所述检测组件与所述第一过流孔一一对应。
CN202123423136.8U 2021-12-31 2021-12-31 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 Active CN2165885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3136.8U CN216588560U (zh) 2021-12-31 2021-12-31 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3136.8U CN216588560U (zh) 2021-12-31 2021-12-31 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88560U true CN216588560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31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23136.8U Active CN216588560U (zh) 2021-12-31 2021-12-31 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885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56915A (zh) * 2023-06-21 2023-08-08 青海省第四地质勘查院 一种用于页岩气试气的致裂设备及页岩气试气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56915A (zh) * 2023-06-21 2023-08-08 青海省第四地质勘查院 一种用于页岩气试气的致裂设备及页岩气试气方法
CN116556915B (zh) * 2023-06-21 2023-11-28 青海省第四地质勘查院 一种用于页岩气试气的致裂设备及页岩气试气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2684B (zh) 一种高压水爆与co2压裂相结合的煤层气驱替抽采工艺
CN108798660B (zh) 水压致裂法应力测量装置
CN100434653C (zh) 煤层气井爆破式洞穴完井工艺方法
CN101975041B (zh) 绕煤层固井方法及装置
AU2019201471B2 (en) High-pressure self-locking packer and setting method thereof
CN106761593A (zh) 一种复杂地层预处理工艺
CN216588560U (zh) 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
CN102889077A (zh) 检测模拟实际工况水力喷射压裂孔内压力分布的实验装置
CN109296348B (zh) 延时开启趾端滑套
CN110243746A (zh) 一种穿层钻孔快速原位测试煤层渗透率的装置和方法
CN111322107A (zh) 一种钻孔内二次注浆堵漏装置
CN111577257B (zh) 一种水平井分段坐封式流量计量找水管柱及其找水方法
CN205400702U (zh) 一种坚硬岩层浅层地热井压裂设备
CN102230377A (zh) 一种多能气举地层测试管柱
CN105201461A (zh) 连续油管带底封多级喷砂射孔与压裂联作方法
CN114278265B (zh) 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试气方法及返排方法
CN203856456U (zh) 一种试油测试管柱
CN112267876B (zh) 一种双封隔器结构的随钻地层压力测量工具及测试方法
CN104863550B (zh) 水力喷砂射孔与apr测试联作工艺
CN114441216A (zh) 一种煤矿井下深孔干式密闭取样方法
CN109162703A (zh) 一种超长松软顺煤层钻孔多级带压密封测压装置及方法
CN112557279A (zh) 一种风化基岩孔-裂隙垂向渗透性测试装置及方法
CN207863945U (zh) 一种煤矿井下长钻孔瓦斯流量测试装置
CN114370272B (zh) 一种定向水力切顶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5257288A (zh) 基于注入压降试井技术确定致密储层原始地层压力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