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80748U - 调节机构、车辆的尾翼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调节机构、车辆的尾翼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80748U
CN216580748U CN202123108230.4U CN202123108230U CN216580748U CN 216580748 U CN216580748 U CN 216580748U CN 202123108230 U CN202123108230 U CN 202123108230U CN 216580748 U CN216580748 U CN 2165807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adjusting
guide groove
side plate
t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0823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海
刘振高
曹小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0823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807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807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807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调节机构、车辆的尾翼组件和车辆,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或公差,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底座和调节件,底座适于与第一部件固定,底座形成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导向槽,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调节件沿第二方向延伸,调节件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于导向槽内,调节件具有在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呈角度布置,第一表面与导向槽的底壁滑动抵接,第二表面适于与第二部件的表面抵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机构,通过底座与调节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其中,调节件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呈角度布置,将调节件在第二方向的移动转化为底座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Description

调节机构、车辆的尾翼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调节机构、车辆的尾翼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在进行机械加工的零部件找正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零部件的实际状态进行调节。但是,由于零部件的状态存在差异性,故而造成每一件零件在装夹时,所需求的调节高度会不一致;现有的组装过程中,无法满足每一个零部件在装配过程中调节高度的一致,也就是说,由于产品生产公差或产品之间装配公差的存在,会导致产品与周边件的匹配间隙、段差、位置不满足设计要求,产品品质不良或无法批量生产。因此,如何进行稳固的调节支撑,已经成为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可以通过底座与调节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其中,调节件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呈角度布置,将调节件在第二方向的移动转化为底座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第一部件固定在底座上,第二部件与调节件的第二表面抵接,进而实现调节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或公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调节机构的车辆的尾翼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辆的尾翼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或公差,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适于与所述第一部件固定,所述底座形成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调节件,所述调节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调节件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导向槽内,所述调节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呈角度布置,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导向槽的底壁滑动抵接,所述第二表面适于与所述第二部件的表面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机构,通过底座与调节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其中,调节件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呈角度布置,将调节件在第二方向的移动转化为底座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第一部件固定在底座上,第二部件与调节件的第二表面抵接,进而实现调节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或公差,保证产品的位置度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凸起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配合于所述导向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沿所述第二方向贯通所述底座的两端,在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调节件的方向上,所述导向槽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导向块的截面与所述导向槽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限位部,所述调节件上设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限位部构造成适于所述配合部限位配合以将所述调节件固定于所述底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形成为限位齿,所述配合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配合槽,所述限位齿配合于所述配合槽内,在从所述限位齿的固定端到自由端的方向上,所述限位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配合槽与所述限位齿形状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合槽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的一侧,所述第一侧壁为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延伸的斜面,所述第二侧壁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座体和设于所述座体上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导向槽形成于所述座体朝向所述调节件的一侧,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设于所述座体的背离所述调节件的另一侧,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间隔且相对布置,所述第一部件的与所述第二部件调节间距的一端夹持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限定出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侧壁上形成有凸起的定位凸块,在从所述第一侧板朝向所述座体的方向上,所述定位凸块凸起的高度逐渐增加,所述定位凸块适于与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一端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的尾翼组件,包括:尾翼底托;尾翼四连杆底座,所述尾翼四连杆底座的一端与所述尾翼底托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尾翼底托之间间隔开预定距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调节机构,所述尾翼四连杆底座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调节机构的所述底座固定,所述调节件的第二表面支撑于所述尾翼底托的表面,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尾翼四连杆底座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尾翼底托之间的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尾翼组件,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调节机构,从而提高了车辆的尾翼组件的整体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尾翼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二方面的车辆的尾翼组件,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尾翼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调节机构的仰视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底座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所示的调节件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调节件的右视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调节件的俯视图;
图8是图5中所示的调节件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
100、调节机构;
110、底座;111、导向槽;1111、防呆凹槽;112、限位部;1121、限位齿;113、第一侧板;114、第二侧板;115、定位槽;1151、定位凸块;
120、调节件;121、第一表面;122、第二表面;123、导向块;1231、防呆凸块;124、配合部;1241、配合槽;1242、第一侧壁;1243、第二侧壁;125、板部;
200、第一部件;
300、第二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0,调节机构100用于调节第一部件200和第二部件300在第一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或公差,调节机构100包括:底座110和调节件120。
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2,底座110适于与第一部件200固定,底座110形成有沿第二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导向槽111,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调节件120沿第二方向延伸,调节件120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于导向槽111内,调节件120具有在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表面121(例如图1中所示的调节件120的上表面)和第二表面122(例如图1中所示的调节件120的下表面),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呈角度布置,第一表面121与导向槽111的底壁滑动抵接,第二表面122适于与第二部件300的表面抵接,这样,调节件120通过与底座110上的导向槽111相互配合实现调节件120相对于底座110在第二方向的移动,由于调节件120与导向槽111相互配合的第一表面121相对于第二表面122呈一定角度,进而将调节件120在第二方向的滑动转化为底座110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实现调节第一部件200与第二部件300的相对位置或公差。
其中,参照图8,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之间的角度可以设置的范围为5°到15°的范围,也就是说,如果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之间的角度设置为a的话,那a的取值范围可以为5°到15°,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之间角度设置为5°、7°、9°、11°、13°和15°。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之间的角度小于5°时,将底座110升高相同的高度,调节件120在第二方向的长度就会过大,过多的占用产品的空间,当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之间的角度大于15°时,调节件120的第一表面121的倾斜度过大,在相对与底座110进行左右滑动时,容易造成调节件120和底座110的损坏。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部件200固定在底座110上,调节件120与底座110的导向槽111相互配合,第一表面121与导向槽111的上表面相互抵接,第二表面122抵接在第二部件300的平面上,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之间的角度设置为10°,将调节件120从导向槽111的左侧插入到导向槽111中,将调节件120向右运动,底座110会向上移动,底座110会推动第一部件200向上移动,当达到第一部件200与第二部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时,调节件120停止运动,这样,实现调节第一部件200与第二部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或公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机构100,通过底座110与调节件120之间的相互配合,其中,调节件120的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呈角度布置,将调节件120在第二方向的移动转化为底座110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第一部件200固定在底座110上,第二部件300与调节件120的第二表面122抵接,进而实现调节第一部件200与第二部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或公差,保证产品的位置度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调节件120朝向底座110的一侧表面(例如图2中所示的调节件120的上表面)形成有凸起的导向块123,导向块123沿第二方向延伸且配合于导向槽111内,这样导向块123与导向槽111相互配合,保证了调节件120只可以相对于底座110在第二方向上滑动,进而保证调节件120与底座110之间配合的稳定。
其中,如图5所示,导向块123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导向块123的前侧形成有防呆凸块1231,导向槽111上形成有与防呆凸块1231适配的防呆凹槽1111,这样,可以保证工作人员在装配的过程中,装配的精确度和准确性,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向槽111沿第二方向贯通底座110的两端(例如图2中所示的底座110的左右两端),在从底座110朝向调节件120的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向下的方向)上,导向槽111的宽度逐渐减小,导向块123的截面与导向槽111适配,这样,当导向块123通过导向槽111的一端进入到导向槽111后,调节件120无法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上移动,进而可以进一步地保证底座110与调节件120之间配合的稳定性。
例如,如图2所示,调节件120的第一表面121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向下倾斜,调节件120从导向槽111的左端进入导向槽111,导向槽111与导向块123适配,因此调节件120只能从导向槽111的左端向右端移动,保证了调节件120在其他方向的稳定性,进而保证底座110与调节件120之间配合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底座110上设有限位部112,调节件120上设有配合部124,配合部124沿第二方向延伸,限位部112构造成适于配合部124限位配合以将调节件120固定于底座110,这样,在调节件120运动到要求的位置时,可以实时将调节件120与底座110固定,进而保证第一部件200与第二部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或公差,避免底座110与调节件120之间长时间的配合后,调节件120发生相对于底座110的滑动,影响第一部件200与第二部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或公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限位部112形成为限位齿1121,配合部124形成为在第二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配合槽1241,限位齿1121配合于配合槽1241内,在从限位齿1121的固定端到自由端的方向上,限位齿1121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配合槽1241与限位齿1121形状适配,这样,配合部124可以相对于限位部112在第二方向移动,配合槽1241与限位齿1121配合实现调节件120与底座110在不同位置的相对固定。
例如,如图3所示,限位部112形成为限位齿1121,配合部124上形成为与限位齿1121适配的锯齿状的配合槽1241,这样,限位齿1121可以与配合部124上不同位置的配合槽1241相互配合,进而实现调节件120在不同位置的锁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配合槽1241具有在第二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1242和第二侧壁1243,第一侧壁1242位于第二侧壁1243在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22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的一侧(例如图2中所示的调节件120的右侧),第一侧壁1242为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延伸的斜面,第二侧壁1243大体垂直于第二方向,这样,使得调节件120只能从导向槽111的一侧移动到导向槽111另一侧,无法从导向槽111的另一侧移动到导向槽111的一侧,在调节件120与底座110的位置固定之后,调节件120不会往回运动,进而实现单向调节,调节方向不可逆,保证第一部件200与第二部件300在使用过程中的相对位置和公差。
例如,如图5所示,配合槽1241位于调节件120的后侧,第一侧壁1242位于第二侧壁1243的右侧,第一侧壁1242形成为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延伸的斜面,第二侧壁1243形成为垂直与第二方向,限位齿1121与配合槽1241适配,这样,调节件120在导向槽111中的移动只能从左到右移动,因为限位齿1121只能从配合槽1241形成为斜面的第一侧壁1242移动到形成为垂直于第二方向的第二侧壁1243,无法从形成为垂直于第二方向的第二侧壁1243移动到形成为斜面的第一侧壁1242,这样,配合槽1241与限位齿1121相互配合起到了锁止的效果,实现了单向调节,调节方向不可逆,保证第一部件200与第二部件300在使用过程中的相对位置和公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底座110包括座体和设于座体上的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导向槽111形成于座体朝向调节件120的一侧,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设于座体的背离调节件120的另一侧,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间隔且相对布置,第一部件200的与第二部件300调节间距的一端夹持于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之间,这样,将第一部件200固定在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之间,进而将底座110的上下运动转化为第一部件200的上下运动,从而实现调节第一部件200与第二部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与公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侧板113与第二侧板114之间限定出定位槽115,定位槽115的侧壁上形成有凸起的定位凸块1151,在从第一侧板113朝向座体的方向上,定位凸块1151凸起的高度逐渐增加,定位凸块1151适于与第一部件200的一端抵接,这样在从第一侧板113朝向底座110的方向上,将定位凸块1151凸起的高度设置为逐渐增加,一方面第一部件200可以很好的装配到底座110的定位槽115中,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一部件200不会从底座110的定位槽115中脱落。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调节件120还可以包括板部125,调节件120的底部形成为板部125,导向块123在板部125的上方,板部125用于增大调节件120与第二部件300的接触面积,保证调节机构100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尾翼组件,包括尾翼底托、尾翼四连杆底座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0。
具体地,如图1所示,尾翼四连杆底座的一端与尾翼底托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尾翼底托之间间隔开预定距离;尾翼四连杆底座的另一端与调节机构100的底座110固定,调节件120的第二表面122支撑于尾翼底托的表面,调节机构100用于调节尾翼四连杆底座的另一端与尾翼底托之间的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尾翼组件,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0,从而提高了尾翼组件的整体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尾翼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例如壳体和轮毂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尾翼组件,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下面将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0。
参照图1,调节机构100用于调节第一部件200和第二部件300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或公差,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0可以包括:底座110和调节件120。
底座110适于与第一部件200固定,底座110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导向槽111,导向槽111沿左右方向贯通底座110的左右两端,导向槽111的宽度越往下越小,导向块123的截面与导向槽111适配。
调节件120沿左右方向延伸,调节件120沿左右方向可移动地设于导向槽111内,调节件120具有在上下方向相对的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22,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呈角度布置,角度为10°,第一表面121与导向槽111的底壁滑动抵接,第二表面122与第二部件300的表面抵接,调节件120朝向底座110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凸起的导向块123,导向块123沿左右方向延伸且配合与导向槽111内。
底座110上设有限位部112,调节件120上设有与限位部112适配的配合部124,配合部124沿左右方向延伸,限位部112形成为限位齿1121,配合部124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配合槽1241,限位齿1121配合于配合槽1241内,在从限位齿1121的固定端到自由端的方向上,限位齿1121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配合槽1241与限位齿1121形状适配。
配合槽1241具有在左右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1242和第二侧壁1243,第一侧壁1242位于第二侧壁1243的右侧,第一侧壁1242为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延伸的斜面,第二侧壁1243大体垂直于左右方向。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部件200固定在底座110上,调节件120与底座110的导向槽111相互配合,第一表面121与导向槽111的上表面相互抵接,第二表面122抵接在第二部件300的平面上,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之间的角度设置为10°,将调节件120从导向槽111的左侧插入到导向槽111中,将调节件120向右运动,底座110会向上移动,底座110会推动第一部件200向上移动,当达到第一部件200与第二部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时,调节件120停止运动,限位齿1121和配合槽1241实现锁止功能,这样,实现调节第一部件200与第二部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或公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机构100,通过底座110与调节件120之间的相互配合,其中,调节件120的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呈角度布置,将调节件120在第二方向的移动转化为底座110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第一部件200固定在底座110上,第二部件300与调节件120的第二表面122抵接,进而实现调节第一部件200与第二部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或公差,保证产品的位置度要求。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或公差,所述调节机构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适于与所述第一部件固定,所述底座形成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调节件,所述调节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调节件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导向槽内,所述调节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呈角度布置,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导向槽的底壁滑动抵接,所述第二表面适于与所述第二部件的表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凸起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配合于所述导向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沿所述第二方向贯通所述底座的两端,在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调节件的方向上,所述导向槽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导向块的截面与所述导向槽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限位部,所述调节件上设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限位部构造成适于所述配合部限位配合以将所述调节件固定于所述底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形成为限位齿,所述配合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配合槽,所述限位齿配合于所述配合槽内,在从所述限位齿的固定端到自由端的方向上,所述限位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配合槽与所述限位齿形状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槽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的一侧,所述第一侧壁为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延伸的斜面,所述第二侧壁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座体和设于所述座体上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导向槽形成于所述座体朝向所述调节件的一侧,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设于所述座体的背离所述调节件的另一侧,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间隔且相对布置,所述第一部件的与所述第二部件调节间距的一端夹持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限定出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侧壁上形成有凸起的定位凸块,在从所述第一侧板朝向所述座体的方向上,所述定位凸块凸起的高度逐渐增加,所述定位凸块适于与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一端抵接。
9.一种车辆的尾翼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尾翼底托;
尾翼四连杆底座,所述尾翼四连杆底座的一端与所述尾翼底托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尾翼底托之间间隔开预定距离;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调节机构,所述尾翼四连杆底座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调节机构的所述底座固定,所述调节件的第二表面支撑于所述尾翼底托的表面,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尾翼四连杆底座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尾翼底托之间的间距。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尾翼组件。
CN202123108230.4U 2021-12-10 2021-12-10 调节机构、车辆的尾翼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165807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08230.4U CN216580748U (zh) 2021-12-10 2021-12-10 调节机构、车辆的尾翼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08230.4U CN216580748U (zh) 2021-12-10 2021-12-10 调节机构、车辆的尾翼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80748U true CN216580748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10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08230.4U Active CN216580748U (zh) 2021-12-10 2021-12-10 调节机构、车辆的尾翼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807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51336B2 (en) Seat track mechanism for vehicle
KR100639860B1 (ko) 자동 정지장치가 부착된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US10594080B2 (en) Movable connector
CN110364847A (zh) 连接器
JPH09320702A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US20180369893A1 (en) Wedge drive
CN216580748U (zh) 调节机构、车辆的尾翼组件和车辆
CN114391067A (zh) 连接配件、家具件、用于连接家具部件的装置及用于组装一件家具的方法
JP2709283B2 (ja) Icキャリア
KR101615523B1 (ko) 로킹시스템을 갖는 차량용 시트트랙
US11434680B2 (en) Stabilizer bar
CN114060375A (zh) 扣件及含有该扣件的壳体装置
KR101832645B1 (ko) 커넥터
CN114600320A (zh) 连接器装置
GB2487761A (en) Sliding supports
US20220073000A1 (en) Tilting mechanism of view device for vehicle
CN113561942B (zh) 一种适配器及雨刷
JP7304764B2 (ja) コネクタ
US20220289003A1 (en) Vehicle sun visor
CN212286836U (zh) 工装定位装置以及机械加工总装
CN220720933U (zh) 位于车后部的配合结构、车辆
CN114954154B (zh) 座椅滑动装置以及弹簧构件的组装方法
US20190372272A1 (en) Connector
WO2024024482A1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02326233A (ja) 樹脂成形金型のルーズコアエジェクタ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