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32688U - 一种舷外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舷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32688U
CN216332688U CN202122761867.7U CN202122761867U CN216332688U CN 216332688 U CN216332688 U CN 216332688U CN 202122761867 U CN202122761867 U CN 202122761867U CN 216332688 U CN216332688 U CN 2163326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loop
liquid
heat exchanger
storage cavity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6186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继林
陈告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YTR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YTR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YTR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YTR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6186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326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326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326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舷外机,包括动力箱和设置于动力箱内的驱动电机、驱动控制器、二次侧回路流体泵、散热液板和换热器,换热器上包括二次侧回路和一次侧回路。使用时海水通过一次侧回路流入换热器中与二次侧回路产生换热效果进而对二次侧回路中的冷媒进行降温,二次侧回路流体泵带动降温后的冷媒流动至散热液板以及驱动电机的冷却管路内,从而与驱动控制器和驱动电机进行换热,进而防止其过热。通过设置了换热器进行中转,海水只是流入换热器内,并不会对容置腔内的其他元件产生直接联系,避免了海水直接冷却的危害,而且通过不同类型的冷媒,也可以克服低温结冰的现象,保证容置腔内的元器件的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舷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领域,特别是一种舷外机。
背景技术
舷外机是小型船舶上用于驱动船舶行进的动力组成,在舷外机上一般需要设置驱动电机和驱动控制器,舷外机底部要设置与驱动电机相连的螺旋桨用于推动船舶前进。在工作的过程中,驱动控制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传统的方式是在驱动控制器上设置冷却管,在船舶运行的过程中直接通过海水流动至冷却管中对驱动控制器进行冷却,但存在的问题是海水腐蚀性较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海水对冷却管会产生显著的腐蚀作用,严重时会导致冷却管穿孔使海水灌入舷外机中,而且海水中矿物质成分较多,在驱动控制器高温的作用下,海水中的很多矿物质会析出凝结在冷却管中,导致冷却管部分管壁增厚,热阻增加,使冷却效果大幅度下降,直至丧失散热能力,使驱动控制器乃至驱动电机过热烧毁,而且在海上温度较低时,虽然海水常态下未结冰,但泵入冷却管内后就很容易结冰,从而导致爆管进而直接炸伤驱动电机以及驱动控制器,并对其他元器件产生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直接利用海水对驱动控制器进行冷却的舷外机。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舷外机,包括:
动力箱,所述动力箱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驱动电机和与驱动电机电性连接的驱动控制器,所述电机内设置有冷却管路;
散热液板,所述散热液板固定于驱动控制器表面用于对驱动控制器散热,所述散热液板内设置有用于流通并存储冷媒的储液腔,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容置腔内,所述换热器内设置有一次侧回路和与储液腔以及冷却管路相连通的二次侧回路,所述二次侧回路与一次侧回路通过热传递进行换热,所述储液腔、冷却管路和二次侧回路内设置有冷媒,所述一次侧回路的进液端口连接有延伸至动力箱底部的延长通道用于海水流入,所述一次侧回路的出液端口连通至动力箱外表面,所述一次侧回路的侧壁由耐腐蚀材料制成;
驱动桨叶,所述驱动桨叶设置于动力箱底部并与驱动电机连接;
一次侧回路水泵,所述一次侧回路水泵设置于动力箱上并与一次侧回路相连通,所述一次侧回路水泵用于将海水泵入一次侧回路中;
二次侧回路流体泵,所述二次侧回路流体泵设置于容置腔内,所述二次侧回路流体泵与二次侧回路和储液腔相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液腔的两侧侧壁上交错设置有若干挡板,所述挡板将储液腔分割成S型的蜿蜒水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上表面设置有若干立起的阻流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器为钛管式换热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钛管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位于壳体上端并与储液腔和冷却管路相连通,所述换热管内的管路形成所述二次侧回路,所述一次侧回路为换热管外壁与壳体内壁之间形成的空腔,所述一次侧回路的进液端口和出液端口设置于壳体表面,所述换热管为钛合金制成,所述壳体为耐腐蚀塑料制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媒为乙二醇水溶液。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液板表面设置有液位显示管,所述液位显示管的上端和下端均与储液腔相连通,所述液位显示管表面设置有水位刻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液板顶部设置有与储液腔相连通的泄压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液腔内设置有液面感应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液腔内设置有温度感应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延长通道位于水面下,海水通过一次侧水路水泵从延长通道泵入一次侧回路中与二次侧回路产生换热效果进而对二次侧回路中的冷媒进行降温,二次侧回路通过二次侧回路流体泵带动降温后的冷媒流动至散热液板中以及冷却管路中,从而与驱动控制器以及驱动电机进行换热,进而防止驱动控制器和驱动电机过热。通过设置了换热器进行中转,使用海水先对冷媒进行冷却,然后通过冷媒对驱动控制器进行冷却降温,冷媒始终在散热液板、冷却管路和换热器中流动,从而可以防止海水直接冷却产生的危害,通过耐腐蚀材料制成的换热器能更好的抵御海水的侵蚀,使用寿命更长,而且通过不同类型的冷媒,也可以克服海水低温结冰的现象,保证容置腔内的元器件的安全,即使海水结冰也不会对驱动电机和驱动控制器产生损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隐去部分动力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容置腔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散热液板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钛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A方向剖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的B-B方向剖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7,一种舷外机,包括:一种舷外机,包括:
动力箱10,所述动力箱10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驱动电机20和与驱动电机20电性连接的驱动控制器40,所述电机内设置有冷却管路;
散热液板50,所述散热液板50固定于驱动控制器40表面用于对驱动控制器40散热,所述散热液板50内设置有用于流通并存储冷媒的储液腔54,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容置腔内,所述换热器内设置有一次侧回路33和与储液腔54以及冷却管路相连通的二次侧回路34,所述二次侧回路34与一次侧回路33通过热传递进行换热,所述储液腔54、冷却管路和二次侧回路34内设置有冷媒,所述一次侧回路33的进液端口331连接有延伸至动力箱10底部的延长通道用于海水流入,所述一次侧回路33的出液端口332连通至动力箱10外表面,所述一次侧回路33的侧壁由耐腐蚀材料制成;
驱动桨叶,所述驱动桨叶设置于动力箱10底部并与驱动电机20连接;
一次侧回路水泵,所述一次侧回路水泵设置于动力箱10上并与一次侧回路33相连通,所述一次侧回路水泵用于将海水泵入一次侧回路33中;
二次侧回路流体泵,所述二次侧回路流体泵设置于容置腔内,所述二次侧回路流体泵与二次侧回路34和储液腔54相连通。
使用时延长通道位于水面下,海水通过一次侧水路水泵从延长通道泵入一次侧回路33中与二次侧回路34产生换热效果进而对二次侧回路34中的冷媒进行降温,然后海水沿一次侧回路33的出液端口332流出,二次侧回路34通过二次侧回路流体泵带动降温后的冷媒流动至散热液板50中的储液腔54中,从而与驱动控制器40以及驱动电机20进行换热,进而防止驱动控制器40和驱动电机20过热。现有的动力箱10内的容置腔空间一般较小,通过储液腔54的设置,使冷媒在流通的过程中,储液腔54还可以起到对冷媒的存储作用,使散热液板50内存储更多冷媒,进而与驱动控制器40进行更大幅度的热交换,而且不需要额外设置一个单独的储液箱,结构更加紧凑,有效的利用动力箱10内较小的容置腔空间,能有效适配现在市面上主流动力箱10的尺寸,通过设置了换热器进行中转,使用海水先对冷媒进行冷却,然后通过冷媒对驱动控制器40以及驱动电机20进行冷却降温,冷媒始终在散热液板50、冷却管路和换热器中流动,从而可以防止海水直接冷却产生的危害,通过耐腐蚀材料制成的换热器能更好的抵御海水的侵蚀,使用寿命更长,而且通过不同类型的冷媒,也可以克服低温结冰的现象,保证容置腔内的元器件的安全,即使海水结冰也不会对驱动电机20和驱动控制器40产生损伤。
进一步优化,为了使冷媒在储液腔54中流动的距离更长,优选所述储液腔54的两侧侧壁上交错设置有若干挡板53,所述挡板53将储液腔54分割成S型的蜿蜒水道。优选所述挡板53上表面设置有若干立起的阻流板531,通过相邻的两个阻流板531之间形成了一个个小格子,从而在冷媒沿挡板53流动的过程中,会有部分冷媒留存在两个阻流板531之间,从而使冷媒较少时,冷媒在流动的过程中会有部分冷媒留存在两个阻流板531之间,使冷媒在整个储液腔54的高度上散布的较为均匀,从而防止散热液板50只能对驱动控制器40的部分位置进行换热降温。
进一步优化,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散热液板50中的液位高度,优选所述散热液板50表面设置有液位显示管51,所述液位显示管51的上端和下端均与储液腔54相连通,所述液位显示管51表面设置有水位刻度。通过液位显示管51可以使用户直观的了解到储液腔54内的液位高低,进而决定是否要补充冷媒。
优选所述储液腔54内设置有液面感应器,通过液面感应器从而可以在中控台上直接了解冷媒的容量。
进一步优化,优选所述储液腔54内设置有温度感应器,从而防止冷媒温度过高。
进一步优化,所述换热器为钛管式换热器30,钛管式换热器30具有高抗腐蚀、抗水垢的效果,从而能更好的与海水接触进行换热操作。
进一步优化,所述钛管式换热器30包括壳体31和设置于壳体31内的换热管32,所述换热管32的两端位于壳体31上端并与储液腔54和冷却管路相连通,所述换热管32内的管路形成所述二次侧回路34,所述一次侧回路33为换热管32外壁与壳体31内壁之间形成的空腔,所述一次侧回路33的进液端口331和出液端口332设置于壳体31表面,所述换热管32为钛合金制成,所述壳体31为耐腐蚀塑料制成。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管32中部呈螺旋状布置于壳体31内。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一次侧回路33为并排布置于换热管32表面的副管。
所述钛管式换热器30还可以为现有的任何一种实施结构,例如专利号CN202022164722.4公开的名称为一种具有新型密封接头的钛管换热器,或者专利号CN201420806093.2公开的名称为可有效提升换热效率的钛管换热器等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整体由铬镍合金钢制成。
所述冷媒优选为乙二醇水溶液,从而能有更低的凝固点,进而可以在海上温度较低时也不会凝固。根据使用场景温度的不同,所述冷媒也可以为酒精、水、氟利昂等。
进一步进行优化,优选所述散热液板50顶部设置有与储液腔54相连通的泄压阀52,冷媒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会蒸发产生高压气体,通过泄压阀52可以将高压气体产生的压力进行卸载,从而防止散热液板50内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爆炸。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舷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力箱(10),所述动力箱(10)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驱动电机(20)和与驱动电机(20)电性连接的驱动控制器(40),所述电机内设置有冷却管路;
散热液板(50),所述散热液板(50)固定于驱动控制器(40)表面用于对驱动控制器(40)散热,所述散热液板(50)内设置有用于流通并存储冷媒的储液腔(54),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容置腔内,所述换热器内设置有一次侧回路(33)和与储液腔(54)以及冷却管路相连通的二次侧回路(34),所述二次侧回路(34)与一次侧回路(33)通过热传递进行换热,所述储液腔(54)、冷却管路和二次侧回路(34)内设置有冷媒,所述一次侧回路(33)的进液端口(331)连接有延伸至动力箱(10)底部的延长通道用于海水流入,所述一次侧回路(33)的出液端口(332)连通至动力箱(10)外表面,所述一次侧回路(33)的侧壁由耐腐蚀材料制成;
驱动桨叶,所述驱动桨叶设置于动力箱(10)底部并与驱动电机(20)连接;
一次侧回路水泵,所述一次侧回路水泵设置于动力箱(10)上并与一次侧回路(33)相连通,所述一次侧回路水泵用于将海水泵入一次侧回路(33)中;
二次侧回路流体泵,所述二次侧回路流体泵设置于容置腔内,所述二次侧回路流体泵与二次侧回路(34)和储液腔(54)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舷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腔(54)的两侧侧壁上交错设置有若干挡板(53),所述挡板(53)将储液腔(54)分割成S型的蜿蜒水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舷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板(53)上表面设置有若干立起的阻流板(53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舷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为钛管式换热器(3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舷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钛管式换热器(30)包括壳体(31)和设置于壳体(31)内的换热管(32),所述换热管(32)的两端位于壳体(31)上端并与储液腔(54)和冷却管路相连通,所述换热管(32)内的管路形成所述二次侧回路(34),所述一次侧回路(33)为换热管(32)外壁与壳体(31)内壁之间形成的空腔,所述一次侧回路(33)的进液端口(331)和出液端口(332)设置于壳体(31)表面,所述换热管(32)为钛合金制成,所述壳体(31)为耐腐蚀塑料制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舷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为乙二醇水溶液。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舷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液板(50)表面设置有液位显示管(51),所述液位显示管(51)的上端和下端均与储液腔(54)相连通,所述液位显示管(51)表面设置有水位刻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舷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液板(50)顶部设置有与储液腔(54)相连通的泄压阀(52)。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舷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腔(54)内设置有液面感应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舷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腔(54)内设置有温度感应器。
CN202122761867.7U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舷外机 Active CN2163326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61867.7U CN216332688U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舷外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61867.7U CN216332688U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舷外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32688U true CN216332688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48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61867.7U Active CN216332688U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舷外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326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23061B1 (en) Heat exchanger for a gas
CN216332688U (zh) 一种舷外机
CN200940970Y (zh) 热管式蓄冰融冰蓄冷装置
CN116931698B (zh) 一体式液冷散热器
CN104697254A (zh) 储液罐
CN217405486U (zh) 水浴式汽化器、氢燃料电池系统及车辆
CN212359933U (zh) 一种架桥汽艇的冷却装置及架桥汽艇
CN214175830U (zh) 一种高海拔环氧树脂浇注式线圈结构
CN115666061A (zh) 一种浸没式相变液冷装置
CN210296515U (zh) 一种燃料电池低温试验快速降温装置
AU121979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ling or condensing mediums
CN207948001U (zh) 一种矿区用低温水散热器
CN216557868U (zh) 防冻型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CN206280140U (zh) 油水双冷散热器
CN110971084A (zh) 一种水冷型相变冷却电机
CN219914104U (zh) 蓄能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CN217058448U (zh) 一种能提高热交换安全性的高效换热器
CN217330838U (zh) 一种分离式热管冷却系统
CN114701636B (zh) 一种基于分离式热管的船舶自流冷却系统
CN218975586U (zh) 浸没液冷式电池组
CN214469425U (zh) 一种制冷装置
CN213984704U (zh) Lng冷媒换热器
CN220510110U (zh) 一种排气装置及储能液冷系统
CN216159694U (zh) 带储液的集成换热装置及换热系统
CN219736085U (zh) 蓄能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