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54461U - 一种杯盖及饮用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杯盖及饮用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54461U
CN216454461U CN202122751353.3U CN202122751353U CN216454461U CN 216454461 U CN216454461 U CN 216454461U CN 202122751353 U CN202122751353 U CN 202122751353U CN 216454461 U CN216454461 U CN 2164544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cup
drinking
cover
suction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5135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晓洪
曾学仁
徐庆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Baobeile Baby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Baobeile Baby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Baobeile Baby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Baobeile Baby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5135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544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544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544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杯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杯盖及饮用杯,杯盖包括上盖和下盖;下盖上设置有直饮装置、吸嘴装置和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直饮装置包括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与第一通孔连通,第一管道的上端作为直饮口;第一管道的内壁一侧设置有用于连接吸管的第三管道,直饮装置包括第二管道和连接件,第二管道连接在连接件的一侧,连接件的另一侧转动连接在第一管道的外壁,第二管道的端部作为吸嘴口;直饮状态时,连接件转动至第一管道的一侧,第二管道与第三管道分离;吸嘴饮用状态时,连接件转动至第一管道的上端,第二管道与第三管道连通。本实用新型在下盖上集成设置直饮装置和吸嘴装置,可自由切换直饮口和吸嘴口,占用空间较小,且避免漏水。

Description

一种杯盖及饮用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杯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杯盖及饮用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水杯产品的饮水方式包括直饮方式和通过吸嘴饮水两种方式,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但是,一般直饮杯和吸嘴饮杯是独立分开的,一个吸嘴配一个第三管道,造成使用不便;因此,随着水杯功能的完善及多样化,直饮和吸嘴两用杯越来越受欢迎。两用杯使用户可以在直饮方式和吸嘴饮水方式之间自由切换,满足使用需求。但是,现有的直饮和吸嘴两用杯,直饮口和吸嘴分别分布于杯盖的两侧,直饮口和吸嘴独立设置,占用杯盖空间,且容易导致漏水。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杯盖及饮用杯,以解决现有的直饮和吸嘴两用杯,直饮口和吸嘴分别分布于杯盖的两侧,直饮口和吸嘴独立设置,占用杯盖空间,且容易导致漏水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杯盖,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的一侧与所述下盖铰接连接,所述上盖的另一侧与所述下盖扣合连接;
所述下盖上设置有直饮装置、吸嘴装置和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直饮装置包括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沿所述第一通孔轴向向上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管道的上端作为直饮口;所述第一管道的内壁一侧设置有用于连接吸管的第三管道,第三管道的中心轴线与第一管道的中心轴线平行布置,所述直饮装置包括第二管道和连接件,所述第二管道连接在所述连接件的一侧,所述连接件的另一侧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管道的外壁,所述第二管道的端部作为吸嘴口;
直饮状态时,所述连接件转动至所述第一管道的一侧,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三管道分离;吸嘴饮用状态时,所述连接件转动至所述第一管道的上端,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三管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水平部、第一竖直部和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二管道设置在所述水平部的一侧,所述水平部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一竖直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相对间隔设置在所述水平部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竖直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管道的两侧。
优选地,吸嘴饮用状态时,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三管道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优选地,所述上盖的底部与所述第一管道的上端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封水塞,以盖合在所述直饮口上。
优选地,所述杯盖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转动连接在所述下盖的外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饮用杯,包括杯体和杯盖,所述杯体的顶部开口,所述杯盖盖合在所述杯体的开口上,所述杯盖为如上所述的杯盖,第三管道的端部连接有吸管,所述吸管向下延伸至所述杯体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杯体的顶部设置有挂圈,所述挂圈套设在所述开口的外周侧,所述挂圈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挂环。
优选地,所述下盖的底部与所述开口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道的下部设置有过滤网。
优选地,所述杯体的直径自顶部向底部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杯盖及饮用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杯盖通过在下盖上集成设置直饮装置和吸嘴装置,且将直饮装置和吸嘴装置设置在下盖的同一位置,通过吸嘴装置相对于直饮装置的转动,切换直饮口和吸嘴口,实现对直饮饮水方式和吸嘴饮水方式的自由切换,占用空间较小;同时,在吸嘴饮水状态下,由于吸嘴装置直接覆盖在直饮装置上,避免了自直饮口漏水;在直饮状态下,由于吸嘴装置位于直饮装置的一侧,避免了自吸嘴口漏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杯盖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杯盖的关闭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杯盖的卡扣结构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杯盖的上盖半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杯盖的上盖全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杯盖的吸嘴装置的状态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杯盖的吸嘴装置的状态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杯盖的吸嘴装置的状态示意图三;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饮用杯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饮用杯的关闭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饮用杯的直饮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饮用杯的吸嘴饮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00、杯盖;110、上盖;111、封水塞;120、下盖;121、转轴针;130、直饮装置;131、第一管道;132、第三管道;140、吸嘴装置;141、第二管道;142、连接件;150、提手;160、卡扣结构;161、按键;162、锁扣;163、按键针;
200、杯体;201、开口;210、吸管;220、挂圈;221、挂环;230、密封圈;240、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杯盖100,包括上盖110和下盖120,所述上盖110的一侧与所述下盖120铰接连接,所述上盖110的另一侧与所述下盖120扣合连接,上盖110可采用透明材质制作;
所述下盖120上设置有直饮装置130、吸嘴装置140和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直饮装置130包括第一管道131,所述第一管道131沿所述第一通孔轴向向上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一管道131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管道131的上端作为直饮口,饮用液体(例如,水、牛奶、饮料等)自第一通孔进入第一管道131中;所述第一管道131的内壁一侧设置有用于连接吸管210的第三管道132,第三管道132的中心轴线与第一管道131的中心轴线平行布置,所述直饮装置130包括第二管道141和连接件142,所述第二管道141连接在所述连接件142的一侧,所述连接件142的另一侧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管道131的外壁,所述第二管道141的端部作为吸嘴口;
直饮状态时,所述连接件142转动至所述第一管道131的一侧,所述第二管道141与所述第三管道132分离,液体(例如,水、牛奶、饮料等)自第一通孔进入第一管道131中,经直饮口流出,实现直饮饮用方式;以下以液体为水为例进行说明,吸嘴饮用状态时,所述连接件142转动至所述第一管道131的上端,覆盖在直饮口上,所述第二管道141与所述第三管道132连通,水可依次通过吸管210、第三管道132进入第二管道141中,经吸嘴口流出,实现吸嘴饮用方式。
通过在下盖120上集成设置直饮装置130和吸嘴装置140,且将直饮装置130和吸嘴装置140设置在下盖120的同一位置,通过吸嘴装置140相对于直饮装置130的转动,切换直饮口和吸嘴口,实现对直饮饮水方式和吸嘴饮水方式的自由切换,占用空间较小;同时,在吸嘴饮水状态下,由于吸嘴装置140直接覆盖在直饮装置130上,避免了自直饮口漏水;在直饮状态下,由于吸嘴装置140位于直饮装置130的一侧,避免了自吸嘴口漏水。
本实施例中,下盖120的一侧设置有套筒,套筒内转动安装有转轴针121,上盖110的一侧开设有凹槽,套筒安装在凹槽内,转轴针12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凹槽的两侧,通过转轴针121在套筒内的转动实现上盖110相对于下盖120的转动。下盖120的另一侧设置有卡扣结构160,通过卡扣结构160实现上盖110与下盖120的扣合连接。卡扣结构160包括锁扣162、按键161和按键针163,下盖120的侧边左右间隔设置有两个凸起块,按键针163水平布置,按键针163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凸起块中,且端部分别凸出于凸起块的外侧,按键161的中部设置有供按键针163穿过的通孔,按键161竖直安装在按键针163上,按键161的顶部向一侧延伸设置有延伸板;锁扣162呈U形,锁扣16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按键针163的两端,且锁扣162的两端分别位于对应的凸起块的外侧;上盖110的侧壁与卡扣结构160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挡止块,挡止块上设置有容纳锁扣162的卡槽,锁扣162可卡在挡止块上;且上盖110与按键161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挡止板,按键161的顶部的延伸板可卡在挡止板上。当上盖110与下盖120盖合锁紧时,延伸板卡在挡止板上,锁扣162卡在挡止块上。当需要打开上盖110时,将锁扣162转动至按键161的下方,使得锁扣162自挡止块上解锁;按动按键161,按键161相对于按键针163转动,按键161的顶部的延伸板向外侧转动,解锁延伸板和挡止板的卡合,使得上盖110可相对于下盖120转动打开;当需要关闭上盖110时,将上盖110盖合在下盖120上时,按动按键161,按键161相对于按键针163转动,按键161的顶部的延伸板向外侧转动,避免按键161顶部的延伸板阻挡上盖110的盖合,使得上盖110可盖合在下盖120上,松开按键161,按键161的顶部的延伸板向内侧转动,使得延伸板卡在挡止板上,锁定上盖110与下盖120,将锁扣162转动至按键161的上方,使得锁扣162卡在挡止块上,进一步加固上盖110与下盖120的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吸嘴装置140和直饮装置130均设置在下盖120的上表面,上盖110盖合连接在下盖120上,所以,上盖11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容纳吸嘴装置140和直饮装置130的容纳槽,避免上盖110对吸嘴装置140和直饮装置130造成挤压。
本实施例中,第三管道132位于第二管道141的内部,第三管道132的中心轴线与第二管道141的中心轴线平行布置。第三管道132位于靠近上盖110铰接点的一侧,使得第一管道131和第三管道132之间的空隙更加靠近上盖110开口201的一侧,便于使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142呈U形,包括水平部、第一竖直部和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二管道141设置在所述水平部的一侧,所述水平部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管道141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一竖直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相对间隔设置在所述水平部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竖直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管道131的两侧。水平部可覆盖在直饮口上,且当水平部覆盖在直饮口上时,第二通孔与第三管道132连通,从而使得第二管道141与第三管道132连通。第一管道131的外壁可设置凸起,作为转轴,第一竖直部和第二竖直部远离水平部的一端均设置有与凸起匹配的安装孔,第一竖直部和第二竖直部的安装孔分别装配在凸起上,使得第一竖直部和第二竖直部相对于对应的凸起可转动。
进一步地,水平部与直饮口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硅胶垫,以便于对直饮口进行密封,避免自直饮口漏水。
为了便于自吸嘴口饮水,第二管道141采用硅胶材质制作。吸嘴饮用状态时,所述第二管道141与所述第三管道13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使得第二管道141相对于第三管道132倾斜布置,便于水流自第三管道132流入第二管道141,经吸嘴口流出。
本实施例中,直饮装置130设置在靠近卡扣结构160的一侧,一方面便于通过直饮口饮水,另一方面便于在直饮装置130的一侧预留容纳吸嘴装置140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110的底部与所述第一管道131的上端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封水塞111,以盖合在所述直饮口上,便于在杯盖100关闭状态下对直饮口进行封闭,进一步避免漏水。
本实施例中,所述杯盖100还包括提手150,所述提手150转动连接在所述下盖120的外壁,便于对杯盖100的携带。提手150呈倒U形布置,U形的水平部分设置在上盖110的上方,U形的两侧竖直部分分别转动连接在下盖120的外壁。进一步地,提手150的上表面可设置PU层,以便于在PU层上印刷图案。
如图9-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饮用杯,包括杯体200和杯盖100,所述杯体200的顶部开口201,所述杯盖100盖合在所述杯体200的开口201上,所述杯盖100为如上所述的杯盖100,第三管道132的端部连接有吸管210,所述吸管210向下延伸至所述杯体200的底部。
通过如上所述的杯盖100使得饮用杯具有两种功能,可以分别通过直饮方式和吸嘴饮用方式饮水,更加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杯体200的顶部设置有挂圈220,挂圈220呈环状,所述挂圈220套设在所述开口201的外周侧,所述挂圈220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挂环221,挂环221上可用于穿设绳带,便于饮用杯的携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盖120的底部与所述开口20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30,加强杯盖100与杯体200之间的密封性,避免自杯盖100与杯体200的连接处漏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131的下部设置有过滤网240,以便于饮用具有固体的饮品,例如茶水。
本实施例中,所述杯体200的直径自顶部向底部逐渐增大,既可以增大容纳量,又可以显得小巧,更加美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饮用杯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杯盖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下面结合图10-图11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饮用杯的具体工作过程。
如图10所示,饮用杯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杯盖100盖合在杯体200上,上盖110盖合在下盖120上,并通过卡扣结构160锁紧固定。
如图11所示,直饮状态使用时,将锁扣162下拉至按键161的下方,按动按键161,解锁上盖110和下盖120,打开上盖110,通过直饮口饮水。杯体200内的水直接进入第一管道131中,经直饮口流出。此时,吸嘴装置140位于第一管道131的一侧,第二管道141与第三管道132处于分离状态,吸嘴装置140不工作。
如图12所示,吸嘴饮用状态时,转动连接件142,使得吸嘴装置140覆盖于直饮口上。杯体200内的水依次经吸管210、第三管道132进入第二管道141中,经吸嘴口流出。关闭杯盖100时,首先转动连接件142,将吸嘴装置140转动至第一管道131的一侧,之后再盖合上盖110,利用卡扣结构160锁紧上盖110和下盖120。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杯盖,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的一侧与所述下盖铰接连接,所述上盖的另一侧与所述下盖扣合连接;
所述下盖上设置有直饮装置、吸嘴装置和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直饮装置包括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沿所述第一通孔轴向向上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管道的上端作为直饮口;所述第一管道的内壁一侧设置有用于连接吸管的第三管道,第三管道的中心轴线与第一管道的中心轴线平行布置,所述直饮装置包括第二管道和连接件,所述第二管道连接在所述连接件的一侧,所述连接件的另一侧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管道的外壁,所述第二管道的端部作为吸嘴口;
直饮状态时,所述连接件转动至所述第一管道的一侧,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三管道分离;吸嘴饮用状态时,所述连接件转动至所述第一管道的上端,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三管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水平部、第一竖直部和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二管道设置在所述水平部的一侧,所述水平部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一竖直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相对间隔设置在所述水平部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竖直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管道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吸嘴饮用状态时,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三管道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底部与所述第一管道的上端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封水塞,以盖合在所述直饮口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转动连接在所述下盖的外壁。
6.一种饮用杯,其特征在于,包括杯体和杯盖,所述杯体的顶部开口,所述杯盖盖合在所述杯体的开口上,所述杯盖为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杯盖,第三管道的端部连接有吸管,所述吸管向下延伸至所述杯体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饮用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的顶部设置有挂圈,所述挂圈套设在所述开口的外周侧,所述挂圈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挂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饮用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的底部与所述开口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饮用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的下部设置有过滤网。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饮用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的直径自顶部向底部逐渐增大。
CN202122751353.3U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杯盖及饮用杯 Active CN2164544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51353.3U CN216454461U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杯盖及饮用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51353.3U CN216454461U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杯盖及饮用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54461U true CN216454461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51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51353.3U Active CN216454461U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杯盖及饮用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544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13289A (zh) 双吸嘴杯盖及水杯
CN214855852U (zh) 双饮口牛奶杯
CN216454461U (zh) 一种杯盖及饮用杯
CN216569442U (zh) 双饮杯盖及水杯
CN216932655U (zh) 单盖式双饮杯盖及杯
CN213155250U (zh) 一种杯盖和咖啡杯
KR102611594B1 (ko) 컵 두껑 및 한손 조작 컵
CN216060085U (zh) 啤酒杯
CN218500426U (zh) 一种双口水杯杯盖
CN215993563U (zh) 双饮杯盖
CN218869959U (zh) 一种卡扣飞轮杯
CN217309784U (zh) 杯盖及水杯
CN215959288U (zh) 一种具有双饮口的杯盖
CN219147278U (zh) 一种便于活动盖收纳的杯盖
CN218484273U (zh) 一种杯盖及水杯
CN216293695U (zh) 多功能磁吸双饮杯盖及杯
CN214905726U (zh) 一种便携亲子双饮杯
CN216494704U (zh) 内喷陶瓷咖啡杯
CN214072809U (zh) 一种双饮型水杯
CN217390400U (zh) 一种饮吸两用的饮料容器
CN216984426U (zh) 翻盖咖啡杯
CN218791683U (zh) 一种多功能杯盖及保温杯
CN220832592U (zh) 旋盖式双饮杯盖及杯
CN215838262U (zh) 一种双饮杯
CN217659135U (zh) 上下双饮口杯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