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79566U - 锚拉式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锚拉式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79566U
CN216379566U CN202120424767.2U CN202120424767U CN216379566U CN 216379566 U CN216379566 U CN 216379566U CN 202120424767 U CN202120424767 U CN 202120424767U CN 216379566 U CN216379566 U CN 216379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chor
soil
base
supporting structur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2476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连长江
艾万民
曾林海
颜小锋
杨思谋
李兴旺
陈思煌
潘艺
贾景松
邓加政
敖圣锋
张盛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2476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795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79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795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锚拉式支护结构,在支护过程中,将锚固组件插入土体的坡面上;再将基座插入土体中,并露出基座的至少一部分;接着,在基座露出土体的一部分上施做挡土座,保证挡土座与土体的坡面之间留有回填空间;然后,将连接件安装在挡土座上,使得连接件一端伸入回填空间中;最后,将连接件一端与锚固组件连接。由于本锚固组件通过连接件连接在挡土座上,而非直接连接在基座上,因此,减少了土体的开挖,减少了基座(比如钢板桩等)的长度,从而有效解决传统拉锚式钢板桩的“踢脚破坏”问题。此外,在锚固组件施工过程中,本方案采用分段式连接,使得本锚拉式支护结构具有施工简单、安全、可靠,整体结构设计更合理等特点。

Description

锚拉式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支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锚拉式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为在软土层地区管沟、管廊基槽开挖工程中,节省工期和造价,提高稳定性和安全性,传统提出一种自进旋喷锚拉式钢板桩支护结构。该支护结构包括钢板桩和自进锚杆,所述钢板桩上开有安装孔,所述自进锚杆穿过安装孔斜向打入侧壁土体。传统的锚杆杆体为罐装结构,其内端尾设有喷嘴,高压注浆成型后四周包裹大直径水泥土。
然而这种支护结构在开挖工程中,若钢板桩入土深度不足时,易发生以锚固点为转动点的“踢脚破坏”。同时,锚杆在横向布置中不连续,对钢板桩墙的整体性提高是有一定限度的。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锚拉式支护结构,有效解决拉锚式钢板桩的“踢脚破坏”问题;同时施工简单、安全、可靠,整体结构设计更合理。
一种锚拉式支护结构,所述锚拉式支护结构包括:锚固组件,所述锚固组件用于从土体的坡面上插入;基座,所述基座用于插入所述土体中,且所述基座上至少一部分用于露出所述土体;挡土组件,所述挡土组件包括挡土座及连接件,所述挡土座装设于所述基座上,并用于与所述土体的坡面之间留有回填空间,所述连接件装设于所述挡土座上,且所述连接件一端伸入所述回填空间中,并与所述锚固组件连接。
上述的锚拉式支护结构,在支护过程中,将锚固组件插入土体的坡面上;再将基座插入土体中,并露出基座的至少一部分;接着,在基座露出土体的一部分上施做挡土座,保证挡土座与土体的坡面之间留有回填空间;然后,将连接件安装在挡土座上,使得连接件一端伸入回填空间中;最后,将连接件一端与锚固组件连接。由于本锚固组件通过连接件连接在挡土座上,而非直接连接在基座上,因此,减少了土体的开挖,减少了基座(比如钢板桩等)的长度,从而有效解决传统拉锚式钢板桩的“踢脚破坏”问题。此外,在锚固组件施工过程中,本方案采用分段式连接,即锚固组件直接插入土体中,再利用回填空间,将挡土座上的连接件与锚固组件连接,如此,相比于传统从钢板桩上直接打入土体的方式,本锚拉式支护结构具有施工简单、安全、可靠,整体结构设计更合理等特点。同时,通过本拉式支护结构,也有利于保证锚固组件与挡土座结合更加紧密,从而有利于提高后续深基坑继续开挖施工的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固组件与所述挡土组件均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锚固组件用于沿着所述土体的高度方向间隔插入所述坡面上,两个以上所述挡土组件沿着所述土体的高度方向依次层叠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拉式支护结构包括承压物,在所述土体的高度方向上,处于最底层的连接件用于与所述坡面之间填充所述承压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固组件包括套管与锚杆,所述套管套设于所述锚杆上,所述连接件一端穿入所述套管中,并与所述锚杆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土组件还包括装设于所述挡土座上的安装座,所述挡土座上设有与所述回填空间连通的穿孔,所述连接件装设于所述安装座上,并穿过所述穿孔,伸入至所述回填空间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底板、支撑板及安装板,所述底板装设于所述挡土座上,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安装板交叉连接于所述底板上,所述连接件贯穿式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底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土组件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将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锚固组件的一端密封在所述挡土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包括板桩、及装设于所述板桩上的基础梁,所述板桩用于插入所述土体中,所述挡土座装设于所述基础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桩包括两个以上的围板,两个以上所述围板依次并列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桩为拉森钢板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拉式支护结构还包括回填物,所述回填物填入所述回填空间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固组件一端用于以倾斜、并朝向所述土体的底部方式插入所述坡面中。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拉式支护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固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桩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拉式支护结构施工示意图一;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拉式支护结构施工示意图二;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拉式支护结构施工示意图三;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拉式支护结构施工示意图四。
100、锚拉式支护结构;110、锚固组件;111、锚杆;112、套管;120、基座;121、板桩;1211、围板;122、基础梁;130、挡土组件;131、挡土座;132、连接件;133、安装座;1331、底板;1332、支撑板;1333、安装板;134、密封件;135、锚具;140、回填空间;150、承压物;160、回填物;170、排水沟;171、水篦子;180、护栏;200、土体;210、坡面;220、用地线;300、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锚拉式支护结构100,锚拉式支护结构100包括:锚固组件110、基座120及挡土组件130。锚固组件110用于从土体200的坡面210上插入。基座120用于插入土体200中,且基座120上至少一部分用于露出土体200。挡土组件130包括挡土座131及连接件132。挡土座131装设于基座120上,并用于与土体200的坡面210之间留有回填空间140。连接件132装设于挡土座131上,且连接件132一端伸入回填空间140中,并与锚固组件110连接。
上述的锚拉式支护结构100,在支护过程中,将锚固组件110插入土体200的坡面210上;再将基座120插入土体200中,并露出基座120的至少一部分;接着,在基座120露出土体200的一部分上施做挡土座131,保证挡土座131与土体200的坡面210之间留有回填空间140;然后,将连接件132安装在挡土座131上,使得连接件132一端伸入回填空间140中;最后,将连接件132一端与锚固组件110连接。由于本锚固组件110通过连接件132连接在挡土座131上,而非直接连接在基座120上,因此,减少了土体200的开挖,减少了基座120(比如钢板桩121等)的长度,从而有效解决传统拉锚式钢板桩121的“踢脚破坏”问题。此外,在锚固组件110施工过程中,本方案采用分段式连接,即锚固组件110直接插入土体200中,再利用回填空间140,将挡土座131上的连接件132与锚固组件110连接,如此,相比于传统从钢板桩121上直接打入土体200的方式,本锚拉式支护结构100具有施工简单、安全、可靠,整体结构设计更合理等特点。同时,通过本拉式支护结构,也有利于保证锚固组件110与挡土座131结合更加紧密,从而有利于提高后续深基坑继续开挖施工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基座120在土体200上的施工位置可根据实际基坑大小而定,比如:在施工之前,会在土体200上标记用地线220,该用地线220与坡面210的顶端之间的水平距离可选为2800cm。当然,用地线220与坡面210的顶端之间的水平距离不仅限于2800cm,只需符合基座120的施工位置均可。
还需说明的是,挡土座131可为钢板结构,也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当挡土座13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施工人员可直接在基座120上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当挡土座131为钢板结构时,挡土座131与基座120之间应采用机械连接,比如:螺栓连接、卡接、铆接、销接、焊接等。同时,连接件132与锚固组件110之间的连接方式也有多种,比如:螺栓连接、铆接、销接、焊接等。另外,本实施例的连接件132可为钢筋。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锚固组件110与挡土组件130均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锚固组件110用于沿着土体200的高度方向间隔插入坡面210上。两个以上挡土组件130沿着土体200的高度方向依次层叠安装。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挡土组件130为分段式施工。当第一层的连接件132完成与锚固组件110连接后,施工人员在第一层的挡土座131上施工第二层挡土组件130,以完成第二层的连接件132与锚固组件110连接,如此,循环重复以上动作,使得横向布置的锚固组件110得到稳定连接,从而有利于保证锚拉式支护结构100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的土体200的高度方向,以图1为例,土体200的高度方向为图1中S任意箭头所指的方向。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锚拉式支护结构100包括承压物150。在土体200的高度方向上,处于最底层的连接件132用于与坡面210之间填充承压物150。本实施例在最底层的连接件132下方填充承压物150,有利于增强土体200对锚拉式支护结构100的承载能力,避免锚拉式支护结构100发生下沉而导致支护失效。
可选地,承压物150可为混凝土、石砾子、土渣等。
具体地,请参考图1,承压物150为素混凝土。在具体实施例步骤中,请参考图4与图5,沿着现状坡面210施工锚固组件110,其中,在施工过程中,可现场搭建脚手架;接着,在土体200上的用地线220上,施工基座120,并在基座120上往上施做挡土座131;然后,请参考图6,将连接件132安装在挡土座131上,并使得连接件132与锚固组件110连接;连接后,对锚固组件110中注浆混凝土,并采用素混凝土回填第一层的连接件132下方;最后,请参考图7,重复上述挡土组件130的施工步骤,使得每层的连接件132与锚固组件110一一对应连接,直至挡土座131到地面300规划的标高处。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为了提高锚拉式支护结构100与土体200之间的结合强度,可在回填空间140中填入回填物160。其中,填入回填物160时,可采用一次性填充,也可采用分层填充。例如:请参考图5与图6,当第二层的连接件132与锚固组件110连接后,可向第二层的连接件132与第一层的连接件132之间填入部分的回填物160(比如砂石),如此循环填入,保证回填空间140中填满回填物160。
可选地,回填物160为粘土、砂石等中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回填物160上设有排水沟170,以避免土体200表面积水。同时,在排水沟170的端口上盖设有水篦子171,以防止排水沟170内发生堵塞。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锚固组件110包括套管112与锚杆111。套管112套设于锚杆111上。连接件132一端穿入套管112中,并与锚杆111连接,如此,通过套管112套设在锚杆111外,保护锚杆111不被氧化腐蚀,从而提高锚杆111结构的稳定性。其中,连接件132与锚杆11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螺栓连接、管套连接(比如PVC管)、焊接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套管112与锚杆111之间填充有泥浆,以提高锚固组件110在土体200上的抗拔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锚固组件110在土体200内的插入方式为倾斜向下设置,即锚固组件110一端以倾斜、并朝向土体200的底部方式插入坡面210中。其中,锚固组件110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可根据实际作业而定,比如:锚固组件110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45°。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锚固组件110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5°。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锚固组件110一端也可以倾斜、并朝向土体200的顶部方式插入坡面210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挡土组件130还包括装设于挡土座131上的安装座133。挡土座131上设有与回填空间140连通的穿孔。连接件132装设于安装座133上,并穿过穿孔,伸入至回填空间140中,如此,通过安装座133,使得连接件132稳定安装在挡土座131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挡土座13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在挡土座131施做过程中,可在挡土座131上预留穿孔,保证连接件132一端能通过穿孔,伸至回填空间140中。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安装座133包括底板1331、支撑板1332及安装板1333。底板1331装设于挡土座131上。支撑板1332与安装板1333交叉连接于底板1331上。连接件132贯穿式连接于安装板1333和底板1331上。如此,呈交叉设置的支撑板1332和安装板1333,既便于连接件132以倾斜方式安装在挡土座131上,又保证连接件132在挡土座131上稳定安装。
具体地,连接件132通过锚具135或者螺栓连接在安装板1333上,即连接件132一端具有螺纹结构。同时,底板1331以预埋方式安装在挡土座131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挡土组件130还包括密封件134。密封件134将连接件132远离锚固组件110的一端密封在挡土座131上,如此,使得连接件132与挡土座131紧密结合,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将连接件132一端密封,避免连接件132一端暴露在外而易腐蚀。
具体地,密封件134为素混凝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基座120包括板桩121、及装设于板桩121上的基础梁122。板桩121用于插入土体200中。挡土座131装设于基础梁122上,本实施例的基座120有板桩121和基础梁122构成,有利于提高锚拉式支护结构100的基础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基础梁122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只需满足挡土座131能安装在基础梁122上均可。比如:基础梁122包括多根肋柱、多个肋板及多根钢筋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板桩121包括两个以上的围板1211。两个以上围板1211依次并列连接,如此,有利于提高基坑一侧的抗倾覆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板桩121为拉森钢板桩。如此,将板桩121设计为拉森钢板桩,有利于提高板桩121的结构强度,提高基坑的侧向抗弯刚度。同时,选用拉森钢板桩作为板桩121,使得基坑的支护施工更加环保,使得施工过程中不存在泥浆污染环境问题。当锚拉式支护结构100使用完后,可通过回收,节约锚拉式支护结构100的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拉森钢板桩为U型钢板桩,为一种新型建材,在建桥围堰、大型管道铺设、临时沟渠开挖时作挡土、挡水、挡沙墙。在码头、卸货场作护墙、挡土墙、堤防护岸等,工程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挡土座131上设有护栏180,以防止行人掉入基坑内。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结构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锚拉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拉式支护结构包括:
锚固组件,所述锚固组件用于从土体的坡面上插入;
基座,所述基座用于插入所述土体中,且所述基座上至少一部分用于露出所述土体;
挡土组件,所述挡土组件包括挡土座及连接件,所述挡土座装设于所述基座上,并用于与所述土体的坡面之间留有回填空间,所述连接件装设于所述挡土座上,且所述连接件一端伸入所述回填空间中,并与所述锚固组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拉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组件与所述挡土组件均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锚固组件用于沿着所述土体的高度方向间隔插入所述坡面上,两个以上所述挡土组件沿着所述土体的高度方向依次层叠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锚拉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拉式支护结构包括承压物,在所述土体的高度方向上,处于最底层的连接件用于与所述坡面之间填充所述承压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拉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组件包括套管与锚杆,所述套管套设于所述锚杆上,所述连接件一端穿入所述套管中,并与所述锚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拉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组件还包括装设于所述挡土座上的安装座,所述挡土座上设有与所述回填空间连通的穿孔,所述连接件装设于所述安装座上,并穿过所述穿孔,伸入至所述回填空间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锚拉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底板、支撑板及安装板,所述底板装设于所述挡土座上,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安装板交叉连接于所述底板上,所述连接件贯穿式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底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拉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组件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将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锚固组件的一端密封在所述挡土座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锚拉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板桩、及装设于所述板桩上的基础梁,所述板桩用于插入所述土体中,所述挡土座装设于所述基础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锚拉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桩包括两个以上的围板,两个以上所述围板依次并列连接;和/或,
所述板桩为拉森钢板桩。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锚拉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拉式支护结构还包括回填物,所述回填物填入所述回填空间中;和/或,
所述锚固组件一端用于以倾斜、并朝向所述土体的底部方式插入所述坡面中。
CN202120424767.2U 2021-02-26 2021-02-26 锚拉式支护结构 Active CN216379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24767.2U CN216379566U (zh) 2021-02-26 2021-02-26 锚拉式支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24767.2U CN216379566U (zh) 2021-02-26 2021-02-26 锚拉式支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79566U true CN216379566U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15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24767.2U Active CN216379566U (zh) 2021-02-26 2021-02-26 锚拉式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795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1246B (zh) 采用地下连续墙的基坑施工方法
CN111022071B (zh) 中微风化花岗岩段钻爆法隧道的全断面衬砌的施工方法
KR101011169B1 (ko) 기성 콘크리트 말뚝을 이용한 흙막이 벽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01597904A (zh) 一种防水板桩围堰及其施工方法
CN101575859B (zh) 地下连续墙防渗接头及其施工方法
CN106088133B (zh) 用于沙漠地区的输电线路复合基础
CN106958250B (zh) 紧邻高层建筑开挖深基坑的支护方法及其结构
CN216379566U (zh) 锚拉式支护结构
CN201874008U (zh) 非连续混凝土灌注桩墙结构
CN114033388B (zh) 富水粉砂层地下隧道顶管用竖井施工方法
KR101117924B1 (ko) 복합형 강가시설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12323816A (zh) 卸荷式组合支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JP5375549B2 (ja) 山留め壁の構築方法
CN215211063U (zh) 一种用于基坑围护的囊袋注浆隔水装置
CN211973510U (zh) 一种钢板桩与树根桩复合基坑支护结构
CN217419702U (zh) 一种局部加肋锁扣钢管桩围护结构
CN105672328B (zh) 注浆小导管抵抗土侧压力的h型钢基坑支护装置
CN104612161A (zh) 带地下连续墙的基坑逆作施工方法
CN215926026U (zh) 一种沉箱型隧道端头围堰
CN114482072B (zh) 软土近接双基坑联合拉锚设计方法、支护结构和施工方法
CN215594111U (zh) 基于管棚法地下结构接驳保护结构
CN220284851U (zh) 一种基于回填土边坡的支护结构
CN215441915U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和基坑
CN216194772U (zh) 一种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
CN112267429B (zh) 一种堤岸坝体溃口堵漏与修补的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