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57862U - 一种散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57862U CN216357862U CN202121317207.3U CN202121317207U CN216357862U CN 216357862 U CN216357862 U CN 216357862U CN 202121317207 U CN202121317207 U CN 202121317207U CN 216357862 U CN216357862 U CN 2163578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heat
- cooling
- cooled
- po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809 cooling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系统,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能够解决高功率密度数据中心散热困难的问题。该散热系统包括:待冷却设备、液冷模块;液冷模块包括:热沉组件、至少一个液冷池、冷却液、至少一个液热池换热组件、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待冷却设备包括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液冷模块用于为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进行散热;热沉组件位于待冷却设备上方,用于吸收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的热量;液冷池位于热沉组件上方,用于吸收热沉组件的热量;冷却液填充在液冷池中;液冷池通过第一管道将蒸发的气态冷却液输送至液热池换热组件,经过液热池换热组件冷却后形成液态冷却液,液态冷却液通过第二管道回流至液冷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功率密度的数据中心也随之增多。高功率密度的数据中心中内部器件(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的数量较多,进而导致高功率密度的数据中心常常需要在高负荷的场景下运转。因此,在该情况下,高功率密度的数据中心的散热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针对高功率密度的数据中心的散热主要采用风冷方式,虽然这种方式相较于只采用风冷制冷方式的效果较好,但是风冷散热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如若在上述高负荷的场景下,依靠风冷的方式进行制冷,还是难以保证高功率密度的数据中心能够在正常温度下运转,进而对数据中心中器件造成损伤,也会降低数据中心运转的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系统,能够解决高功率密度的数据中心散热困难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包括:待冷却设备、液冷模块;液冷模块包括:热沉组件、至少一个液冷池、冷却液、至少一个液热池换热组件、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待冷却设备包括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液冷模块用于为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进行散热;热沉组件位于待冷却设备上方,用于吸收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的热量;液冷池位于热沉组件上方,用于吸收热沉组件的热量;冷却液填充在液冷池中;液热池换热组件位于液冷池右侧且高于液冷池;液冷池通过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与液热池换热组件相连;其中,液冷池通过第一管道将蒸发的气态冷却液输送至液热池换热组件,经过液热池换热组件冷却后形成液态冷却液,液态冷却液通过第二管道回流至液冷池。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在传统风冷散热的基础上,增加了液冷散热的模块,能够有效解决高功率密度的数据中心散热困难的问题,保证待降温设备能够在正常的温度环境下工作,同时针对该散热系统中的多个待降温设备实行了个性化的管理,即对每个待冷却设备的实际情况实现精确供冷,防止局部发热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该散热系统的散热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系统还包括:出液支管、回液支管、冷却池、电磁流量计、第一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磁阀;液热池通过出液支管和回液支管连接冷却池;冷却池用于吸收液热池的热量,并将液热池的热量散至外部;出液支管上设置有电磁流量计和电磁阀;电磁流量计用于检测出液支管出液流量;电磁阀用于检测调节出液支管的出液流量。在该种实现方式中,散热系统又加入了一个外部循环装置,不仅可以将内循环中的热量排出至散热系统的外部,还在出液支管上设置了电磁流量计和电磁阀可以有效调整出液支管的出液量进而实现精确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出液支管上,用于检测出液支管的温度。在该种实现方式中,便于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值调整出液支管的流量进而实现精确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出液支管上,用于检测出液支管的压力。在该种实现方式中,便于根据压力传感器所检测的压力值调整出液支管的流量进而实现精确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系统还包括:出液总管和回液总管;出液总管用于连接多个出液支管和冷却池;其中,多个出液支管连接多个液热池;回液总管用于连接多个回液支管和冷却池;其中,多个回液支管连接多个液热池。在该种实现方式中,可以针对连接多个液热池的多个出液支管和多个回液支管进行汇总,使得针对每个待冷却设备的散热可以实现个性化管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系统还包括:待冷却设备还包括:低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散热系统还包括风冷模块;风冷模块包括空调;风冷模块用于为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进行散热。在该种实现方式中,还加入了风冷模块,进一步增强了该散热系统的散热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系统还包括:导热硅脂;导热硅脂位于服务器待冷却设备与热沉组件之间。在该种实现方式中,导热硅脂可以防止待冷却设备与热沉组件之间出现空气间隙,进而影响待冷却设备与热沉组件之间的换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与待冷却设备连接,用于检测待冷却设备的温度。在该种实现方式中,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超过待冷却设备的保护温度时,系统可自动关闭待冷却设备进行休眠保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系统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分别与待冷却设备、第一温度检测器、电磁阀、电磁流量计、第二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连接;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二温度传感器获取的温度值高于第一预设条件时,生成第一指令;第一指令用于指示关闭待冷却设备。控制模块还用于:在第一温度检测器获取的温度值高于第二预设条件时,则生成第二指令;第二指令用于指示调大电磁阀的开度;控制模块还用于:在电磁流量计获取的流量值低于第三预设条件时,则生成第三指令;第三指令用于指示调大电磁阀的开度;控制模块还用于:在压力传感器获取的压力值高于第四预设条件时,则生成第四指令;第四指令用于指示调小电磁阀的开度。在该种实现方式中,控制模块可以实现对散热系统中的待冷却设备、第一温度检测器、电磁阀、电磁流量计、第二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控制,进而能够更加根据实际情况适应性的调整散热系统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系统的俯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系统的侧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系统的后视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系统的侧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系统10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系统100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该散热系统100包括:待冷却设备101、液冷模块102。液冷模块102包括:热沉组件103、至少一个液冷池104、冷却液105、至少一个液热池换热组件106、第一管道107、以及第二管道108。
待冷却设备101包括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
液冷模块102用于为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进行散热。
热沉组件103位于待冷却设备101上方,用于吸收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的热量。
液冷池104位于热沉组件103上方,用于吸收热沉组件103的热量。
冷却液105填充在液冷池104中。
液热池换热组件106位于液冷池104右侧且高于液冷池104。
需要说明的是,液热池换热组件106位于液冷池104右侧且高于液冷池104,即液热池换热组件106与液冷模块102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可以避免液热池换热组件106影响液冷模块102中的气态冷却液的传输效果。
液冷池104通过第一管道107以及第二管道108与液热池换热组件106相连。其中,液冷池104通过第一管道107将蒸发的气态冷却液输送至液热池换热组件106,经过液热池换热组件106冷却后形成液态冷却液,液态冷却液通过第二管道108回流至液冷池104。
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系统100的后视结构示意图。该散热系统100还包括:出液支管109、回液支管110、冷却池111、电磁流量计112、电磁阀113。
液热池换热组件106通过出液支管110和回液支管110连接冷却池111。
冷却池111用于吸收液热池换热组件106的热量,并将液热池换热组件106的热量散至外部。
出液支管109上设置有电磁流量计112和电磁阀113。
电磁流量计112用于检测出液支管109出液流量。
电磁阀113用于检测调节出液支管109的出液流量。
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散热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114。
第一温度传感器114设置在出液支管109上,用于检测出液支管109的温度。
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散热系统100还包括:压力传感器115。
压力传感器115设置在出液支管109上,用于检测出液支管109的压力。
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系统100的侧视结构示意图。该散热系统100还包括:出液总管116和回液总管117。
出液总管116用于连接多个出液支管109和冷却池111。其中,多个出液支管109连接多个液热池换热组件106。
回液总管117用于连接多个回液支管110和冷却池111。其中,多个回液支管110连接多个液热池换热组件106。
一种实现方式中,待冷却设备101还包括:低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该散热系统100还包括:风冷模块118。
风冷模块118包括空调。
风冷模块118用于为低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进行散热。
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散热系统100还包括:导热硅脂119。
导热硅脂119位于待冷却设备101与热沉组件103之间。
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散热系统100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120。
第二温度传感器120与待冷却设备101连接,用于检测待冷却设备101的温度。
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散热系统100还包括:控制模块121。
控制模块121分别与待冷却设备101、电磁流量计112、电磁阀113、第一温度检测器114、压力传感器115、第二温度传感器120连接。
控制模块121用于:在第二温度传感器120获取的温度值高于第一预设条件时,生成第一指令。
其中,第一指令用于指示关闭待冷却设备101。
控制模块121还用于:在第一温度检测器114获取的温度值高于第二预设条件时,则生成第二指令。
其中,第二指令用于指示调大电磁阀113的开度。
控制模块121还用于:在电磁流量计获取的流量值高于第三预设条件时,则生成第三指令。
其中,第三指令用于指示调大电磁阀113的开度。
控制模块121还用于:在压力传感器115获取的压力值低于第四预设条件时,则生成第四指令。
其中,第四指令用于指示调小电磁阀113的开度。
以下,对上述待冷却设备101进行说明:
待冷却设备101可以包括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以及低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示例性的,待冷却设备可以为服务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以该散热系统100中存在一个待冷却设备101进行示例性的说明,该散热系统100中可以存在多个待冷却设备101,针对多个待冷却设备101可以分别设置对应的液冷模块102进行散热,关于多个待冷却设备101散热的具体步骤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相应位置的描述进行适应性的理解。
以下,对上述液冷模块102进行说明:
液冷模块102用于为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进行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可以存在多个液冷模块102,一个液冷模块102对应一个待冷却设备101。每个待冷却设备101都存在其对应的液冷模块102,由此可以对待冷却设备101的散热实现个性化调节,根据每个待冷却设备101的实际情况实现精确供冷,防止局部发热现象的发生。
关于液冷模块102中各个部件的具体说明可参考相应位置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以下,对上述热沉组件103进行说明:
热沉组件103用于吸收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的热量。示例性的,热沉组件103可以为矩形热沉组件。
以下,对上述液冷池104进行说明:
液冷池104内填充冷却液105,用于直接吸收热沉组件103的热量,间接吸收待冷却设备101的热量。
以下,对上述冷却液105进行说明:
冷却液105位于液冷池104中,用于吸收热沉组件103传送到液冷池104的热量。示例性的,冷却液105可以为低沸点冷却液。需要说明的是,低沸点冷却液具有低沸点的特点,遇热易发生相变(相变即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例如,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以下,对上述液热池换热组件106进行说明:
液热池换热组件106用于将蒸发的气态冷却液冷却后形成液态冷却液,以便液态冷却液可以回流至液冷池。
需要说明的是,液热池换热组件106可以位于封装腔体122内部,封装腔体122内部为冷水环路,可以吸收液热池的热量,这样可以增强液热池换热组件106换热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以该散热系统100中存在两个液热池换热组件106进行示例性的说明,该散热系统100中可以存在多个液热池换热组件106,针对多个液热池换热组件106可以分别设置对应的液冷池104进行连接,关于多个液冷池104连接的具体方式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相应位置的描述进行适应性的理解。以下,对上述第一管道107进行说明:
第一管道107用于传输液冷池104中因遇热蒸发产生的气态冷却液。示例性的,第一管道107可以为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管道。
以下,对上述第二管道108进行说明:
第二管道108用于传输液热池换热组件106将蒸发的气态冷却液冷却后形成液态冷却液。示例性的,第二管道108可以为PVC管道。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管道108的充注液态冷却液的量与待冷却设备所需的散热量相匹配。待冷却设备101通常有工作温度推荐范围,当待冷却设备101的温度高于温度范围时,优先调节第二管道108的充注量,增强封闭腔体内冷水与液热池之间的换热能力,从而保证芯片温度在正常工作温度区间。示例性的,在待冷却设备所需的散热量较高时,则调大第二管道108的充注液态冷却液的量;在待冷却设备所需的散热量较低时,则调小第二管道108的充注液态冷却液的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管道108的端口处可以设置充注口及清洗孔。其中,充注口可以便于液态冷却液的传输。清洗孔可以防止杂质在第二管道108中堆积,从而对第二管道108传输液态冷却液造成影响。另外,清洗孔在系统运行时严格密封,防止冷却液外漏。
以下,对上述出液支管109以及上述回液支管110进行说明:
出液支管109和回液支管110用于连接液热池换热组件106和冷却池111。需要说明的是,出液支管109和回液支管110的数量与该散热系统100中的待冷却设备101的数量相同,也与液热池换热组件106的数量相同,还与液冷池104的数量相同。示例性的,出液支管109和回液支管110均可以为PVC管。
以下,对上述冷却池111进行说明:
冷却池111用于吸收液热池换热组件106的热量,并将液热池换热组件106的热量散至外部。示例性的,冷却池111中可以填充冷水。
以下,对上述电磁流量计112进行说明:
电磁流量计112用于检测出液支管109出液流量。示例性的,电磁流量计112可以为智能电磁流量计。
以下,对上述电磁阀113进行说明:
电磁阀113用于检测调节出液支管109的出液流量。示例性的,电磁阀113可以为液压电子阀。
以下,对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14进行说明:
第一温度传感器114设置在出液支管109上,用于检测出液支管109的温度。
以下,对上述压力传感器115进行说明:
压力传感器115设置在出液支管109上,用于检测出液支管109的压力。示例性的,压力传感器115可以为电阻应变片压力传感器。
以下,对上述出液总管116进行说明:
出液总管116应用于该散热系统100中存在多个出液支管109的情况下,用于连接多个出液支管109和冷却池111。其中,多个出液支管109连接多个液热池换热组件106。
以下,对上述回液总管117进行说明:
回液总管117应用于该散热系统100中存在多个回液支管110的情况下,用于连接多个回液支管110和冷却池111。其中,多个回液支管110连接多个液热池换热组件106。
以下,对上述风冷模块118进行说明:
风冷模块118在为低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进行散热时,可以位于房间列间,还可以位于房间墙上。
其中,在风冷模块118位于房间列间时,风冷模块118可以为封闭冷/热通道的列间空调。需要说明的是,在风冷模块118位于房间列间的该种情况适用于机房内待冷却设备数量较多的情况下。
在风冷模块118位于房间墙上时,风冷模块118可以为机房专用空调。需要说明的是,在风冷模块118位于房间墙上的该种情况适用于机房内待冷却设备数少较多的情况下。
以下,对上述导热硅脂119进行说明:
导热硅脂119可以防止待冷却设备101与热沉组件103之间出现空气间隙,进而影响待冷却设备101与热沉组件103之间的换热。
以下,对上述第二温度传感器120进行说明:
第二温度传感器120与待冷却设备101连接,用于检测待冷却设备101的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温度传感器120所检测的温度超过待冷却设备101的保护温度时,系统可自动关闭待冷却设备101进行休眠保护。
以下,对上述控制模块121进行说明:
控制模块112分别与待冷却设备101、电磁流量计112、电磁阀113、第一温度检测器114、压力传感器115、第二温度传感器120连接,并对上述器件进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模块121控制不同的器件会生成不同的指令。控制模块121生成的指令有四种:第一指令、第二指令、第三指令以及第四指令。以下上述第一指令、第二指令、第三指令以及第四指令分别进行说明:
(1)、控制模块121生成第一指令的场景
在第二温度传感器120获取的温度值高于第一预设条件时,生成第一指令。
其中,第一指令用于指示关闭待冷却设备101。
示例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20获取的温度值为30℃,而第一预设条件为20℃时,则控制模块121生成用于指示关闭待冷却设备101的第一指令。
(2)、控制模块121生成第二指令的场景
在第一温度检测器114获取的温度值高于第二预设条件时,则生成第二指令。
其中,第二指令用于指示调大电磁阀113的开度。
示例性的,第一温度检测器114获取的温度值为28℃,而第二预设条件为20℃时,则控制模块121生成用于指示关调大电磁阀113的开度的第二指令。
(3)、控制模块121生成第三指令的场景
在电磁流量计112获取的流量值低于第三预设条件时,则生成第三指令。
其中,第三指令用于指示调大电磁阀113的开度。
示例性的,电磁流量计112获取的流量值为50,而第三预设条件为80时,则控制模块121生成用于指示调大电磁阀113的开度第三指令。
(4)、控制模块121生成第四指令的场景
在压力传感器115获取的压力值高于第四预设条件时,则生成第四指令。
其中,第四指令用于指示调小电磁阀113的开度。
示例性的,压力传感器115获取的压力值为50,而第四预设条件为40时,则控制模块121生成用于指示调小电磁阀113的开度第四指令。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在传统风冷散热的基础上,增加了液冷散热的模块,能够有效解决高功率密度的数据中心散热困难的问题,保证待降温设备能够在正常的温度环境下工作,同时针对该散热系统中的多个待降温设备实行了个性化的管理,即对每个待冷却设备的实际情况实现精确供冷,防止局部发热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该散热系统的散热能力。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变液冷装置的模块,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包括:待冷却设备、液冷模块;所述液冷模块包括:热沉组件、至少一个液冷池、冷却液、至少一个液热池换热组件、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
所述待冷却设备包括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
所述液冷模块用于为所述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进行散热;
所述热沉组件位于所述待冷却设备上方,用于吸收所述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的热量;
所述液冷池位于所述热沉组件上方,用于吸收所述热沉组件的热量;
所述冷却液填充在所述液冷池中;
所述液热池换热组件位于所述液冷池右侧且高于所述液冷池;
所述液冷池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以及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液热池换热组件相连;其中,所述液冷池通过所述第一管道将蒸发的气态冷却液输送至所述液热池换热组件,经过所述液热池换热组件冷却后形成液态冷却液,所述液态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管道回流至所述液冷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出液支管、回液支管、冷却池、电磁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电磁阀;
所述液热池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出液支管和所述回液支管连接所述冷却池;
所述冷却池用于吸收所述液热池换热组件的热量,并将所述液热池换热组件的热量散至外部;
所述出液支管上设置有所述电磁流量计和所述电磁阀;
所述电磁流量计用于检测所述出液支管出液流量;
所述电磁阀用于检测调节所述出液支管的出液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出液支管上,用于检测所述出液支管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
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出液支管上,用于检测所述出液支管的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出液总管和回液总管;
所述出液总管用于连接多个所述出液支管和所述冷却池;其中,所述多个出液支管连接所述多个液热池换热组件;
所述回液总管用于连接多个所述回液支管和所述冷却池;其中,所述多个回液支管连接所述多个液热池换热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冷却设备还包括:低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风冷模块;
所述风冷模块包括空调;
所述风冷模块用于为所述高功率密度待冷却设备进行散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导热硅脂;
所述导热硅脂位于所述待冷却设备与所述热沉组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待冷却设备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待冷却设备的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待冷却设备、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电磁阀、所述电磁流量计、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获取的温度值高于第一预设条件时,生成第一指令;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关闭所述待冷却设备;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获取的温度值高于第二预设条件时,则生成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调大所述电磁阀的开度;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电磁流量计获取的流量值低于第三预设条件时,则生成第三指令;所述第三指令用于指示调大所述电磁阀的开度;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压力传感器获取的压力值高于第四预设条件时,则生成第四指令;所述第四指令用于指示调小所述电磁阀的开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17207.3U CN216357862U (zh) | 2021-06-11 | 2021-06-11 | 一种散热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17207.3U CN216357862U (zh) | 2021-06-11 | 2021-06-11 | 一种散热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57862U true CN216357862U (zh) | 2022-04-19 |
Family
ID=81159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317207.3U Active CN216357862U (zh) | 2021-06-11 | 2021-06-11 | 一种散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57862U (zh) |
-
2021
- 2021-06-11 CN CN202121317207.3U patent/CN21635786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17213536B2 (en) | Liquid submerged, horizontal computer server rack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cooling such a server rack | |
EP3490357A1 (en) | Liquid-cooled server chassis | |
CN104735959B (zh) | 机柜的散热系统 | |
CN104054407B (zh) | 用于服务器的冷却系统 | |
US8929080B2 (en) | Immersion-cooling of select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mounted to printed circuit board | |
US8964390B2 (en) | Sectioned manifolds facilitating pumped immersion-cool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 |
US8947873B2 (en) | Immersion-cooled and conduction-cooled electronic system | |
CN108012513A (zh) | 一种无需行间空调的数据中心及其散热系统 | |
US7864527B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lose coupled cooling | |
CN107960049A (zh) | 一种液冷、风冷散热结合的智能服务器机柜及其控制方法 | |
US20210051819A1 (en) | Cooling system for high density racks with multi-function heat exchangers | |
CN204598537U (zh) | 一种机柜的散热系统 | |
CN108235655B (zh) | 一种采用液冷散热的易插拔的服务器机柜 | |
CN108738279A (zh) | 用于机柜服务器的液冷系统 | |
CN109922637A (zh) | 冷却液分布系统 | |
CN207836045U (zh) | 一种单通道气冷、液冷串联的服务器机柜 | |
US11212942B2 (en) |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utonomous cooling of a rack | |
CN105992494A (zh) | 户外散热系统及方法 | |
CN207836043U (zh) | 一种无需行间空调的数据中心 | |
CN114190063B (zh) | 一种一体定向浸没冷却式服务器模块及数据中心 | |
CN217523111U (zh) | 分层式机柜及服务器冷却装置 | |
EP3829279A1 (en) |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utonomous cooling of a rack | |
CN207836044U (zh) | 一种双通道气冷、液冷串联的服务器机柜 | |
CN216357862U (zh) | 一种散热系统 | |
CN106445033A (zh) | 电脑集群散热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