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45896U - 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 - Google Patents

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45896U
CN216445896U CN202122738863.7U CN202122738863U CN216445896U CN 216445896 U CN216445896 U CN 216445896U CN 202122738863 U CN202122738863 U CN 202122738863U CN 216445896 U CN216445896 U CN 2164458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lood
hydraulic engineering
dykes
partition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3886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莹
张健
匡丽
刘涛
马志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Kuangyo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Kuangyo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Kuangyo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Kuangyo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3886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458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458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458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抗渗防洪堤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其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包括堤坝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堤坝本体顶部的阻洪墙,所述阻洪墙沿所述堤坝本体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溢洪道,与所述溢洪道相邻的部分阻洪墙作为隔墙,各所述隔墙上设置有吸水抽件,各所述隔墙靠近所述堤坝本体背水面一侧开设有开口,所述吸水抽件密封插设于所述开口中,所述吸水抽件包括吸水盒以及活性炭包,所述吸水盒滑动设置于所述开口中,插入所述开口内的所述吸水盒盒壁上均开设有渗水孔,所述活性炭包设置于所述吸水盒内。本申请具有提升防洪坝稳定性的效果。

Description

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抗渗防洪堤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
背景技术
在雨季雨水较多的情况下,往往容易造成江水的泛滥,使得主干水流较多流向支流,由于支流的防洪堤抗洪能力低,导致无法快速排走水流,所以现在人们往往会在防洪堤上设计防渗防洪结构,以提高防洪堤的抗洪能力。
申请号为202021618886.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水利用抗渗防洪堤,包括堤坝,所述堤坝的顶端设置有固定座,且固定座的内壁一端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设置有防洪板,且防洪板设置有泄洪口,所述防洪板的外壁位于泄洪口的上方设置有转动杆,且转动杆的外壁设置有第一挡板。当上游洪水爆发时,河流内水位上涨,会蔓延到防洪板处,因洪水对第一挡板有挤压的力,所以第一挡板可以将洪水与泄洪口隔绝,对河流内的洪水进行阻挡,当城市内部爆发洪水,而上游并未出现洪流时,河流内的水位比较低,这时城市内的洪水则会挤压第一挡板,第一挡板则会通过转动杆的转动与泄洪口有一定的距离,这时城市内的洪流则可以通过泄洪口流入河流中,若城市洪流比较大,则可以将防洪板从固定座上滑动取出。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洪流较大时流速较快,对泄洪口区域的堤坝本体冲击力较大,使得洪流渗透进堤坝本体的速度加快,易导致堤坝本体浸润线较高,影响坝体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防洪坝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包括堤坝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堤坝本体顶部的阻洪墙,所述阻洪墙沿所述堤坝本体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溢洪道,与所述溢洪道相邻的部分阻洪墙作为隔墙,各所述隔墙上设置有吸水抽件,各所述隔墙靠近所述堤坝本体背水面一侧开设有开口,所述吸水抽件密封插设于所述开口中,所述吸水抽件包括吸水盒以及活性炭包,所述吸水盒滑动设置于所述开口中,插入所述开口内的所述吸水盒盒壁上均开设有渗水孔,所述活性炭包设置于所述吸水盒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爆发洪水时,堤坝本体水位升高,堤坝本体水位超过堤坝本体蓄水位以上后,洪流从溢洪道流向堤坝本体背水面,洪流对溢洪道区域的堤坝本体冲击较大,使得洪流渗透进溢洪道区域的速度加快,有洪流渗入隔墙中时,渗流透过渗水孔流入吸水盒中,吸水盒中的活性炭吸收渗透水,减少渗透水向堤坝本体内部继续渗透;当洪水退去时,还可将吸水抽件从溢洪道两侧的隔墙上抽出,对活性炭包进行风干处理后,再将吸水抽检插入溢洪道两侧的隔墙中继续使用,吸水抽件有助于吸收渗流,降低堤坝本体浸润线,提升防洪堤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堤坝本体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一沥青混凝土层、干燥层、褥垫层以及第二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高度高于所述堤坝本体正常蓄水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洪流渗透过第一沥青混凝土层沿堤坝本体高度方向向下渗透时,褥垫层对渗透水进行吸收并阻隔,干燥层对未被褥垫层吸收的渗透水进行再次吸收,通过褥垫层与干燥层的相互配合,可吸收大部分堤坝本体受洪流冲击渗透进入的水,可减少洪流渗入堤坝本体内的面积,进而降低坝体浸润线,提升了堤坝本体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堤坝本体迎水面与背水面均设置有加固防渗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加强了堤坝本体的抗渗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与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沿所述堤坝本体高度方向设置,且所述支撑柱贯穿所述干燥层和褥垫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柱加强了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与第二沥青混凝土层的连接稳固性,进而提升了堤坝本体的稳固性。
可选的,所述干燥层包括防渗土工膜层以及竹炭层,所述渗土工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与所述褥垫层之间,所述竹炭层设置于所述防渗土工膜层与所述褥垫层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竹炭具有较好的吸水能力,并当洪流退去后,竹炭内的水分可自然挥发再次利用,防渗土工膜层可阻隔渗流透过竹炭层继续向下渗透,有助于竹炭层更好的吸收水分。
可选的,所述堤坝本体背水面一侧对应所述干燥层设置有若干通风机构,所述通风机构包括通风管以及与所述通风管相适配的端盖,所述通风管设置于所述加固防渗层上,且与所述干燥层相通,所述端盖可拆卸设置于所述通风管管口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位在堤坝本体蓄水位以下时,工作人员可打开端盖,有助于提升干燥层内吸收的渗流风干消散的速度。
可选的,所述干燥层内开设有若干U型槽,各所述U型槽开口朝向对应的通风管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U型槽的设置有助于进入竹炭层内的空气在竹炭层内回流,加大了竹炭层与风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升了干燥层内吸收的渗流风干消散的速度。
可选的,所述溢洪道内设置有升降闸机构,所述升降闸机构包括安装板、闸门以及液压启闭机,所述安装板设置于两所述相邻的隔墙之间,所述闸门滑动设置于两所述相邻的隔墙,且所述闸门与所述溢洪道相适配,所述液压启闭机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液压启闭机的活塞体与所述闸门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洪流高度到达溢洪道时,工作人员可操控液压启闭机对闸门进行升降,便于控制防洪坝排洪量。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隔墙上的吸水组件对渗入隔墙的渗流进行吸收,减少堤坝本体内渗透水的水量,有助于降低堤坝本体浸润线,提升防洪堤的稳定性;
2.褥垫层的设置对渗透水进行吸收并阻隔,干燥层的设置对未被褥垫层吸收的渗透水进行再次吸收,通过褥垫层与干燥层的相互配合,可吸收大部分堤坝本体受洪流冲击渗透进入的水,可减少洪流渗入堤坝本体内的面积,进而降低坝体浸润线,提升了堤坝本体的稳定性;
3.干燥层中的竹炭具有较好的吸水能力,并当洪流退去后,竹炭内的水分可自然挥发再次利用,防渗土工膜层可阻隔渗流透过竹炭层继续向下渗透,有助于竹炭层更好的吸收水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堤坝本体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堤坝本体;11、第一沥青混凝土层;12、干燥层;121、防渗土工膜层;122、竹炭层;123、U型槽;13、褥垫层;14、第二沥青混凝土层;15、加固防渗层;16、支撑柱;2、阻洪墙;21、溢洪道;22、隔墙;23、吸水抽件;231、吸水盒;232、活性炭包;233、滑动条;234、渗水孔;24、开口;3、升降闸机构;31、安装板;32、闸门;33、液压启闭机;4、通风机构;41、通风管;42、端盖;43、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参照图1,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包括堤坝本体1以及设置于堤坝本体1顶部的阻洪墙2,阻洪墙2沿堤坝本体1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四个溢洪道21,与溢洪道21相邻的部分阻洪墙2作为隔墙22,每个隔墙22上均设置有吸水抽件23,溢洪道21内设置有升降闸机构3。
参照图2,堤坝本体1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一沥青混凝土层11、干燥层12、褥垫层13以及第二沥青混凝土层14,第一沥青混凝土层11与第二沥青混凝土层14之间插设有若干支撑柱16,支撑柱16沿堤坝本体1高度方向设置,且支撑柱16贯穿干燥层12和褥垫层13,支撑柱16用于加固干燥层12与褥垫层13构成的抗渗区。第一沥青混凝土层11由沥青混凝土填筑组成,第一沥青混凝土层11的高度高于堤坝本体1正常蓄水高度;干燥层12包括防渗土工膜层121以及竹炭层122,防渗土工膜贴设在第一沥青混凝土层11顶部,在本实施例中竹炭层122采用竹炭填筑制成,且位于防渗土工膜层121顶部;在本实施例中褥垫层13采用级配砂石填筑制成,级配砂石填筑在竹炭层122顶部;褥垫层13顶部填筑有沥青混凝土构成的第二沥青混凝土层14。进一步的,为了增强堤坝本体1的抗渗性,堤坝本体1迎水面与背水面均浇筑有混凝土构成的加固防渗层15。
参照图2,堤坝本体1背水面一侧对应干燥层12设置有若干通风机构4,通风机构4沿堤坝本体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通风机构4包括通风管41以及与通风管41相适配的端盖42,在本实施例中通风管41采用钢管,通风管41预埋在堤坝本体1背水面的加固防渗层15上,且通风管41远离堤坝本体1背水面一端与干燥层12相抵接,端盖42卡接在通风管41管口处,端盖42与通风管41之间粘接有密封圈43。干燥层12内开设有若干U型槽123,U型槽123开口24朝向对应的通风管41设置。
参照图1,隔墙22靠近堤坝本体1背水面一侧开设有开口24,吸水抽件23密封插设于开口24中,吸水抽件23包括吸水盒231以及放置在吸水盒231内的活性炭包232,吸水盒231插入开口24内的盒壁上均开设有渗水孔234,开口24内壁焊接有沿堤坝本体1宽度方向向隔墙22内延伸的滑槽,吸水盒231两侧焊接有滑动条233,滑动条233对应卡接在滑槽中,且能够沿滑槽的长度方向移动。
参照图1,升降闸机构3包括安装板31、闸门32以及液压启闭机33,安装板31预埋在两相邻隔墙22之间,闸门32滑动嵌设在溢洪道21两侧的隔墙22内壁上,液压启闭机33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板31上,液压启闭机33的活塞体与闸门32焊接。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洪流冲击阻洪墙2渗透进入堤坝本体1时,阻洪墙2内的渗流透过渗水孔234被活性炭包232吸收,渗入堤坝本体1内的渗流流到褥垫层13时,级配砂石可吸收渗流水,未被级配砂石吸收的渗流流向竹炭层122,竹炭对渗流进一步吸收,防渗土工膜层121阻隔渗流继续向下渗透,进而减少洪流渗透的面积,降低堤坝本体1的浸润线,提升堤坝的稳定性。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包括堤坝本体(1)以及设置于所述堤坝本体(1)顶部的阻洪墙(2),所述阻洪墙(2)沿所述堤坝本体(1)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溢洪道(21),与所述溢洪道(21)相邻的部分阻洪墙(2)作为隔墙(22),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隔墙(22)上设置有吸水抽件(23),各所述隔墙(22)靠近所述堤坝本体(1)背水面一侧开设有开口(24),所述吸水抽件(23)密封插设于所述开口(24)中,所述吸水抽件(23)包括吸水盒(231)以及活性炭包(232),所述吸水盒(231)滑动设置于所述开口(24)中,插入所述开口(24)内的所述吸水盒(231)盒壁上均开设有渗水孔(234),所述活性炭包(232)设置于所述吸水盒(23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堤坝本体(1)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一沥青混凝土层(11)、干燥层(12)、褥垫层(13)以及第二沥青混凝土层(14),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14)高度高于所述堤坝本体(1)正常蓄水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堤坝本体(1)迎水面与背水面上均设置有加固防渗层(1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11)与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14)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柱(16),所述支撑柱(16)沿所述堤坝本体(1)高度方向设置,且所述支撑柱(16)贯穿所述干燥层(12)和褥垫层(1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层(12)包括防渗土工膜层(121)以及竹炭层(122),所述防渗土工膜层(121)设置于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11)与所述褥垫层(13)之间,所述竹炭层(122)设置于所述防渗土工膜层(121)与所述褥垫层(1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堤坝本体(1)背水面一侧对应所述干燥层(12)设置有若干通风机构(4),所述通风机构(4)包括通风管(41)以及与所述通风管(41)相适配的端盖(42),所述通风管(41)设置于所述加固防渗层(15)上,且与所述干燥层(12)相通,所述端盖(42)可拆卸设置于所述通风管(41)管口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层(12)内开设有若干U型槽(123),各所述U型槽(123)开口(24)朝向对应的通风管(41)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洪道(21)内设置有升降闸机构(3),所述升降闸机构(3)包括安装板(31)、闸门(32)以及液压启闭机(33),所述安装板(31)设置于两所述相邻的隔墙(22)之间,所述闸门(32)滑动设置于两所述相邻的隔墙(22),且所述闸门(32)与所述溢洪道(21)相适配,所述液压启闭机(33)设置于所述安装板(31)上,所述液压启闭机(33)的活塞体与所述闸门(32)固定连接。
CN202122738863.7U 2021-11-10 2021-11-10 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 Active CN2164458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38863.7U CN216445896U (zh) 2021-11-10 2021-11-10 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38863.7U CN216445896U (zh) 2021-11-10 2021-11-10 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45896U true CN216445896U (zh) 2022-05-06

Family

ID=81351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38863.7U Active CN216445896U (zh) 2021-11-10 2021-11-10 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4589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49028A (zh) * 2022-12-23 2023-04-11 温州垠星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水利工程用防洪堤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49028A (zh) * 2022-12-23 2023-04-11 温州垠星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水利工程用防洪堤
CN115949028B (zh) * 2022-12-23 2023-08-29 温州垠星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水利工程用防洪堤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445896U (zh) 水利工程抗渗防洪堤结构
CN204703179U (zh) 一种复合土工膜斜墙围堰
CN215053140U (zh) 一种钢筋笼降水井
CN207211068U (zh) 一种用于加固江河堤坝的构筑物
CN109958139A (zh) 一种磷石膏堆场调节水池库顶排水结构
CN215562342U (zh) 一种水利防护高强度堤防
CN211472400U (zh) 一种堤坝挡渣结构
CN213709417U (zh) 一种水利均质土坝的坝体排水结构
CN215053297U (zh) 一种垃圾填埋场封场防渗层
CN210887095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防洪堤
CN111608246B (zh) 一种垃圾填埋场雨污分流装置
CN210127480U (zh) 一种透水护坡结构
CN112982318A (zh) 一种底部排渗与排洪设施相结合的系统
CN219157756U (zh) 一种稳固性能好的挡土墙
CN206888003U (zh) 一种仰斜式路堑墙
CN215518632U (zh) 自然排放雨水的填埋场坝体结构
CN217758932U (zh) 地下室防渗透墙体
CN110924381A (zh) 一种岩土工程边坡的防渗水结构
CN213476521U (zh)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路基结构
CN218466560U (zh) 浸水路堤边坡抗渗防护结构
CN219671227U (zh) 一种抗渗透的防洪堤
CN219951896U (zh) 一种软土地基密封排水结构
CN218373927U (zh) 以包裹赤泥为路基填料的填方路基边坡一体化防护结构
CN220746752U (zh) 一种组合式防洪箱
CN220927696U (zh) 一种防土石崩塌的防洪堤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