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04661U - 一种篷布以及自卸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篷布以及自卸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04661U
CN216404661U CN202122027215.0U CN202122027215U CN216404661U CN 216404661 U CN216404661 U CN 216404661U CN 202122027215 U CN202122027215 U CN 202122027215U CN 216404661 U CN216404661 U CN 2164046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s
adjacent
region
weft yarns
tarpaul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2721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云路
向泽山
王志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2721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046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046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046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篷布以及自卸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篷布的抗拉抗撕性能偏低,篷布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很容易被损坏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篷布中的基布包括:经纱,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经纱之间的第二经纱;以及纬纱,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纬纱之间的第二纬纱;所述第一经纱以及所述第一纬纱为芳纶纱,第二经纱和所述第二纬纱为涤纶纱。即整个网格状的基布中,涤纶经纱之间穿插芳纶经纱,涤纶纬纱之间穿插芳纶纬纱,由于芳纶纱的材质为芳纶纤维,芳纶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因此增加了篷布的抗拉抗撕性能;芳纶纱穿插在涤纶纱中,降低了篷布的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篷布以及自卸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篷布以及自卸车。
背景技术
自卸车是指通过液压或机械举升而自行卸载货物的车辆。自卸车在土木工程中经常与挖掘机、装载机、带式输送机等工程机械联合作业,构成装、运、卸生产线,进行土方、砂石、散料的装卸运输工作。
由于自卸车车厢上部没有顶盖,货物基本暴露自然环境中,在运输过程中货物缺乏有效的覆盖和保护,存在诸多问题,经常出现抛洒问题,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在运输货物时一般需要在车厢顶部覆盖篷布对货物进行遮盖,可以降低由于货物抛洒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的概率。
现有技术中,自卸车篷布的抗拉性能以及抗撕性能偏低,篷布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很容易被损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篷布以及自卸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篷布的抗拉性能以及抗撕性能偏低,篷布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很容易被损坏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篷布,包括:基布;其中,所述基布包括:经纱,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经纱之间的第二经纱;以及纬纱,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纬纱之间的第二纬纱;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交织成网格状;其中,所述第一经纱以及所述第一纬纱为芳纶纱,所述第二经纱和所述第二纬纱为涤纶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布包括:第一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外侧的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芳纶纱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芳纶纱的密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等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等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小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为4~6cm;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2c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区域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且第二区域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纬纱平行,且所述第一方向以所述第一区域的中心点为起点指向所述第二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经纱之间的多个第二经纱;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纬纱之间的多个第二纬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经纱之间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均相等,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纬纱之间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均相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篷布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基布的两个向对面上的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
作为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自卸车,包括:上述所述的篷布。本申请提供的篷布中的基布包括:经纱,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经纱之间的第二经纱;以及纬纱,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纬纱之间的第二纬纱;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交织成网格状;其中,所述第一经纱以及所述第一纬纱为芳纶纱,所述第二经纱和所述第二纬纱为涤纶纱。即整个网格状的基布中,涤纶经纱之间穿插芳纶经纱,涤纶纬纱之间穿插芳纶纬纱,由于芳纶纱的材质为芳纶纤维,芳纶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因此增加了篷布的抗拉性能以及抗撕性能,且由于芳纶纱穿插在涤纶纱中,降低了篷布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示例性的篷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一示例性的篷布的基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另一示例性的篷布的基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另一示例性的篷布的基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另一示例性的篷布的基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另一示例性的篷布的基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另一示例性的篷布的基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另一示例性的篷布的基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另一示例性的篷布的基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另外,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篷布的结构示意图,图2-图4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篷布中的基布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篷布包括:基布100;以及分别设置在基布100的两个向对面上的第一保护层200和第二保护层 300。其中,第一保护层200和第二保护层300能够增加篷布的耐磨性和防水性能。
如图2-图4所示,基布100包括:经纱,经纱包括第一经纱103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第二经纱104;以及纬纱,纬纱包括第一纬纱101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之间的第二纬纱102;第一经纱 103、第二经纱104、第一纬纱101和第二纬纱102交织成网格状;其中,第一经纱103以及第一纬纱101为芳纶纱,第二经纱104和第二纬纱102为涤纶纱。
其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设置第二经纱104,其中,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第二经纱10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如图2所示,也可以为多个,如图3-4所示。同理,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之间设置第二纬纱102,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之间的第二纬纱102之间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如图2所示,也可以为多个,如图3-图4所示。
当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第二经纱104的数量为多个时,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之间的第二纬纱102之间的数量也为多个时,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第二经纱104的数量与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 之间的第二纬纱102的数量可以相等,例如3个,如图3所示。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第二经纱104的数量与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之间的第二纬纱102的数量也可以不相等,如图4所示,第二经纱104的数量为3个,第二纬纱102的数量为2个。
本申请提供的篷布中的基布100包括:经纱,经纱包括第一经纱103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第二经纱104;以及纬纱,纬纱包括第一纬纱101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之间的第二纬纱102;经纱和纬纱交织成网格状;其中,第一经纱103以及第一纬纱101为芳纶纱,第二经纱104和第二纬纱102为涤纶纱。即整个网格状的基布100中,涤纶经纱之间穿插芳纶经纱,涤纶纬纱之间穿插芳纶纬纱,由于芳纶纱的材质为芳纶纤维,芳纶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以及耐久性,因此增加了篷布的抗拉性能以及抗撕性能,且由于芳纶纱穿插在涤纶纱中,降低了篷布的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5-图9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篷布中基布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图9所示,基布100包括:第一区域Q1;以及设置在第一区域Q1外侧的第二区域Q2;其中,即第一区域Q1中,芳纶纱的密度小于第二区域Q2中芳纶纱的密度。由于篷布的边缘区域需要与其他位置连接,因此,在实际使用中,篷布的边缘区域的受损较大,因此,在该区域处,芳纶纱的密度较大,可以保证篷布的边缘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强度可以提高抗拉性能以及抗撕性能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篷布的生产成本。
具体的,第二区域Q2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Q1外侧的任何区域,例如第二区域Q2与第一区域Q1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六种情况:
(1)第二区域Q2可以仅设置在第一区域Q1在第一方向X上的一外侧或者两外侧,如图5或8所示;
(2)第二区域Q2可以仅设置在第一区域Q1在第二方向Y上的一外侧或者两外侧,如图9所示;
(3)第二区域Q2可以仅设置在第一区域Q1在第一方向X上的一外侧、以及设置在第一区域Q1在第二方向Y上的一外侧;
(4)第二区域Q2可以仅设置在第一区域Q1在第一方向X上的两外侧、以及设置在第一区域Q1在第二方向Y上的一外侧;
(5)第二区域Q2可以仅设置在第一区域Q1在第一方向X上的一外侧、以及设置在第一区域Q1在第二方向Y上的两外侧;
(6)第二区域Q2可以仅设置在第一区域Q1在第一方向X上的两外侧、以及设置在第一区域Q1在第二方向Y上的两外侧,即第二区域Q2围绕第一区域Q1,如图7所示。具体的,第一区域Q1中的芳纶纱的密度小于第二区域Q2中芳纶纱的密度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如图5所示,第一区域Q1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区域Q2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第一区域Q1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 之间的垂直距离与第二区域Q2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即第一区域Q1中的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二区域Q2 中的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一区域Q1中的第一纬纱101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第二区域Q2中的第一纬纱101之间的垂直距离,可以使得第一区域Q1中,芳纶纱的密度小于第二区域Q2中芳纶纱的密度时。
具体的,第一区域Q1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 4~6cm,优选的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54cm;第二区域 Q2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2cm,优选的,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274cm。
(二)如图6所示,第一区域Q1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区域Q2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第一区域Q1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 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二区域Q2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之间的垂直距离。即第一区域Q1中的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第二区域Q2中的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一区域Q1中的第一纬纱101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二区域Q2中的第一纬纱101之间的垂直距离,可以使得第一区域Q1中,芳纶纱的密度小于第二区域Q2中芳纶纱的密度。
(三)如图7所示,第一区域Q1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区域Q2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第一区域Q1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 之间的大于距离大于第二区域Q2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之间的垂直距离。即第一区域Q1中的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第二区域Q2中的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一区域Q1中的第一纬纱101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二区域Q2中的第一纬纱101之间的垂直距离,可以使得第一区域Q1中,芳纶纱的密度小于第二区域Q2中芳纶纱的密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述的第一区域Q1和第二区域Q2,由于第二区域Q2的芳纶纱的密度大于第一区域Q1中的芳纶纱的密度,其中,第二区域Q2可以为整个篷布的边缘区域,也可以为整个篷布中的某一个较容易受损伤的一个区域,例如整个篷布的中心区域。另外,一整个篷布中,第二区域Q2的数量也不止为一个,可以为多个。因此,本申请对于第二区域Q2 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区域 Q2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第二区域Q2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其中,第一方向X与纬纱平行,且第一方向X以第一区域Q1的中心点为起点指向第二区域Q2。可以使得在第二区域Q2中,越往篷布的边缘位置,芳纶纱的密度越大,进一步增强篷布边缘的抗拉性能以及抗撕性能的同时,减少芳纶纱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了篷布的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第二方向Y上,第二区域 Q2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第二区域Q2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第二方向Y与经纱平行,且第二方向Y以第一区域Q1的中心点为起点指向第二区域Q2。同样也可以使得在第二区域Q2中,越往篷布的边缘位置,芳纶纱的密度越大,进一步增强篷布边缘的抗拉性能以及抗撕性能的同时,减少芳纶纱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了篷布的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布100的平均密度为:面积为2.54立方厘米的区域内,纬纱的数量小于或者等于30,经纱的数量小于或者等于30。提高了篷布的布织密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经纱包括第一经纱103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多个第二经纱104;纬纱包括第一纬纱101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之间的多个第二纬纱102时,位于相邻两个第一经纱103之间的任意相邻两个第二经纱104之间的垂直距离均相等,位于相邻两个第一纬纱101之间的任意相邻两个第二纬纱102之间的垂直距离均相等,即在整个基布100中,涤纶纱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使得基布100的边缘区域与中心区域中,涤纶纱的密度较为平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保护层200和第二保护层300的材料均为聚乙烯,可以使得整个篷布表面光滑,且可以增加整个篷布的防水特性以及耐磨性。
作为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篷布的制作方法,其中,篷布包括基布以及分别设置在基布的两个向对面上的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该篷布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制备基布;
步骤S102:在基布的第一表面上涂覆聚乙烯,形成第一保护层;以及
步骤S103:在基布的第二表面上涂覆聚乙烯,形成第二保护层;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为基布的两个向对面。
具体的,步骤S102(在基布的第一表面上涂覆聚乙烯,形成第一保护层)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1:在基布的第一表面上第一次涂覆聚乙烯,并对第一次涂覆的聚乙烯进行第一次烘干,形成第一聚乙烯涂层;
步骤S1022:在第一聚乙烯涂层远离基布表面上第二次涂覆聚乙烯,并对经过第二次涂覆的聚乙烯进行第二次烘干,形成第二聚乙烯涂层;以及
步骤S1023:在第二聚乙烯涂层远离第一聚乙烯涂层的表面上第三次涂覆聚乙烯,并对经过第三次涂覆的聚乙烯进行第三次烘干,形成第三聚乙烯涂层;
其中,第一保护层包括第一聚乙烯涂层、第二聚乙烯涂层和第三聚乙烯涂层。
即,在基布100的两个相对表面上涂覆第一保护层时,可以将聚乙烯分三次涂覆,采用了三次涂覆-烘干工艺,增加了第一保护层和基布的结合力,此外,还能够增加聚乙烯涂层的耐磨性。
具体的,在制作第一保护层时的,第一次烘干,第二次烘干、第三次烘干的烘干温度均为150~200℃。
具体的,当采用三次涂覆-烘干工艺在基布100的一表面上形成第一保护层200时,三次涂覆的聚乙烯涂层的厚度可以相同,烘干温度也可以相同;三次涂覆的聚乙烯涂层的厚度可以不同,烘干温度也可以不相同,例如,三次涂覆的聚乙烯涂层的厚度逐渐增大,烘干温度也逐渐增大;或者三次涂覆的聚乙烯涂层的厚度逐渐减小,烘干温度也逐渐减小。
同理,同理,步骤S103(在基布的第二表面上涂覆聚乙烯,形成第二保护层)也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31:在基布的第二表面上第四次涂覆聚乙烯,并对第四次涂覆的聚乙烯进行第四次烘干,形成第四聚乙烯涂层;
步骤S1032:在第四聚乙烯涂层远离基布表面上第五次涂覆聚乙烯,并对经过第五次涂覆的聚乙烯进行第五次烘干,形成第五聚乙烯涂层;以及
步骤S1033:在第五聚乙烯涂层远离第四聚乙烯涂层的表面上第六次涂覆聚乙烯,并对经过第六次涂覆的聚乙烯进行第六次烘干,形成第六聚乙烯涂层;其中,第二保护层包括第四聚乙烯涂层、第五聚乙烯涂层和第六聚乙烯涂层。
即在基布100的另一表面涂覆聚乙烯形成第二保护层300时,也可以采用三次涂覆-烘干工艺,增加了第二保护层300和基布100的结合力,此外,还能够增加聚乙烯涂层的耐磨性。
同理,当采用三次涂覆-烘干工艺在基布100的一表面上形成第二保护层300时,三次涂覆的聚乙烯涂层的厚度可以相同,烘干温度也可以相同;三次涂覆的聚乙烯涂层的厚度可以不同,烘干温度也可以不相同,例如,三次涂覆的聚乙烯涂层的厚度逐渐增大,烘干温度也逐渐增大;或者三次涂覆的聚乙烯涂层的厚度逐渐减小,烘干温度也逐渐减小。
具体的,当采用三次涂覆-烘干工艺在基布100的一表面上形成第一保护层200以及第二保护层300时,涂覆聚乙烯的工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自卸车,包括:上述的篷布。
以上仅为本申请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创造,凡在本申请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篷布,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布;
其中,所述基布包括:
经纱,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经纱之间的第二经纱;以及
纬纱,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纬纱之间的第二纬纱;
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交织成网格状;
其中,所述第一经纱以及所述第一纬纱为芳纶纱,所述第二经纱和所述第二纬纱为涤纶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篷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布包括:
第一区域;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外侧的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芳纶纱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芳纶纱的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篷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
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等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篷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
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等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篷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
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小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篷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为4~6cm;所述第二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2c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篷布,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区域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且第二区域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纬纱平行,且所述第一方向以所述第一区域的中心点为起点指向所述第二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篷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经纱之间的多个第二经纱;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纬纱之间的多个第二纬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篷布,其特征在于,
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经纱之间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经纱之间的垂直距离均相等,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纬纱之间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纬纱之间的垂直距离均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篷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别设置在所述基布的两个向对面上的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
11.一种自卸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篷布。
CN202122027215.0U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篷布以及自卸车 Active CN2164046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27215.0U CN216404661U (zh)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篷布以及自卸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27215.0U CN216404661U (zh)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篷布以及自卸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04661U true CN216404661U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87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27215.0U Active CN216404661U (zh)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篷布以及自卸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046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56837A (en) Reinforced cargo sling and method
US5164241A (en) Transport belt
CA2714955C (en) Conveyor belt with varying flexibility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of same
EP2423359B1 (en) Industrial fabric
CN1034409C (zh) 带有增强箍的织造提升带
CN216404661U (zh) 一种篷布以及自卸车
CN113584673A (zh) 一种篷布及其制作方法、以及自卸车
US8616813B2 (en) Strap for a vehicle side curtain or load restraint
US7048830B2 (en) Paper-making machine wire cloth
US20040121869A1 (en) Strip comprising a fabric having a stitched twill weave on both sides
CN214395695U (zh) 一种聚酯纤维空间结构拉丝工业网布
RU2602009C2 (ru) Многослойная система стабилизации крыши для предотвращения деформации под нагрузкой в ходе перевозки и способ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CA2413755A1 (en) Reinforcing band for conveyer belts, and conveyer belt using the same
US20180339650A1 (en) Interior part combined structure
EP0989078A2 (en) Conveyor belt
JP3945892B2 (ja) コンベヤベルト
EP3680374B1 (en) A belt comprising a fabric with bilateral satin weave
GB2102731A (en) Flexible and rollable sheet material
JP2001082676A (ja) 管路の内面成形用基材
CN216267910U (zh) 一种防滑玻璃钢板材
CN111792492A (zh) 具有织物结构的电梯承载部件
JP2007046188A (ja) 製紙用織物
JP2002068440A (ja) 高強度複合ベルト
US20240158961A1 (en) Industrial fabric
US20240175172A1 (en) Industrial fabric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