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63700U - 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63700U
CN216563700U CN202123238845.9U CN202123238845U CN216563700U CN 216563700 U CN216563700 U CN 216563700U CN 202123238845 U CN202123238845 U CN 202123238845U CN 216563700 U CN216563700 U CN 2165637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housing
connector
draw
side wal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3884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建浦
易维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ubu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ubu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ubu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ubu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3884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637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637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637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和电子设备,连接器包括外壳和塑胶主体,外壳形成有两端具有开口的容置腔,外壳还设有卡接件,塑胶主体设有卡槽,且卡槽的横截面积自槽口向靠近槽底壁的方向逐渐减小。装配时,塑胶主体设于容置腔内,并由两端的开口显露,当至少部分卡接件由槽口伸入卡槽时,广口状的槽口能够对卡接件进行让位,避免出现组装异常的情况,并随着卡接件伸入的部分增大,使得卡接件抵接于卡槽的槽侧壁,将卡接件卡紧于卡槽内,从而将外壳和塑胶主体固定装配在一起。通过设置卡槽,并将卡槽设置为广口状,能够将外壳和塑胶主体固定装配在一起,避免出现松动的情况,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减少产品不良率。

Description

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Type-C连接器具有数据传输速度快、支持大电流通过的特性,并且支持正反两面插入,通过将Type-C连接器的外壳焊接在设备(手机、电脑或电子烟)的PCB板上,以固定Type-C连接器的位置,方便外部设备插接于Type-C连接器的接口,实现与外部设备进行电信号的传输,应用越来越广泛。
Type-C连接器的外壳在生产制造时,由于存在尺寸公差,导致外壳和塑胶主体装配后,容易出现松动的情况,也可能出现过度干涉出现组装异常的情况。
因此,Type-C连接器的外壳装配后容易松动的问题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和电子设备,旨在解决Type-C连接器的外壳装配后容易松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两端具有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外壳设有卡接件;和
塑胶主体,所述塑胶主体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塑胶主体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横截面积自槽口向靠近槽底壁的方向逐渐减小,至少部分所述卡接件由槽口伸入所述卡槽内并抵接于所述卡槽的槽侧壁。
可选地,所述卡槽包括:
槽底壁;
两个第一侧壁,两个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连接于所述槽底壁的两侧;及
两个第二侧壁,两个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连接于所述槽底壁的两侧,并与两所述第一侧壁围合形成容置空间;
其中,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沿靠近槽底壁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卡接件抵接于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二侧壁均倾斜设置;
或者,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两者其中之一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外壳还设有限位凸起,所述塑胶主体还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匹配的限位槽;
其中,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卡槽沿所述塑胶主体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沿所述塑胶主体的轴向方向,靠近所述限位槽的第二侧壁设置为倾斜状。
可选地,所述外壳的侧壁还设有外壳凸出部。
可选地,所述外壳形成有包围所述外壳凸出部的刀口槽,所述刀口槽的槽口宽度小于所述外壳凸出部的厚度;
或者,所述刀口槽的槽口宽度大于所述外壳凸出部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外壳还形成有下料孔,所述下料孔的宽度大于所述外壳凸出部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外壳凸出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外壳凸出部相对设于所述外壳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连接于所述设备本体的所述的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连接器,包括外壳和塑胶主体,外壳形成有两端具有开口的容置腔,外壳还设有卡接件,塑胶主体设有卡槽,且卡槽的横截面积自槽口向靠近槽底壁的方向逐渐减小。装配时,塑胶主体设于容置腔内,并由两端的开口显露,当至少部分卡接件由槽口伸入卡槽时,广口状的槽口能够对卡接件进行让位,避免出现组装异常的情况,并随着卡接件伸入的部分增大,使得卡接件抵接于卡槽的槽侧壁,将卡接件卡紧于卡槽内,从而将外壳和塑胶主体固定装配在一起。因此,通过设置上述的卡槽,并将卡槽设置为广口状,能够将外壳和塑胶主体固定装配在一起,避免出现松动的情况,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减少产品不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器一角度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卡槽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外壳的侧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连接器 2 塑胶主体
1 外壳 21 卡槽
11 容置腔 211 槽底壁
12 卡接件 212 第一侧壁
13 限位件 213 第二侧壁
14 外壳凸出部 22 限位槽
15 刀口槽 221 第三侧壁
16 下料孔 222 第四侧壁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Type-C连接器具有数据传输速度快、支持大电流通过的特性,并且支持正反两面插入,通过将Type-C连接器的外壳焊接在设备(手机、电脑或电子烟)的PCB板上,以固定Type-C连接器的位置,方便外部设备插接于Type-C连接器的接口,实现与外部设备进行电信号的传输,应用越来越广泛。Type-C连接器的外壳在生产制造时,由于存在尺寸公差,导致外壳和塑胶主体装配后,容易出现松动的情况,也可能出现过度干涉出现组装异常的情况。因此,Type-C连接器的外壳装配后容易松动的问题亟待解决。
基于上述构思和问题,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器100,包括外壳1和塑胶主体2,外壳1形成有两端具有开口的容置腔11,外壳1设有卡接件12,塑胶主体2设于容置腔11内,塑胶主体2设有卡槽21,卡槽21的横截面积自槽口向靠近槽底壁的方向逐渐减小,至少部分卡接件12由槽口伸入卡槽21内并抵接于卡槽21的槽侧壁。
本实施例中,外壳1包围形成有两端具有开口的容置腔11,塑胶主体2位于容置腔11内,并由两端的开口显露,通过外壳1将塑胶主体2固定在PCB板上,并将塑胶主体2显露于容置腔11一端开口的焊脚焊接于PCB板,以实现通过塑胶主体2进行电信号的传输。
外壳1设有卡接件12,卡接件12设置为方形的卡板,卡板的一侧边固定连接于外壳1,卡板的其余三条侧边相对于外壳1悬空,使得卡板能够相对于外壳1折弯,可以采用冲压工艺,在外壳1上冲压得到卡板。塑胶主体2设有卡槽21,卡槽21的横截面积自槽口向靠近槽底壁的方向逐渐减小,卡槽21的槽口与卡板相对设置,并且至少部分卡板由槽口伸入卡槽21内,卡板背离外壳1的一端抵接于卡槽21的槽侧壁。
可以理解的,装配时,将塑胶主体2放置于外壳1的容置腔11内,并推动塑胶主体2使得卡槽21的槽口对准卡板。沿朝向塑胶主体2的方向按压卡板,广口状的槽口能够对卡板进行让位,使得卡板背离外壳1的一端能够顺利伸入卡槽21内,避免出现装配异常的情况。随着对卡板的继续按压,至少部分卡板由槽口伸入卡槽21内,由于卡槽21的横截面积自槽口沿靠近槽底壁的方向逐渐减小,并随着卡板伸入的部分逐渐增大,使得卡板抵接于卡槽21的槽侧壁。并且卡板伸入卡槽21内的部分越大,卡槽21对卡板卡得越紧,进而将外壳1和塑胶主体2固定装配在一起。
通过设置上述的卡槽21,并将卡槽21设置为广口状,使得槽口能够对卡板进行让位,避免组装异常的情况出现,并且卡槽21的横截面积自槽口沿靠近槽底壁的方向逐渐减小,随着卡板伸入卡槽21的部分逐渐增大,卡板与卡槽21之间卡的越紧,进而将外壳1和塑胶主体2固定装配在一起,避免出现松动的情况,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减少产品不良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5,卡槽21包括槽底壁211、两个第一侧壁212及两个第二侧壁213;两个第一侧壁212相对连接于槽底壁211的两侧,两个第二侧壁213相对连接于槽底壁211的两侧,并与两第一侧壁212围合形成容置空间;其中,两个第二侧壁213之间的距离沿靠近槽底壁211的方向逐渐减小,卡接件12抵接于两个第二侧壁213之间。
本实施例中,卡槽21的槽口朝向外壳1,槽底壁211位于远离外壳1的一侧,两个第一侧壁212相对连接于槽底壁211的两侧,两个第二侧壁213相对连接于槽底壁211的两侧,两个第一侧壁212与两个第二侧壁213间隔设置,并围合形成容置空间,至少部分卡板由卡槽21的槽口伸入容置空间内。
两个第一侧壁212之间的距离沿靠近槽底壁211的方向不变或逐渐减小,两个第二侧壁213之间的距离沿靠近槽底壁211的方向逐渐减小,卡板背离外壳1的一端抵接于两个第二侧壁213之间,以将卡板卡紧于两个第二侧壁213之间,从而将外壳1和塑胶主体2装配在一起。
可以理解的,将塑胶主体2放置于外壳1的容置腔11内后,沿靠近槽底壁211的方向按压卡板,至少部分卡板由槽口伸入容置空间内,随着卡板伸入的部分逐渐增大,使得卡板抵接于两个第二侧壁213之间。并且卡板伸入容置空间内的部分越多,两个第二侧壁213对卡板卡得越紧,进而将外壳1和塑胶主体2固定装配在一起。
通过将两个第二侧壁213之间的距离设置为沿靠近槽底壁211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两个第二侧壁213背离槽底壁211的一端能够对卡板进行让位,使得卡板能够顺利伸入容置空间内,并随着卡板伸入的部分增大,两个第二侧壁213将卡板卡紧于容置空间内,避免出现松动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5,两个第二侧壁213均倾斜设置;或者,两个第二侧壁213两者其中之一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侧壁213均设置为倾斜状,即第二侧壁213背离槽底壁211的一侧,向背离另一第二侧壁213的方向切斜,以使得两个第二侧壁213之间的距离沿靠近槽底壁211的方向逐渐减小。随着卡板伸入容置空间的部分增大,两个第二侧壁213将卡板卡紧于容置空间内。
或者,两个第二侧壁213两者其中之一设置为倾斜状,即两个第二侧壁213两者其中之一的设置方向与槽底壁211的设置方向垂直,另一第二侧壁213背离槽底壁211的一侧,向背离该第二侧壁213的方向倾斜,以使得两个第二侧壁213之间的距离沿靠近槽底壁211的方向逐渐减小。当卡板伸入容置空间的部分逐渐增大,卡板沿倾斜的第二侧壁213靠近并顶紧于竖直的第二侧壁213,进而将卡板卡紧于容置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4,外壳1还设有限位凸起13,塑胶主体2还设有与限位凸起13相匹配的限位槽22;其中,限位槽22与卡槽21沿塑胶主体2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外壳1设有限位凸起13,限位凸起13的凸起方向朝向容置腔11内。塑胶主体2还设有与限位凸起13相匹配的限位槽22,限位槽22包括第三侧壁221和两个第四侧壁222,两个第四侧壁222相对设置,第三侧壁221与第四侧壁222间隔设置,并围合形成具有安装推进口的限位空间,安装推进口与第三侧壁221相对,使得限位凸起13能够沿塑胶主体2的轴向方向自安装推进口进入到限位空间内并抵接于第三侧壁221。并且,限位槽22与卡槽21沿塑胶主体2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以通过限位槽22和限位凸起13的相互匹配,对外壳1进行限位。
可以理解的,沿塑胶主体2的轴向方向,将塑胶主体2由容置腔11一端的开口推入容置腔11,在塑胶主体2向容置腔11内滑动的过程中,限位凸起13对准限位槽22,并经过安装推进口滑动至限位槽22内。当限位凸起13抵接于第三侧壁221后,停止推动塑胶主体2,以将卡槽21的槽口对准卡板。沿靠近槽底壁211的方向按压卡板,随着卡板伸入卡槽21的部分逐渐增大,使得卡板抵接于两个第二侧壁213之间,进而将外壳1和塑胶主体2固定装配在一起。
通过限位槽22和限位凸起13的相互限位配合,以对塑胶主体2进行限位,方便将卡槽21的槽口对准卡板,并且能够使外壳1和塑胶主体2装配更加牢固,方便安装,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和图2,沿塑胶主体2的轴向方向,靠近限位槽22的第二侧壁213设置为倾斜状。
本实施例中,沿塑胶主体2的轴向方向,安装推进口位于限位槽22背向卡槽21的一侧,则靠近限位槽22的第二侧壁213设置为倾斜状,远离限位槽22的第二侧壁213可以相对于槽底壁211设置为竖直状或倾斜状。
可以理解的,沿塑胶主体2的轴向方向,将塑胶主体2推入容置腔11内,当限位凸起13抵接于第三侧壁221后,沿靠近槽底壁211的方向按压卡板,随着卡板伸入卡槽21的部分逐渐增大,卡板背离外壳1的一端接触到该靠近限位槽22的第二侧壁213。由于该第二侧壁213设置为倾斜状,卡板带动外壳1沿第二侧壁213的倾斜面滑动,使外壳1带动限位凸起13相对于限位槽22运动,从而使限位凸起13能够更加贴紧于第三侧壁221,消除间隙,进而将外壳1和塑胶主体2固定装配在一起。
在其他实施例中,沿塑胶主体2的轴向方向,安装推进口位于限位槽22朝向卡槽21的一侧,则远离限位槽22的第二侧壁213设置为倾斜状,靠近限位槽22的第二侧壁213可以相对于槽底壁211设置为竖直状或倾斜状。
可以理解的,当限位凸起13抵接于第三侧壁221后,沿靠近槽底壁211的方向按压卡板,随着卡板伸入卡槽21的部分逐渐增大,卡板背离外壳1的一端接触到该远离限位槽22的第二侧壁213。由于该第二侧壁213设置为倾斜状,卡板带动外壳1沿第二侧壁213的倾斜面滑动,使外壳1带动限位凸起13相对于限位槽22运动,从而使限位凸起13能够更加贴紧于第三侧壁221,消除间隙,进而将外壳1和塑胶主体2固定装配在一起。
通过倾斜状的第二侧壁213和卡板的相互配合,使得限位槽22能够与限位凸起13抵接的更加牢固,增强外壳1与塑胶主体2安装的牢固性,有效避免出现松动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至图4、图6和图7,外壳1的侧壁还设有外壳凸出部14。
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侧壁设有外壳凸出部14,外壳凸出部14可以设置为脚位或弹片。通过外壳凸出部14将外壳1焊接在PCB板上,以进行固定安装。可以理解的,将塑胶主体2与外壳1固定装配后,通过外壳凸出部14将外壳1固定焊接于PCB板上,以将塑胶主体2的位置固定,再将塑胶主体2的焊脚焊接于PCB板的相应位置,避免塑胶主体2移位,进而通过塑胶主体2实现电信号的传输。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至图4、图6和图7,外壳1形成有包围外壳凸出部14的刀口槽15,刀口槽15的槽口宽度小于外壳凸出部14的厚度;或者,刀口槽15的槽口宽度大于外壳凸出部14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外壳凸出部14与外壳1一体成型设置,通过在外壳1上开槽得到外壳凸出部14,沿外壳凸出部14的外轮廓即形成有刀口槽15,将外壳凸出部14相对于外壳1折弯,即可使外壳凸出部14相对于外壳1凸起,从而通过外壳凸出部14将外壳1固定焊接于PCB板。并且,刀口槽15的槽口宽度小于外壳凸出部14的厚度,或者,刀口槽15的槽口宽度大于外壳凸出部14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由于在外壳1上开槽得到外壳凸出部14,使得在外壳1上沿外壳凸出部14的外轮廓形成有刀口槽15。其中,外壳凸出部14的厚度与外壳1的厚度相同,通过减小刀口槽15的槽口宽度,并使槽口宽度小于外壳凸出部14的厚度,当多个外壳1混合在一起时,能够有效避免相邻的外壳1之间的外壳凸出部14插入刀口槽15中,避免外壳1打结在一起,防止损坏外壳1。或者,在外壳1的尺寸允许范围内,通过扩大刀口槽15的槽口宽度,并使槽口宽度大于外壳凸出部14的厚度,当多个外壳1混合在一起时,即使相邻的外壳1之间的外壳凸出部14插入刀口槽15中,也能够轻易的由刀口槽15中脱出,避免外壳1打结在一起,防止损坏外壳1。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3和图4、图6和图7,外壳1还形成有下料孔16,下料孔16的宽度大于外壳凸出部14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外壳1上开槽得到外壳凸出部14,在开槽开始时,会在外壳1上形成有下料孔16,通过增大下料孔16的宽度,并使下料孔16的宽度大于外壳凸出部14的宽度,当多个外壳1混合在一起时,即使相邻的外壳1之间的外壳凸出部14插入下料孔16中,也能够轻易将外壳凸出部14与下料孔16分离,避免外壳1打结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至图4、图6和图7,外壳凸出部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外壳凸出部14相对设于外壳1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外壳凸出部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外壳凸出部14相对位于外壳1的两侧,通过设置多个外壳凸出部14,能够增强外壳1对PCB板的抓板力,提高外壳1与PCB板之间焊接的牢固性。
可选地,卡槽21和卡接件12的数量相同,均设置为若干个,根据实际安装需求设置即可;限位槽22和限位凸起13的数量相同,均设置为若干个,根据实际安装需求设置即可,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图未示出)和连接于设备本体的连接器100。
本实施例中,塑胶主体2设于外壳1的容置腔11内,限位槽22与限位凸起13相互抵接限位,卡槽21与卡接件12相互抵接卡紧,以将塑胶主体2与外壳1固定装配在一起。将外壳凸出部14焊接于设备本体,以将塑胶主体2的位置固定,并将塑胶主体2的焊脚焊接于设备本体,以实现塑胶主体2与设备本体的电性连接。通过连接器100将设备本体与外界设备连接,实现设备本体与外界设备的信号传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两端具有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外壳设有卡接件;和
塑胶主体,所述塑胶主体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塑胶主体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横截面积自槽口向靠近槽底壁的方向逐渐减小,至少部分所述卡接件由槽口伸入所述卡槽内并抵接于所述卡槽的槽侧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包括:
槽底壁;
两个第一侧壁,两个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连接于所述槽底壁的两侧;及
两个第二侧壁,两个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连接于所述槽底壁的两侧,并与两所述第一侧壁围合形成容置空间;
其中,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沿靠近槽底壁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卡接件抵接于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侧壁均倾斜设置;
或者,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两者其中之一倾斜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设有限位凸起,所述塑胶主体还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匹配的限位槽;
其中,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卡槽沿所述塑胶主体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塑胶主体的轴向方向,靠近所述限位槽的第二侧壁设置为倾斜状。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侧壁还设有外壳凸出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形成有包围所述外壳凸出部的刀口槽,所述刀口槽的槽口宽度小于所述外壳凸出部的厚度;
或者,所述刀口槽的槽口宽度大于所述外壳凸出部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形成有下料孔,所述下料孔的宽度大于所述外壳凸出部的宽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凸出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外壳凸出部相对设于所述外壳的两侧。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本体和连接于所述设备本体的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CN202123238845.9U 2021-12-21 2021-12-21 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165637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38845.9U CN216563700U (zh) 2021-12-21 2021-12-21 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38845.9U CN216563700U (zh) 2021-12-21 2021-12-21 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63700U true CN216563700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45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38845.9U Active CN216563700U (zh) 2021-12-21 2021-12-21 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637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88443B2 (en)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7074085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RE42075E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30149902A1 (en) Board-mounted connector
US667644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shell
US2012011536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grounding members
US7874845B1 (en) Scissor-type multi-functional connector
US746797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61998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etal shield
US6827588B1 (en) Low profile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US7112072B2 (en) Ground bus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0474212B (zh) 复合式连接器
US6692273B1 (en) Straddle mount connector
US20040123458A1 (en) Method of making a straddle mount connector
US7179103B2 (en) Card connector
US7086895B1 (en) Card connector
US964091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379181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locking device
US6749445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pacer
CN216563700U (zh) 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US740207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62985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shell
CN216698783U (zh)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母座
US2012007102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90068872A1 (en) Electrical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