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56011U - 一种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 - Google Patents

一种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56011U
CN216556011U CN202123022784.2U CN202123022784U CN216556011U CN 216556011 U CN216556011 U CN 216556011U CN 202123022784 U CN202123022784 U CN 202123022784U CN 216556011 U CN216556011 U CN 2165560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reinforced
reinforced composite
composite material
layer
basalt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2278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奕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Chengdu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2302278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560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560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560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包括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该芯体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顺着地脚螺栓轴向;所述芯体外部由内而外依次复合有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斜绕层一、斜绕层二、编织层和环绕层;所述斜绕层一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与所述芯体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呈30~45°夹角;所述斜绕层二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与所述芯体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呈30~45°夹角,且与所述斜绕层一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呈斜向交叉;所述环绕层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顺着地脚螺栓周向。本实用新型所成型地脚螺栓不仅在轴向上能够可靠承载大力矩的拉拔力,而且在径向及斜向上均能可靠承载大力矩的拉拔力,受力刚性和强度高。

Description

一种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脚螺栓,具体是一种户外设施锚固用的大直径地脚螺栓。
背景技术
地脚螺栓是指一端埋入混凝土基础之中、另一端延伸至混凝土基础之外,用作对上部结构(即设施)进行直接或间接连接的机械构件。
长期以来,地脚螺栓选用抗拉性能优异的钢材成型。然而,钢质地脚螺栓在混凝土基础中长期埋装会发生锈蚀,这尤其对服役于户外复杂环境中、且经受雨、雪等侵蚀的地脚螺栓更为突出,使得其耐候、耐久性差。
为了提高地脚螺栓的耐候、耐久性,杜绝地脚螺栓在混凝土基础内部发生锈蚀现象。近年来,科研人员相继研究出了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或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简称FRP)成型地脚螺栓的科技成果,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名称为“一种热塑性复合材料螺栓”(公开号CN 213798197,公开日2021年07月27日)、“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地脚螺栓”(公开号CN 104310947,公开日2015年01月28日)、“一种用于安装输电塔架的大直径地脚螺栓”(公开号CN 104373778,公开日2015年02月25日)等技术。这些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所成型的地脚螺栓,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大、可设计性好、抗腐蚀、耐久、热膨胀系数与混凝土相近等特点,特别适宜在户外的混凝土基础工况环境中应用。
上述公开号CN 104310947的技术,仅以单一结构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的地脚螺栓,其抗弯、抗折结构性能明显不足,受力刚性和强度偏低。
上述公开号CN 104310947和CN 213798197的技术,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芯体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外层复合成型了地脚螺栓,在芯体外部形成了抗弯、抗折加强结构,相较于公开号CN 104310947的技术,在同规格结构中,其受力刚性和强度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此种分层复合结构的外层未能对芯体形成多个不同角度的加强,其抗弯、抗折的加强效果相对有限,特别是在斜向(相较于轴向/径向构成锐角夹角)上,导致所成型的地脚螺栓的受力刚性和强度仍较低。
因而,目前已公开的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所成型的地脚螺栓,受力刚性和强度较低,不能稳定、可靠地承载大力矩拉拔力,将其应用于户外大型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塔、输气管等)锚固时,存在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足的安全风险,限制了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形成多个不同角度加强,受力刚性和强度高的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包括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所述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顺着所述地脚螺栓的轴向;
所述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由内而外依次复合有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和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
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与所述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呈30~45°夹角;
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与所述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呈30~45°夹角,且与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呈斜向交叉;
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顺着所述地脚螺栓的周向。
上述技术措施以质量轻、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酸耐碱、抗老化的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芯体,且其中的芳纶连续纤维排布方向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轴向,芳纶纤维的强度是钢丝的 5~6倍、模量是钢丝的2~3倍、韧性是钢丝的2倍,从而能够显著的增强所成型地脚螺栓在轴向上所承载拉拔力。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基础之上,以耐高低温、抗老化、酸度系数高、力学性能好、化学稳定性高的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依次分层复合成型了斜绕层一、斜绕层二、编织层和环绕层,从而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形成多个不同角度的加强,且各层复合结构稳定,使所成型的地脚螺栓不仅在轴向上能够可靠地承载大力矩的拉拔力,而且在径向及斜向上均能可靠地承载大力矩的拉拔力,抗弯、抗折性能优异,受力刚性和强度高,能够稳定、可靠地承载大力矩的拉拔力,将其应用于户外大型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塔、输气管等)锚固时,能够实现稳定、可靠的安全锚固。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在螺杆部的外壁,沿着所述螺杆部的轴向,以间距排布方式成型有多道向外凸起结构的环向凸峰,相邻环向凸峰之间形成内凹结构的环向肋槽,每一道环向凸峰和每一道环向肋槽顺着所述地脚螺栓的周向成型。该技术措施通过螺杆部外壁成型的凹凸结构(即环向肋槽和环向凸峰),使埋入混凝土基础中的地脚螺栓能够与混凝土基础形成牢固嵌合,永久锚固,从而保障地脚螺栓在混凝土基础中的锚固可靠性,不会发生拔出、松动等故障。
进一步的,所述螺杆部轴向上的相邻环向凸峰之间距离,与相邻环向肋槽之间距离相等。该技术措施使螺杆部上的凹凸结构相对均匀化,避免了锚固于混凝土基础中的地脚螺栓承力时应力过于集中于某一、两个点,从而在螺杆部的轴向上形成相对均匀、分散的承力,提高整个地脚螺栓可承载的力矩。
进一步的,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是由打底部分和凸起部分组成;
所述打底部分是由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连续纤维,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外壁处以周向缠绕方式紧密排布成型;
所述凸起部分是由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连续纤维,在打底部分的外壁处以周向缠绕方式紧密堆叠排布成型。
上述技术措施,一方面使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稳定地附着于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外壁,确保环向凸峰稳定、可靠地成型;二方面能够沿着地脚螺栓的轴向,对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及其内部结构形成可靠地束紧定型,提高所成型地脚螺栓的各层复合质量及整体结构强度。
再进一步的,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凸起部分最大厚度,为打底部分厚度的1/2~1倍。该技术措施基于凸起部分和打底部分的连续纤维顺着地脚螺栓周向排布结构,通过相对合理的厚度结构设置,从而保障凸起部分在打底部分稳定、可靠地成型,避免高度过低的凸起部分在混凝土基础中无法实现可靠地锚固效果,亦避免高度过高的凸起部分在混凝土基础中锚固时易于形变、不稳定的技术问题发生。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地脚螺栓的螺杆部直径为50~90mm;
其中,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直径为30~40mm;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厚度为5~10mm;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厚度为5~10mm;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厚度为5~10mm;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厚度为5~20mm。
上述技术措施形成了高强度的大直径地脚螺栓。在该地脚螺栓结构中,质量轻、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酸耐碱、抗老化的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直径,约占整个地脚螺栓直径的1/2,是受力主体,这也充分发挥了芳纶纤维的作用特性;以耐高低温、抗老化、酸度系数高、力学性能好、化学稳定性高的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所成型的斜绕层一、斜绕层二、编织层和环绕层,通过合理厚度结构设置,使它们在对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形成对应角度可靠加强的同时,避免结构臃肿化、以及对受力主体(即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受力结构影响,可靠提高所成型地脚螺栓的受力刚性和强度。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地脚螺栓的螺头部的外壁,成型有能够连接螺母的螺纹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连续纤维,编织角度为40~50°。该技术措施能够确保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在地脚螺栓结构中稳定成型,对内能够使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及其内部结构形成可靠地束紧定型,对外能够使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稳定附着成型,从而提高所成型地脚螺栓的各层复合质量及整体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上述技术措施以质量轻、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酸耐碱、抗老化的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芯体,且其中的芳纶连续纤维排布方向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轴向,芳纶纤维的强度是钢丝的 5~6倍、模量是钢丝的2~3倍、韧性是钢丝的2倍,从而能够显著的增强所成型地脚螺栓在轴向上所承载拉拔力。
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基础之上,以耐高低温、抗老化、酸度系数高、力学性能好、化学稳定性高的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依次分层复合成型了斜绕层一、斜绕层二、编织层和环绕层。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一方面对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形成了可靠地束紧定型,二方面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外部的一侧斜向处,对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形成可靠地加强。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外部,一方面对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及其内部的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形成可靠地束紧定型,二方面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外部的另一侧斜向处,对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形成可靠地加强。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外部,一方面对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及其内部结构形成可靠地束紧定型,二方面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外部的斜向、轴向及径向处,对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形成可靠地加强,三方面能够使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稳定附着成型。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外部,一方面对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及其内部结构形成可靠地束紧定型,二方面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外部的径向处,对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形成可靠地加强,三方面能够使环向凸峰和环向肋槽稳定、可靠地成型。
综上所述,上述技术措施以质量轻、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酸耐碱、抗老化的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作为受力主体,以耐高低温、抗老化、酸度系数高、力学性能好、化学稳定性高的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所成型的斜绕层一、斜绕层二、编织层和环绕层,对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形成多个不同角度的加强,且各层复合结构稳定,使所成型的地脚螺栓不仅在轴向上能够可靠地承载大力矩的拉拔力,而且在径向及斜向上均能可靠地承载大力矩的拉拔力,抗弯、抗折性能优异,受力刚性和强度高,能够稳定、可靠地承载大力矩的拉拔力,将其应用于户外大型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塔、输气管等)锚固时,能够实现稳定、可靠的安全锚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层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代号含义:1—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2—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3—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4—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5—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6—螺纹结构;7—环向凸峰;8—环向肋槽;A—螺杆部;B—螺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脚螺栓,具体是一种户外设施锚固用的大直径地脚螺栓,下面以多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主体技术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实施例1结合说明书附图-即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内容进行清楚、详细的阐释;其它实施例虽未单独绘制附图,但其主体结构仍可参照实施例1的附图。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是示意性的,其为了清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已经简化了不必要的细节,以避免模糊了本实用新型贡献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
-以下所阐述内容中,涉及到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配方、成型工艺及模压工艺均非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贡献本身,而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的常规技术;除以下所阐述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的常规技术之外,还可以采用其它已公开的、非记载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
实施例1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大直径地脚螺栓具有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在该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的外部,由内而外依次复合有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2、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3、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4和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
上述分层结构复合而成的大直径地脚螺栓中,具有螺杆部A和螺头部B。在户外锚固应用时,螺杆部A用作埋入混凝土基础中(混凝土基础浇筑时即定位埋入)。螺头部B延伸出混凝土基础,用作连接螺母(包括螺帽)等组件对上部设施实现直接或间接连接。
具体的,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3%的连续芳纶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5%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12%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芳纶纤维经拉挤成型工艺制成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应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轴向。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2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2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之间构成约33°夹角,即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的外部斜向缠绕成型。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3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2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3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之间构成约33°夹角,且与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2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呈斜向交叉,即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3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是以另一侧倾斜方向斜向缠绕成型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的外部。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4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编织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3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4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编织角度约为45°。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4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的排布方向,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即以接近于垂直设计地脚螺栓轴向的方向将连续玄武岩纤维周向螺旋紧密缠绕,通过该螺旋紧密缠绕,在设计地脚螺栓的轴向上形成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的打底部分(即基体部分,下同)。
在设计地脚螺栓的螺杆部A所在区域,将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的连续玄武岩纤维,在打底部分的外壁某一处,以周向螺旋紧密缠绕方式进行紧密堆叠排布而在该处形成凸起部分(即环向凸峰雏模),凸起部分的最大厚度(即凸起峰顶处厚度)约为打底部分厚度的1倍。按此结构在打底部分外壁的其它处分别成型凸起部分,且各凸起部分非连续,相邻凸起部分之间的间距基本相等,从而在螺杆部A的外壁,沿着螺杆部A的轴向,以基本等间距的间距排布方式成型有多道向外凸起结构的环向凸峰7雏模,每一道环向凸峰7雏模基本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成型。相邻环向凸峰7雏模之间的非连续区间形成了内凹结构的环向肋槽8雏模,每一道环向肋槽8雏模亦是基本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成型,相邻环向肋槽8雏模之间的距离基本与相邻环向凸峰7雏模之间的距离相等。
上述组合在一起的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结构,经高温模压(通常温度高达135℃、压力高达200MPa),在保温、保压环境之中固化复合成型,最终得到由多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复合而成的地脚螺栓。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杆部A外壁,具有沿着轴向间距排布成型的环向凸峰7和环向肋槽8,环向凸峰7和环向肋槽8相间排布。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头部B,具有能够连接螺母的螺纹结构6。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杆部A最大直径(指环向凸峰7的最大外径,下同)约为80mm,最小直径(指环向肋槽8的最小外径,下同)约为72.5mm,长径比约为10。其中,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的直径约为40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2的厚度约为10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3的厚度约为10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4的厚度为5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的最大厚度(即环向凸峰7的峰顶处厚度,下同)约为15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的最小厚度(即环向肋槽8的槽底处厚度,下同)约为7.5mm。
螺头部B的直径基本处在螺杆部A的最小直径和最大直径之间。
基于上述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的结构尺寸为成品地脚螺栓,而成品地脚螺栓经模压工艺制成。因而,上述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的成型结构应保持模压加工及固化收缩余量,该余量按照常规设计预留即可,以确保最终成型的地脚螺栓的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能够符合上述结构尺寸。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大直径地脚螺栓具有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在该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由内而外依次复合有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和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
上述分层结构复合而成的大直径地脚螺栓,具有螺杆部和螺头部。在户外锚固应用时,螺杆部用作埋入混凝土基础中(混凝土基础浇筑时即定位埋入)。螺头部延伸出混凝土基础,用作连接螺母(包括螺帽)等组件对上部设施实现直接或间接连接。
具体的,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3%的连续芳纶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5%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12%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芳纶纤维经拉挤成型工艺制成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应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轴向。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之间构成约38°夹角,即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斜向缠绕成型。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之间构成约40°夹角,且与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呈斜向交叉,即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是以另一侧倾斜方向斜向缠绕成型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编织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编织角度约为48°。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的排布方向,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即以接近于垂直设计地脚螺栓轴向的方向将连续玄武岩纤维周向螺旋紧密缠绕,通过该螺旋紧密缠绕,在设计地脚螺栓的轴向上形成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打底部分。
在设计地脚螺栓的螺杆部所在区域,将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在打底部分的外壁某一处,以周向螺旋紧密缠绕方式进行紧密堆叠排布而在该处形成凸起部分,凸起部分的最大厚度约为打底部分厚度的1/2倍。按此结构在打底部分外壁的其它处分别成型凸起部分,且各凸起部分非连续,相邻凸起部分之间的间距基本相等,从而在螺杆部的外壁,沿着螺杆部的轴向,以基本等间距的间距排布方式成型有多道向外凸起结构的环向凸峰雏模,每一道环向凸峰雏模基本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成型。相邻环向凸峰雏模之间的非连续区间形成了内凹结构的环向肋槽雏模,每一道环向肋槽雏模亦是基本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成型,相邻环向肋槽雏模之间的距离基本与相邻环向凸峰雏模之间的距离相等。
上述组合在一起的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结构,经高温模压(通常温度高达135℃、压力高达200MPa),在保温、保压环境之中固化复合成型,最终得到由多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复合而成的地脚螺栓。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杆部外壁,具有沿着轴向间距排布成型的环向凸峰和环向肋槽,环向凸峰和环向肋槽相间排布。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头部,具有能够连接螺母的螺纹结构。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杆部的最大直径约为53mm,最小直径约为50.5mm,长径比约为8。其中,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直径约为30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厚度约为5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厚度约为5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厚度为5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最大厚度约为8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最小厚度约为5.5mm。
螺头部的直径处在螺杆部的最小直径和最大直径之间。
基于上述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的结构尺寸为成品地脚螺栓,而成品地脚螺栓经模压工艺制成。因而,上述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的成型结构应保持模压加工及固化收缩余量,该余量按照常规设计预留即可,以确保最终成型的地脚螺栓的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能够符合上述结构尺寸。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大直径地脚螺栓具有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在该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由内而外依次复合有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和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
上述分层结构复合而成的大直径地脚螺栓,具有螺杆部和螺头部。在户外锚固应用时,螺杆部用作埋入混凝土基础中(混凝土基础浇筑时即定位埋入)。螺头部延伸出混凝土基础,用作连接螺母(包括螺帽)等组件对上部设施实现直接或间接连接。
具体的,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3%的连续芳纶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5%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12%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芳纶纤维经拉挤成型工艺制成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应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轴向。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之间构成约45°夹角,即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斜向缠绕成型。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之间构成约35°夹角,且与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呈斜向交叉,即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是以另一侧倾斜方向斜向缠绕成型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编织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编织角度约为40°。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的排布方向,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即以接近于垂直设计地脚螺栓轴向的方向将连续玄武岩纤维周向螺旋紧密缠绕,通过该螺旋紧密缠绕,在设计地脚螺栓的轴向上形成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打底部分。
在设计地脚螺栓的螺杆部所在区域,将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在打底部分的外壁某一处,以周向螺旋紧密缠绕方式进行紧密堆叠排布而在该处形成凸起部分,凸起部分的最大厚度约为打底部分厚度的1倍。按此结构在打底部分外壁的其它处分别成型凸起部分,且各凸起部分非连续,相邻凸起部分之间的间距基本相等,从而在螺杆部的外壁,沿着螺杆部的轴向,以基本等间距的间距排布方式成型有多道向外凸起结构的环向凸峰雏模,每一道环向凸峰雏模基本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成型。相邻环向凸峰雏模之间的非连续区间形成了内凹结构的环向肋槽雏模,每一道环向肋槽雏模亦是基本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成型,相邻环向肋槽雏模之间的距离基本与相邻环向凸峰雏模之间的距离相等。
上述组合在一起的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结构,经高温模压(通常温度高达135℃、压力高达200MPa),在保温、保压环境之中固化复合成型,最终得到由多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复合而成的地脚螺栓。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杆部外壁,具有沿着轴向间距排布成型的环向凸峰和环向肋槽,环向凸峰和环向肋槽相间排布。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头部,具有能够连接螺母的螺纹结构。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杆部的最大直径约为70mm,最小直径约为63.5mm,长径比约为7。其中,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直径约为35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厚度约为8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厚度约为8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厚度为6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最大厚度约为13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最小厚度约为6.5mm。
螺头部的直径处在螺杆部的最小直径和最大直径之间。
基于上述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的结构尺寸为成品地脚螺栓,而成品地脚螺栓经模压工艺制成。因而,上述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的成型结构应保持模压加工及固化收缩余量,该余量按照常规设计预留即可,以确保最终成型的地脚螺栓的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能够符合上述结构尺寸。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的大直径地脚螺栓具有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在该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由内而外依次复合有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和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
上述分层结构复合而成的大直径地脚螺栓,具有螺杆部和螺头部。在户外锚固应用时,螺杆部用作埋入混凝土基础中(混凝土基础浇筑时即定位埋入)。螺头部延伸出混凝土基础,用作连接螺母(包括螺帽)等组件对上部设施实现直接或间接连接。
具体的,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3%的连续芳纶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5%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12%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芳纶纤维经拉挤成型工艺制成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应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轴向。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之间构成约30°夹角,即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斜向缠绕成型。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之间构成约30°夹角,且与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呈斜向交叉,即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是以另一侧倾斜方向斜向缠绕成型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编织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编织角度约为43°。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的排布方向,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即以接近于垂直设计地脚螺栓轴向的方向将连续玄武岩纤维周向螺旋紧密缠绕,通过该螺旋紧密缠绕,在设计地脚螺栓的轴向上形成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打底部分。
在设计地脚螺栓的螺杆部所在区域,将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在打底部分的外壁某一处,以周向螺旋紧密缠绕方式进行紧密堆叠排布而在该处形成凸起部分,凸起部分的最大厚度约为打底部分厚度的1倍。按此结构在打底部分外壁的其它处分别成型凸起部分,且各凸起部分非连续,相邻凸起部分之间的间距基本相等,从而在螺杆部的外壁,沿着螺杆部的轴向,以基本等间距的间距排布方式成型有多道向外凸起结构的环向凸峰雏模,每一道环向凸峰雏模基本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成型。相邻环向凸峰雏模之间的非连续区间形成了内凹结构的环向肋槽雏模,每一道环向肋槽雏模亦是基本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成型,相邻环向肋槽雏模之间的距离基本与相邻环向凸峰雏模之间的距离相等。
上述组合在一起的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结构,经高温模压(通常温度高达135℃、压力高达200MPa),在保温、保压环境之中固化复合成型,最终得到由多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复合而成的地脚螺栓。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杆部外壁,具有沿着轴向间距排布成型的环向凸峰和环向肋槽,环向凸峰和环向肋槽相间排布。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头部,具有能够连接螺母的螺纹结构。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杆部的最大直径约为90mm,最小直径约为80mm,长径比约为15。其中,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直径约为40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厚度约为10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厚度约为10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厚度为10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最大厚度约为20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最小厚度约为10mm。
螺头部的直径处在螺杆部的最小直径和最大直径之间。
基于上述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的结构尺寸为成品地脚螺栓,而成品地脚螺栓经模压工艺制成。因而,上述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的成型结构应保持模压加工及固化收缩余量,该余量按照常规设计预留即可,以确保最终成型的地脚螺栓的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能够符合上述结构尺寸。
实施例5
本实用新型的大直径地脚螺栓具有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在该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由内而外依次复合有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和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
上述分层结构复合而成的大直径地脚螺栓,具有螺杆部和螺头部。在户外锚固应用时,螺杆部用作埋入混凝土基础中(混凝土基础浇筑时即定位埋入)。螺头部延伸出混凝土基础,用作连接螺母(包括螺帽)等组件对上部设施实现直接或间接连接。
具体的,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3%的连续芳纶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5%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12%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芳纶纤维经拉挤成型工艺制成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应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轴向。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之间构成约40°夹角,即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斜向缠绕成型。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连续芳纶纤维排布方向之间构成约45°夹角,且与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排布方向呈斜向交叉,即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连续玄武岩纤维,是以另一侧倾斜方向斜向缠绕成型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外部。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编织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编织角度约为45°。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是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68%的连续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体,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23%的环氧树脂作为基体,辅以质量百分含量约为9%的固化剂。浸渍有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经缠绕成型工艺复合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外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的排布方向,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即以接近于垂直设计地脚螺栓轴向的方向将连续玄武岩纤维周向螺旋紧密缠绕,通过该螺旋紧密缠绕,在设计地脚螺栓的轴向上形成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打底部分。
在设计地脚螺栓的螺杆部所在区域,将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连续玄武岩纤维,在打底部分的外壁某一处,以周向螺旋紧密缠绕方式进行紧密堆叠排布而在该处形成凸起部分,凸起部分的最大厚度约为打底部分厚度的1倍。按此结构在打底部分外壁的其它处分别成型凸起部分,且各凸起部分非连续,相邻凸起部分之间的间距基本相等,从而在螺杆部的外壁,沿着螺杆部的轴向,以基本等间距的间距排布方式成型有多道向外凸起结构的环向凸峰雏模,每一道环向凸峰雏模基本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成型。相邻环向凸峰雏模之间的非连续区间形成了内凹结构的环向肋槽雏模,每一道环向肋槽雏模亦是基本顺着设计地脚螺栓的周向成型,相邻环向肋槽雏模之间的距离基本与相邻环向凸峰雏模之间的距离相等。
上述组合在一起的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结构,经高温模压(通常温度高达135℃、压力高达200MPa),在保温、保压环境之中固化复合成型,最终得到由多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复合而成的地脚螺栓。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杆部外壁,具有沿着轴向间距排布成型的环向凸峰和环向肋槽,环向凸峰和环向肋槽相间排布。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头部,具有能够连接螺母的螺纹结构。
该成品地脚螺栓的螺杆部的最大直径约为80mm,最小直径约为71mm,长径比约为10。其中,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的直径约为38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的厚度约为8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的厚度约为8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的厚度为8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最大厚度约为18mm,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的最小厚度约为9mm。
螺头部的直径处在螺杆部的最小直径和最大直径之间。
基于上述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的结构尺寸为成品地脚螺栓,而成品地脚螺栓经模压工艺制成。因而,上述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的成型结构应保持模压加工及固化收缩余量,该余量按照常规设计预留即可,以确保最终成型的地脚螺栓的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能够符合上述结构尺寸。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包括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其特征在于:
所述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顺着所述地脚螺栓的轴向;
所述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的外部,由内而外依次复合有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2)、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3)、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4)和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
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2)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与所述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呈30~45°夹角;
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3)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与所述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呈30~45°夹角,且与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2)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呈斜向交叉;
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的连续纤维排布方向,顺着所述地脚螺栓的周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在螺杆部(A)的外壁,沿着所述螺杆部(A)的轴向,以间距排布方式成型有多道向外凸起结构的环向凸峰(7),相邻环向凸峰(7)之间形成内凹结构的环向肋槽(8),每一道环向凸峰(7)和每一道环向肋槽(8)顺着所述地脚螺栓的周向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部(A)轴向上的相邻环向凸峰(7)之间距离,与相邻环向肋槽(8)之间距离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其特征在于:
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是由打底部分和凸起部分组成;
所述打底部分是由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的连续纤维,在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4)的外壁处以周向缠绕方式紧密排布成型;
所述凸起部分是由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的连续纤维,在打底部分的外壁处以周向缠绕方式紧密堆叠排布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的凸起部分最大厚度,为打底部分厚度的1/2~1倍。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脚螺栓的螺杆部(A)直径为50~90mm;
其中,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芯体(1)的直径为30~40mm;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一(2)的厚度为5~10mm;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斜绕层二(3)的厚度为5~10mm;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4)的厚度为5~10mm;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绕层(5)的厚度为5~2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脚螺栓的螺头部(B)的外壁,成型有能够连接螺母的螺纹结构(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层(4)的连续纤维,编织角度为40~50°。
CN202123022784.2U 2021-12-03 2021-12-03 一种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 Active CN2165560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22784.2U CN216556011U (zh) 2021-12-03 2021-12-03 一种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22784.2U CN216556011U (zh) 2021-12-03 2021-12-03 一种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56011U true CN216556011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38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22784.2U Active CN216556011U (zh) 2021-12-03 2021-12-03 一种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560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91688B (zh) 压力容器、机动车和用于制造压力容器的方法
CN110315774B (zh) 复合材料拉杆的成型方法及复合材料拉杆
CN101575915B (zh) 一种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抗屈曲加固金属结构技术
CN202990253U (zh) 一种纤维增强塑料与钢绞线复合筋
CN101870172A (zh) 飞机及航空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的制备模具及其成形方法
CN105839839A (zh) 一种钩形钢芯复合连接件预制夹心保温墙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01751496U (zh) 薄壁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电线杆塔
CN103132654B (zh) 一种frp筋材端头螺母的制造方法
CN201891129U (zh) 全复合材料格构桩柱
CN216556011U (zh) 一种户外设施锚固用大直径地脚螺栓
CN103025982A (zh) 复合材料电线杆及其制造方法
CN113898798A (zh) 一种抗内压纤维编织缠绕拉挤复合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50517B (zh) 电力杆塔复合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204402524U (zh) 夹芯绳状纤维增强塑料杆体
CN105216378A (zh) 一种高刚度碳纤维辊轴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69900B (zh) 冷库结构节点的预应力碳纤维螺纹钢筋加强结构及其方法
CN111086195A (zh) 一种frp带状螺旋箍筋及其制备方法
CN206145427U (zh) 一种具有铝塑组合结构内胆的高压气瓶
CN206408838U (zh) 一种纤维‑竹材复合管混凝土组合柱
CN113152791A (zh) 组合柱及其施工方法
CN101718203B (zh) 复合材料煤矿支护柱
CN203924399U (zh) 一种frp连接件及预制混凝土夹芯墙体
CN215253969U (zh) 一种gfrp管加固钢筋混凝土圆柱
CN206220625U (zh)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输配电杆的连接结构
CN201554472U (zh) 复合材料煤矿支护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