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39913U - 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39913U
CN216339913U CN202120794951.6U CN202120794951U CN216339913U CN 216339913 U CN216339913 U CN 216339913U CN 202120794951 U CN202120794951 U CN 202120794951U CN 216339913 U CN216339913 U CN 2163399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namental
pond
water
aquatic plant
fish po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9495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宏
王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2079495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399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399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399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20Controll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属于园林绿化景观技术领域。包括观赏鱼池、人工瀑布、花卉观赏区、观赏台阶和水生植物观赏池。正常情况下,鱼池的水溢流入人工瀑布,到达下部的水生植物观赏池。需要灌溉花卉时,可通过埋地多孔分支管灌溉到花卉根部。多余的水向下渗流过滤,经挡土墙上的泄水孔流入水生植物观赏池。水生植物观赏池的水体经水泵提升至鱼池中的喷泉。由此,形成了观赏鱼池和水生植物观赏池的水体循环。鱼池中的喷泉和人工瀑布不仅可供游人观赏,还可以为鱼类、水生植物和硝化菌等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水体经花卉植物根部过滤以及水生植物的净化,可有效削减水体的固体物质和富营养化物质,保持水体清澈。

Description

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绿化景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至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超过了60%,并且还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城市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工作生活场所,其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地提高,人们对于城市自然环境美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促使了城市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精心设计的城市园林为居民提供节假日游玩休息的场所,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愉悦身心,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城市魅力。
中国传统城市园林的建设注重理水,有水自然要有鱼,鱼的存在赋予了水以灵动和生命力。在中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观赏鱼池是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大到小、形式、风格各异的观赏鱼池遍布于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园林和风景区中,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拍照。其中养殖的鱼类还可供儿童喂食,形成人与动物的良好互动,富有趣味。但传统的观赏鱼池一般是死水或者只具有内循环(如池内喷泉)的水体,而且城市空间狭小使得鱼池的水体面积较小,在锦鲤等观赏鱼类养殖密度高、饲料投喂量大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浑浊,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大大降低了观赏鱼池的观赏性。更严重的还会产生浓重的鱼腥味或其他令人反感的气味,在夏季尤为严重。因此,采取有效地措施净化观赏鱼池的水体显得尤为重要。
采用智能运行的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当然可以有效地净化观赏鱼池中的水体,但存放地面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仅设备购置成本较高,而且在运行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持续成本,如电力、药剂、维修、设备等零配件更换等成本。更重要的是,一体化设备污水处理设施与城市园林的整体环境构造并不协调,其设施中的水泵、风机、搅拌机等设备还会产生噪音,大大影响了城市园林的整体观感。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传统园林中观赏鱼池存在的问题,借用用于城市河道水体净化的人工生态湿地的思维,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该景观结构将观赏鱼池、人工瀑布、花园和水生植物观赏池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生态系统。该景观体系解决了传统鱼池不能自我净化,或者净化成本高等的问题,并且丰富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形式和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使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平台、斜坡和下部平台;所述上部平台设置有用于养殖水生观赏动物的观赏鱼池;所述斜坡一侧设置有观赏台阶和人工瀑布,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人工瀑布外侧设置观赏台阶,可供游人通过观赏台阶上下两个平台。另一侧设置有用于种植花卉的花卉观赏区;所述下部平台设置有用于种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水生植物观赏池;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部平台的观赏鱼池中可养殖锦鲤、巴西龟等水生观赏动物。所述斜坡上约一半面积为人工瀑布,另一半为花卉观赏区。所述花卉观赏区中可种植多种木本和草本花卉,如月季、牡丹、桂花、矮牵牛、栀子花、梅花、虞美人等。所述下部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中可种植挺水植物,如黄花鸢尾、狭叶香蒲、芦竹等,也可种植睡莲和一些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蜈蚣藻等。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中用于水生植物定植的土壤选用半烧结的塘泥。
所述上部平台的观赏鱼池池壁一侧设置有溢流口,所述观赏鱼池中的池水经溢流槽溢流经位于斜坡上的人工瀑布,并最终流入下部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
所述上部平台的观赏鱼池池壁另一侧设置有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连接至花卉观赏区,所述观赏鱼池中的池水通过重力自流,经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灌溉花卉观赏区中的花卉;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设置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通过提升管道将水生植物观赏池中的池水提升至上层平台的观赏鱼池,并通过所述观赏鱼池中的喷泉的流入观赏鱼池,完成水体通过重力向下自流和通过水泵向上提升的水体循环。具体的,所述通过重力向下自流包括瀑布和渗流。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观赏鱼池采用半地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壁外贴大理石面板,所述观赏鱼池中的喷泉为大理石材质;所述观赏鱼池设有溢流槽,用于控制所述观赏鱼池有效水深恒定为1.5~2m;所述观赏鱼池中养殖的观赏鱼密度控制在 0.15尾/m3以下;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观赏鱼的颗粒饲料投喂量应控制在6~10g/ (尾·天)。控制鱼池中观赏鱼的密度也是为了保证水质符合花卉观赏区和水生植物观赏池的进水负荷,防止有机物、氮磷等物质的过度富集造成净化系统崩溃。
所述观赏鱼池的底部沿长度和宽度方向都有坡度,所述坡度大于或等于5%;
所述观赏鱼池的底部最低处设置泵坑,所述泵坑中设有灌溉水泵,用于抽吸所述观赏鱼池中携带一定底泥的池水灌溉花卉。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所述观赏鱼池的底部设置坡度,使得鱼粪顺池底坡度滚落至泵坑,与池水的混合液被灌溉水泵吸走,而灌溉水泵可连接PE柔性管道,柔性管道自由端可用来灌溉花卉。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抽出观赏鱼池中的粪便等固体物质有利于净化鱼池水质,提升水体透明度和观感,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用于净化观赏鱼池水质的花卉观赏区和水生植物观赏池的负荷,防止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中的提升泵吸水口和泵坑四周均设有不锈钢滤网,所述不锈钢滤网的孔径小于或等于2mm;本实用新型中,不锈钢滤网的作用主要是阻值大型的观赏鱼,如锦鲤等进入下部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这会对水生植物观赏池的水草、小型除藻生物等造成严重的破坏,极大降低了水生植物观赏池的观感。
所述提升泵为潜水泵,即整个泵体置于水体中,所述提升泵的提升管道埋地,沿所述花卉观赏区布置并连通观赏鱼池中的喷泉;
所述提升泵的流量用于控制循环水在上部平台的观赏鱼池和下部平台水生植物观赏池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以及人工瀑布的水流量;通过所述提升泵控制观赏鱼池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3h;所述喷泉的自由水头的高度为10~15m。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提升泵流量和自由水头的流量控制与立体景观的观赏性有很大的关系,较大的流量可增加瀑布的观赏性,较大的自由水头可增加喷泉的观赏性。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人工瀑布包括两级或两级以上的台阶,除最低级台阶的高度小于或等于0.5m外,每级所述台阶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5m;
所述人工瀑布的台阶地层由下而上采用土质地基、台阶防水基层和天然石块基层,所述台阶防水基层为混凝土防水面板,所述混凝土防水面板上部码砌天然石块,所述人工瀑布侧壁的内层为混凝土防水墙,侧壁的外层砌筑天然石块。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花卉观赏区所在斜坡的坡度为20%~30%;
所述花卉观赏区的土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腐殖土土层、中砂土土层和硬黏土土层;
所述腐殖土土层的厚度为300~400mm;所述中砂土土层的厚度为1.5~2m;
所述硬黏土土层具有不透水特性,所述硬黏土土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00mm,重型击实压实度大于或等于93%,渗透系数小于10-4cm/d;
所述硬黏土土层铺筑的范围包括花卉观赏区的整个底板,以及所述观赏鱼池和下层水生植物观赏池不小于各自宽度的1/3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中,灌溉下渗的水由腐殖土土层下渗至中砂土土层中,继续下渗的水被不透水的硬黏土土层阻挡,斜向下流经砾石滤层,并最终经混凝土挡土墙上的泄水孔流入下层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而花卉观赏区中不同种的花卉组合有利于植物根系深入到不同深度的土层中,扩大了对渗入花卉观赏区土层的养鱼污水的净化空间。腐殖土主要是为了定植,其富含腐殖质,土质疏松,透水性好,有利于栽种的花卉快速生根生长。中砂土有利于养鱼污水在土层中的快速渗透,也有利于根系较长的木本花卉深层扎根。中砂土土层是养鱼污水在花卉观赏区净化的主要空间,中砂土较大的空隙结构保证了较大的过滤流量,降低土层堵塞的风险。花卉观赏区底部的硬黏性土具有极低的渗透系数,可以阻止养鱼污水的继续下渗,因为继续下渗的污水会因为超过花卉植物的根系深度而无法得到净化,不仅仅造成系统的水体流失,而且长期如此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斜坡底部与水生植物观赏池接触的过渡区域设置有砾石滤层和钢筋混凝土挡土墙;
所述砾石滤层滤料采用磨圆度好的硬质岩石成分的圆砾,所述圆砾的粒径以50mm为中心呈正态分布,粒径处于30~60mm区域占比大于或等于85%;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磨圆度好的定义来源于一建市政教材“管井井壁与滤管间的滤料采用磨圆度好的硬质岩石成分的圆砾”。
钢筋混凝土挡土墙厚度大于或等于350mm,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配有锚杆,所述锚杆设置密度不小于3根/m2,所述锚杆深入土层的长度大于或等于2.5m。
本实用新型中,砾石滤层在于过滤截留中砂土,防止中砂土随下渗水进入下层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配合锚杆在于保证边坡的稳定性,防止边坡失稳。尤其是在鱼池污水下渗时,下渗的水进入中砂土土层中,会极大降低土层的承载力和抗剪强度,造成边坡失稳。花卉观赏区所在斜坡的坡度是兼顾水体下渗速率和土体稳性的优化选择。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的支管埋置于腐殖土土层中,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管顶深度为100~150mm;
所述支管管径为25~50mm,开孔率为5%~10%,孔径为3~5mm,所述支管的布设坡度与花卉观赏区的坡度一致,管顶埋设深度为100~150mm,管道的横向间距为0.5~1m;所述支管的管道外缠绕有无纺布滤层,所述无纺布滤层缠绕的搭接宽度不小于无纺布宽度的1/2。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埋置于腐殖土土层中上部;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灌溉下渗的水由腐殖土土层下渗至中砂土土层中,继续下渗的水被不透水的硬黏土土层阻挡,斜向下流经砾石滤层,并最终经混凝土挡土墙上的泄水孔流入下层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的池中心设置有圆形浅水平台用于种植挺水植物,除了所述圆形浅水平台,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为用于种植沉水植物的深水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圆形浅水平台可用于种植如黄花鸢尾、狭叶香蒲、芦竹等挺水植物,其余深水区种植睡莲和一些沉水植物。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采用半地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壁外贴大理石面板;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有效水深恒定为1.3~1.5m;旱季水位过低时应从外界补水,雨季水位过高时过多的水从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的溢流口排出;具体的,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有效水深不包括半烧结塘泥厚度。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池中睡莲的种植密度约为0.5株/m2,沉水植物采用两种及以上混合水草,种植密度约为20株/m2;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池中还需加入水生除藻类生物,所述水生除藻类生物的密度为 30~50尾/m2;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水生除藻类生物包括少量的田螺、黑壳虾以及观背青鳉,密度不超过10个/m2、25尾/m2和10尾/m2
所述圆形浅水平台通过天然石块砌筑而成并留有石缝,与水生植物观赏池水体贯通,有效水深为300~500mm;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和池中的圆形浅水平台底部均填充半烧结塘泥作为水生植物的定植和生长机质,水生植物观赏池中除圆形浅水平台以外的铺设厚度不小于500mm,所述圆形浅水平台的铺设厚度不小于1.2m;
所述半烧结塘泥的平均粒径为4~5mm,性质应满足沉落水中不发生解体剥落现象,抗压强度应大于0.05MPa,并应小于0.15MPa。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半烧结塘泥为水生植物提供了生根定值的场所,其在水中不会剥落和破碎的特性不会浑浊水体,使得水生植物观赏池的水体清澈,水草、鱼虾均能清晰可见,大大提高了观赏性。水生植物观赏池中放养田螺、黑壳虾可以及时清除池中生长的藻类,防止藻类大量繁殖,恶化水体,影响观感。而放养观背青鳉等小型鱼类可以有效控制水生植物观赏池中的蚊虫幼虫。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观赏鱼池至人工瀑布的溢流口,以及所述观赏鱼池至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的孔洞均设置不锈钢滤网。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不锈钢滤网孔径应保证阻挡鱼类通过,具体的,所述不锈钢滤网孔径均为1cm。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属于园林绿化景观技术领域。包括观赏鱼池、人工瀑布、花卉观赏区、观赏台阶和水生植物观赏池。正常情况下,鱼池的水溢流入人工瀑布,到达下部的水生植物观赏池。需要灌溉花卉时,可通过埋地多孔分支管灌溉到花卉根部。多余的水向下渗流过滤,经挡土墙上的泄水孔流入水生植物观赏池。水生植物观赏池的水体经水泵提升至鱼池中的喷泉。由此,形成了观赏鱼池和水生植物观赏池的水体循环。鱼池中的喷泉和人工瀑布不仅可供游人观赏,还可以为鱼类、水生植物和硝化菌等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水体经花卉植物根部过滤以及水生植物的净化,可有效削减水体的固体物质和富营养化物质,保持水体清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部分提供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部分提供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中人工瀑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A-A剖);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部分提供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中花卉观赏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B-B剖)。
其中:1-观赏鱼池,1.1-水生观赏动物,1.2-喷泉,1.3-灌溉水泵,1.4-溢流口,2-人工瀑布,3-花卉观赏区,3.1-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2-多孔分支管,3.3-花卉,3.4-腐殖土土层,3.5-中砂土土层,3.6-硬黏土土层,3.7-砾石滤层,4-观赏台阶,5-水生植物观赏池,5.1-挡土墙上的泄水孔,5.2-带锚杆的钢筋混凝土挡土墙,5.3-提升泵,5.4-睡莲,5.5-沉水植物,5.6-半烧结的塘泥,5.7-圆形浅水平台,5.8-挺水植物,5.9-提升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a和图2b所示,其中图2a示出了图1的A-A剖面,图2示出了图1的 B-B剖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平台、斜坡和下部平台;所述上部平台设置有用于养殖水生观赏动物1.1的观赏鱼池1;所述斜坡一侧设置有观赏台阶4和人工瀑布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人工瀑布2外侧设置观赏台阶4,可供游人通过观赏台阶4上下两个平台。另一侧设置有用于种植花卉 3.3的花卉观赏区3;所述下部平台设置有用于种植挺水植物5.8和沉水植物5.5的水生植物观赏池5;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部平台的观赏鱼池1中可养殖锦鲤、巴西龟等水生观赏动物1.1。所述斜坡上约一半面积为人工瀑布2,另一半为花卉观赏区3。所述花卉观赏区3中可种植多种木本和草本花卉,如月季、牡丹、桂花、矮牵牛、栀子花、梅花、虞美人等。所述下部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5中可种植挺水植物,如黄花鸢尾、狭叶香蒲、芦竹等,也可种植睡莲和一些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蜈蚣藻等。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中用于水生植物定植的土壤选用半烧结的塘泥。
所述上部平台的观赏鱼池1池壁一侧设置有溢流口1.4,所述观赏鱼池1中的池水经溢流槽1.4溢流经位于斜坡上的人工瀑布2,并最终流入下部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5;
所述上部平台的观赏鱼池1池壁另一侧设置有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连接至花卉观赏区3,所述观赏鱼池1中的池水通过重力自流,经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灌溉花卉观赏区3中的花卉;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设置有提升泵5.3,所述提升泵5.3通过提升管道5.9将水生植物观赏池5中的池水提升至上层平台的观赏鱼池1,并通过所述观赏鱼池1中的喷泉 1.2的流入观赏鱼池1,完成水体通过重力向下自流和通过水泵向上提升的水体循环。具体的,所述通过重力向下自流包括瀑布和渗流。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中,所述观赏鱼池1采用半地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壁外贴大理石面板,所述观赏鱼池1中的喷泉1.2为大理石材质;所述观赏鱼池1设有溢流槽,用于控制所述观赏鱼池1有效水深恒定为1.5~2m;所述观赏鱼池1中养殖的观赏鱼密度控制在0.15尾/m3以下;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观赏鱼的颗粒饲料投喂量应控制在6~10g/(尾·天)。控制鱼池中观赏鱼的密度也是为了保证水质符合花卉观赏区和水生植物观赏池的进水负荷,防止有机物、氮磷等物质的过度富集造成净化系统崩溃。
所述观赏鱼池1的底部沿长度和宽度方向都有坡度,所述坡度大于或等于5%;
所述观赏鱼池1的底部最低处设置泵坑,所述泵坑中设有灌溉水泵1.3,用于抽吸所述观赏鱼池1中携带一定底泥的池水灌溉花卉。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所述观赏鱼池1的底部设置坡度,使得鱼粪顺池底坡度滚落至泵坑,与池水的混合液被灌溉水泵吸走,而灌溉水泵可连接PE柔性管道,柔性管道自由端可用来灌溉花卉。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抽出观赏鱼池1中的粪便等固体物质有利于净化鱼池水质,提升水体透明度和观感,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用于净化观赏鱼池1水质的花卉观赏区和水生植物观赏池的负荷,防止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中,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中的提升泵5.3吸水口和泵坑四周均设有不锈钢滤网,所述不锈钢滤网的孔径小于或等于2mm;本实用新型中,不锈钢滤网的作用主要是阻值大型的观赏鱼,如锦鲤等进入下部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这会对水生植物观赏池的水草、小型除藻生物等造成严重的破坏,极大降低了水生植物观赏池的观感。
所述提升泵5.3为潜水泵,即整个泵体置于水体中,所述提升泵5.3的提升管道5.9埋地,沿所述花卉观赏区3布置并连通观赏鱼池1中的喷泉1.2;
所述提升泵5.3的流量用于控制循环水在上部平台的观赏鱼池1和下部平台水生植物观赏池5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以及人工瀑布2的水流量;通过所述提升泵5.3控制观赏鱼池1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3h;所述喷泉1.2的自由水头的高度为10~15m。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提升泵流量和自由水头的流量控制与立体景观的观赏性有很大的关系,较大的流量可增加瀑布的观赏性,较大的自由水头可增加喷泉的观赏性。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中,所述人工瀑布2包括两级或两级以上的台阶,除最低级台阶的高度小于或等于0.5m外,每级所述台阶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5m;
所述人工瀑布2的台阶地层由下而上采用土质地基、台阶防水基层和天然石块基层,所述台阶防水基层为混凝土防水面板,所述混凝土防水面板上部码砌天然石块,所述人工瀑布2侧壁的内层为混凝土防水墙,侧壁的外层砌筑天然石块。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中,所述花卉观赏区3所在斜坡的坡度为20%~30%;
所述花卉观赏区3的土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腐殖土土层3.4、中砂土土层3.5 和硬黏土土层3.6;
所述腐殖土土层3.4的厚度为300~400mm;所述中砂土土层3.5的厚度为1.5~2m;
所述硬黏土土层3.6具有不透水特性,所述硬黏土土层3.6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00mm,重型击实压实度大于或等于93%,渗透系数小于10-4cm/d;
所述硬黏土土层3.6铺筑的范围包括花卉观赏区3的整个底板,以及所述观赏鱼池1 和下层水生植物观赏池5不小于各自宽度的1/3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中,灌溉下渗的水由腐殖土土层下渗至中砂土土层中,继续下渗的水被不透水的硬黏土土层阻挡,斜向下流经砾石滤层,并最终经混凝土挡土墙上的泄水孔流入下层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而花卉观赏区中不同种的花卉组合有利于植物根系深入到不同深度的土层中,扩大了对渗入花卉观赏区土层的养鱼污水的净化空间。腐殖土主要是为了定植,其富含腐殖质,土质疏松,透水性好,有利于栽种的花卉快速生根生长。中砂土有利于养鱼污水在土层中的快速渗透,也有利于根系较长的木本花卉深层扎根。中砂土土层是养鱼污水在花卉观赏区净化的主要空间,中砂土较大的空隙结构保证了较大的过滤流量,降低土层堵塞的风险。花卉观赏区底部的硬黏性土具有极低的渗透系数,可以阻止养鱼污水的继续下渗,因为继续下渗的污水会因为超过花卉植物的根系深度而无法得到净化,不仅仅造成系统的水体流失,而且长期如此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中,所述斜坡底部与水生植物观赏池 5接触的过渡区域设置有砾石滤层3.7和钢筋混凝土挡土墙5.2;
所述砾石滤层3.7滤料采用磨圆度好的硬质岩石成分的圆砾,所述圆砾的粒径以50mm为中心呈正态分布,粒径处于30~60mm区域占比大于或等于85%;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磨圆度好的定义来源于一建市政教材“管井井壁与滤管间的滤料采用磨圆度好的硬质岩石成分的圆砾”。
钢筋混凝土挡土墙5.2厚度大于或等于350mm,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土墙5.2配有锚杆,所述锚杆设置密度不小于3根/m2,所述锚杆深入土层的长度大于或等于2.5m。
本实用新型中,砾石滤层在于过滤截留中砂土,防止中砂土随下渗水进入下层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配合锚杆在于保证边坡的稳定性,防止边坡失稳。尤其是在鱼池污水下渗时,下渗的水进入中砂土土层中,会极大降低土层的承载力和抗剪强度,造成边坡失稳。花卉观赏区所在斜坡的坡度是兼顾水体下渗速率和土体稳性的优化选择。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中,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的支管3.2埋置于腐殖土土层3.4中,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管顶深度为100~150mm;
所述支管3.2管径为25~50mm,开孔率为5%~10%,孔径为3~5mm,所述支管3.2的布设坡度与花卉观赏区3的坡度一致,管顶埋设深度为100~150mm,管道的横向间距为0.5~1m;所述支管3.2的管道外缠绕有无纺布滤层,所述无纺布滤层缠绕的搭接宽度不小于无纺布宽度的1/2。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中,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埋置于腐殖土土层3.4中上部;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灌溉下渗的水由腐殖土土层3.4下渗至中砂土土层3.5中,继续下渗的水被不透水的硬黏土土层3.6阻挡,斜向下流经砾石滤层3.7,并最终经混凝土挡土墙5.2上的泄水孔5.1流入下层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5。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中,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的池中心设置有圆形浅水平台5.7用于种植挺水植物,除了所述圆形浅水平台5.7,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为用于种植沉水植物的深水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圆形浅水平台可用于种植如黄花鸢尾、狭叶香蒲、芦竹等挺水植物,其余深水区种植睡莲和一些沉水植物。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采用半地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壁外贴大理石面板;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有效水深恒定为1.3~1.5m;旱季水位过低时应从外界补水,雨季水位过高时过多的水从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的溢流口排出;具体的,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有效水深不包括半烧结塘泥厚度。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池中睡莲5.4的种植密度约为0.5株/m2,沉水植物5.5采用两种及以上混合水草,种植密度约为20株/m2;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池中还需加入水生除藻类生物,所述水生除藻类生物的密度为30~50尾/m2;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水生除藻类生物包括少量的田螺、黑壳虾以及观背青鳉,密度不超过10个/m2、25尾/m2和10尾/m2
所述圆形浅水平台5.7通过天然石块砌筑而成并留有石缝,与水生植物观赏池5水体贯通,有效水深为300~500mm;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和池中的圆形浅水平台5.7底部均填充半烧结塘泥5.6作为水生植物的定植和生长机质,水生植物观赏池5中除圆形浅水平台5.7以外的铺设厚度不小于500mm,所述圆形浅水平台5.7的铺设厚度不小于1.2m;
所述半烧结塘泥5.6的平均粒径为4~5mm,性质应满足沉落水中不发生解体剥落现象,抗压强度应大于0.05MPa,并应小于0.15MPa。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半烧结塘泥为水生植物提供了生根定值的场所,其在水中不会剥落和破碎的特性不会浑浊水体,使得水生植物观赏池5的水体清澈,水草、鱼虾均能清晰可见,大大提高了观赏性。水生植物观赏池5中放养田螺、黑壳虾可以及时清除池中生长的藻类,防止藻类大量繁殖,恶化水体,影响观感。而放养观背青鳉等小型鱼类可以有效控制水生植物观赏池5中的蚊虫幼虫。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中,所述观赏鱼池1至人工瀑布2的溢流口,以及所述观赏鱼池1至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的孔洞均设置不锈钢滤网。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不锈钢滤网孔径应保证阻挡鱼类通过,具体的,所述不锈钢滤网孔径均为1cm。
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包括5个基本单元,分别为观赏鱼池1、人工瀑布2、花卉观赏区3、观赏台阶4和水生植物观赏池5。在立体空间构造上包括上下两个平台和连接两个平台的斜坡。上部平台布置了观赏鱼池1,观赏鱼池1中可养殖锦鲤、巴西龟等水生观赏动物1.1。观赏鱼池池壁一侧设置溢流口1.4,池水经溢流槽1.4 溢流经位于斜坡上人工瀑布2,并最终流入下部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5。
斜坡上约一半面积为人工瀑布2,另一半为花卉观赏区3。用于灌溉花卉的地埋式多孔分支管道3.1连接至观赏鱼池1,通过重力自流的方式灌溉花卉。此外,观赏鱼池1中还设有灌溉水泵1.3,灌溉水泵1.3设置在位于观赏鱼池1池底最低处的泵坑中,用于抽吸携带一定底泥的池水灌溉花卉。花卉观赏区可种植多种木本和草本花卉3.3,如月季、牡丹、栀子花、梅花、虞美人等。花卉观赏区3的土层由上向下分为三层,分别为腐殖土土层3.4、中砂土土层3.5和硬黏土土层3.6。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埋置于腐殖土土层3.4中上部。灌溉下渗的水由腐殖土土层3.4下渗至中砂土土层3.5中,继续下渗的水被不透水的硬黏土土层3.6阻挡,斜向下流经砾石滤层3.7,并最终经混凝土挡土墙5.2 上的泄水孔5.1流入下层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5。斜坡一侧还设置了观赏台阶4,可供游人上下两个平台。
水生植物观赏池5位于下层平台,池中心设置了圆形浅水平台5.7,用于种植挺水植物5.8,如黄花鸢尾、狭叶香蒲、芦竹等。其余深水区种植睡莲5.4和一些沉水植物5.5。水生植物观赏池5用于水生植物定植的土壤选用半烧结的塘泥5.6。水生植物观赏池5还设有提升泵5.3,通过管道5.9将池水提升至上层平台的观赏鱼池1,并以喷泉1.2的形式流入观赏鱼池1,完成水体向下重力自流瀑布和渗流和向上水泵提升的水体循环。
本实施例中,观赏鱼池1的底部沿长度和宽度方向的坡度均为6%,并于底部最低处设置泵坑,泵坑中由用于灌溉花卉的水泵1.3。观赏鱼池1采用半地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壁外贴大理石面板。喷泉材质也采用大理石。观赏鱼池1有效水深恒定为1.5m。观赏鱼池1中养殖的观赏鱼密度为0.1尾/m3,颗粒饲料投喂量应控制在6g/尾·天。观赏鱼池 1至人工瀑布2的溢流口和至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的孔洞均应设置不锈钢滤网,滤网孔径均为1cm。人工瀑布2采用4级台阶式,由上向下前3级台阶高度为1.8m。最低一级台阶的高度为0.4m。人工瀑布2的台阶地层采用混凝土防水面板,上部码砌天然石块。侧壁采用内层混凝土防水墙+外壁砌筑天然石块的方式。
花卉观赏区3种植的花卉有月季、桂花、牡丹和矮牵牛。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的支管3.2管径为25mm,开孔率为6%,孔径为3mm,管道外缠绕有无纺布滤层。无纺布滤层缠绕的搭接宽度为无纺布宽度的1/2。埋地灌溉管道的埋置于腐殖土土层3.4中,腐殖土土层3.4的厚度为350mm,灌溉管道3.1管顶深度为100mm。腐殖土土层3.4下部为中砂土土层3.5,土层厚度为1.5m。中砂土土层3.5下面是不透水的硬黏土土层3.5,硬黏土土层3.5的铺设厚度为250mm,重型击实压实度不小于93%,渗透系数小于 10-4cm/d。其铺筑的范围应覆盖到花卉观赏区3的整个底板以及上层观赏鱼池1和下层水生植物观赏池5为其宽度1/3的区域。花卉观赏区3所在斜坡的坡度为1/5。斜坡底部与水生植物观赏池5接触的过渡区域设置了砾石滤层3.7和钢筋混凝土挡土墙5.2。砾石滤层3.7滤料采用磨圆度好的硬质岩石成分的圆砾,其粒径以50mm为中心呈正态分布,粒径处于30~60mm区域占为85%。钢筋混凝土挡土墙5.2厚度为350mm,并配合锚杆使用,锚杆设置密度为3根/m2,锚杆深入土层的长度为2.5m。
下层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5的构造与观赏鱼池1一致,采用半地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壁外贴大理石面板。水生植物观赏池5有效水深不包括半烧结塘泥5.6厚度恒定为1.3m。旱季水位过低时应从外界补水,雨季水位过高时过多的水从溢流口排出。池中睡莲5.4的种植密度为0.5株/m2,沉水植物5.5为蜈蚣草、金鱼藻和四季苦草,种植密度为20株/m2。池中还需加入少量的田螺、黑壳虾以及观背青鳉,密度分别为5个/m2、 15尾/m2和8尾/m2。池中圆形浅水平台5.7采用天然石块砌筑,留有石缝,与水生植物观赏池5水体贯通,有效水深不包括半烧结塘泥5.6厚度控制在300mm。水生植物观赏池5和池中的圆形浅水平台5.7底部均填充半烧结塘泥5.6作为水生植物的定植和生长机质,水生植物观赏池5中除圆形浅水平台5.7以外的铺设厚度为500mm,圆形浅水平台 5.7的铺设厚度为1.2m。半烧结塘泥5.6的平均粒径为4mm,性质应满足沉落水中不发生解体剥落现象,抗压强度应为0.04MPa。水生植物观赏池5设有提升泵5.3,提升泵5.3 吸水口和泵坑四周均应设有不锈钢滤网,滤网孔径为1.5mm。提升泵5.3应选择潜水泵,即整个泵体置于水体中,提升管道应埋地。提升泵流量直接决定了循环水在上部平台的观赏鱼池1和下部平台水生植物观赏池5的HRT,以及人工瀑布2的水流量。为使水体在观赏鱼池1和水生植物观赏池5间充分循环以及人工瀑布2满足观赏的需要,控制观赏鱼池1的HRT为3h。并且为保证喷泉1.2水头满足观赏的需要,自由水头应控制在10m。
实施例2:
相比于实施例1,实施例2的生物量更多,观赏鱼池产生的污水有机负荷也更大。实施例2绝大部分的景观构造的内容与形式均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有本实施例中,观赏鱼池1的底部沿长度和宽度方向的坡度均为8%,观赏鱼池1有效水深恒定为2m。观赏鱼池1中养殖的观赏鱼密度为0.15尾/m3,颗粒饲料投喂量应控制在8g/尾·天。人工瀑布2采用4级台阶式,由上向下前3级台阶高度为2m。最低一级台阶的高度为0.5m。人工瀑布2的台阶地层采用混凝土防水面板,上部码砌天然石块。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 3.1的支管3.2管径为50mm,开孔率为10%,孔径为5mm。腐殖土土层3.4的厚度为 400mm,灌溉管道3.1管顶深度为150mm。腐殖土土层3.4下部为中砂土土层3.5,土层厚度为2m。中砂土土层3.5下面是不透水的硬黏土土层3.5,硬黏土土层3.5的铺设厚度为300mm。花卉观赏区3所在斜坡的坡度为1/3。钢筋混凝土挡土墙厚度为400mm,并配合锚杆使用,锚杆设置密度为4根/m2,锚杆深入土层的长度为2.8m。水生植物观赏池5有效水深不包括半烧结塘泥5.6厚度恒定为1.5m。池中睡莲5.4的种植密度为0.5株 /m2,沉水植物5.5为蜈蚣草、金鱼藻和四季苦草,种植密度为20株/m2。池中还需加入少量的田螺、黑壳虾以及观背青鳉,密度分别为10个/m2、25尾/m2和10尾/m2。水生植物观赏池5中除圆形浅水平台5.7以外的铺设厚度为650mm,圆形浅水平台5.7的铺设厚度为1.5m。控制观赏鱼池1的HRT为2h。并且为保证喷泉1.2水头满足观赏的需要,自由水头应控制在15m。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属于园林绿化景观技术领域。包括观赏鱼池、人工瀑布、花卉观赏区、观赏台阶和水生植物观赏池。正常情况下,鱼池的水溢流入人工瀑布,到达下部的水生植物观赏池。需要灌溉花卉时,可通过埋地多孔分支管灌溉到花卉根部。多余的水向下渗流过滤,经挡土墙上的泄水孔流入水生植物观赏池。水生植物观赏池的水体经水泵提升至鱼池中的喷泉。由此,形成了观赏鱼池和水生植物观赏池的水体循环。鱼池中的喷泉和人工瀑布不仅可供游人观赏,还可以为鱼类、水生植物和硝化菌等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水体经花卉植物根部过滤以及水生植物的净化,可有效削减水体的固体物质和富营养化物质,保持水体清澈。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平台、斜坡和下部平台;所述上部平台设置有用于养殖水生观赏动物(1.1)的观赏鱼池(1);所述斜坡一侧设置有观赏台阶(4)和人工瀑布(2),另一侧设置有用于种植花卉(3.3)的花卉观赏区(3);所述下部平台设置有用于种植挺水植物(5.8)和沉水植物(5.5)的水生植物观赏池(5);
所述上部平台的观赏鱼池(1)池壁一侧设置有溢流口(1.4),所述观赏鱼池(1)中的池水经溢流槽(1.4)溢流经位于斜坡上的人工瀑布(2),并最终流入下部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5);
所述上部平台的观赏鱼池(1)池壁另一侧设置有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连接至花卉观赏区(3),所述观赏鱼池(1)中的池水通过重力自流,经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灌溉花卉观赏区(3)中的花卉;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设置有提升泵(5.3),所述提升泵(5.3)通过提升管道(5.9)将水生植物观赏池(5)中的池水提升至上层平台的观赏鱼池(1),并通过所述观赏鱼池(1)中的喷泉(1.2)的流入观赏鱼池(1),完成水体通过重力向下自流和通过水泵向上提升的水体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观赏鱼池(1)采用半地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壁外贴大理石面板,所述观赏鱼池(1)中的喷泉(1.2)为大理石材质;所述观赏鱼池(1)设有溢流槽,用于控制所述观赏鱼池(1)有效水深恒定为1.5~2m;所述观赏鱼池(1)中养殖的观赏鱼密度控制在0.15尾/m3以下;
所述观赏鱼池(1)的底部沿长度和宽度方向都有坡度,所述坡度大于或等于5%;
所述观赏鱼池(1)的底部最低处设置泵坑,所述泵坑中设有灌溉水泵(1.3),用于抽吸所述观赏鱼池(1)中携带一定底泥的池水灌溉花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中的提升泵(5.3)吸水口和泵坑四周均设有不锈钢滤网,所述不锈钢滤网的孔径小于或等于2mm;
所述提升泵(5.3)为潜水泵,即整个泵体置于水体中,所述提升泵(5.3)的提升管道(5.9)埋地,沿所述花卉观赏区(3)布置并连通观赏鱼池(1)中的喷泉(1.2);
所述提升泵(5.3)的流量用于控制循环水在上部平台的观赏鱼池(1)和下部平台水生植物观赏池(5)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以及人工瀑布(2)的水流量;通过所述提升泵(5.3)控制观赏鱼池(1)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3h;所述喷泉(1.2)的自由水头的高度为10~1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瀑布(2)包括两级或两级以上的台阶,除最低级台阶的高度小于或等于0.5m外,每级所述台阶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5m;
所述人工瀑布(2)的台阶地层由下而上采用土质地基、台阶防水基层和天然石块基层,所述台阶防水基层为混凝土防水面板,所述混凝土防水面板上部码砌天然石块,所述人工瀑布(2)侧壁的内层为混凝土防水墙,侧壁的外层砌筑天然石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花卉观赏区(3)所在斜坡的坡度为20%~30%;
所述花卉观赏区(3)的土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腐殖土土层(3.4)、中砂土土层(3.5)和硬黏土土层(3.6);
所述腐殖土土层(3.4)的厚度为300~400mm;所述中砂土土层(3.5)的厚度为1.5~2m;
所述硬黏土土层(3.6)具有不透水特性,所述硬黏土土层(3.6)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00mm,重型击实压实度大于或等于93%,渗透系数小于10-4cm/d;
所述硬黏土土层(3.6)铺筑的范围包括花卉观赏区(3)的整个底板,以及所述观赏鱼池(1)和下层水生植物观赏池(5)不小于各自宽度的1/3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底部与水生植物观赏池(5)接触的过渡区域设置有砾石滤层(3.7)和钢筋混凝土挡土墙(5.2);
所述砾石滤层(3.7)滤料采用磨圆度好的硬质岩石成分的圆砾,所述圆砾的粒径以50mm为中心呈正态分布,粒径处于30~60mm区域占比大于或等于85%;
钢筋混凝土挡土墙(5.2)厚度大于或等于350mm,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土墙(5.2)配有锚杆,所述锚杆设置密度不小于3根/m2,所述锚杆深入土层的长度大于或等于2.5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的支管(3.2)埋置于腐殖土土层(3.4)中,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管顶深度为100~150mm;
所述支管(3.2)管径为25~50mm,开孔率为5%~10%,孔径为3~5mm,所述支管(3.2)的布设坡度与花卉观赏区(3)的坡度一致,管顶埋设深度为100~150mm,管道的横向间距为0.5~1m;所述支管(3.2)的管道外缠绕有无纺布滤层,所述无纺布滤层缠绕的搭接宽度不小于无纺布宽度的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埋置于腐殖土土层(3.4)中上部;所述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灌溉下渗的水由腐殖土土层(3.4)下渗至中砂土土层(3.5)中,继续下渗的水被不透水的硬黏土土层(3.6)阻挡,斜向下流经砾石滤层(3.7),并最终经混凝土挡土墙(5.2)上的泄水孔(5.1)流入下层平台的水生植物观赏池(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的池中心设置有圆形浅水平台(5.7)用于种植挺水植物,除了所述圆形浅水平台(5.7),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为用于种植沉水植物的深水区;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采用半地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壁外贴大理石面板;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有效水深恒定为1.3~1.5m;旱季水位过低时应从外界补水,雨季水位过高时过多的水从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的溢流口排出;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池中睡莲(5.4)的种植密度约为0.5株/m2,沉水植物(5.5)采用两种及以上混合水草,种植密度约为20株/m2;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池中还需加入水生除藻类生物,所述水生除藻类生物的密度为30~50尾/m2
所述圆形浅水平台(5.7)通过天然石块砌筑而成并留有石缝,与水生植物观赏池(5)水体贯通,有效水深为300~500mm;
所述水生植物观赏池(5)和池中的圆形浅水平台(5.7)底部均填充半烧结塘泥(5.6)作为水生植物的定植和生长机质,水生植物观赏池(5)中除圆形浅水平台(5.7)以外的铺设厚度不小于500mm,所述圆形浅水平台(5.7)的铺设厚度不小于1.2m;
所述半烧结塘泥(5.6)的平均粒径为4~5mm,性质应满足沉落水中不发生解体剥落现象,抗压强度应大于0.05MPa,并应小于0.15MPa。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观赏鱼池(1)至人工瀑布(2)的溢流口,以及所述观赏鱼池(1)至地埋式多孔灌溉管道(3.1)的孔洞均设置不锈钢滤网。
CN202120794951.6U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 Active CN2163399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4951.6U CN216339913U (zh)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4951.6U CN216339913U (zh)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39913U true CN216339913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28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94951.6U Active CN216339913U (zh)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399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50649B (zh) 一种基于多营养级生态沟渠的综合水产养殖装置及方法
CN104496106B (zh) 一种校园雨水生态净化集成处理方法及生态净化集成系统
CN102923906B (zh) 集景观和生物生态修复的校园景观水体水质保持自净系统
CN204356190U (zh) 一种校园雨水生态净化集成系统
CN107720973A (zh) 一种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CN106277572B (zh) 一种生态与景观相结合的城市河道水体净化系统
CN104098187A (zh) 一种太阳能微动力自浇灌干式生态浮岛
CN106006981B (zh) 一种景观公园生态建设的水质处理方法
CN103299935B (zh) 一种基于沟-塘复合系统的生态渔业养殖方法及装置
CN105000748A (zh) 典型农田面源污染物“点-线-面”综合截控系统
CN109368796A (zh) 一种用于河道水质治理的生态景观护岸
CN114195265A (zh) 城镇小微黑臭水体综合性水生态修复施工方法
CN113261528A (zh) 一种鱼塘生态循环养殖系统
CN106865777A (zh) 一种湖泊景观水体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方法
CN114262062A (zh) 一种沉水植物净化毯与水下生态修复系统
CN101759296A (zh) 一种庭院式景观湿地
CN216339913U (zh) 一种水体循环的立体景观结构
CN203999153U (zh) 一种太阳能微动力自浇灌干式生态浮岛
CN206686930U (zh) 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
CN207726821U (zh) 一种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CN214004375U (zh) 一种园林景观水体的水质净化装置
CN109678304A (zh) 一种用于养殖鲥鱼的铁含量超标浅井水的系统化处理系统
CN109912038A (zh) 污水自然处理系统
CN105000756A (zh) 一种河道生物孵化床生态治理系统
CN204737850U (zh) 一种典型农田面源污染物“点-线-面”综合截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Nanjing Geyuan greening and gardening Engineering Co.,Ltd.

Assignor: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320000131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three-dimensional landscape structure of water circulation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419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20721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