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36014U - 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 - Google Patents

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36014U
CN216536014U CN202123111752.XU CN202123111752U CN216536014U CN 216536014 U CN216536014 U CN 216536014U CN 202123111752 U CN202123111752 U CN 202123111752U CN 216536014 U CN216536014 U CN 2165360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ient
assembly
traction
head
position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1175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岳飞
吕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Electric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Electric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Electric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Electric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12311175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360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360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360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颈椎定位装置包括:肩靠组件,肩靠组件设于手术床,以抵住患者的肩部;牵引组件,牵引组件设于手术床,牵引组件通过约束患者的下颚以驱使患者的头部向靠近牵引组件的方向移动;底板组件,肩靠组件和牵引组件均设于底板组件,患者躺靠于底板组件上,底板组件相对于手术床的高度能够调节,以调节患者的高度。从而使得患者的颈椎锥体姿态在术前术后能够保持一致,进而保证了术前术后两次拍CT影像时,患者的锥体姿态保持一致,保证了手术图像配准的精确性,提高了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时的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成功率。

Description

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
背景技术
颈椎的健康一直是人们特别关注的健康问题,老年人中有一定概率会出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以通过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来改善,其中,颈椎前路手术是指从脖子前面开口做手术。
目前在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时,会引用机器人来辅助手术,例如采用机器人来对锥体进行定位并对锥体进行开槽和磨骨,从而有利于避免医生自行开槽磨骨时无法确定开槽位置、开槽过深等问题。
然而采用机器人辅助手术时,通常需要在术前与术中对锥体姿态进行两次CT拍片来进行确认,为了便于机器人将两次CT图像配准,需要人体锥体姿态在术前与术中保持一致,否则可能会引起手术失败。因此需要一个颈椎定位装置来定位人体的锥体姿态。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头部固定带来将患者的头部固定,或者采用定位枕来固定。然而定位枕和固定带无法保证患者的锥体姿态在术前与术中保持一致。若患者的位置产生了变化,则会导致术前与术中的CT图像不配准,而导致机器人无法判断或判断错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定位装置无法保证患者的锥体姿态在术前与术后保持一致的缺陷,提供一种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颈椎定位装置,所述颈椎定位装置包括:
肩靠组件,所述肩靠组件设于手术床,以抵住患者的肩部;
牵引组件,所述牵引组件设于所述手术床,所述牵引组件通过约束患者的下颚以驱使患者的头部向靠近所述牵引组件的方向移动;
底板组件,所述肩靠组件和所述牵引组件均设于所述底板组件,患者躺靠于所述底板组件上,所述底板组件相对于所述手术床的高度能够调节,以调节患者的高度。
在本方案中,肩靠组件抵住患者的两侧肩部,从而防止患者向上移动。牵引组件通过约束患者的下颚,来防止患者的头部移动,从而使得患者的颈椎锥体姿态在术前术后能够保持一致,进而保证了术前术后两次拍CT影像时,患者的锥体姿态保持一致,保证了手术图像配准的精确性,提高了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时的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成功率。底板组件相对于手术床的高度能够调节,从而针对不同的患者的不同情况及需求,可以通过调节底板组件来实现调节患者的高度。同时牵引组件也使得患者的头部更加远离躯干,从而使得颈部的手术区域的术野充分暴露,为做手术提供了便利。
较佳地,所述颈椎定位装置包括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设于所述底板组件与所述手术床之间,所述气囊组件用于抬高所述底板组件,以抬高患者的背部。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气囊组件来驱使第一调节板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调节板的高度可调范围更大,且调节起来更省力。当第一调节板转动至合适的高度之后,气囊组件同时也为第一调节板提供支撑,使得第一调节板固定于该合适的高度。
较佳地,所述底板组件包括调节部和固定部,所述调节部设于所述固定部的收纳腔内,所述调节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能够转动,以抬高患者的肩部和颈部。
在本方案中,调节部的一端与固定部相交,交线处的调节部仅相对于固定部转动,不发生高度上的改变,调节部的另一端围绕该交线转动且转动过程中与固定部的距离逐渐增大,从而实现高度上的调节。固定部内开设有一个与调节部形状一样的收纳腔,在不需要将患者抬高时,调节部可以收拢至固定部的收纳腔内,便于收纳。
较佳地,所述调节部包括转轴、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所述固定部设有凹槽,所述转轴卡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调节板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板铰接,所述第一调节板带动所述第二调节板向同侧转动,所述第二调节板的另一端沿着所述收纳腔的壁面滑动。
在本方案中,第一调节板在转动的同时带动了与其铰接的第二调节板转动,第一调节板、第二调节板和固定部共同形成了三角的形状,从而使得颈部位于三角形的最高点,抬高了颈部的位置,为做手术提供了便利。同时,随着第二调节板向下的趋势,患者的头部也自然向下,进一步地,使得患者的颈部能够充分暴露,颈部的手术区域术野能够充分暴露,便于做手术。
较佳地,所述颈椎定位装置包括标尺组件,所述标尺组件设于所述底板组件上,所述标尺组件用于显示所述调节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抬高的距离。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标尺组件对术前术后调节部相对于固定部的高度进行调整和校核,能够保证患者的位置保持不变,从而能够保证术前术后患者的锥体姿态保持一致。
较佳地,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牵引部和牵拉部,所述牵拉部设于所述手术床,所述牵引部以所述牵拉部为支点,所述牵引部用于约束患者的下颚。
在本方案中,牵引部约束住患者的下颚,从而使得患者的下颚无法移动,同时也对患者的头部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固定。另外,牵引部套设住患者的下颚后,患者的颈部也能够更充分地暴露,提高了手术的便利性。
较佳地,所述牵拉部包括牵引杆,所述牵引杆与所述牵引部连接,所述牵引杆为所述牵引部提供支点;
和/或,所述牵引组件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手术床,所述牵拉部通过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手术床。
在本方案中,牵引杆为牵引部提供支点,从而为牵引部牵引患者下颚时提供便利;支撑部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手术床,支撑部起着支撑牵拉部的作用。
较佳地,所述牵拉部还包括推动部,所述推动部用于推动所述牵引杆靠近或远离患者的头部;
和/或,所述牵引组件还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套设于所述牵拉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所述导向部用于限制所述牵拉部的移动方向。
在本方案中,推动部能够推动牵引杆靠近或远离患者的头部,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的患者的不同情况及需求,使得该牵引组件的通用性更高;导向部相对于支撑部固定,导向部套设于牵拉部,从而使得牵拉部在导向部限制的方向内移动,使得牵拉部的移动能够促使牵引部靠近或远离患者的头部,从而避免了不可控的情况。
较佳地,所述颈椎定位装置还包括体位垫,所述体位垫垫放于所述底板组件,以供患者躺入,所述体位垫包括肩垫和头垫,所述肩垫呈斜坡状,且所述肩垫设有内凹弧形槽,所述头垫的表面呈中间低,两侧高的凹弧形形状。
在本方案中,体位垫能够对患者的姿态进行进一步地限定,同时,体位垫也让患者更舒适,肩垫用于放置肩部的一侧高度最高,以提高患者的肩部和颈部。肩垫用于放置肩部的一侧中间设有内凹弧形槽,符合人体工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性;患者的头部放置于凹弧形内,从而能够限制患者的头部左右移动。
一种手术床,所述手术床包括床体及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颈椎定位装置,所述颈椎定位装置设于所述床体。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该颈椎定位装置设于手术床的床体上,使得在做颈椎前路手术时,能够对患者的姿态进行控制,且能够保证患者两次CT拍片的锥体姿态保持一致,从而保证CT图像配准准确,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用肩靠组件抵住患者的两侧肩部,从而防止患者向上移动。通过牵引组件约束患者的下颚,来防止患者的头部移动,从而使得患者的颈椎锥体姿态在术前术后能够保持一致,进而保证了术前术后两次拍CT影像时,患者的锥体姿态保持一致,保证了手术图像配准的精确性,提高了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时的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成功率。底板组件相对于手术床的高度能够调节,从而针对不同的患者的不同情况及需求,可以通过调节底板组件来实现调节患者的高度。同时牵引组件也使得患者的头部更加远离躯干,从而使得颈部的手术区域的术野充分暴露,为做手术提供了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1中的颈椎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牵拉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底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为图1中的气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2中的颈椎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头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校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爆炸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的体位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3中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3中的连接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3中的第一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3中的第一连接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3中的第二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3中的第二连接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3中的锁止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3中的锁止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3中的锁止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3中的锁止基座的剖面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3中的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3中的锁紧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中的附图标记说明
颈椎定位装置1000
肩靠组件1100
牵引组件1200
牵引部1210
牵拉部1220
牵引杆1221
推动部1222
刻度线1223
支撑部1230
导向部1240
底板组件1300
调节部1310
转轴1311
第一调节板1312
第二调节板1313
安装柱1314
固定部1320
凹槽1321
突出块1322
标尺组件1400
气囊组件1500
气囊1510
气管1520
气阀1530
充气球1540
体位垫1600
肩垫1610
头垫1620
实施例2中的附图标记说明
颈椎定位装置400
肩靠组件4
头夹组件5
推动部51
丝杆组件511
手柄组件512
锁紧螺钉5121
内套管组件513
键槽5131
夹持部52
转向部53
支撑部54
平台541
支撑柱542
导向部55
外套管551
夹紧块552
端盖553
第一轴套56
第二轴套57
底板6
校准组件7
抵接板71
刻度线72
体位垫8
凸起81
缺口82
固定销9
实施例3中的附图标记说明
连接装置100
第一连接部1
第一连接块11
球槽111
第一圆台112
第二圆台113
第一定位孔114
第一连接孔115
第二连接块12
第一抵接面121
挡板122
第一凹槽123
第一通孔124
第二凹槽125
第二定位孔126
第二抵接面127
锁止部2
锁止块21
第二通孔211
锁止基座22
第三通孔221
第二连接孔222
锁紧把手23
第二连接部3
连接杆31
第三连接孔32
球头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颈椎定位装置1000,颈椎定位装置1000包括:肩靠组件1100,肩靠组件1100设于手术床,以抵住患者的肩部;牵引组件1200,牵引组件1200设于手术床,牵引组件1200通过约束患者的下颚以驱使患者的头部向靠近牵引组件1200的方向移动;底板组件1300,肩靠组件1100和牵引组件1200均设于底板组件1300,患者躺靠于底板组件1300上,底板组件1300相对于手术床的高度能够调节,以调节患者的高度。
在具体实施时,肩靠组件1100设有两个,两个肩靠组件1100分别抵住患者的两侧肩部,从而防止患者向上移动。牵引组件1200设于患者的头顶处,通过约束患者的下颚,来防止患者的头部移动,从而使得患者的颈椎锥体姿态在术前术后能够保持一致,进而保证了术前术后两次拍CT影像时,患者的锥体姿态保持一致,保证了手术图像配准的精确性,提高了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时的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成功率。底板组件1300设置于手术床上,患者的背部、肩部和头部均躺靠于底板组件1300上。底板组件1300相对于手术床的高度能够调节,从而针对不同的患者的不同情况及需求,可以通过调节底板组件1300来实现调节患者的高度。同时牵引组件1200也使得患者的头部更加远离躯干,从而使得颈部的手术区域的术野充分暴露,为做手术提供了便利。底板组件1300整体材质采用碳钎维或硬木等,不影响CT拍片。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颈椎定位装置1000包括气囊组件1500,气囊组件1500设于底板组件1300与手术床之间,气囊组件1500用于抬高底板组件1300,以抬高患者的背部。
在具体实施时,气囊组件1500设于底板组件1300的第一调节板1312的下方,且靠近肩靠组件1100的位置,通过采用气囊组件1500来驱使第一调节板1312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调节板1312的高度可调范围更大,且调节起来更省力。当第一调节板1312转动至合适的高度之后,气囊组件1500同时也为第一调节板1312提供支撑,使得第一调节板1312固定于该合适的高度。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气囊组件1500包括气囊1510、气管1520、气阀1530和充气球1540,气管1520连接气囊1510与充气球1540,气阀1530设置于气管1520上,通过手动按压充气球1540的方式对气囊1510进行充气,气囊1510设置于第一调节板1312的下方,气囊1510充气后可以带动第一调节板1312转动并为第一调节板1312提供支撑。当需要降低第一调节板1312的高度时,按住气阀1530来将气囊1510中的气放出。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底板组件1300包括调节部1310和固定部1320,调节部1310设于固定部1320的收纳腔内,调节部1310相对于固定部1320能够转动,以抬高患者的肩部和颈部。
在具体实施时,固定部1320固定连接于手术床上,调节部1310与固定部1320均是板状结构。调节部1310的一端与固定部1320相交,交线处的调节部1310仅相对于固定部1320转动,不发生高度上的改变,调节部1310的另一端围绕该交线转动且转动过程中与固定部1320的距离逐渐增大,从而实现高度上的调节。固定部1320内开设有一个与调节部1310形状一样的收纳腔,在不需要将患者抬高时,调节部1310可以收拢至固定部1320的收纳腔内,便于收纳。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调节部1310设有转轴1311,固定部1320设有凹槽1321,转轴1311卡设于凹槽1321内,调节部1310围绕转轴1311相对于固定部1320转动。
在具体实施时,凹槽1321设有两个,凹槽1321对称地设置于收纳腔的壁面上。转轴1311穿过调节部1310的端部,并卡设于固定部1320的凹槽1321内,转轴1311相对于固定部1320固定,调节部1310相对于转动能够转动。收纳腔与调节部1310连接的两端面设置为内弧形,相应地,调节部1310的两端面设置为外弧型,两者相互配合,避免了转动时相互摩擦。在调节部1310转动过程中,调节部1310与转轴1311连接的一端仅发生转动,不发生高度上的变化,调节部1310不与转轴1311连接的另一端,与固定部132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即调节部1310与固定部1320之间逐渐形成斜坡的形状。患者躺下后,颈部位于斜坡的顶部,从而抬高患者的颈部,便于手术的操作。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调节部1310包括第一调节板1312和第二调节板1313,第一调节板1312通过转轴1311与固定部1320连接,第二调节板1313的一端与第一调节板1312铰接,第一调节板1312带动第二调节板1313向同侧转动,第二调节板1313的另一端沿着收纳腔的壁面滑动。
在具体实施时,患者的背部和肩部均躺靠在第一调节板1312上,患者的颈部躺靠在第一调节板1312与第二调节板1313的交界处,患者的头部躺靠在第二调节板1313上。第一调节板1312的一端通过转轴1311与固定部1320连接,第一调节板1312在转动的同时带动了与其铰接的第二调节板1313转动,第一调节板1312、第二调节板1313和固定部1320共同形成了三角的形状,从而使得颈部位于三角形的最高点,抬高了颈部的位置,为做手术提供了便利。同时,随着第二调节板1313向下的趋势,患者的头部也自然向下,进一步地,使得患者的颈部能够充分暴露,颈部的手术区域术野能够充分暴露,便于做手术。另外,第一调节板1312和第二调节板1313的铰接方式具体为,在第一调节板1312上设置了3个圆弧槽,与第二调节板1313上设置的销轴配合。在第一调节板1312上还设有安装柱1314,用于放置肩靠组件1100,从而使得肩靠组件1100的安装更方便、更牢固。第一调节板1312与固定部1320的收纳腔交接的两端均设置为外弧形,相应地,收纳腔的两端设置为内弧形。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颈椎定位装置1000包括标尺组件1400,标尺组件1400设于底板组件1300上,标尺组件1400用于显示调节部1310相对于固定部1320抬高的距离。
在具体实施时,通过在手术开始前,采用标尺组件1400测量出调节部1310相对于固定部1320抬高的距离,并记录为术前数据,在手术后,根据术前数据对调节部1310的位置进行调整与校核,若有偏差,则根据术前数据进行重新定位。如此以来,能够保证患者的位置保持不变,从而能够保证术前术后患者的锥体姿态保持一致。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标尺组件1400包括标尺和测量块,标尺设于固定部1320,测量块与标尺连接,且测量块相对于标尺能够移动,以测量调节部1310相对于固定部1320抬高的距离。
在具体实施时,标尺立设于固定部1320,测量块套设于标尺上,且测量块的突出部与调节部1310的第一调节板1312相抵,在第一调节板1312转动时能够同时带动测量块相对于标尺上下移动,如此便使得测量以及后续若需要调整高度时操作更便利。若仅采用标尺来测量,而不使用测量块,则会导致因没有基准而使得读取的数值不准确的情况。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牵引组件1200包括牵引部1210和牵拉部1220,牵拉部1220设于手术床,牵引部1210以牵拉部1220为支点,牵引部1210用于约束患者的下颚。
在具体实施时,牵引部1210的一端与牵拉部1220连接,牵引部1210的另一端从患者的头部向患者的下颚处延伸,以用来套设住患者的下颚,从而使得患者的下颚无法移动,同时也对患者的头部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固定。另外,牵引部1210套设住患者的下颚后,患者的颈部也能够更充分地暴露,提高了手术的便利性。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牵拉部1220包括牵引杆1221,牵引杆1221与牵引部1210连接,牵引杆1221为牵引部1210提供支点。
在具体实施时,牵引杆1221为牵引部1210提供支点,从而为牵引部1210牵引患者下颚时提供便利。牵引部1210分别与牵引杆1221的两端连接,牵引杆1221的长度可以比患者头部的宽度长,此处的宽度是指患者两个耳朵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牵引部1210与牵引杆1221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容纳腔来放置患者的头部,如此牵引部1210在套设患者的下颚时可以方便许多,从而为使用者在使用时提供了便利。另外当患者躺下后,牵引杆1221的中心与患者头部的中心重合,从而在套设患者的下颚时,患者的下颚受到的作用力均匀,避免了套设住下颚后患者的头部歪斜而导致患者舒适度降低的情况。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牵引杆1221为弧形,牵引部1210分别与牵引杆1221的两端连接。
在具体实施时,牵引杆1221的两端相对于中间弧形突出部分远离患者的头部,牵引部1210可以是牵引带,牵引带的两端分别与牵引杆1221的两端连接,从而使得牵引杆1221的中间弧形突出部分可以设置于距离患者头部较近处,进而使得该装置的布局更紧凑。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牵引杆1221设有挂钩,牵引部1210的两端分别挂设于挂钩上,从而使得牵引部1210与牵引杆1221的连接更方便、更稳定。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牵拉部1220还包括推动部1222,推动部1222用于推动牵引杆1221靠近或远离患者的头部。
在具体实施时,推动部1222与牵引杆1221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使其相对固定的其他连接方式。推动部1222能够推动牵引杆1221靠近或远离患者的头部,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的患者的不同情况及需求,使得该牵引组件1200的通用性更高。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牵引组件1200包括支撑部1230,支撑部1230设于手术床,牵拉部1220通过支撑部1230设于手术床。
在具体实施时,支撑部1230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手术床,支撑部1230可以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手术床,支撑部1230起着支撑牵拉部1220的作用。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牵拉部1220设有若干刻度线1223,牵拉部1220带动牵引部1210相对于支撑部1230移动,刻度线1223用于显示牵拉部1220相对于支撑部1230移动的距离。
在具体实施时,牵拉部1220设有若干刻度线1223,手术开始前,调节牵拉部1220至合适的距离并将牵引部1210套设至患者的下颚,此时从牵拉部1220上可以读出一个刻度值。手术后,根据术前读取的刻度值对牵拉部1220的位置进行调整与校核,若有偏差,则根据术前读取的刻度值进行重新定位。如此以来,能够保证患者的位置保持不变,从而能够保证术前术后患者的锥体姿态保持一致。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牵拉部1220相对于支撑部1230具有伸出端,伸出端设有刻度线1223。
在具体实施时,刻度线1223设置于牵拉部1220相对于支撑部1230的伸出端,从而可以直观地、方便地读出刻度值。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刻度线1223也可以设置在牵拉部1220相对于支撑部1230的缩进端,或者同时设置在伸出端与缩进端。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牵引组件1200还包括导向部1240,导向部1240套设于牵拉部1220与支撑部1230之间,导向部1240用于限制牵拉部1220的移动方向。
在具体实施时,导向部1240相对于支撑部1230固定,导向部1240套设于牵拉部1220,从而使得牵拉部1220在导向部1240限制的方向内移动,使得牵拉部1220的移动能够促使牵引部1210靠近或远离患者的头部,从而避免了不可控的情况。
另外,上述刻度线1223的零刻度线1223设置于牵拉部1220与导向部1240的交界处,且该刻度线1223的刻度值自零刻度线1223处至牵引杆1221逐渐增大。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颈椎定位装置1000还包括体位垫1600,体位垫1600垫放于底板组件1300,以供患者躺入。
在具体实施时,患者躺在体位垫1600上,体位垫1600能够对患者的姿态进行进一步地限定,同时,体位垫1600也让患者更舒适。体位垫1600材质选用凝胶,不影响CT拍片,也便于清洗消毒。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体位垫1600包括肩垫1610,肩垫1610呈斜坡状,且肩垫1610设有内凹弧形槽。
在具体实施时,肩垫1610设置在第一调节板1312上,患者的背部和肩部均躺于肩垫1610上,肩垫1610用于放置肩部的一侧高度最高,以提高患者的肩部和颈部。肩垫1610用于放置肩部的一侧中间设有内凹弧形槽,符合人体工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性。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体位垫1600还包括头垫1620,头垫1620的表面呈中间低,两侧高的凹弧形形状。
在具体实施时,头垫1620设置在第二调节板1313上,患者的头部放置于凹弧形内,从而能够限制患者的头部左右移动。并且凹弧形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肩垫1610的宽度比头垫1620的宽度宽,符合人体工学设计,从而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牵引组件1200、肩靠组件1100、体位垫1600和标尺组件1400均设置于底板组件1300上,底板组件1300、肩靠组件1100、牵引组件1200、体位垫1600和标尺组件1400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在手术床上。从而在需要使用该颈椎定位装置1000时,可以将其整体安装在手术床;在不需要使用时,可以直接将其整体搬走,搬走后手术床可以当作普通的手术床继续使用。从而,节省了颈椎定位装置1000的安装步骤,节约了时间,同时也提高了颈椎定位装置1000的通用性。其中,牵引组件1200、肩靠组件1100、体位垫1600和标尺组件1400可以是可拆卸地设置于底板组件1300上,也可以是通过焊接等方式不可拆卸地设置于底板组件1300上。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底板组件1300的形状为矩形板状,在矩形板状结构的侧边阶梯式地设有两个突出块1322。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肩靠组件1100、体位垫1600的肩垫1610设置于第一调节板1312上,体位垫1600的头垫1620设置于第二调节板1313上,牵引组件1200设置于固定部1320上且位于较小的突出块1322上。其中,肩靠组件1100设置于肩垫1610和头垫1620之间。气囊1510设置于第一调节板1312下方,气管1520、气阀1530和充气球1540向外延伸至底板组件1300外侧。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肩靠组件1100内部是碳钎维圆棒,外部包裹凝胶层,不影响CT拍片。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手术床,手术床包括床体及如上述任意一项的颈椎定位装置1000,颈椎定位装置1000设于床体。
在具体实施时,通过将该颈椎定位装置1000设于手术床的床体上,使得在做颈椎前路手术时,能够对患者的姿态进行控制,且能够保证患者两次CT拍片的锥体姿态保持一致,从而保证CT图像配准准确,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该颈椎定位装置1000的定位过程具体为:将该装置安装至手术床,患者躺至体位垫1600上,患者的背部躺靠在肩垫1610上,患者的肩部抵住肩靠组件1100,头部自然向后放置在头垫1620上。工作人员手动按压充气球1540给气囊1510充气来抬高底板组件1300的调节部1310,调节至需要的高度后,通过气阀1530将气囊1510固定在该高度后,用牵引部1210包住患者的下颚,通过牵拉部1220将患者的下颚向后牵拉至理想的位置后,读取牵拉部1220上的刻度值,同时读取标尺组件1400上的刻度值,并记录为术前数据。在术后再次根据术前数据,对装置进行调整及校核,保证两次数据一致,进而使得锥体姿态保持一致。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一种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实施例1中的推动部1222为本实施例中的推动部51,实施例1中的支撑部1230为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部54,实施例1中的导向部1240为本实施例中的导向部55。
如图6-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颈椎定位装置400,颈椎定位装置400包括肩靠组件4和头夹组件5,肩靠组件4设于手术床,并与患者的肩部相抵,头夹组件5设于手术床,头夹组件5抵靠住患者的头部,以固定患者的头部。
在具体实施时,患者躺在手术床上,肩靠组件4设有两个,两个肩靠组件4分别抵住患者的两侧肩部,从而限制了患者向上移动。头夹组件5抵住头部,从而限制了患者的头部移动,同时也可以限制患者的头部抬起。将患者的肩部以及头部均固定之后,患者的锥体即无法移动,从而使得患者的锥体姿态在术前与术后保持一致,如此有便于机器人对术前术后的两次CT图像进行配准比较,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头夹组件5自患者头部的两侧抵靠住患者的头部,以固定患者的头部。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头夹组件5包括推动部51和夹持部52,夹持部52抵靠住患者的头部两侧,夹持部52设置在推动部51上,推动部51带动夹持部52靠近或远离头部。
在具体实施时,推动部51和夹持部52均设有两个,且设置于患者头部的两侧。患者躺在手术床上,两侧的推动部51分别推动两侧的夹持部52逐渐靠近患者的头部,直到两侧的夹持部52均抵住患者的头部,从而可以限制患者的头部左右移动,同时也可以限制患者的头部抬起。手术结束后,通过推动部51可以使得夹持部52远离患者的头部。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推动部51包括执行部、传动部和动力部,动力部带动传动部,传动部带动执行部推动夹持部52移动。
在具体实施时,执行部与夹持部52连接,动力部与传动部连接。动力部给予传动部动力,传动部将动力传递给执行部,执行部在执行的同时带动夹持部52一起移动,从而实现了推动部51推动夹持部52移动。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传动部包括丝杆组件511,动力部包括手柄组件512,执行部包括内套管组件513,手柄组件512带动丝杆组件511转动,内套管组件513套设于丝杆组件511,丝杆组件511的螺母带动内套管组件513移动。
在具体实施时,手柄组件512和丝杆组件511之间采用轴连接,通过轴将手柄组件512产生的动力传递给丝杆组件511,转动手柄组件512,丝杆组件511一起转动。丝杆组件511在转动过程中,丝杆组件511的螺母沿着丝杆组件511移动,内套管组件513与丝杆组件511的螺母之间采用过盈配合,内套管组件513与螺母一起移动,内套管组件513在移动时带动夹持部52一起移动。丝杆组件511传动效率高、精度高且使用寿命长。其中,丝杆组件511的丝杆设为T型螺纹,丝杆组件511的螺母为T型螺母。手柄组件512的手柄为悬臂式,便于使用者操作。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气缸来带动执行部移动或者采用电机来给予动力。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丝杆组件511的螺母与内套管组件513也可以采用焊接或者通过螺母来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内套管组件513与螺母一起移动。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手柄组件512还包括锁紧螺钉5121,锁紧螺钉5121用于锁紧手柄组件512中的手柄,防止其脱落。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夹持部52的侧面的形状为弧形,弧形朝向患者的头部,弧形用于与患者的头部相抵。
在具体实施时,夹持部52的侧面形状设置为符合人体头部形状的弧形,从而使得夹持部5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包围住患者头部,如此能够提高夹持部52的固定效果,在限制患者头部左右移动的同时,也限制了患者头部抬起。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患者头部的舒适度。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头夹组件5还包括转向部53,转向部53设于推动部51与夹持部52之间,夹持部52相对于推动部51能够转动。
在具体实施时,转向部53设置在推动部51与夹持部52之间,转向部53的一端与推动部51连接,转向部53的另一端与夹持部52连接。推动部51推动夹持部52移动的同时,夹持部52可以通过转向部53来任意调节角度,调节至需要的角度后,转向部53可以通过自锁来将夹持部52固定于所需要的角度。从而使得夹持部52可以更符合不同患者头部情况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夹持部52的固定效果,也提高了该颈椎定位装置400的通用性。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转向部53与推动部51之间通过固定销9来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推动部51在移动时,转向部53随着推动部51一起移动。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头夹组件5还包括支撑部54,支撑部54相对于手术床固定,推动部51与夹持部52通过支撑部54设于手术床上,推动部51与夹持部52相对于支撑部54能够移动。
在具体实施时,支撑部54可以是可拆卸地固定于手术床,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固定于手术床。支撑部54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手术床,支撑部54的顶部支撑推动部51和夹持部52,支撑部54起着支撑推动部51与夹持部52的作用。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支撑部54的底部设有平台541,平台541固定连接于手术床,平台541与手术床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使得支撑部54支撑地更稳固。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支撑部54包括支撑柱542,支撑柱542立于手术床,支撑柱542用于支撑推动部51与夹持部52。
在具体实施时,支撑柱542的一端与平台541连接,另一端支撑推动部51和夹持部52,起着支撑作用。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平台541与支撑柱542居中设置,从而能够避免推动部51、夹持部52和转向部53安装在一起后出现头重脚轻,容易翻倒的情况。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支撑柱542自底部至顶部倾斜一定角度延伸,从而使得转向部53具有足够的空间。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头夹组件5还包括导向部55,导向部55相对于支撑部54固定,导向部55设有导向通道,推动部51能够沿着导向通道移动。
在具体实施时,导向部55是固定不移动的,推动部51能够沿着导向通道所引导的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的导向通道沿着导向部55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推动部51也可以沿着导向部55的长度方向左右移动。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导向部55包括外套管551,外套管551套设于推动部51与支撑部54之间,推动部51能够沿着外套管551的管道移动。
在具体实施时,外套管551与推动部51之间采用间隙配合,外套管551与支撑部54之间采用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外套管551是固定的,推动部51相对于外套管551是可移动的。推动部51设置于外套管551内,外套管551给予了推动部51可移动的通道,并限制了推动部51沿着通道的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外套管551水平放置,导向通道沿着外套管551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使得推动部51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左右移动。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导向部55还包括第一轴套56和第二轴套57,第一轴套56与第二轴套57分别套设于推动部51的两端,第一轴套56与第二轴套57与外套管551的内壁面相贴合。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轴套56与第二轴套57设置于内套管组件513与外套管551之间。第一轴套56与第二轴套57均和外套管551过盈配合,从而使得第一轴套56与第二轴套57相对于外套管551固定。第一轴套56与第二轴套57均和内套管组件513间隙配合,第一轴套56与第二轴套57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内套管组件513的磨损,延长其寿命。另一方面第一轴套56和第二轴套57还能起到减震的作用。其中,第一轴套56为直轴套,第二轴套57为带肩轴套。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导向部55包括夹紧块552,夹紧块552与支撑部54固定连接,夹紧块552套设于外套管551,外套管551通过夹紧块552相对于支撑部54固定。
在具体实施时,夹紧块552与支撑部54的顶部固定连接,可以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等固定连接方式。夹紧块552与外套管551之间采用过盈配合,通过使用夹紧块552来夹紧外套管551,从而使得外套管551相对于支撑部54固定。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导向部55还包括端盖553,端盖553相对于支撑部54固定,端盖553套设于推动部51,端盖553用于阻止推动部51转动。
在具体实施时,端盖553固定连接于夹紧块552,从而使得端盖553相对于支撑部54固定。端盖553套设于推动部51中的内套管组件513的端部,且端盖553的一部分卡设于内套管组件513内,在端盖553固定的情况下,端盖553能够阻止内套管组件513随着丝杆组件511的螺母一起转动。其中,端盖553可以通过螺栓的方式固定连接于夹紧块552。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端盖553设有键,推动部51设有键槽5131,键插设于键槽5131内,键能够沿着键槽5131移动,以阻止推动部51转动。
在具体实施时,端盖553上的键设置为直键,推动部51中的内套管组件513设有键槽5131,键槽5131沿着内套管组件513的长度方向延伸,端盖553上的键插设在键槽5131内。当内套管组件513左右移动时,端盖553的键在键槽5131内沿着键槽5131的方向移动,如此以来便限制了内套管组件513的转动。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键槽5131不贯穿内套管组件513,如此能够对内套管组件513的左右移动进行限位,能够避免内套管组件513持续向左移动而导致脱离导向部55的情况。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颈椎定位装置400还包括校准组件7,校准组件7设于手术床,校准组件7抵住患者的头部,以测量患者头部与校准组件7之间的距离。
在具体实施时,校准组件7设于患者的头顶处,从头顶处抵住患者的头部,对患者头部与校准组件7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手术后再次对两者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比较校核术前术后的测量数据,从而进一步地保证了术前术后患者的姿态保持一致。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校准包括抵接板71、推动部51和支撑部54,抵接板71用于抵住患者的头部,推动部51与抵接板71通过支撑部54设于手术床上,推动部51设有若干刻度线72,推动部51带动抵接板71相对于支撑部54移动,刻度线72用于显示推动部51相对于支撑部54移动的距离。
在具体实施时,抵接板71可以是符合人体头部形状的弧形结构,也可以是竖直的板状结构。推动部51和抵接板71均相对于支撑部54能够移动,推动部51推动抵接板71靠近或远离患者的头部。推动部51设有若干刻度线72,手术开始前,推动部51推动抵接板71靠近患者的头部直至与头部相抵,此时从推动部51上可以读出一个刻度值。手术后再次读取推动部51上的刻度值,并与术前的刻度值进行比较,若有偏差,则需要根据术前的刻度值进行重新定位。将两次刻度值的大小保持一致,能够保证患者的位置保持不动,从而能够保证术前术后患者的锥体姿态保持一致。
其中,校准组件7中的推动部51、导向部55和支撑部54与上述头夹组件5中的推动部51、导向部55和支撑部54相似。推动部51包括手柄组件512、丝杆组件511和内套管组件513,手柄组件512带动丝杆组件511转动,丝杆组件511的螺母带动内套管组件513左右移动,内套管组件513推动抵接板71靠近或远离患者的头部。内套管组件513沿着导向部55中导向通道的延伸方向移动。支撑部54起着支撑导向部55、推动部51和抵接板71的作用。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推动部51相对于支撑部54具有伸出端,伸出端设有刻度线72。
在具体实施时,推动部51相对于支撑部54的伸出端上设有刻度线72,从而可以直观地、方便地读出刻度值。该刻度线72的零刻度线72设于推动部51的内套管组件513与导向部55的端盖553的交界处,且该刻度线72的刻度值自零刻度线72处至抵接板71处逐渐增大。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刻度线72也可以设置在内套管组件513相对于支撑部54的缩进端,或者同时设置在伸出端与缩进端。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颈椎定位装置400还包括体位垫8,体位垫8设于手术床,体位垫8垫放于患者与手术床之间。
在具体实施时,体位垫8是头颈肩一体结构,便于安装。体位垫8设置在手术床上,若手术床上设有底板6,则体位垫8设置在底板6上。体位垫8可拆卸地固定在手术床上,提高了通用性。患者躺在体位垫8上,体位垫8能够将患者的姿态调整为便于手术操作的姿势,为手术提供了便利,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另外体位垫8采用凝胶材质,不会影响CT拍片,同时也便于清洗消毒。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体位垫8设有凸起81,以抬高患者的颈部。
在具体实施时,体位垫8的中部偏上部分设有凸起81,当患者躺于体位垫8时,凸起81对应患者的颈部,从而能够抬高患者的颈部,使得颈部的手术区域术野充分暴露,为手术提供了便利。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体位垫8呈两端低,中间高的形状。
在具体实施时,体位垫8的中间部分对应患者的颈部,两端分别对应患者的肩部和头部,肩垫部分呈上斜状,头垫部分呈下斜状,从而使得患者姿态呈现出颈部高于头部与肩部的状态,进一步地使得颈部的手术区域的术野充分暴露。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体位垫8的两侧设有缺口82,肩靠组件4设于缺口82内。
在具体实施时,体位垫8的形状符合人体的头颈肩的形状,肩垫的宽度最宽,头垫和颈垫的宽度相对肩垫略窄,头垫和颈垫相对于肩垫的缩进部分为缺口82,将肩靠组件4设置于缺口82内,使得患者躺下后,肩部自然地能抵住肩靠组件4,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肩靠组件4内部是碳钎维圆棒,外部包裹凝胶层,不影响CT拍片。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颈椎定位装置400还包括底板6,头夹组件5与肩靠组件4均设于底板6。
在具体实施时,在肩靠组件4与手术床之间、头夹组件5与手术床之间设置有底板6,即底板6放置于手术床上,肩靠组件4与头夹组件5均设置于底板6上,底板6、肩靠组件4和头夹组件5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在手术床上。从而在需要使用该颈椎定位装置400时,可以将底板6、肩靠组件4和头夹组件5整体安装在手术床;在不需要使用时,可以直接将底板6以及设于底板6上的肩靠组件4、头夹组件5整体搬走,搬走后手术床可以当作普通的手术床继续使用。从而,节省了颈椎定位装置400的安装步骤,节约了时间,同时也提高了颈椎定位装置400的通用性。其中,肩靠组件4和头夹组件5可以是可拆卸地设置于底板6上,也可以是通过焊接等方式不可拆卸地设置于底板6上。底板6采用碳钎维材质,不影响CT拍片。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底板6的形状为矩形板状,在矩形板状结构的侧边设有突出块。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校准组件7和体位垫8也都设置于底板6上。具体地,体位垫8、肩靠组件4和头夹组件5设置于底板6中的矩形板状部分,头夹组件5设置于体位垫8中头垫部分的两侧,校准组件7设置于底板6中的突出块部分。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手术床,手术床包括床板及如上述中任意一项的颈椎定位装置400,颈椎定位装置400设于床板上。
在具体实施时,将肩靠组件4、头夹组件5、校准组件7和体位垫8均设置于手术床的床板上,在做手术前,通过肩靠组件4、头夹组件5和体位垫8对患者的姿态进行调整及固定,通过校准组件7对术前术后的患者姿态进行校核,从而避免了患者移动而使得手术失败,也实现了采用机器人来辅助手术。
本颈椎定位装置400的定位过程具体为:将该装置安装至手术床,患者躺至体位垫8上,患者的肩部抵住肩靠组件4,患者的颈部放至体位垫8的凸起81上,头部自然向后放至体位垫8的头垫处。工作人员手摇头部两侧的头夹组件5的手柄组件512,手柄组件512带动丝杆组件511转动,丝杆组件511中的丝杆带动丝杆组件511的螺母直线移动,丝杆组件511的螺母再带动内套管组件513一起移动,内套管组件513推动夹持部52移动,直至夹持部52到达患者头部的位置,利用转向部53来调节夹持部52的角度,直至夹持部52与患者的头部完成贴合后,再次手摇头夹组件5的手柄组件512,使得夹持部52能够夹住头部。最后手摇校准组件7的手柄组件512,直至抵接板71抵住患者的头顶,读取内套管组件513的刻度值,并记录为术前测量数据。手术后,再次读取刻度值,与术前测量数据进行校核,如有偏差,则根据术前测量数据重新定位。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一种连接装置及牵引床,实施例2中的转向部53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装置100。
连接装置100一端与夹持部52连接,连接装置100的另一端与推动部51连接,推动部51通过推动连接装置100来推动夹持部52,并且夹持部52可以通过连接装置100来调节角度,调节至需要的角度后,连接装置100可以通过自锁来将夹持部52固定于所需要的角度。
如图11-图2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100,连接装置100设于牵引靴和牵引架之间,连接装置100包括:第一连接部1,第一连接部1连接牵引靴,第一连接部1设有球槽111;第二连接部3,第二连接部3连接牵引架,第二连接部3设有球头33,球头33设于球槽111内,球头33相对于球槽111能够转动。
在具体实施时,连接装置100的第一连接部1连接牵引靴,连接装置100的第二连接部3连接牵引架,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3之间通过球头33与球槽111连接,使得第一连接部1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部3实现多角度的旋转,相应地,与第一连接部1连接的牵引靴能够随着第一连接部1的旋转而移动及转动,扩大了患者腿部的姿态的可调整范围,提高了手术过程中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使得患者能够处于一个更舒适的姿势;另一方面,该连接装置100体积小巧、结构紧凑、加工方便。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第一连接部1包括第一连接块11和第二连接块12,第一连接块11与第二连接块12固定连接,球头33卡设于第一连接块11和第二连接块12之间。
在具体实施时,固定连接是指当第一连接块11与第二连接块12装配起来后,第一连接块11和第二连接块12之间相对固定。部分第二连接部3卡设在第一连接块11和第二连接块12之间,第一连接块11容纳部分第二连接部3,第二连接块12对部分第二连接部3起限位作用,第二连接块12能够防止第一连接块11或者第二连接部3掉落。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球槽111设于第一连接块11上,第二连接块12设有第一抵接面121,第一抵接面121抵住第二连接部3,以将部分第二连接部3卡设于球槽111与第一抵接面121之间。
在具体实施时,部分第二连接部3设于第一连接块11的球槽111内,第一连接块11与第二连接部3通过球槽111球接,球槽111实现了第二连接部3与第一连接块11之间可以多角度的转动,球槽111的直径可以和部分第二连接部3相同,也可以大于部分第二连接部3。球槽111设置为部分球面,当球槽111的直径等于部分第二连接部3的直径时,该部分球面不大于半个球面,从而使得部分第二连接部3可以顺利地设于球槽111内。第二连接块12通过设置第一抵接面121抵住部分第二连接部3,防止第二连接部3与第一连接块11散落。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第一抵接面121的形状为部分球面。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抵接面121设置为部分球面,使得第一抵接面121与其抵接的部分第二连接部3更贴合,从而使得转动时更顺滑,同时也避免了第二连接部3被磨损的情况。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第一连接块11包括第一圆台112和第二圆台113,球槽111设于第二圆台113的端部,第二圆台113的端部与第一圆台112的端部相抵,第二圆台113设于二连接块内。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圆台112与第二圆台113之间采用固定的连接方式,第一圆台112的直径大于第二圆台113的直径,第二连接部3的直径与第一圆台112的直径相同,第二圆台113插设到第二连接块12内,第二连接部3的端部与第一圆台112的端部相抵。球槽111设置在第二圆台113的端部,方便与第二连接部3连接。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第二连接块12为圆桶状,第二连接块12的内侧设有挡板122,挡板122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123,第二圆台113设于第一凹槽123内,挡板122设有第一通孔124,第一通孔124处设有第一抵接面121,挡板122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凹槽125,部分第二连接部3穿过第二凹槽125。
在具体实施时,第二连接块12为两端开口的圆桶状结构,便于与第一连接块11连接。第二连接块12的中间设有一挡板122,挡板122的外周面和第二连接块12的内壁面相抵。第二连接块12的一端开口为第一凹槽123,第一连接块11通过将第二圆台113插设于第一凹槽123内来与第二连接块12连接,第二圆台113的尺寸与第一凹槽123的尺寸相适配,从而第二圆台113上的球槽111可以与第一抵接面121连贯地形成一个大于半球的球形槽。第二连接部3穿过第一通孔124,第一通孔124处的第一抵接面121抵住第二连接部3。第二连接部3穿过第二凹槽125,第二凹槽125为多角度转动提供了空间及范围。转动第一连接部1,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3之间形成一定角度,当第二连接部3外壁面与第二凹槽125的内壁面相切时,即第一连接部1已转到至最大角度。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连接装置100还包括定位销,第一连接块11与第二连接块12上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114、第二定位孔126,第一定位孔114与第二定位孔126重合时,定位销插设于第一定位孔114与第二定位孔126。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连接块11与第二连接块12的固定连接方式为,在第一连接块11和第二连接块12上分布设置第一定位孔114和第二定位孔126,第一连接块11插设于第二连接块12内时,第一定位孔114和第二定位孔126重合,再将定位销插入孔内后焊实,从而将第一连接块11和第二连接块12固定起来,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在其他的某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二圆台113上设置凸起,在第二凹槽125内设置槽,两者以卡槽的方式固定连接起来。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第一连接部1设有第一连接孔115,第一连接孔115与牵引靴连接。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连接孔115设在第一连接部1上,具体是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的第一圆台112上,第一连接孔115可以与第一圆台112的轴线平行设置,也可以与第一圆台112的轴线垂直设置。相对于第二圆台113、第二连接块12,第一圆台112与牵引靴的距离更近,因此第一圆台112与牵引靴连接更方便,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材料。在第一连接块11上与第一连接孔115的轴线垂直且中心处设有一销孔,定位销设在销孔内,使第一连接块11与牵引靴之间相对固定。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连接装置100还包括锁止部2,第二连接部3穿过锁止部2,锁止部2用于使第一连接部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3固定。
在具体实施时,第二连接部3穿过锁止部2,把锁止部2和第一连接部1连接起来,锁止部2通过在第二连接部3上移动来固定第一连接部1,实现了第一连接部1转动到所需要的角度后,对第一连接部1进行固定,从而对患者的腿部姿态进行了固定,降低了手术的出错率。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第一连接部1的端部设有第二抵接面127,第二抵接面127与锁止部2的端部相抵时,第一连接部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3固定,锁止部2的端部的形状为部分球面。
在具体实施时,移动锁止部2,直到锁止部2与第一连接部1端部的第二抵接面127相抵,锁止部2的端部的形状为球面的一部分,球面的可抵接范围更广,使得在第一连接部1转动一定角度后,锁止部2能将第一连接部1固定在该角度。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第二抵接面127的形状为部分球面。
在具体实施时,第二抵接面127的形状也是球面的一部分,球面与球面相抵,使得固定时两端面更贴合,减少了非球面与球面相抵时产生的磨损。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锁止部2包括锁止块21和锁止基座22,锁止块2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相抵,锁止块21的另一端与锁止基座22相抵,与第一连接部1相抵的一端的形状为部分球面,锁止基座22推动锁止块21。
在具体实施时,锁止块21与第二连接块12相抵的那一端的形状为球面的一部分。锁止基座22推动锁止块21在第二连接部3上移动,并对锁止块21的位置进行固定,实现固定后锁止块21与第一连接部1不会发生相对移动。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锁止块21为圆桶状,锁止块21的底部设有第二通孔211,锁止基座22设有第三通孔221,第二连接部3依次穿过第三通孔221、第二通孔211,第三通孔221设有第一螺纹,第二连接部3设有第二螺纹,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相适配。
在具体实施时,第二通孔211的大小大于第二连接部3的连接杆31的第二螺纹的顶径,第一通孔124、第二通孔211、第三通孔221的轴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三通孔221内设有第一螺纹,第二连接部3的连接杆31上设有第二螺纹,第一螺纹、第二螺纹均为梯形螺纹,通过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的螺纹连接,锁止基座22能够在连接杆31上由回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以推动锁止块21,且螺纹连接可以实现锁紧、防松的效果。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锁止基座22为圆台型,锁止基座22的外侧面为凸曲面。
在具体实施时,曲面使得锁止基座22的侧面与端面交点处更和缓,凸曲面使得锁止基座22上的第二连接孔222可以开的更深,从而使得锁止基座22与锁紧把手23连接地更牢固。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锁止部2还包括锁紧把手23,锁紧把手23与锁止基座22连接,以带动锁止基座22推动锁止块21。
在具体实施时,顺时针旋钮锁紧把手23,锁紧把手23带动锁止基座22转动,锁止基座22推动锁止块21向第一连接部1靠近,直到锁止块21贴合并锁紧第一连接部1,锁紧把手23为使用者的操作提供了便利。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锁止基座22包括第二连接孔222,锁紧把手23的端部设于第二连接孔222内,第二连接孔222内设有第三螺纹,锁紧把手23的端部设有第四螺纹,第三螺纹与第四螺纹相适配。
在具体实施时,第二连接孔222与锁紧把手23通过螺纹连接,第二连接孔222内设有第三螺纹,锁紧把手23的端部设有第四螺纹。第二连接孔222可以设有两个或更多个,两个第二连接孔222对称设置,从而安装上锁紧把手23后,使用者可以双手同时操控锁紧把手23,加快了锁止部2靠近第一连接部1的速度,提高了效率。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锁紧把手23外壁为曲面,锁紧把手23的手握部的直径大于锁紧把手23的端部的直径。
在具体实施时,锁紧把手23外壁面为光滑曲面,符合人体工学设计,使得使用者能够更好地施力。锁紧把手23的端部用于插设于第二连接孔222内,锁紧把手23的端部的尺寸与第二连接孔222的尺寸相适配,而手握部的尺寸需要与使用者的手掌的尺寸相适配,如此以来,不仅实现了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还节省了材料。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第二连接部3设有第三连接孔32,第三连接孔32连接牵引架。
在具体实施时,第三连接孔32为一销孔,用于与牵引架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在其他的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孔32也可以是设有螺纹的孔。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第二连接部3包括球头33和连接杆31,连接杆31的一端设有球头33,连接杆31的另一端设有第三连接孔32,球头33与第一连接部1连接。
在具体实施时,连接杆31上设有第二螺纹,螺纹段端面延伸出一段等于第二螺纹底径的光滑圆柱体,光滑圆柱体的端部设有球头33,螺纹段的另一端设有第三连接孔32,即连接杆31的一端卡设在第一连接块11与第二连接块12之间,另一端与牵引架连接。球头33设于球槽111内实现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3的球接,连接杆31穿过第一连接部1、锁止部2,起连接作用,连接杆31上的第二螺纹与锁止部2内的第一螺纹相配合,锁止部2能够在连接杆31上回转、移动。
连接装置在装配时的装配原则为:从第二连接部3开设有第三连接孔32的一端,将第二连接块12、锁止块21、锁止基座22依次装配在第二连接部3上,第二连接块12的球形第一抵接面121对应第二连接部3的球头33,旋转第二连接部3,使球头33压实第二连接块12内部的球形第一抵接面121,第二连接块12端部的球面和锁止部2端部的球面相抵,锁止基座22中心第三通孔221处的梯形螺纹与第二连接部3连接杆31上的梯形螺纹相配合,再把第一连接块11的第二圆台113插入第二连接块12内,第一连接块11的球槽111与第二连接部3的球头33相配合,最后将锁紧把手23以螺纹的方式安装至锁止基座22。
该连接装置100在使用时,使用者握住锁紧把手23,逆时针旋钮锁紧把手23松开锁止基座22,同时锁止块21松动,此时可对患者的腿部姿态进行调整,牵引靴随着患者腿部姿态的变化而移动或转动,第一连接部1随着牵引靴的转动而转动,当患者的腿部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顺时针旋钮锁紧把手23锁紧锁止基座22,锁止基座22带动锁止块21靠近第一连接部1,直至锁止块21贴合并锁紧第一连接部1。
一种牵引床,牵引床包括如上述中任意一项的连接装置100。
在具体实施时,在牵引床中设置牵引架和牵引靴,在牵引架和牵引靴之间设置连接结构,牵引架本身能够实现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移动,牵引架与连接装置100连接后,在原本水平、垂直方向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多轴向的转动。在手术过程中,该牵引床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更舒适的环境,也提高了手术操作的便捷性。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颈椎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椎定位装置包括:
肩靠组件,所述肩靠组件设于手术床,以抵住患者的肩部;
牵引组件,所述牵引组件设于所述手术床,所述牵引组件通过约束患者的下颚以驱使患者的头部向靠近所述牵引组件的方向移动;
底板组件,所述肩靠组件和所述牵引组件均设于所述底板组件,患者躺靠于所述底板组件上,所述底板组件相对于所述手术床的高度能够调节,以调节患者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椎定位装置包括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设于所述底板组件与所述手术床之间,所述气囊组件用于抬高所述底板组件,以抬高患者的背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组件包括调节部和固定部,所述调节部设于所述固定部的收纳腔内,所述调节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能够转动,以抬高患者的肩部和颈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椎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包括转轴、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所述固定部设有凹槽,所述转轴卡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调节板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板铰接,所述第一调节板带动所述第二调节板向同侧转动,所述第二调节板的另一端沿着所述收纳腔的壁面滑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椎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椎定位装置包括标尺组件,所述标尺组件设于所述底板组件上,所述标尺组件用于显示所述调节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抬高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牵引部和牵拉部,所述牵拉部设于所述手术床,所述牵引部以所述牵拉部为支点,所述牵引部用于约束患者的下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颈椎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包括牵引杆,所述牵引杆与所述牵引部连接,所述牵引杆为所述牵引部提供支点;
和/或,所述牵引组件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手术床,所述牵拉部通过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手术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颈椎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还包括推动部,所述推动部用于推动所述牵引杆靠近或远离患者的头部;
和/或,所述牵引组件还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套设于所述牵拉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所述导向部用于限制所述牵拉部的移动方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椎定位装置还包括体位垫,所述体位垫垫放于所述底板组件,以供患者躺入,所述体位垫包括肩垫和头垫,所述肩垫呈斜坡状,且所述肩垫设有内凹弧形槽,所述头垫的表面呈中间低,两侧高的凹弧形形状。
10.一种手术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术床包括床体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颈椎定位装置,所述颈椎定位装置设于所述床体。
CN202123111752.XU 2021-12-10 2021-12-10 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 Active CN2165360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11752.XU CN216536014U (zh) 2021-12-10 2021-12-10 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11752.XU CN216536014U (zh) 2021-12-10 2021-12-10 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36014U true CN216536014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40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11752.XU Active CN216536014U (zh) 2021-12-10 2021-12-10 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360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540719A (en) Arm and instrument holding apparatus
CN104582604B (zh) 外科器械
AU2005303825B2 (en) Device for guiding the leg during a hip operation, particularly during an endoprosthesis implantation
CN114099217A (zh) 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
CN110801197B (zh) 一种内科检查器
CN108186106A (zh) 一种可自动升高的骨科克氏针定位导向器
CN111388075B (zh) 头部牵引支撑装置
CN216536014U (zh) 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
JP4917863B2 (ja) 歯科治療椅子の枕装置
CN108324360A (zh) 一种具有快锁开关的骨科克氏针定位导向器
CN105748113B (zh) 医用真空开睑器
WO2018014130A1 (en) Device,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straining an animal in a fixed position for a medical procedure
US20230346624A1 (en) Device for positioning a person's head in preparation for a treatment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CN202982027U (zh) Ct机用水模支架
CN114099218A (zh) 颈椎定位装置及手术床
US2024007493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tient positioning
CN216394639U (zh) 一种头颈部防护固定装置
CN213666540U (zh) 一种便于调节牵引角度的正骨床
CN208851608U (zh) 一种多功能颈椎颅骨牵引复位器
CN110801241A (zh) 影像科ct检查头托
CN216603026U (zh) 一种脑出血穿刺治疗的辅助标尺
CN221013500U (zh) 一种医疗影像检查定位装置
CN215306790U (zh) 一种脑外科手术用定位装置
CN215503930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下肢支撑支架
CN114305957B (zh) 颈部手术辅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