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90606U - 折叠支架和移动终端保护壳 - Google Patents

折叠支架和移动终端保护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90606U
CN216490606U CN202122943374.5U CN202122943374U CN216490606U CN 216490606 U CN216490606 U CN 216490606U CN 202122943374 U CN202122943374 U CN 202122943374U CN 216490606 U CN216490606 U CN 216490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age plate
plate
fold
flap
lin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4337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明
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4337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90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90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906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折叠支架,包括固定板、第一联动板、第二联动板、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其中: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均可翻折地连接于固定板的相对两侧边,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支撑组件可活动地连接,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支撑组件可活动地连接;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能朝向固定板相向翻折,以使第一支撑组件及第二支撑组件均受到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的联动而各自弯折形成立体支撑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支架能弯折形成立体支撑结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易于生产。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

Description

折叠支架和移动终端保护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壳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支架和移动终端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电子设备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增添生活的乐趣。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阅读、影音已然成为人们普遍放松娱乐方式之一。
市面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大多自身并未设计有支撑部件。直接用手做支撑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加之,长时间使用下,可能对使用者肩部、颈部造成一定的劳损。因而,现有技术中出现有便携式可折叠手机支架,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9881855U的专利,该便携式可折叠手机支架包括手机壳,手机壳的背面通过轴芯铰接有纵向支架和横向支架,该纵向支架和所述横向支架的自由端设有橡胶层,其中,纵向支架用于支撑手机竖屏观看,横向支架用于支撑手机横屏观看。然而,其装设于手机壳的背面,无法与手机壳相分离;加之,其纵向支架及横向支架分别设置有一个纵向支撑杆与一个横向支撑杆,纵向支撑杆与横向支撑杆通过内置的轴芯的铰接实现支架的联动翻折,其需要较多的组件,结构复杂、拼装步骤繁琐。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叠支架,能弯折形成立体支撑结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易于生产。
一种折叠支架,包括固定板、第一联动板、第二联动板、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其中: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均可翻折地连接于固定板的相对两侧边,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支撑组件可活动地连接,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支撑组件可活动地连接;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能朝向固定板相向翻折,以使第一支撑组件及第二支撑组件均受到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的联动而各自弯折形成立体支撑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所述第二联动板朝向所述固定板相向翻折后,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所述第二联动板可叠设并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板上连接有锁扣,所述锁扣可抵压在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或所述第二联动板上,使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或所述第二联动板固定于所述固定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锁扣的端部通过柔性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容置所述锁扣的容置槽,当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所述第二联动板叠设并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锁扣可沿与所述固定板连接的端部翻转活动并抵压在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或所述第二联动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联动板、所述第二联动板与所述固定板之间通过磁吸或可移除胶粘或魔术贴粘接方式实现固定;所述锁扣与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或所述第二联动板之间通过磁吸或可移除胶粘或魔术贴粘接方式实现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均包括第一折片、第二折片和第三折片;
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中,所述第一折片通过第一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联动板,所述第一折片通过第二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折片的一侧边,所述第二折片的另一侧边通过第三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三折片的一侧边,所述第三折片的另一侧边通过第四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二联动板;
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中,所述第一折片通过第五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联动板,所述第一折片通过第六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折片的一侧边,所述第二折片的另一侧边通过第七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三折片的一侧边,所述第三折片的另一侧边通过第八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联动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板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联动板通过第九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联动板通过第十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第二折片通过第十一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三侧边,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第二折片通过第十二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四侧边。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折痕部与所述第九折痕部的夹角、所述第五折痕部与所述第九折痕部的夹角、所述第四折痕部与所述第十折痕部的夹角、所述第八折痕部与所述第十折痕部的夹角,均为锐角;
所述第二折痕部与所述第九折痕部的夹角、所述第六折痕部与第九折痕部的夹角、所述第三折痕部与所述第十折痕部的夹角、所述第七折痕部与所述第十折痕部的夹角,均为钝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痕部、所述第二折痕部、所述第九折痕部以及所述第十一折痕部的端部均交汇于第一交点,所述第三折痕部、所述第四折痕部、所述第十折痕部以及第十一折痕部的端部均交汇于第二交点,所述第五折痕部、所述第六折痕部、所述第九折痕部以及所述第十二折痕部的端部均交汇于第三交点,所述第七折痕部、第八折痕部、所述第十折痕部以及所述第十二折痕部的端部均交汇于第四交点。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包括容置移动终端的壳体以及上述的折叠支架,所述折叠支架通过所述固定板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的背面,所述折叠支架可展平并贴附于所述壳体的背面,或者翻转弯折形成支撑所述壳体的立体支撑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壳体包括底板和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边框,所述底板与所述边框之间形成容置所述移动终端的容置区,所述底板包括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所述正面位于所述容置区,所述折叠支架的固定板连接于所述背面。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支架利用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朝向固定板相向翻折,以使第一支撑组件及第二支撑组件均受到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的联动而各自弯折形成立体支撑结构,可作为把持移动终端的手柄,扩展移动终端的把持方式,同时,可满足横向支撑、竖向支撑不同支撑模式,其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易于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处于收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处于展开状态并横向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处于展开状态并竖向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处于展开状态并水平放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处于收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处于展开状态并横向放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处于展开状态并竖向放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处于展开状态并水平放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至图5,移动终端保护壳包括折叠支架10以及容置移动终端的壳体20,折叠支架10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20的背面,或者移动终端的背面。在本实施例中,折叠支架10可展平并贴附于壳体20的背面,或者折叠支架10可翻转弯折形成支撑壳体20的立体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可作为把持移动终端的手柄,扩展移动终端的把持方式,支持双手/单手把持模式。
进一步地,移动终端为手机或平板显示器等电子设备,但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壳体20包括底板21和连接在底板21上的边框22,底板21与边框22之间形成容置移动终端的容置区201,底板21包括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正面位于容置区201,折叠支架10连接于底板21的背面。在本实施例中,边框22垂直连接于底板21,并绕着底板21的周向设置,边框22整体为矩形框,或者边框22包括四个相互间隔设置的防护部,四个防护部分别设置于底板21的四角,用于保护移动终端的四个顶角。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折叠支架10包括固定板11、第一联动板12、第二联动板13、第一支撑组件14a和第二支撑组件14b;其中: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均可翻折地连接于固定板11的相对两侧边,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支撑组件14a可活动地连接,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支撑组件14b可活动地连接;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能朝向固定板11相向翻折,以使第一支撑组件14a及第二支撑组件14b均受到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的联动而各自弯折形成立体支撑结构;折叠支架10通过固定板11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20的背面。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1呈矩形,第一联动板12、第一支撑组件14a、第二联动板13、第二支撑组件14b位于固定板11的周侧,其中第一联动板12、第二联动板13分别位于固定板11的上下两侧,第一支撑组件14a、第二支撑组件14b分别位于固定板11的左右两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板11的形状可为圆形或多边形,但并不以此为限。
当第一支撑组件14a和第二支撑组件14b形成支撑结构后,该支撑结构向着远离固定板11的方向翘起,此时该支撑结构既可作为撑脚支撑壳体20,又可作为手柄抓持。
本申请的折叠支架10利用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朝向固定板11相向翻折,以使第一支撑组件14a及第二支撑组件14b均受到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的联动而各自弯折形成立体支撑结构,可作为把持移动终端的手柄,扩展移动终端的把持方式,同时,可满足横向支撑、竖向支撑不同支撑模式,其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易于生产。
进一步地,折叠支架10的固定板11连接于壳体20的底板21,例如固定板11与底板21之间通过磁吸或可移除胶粘或魔术贴粘接方式实现固定;优选地,固定板11为磁性板,底板21内部设有与固定板11对应设置的磁性板或磁吸件(铁或钢)。
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板11还可通过螺栓与螺孔配合固定连接于底板21,或者通过胶水固定连接于底板21,但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当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朝向固定板11相向翻折后,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可叠设并固定在固定板11上,例如第一联动板12、第二联动板13与固定板11之间通过磁吸或可移除胶粘或魔术贴粘接方式实现固定;优选地,第一联动板12和/或第二联动板13为磁性板或磁吸件(铁或钢)。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固定板11上连接有锁扣15,锁扣15可抵压在第一联动板12和/或第二联动板13上,使第一联动板12和/或第二联动板13固定于固定板11,例如锁扣15与第一联动板12和/或第二联动板13之间通过磁吸或可移除胶粘或魔术贴粘接方式实现固定;优选地,锁扣15为磁性件或磁吸件(铁或钢)。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锁扣15的端部可活动地连接于固定板11,例如锁扣15的端部通过柔性部151或转轴连接于固定板11,固定板11上设有容置锁扣15的容置槽202,当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叠设并固定在固定板11上,锁扣15可沿与固定板11连接的端部翻转活动并抵压在第一联动板12和/或第二联动板13上。当未翻折折叠支架10时,将锁扣15设置于容置槽202中,能降低锁扣15相对于折叠支架10的厚度,避免锁扣15过多的凸出于折叠支架10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202为盲槽或通槽;当容置槽202为盲槽时,容置槽202是由固定板11的表面凹陷形成;当容置槽202为通槽时,容置槽202贯穿固定板11。
进一步地,锁扣15呈板状,锁扣15的厚度小于或等于固定板11的厚度。
进一步地,容置槽202位于固定板11的中部,当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叠设在固定板11的表面时,第一联动板12与第二联动板13分别位于容置槽202的上下两侧,此时可沿柔性部151翻折锁扣15,将锁扣15抵压在第一联动板12或第二联动板13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板11上连接有两个锁扣15,两个锁扣15对称设置,其中一个锁扣15抵压在第一联动板12上,另一个锁扣15抵压在第二联动板13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锁扣15为弹性件,锁扣15贴附于固定板11的表面,锁扣15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板11,锁扣15的另一端为操作端,当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叠设在固定板11上之前,向着远离固定板11的方向拉动操作端使锁扣15弯曲变形,当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叠设在固定板11上后,释放操作端,此时锁扣15恢复形变而弹性抵压在第一联动板12和/或第二联动板13上。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组件14a和第二支撑组件14b均包括第一折片141、第二折片142和第三折片143,第一支撑组件14a的第二折片142位于第一折片141与第三折片143之间,第二支撑组件14b的第二折片142位于第一折片141与第三折片143之间,第一联动板12位于两个第一折片141之间,第二联动板13位于两个第三折片143之间,固定板11位于两个第二折片14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折片141、第二折片142和第三折片143均有硬质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或金属。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组件14a中,第一折片141通过第一折痕部161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一联动板12,第一折片141通过第二折痕部162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二折片142的一侧边,第二折片142的另一侧边通过第三折痕部163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三折片143的一侧边,第三折片143的另一侧边通过第四折痕部164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二联动板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折痕部161、第二折痕部162、第三折痕部163以及第四折痕部164均具有柔性,且均呈直线型,方便各折片沿折痕部翻折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组件14b中,第一折片141通过第五折痕部165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一联动板12,第一折片141通过第六折痕部166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二折片142的一侧边,第二折片142的另一侧边通过第七折痕部167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三折片143的一侧边,第三折片143的另一侧边通过第八折痕部168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二联动板13。在本实施例中,第五折痕部165、第六折痕部166、第七折痕部167以及第八折痕部168均具有柔性,且均呈直线型,方便各折片沿折痕部翻折。
当第一联动板12与第二联动板13分别朝向固定板11相向翻折时,第一支撑组件14a及第二支撑组件14b均受到第一联动板12和第二联动板13的联动而各自弯折形成立体支撑结构,此时第一支撑组件14a和第二支撑组件14b的第二折片142分别向外弯折,且第一折片141、第三折片143均与第二折片142呈一锐角设置,此时第一折片141、第三折片143均对第二折片142形成支撑。
进一步地,固定板11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相对设置,第三侧边与第四侧边相对设置,优选地,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相互平行,第三侧边与第四侧边相互平行,第三侧边、第四侧边垂直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联动板12通过第九折痕部169可翻折地连接于固定板11的第一侧边,第二联动板13通过第十折痕部170可翻折地连接于固定板11的第二侧边;
第一折痕部161与第九折痕部169的夹角、第五折痕部165与第九折痕部169的夹角、第四折痕部164与第十折痕部170的夹角、第八折痕部168与第十折痕部170的夹角,均为锐角,优选地,各夹角的大小均相同;
第二折痕部162与第九折痕部169的夹角、第六折痕部166与第九折痕部169的夹角、第三折痕部163与第十折痕部170的夹角、第七折痕部167与第十折痕部170的夹角,均为钝角,优选地,各夹角的大小均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九折痕部169和第十折痕部170均具有柔性,且均呈直线型,方便各第一联动板161和第二联动板162沿折痕部翻折。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组件14a的第二折片142通过第十一折痕部171可翻折地连接于固定板11的第三侧边,第二支撑组件14b的第二折片142通过第十二折痕部172可翻折地连接于固定板11的第四侧边;
第一折痕部161、第二折痕部162、第九折痕部169以及第十一折痕部171的端部均交汇于第一交点101,第三折痕部163、第四折痕部164、第十折痕部170以及第十一折痕部171的端部均交汇于第二交点102,第五折痕部165、第六折痕部166、第九折痕部169以及第十二折痕部172的端部均交汇于第三交点103,第七折痕部167、第八折痕部168、第十折痕部170以及第十二折痕部172的端部均交汇于第四交点104。在本实施例中,第十一折痕部171和第十二折痕部172均具有柔性,且均呈直线型,方便各第二折片142沿折痕部翻折。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组件14a的第二折片142远离第十一折痕部171的侧边设有第一竖向支撑部173,第一竖向支撑部173与第十一折痕部171平行且相对设置;第二支撑组件14b的第二折片142远离第十二折痕部172的侧边设有第二竖向支撑部174,第二竖向支撑部174与第十二折痕部172平行且相对设置。
当第一联动板12与第二联动板13朝向固定板11相向翻折时,第一联动板12一端通过第一折痕部161联动第一支撑组件14a的第一折片141翻折,第一联动板12另一端通过第五折痕部165联动第二支撑组件14b的第一折片141翻折;同时,第二联动板13一端通过第四折痕部164联动第一支撑组件14a的第三折片143翻折,第二联动板13另一端通过第八折痕部168联动第二支撑组件14b的第三折片143翻折。与此同时,第一支撑组件14a中,第一折片141、第三折片143联动第二折片142;第二支撑组件14b中,第一折片141、第三折片143联动第二折片142,使得第一支撑组件14a、第二支撑组件14b翻折翘起,此时第一支撑组件14a及第二支撑组件14b对折叠支架10形成支撑,使得折叠支架10实现支撑状态。
进一步地,折叠支架10的固定板11、第一联动板12、第二联动板13、第一折片141、第二折片142、第三折片143和锁扣15的上下两表面均覆盖有第一柔性膜和第二柔性膜,固定板11、第一联动板12、第二联动板13、第一折片141、第二折片142、第三折片143和锁扣15被夹持固定于第一柔性膜与第二柔性膜之间,第一折痕部161、第二折痕部162、第三折痕部163、第四折痕部164、第五折痕部165、第六折痕部166、第七折痕部167、第八折痕部168、第九折痕部169、第十折痕部170、第十一折痕部171、第十二折痕部172、柔性部151均由第一柔性膜与第二柔性膜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柔性膜和第二柔性膜为皮革、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氯乙烯(PVC)、氯化聚乙烯(CPE)、氯磺聚乙烯(CSPE)、塑化聚烯烃(ELPO)、乙烯一丙烯橡胶(EPDM)、氯丁橡胶(CBR)、丁烯橡胶(PBR)、热塑性合成橡胶、氯醇橡胶其中一种材料制成。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Claims (10)

1.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第一联动板、第二联动板、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所述第二联动板均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板的相对两侧边,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所述第二联动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可活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所述第二联动板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可活动地连接;
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所述第二联动板能朝向所述固定板相向翻折,以使第一支撑组件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均受到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所述第二联动板的联动而各自弯折形成立体支撑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所述第二联动板朝向所述固定板相向翻折后,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所述第二联动板可叠设并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上连接有锁扣,所述锁扣可抵压在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或所述第二联动板上,使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或所述第二联动板固定于所述固定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的端部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容置所述锁扣的容置槽,当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所述第二联动板叠设并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锁扣可沿与所述固定板连接的端部翻转活动并抵压在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或所述第二联动板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板、所述第二联动板与所述固定板之间通过磁吸或可移除胶粘或魔术贴粘接方式实现固定;所述锁扣与所述第一联动板和/或所述第二联动板之间通过磁吸或可移除胶粘或魔术贴粘接方式实现固定。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均包括第一折片、第二折片和第三折片;
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中,所述第一折片通过第一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联动板,所述第一折片通过第二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折片的一侧边,所述第二折片的另一侧边通过第三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三折片的一侧边,所述第三折片的另一侧边通过第四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二联动板;
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中,所述第一折片通过第五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联动板,所述第一折片通过第六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折片的一侧边,所述第二折片的另一侧边通过第七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三折片的一侧边,所述第三折片的另一侧边通过第八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联动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联动板通过第九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联动板通过第十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第二折片通过第十一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三侧边,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第二折片通过第十二折痕部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四侧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痕部与所述第九折痕部的夹角、所述第五折痕部与所述第九折痕部的夹角、所述第四折痕部与所述第十折痕部的夹角、所述第八折痕部与所述第十折痕部的夹角,均为锐角;
所述第二折痕部与所述第九折痕部的夹角、所述第六折痕部与第九折痕部的夹角、所述第三折痕部与所述第十折痕部的夹角、所述第七折痕部与所述第十折痕部的夹角,均为钝角。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痕部、所述第二折痕部、所述第九折痕部以及所述第十一折痕部的端部均交汇于第一交点,所述第三折痕部、所述第四折痕部、所述第十折痕部以及第十一折痕部的端部均交汇于第二交点,所述第五折痕部、所述第六折痕部、所述第九折痕部以及所述第十二折痕部的端部均交汇于第三交点,所述第七折痕部、第八折痕部、所述第十折痕部以及所述第十二折痕部的端部均交汇于第四交点。
10.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置移动终端的壳体以及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支架,所述折叠支架通过所述固定板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的背面,所述折叠支架可展平并贴附于所述壳体的背面,或者翻转弯折形成支撑所述壳体的立体支撑结构。
CN202122943374.5U 2021-11-26 2021-11-26 折叠支架和移动终端保护壳 Active CN216490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43374.5U CN216490606U (zh) 2021-11-26 2021-11-26 折叠支架和移动终端保护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43374.5U CN216490606U (zh) 2021-11-26 2021-11-26 折叠支架和移动终端保护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90606U true CN216490606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00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43374.5U Active CN216490606U (zh) 2021-11-26 2021-11-26 折叠支架和移动终端保护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906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71912C (en) Flexible screen extension structure, flexible screen assembly, and terminal
JP2012125580A (ja) 多機能保護ケース
CN216490606U (zh) 折叠支架和移动终端保护壳
CN210270670U (zh) 一种滑动式双屏扩展显示终端
CN205942101U (zh) 一种虚拟成像眼镜
CN106453837A (zh) 一种全息投影手机壳
KR20130007270U (ko) 휴대기기용 보호케이스
CN210747731U (zh) 一种便携式电脑收纳装置
CN205123341U (zh) 附带手机支架的多功能卡扣式移动电源
CN211152002U (zh) 一种磁性手机支撑架
CN211853396U (zh) 叠板式移动设备支撑架
CN202600564U (zh) 具有多重折线组可多角度支撑平板式电子装置的封套
CN210181510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2632166U (zh) 电子设备保护套
KR20170044961A (ko) 휴대용 모니터
CN219958129U (zh) 平板壳
CN219627401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219801924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219499003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209710171U (zh) 一种带支架组件的手机壳
CN215818758U (zh) 一种具有拼接结构的电源板
CN217360655U (zh) 一种能够折叠隐藏的平板显示装置
CN211656189U (zh) 一种便携手机支架
CN212516189U (zh) 多功能学习机
CN219063006U (zh) 一种折叠式支撑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