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54509U - 一种通风散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风散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54509U
CN216554509U CN202122551692.7U CN202122551692U CN216554509U CN 216554509 U CN216554509 U CN 216554509U CN 202122551692 U CN202122551692 U CN 202122551692U CN 216554509 U CN216554509 U CN 2165545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blade
ventilation
air inlet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5169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龙超
王新
石亚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hai Creditfan Ventil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hai Creditfan Ventil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hai Creditfan Ventil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hai Creditfan Ventil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5169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545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545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545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通风散热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底座、机壳、进风道、出风道和引风机构。其中:所述机壳固定在底座上,所述进风道的两端口分别与底座进风口、机壳进风口连接。所述出风道的两端口分别与机壳出风口、底座出风口连接,且所述底座进风口、底座出风口处于底座的面板上。所述引风机构设置在机壳中,以便于将外界空气从进风道引入机壳,并从出风道排出。本实用新型的这种通风散热设备安装简单,结构紧凑,显著减小了占用空间,另外,该设备还具有可根据风机的运行状况自动打开或关闭,实现自动防护。

Description

一种通风散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风散热设备。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公开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在能源行业,燃汽轮机系统散热需要的风量大,通风设备整体尺寸较大,特别对安装在屋顶上的大型通风设备,由于布局不合理,导致占用空间大。另外,一般通风设备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处于不同位置,需要分别连接,安装麻烦,加上整机尺寸大,尺寸误差累积,接口尺寸不易保证,增加了安装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风散热设备,该设备安装简单,结构紧凑,显著减小了占用空间,另外,该设备还具有可根据风机的运行状况自动打开或关闭,实现自动防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通风散热设备,包括:底座、机壳、进风道、出风道和引风机构。其中:所述机壳固定在底座上,所述进风道的两端口分别与底座进风口、机壳进风口连接。所述出风道的两端口分别与机壳出风口、底座出风口连接,且所述底座进风口、底座出风口处于底座的面板上。所述引风机构设置在机壳中,以便于将外界空气从进风道引入机壳,并从出风道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引风机构包括电机和叶轮,其中:所述电机固定在机壳外壁上,所述叶轮位于机壳的内腔中,且所述叶轮与电机的电机轴连接。在电机的驱动下叶轮转动,进而将外界空气从进风道引入机壳,并从出风道排出。
进一步地,还包括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固定在机壳外壁上,所述电机固定在电机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通过支撑架固定支撑在底座上,以保证机壳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道为变径管,其中间直径大于两端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出风口中设置有重力阀,其能够根据风机的运行状况自动打开或关闭,实现自动防护。
进一步地,所述重力阀包括:转轴、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配重结构。其中:所述转轴水平设置在机壳出风口中,且转轴与机壳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均固定在转轴的侧壁上,且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叶片的长度短于第二叶片的长度,所述配重结构固定在转轴上且与第一叶片在同一侧,且配重结构与第一叶片的总重量大于第二叶片,从而利用配重结构的重量使第一叶片、第二叶片竖向分布,对机壳出风口进行封堵。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出风口中设置有若干根所述转轴,且每根转轴的侧壁上均固定有所述第一叶片、第二叶片,且该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对称分布。每根所述转轴的外端均转动连接有分连接板,这些分连接板14的另一端均转动总连接板15上。所述配重结构连接中其中一根转轴的外端端部。从而利用一个配重结构控制所有转轴上的叶片的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配重结构包括固定板13.4、配重块13.5和螺栓组件13.6,所述固定板13.4固定在其中一根转轴13.1的外端端部,所述配重块13.5通过螺栓组件13.6紧固在固定板13.4上,以便于根据风力的大小不同配置不同重量或数量的配重块。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底架和底板,所述底架上具有安装槽,所述底板固定该安装槽中,所述底座进风口、底座出风口设置在该底板上。
进一步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示例的通风散热设备将底座进风口、底座出风口均设置了底座的面板上,使两个风口处于同一平面,克服了一般通风设备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处于不同位置,需要分别连接而导致安装麻烦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示例的通风散热设备的大型部件几乎都安装在底座上方,使结构更加紧凑,整体布局更加合理,可最大限度的减小整机的尺寸。
(3)本实用新型示例的通风散热设备在机壳出风口中设置了重力阀,并利用转轴上不对称的叶片和配重块,使叶片能够根据风机的运行状况自动打开或关闭,防止在风机不工作时气流倒流,同时减小灰尘进入风机内部,实现自动防护。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风散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风散热设备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配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代表:1-底座、1.1-底架、1.2-底板、1.3-安装槽、2-机壳、3-进风道、4-出风道、5-底座进风口、6-机壳进风口、7-机壳出风口、8-底座出风口、9-电机、10-叶轮、11-电机支架、12-支撑架、13-重力阀、13.1-转轴、13.2-第一叶片、13.3-第二叶片、13.4-固定板、13.5-配重块、13.6-螺栓组件、14-分连接板、15-总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为了方便叙述,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需要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至图4,示例一种通风散热设备,包括:底座1、机壳2、进风道3、出风道4和引风机构,其中:所述底座1包括底架1.1和底板1.2,所述底板1.2固定在底架上, 所述底架1.1上具有安装槽1.3,所述底板1.2固定该安装槽1.3中。
所述机壳2固定在底座1上,所述进风道3为变径管,其中间直径大于两端直径。所述进风道3的两端口分别与底座进风口5、机壳进风口6连接。所述出风道4的两端口分别与机壳出风口7、底座出风口8连接,且所述底座进风口5、底座出风口8设置在底板1.2上。使两个风口(或称为风口接口)处于同一平面,使设备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克服了一般通风设备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处于不同位置,需要分别连接而导致安装麻烦的问题。
所述引风机构包括电机9、叶轮10和电机支架11,其中:所述电机支架11固定在机壳2外壁上,所述电机9固定在电机支架11上。所述电机9固定在机壳2外壁上,所述叶轮10位于机壳2的内腔中,且所述叶轮10与电机9的电机轴连接。在电机9的驱动下叶轮10转动,进而将外界空气从进风道3引入机壳2,并从出风道4排出。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机壳2通过支撑架12固定支撑在底座1上,以保证机壳2的稳定性。由于机壳2和引风机构包括的各部件的重量较重,为了保证整机强度,在底座1和机壳2之间固定五根支撑架12,以承受上方的重量,保证机壳2和引风机构的稳定性。
参考图5,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出风口7中设置有重力阀13,其包括:转轴13.1、第一叶片13.2、第二叶片13.3和配重结构。其中:所述机壳出风口中总行排列设置有若干根所述转轴13.1,所述转轴13.1水平设置在机壳出风口7中,且转轴13.1与机壳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叶片13.2、第二叶片13.3均焊接在转轴13.1的侧壁上,且第一叶片13.2、第二叶片13.3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叶片13.2的长度短于第二叶片13.3的长度。每根所述转轴13.1的外端均转动连接有分连接板14,这些分连接板14的另一端均转动总连接板15上。所述配重结构连接中其中一根转轴的外端端部.从而利用一个配重结构控制所有转轴上的叶片的转动。所述配重结构固定在转轴13.1上且与第一叶片13.2在同一侧,且配重结构与第一叶片13.2的总重量大于第二叶片13.2。从而利用配重结构的重量使第一叶片、第二叶片竖向分布,对机壳出风口进行封堵。
风机工作时,气流对叶片产生气动压力,由于转轴13.1上的叶片结构不对称,叶片长的一侧受到的气动压力大于叶片短的一侧,即产生扭矩,该扭矩大于配重结构的重力,叶片会自动打开。风机停机时,叶片上气动压力越来越小,叶片受配重块的重力作用,会自动关闭,防止在风机不工作时气流倒流,同时减小灰尘进入风机内部。从而实现根据风机的运行状况自动打开或关闭,实现自动防护。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5,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配重结构包括:固定板13.4、配重块13.5和螺栓组件13.6,所述固定板13.4固定在其中一根转轴13.1的外端端部,所述配重块13.5通过螺栓组件13.6(螺栓和螺母)紧固在固定板13.4上,以便于根据风力的大小不同配置不同重量或数量的配重块。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通风散热设备,其中,包括:
底座;
机壳,所述机壳固定在底座上;
进风道,所述进风道的两端口分别与底座进风口、机壳进风口连接;
出风道,所述出风道的两端口分别与机壳出风口、底座出风口连接,且所述底座进风口、底座出风口处于底座的面板上;以及
引风机构,所述引风机构设置在机壳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机构包括电机和叶轮,其中:所述电机固定在机壳外壁上,所述叶轮位于机壳的内腔中,且所述叶轮与电机的电机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固定在机壳外壁上,所述电机固定在电机支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通过支撑架固定支撑在底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道为变径管,其中间直径大于两端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通风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出风口中设置有重力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述重力阀包括:转轴、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配重结构;其中:所述转轴水平设置在机壳出风口中,且转轴与机壳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均固定在转轴的侧壁上,且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叶片的长度短于第二叶片的长度,所述配重结构固定在转轴上且与第一叶片在同一侧,且配重结构与第一叶片的总重量大于第二叶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出风口中设置有若干根所述转轴,且每根转轴的侧壁上均固定有所述第一叶片、第二叶片,且该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对称分布;每根所述转轴的外端均转动连接有分连接板,这些分连接板的另一端均转动总连接板上;所述配重结构连接中其中一根转轴的外端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通风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结构包括固定板、配重块和螺栓组件,其中:所述固定板固定在其中一根转轴的外端端部,所述配重块通过螺栓组件紧固在固定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风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架和底板,所述底架上具有安装槽,所述底板固定该安装槽中,所述底座进风口、底座出风口设置在该底板上。
CN202122551692.7U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通风散热设备 Active CN2165545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51692.7U CN216554509U (zh)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通风散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51692.7U CN216554509U (zh)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通风散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54509U true CN216554509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67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51692.7U Active CN216554509U (zh)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通风散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545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78084U (zh) 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100404964C (zh) 空调器
CN216814501U (zh) 新风机
CN106403050A (zh)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216554509U (zh) 一种通风散热设备
CN213808156U (zh) 风机装置以及空调室外机
CN219108082U (zh) 一种高效冷却空调机组
CN208025665U (zh) 立式空调设备
CN101387423A (zh) 改进的窗式空调机室外侧蜗壳结构
CN214478950U (zh) 一种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配电柜
CN215216460U (zh) 一种用于单离心上下出风的双级导流系统的空调器
CN213808153U (zh) 风机装置以及空调室外机
CN210371233U (zh) 一种叶轮进口相对布置的双级离心通风机
CN201918886U (zh) 一种用于变频器的散热装置
CN113241613B (zh) 一种具有新风换热功能的医疗机构用电气柜
CN212179153U (zh) 一种具有除湿系统的单向流吊顶新风机
CN218125230U (zh) 一种大型计算机机房
CN206478739U (zh) 一种风道组件
CN201093626Y (zh) 一种新型分体式空调室外机
CN111683496A (zh) 一种贯流式单机柜数据中心应急通风系统
CN220931422U (zh) 一种组合式高效环保节能制冷机组
CN220850159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通风风机
CN217715358U (zh) 一种暖通空调出风口风量调节装置
CN216131110U (zh) 一种空气悬浮式离心风机
CN219674408U (zh) 一种建筑用通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