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11721U - 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11721U
CN216411721U CN202123210946.5U CN202123210946U CN216411721U CN 216411721 U CN216411721 U CN 216411721U CN 202123210946 U CN202123210946 U CN 202123210946U CN 216411721 U CN216411721 U CN 2164117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facing
imaging
object side
image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1094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彬
闻人建科
戴付建
赵烈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1094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117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117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117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二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三透镜,第三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四透镜,第四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五透镜,第五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4、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之间满足:1.5<f1234/BFL<2.0。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镜头存在小型化与高像质不能兼顾的问题。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镜头的不断迭代,长焦镜头趋向于多元化,如2X/5X/10X等。但是2X到5X跨度比较大,对于一些消费者,会倾向于3X长焦镜头。受限于镜头的高度,3X镜头不易装配在移动终端上,使得镜头存在小型化与高像质不能同时满足。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镜头存在小型化与高像质不能兼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镜头存在小型化与高像质不能兼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沿成像镜头的物侧至成像镜头的像侧顺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二透镜,第二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三透镜,第三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四透镜,第四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五透镜,第五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4、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之间满足:1.5<f1234/BFL<2.0。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和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之间满足:0.6<(f2+f4)/f1<1.6。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之间满足:3.4<f5/f3<4.4。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2.6<(R2+R1)/(R2-R1)<4.0。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6之间满足:1.1<R3/R6<1.6。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9与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6.0<(R9+R10)/(R9-R10)<8.2。
进一步地,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满足:30°<FOV<45°。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f12、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2.2<f12/(CT1+CT2)<2.9。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与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之间满足:2.1<ET3/ET2<2.9。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与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ET5之间满足:0.8<T45/(ET4+ET5)<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沿成像镜头的物侧至成像镜头的像侧顺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二透镜,第二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三透镜,第三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四透镜,第四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五透镜,第五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其中,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f12、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2.2<f12/(CT1+CT2)<2.9。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和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之间满足:0.6<(f2+f4)/f1<1.6。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之间满足:3.4<f5/f3<4.4。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2.6<(R2+R1)/(R2-R1)<4.0。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6之间满足:1.1<R3/R6<1.6。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9与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6.0<(R9+R10)/(R9-R10)<8.2。
进一步地,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满足:30°<FOV<45°。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与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之间满足:2.1<ET3/ET2<2.9。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与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ET5之间满足:0.8<T45/(ET4+ET5)<1.5。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沿成像镜头的物侧至成像镜头的像侧顺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二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三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四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五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4、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之间满足:1.5<f1234/BFL<2.0。
通过将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都设置成正折射力的,有利于成像镜头对入射的光线进行汇聚,便于成像光线进入到后续的透镜中。而第三透镜设置成负折射力,有利于对成像镜头的色差的校正,同时第三透镜还可以抬高光线,减少渐晕,以使得更多的光线可以进入到成像镜头内,确保了成像镜头的成像功能。第四透镜为正折射力而第五透镜为负折射力的配合,可以收敛光线,减小像差。而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而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可以减小鬼像的风险。通过控制前四片透镜的合成焦距,可约束光线到最后一个透镜的入射高度,从而控制镜筒的高度,有利于镜筒小型化;通过控制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控制了成像镜头的伸缩长度,有利于匹配马达行程。优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4、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之间满足:1.6<f1234/BFL<1.9。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至图5分别示出了图1中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至图10分别示出了图6中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至图15分别示出了图11中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7至图20分别示出了图16中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2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五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2至图25分别示出了图21中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STO、光阑;E1、第一透镜;S1、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2、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E2、第二透镜;S3、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4、第二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E3、第三透镜;S5、第三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6、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E4、第四透镜;S7、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8、第四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E5、第五透镜;S9、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10、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E6、滤波片;S11、滤波片的物侧面;S12、滤波片的像侧面;S13、成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实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形状且未界定该凸形状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形状;若透镜表面为凹形状且未界定该凹形状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形状。每个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成为该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每个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称为该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在近轴区域的面形的判断可依据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以R值,(R指近轴区域的曲率半径,通常指光学软件中的透镜数据库(lens data)上的R值)正负判断凹凸。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凸形状,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凹形状;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凹形状,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凸形状。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镜头存在小型化与高像质不能兼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25所示,沿成像镜头的物侧至成像镜头的像侧顺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二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三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四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五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4、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之间满足:1.5<f1234/BFL<2.0。
通过将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都设置成正折射力的,有利于成像镜头对入射的光线进行汇聚,便于成像光线进入到后续的透镜中。而第三透镜设置成负折射力,有利于对成像镜头的色差的校正,同时第三透镜还可以抬高光线,减少渐晕,以使得更多的光线可以进入到成像镜头内,确保了成像镜头的成像功能。第四透镜为正折射力而第五透镜为负折射力的配合,可以收敛光线,减小像差。而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而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可以减小鬼像的风险。通过控制前四片透镜的合成焦距,可约束光线到最后一个透镜的入射高度,从而控制镜筒的高度,有利于镜筒小型化;通过控制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控制了成像镜头的伸缩长度,有利于匹配马达行程。
优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4、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之间满足:1.6<f1234/BFL<1.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和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之间满足:0.6<(f2+f4)/f1<1.6。合理控制成像镜头的焦距,可控制成像镜头的折射力分配,一方面有利于成像镜头的像差校正;另一方面可控制不同位置的透镜的形状,从而有利于成像镜头的鬼像优化。优选地,0.7<(f2+f4)/f1<1.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之间满足:3.4<f5/f3<4.4。控制第三透镜和第五透镜这两片负透镜的焦距范围,可控制光线的走向,有利于光学成像镜头更好的和芯片匹配。优选地,3.5<f5/f3<4.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2.6<(R2+R1)/(R2-R1)<4.0。合理控制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和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一方面可以避免折射力太大,从而造成像差太大,后期不好校正;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折射力太小,从而导致透镜的会聚能力不够,以保证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优选地,2.7<(R2+R1)/(R2-R1)<3.9。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6之间满足:1.1<R3/R6<1.6。通过控制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和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可以保证这两个面弯曲方向一致,这样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可近似成一双胶合透镜,有利于成像镜头的色差校正。优选地,1.2<R3/R6<1.5。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9与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6.0<(R9+R10)/(R9-R10)<8.2。通过控制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和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可以避免芯片反射造成的芯片鬼像。同时,可适当控制光学成像镜头出射光线的方向,有利于成像镜头的CRA匹配。优选地,6.1<(R9+R10)/(R9-R10)<8.1。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满足:30°<FOV<45°。通过控制成像镜头的视场角,可以确保成像镜头的等效焦距,满足成像镜头长焦的概念,满足消费者拍摄远处物体的需求。优选地,33°<FOV<4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f12、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2.2<f12/(CT1+CT2)<2.9。上述条件式兼顾了成像镜头中透镜的焦距和透镜的厚度,一方面,保证了透镜的中心厚度,另一方面,确保透镜不能太弯曲,这两方面都有利于透镜的成型。优选地,2.3<f12/(CT1+CT2)<2.8。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与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之间满足:2.1<ET3/ET2<2.9。通过控制两个透镜的边缘厚度,一方面有利于透镜的成型;另一方面,两个透镜边后在一定范围内,考虑到光线的高度,有利于透镜的堆叠和排布。优选地,2.2<ET3/ET2<2.85。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与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ET5之间满足:0.8<T45/(ET4+ET5)<1.5。通过控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厚度以及空气间隔,一方面可避免两个透镜之间放厚隔圈,从而避免了厚隔圈导致的杂光;另一方面可保证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成型工艺和组立工艺,有利于成像镜头的信赖性。优选地,0.9<T45/(ET4+ET5)<1.4。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25所示,沿成像镜头的物侧至成像镜头的像侧顺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二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三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四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五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其中,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f12、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2.2<f12/(CT1+CT2)<2.9。
通过将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都设置成正折射力的,有利于成像镜头对入射的光线进行汇聚,便于成像光线进入到后续的透镜中。而第三透镜设置成负折射力,有利于对成像镜头的色差的校正,同时第三透镜还可以抬高光线,减少渐晕,以使得更多的光线可以进入到成像镜头内,确保了成像镜头的成像功能。第四透镜为正折射力而第五透镜为负折射力的配合,可以收敛光线,减小像差。而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而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可以减小鬼像的风险。上述条件式兼顾了成像镜头中透镜的焦距和透镜的厚度,一方面,保证了透镜的中心厚度,另一方面,确保透镜不能太弯曲,这两方面都有利于透镜的成型。
优选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f12、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2.3<f12/(CT1+CT2)<2.8。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和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之间满足:0.6<(f2+f4)/f1<1.6。合理控制成像镜头的焦距,可控制成像镜头的折射力分配,一方面有利于成像镜头的像差校正;另一方面可控制不同位置的透镜的形状,从而有利于成像镜头的鬼像优化。优选地,0.7<(f2+f4)/f1<1.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之间满足:3.4<f5/f3<4.4。控制第三透镜和第五透镜这两片负透镜的焦距范围,可控制光线的走向,有利于光学成像镜头更好的和芯片匹配。优选地,3.5<f5/f3<4.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2.6<(R2+R1)/(R2-R1)<4.0。合理控制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和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一方面可以避免折射力太大,从而造成像差太大,后期不好校正;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折射力太小,从而导致透镜的会聚能力不够,以保证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优选地,2.7<(R2+R1)/(R2-R1)<3.9。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6之间满足:1.1<R3/R6<1.6。通过控制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和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可以保证这两个面弯曲方向一致,这样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可近似成一双胶合透镜,有利于成像镜头的色差校正。优选地,1.2<R3/R6<1.5。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9与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6.0<(R9+R10)/(R9-R10)<8.2。通过控制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和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可以避免芯片反射造成的芯片鬼像。同时,可适当控制光学成像镜头出射光线的方向,有利于成像镜头的CRA匹配。优选地,6.1<(R9+R10)/(R9-R10)<8.1。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满足:30°<FOV<45°。通过控制成像镜头的视场角,可以确保成像镜头的等效焦距,满足成像镜头长焦的概念,满足消费者拍摄远处物体的需求。优选地,33°<FOV<4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与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之间满足:2.1<ET3/ET2<2.9。通过控制两个透镜的边缘厚度,一方面有利于透镜的成型;另一方面,两个透镜边后在一定范围内,考虑到光线的高度,有利于透镜的堆叠和排布。优选地,2.2<ET3/ET2<2.85。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与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ET5之间满足:0.8<T45/(ET4+ET5)<1.5。通过控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厚度以及空气间隔,一方面可避免两个透镜之间放厚隔圈,从而避免了厚隔圈导致的杂光;另一方面可保证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成型工艺和组立工艺,有利于成像镜头的信赖性。优选地,0.9<T45/(ET4+ET5)<1.4。
可选地,上述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波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在本申请中的成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透镜,例如上述的五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折射力、面形、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等,可有效增大成像镜头的孔径、降低镜头的敏感度并提高镜头的可加工性,使得成像镜头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
在本申请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
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五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五片透镜。如需要,该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的具体面型、参数的举例。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例子一至例子五中的任何一个例子均适用于本申请的所有实施例。
例子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一的成像镜头。图1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波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1为凸形状,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2为凹形状。第二透镜E2具正折射力,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3为凸形状,第二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4为凸形状。第三透镜E3具有负折射力,第三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5为凹形状,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6为凹形状。第四透镜E4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7为凸形状,第四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8为凸形状。第五透镜E5具有负折射力,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9为凸形状,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10为凹形状。滤波片E6具有滤波片的物侧面S11和滤波片的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在本例子中,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10.57mm,成像镜头的总长TTL为10.40mm以及像高ImgH为3.47mm。
表1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421552780000091
表1
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中的任意一个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和朝向像侧的表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Figure BDA0003421552780000092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例子一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0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
Figure BDA0003421552780000093
Figure BDA0003421552780000101
表2
图2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3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5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2至图5可知,例子一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例子二
如图6至图10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二的成像镜头。在本例子及以下例子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例子一相似的描述。图6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波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1为凸形状,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2为凹形状。第二透镜E2具正折射力,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3为凸形状,第二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4为凹形状。第三透镜E3具有负折射力,第三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5为凹形状,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6为凹形状。第四透镜E4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7为凸形状,第四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8为凸形状。第五透镜E5具有负折射力,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9为凸形状,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10为凹形状。滤波片E6具有滤波片的物侧面S11和滤波片的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在本例子中,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10.57mm,成像镜头的总长TTL为10.40mm以及像高ImgH为3.47mm。
表3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421552780000111
表3
表4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二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S1 -2.9231E-03 -2.1665E-03 9.4061E-04 -7.7604E-04 4.0330E-04 -1.1565E-04
S2 -4.2220E-03 -1.4417E-02 9.4149E-03 -2.4691E-03 2.6178E-04 2.7834E-05
S3 5.1789E-04 -1.4985E-02 9.4948E-03 -1.7734E-03 -1.5623E-05 -2.7166E-06
S4 1.2511E-02 -2.1278E-02 1.5807E-02 -4.7070E-03 -3.8833E-04 6.8620E-04
S5 -2.7805E-02 3.9923E-02 -2.6959E-02 1.3456E-02 -5.3270E-03 1.5669E-03
S6 -7.8017E-02 9.5066E-02 -8.7035E-02 7.1464E-02 -5.2268E-02 3.0551E-02
S7 -4.7791E-02 2.3330E-02 -5.2310E-03 -4.2310E-03 5.2704E-03 -2.8683E-03
S8 -3.1950E-02 1.6980E-02 -6.9440E-03 1.9169E-03 -3.1309E-04 3.6348E-05
S9 -1.3642E-01 1.6416E-02 1.5384E-02 -2.1666E-02 1.9255E-02 -1.3488E-02
S10 -1.3330E-01 3.2848E-02 2.1777E-03 -7.8289E-03 4.2724E-03 -1.2917E-03
面号 A16 A18 A20 A22 A24 A26
S1 1.9831E-05 -2.0907E-06 1.2661E-07 -3.3828E-09 0.0000E+00 0.0000E+00
S2 -1.3717E-05 2.0166E-06 -1.4245E-07 4.0948E-09 0.0000E+00 0.0000E+00
S3 3.2173E-05 -1.1672E-05 1.9015E-06 -1.5444E-07 5.0724E-09 0.0000E+00
S4 -2.0835E-04 3.0807E-05 -2.3116E-06 7.0394E-08 0.0000E+00 0.0000E+00
S5 -3.0898E-04 3.7223E-05 -2.4188E-06 6.3164E-08 0.0000E+00 0.0000E+00
S6 -1.2950E-02 3.7563E-03 -7.0193E-04 7.5859E-05 -3.5927E-06 0.0000E+00
S7 9.4380E-04 -1.9034E-04 2.1483E-05 -1.0315E-06 0.0000E+00 0.0000E+00
S8 -1.2216E-05 4.5924E-06 -8.6059E-07 6.2830E-08 0.0000E+00 0.0000E+00
S9 6.8725E-03 -2.3691E-03 5.1736E-04 -6.4339E-05 3.4643E-06 0.0000E+00
S10 2.3071E-04 -2.2107E-05 7.4607E-07 1.8425E-08 0.0000E+00 0.0000E+00
表4
图7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8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9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0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7至图10可知,例子二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例子三
如图11至图15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三的成像镜头。图11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波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1为凸形状,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2为凹形状。第二透镜E2具正折射力,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3为凸形状,第二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4为凹形状。第三透镜E3具有负折射力,第三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5为凹形状,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6为凹形状。第四透镜E4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7为凸形状,第四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8为凹形状。第五透镜E5具有负折射力,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9为凸形状,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10为凹形状。滤波片E6具有滤波片的物侧面S11和滤波片的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在本例子中,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10.57mm,成像镜头的总长TTL为10.40mm以及像高ImgH为3.47mm。
表5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421552780000121
Figure BDA0003421552780000131
表5
表6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三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S1 -3.1766E-03 -1.6348E-03 2.8756E-04 -3.6877E-04 2.6746E-04 -9.0145E-05
S2 -2.3295E-03 -1.9032E-02 1.2610E-02 -3.3781E-03 3.0452E-04 7.5306E-05
S3 2.1942E-03 -1.8141E-02 9.0797E-03 1.2143E-03 -2.4381E-03 1.0453E-03
S4 1.7293E-02 -3.1208E-02 2.4457E-02 -8.9547E-03 8.3640E-04 5.0195E-04
S5 -2.8829E-02 4.1760E-02 -2.8151E-02 1.4085E-02 -5.6688E-03 1.7139E-03
S6 -8.1771E-02 1.0435E-01 -9.4227E-02 7.3638E-02 -5.1134E-02 2.8771E-02
S7 -5.0203E-02 2.5933E-02 -7.0216E-03 -2.7668E-03 4.1028E-03 -2.2131E-03
S8 -3.5237E-02 1.9341E-02 -8.1459E-03 2.5125E-03 -6.4374E-04 1.9207E-04
S9 -1.3956E-01 1.9568E-02 1.1870E-02 -1.6992E-02 1.4461E-02 -1.0145E-02
S10 -1.3625E-01 3.5460E-02 9.2295E-04 -7.4222E-03 4.1586E-03 -1.2558E-03
面号 A16 A18 A20 A22 A24 A26
S1 1.7343E-05 -2.0374E-06 1.3768E-07 -4.0984E-09 0.0000E+00 0.0000E+00
S2 -2.9043E-05 4.2247E-06 -3.0151E-07 8.7155E-09 0.0000E+00 0.0000E+00
S3 -2.5232E-04 3.8468E-05 -3.6962E-06 2.0629E-07 -5.1645E-09 0.0000E+00
S4 -2.0392E-04 3.3758E-05 -2.7403E-06 8.9555E-08 0.0000E+00 0.0000E+00
S5 -3.5052E-04 4.4346E-05 -3.0903E-06 8.9791E-08 0.0000E+00 0.0000E+00
S6 -1.1865E-02 3.3660E-03 -6.1675E-04 6.5467E-05 -3.0497E-06 0.0000E+00
S7 7.0941E-04 -1.3970E-04 1.5484E-05 -7.3392E-07 0.0000E+00 0.0000E+00
S8 -6.0855E-05 1.3536E-05 -1.7082E-06 9.2392E-08 0.0000E+00 0.0000E+00
S9 5.3025E-03 -1.8771E-03 4.1848E-04 -5.2801E-05 2.8699E-06 0.0000E+00
S10 2.2045E-04 -2.0217E-05 5.6100E-07 2.5567E-08 0.0000E+00 0.0000E+00
表6
图12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3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4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5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12至图15可知,例子三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例子四
如图16至图20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四的成像镜头。图16示出了例子四的成像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6所示,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波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1为凸形状,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2为凹形状。第二透镜E2具正折射力,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3为凸形状,第二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4为凸形状。第三透镜E3具有负折射力,第三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5为凸形状,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6为凹形状。第四透镜E4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7为凸形状,第四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8为凹形状。第五透镜E5具有负折射力,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9为凸形状,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10为凹形状。滤波片E6具有滤波片的物侧面S11和滤波片的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在本例子中,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10.57mm,成像镜头的总长TTL为10.40mm以及像高ImgH为3.47mm。
表7示出了例子四的成像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421552780000141
表7
表8示出了可用于例子四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Figure BDA0003421552780000142
Figure BDA0003421552780000151
表8
图17示出了例子四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8示出了例子四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9示出了例子四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0示出了例子四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17至图20可知,例子四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例子五
如图21至图25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五的成像镜头。图21示出了例子五的成像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21所示,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波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1为凸形状,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2为凹形状。第二透镜E2具正折射力,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3为凸形状,第二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4为凹形状。第三透镜E3具有负折射力,第三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5为凸形状,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6为凹形状。第四透镜E4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7为凸形状,第四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8为凹形状。第五透镜E5具有负折射力,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S9为凸形状,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S10为凹形状。滤波片E6具有滤波片的物侧面S11和滤波片的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在本例子中,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10.57mm,成像镜头的总长TTL为10.39mm以及像高ImgH为3.47mm。
表9示出了例子五的成像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421552780000161
表9
表10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五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S1 -3.7301E-03 -2.1123E-03 3.4979E-04 -4.8489E-04 4.4190E-04 -1.7184E-04
S2 7.3106E-03 -4.0318E-02 2.9955E-02 -1.1398E-02 2.8080E-03 -4.8194E-04
S3 1.3122E-02 -3.7834E-02 2.2186E-02 -1.9376E-03 -3.0847E-03 1.7340E-03
S4 3.1254E-02 -6.1401E-02 6.0949E-02 -3.6639E-02 1.4302E-02 -3.7265E-03
S5 -2.7805E-02 2.7817E-02 -7.6325E-03 -3.6695E-03 3.8645E-03 -1.5111E-03
S6 -7.8702E-02 1.0448E-01 -9.4200E-02 6.8687E-02 -4.3303E-02 2.2574E-02
S7 -4.3812E-02 2.7062E-02 -1.1322E-02 1.6470E-03 1.2743E-03 -9.5987E-04
S8 -4.3061E-02 3.0430E-02 -1.6997E-02 8.2578E-03 -3.6417E-03 1.4312E-03
S9 -1.5996E-01 2.8875E-02 6.0812E-03 -7.2438E-03 7.2588E-04 1.5753E-03
S10 -1.5184E-01 4.3847E-02 1.5173E-03 -1.1784E-02 7.6791E-03 -2.8250E-03
面号 A16 A18 A20 A22 A24 A26
S1 3.5831E-05 -4.2872E-06 2.8026E-07 -7.8127E-09 0.0000E+00 0.0000E+00
S2 5.7351E-05 -4.4873E-06 2.0589E-07 -4.1611E-09 0.0000E+00 0.0000E+00
S3 -4.8289E-04 8.2566E-05 -8.8258E-06 5.4626E-07 -1.5060E-08 0.0000E+00
S4 6.4474E-04 -7.1024E-05 4.4950E-06 -1.2404E-07 0.0000E+00 0.0000E+00
S5 3.3382E-04 -4.3573E-05 3.1274E-06 -9.4857E-08 0.0000E+00 0.0000E+00
S6 -8.8238E-03 2.3965E-03 -4.2124E-04 4.2846E-05 -1.9085E-06 0.0000E+00
S7 3.2885E-04 -6.5048E-05 7.0798E-06 -3.2497E-07 0.0000E+00 0.0000E+00
S8 -4.3873E-04 9.1465E-05 -1.1256E-05 6.1421E-07 0.0000E+00 0.0000E+00
S9 -9.9120E-04 2.8532E-04 -4.4285E-05 3.4437E-06 -9.6572E-08 0.0000E+00
S10 6.5599E-04 -9.5107E-05 7.8774E-06 -2.8512E-07 0.0000E+00 0.0000E+00
表10
图22示出了例子五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3示出了例子五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4示出了例子五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5示出了例子五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22至图25可知,例子五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综上,例子一至例子五分别满足表11中所示的关系。
条件式/实施例 1 2 3 4 5
(f2+f4)/f1 0.81 1.20 1.22 1.26 1.32
f5/f3 4.12 4.18 3.95 3.62 3.76
(R2+R1)/(R2-R1) 3.75 2.88 2.84 3.05 3.01
R3/R6 1.45 1.27 1.24 1.41 1.36
(R9+R10)/(R9-R10) 6.26 7.15 7.02 7.33 8.01
FOV(°) 35.4 35.3 35.2 35.1 35.1
f12/(CT1+CT2) 2.46 2.77 2.75 2.65 2.73
f1234/BFL 1.76 1.81 1.80 1.81 1.84
ET3/ET2 2.79 2.70 2.65 2.48 2.37
T45/(ET4+ET5) 1.19 1.24 1.26 1.13 1.04
表11
表12给出了例子一至例子五的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5。
实施例参数 1 2 3 4 5
f1(mm) 16.32 13.25 13.18 13.85 13.81
f2(mm) 7.04 8.85 8.80 8.22 8.60
f3(mm) -3.75 -4.28 -4.41 -4.91 -5.09
f4(mm) 6.22 7.02 7.34 9.18 9.59
f5(mm) -15.43 -17.87 -17.39 -17.75 -19.13
f(mm) 10.57 10.57 10.57 10.57 10.57
TTL(mm) 10.40 10.40 10.40 10.40 10.39
ImgH(mm) 3.47 3.47 3.47 3.47 3.47
FOV(°) 35.40 35.29 35.19 35.06 35.06
表12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成像镜头。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成像镜头的物侧至所述成像镜头的像侧顺次包括:
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折射力,所述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所述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
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折射力,所述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
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具有负折射力,所述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
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折射力,所述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
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折射力,所述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所述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4、所述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之间满足:1.5<f1234/BFL<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和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之间满足:0.6<(f2+f4)/f1<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之间满足:3.4<f5/f3<4.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2.6<(R2+R1)/(R2-R1)<4.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3与所述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6之间满足:1.1<R3/R6<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9与所述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6.0<(R9+R10)/(R9-R10)<8.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满足:30°<FOV<4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f12、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2.2<f12/(CT1+CT2)<2.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与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之间满足:2.1<ET3/ET2<2.9。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所述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与所述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ET5之间满足:0.8<T45/(ET4+ET5)<1.5。
1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成像镜头的物侧至所述成像镜头的像侧顺次包括:
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折射力,所述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所述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
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折射力,所述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
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具有负折射力,所述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
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折射力,所述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
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折射力,所述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所述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f12、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2.2<f12/(CT1+CT2)<2.9。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和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之间满足:0.6<(f2+f4)/f1<1.6。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之间满足:3.4<f5/f3<4.4。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2.6<(R2+R1)/(R2-R1)<4.0。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3与所述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6之间满足:1.1<R3/R6<1.6。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9与所述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6.0<(R9+R10)/(R9-R10)<8.2。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满足:30°<FOV<45°。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与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之间满足:2.1<ET3/ET2<2.9。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所述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与所述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ET5之间满足:0.8<T45/(ET4+ET5)<1.5。
CN202123210946.5U 2021-12-20 2021-12-20 成像镜头 Active CN2164117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10946.5U CN216411721U (zh) 2021-12-20 2021-12-20 成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10946.5U CN216411721U (zh) 2021-12-20 2021-12-20 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11721U true CN216411721U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85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10946.5U Active CN216411721U (zh) 2021-12-20 2021-12-20 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117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31625B (zh) 摄像镜头
CN112068287A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216411707U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214669824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2623311U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215813519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488486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16411721U (zh) 成像镜头
CN113009673A (zh) 摄像镜头
CN114114639B (zh) 摄影透镜组
CN217213309U (zh) 摄像镜头
CN216792565U (zh) 摄像镜片组
CN213814115U (zh) 摄像镜头
CN217213296U (zh) 摄像镜片组
CN216792569U (zh) 成像镜片组
CN216792564U (zh) 摄影镜头
CN216792567U (zh) 摄像镜头
CN217181313U (zh) 光学系统
CN216411716U (zh) 摄像透镜组
CN216411709U (zh) 成像系统
CN113093373B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216210180U (zh) 摄像镜头
CN216411711U (zh) 摄像透镜组
CN214669819U (zh) 摄像镜头
CN216792574U (zh) 摄像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