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56130U - 定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定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56130U
CN216356130U CN202123185776.XU CN202123185776U CN216356130U CN 216356130 U CN216356130 U CN 216356130U CN 202123185776 U CN202123185776 U CN 202123185776U CN 216356130 U CN216356130 U CN 216356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assembly
winding
tooth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8577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梦
李文瑞
冯艳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Welling Wuhu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Welling Wuhu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Welling Wuhu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8577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561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56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56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定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定子铁芯包括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定子圆盘部设置于定子圆环部的轴向的第一端;绕组组件,设置于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上。在定子铁芯的定子圆环部的一端设置了定子圆盘部,并且绕组组件分别设置在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共同套设在一起。实现了定子组件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为电机提供输出转矩,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并且,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产生的轴向磁场和径向磁场不发生磁耦合,避免了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进而影响电机性能。并且有效利用了电机空间,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Description

定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定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永磁电机以其高效、高可靠性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等领域。
相关技术中,通过增加转子和定子数目来提升电机的性能。但这会导致电机结构较为复杂,存在定子和转子制造工艺难度大,绕组端部长度增加,绕组利用率不高,散热能力较差,电机损耗增加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定子组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定子铁芯包括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定子圆盘部设置于定子圆环部的轴向的第一端;绕组组件,设置于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和绕组组件。其中,定子铁芯包括定子圆盘部和定子圆环部,定子圆盘部设置在定子圆环部的轴向的第一端,进而在定子组件中增设径向磁路,提高应用该定子组件的电机的输出转矩,进而提升电机转矩密度。进一步地,绕组组件设置在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上,以使得定子组件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定子组件在定子圆环部的轴向的第一端增设定子圆盘部,有效利用了定子组件空间,使定子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产生的轴向磁场和径向磁场不存在磁耦合,进而避免了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从而有效提升了应用该定子组件的电机的性能。
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定子铁芯的定子圆环部的一端设置了定子圆盘部,并且绕组组件分别设置在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共同套设在一起。一方面,实现了定子组件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为电机提供输出转矩,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并且,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产生的轴向磁场和径向磁场不发生磁耦合,避免了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进而影响电机性能。并且有效利用了电机空间,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另一方面,由于绕组组件设置在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上,有效降低绕组组件的端部长度。在电机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机包含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提供电机输出转矩,提升了电机整体的工作效率。并且,定子铁芯和绕组组件的造型简单,降低了制造工艺难度,易于生产加工,生产成本低。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绕组组件包括:第一绕组,第一绕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线圈边和第二线圈边,第一线圈边设置于定子圆环部上,第二线圈边设置于定子圆盘部上。
在该设计中,绕组组件包括第一绕组。其中,第一绕组包括第一线圈边和第二线圈边。其中,第一线圈边和第二线圈边相连接,第一线圈边设置在定子圆环部上,第二线圈边设置在定子圆盘部上。这样,通过上述第一线圈边与第二线圈边的配合,使得第一绕组同时缠绕在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上。具体地,上述第一线圈边用于实现定子组件的径向磁路,上述第二线圈边用于实现定子组件的轴向磁路。
此外,在该设计中,第一线圈边和第二线圈边为一体式结构。也即,该设计将一个第一绕组通过设置在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上。这样,可有效减小定子组件的零件数量。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绕组组件包括:第二绕组,设置于定子圆环部上;第三绕组,设置于定子圆盘部上。
在该设计中,绕组组件包括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其中,第二绕组与第三绕组相分离;并且,上述第二绕组设置于所述定子圆环部上;第三绕组设置于所述定子圆盘部上,以使得上述第二绕组实现定子组件的径向磁路,上述第三绕组实现定子组件的轴向磁路。
进一步地,在该设计中,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为两个独立的绕组。也即,本实用新型可将两个不同的绕组分别设置在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上。这样,可有效降低定子组件的绕线难度,进而提升定子组件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定子组件还包括:第一定子槽,设置于定子圆环部上,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定子槽内;第二定子槽,设置于定子圆盘部上,并与第一定子槽相连通,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定子槽内。
在该设计中,定子组件还包括第一定子槽和第二定子槽。其中,第一定子槽设置在定子圆环部上,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定子槽内;第二定子槽设置在定子圆盘部上,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定子槽内。这样,可通过第一定子槽和第二定子槽对绕组组件进行限位,使绕组组件能够稳固的套设在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上。
在该设计中,进一步地,在绕组组件包括第一绕组的情况下,第二定子槽与第一定子槽相连通。此时,第一线圈边设置于第一定子槽内,第二线圈边设置于第二定子槽内。
在该设计中,进一步地,在绕组组件包括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的情况下,第二定子槽与第一定子槽可以连通,也可以不连通。此时,第二绕组设置于第一定子槽内,第三绕组设置于第二定子槽内。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定子圆环部包括:环形轭部,定子圆盘部与环形轭部相连接;多个第一定子齿,设置于环形轭部上,并沿环形轭部的径向延伸,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缠绕于第一定子齿上;其中,相邻两个第一定子齿之间具有第一定子槽。
在该设计中,定子圆环部包括环形轭部和多个第一定子齿。其中,定子圆盘部与环形轭部相连接,以保证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之间的稳定连接。此外,多个第一定子齿设置在环形轭部上,并且多个第一定子齿朝向背离定子圆环部的一侧延伸(即向定子圆环部的外侧延伸),相邻两个第一定子齿间具有第一定子槽。这样,在缠绕绕组组件的过程中,可直接将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缠绕到第一定子齿上,并使得该部分绕组组件收纳于第一定子槽中。
在该设计中,进一步地,在绕组组件包括第一绕组的情况下,第一绕组的第一线圈边缠绕在第一定子齿上,第一绕组的第二线圈边缠绕在定子圆盘部上,并使得第一绕组一部分收纳于第一定子槽中,这样,第一线圈边与第二线圈边配合使用,使得第一绕组同时缠绕在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上,进一步使得定子组件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并且,第一线圈边和第二线圈边为一体式结构,能够减小定子组件的零件数量,降低定子组件的复杂度。
在该设计中,进一步地,在绕组组件包括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的情况下,第二绕组缠绕在第一定子齿上,第三绕组缠绕在定子圆盘部上,这样,第二绕组在轴向产生磁路,第三绕组在径向产生磁路,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配合使用,使得定子组件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另外,通过将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分开设置,即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设置为两个独立的绕组,这样,可有效降低定子组件的绕线难度,进而提升定子组件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定子圆盘部包括:盘形轭部,定子圆环部与盘形轭部相连接;多个第二定子齿,设置于盘形轭部上,并朝向背离定子圆环部的一侧延伸,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缠绕于第二定子齿上;其中,相邻两个第二定子齿之间具有第二定子槽。
在该设计中,定子圆盘部包括盘形轭部和多个第二定子齿。其中,定子圆环部与盘形轭部相连接,以保证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之间的稳定连接。此外,多个第二定子齿设置在盘形轭部上,并且多个第二定子齿朝向背离定子圆环部的一侧延伸(即向定子圆环部的外侧延伸),相邻两个第二定子齿间具有第二定子槽。这样,在缠绕绕组组件的过程中,可直接将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缠绕到第二定子齿上,并使得该部分绕组组件收纳于第二定子槽中。
在该设计中,进一步地,在绕组组件包括第一绕组的情况下,第一绕组中的第一线圈边缠绕在第一定子齿上,第一绕组中的第二线圈边缠绕在第二定子齿上,并使得第一绕组收纳于第一定子槽和第二定子槽中,这样,第一线圈边与第二线圈边配合使用,使得第一绕组同时缠绕在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上,进一步使得定子组件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并且,第一线圈边和第二线圈边为一体式结构,能够减小定子组件的零件数量,降低定子组件的复杂度。
在该设计中,进一步地,在绕组组件包括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的情况下,第二绕组缠绕在第一定子齿上,第三绕组缠绕在第二定子齿上,这样,第二绕组在轴向产生磁路,第三绕组在径向产生磁路,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配合使用,使得定子组件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另外,通过将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分开设置,即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设置为两个独立的绕组,这样,可有效降低定子组件的绕线难度,进而提升定子组件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定子齿的齿根与环形轭部相连接;定子圆环部还包括第一齿靴,第一齿靴设置于第一定子齿的齿顶。
在该设计中,第一定子齿的齿根和环形轭部相连接,以实现第一定子齿和环形轭部的稳定连接。另外,定子圆环部还包括第一齿靴,其中,第一齿靴设置在第一定子齿的齿顶。通过第一齿靴的设置可对位于第一定子槽内的部分绕组组件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进而保证该部分绕组组件稳定处于第一定子槽内,避免该部分绕组组件从定子槽中脱落,进而提升定子组件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齿靴与第一定子齿的齿顶可拆卸式连接。
在该设计中,第一齿靴与第一定子齿的齿顶可拆卸式连接,即第一齿靴与第一定子齿的齿顶设置为可分离的套设组装结构,可先在第一定子齿上绕制线圈,然后再与第一齿靴组装成定子圆环部,这样,该设置能够简化绕线工艺,降低绕线的难度,提高绕组组件的槽满率,从定子组件制备的角度提升电机输出性能,同时能够减少废料,减少物料的浪费。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定子齿的齿根与环形轭部可拆卸式连接。
在该设计中,第一定子齿的齿根与环形轭部可拆卸式连接,即第一齿靴和第一定子齿与环形轭部设置为可分离的套设组装结构,可先在第一定子齿和第一齿靴上绕制线圈,然后再与环形轭部组装成定子圆环部,这样,该设置能够简化绕线工艺,降低绕线的难度,提高绕组组件的槽满率,从定子组件制备的角度提升电机输出性能,同时能够减少废料,减少物料的浪费。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定子齿的齿根与盘形轭部相连接;定子圆盘部还包括第二齿靴,第二齿靴设置于第二定子齿的齿顶。
在该设计中,第二定子齿的齿根和盘形轭部相连接,以实现第二定子齿和盘形轭部的稳定连接。另外,定子圆盘部还包括第二齿靴,其中,第二齿靴设置在第二定子齿的齿顶。通过第二齿靴的设置可对位于第二定子槽内的部分绕组组件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进而保证该部分绕组组件稳定处于第二定子槽内,避免该部分绕组组件从定子槽中脱落,进而提升定子组件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二齿靴与第二定子齿的齿顶可拆卸式连接。
在该设计中,第二齿靴与第二定子齿的齿顶可拆卸式连接,即第二齿靴与第二定子齿的齿顶设置为可分离的套设组装结构,可先在第二定子齿上绕制线圈,然后再与第二齿靴组装成定子圆盘部,这样,该设置能够简化绕线工艺,降低绕线的难度,提高绕组组件的槽满率,从定子组件制备的角度提升电机输出性能,同时能够减少废料,减少物料的浪费。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定子齿的齿根与盘形轭部可拆卸式连接。
在该设计中,第二定子齿的齿根与盘形轭部可拆卸式连接,即第二齿靴和第二定子齿与盘形轭部设置为可分离的套设组装结构,可先在第二定子齿和二齿靴上绕制线圈,然后再与盘形轭部组装成定子圆盘部,这样,该设置能够简化绕线工艺,降低绕线的难度,提高绕组组件的槽满率,从定子组件制备的角度提升电机输出性能,同时能够减少废料,减少物料的浪费。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绕组包括多个第一线圈,任一第一线圈具有弯折,第一线圈边和第二线圈边位于弯折的两侧。
在该设计中,第一绕组包括多个第一线圈。其中,任一第一线绕的中部设置有弯折,并且上述第一线圈边和第二线圈边位于弯折的两侧。也即,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弯折第一线圈的方式来形成上述第一线圈边和第二线圈边。此外,第一线绕的中部设置有弯折,保证了第一线圈边能够贴合于定子圆环部上,保证了第二线圈边能够贴合于定子圆盘部上。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定子铁芯为软磁铁芯。
在该设计中,定子铁芯可采用软磁铁芯。具体地,定子铁芯可采用软磁复合材料制备。由于软磁复合材料制备的软磁铁芯在在断电后容易退磁,即,软磁复合材料制备的软磁铁芯剩磁小,矫顽力小,磁滞回路面积小。这样,软磁复合材料制备的软磁铁芯在使用过程中,磁性强弱随着通入电流大小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有效减少了磁滞损耗,提高了定子组件输出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定子铁芯包括多个定子冲片。
在该设计中,定子铁芯包括多个定子冲片。其中,多个定子冲片沿定子铁芯的轴向层叠设置。具体地,定子冲片可采用硅钢片。由于硅钢片的硅材料使硅钢片电阻率增大,能够有效起到减少涡流损耗的作用。这样,定子冲片可采用硅钢片时,能够使涡流在狭长的回路中,通过较小的截面,有利于增大涡流通路的电阻,起到减小涡流损耗的目的,进一步地提高定子组件输出性能。具体地,硅钢片可采用0.35mm厚的冷轧硅钢片,在具体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硅钢片的尺寸,这里不在一一限定。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机,包括:转子组件;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定子组件,定子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转子组件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机,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定子组件。因此,具有上述定子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此外,定子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转子组件内。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机为径向电机。并且,上述定子组件为内定子,上述转子组件为外转子。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转子组件包括:转子圆环部,设置于定子圆环部的外侧;第一永磁体,设置于转子圆环部的内周壁;转子圆盘部,设置于转子圆环部的轴向的第一端;第二永磁体,设置于转子圆盘部上。
在该设计中,转子组件包括转子圆环部、第一永磁体、转子圆盘部和第二永磁体。其中,转子圆环部设置在定子圆环部的径向外侧,转子圆盘部与转子圆环部相连接,并位于转子圆环部的轴向的第一端,使得转子圆盘部与定子圆盘部位于相同的一端。
此外,第一永磁体设置在转子圆环部的内周壁上,使得第一永磁体与设置在定子圆环部上的部分绕组组件相配合;第二永磁体设置在转子圆盘部的内周壁上,使得第二永磁体与设置在定子圆盘部上的部分绕组组件相配合。这样,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定子组件中定子圆环部产生轴向磁路,定子圆盘部产生径向磁路,转子组件中转子圆环部与定子圆环部配合工作,转子组件中转子圆盘部与定子圆盘部配合工作,使得电机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有效利用了电机的空间,并且,电机中的轴向磁场和径向磁场不存在磁耦合,进而避免了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从而有效提升了电机输出性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加工,有效降低了工艺制造难度,在安装和维护过程中,易于拆卸、组装,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装和拆卸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永磁体的数量与第二永磁体的数量相等。
在该设计中,第一永磁体的数量和第二永磁体的数量设置相等,使得转子圆环部与转子圆盘部在运行过程中输出转矩同步,进而提高转子组件的输出效率,从而提升电机整体的输出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永磁体沿转子圆环部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二永磁体呈环状分布于转子圆盘部上,其中,多个第一永磁体的中心线与多个第二永磁体的中心线相重合。
在该设计中,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其中,多个第一永磁体沿转子圆环部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二永磁体呈环状分布于转子圆盘部上,这样,使得多个第一永磁体和多个第二永磁体能够均匀分布在转子圆环部和转子圆盘部上,有利于提升电机转矩密度,提高电机的输出性能。并且,将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均匀分布设置,结构更加紧凑,有效利用了转子圆环部与转子圆盘部空间,易于安装和更换,节省安装和更换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多个第一永磁体的中心线与多个第二永磁体的中心线相重合,使得转子圆环部与转子圆盘部能够同步运行,避免了非同步运行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从而影响电机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多个所述第二永磁体的外边缘所在的圆周的直径,小于所述定子圆盘部的直径。
在该设计中,多个所述第二永磁体的外边缘所在的圆周的直径,小于所述定子圆盘部的直径,使得第二永磁体能够插接到定子圆盘部中,这样,转子圆盘部与定子圆盘部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增强转子圆盘部的输出效率,从而提高电机整体的输出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永磁体为条形永磁铁。
在该设计中,第一永磁体设置为条形永磁铁,由于条形永磁铁磁性稳定,不容易被磁化,能够应用于在高温的环境下,保证了转子圆环部的稳定输出,进而提高电机的输出性能。此外,在转子圆环部内设置条形永磁铁能够有效利用转子圆环部的内部空间,增强转子圆环部的输出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永磁体为扇形永磁铁、马蹄形永磁铁或圆形永磁铁。
在该设计中,在转子圆盘部内设置第二永磁体,第二永磁体可具体设置为扇形永磁铁、马蹄形永磁铁或圆形永磁铁。这样,通过对第二永磁体形状设置,能够更好的与转子圆盘部配合使用,充分、合理的利用转子圆盘部的内部空间,使其结构紧凑,进一步地提升电机转矩密度,进而提高电机的输出性能。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电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器设备,包括上述第二方面的电机。因此,具有上述电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定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定子组件中定子铁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定子组件中定子铁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定子组件中第一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定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电机中转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定子组件,102定子铁芯,104定子圆环部,106定子圆盘部,110第一绕组,112第一线圈边,114第二线圈边,116第一定子槽,118第二定子槽,120环形轭部,122第一定子齿,124盘形轭部,126第二定子齿,130转子组件,132转子圆环部,134第一永磁体,136转子圆盘部,138第二永磁体,140第二绕组,142第三绕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定子组件100、电机和电器设备。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定子组件100包括:定子铁芯102,定子铁芯102包括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定子圆盘部106设置于定子圆环部104的轴向的第一端;绕组组件,设置于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上。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子组件100包括定子铁芯102和绕组组件。其中,定子铁芯102包括定子圆盘部106和定子圆环部104,定子圆盘部106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的轴向的第一端,进而在定子组件100中增设径向磁路,提高应用该定子组件100的电机的输出转矩,进而提升电机转矩密度。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绕组组件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上,以使得定子组件100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
此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定子组件100在定子圆环部104的轴向的第一端增设定子圆盘部106,有效利用了定子组件100空间,使定子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产生的轴向磁场和径向磁场不存在磁耦合,进而避免了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从而有效提升了应用该定子组件100的电机的性能。
因此,本实施例在定子铁芯102的定子圆环部104的一端设置了定子圆盘部106,并且绕组组件分别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共同套设在一起。一方面,实现了定子组件100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为电机提供输出转矩,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
并且,如图1所示,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产生的轴向磁场和径向磁场不发生磁耦合,避免了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进而影响电机性能。并且有效利用了电机空间,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另一方面,由于绕组组件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上,有效降低绕组组件的端部长度。在电机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机包含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提供电机输出转矩,提升了电机整体的工作效率。并且,定子铁芯102和绕组组件的造型简单,降低了制造工艺难度,易于生产加工,生产成本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绕组组件包括:第一绕组110,第一绕组11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线圈边112和第二线圈边114,第一线圈边112设置于定子圆环部104上,第二线圈边114设置于定子圆盘部106上。
在该实施例中,绕组组件包括第一绕组110。其中,第一绕组110包括第一线圈边112和第二线圈边114。其中,第一线圈边112和第二线圈边114相连接,第一线圈边112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上,第二线圈边114设置在定子圆盘部106上。这样,通过上述第一线圈边112与第二线圈边114的配合,使得第一绕组110同时缠绕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上。
具体地,上述第一线圈边112用于实现定子组件100的径向磁路,上述第二线圈边114用于实现定子组件100的轴向磁路。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线圈边112和第二线圈边114为一体式结构。也即,该设计将一个第一绕组110通过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上。这样,可有效减小定子组件100的零件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绕组组件包括:第二绕组140(图中未示出),设置于定子圆环部104上;第三绕组142(图中未示出),设置于定子圆盘部106上。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绕组组件包括第二绕组140和第三绕组142。其中,第二绕组140与第三绕组142相分离;并且,上述第二绕组140设置于所述定子圆环部104上;第三绕组142设置于所述定子圆盘部106上,以使得上述第二绕组140实现定子组件100的径向磁路,上述第三绕组142实现定子组件100的轴向磁路。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绕组140和第三绕组142为两个独立的绕组。也即,本实用新型可将两个不同的绕组分别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上。这样,可有效降低定子组件100的绕线难度,进而提升定子组件100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定子组件100还包括:第一定子槽116,设置于定子圆环部104上,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定子槽116内;第二定子槽118,设置于定子圆盘部106上,并与第一定子槽116相连通,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定子槽118内。
在该实施例中,定子组件100还包括第一定子槽116和第二定子槽118。其中,第一定子槽116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上,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定子槽116内;第二定子槽118设置在定子圆盘部106上,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定子槽118内。这样,可通过第一定子槽116和第二定子槽118对绕组组件进行限位,使绕组组件能够稳固的套设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上。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绕组组件包括第一绕组110的情况下,第二定子槽118与第一定子槽116相连通。此时,第一线圈边112设置于第一定子槽116内,第二线圈边114设置于第二定子槽118内。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绕组组件包括第二绕组140和第三绕组142的情况下,第二定子槽118与第一定子槽116可以连通,也可以不连通。此时,第二绕组140设置于第一定子槽116内,第三绕组142设置于第二定子槽118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定子圆环部104包括:环形轭部120,定子圆盘部106与环形轭部120相连接;多个第一定子齿122,设置于环形轭部120上,并沿环形轭部120的径向延伸,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缠绕于第一定子齿122上;其中,相邻两个第一定子齿122之间具有第一定子槽116。
在该实施例中,定子圆环部104包括环形轭部120和多个第一定子齿122。其中,定子圆盘部106与环形轭部120相连接,以保证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之间的稳定连接。此外,多个第一定子齿122设置在环形轭部120上,并且多个第一定子齿122朝向背离定子圆环部104的一侧延伸(即向定子圆环部104的外侧延伸),相邻两个第一定子齿122间具有第一定子槽116。这样,在缠绕绕组组件的过程中,可直接将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缠绕到第一定子齿122上,并使得该部分绕组组件收纳于第一定子槽116中。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绕组组件包括第一绕组110的情况下,第一绕组110的第一线圈边112缠绕在第一定子齿122上,第一绕组110的第二线圈边114缠绕在定子圆盘部106上,并使得第一绕组110一部分收纳于第一定子槽116中,这样,第一线圈边112与第二线圈边114配合使用,使得第一绕组110同时缠绕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上,进一步使得定子组件100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并且,第一线圈边112和第二线圈边114为一体式结构,能够减小定子组件100的零件数量,降低定子组件100的复杂度。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绕组组件包括第二绕组140和第三绕组142的情况下,第二绕组140缠绕在第一定子齿122上,第三绕组142缠绕在定子圆盘部106上,这样,第二绕组140在轴向产生磁路,第三绕组142在径向产生磁路,第二绕组140和第三绕组142配合使用,使得定子组件100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另外,通过将第二绕组140和第三绕组142分开设置,即第二绕组140和第三绕组142设置为两个独立的绕组,这样,可有效降低定子组件100的绕线难度,进而提升定子组件100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定子圆盘部106包括:盘形轭部124,定子圆环部104与盘形轭部124相连接;多个第二定子齿126,设置于盘形轭部124上,并朝向背离定子圆环部104的一侧延伸,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缠绕于第二定子齿126上;其中,相邻两个第二定子齿126之间具有第二定子槽118。
在该实施例中,定子圆盘部106包括盘形轭部124和多个第二定子齿126。其中,定子圆环部104与盘形轭部124相连接,以保证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之间的稳定连接。此外,多个第二定子齿126设置在盘形轭部124上,并且多个第二定子齿126朝向背离定子圆环部104的一侧延伸(即向定子圆环部104的外侧延伸),相邻两个第二定子齿126间具有第二定子槽118。这样,在缠绕绕组组件的过程中,可直接将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缠绕到第二定子齿126上,并使得该部分绕组组件收纳于第二定子槽118中。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绕组组件包括第一绕组110的情况下,第一绕组110中的第一线圈边112缠绕在第一定子齿122上,第一绕组110中的第二线圈边114缠绕在第二定子齿126上,并使得第一绕组110收纳于第一定子槽116和第二定子槽118中,这样,第一线圈边112与第二线圈边114配合使用,使得第一绕组110同时缠绕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上,进一步使得定子组件100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并且,第一线圈边112和第二线圈边114为一体式结构,能够减小定子组件100的零件数量,降低定子组件100的复杂度。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绕组组件包括第二绕组140和第三绕组142的情况下,第二绕组140缠绕在第一定子齿122上,第三绕组142缠绕在第二定子齿126上,这样,第二绕组140在轴向产生磁路,第三绕组142在径向产生磁路,第二绕组140和第三绕组142配合使用,使得定子组件100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另外,通过将第二绕组140和第三绕组142分开设置,即第二绕组140和第三绕组142设置为两个独立的绕组,这样,可有效降低定子组件100的绕线难度,进而提升定子组件100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子齿122的齿根与环形轭部120相连接;定子圆环部104还包括第一齿靴,第一齿靴设置于第一定子齿122的齿顶。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定子齿122的齿根和环形轭部120相连接,以实现第一定子齿122和环形轭部120的稳定连接。另外,定子圆环部104还包括第一齿靴,其中,第一齿靴设置在第一定子齿122的齿顶。通过第一齿靴的设置可对位于第一定子槽116内的部分绕组组件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进而保证该部分绕组组件稳定处于第一定子槽116内,避免该部分绕组组件从定子槽中脱落,进而提升定子组件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齿靴与第一定子齿122的齿顶可拆卸式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齿靴与第一定子齿122的齿顶可拆卸式连接,即第一齿靴与第一定子齿122的齿顶设置为可分离的套设组装结构,可先在第一定子齿122上绕制线圈,然后再与第一齿靴组装成定子圆环部104,这样,该设置能够简化绕线工艺,降低绕线的难度,提高绕组组件的槽满率,从定子组件100制备的角度提升电机输出性能,同时能够减少废料,减少物料的浪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定子齿122的齿根与环形轭部120可拆卸式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定子齿122的齿根与环形轭部120可拆卸式连接,即第一齿靴和第一定子齿122与环形轭部120设置为可分离的套设组装结构,可先在第一定子齿122和第一齿靴上绕制线圈,然后再与环形轭部120组装成定子圆环部104,这样,该设置能够简化绕线工艺,降低绕线的难度,提高绕组组件的槽满率,从定子组件100制备的角度提升电机输出性能,同时能够减少废料,减少物料的浪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定子齿126的齿根与盘形轭部124相连接;定子圆盘部106还包括第二齿靴,第二齿靴设置于第二定子齿126的齿顶。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定子齿126的齿根和盘形轭部124相连接,以实现第二定子齿126和盘形轭部124的稳定连接。另外,定子圆盘部106还包括第二齿靴,其中,第二齿靴设置在第二定子齿126的齿顶。通过第二齿靴的设置可对位于第二定子槽118内的部分绕组组件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进而保证该部分绕组组件稳定处于第二定子槽118内,避免该部分绕组组件从定子槽中脱落,进而提升定子组件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齿靴与第二定子齿126的齿顶可拆卸式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齿靴与第二定子齿126的齿顶可拆卸式连接,即第二齿靴与第二定子齿126的齿顶设置为可分离的套设组装结构,可先在第二定子齿126上绕制线圈,然后再与第二齿靴组装成定子圆盘部106,这样,该设置能够简化绕线工艺,降低绕线的难度,提高绕组组件的槽满率,从定子组件100制备的角度提升电机输出性能,同时能够减少废料,减少物料的浪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定子齿126的齿根与盘形轭部124可拆卸式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定子齿126的齿根与盘形轭部124可拆卸式连接,即第二齿靴和第二定子齿126与盘形轭部124设置为可分离的套设组装结构,可先在第二定子齿126和二齿靴上绕制线圈,然后再与盘形轭部124组装成定子圆盘部106,这样,该设置能够简化绕线工艺,降低绕线的难度,提高绕组组件的槽满率,从定子组件100制备的角度提升电机输出性能,同时能够减少废料,减少物料的浪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绕组110包括多个第一线圈,任一第一线圈具有弯折,第一线圈边112和第二线圈边114位于弯折的两侧。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绕组110包括多个第一线圈。其中,任一第一线绕的中部设置有弯折,并且上述第一线圈边112和第二线圈边114位于弯折的两侧。也即,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弯折第一线圈的方式来形成上述第一线圈边112和第二线圈边114。此外,第一线绕的中部设置有弯折,保证了第一线圈边112能够贴合于定子圆环部104上,保证了第二线圈边114能够贴合于定子圆盘部106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定子铁芯102为软磁铁芯。
在该实施例中,定子铁芯102可采用软磁铁芯。具体地,定子铁芯102可采用软磁复合材料制备。由于软磁复合材料制备的软磁铁芯在在断电后容易退磁,即,软磁复合材料制备的软磁铁芯剩磁小,矫顽力小,磁滞回路面积小。这样,软磁复合材料制备的软磁铁芯在使用过程中,磁性强弱随着通入电流大小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有效减少了磁滞损耗,提高了定子组件100输出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定子铁芯102包括多个定子冲片(图中未示出)。
在该实施例中,定子铁芯102包括多个定子冲片。其中,多个定子冲片沿定子铁芯102的轴向层叠设置。具体地,定子冲片可采用硅钢片。由于硅钢片的硅材料使硅钢片电阻率增大,能够有效起到减少涡流损耗的作用。这样,定子冲片可采用硅钢片时,能够使涡流在狭长的回路中,通过较小的截面,有利于增大涡流通路的电阻,起到减小涡流损耗的目的,进一步地提高定子组件100输出性能。
具体地,硅钢片可采用0.35mm厚的冷轧硅钢片,在具体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硅钢片的尺寸,这里不在一一限定。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机,包括:转子组件130;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定子组件100,定子组件10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转子组件130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定子组件100。因此,具有上述定子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定子组件10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转子组件130内。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机为径向电机。并且,上述定子组件100为内定子,上述转子组件130为外转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转子组件130包括:转子圆环部132,设置于定子圆环部104的外侧;第一永磁体134,设置于转子圆环部132的内周壁;转子圆盘部136,设置于转子圆环部132的轴向的第一端;第二永磁体138,设置于转子圆盘部136上。
在该实施例中,转子组件130包括转子圆环部132、第一永磁体134、转子圆盘部136和第二永磁体138。其中,转子圆环部132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的径向外侧,转子圆盘部136与转子圆环部132相连接,并位于转子圆环部132的轴向的第一端,使得转子圆盘部136与定子圆盘部106位于相同的一端。
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永磁体134设置在转子圆环部132的内周壁上,使得第一永磁体134与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上的部分绕组组件相配合;第二永磁体138设置在转子圆盘部136的内周壁上,使得第二永磁体138与设置在定子圆盘部106上的部分绕组组件相配合。
这样,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定子组件100中定子圆环部104产生轴向磁路,定子圆盘部106产生径向磁路,转子组件130中转子圆环部132与定子圆环部104配合工作,转子组件130中转子圆盘部136与定子圆盘部106配合工作,使得电机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有效利用了电机的空间,并且,电机中的轴向磁场和径向磁场不存在磁耦合,进而避免了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从而有效提升了电机输出性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加工,有效降低了工艺制造难度,在安装和维护过程中,易于拆卸、组装,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装和拆卸的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永磁体134的数量与第二永磁体138的数量相等。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永磁体134的数量和第二永磁体138的数量设置相等,使得转子圆环部132与转子圆盘部136在运行过程中输出转矩同步,进而提高转子组件130的输出效率,从而提升电机整体的输出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永磁体134和第二永磁体138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永磁体134沿转子圆环部132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二永磁体138呈环状分布于转子圆盘部136上,其中,多个第一永磁体134的中心线与多个第二永磁体138的中心线相重合。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永磁体134和第二永磁体138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其中,多个第一永磁体134沿转子圆环部132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二永磁体138呈环状分布于转子圆盘部136上,这样,使得多个第一永磁体134和多个第二永磁体138能够均匀分布在转子圆环部132和转子圆盘部136上,有利于提升电机转矩密度,提高电机的输出性能。
并且,将第一永磁体134和第二永磁体138均匀分布设置,结构更加紧凑,有效利用了转子圆环部132与转子圆盘部136空间,易于安装和更换,节省安装和更换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多个第一永磁体134的中心线与多个第二永磁体138的中心线相重合,使得转子圆环部132与转子圆盘部136能够同步运行,避免了非同步运行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从而影响电机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多个所述第二永磁体138的外边缘所在的圆周的直径,小于所述定子圆盘部106的直径。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永磁体138的外边缘所在的圆周的直径,小于所述定子圆盘部106的直径,使得第二永磁体138能够插接到定子圆盘部106中,这样,转子圆盘部136与定子圆盘部106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增强转子圆盘部136的输出效率,从而提高电机整体的输出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永磁体134为条形永磁铁。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永磁体134设置为条形永磁铁,由于条形永磁铁磁性稳定,不容易被磁化,能够应用于在高温的环境下,保证了转子圆环部132的稳定输出,进而提高电机的输出性能。此外,在转子圆环部132内设置条形永磁铁能够有效利用转子圆环部132的内部空间,增强转子圆环部132的输出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永磁体138为扇形永磁铁、马蹄形永磁铁或圆形永磁铁。
在该实施例中,在转子圆盘部136内设置第二永磁体138,第二永磁体138可具体设置为扇形永磁铁、马蹄形永磁铁或圆形永磁铁。这样,通过对第二永磁体138形状设置,能够更好的与转子圆盘部136配合使用,充分、合理的利用转子圆盘部136的内部空间,使其结构紧凑,进一步地提升电机转矩密度,进而提高电机的输出性能。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器设备(图中未示出),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电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器设备,包括上述第二方面的电机。因此,具有上述电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具体地,电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产品。
具体地,电器设备中包括电机,其中,电机中包括定子组件100和转子组件130。这样,由于电机中的定子组件100包括定子铁芯102和绕组组件。定子铁芯102包括定子圆盘部106和定子圆环部104,定子圆盘部106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的轴向的第一端,进而在定子组件100中增设径向磁路,提高应用该定子组件100的电机的输出转矩,进而提升电机转矩密度。
进一步地,绕组组件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上,以使得定子组件100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
进一步地,定子组件100在定子圆环部104的轴向的第一端增设定子圆盘部106,有效利用了定子组件100空间,使定子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产生的轴向磁场和径向磁场不存在磁耦合,进而避免了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从而有效提升了应用该定子组件100的电机的性能。
进一步地,在定子铁芯102的定子圆环部104的一端设置了定子圆盘部106,并且绕组组件分别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共同套设在一起。实现了定子组件100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为电机提供输出转矩,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并且,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产生的轴向磁场和径向磁场不发生磁耦合,避免了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进而影响电机性能。并且有效利用了电机空间,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此外,由于绕组组件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上,有效降低绕组组件的端部长度。在电机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机包含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提供电机输出转矩,提升了电机整体的工作效率。并且,定子铁芯102和绕组组件的造型简单,降低了制造工艺难度,易于生产加工,生产成本低。
进一步地,转子组件130包括转子圆环部132、第一永磁体134、转子圆盘部136和第二永磁体138。其中,转子圆环部132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的径向外侧,转子圆盘部136与转子圆环部132相连接,并位于转子圆环部132的轴向的第一端,使得转子圆盘部136与定子圆盘部106位于相同的一端。
此外,第一永磁体134设置在转子圆环部132的内周壁上,使得第一永磁体134与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上的部分绕组组件相配合;第二永磁体138设置在转子圆盘部136的内周壁上,使得第二永磁体138与设置在定子圆盘部106上的部分绕组组件相配合。
这样,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定子组件100中定子圆环部104产生轴向磁路,定子圆盘部106产生径向磁路,转子组件130中转子圆环部132与定子圆环部104配合工作,转子组件130中转子圆盘部136与定子圆盘部106配合工作,使得电机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有效利用了电机的空间,并且,电机中的轴向磁场和径向磁场不存在磁耦合,进而避免了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从而有效提升了电机输出性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器设备中的电机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加工,有效降低了工艺制造难度,在安装和维护过程中,易于拆卸、组装,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装和拆卸的工作效率。
因此,本实施例在定子铁芯102的定子圆环部104的一端设置了定子圆盘部106,并且绕组组件分别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共同套设在一起。一方面,实现了定子组件100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为电机提供输出转矩,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
并且,如图1所示,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产生的轴向磁场和径向磁场不发生磁耦合,避免了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进而影响电机性能。并且有效利用了电机空间,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另一方面,由于绕组组件设置在定子圆环部104和定子圆盘部106上,有效降低绕组组件的端部长度。在电机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机包含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提供电机输出转矩,提升了电机整体的工作效率。并且,定子铁芯102和绕组组件的造型简单,降低了制造工艺难度,易于生产加工,生产成本低。
并且,在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定子组件100中定子圆环部104产生轴向磁路,定子圆盘部106产生径向磁路,转子组件130中转子圆环部132与定子圆环部104配合工作,转子组件130中转子圆盘部136与定子圆盘部106配合工作,使得电机中包含有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轴向磁路和径向磁路两部分共同保证电机的转矩输出,有效提升了电机转矩密度,有效利用了电机的空间,并且,电机中的轴向磁场和径向磁场不存在磁耦合,进而避免了磁路耦合带来的饱和效应,从而有效提升了电机输出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包括定子圆环部和定子圆盘部,所述定子圆盘部设置于所述定子圆环部的轴向的第一端;
绕组组件,设置于所述定子圆环部和所述定子圆盘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组件包括:
第一绕组,所述第一绕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线圈边和第二线圈边,所述第一线圈边设置于所述定子圆环部上,所述第二线圈边设置于所述定子圆盘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组件包括:
第二绕组,设置于所述定子圆环部上;
第三绕组,设置于所述定子圆盘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定子铁芯还包括:
第一定子槽,设置于所述定子圆环部上,所述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定子槽内;
第二定子槽,设置于所述定子圆盘部上,所述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定子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圆环部包括:
环形轭部,所述定子圆盘部与所述环形轭部相连接;
多个第一定子齿,设置于所述环形轭部上,并沿所述环形轭部的径向延伸,所述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缠绕于所述第一定子齿上;
其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定子齿之间具有所述第一定子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圆盘部包括:
盘形轭部,所述定子圆环部与所述盘形轭部相连接;
多个第二定子齿,设置于所述盘形轭部上,并朝向背离所述定子圆环部的一侧延伸,所述绕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缠绕于所述第二定子齿上;
其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定子齿之间具有所述第二定子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子齿的齿根与所述环形轭部相连接;
所述定子圆环部还包括第一齿靴,所述第一齿靴设置于所述第一定子齿的齿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靴与所述第一定子齿的齿顶可拆卸式连接;和/或
所述第一定子齿的齿根与所述环形轭部可拆卸式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定子齿的齿根与所述盘形轭部相连接;
所述定子圆盘部还包括第二齿靴,所述第二齿靴设置于所述第二定子齿的齿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齿靴与所述第二定子齿的齿顶可拆卸式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定子齿的齿根与所述盘形轭部可拆卸式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绕组包括多个第一线圈,任一所述第一线圈具有弯折,所述第一线圈边和第二线圈边位于所述弯折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芯为软磁铁芯;和/或
所述定子铁芯包括多个定子冲片。
13.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组件;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转子组件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包括:
转子圆环部,设置于所述定子圆环部的外侧;
第一永磁体,设置于所述转子圆环部的内周壁;
转子圆盘部,设置于所述转子圆环部的轴向的第一端;
第二永磁体,设置于所述转子圆盘部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永磁体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数量相等;和/或
所述第一永磁体和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永磁体沿所述转子圆环部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多个所述第二永磁体呈环状分布于所述转子圆盘部上,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永磁体的中心线与多个所述第二永磁体的中心线相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二永磁体的外边缘所在的圆周的直径,小于所述定子圆盘部的直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永磁体为条形永磁铁;和/或
所述第二永磁体为扇形永磁铁、马蹄形永磁铁或圆形永磁铁。
18.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3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
CN202123185776.XU 2021-12-17 2021-12-17 定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 Active CN2163561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85776.XU CN216356130U (zh) 2021-12-17 2021-12-17 定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85776.XU CN216356130U (zh) 2021-12-17 2021-12-17 定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56130U true CN216356130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65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85776.XU Active CN216356130U (zh) 2021-12-17 2021-12-17 定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561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87630B1 (en) Slotless amorphous ferroalloy motor with radial magnetic circu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318927B2 (en) Amorphous stator, and electric motor using same
US20070052318A1 (en) Permanent-magnet mono-phase synchronous electric motor with improved stator structure, in particular for discharge pump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similar household appliances
CN105763009A (zh) 混合磁路低谐波多定子弱磁扩速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方法
CN110676998A (zh) 一种双转子电机结构
CN216356130U (zh) 定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
CN113113989A (zh) 外转子永磁电机以及洗衣机
CN114069913A (zh) 定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
CN107769510B (zh) 一种定子嵌有u型永磁体的混合式步进电机
CN114069912A (zh) 定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
CN104167835B (zh) 压缩机及其电机
CN107046353B (zh) 电机和具有其的压缩机
CN203466706U (zh) 一种单相无刷电机
EP3806288A1 (en) Driving motor
CN206452284U (zh) 电机和具有其的压缩机
CN216356126U (zh) 定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
CN214255874U (zh) 电机和电器
CN201256312Y (zh) 无刷电机
CN214850688U (zh) 电机、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218920086U (zh) 转子冲片、转子铁芯、电机和工业设备
CN219697371U (zh) 定子冲片、电机、风机和电器设备
CN215956133U (zh) 一种定子铁芯及无框永磁伺服电机
CN216356164U (zh) 预制转子冲片、转子组件、电机和电器设备
CN214506682U (zh) 定子冲片、电机、压缩机及家用电器
CN216356131U (zh) 电机和电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