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86218U - 一种织机电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织机电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86218U
CN216286218U CN202122551519.7U CN202122551519U CN216286218U CN 216286218 U CN216286218 U CN 216286218U CN 202122551519 U CN202122551519 U CN 202122551519U CN 216286218 U CN216286218 U CN 2162862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terminal
diode
main control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5151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智骏
张一鸣
邹绍洪
岳剑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tic King Drive Control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tic King Drive Control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tic King Drive Control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tic King Drive Control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5151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862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862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862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织机电控系统,包括主控板,所述主控板分别连接有电子多臂、主动电机、离合器、位置传感器、张力传感器、绞边板、剪刀板和纬纱传感器,所述主动电机连接有主电机,所述绞边板连接有绞边器,所述剪刀板连接有电子剪刀。本实用新型的织机电控系统,主控板可实现对电子多臂、主电机和离合器等结构的控制,使得整个系统的控制板不会过多,只将部分功能的控制板如绞边板、剪刀板和选纬板等单独设置成板,既保证主控板体积不会过大,可以在保证织机控制箱的体积较小的情形下,当绞边板、剪刀板和选纬板和主控板出现故障时又便于查找故障点进行维修,实用性高。

Description

一种织机电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织机控制及电子电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织机电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织机不断的完善进步,市场对于织机控制系统要求也越来高,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利用织机上安装的各种监控传感器对织机的运动和产品质量进行自动监测和控制,使得织机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品种适应性大大增加。这就需要织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维修方便、故障率低。由于织机功能的不断增加,使得各个功能单元分开独立的电路板进行控制,这就导致控制板太多,使得织机控制箱内部结构繁琐且占用空间过大,而如果将各个功能模块均集中到主控板上,则会导致主控板体积过大,当主控板出现故障时不便于排查维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控制板太多使得织机控制箱内部结构繁琐且占用空间过大和出现故障不便于维修的问题,提供一种织机电控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织机电控系统,包括主控板,所述主控板分别连接有电子多臂、主动电机、离合器、位置传感器、张力传感器、绞边板、剪刀板和纬纱传感器,所述主动电机连接有主电机,所述绞边板连接有绞边器,所述剪刀板连接有电子剪刀。本实用新型的织机电控系统,主控板可实现对电子多臂、主电机和离合器等结构的控制,使得整个系统的控制板不会过多,只将部分功能的控制板如绞边板、剪刀板和选纬板等单独设置成板,既保证主控板体积不会过大,可以在保证织机控制箱的体积较小的情形下,当绞边板、剪刀板和选纬板和主控板出现故障时又便于查找故障点进行维修,实用性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织机电控系统还包括选纬板、显示触摸屏、送经卷取伺服模块和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所述选纬板连接有电子选纬单元,所述显示触摸屏和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均与主控板相连。本实用新型中的显示触摸屏可以实时观察织机的运行状态并设定参数控制织机的运行,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将采集到的优雅信号、断经信号、缺纱信号等传递给主控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主控板包括主控电路、多臂电磁铁驱动控制电路、纬纱检测输入信号处理电路、离合器控制驱动电路、电源电路、张力传感器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和伺服电机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显示屏及控制板通信信号处理电路、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和外设输出控制电路。主控电路选择单片机做主控芯片,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控制,多臂电磁铁驱动控制电路将电子多臂与主控板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对电子多臂的控制,纬纱检测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对纬纱传感器反馈的信号进行处理,离合器控制驱动电路实现对离合器的控制,电源电路为主控板和各个功能板提供电源,张力传感器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对张力传感器反馈的数据进行处理,伺服电机控制信号处理电路实现对送经卷取伺服的控制,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对其他的外设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外设输出控制电路实现对其他外设的控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多臂电磁铁驱动控制电路包括直插母座J9和若干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用于稳压,所述直插母座J9用于连接电子多臂。二极管D26、二极管D29、二极管D31、二极管D33、二极管D35、二极管D39、二极管D42、二极管D46、二极管D50、二极管D58、二极管D60、二极管D62、二极管D64、二极管D66、二极管D68、二极管D71、二极管D75、二极管D77、二极管D79、二极管D82、二极管D86、二极管D88、二极管D90、二极管D92、二极管D94、二极管D96、二极管D98、二极管D100、均用于稳压,直插母座J9用于连接电子多臂,上述稳压二极管保证了直插母座J9用于连接电子多臂进行控制时电压的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纬纱检测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电阻R5、电阻R6、电阻R9、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36、电阻R38、电阻R44、电容C3、电容C9、电容C12、电容C47、电容C48、二极管D5、单运算放大器U7和二极管阵列D8,所述电容C9的一端与纬纱传感器的WF-GAIN端相连,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的一端与电容C9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经电阻R6与单运算放大器U7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端接地,二极管D5的阴极端与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所述单运算放大器U7的接地端接地,单运算放大器U7的输入电源端接24V电源,单运算放大器U7的同相输入端经电阻R9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4相连,单运算放大器U7的反向输入端经电阻R16接地,单运算放大器U7的输出端经电阻R15与单运算放大器U7的反向输入端相连,所述电容C12的一端与单运算放大器U7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4的一端与纬纱传感器的WF-SIGNAL相连,电阻R4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48与电阻R44并联,电阻R36的一端与电阻R44的一端相连,电阻R36的另一端接3.3V电源,所述二极管阵列D8的阴极端接3.3V电源,二极管阵列D8的阳极端接地,二极管阵列D8的中间端经电容C47接地,二极管阵列D8的中间端与电阻R38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38的一端与电阻R36的一端相连,电阻R38的另一端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1相连。纬纱检测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对纬纱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进行处理,使得主控板的主控电路可以实现断纬的检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直流降压芯片U4、电源稳压芯片U5、电源稳压芯片U9、电压转换芯片U10和光电耦合器U12,电源电路为主控电路和外设提供不同电压的电源以进行供电。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电路采用直流降压芯片U4、电源稳压芯片U5、电源稳压芯片U9、电压转换芯片U10和光电耦合器U12等实现为主控电路和外设提供不同电压的电源,电压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和若干单色发光二极管,所述主控芯片U1的型号为STM32VF103ZGT6单片机芯片。主控芯片U1型号为STM32VF103ZGT6单片机芯片,在保证实现各种控制功能的同时实现成本控制,若干单色发光二极管实现对工作电路工作状态的检测与显示。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织机电控系统,主控板可实现对电子多臂、主电机和离合器等结构的控制,使得整个系统的控制板不会过多,只将部分功能的控制板如绞边板、剪刀板和选纬板等单独设置成板,既保证主控板体积不会过大,可以在保证织机控制箱的体积较小的情形下,当绞边板、剪刀板和选纬板和主控板出现故障时又便于查找故障点进行维修,实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主控电路的第一部分电路原理图;
图3是主控电路的第二部分电路原理图;
图4是纬纱检测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原理图;
图5是输入信号处理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6是显示屏及控制板通信信号处理电路的第一部分电路原理图;
图7是显示屏及控制板通信信号处理电路的第二部分电路原理图;
图8是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9是多臂电磁铁驱动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0是离合器控制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1是张力传感器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和伺服电机控制信号处理电路的第一部分电路原理图;
图12是张力传感器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和伺服电机控制信号处理电路的第二部分电路原理图;
图13是外设输出控制电路的第一部分电路原理图;
图14是外设输出控制电路的第二部分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织机电控系统,包括主控板,主控板分别连接有电子多臂、主动电机、离合器、位置传感器、张力传感器、绞边板、剪刀板和纬纱传感器,主动电机连接有主电机,绞边板连接有绞边器,所述剪刀板连接有电子剪刀。本实用新型的织机电控系统,主控板可实现对电子多臂、主电机和离合器等结构的控制,使得整个系统的控制板不会过多,只将部分功能的控制板如绞边板、剪刀板和选纬板等单独设置成板,既保证主控板体积不会过大,可以在保证织机控制箱的体积较小的情形下,当绞边板、剪刀板和选纬板和主控板出现故障时又便于查找故障点进行维修,实用性高。
织机电控系统还包括选纬板、显示触摸屏、送经卷取伺服模块和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选纬板连接有电子选纬单元,显示触摸屏和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均与主控板相连。本实用新型中的显示触摸屏可以实时观察织机的运行状态并设定参数控制织机的运行,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将采集到的优雅信号、断经信号、缺纱信号等传递给主控板。
主控电路选择STM32VF103ZGT6单片机做主控芯片,在保证实现各种控制功能的同时实现成本控制,多臂电磁铁驱动控制电路将电子多臂与主控板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对电子多臂的控制,纬纱检测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对纬纱传感器反馈的信号进行处理,离合器控制驱动电路实现对离合器的控制,电源电路为主控板和各个功能板提供电源,张力传感器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对张力传感器反馈的数据进行处理,伺服电机控制信号处理电路实现对送经卷取伺服的控制,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对其他的外设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包括油压信号、断经信号、缺纱信号和按钮控制信号等,外设输出控制电路实现对其他外设的控制。
如图2和图3所示,主控电路包括电阻R20,电阻R20的一端接地,电阻R20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B2相连,极性电容C1的正极端端接VDD_CORE电源,电容C1的负极端接地,极性电容C4的正极端端接VDD_CORE电源,电容C4的负极端接地,电容C6、电容C8、电容C10、电容C25、电容C27、电容C29、电容C30、电容C33、均与极性电容C4并联,发光二极管D10的阳极端接VDD_CORE电源,发光二极管D10的阴极端经电阻R41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C1相连,发光二极管D11的阳极端接VDD_CORE电源,发光二极管D10的阴极端经电阻R42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C2相连,主控芯片U1的VSS_1~ VSS_11均接地,主控芯片U1的VDD_1~VDD_11均接VDD_CORE电源,主控芯片U1的VREF-和VSSA均接地,主控芯片U1的VREF+接ADCRef3.3V电源,主控芯片U1的VDDA接电源VDDA,主控芯片U1的VBAT接电源VDD_CORE,插座J5的第一端子与主控芯片U1的BOOT0引脚相连,插座J5的第三端子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9相连,插座J5的第五端子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14相连,插座J5的第七端子接VDD_CORE-5V电源,插座J5的S1端、S2端和第八端子均接地,插座J5的第六端子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13相连,插座J5的第四端子与主控芯片U1的NRST引脚相连,插座J5的第二端子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10相连,主控芯片U1的BOOT0引脚经电阻R66接地,主控芯片U1的OSC_IN和OSC_OUT接无源晶振X1,无源晶振X1的接地引脚接地,电阻R69与无源晶振X1并联,电容C56的一端接地,电容C56的另一端接主控芯片U1的OSC_IN引脚,电容C57的一端接地,电容C57的另一端接主控芯片U1的OSC_OUT引脚,主控芯片U1的NRST引脚经电阻R74接地,按钮S1的一端接地,按钮S1的另一端接主控芯片U1的NRST引脚,单色二极管D25的阳极端接VDD3.3V电源,单色二极管D25的阴极端经电阻R75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F13相连,单色二极管D24的阳极端接VDD3.3V电源,单色二极管D24的阴极端经电阻R73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F12相连,单色二极管D23的阳极端接VDD3.3V电源,单色二极管D23的阴极端经电阻R68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F11相连,单色二极管D22的阳极端接VDD3.3V电源,单色二极管D22的阴极端经电阻R67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G0相连,单色二极管D21的阳极端接VDD3.3V电源,单色二极管D21的阴极端经电阻R65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G1相连,单色二极管D20的阳极端接VDD3.3V电源,单色二极管D20的阴极端经电阻R64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E7相连,单色二极管D18的阳极端接VDD3.3V电源,单色二极管D18的阴极端经电阻R60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E8相连,单色二极管D16的阳极端接VDD3.3V电源,单色二极管D16的阴极端经电阻R57与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E9相连。
如图4所示,纬纱检测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电容C9,电容C9的一端与纬纱传感器的WF-GAIN端相连,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5的一端与电容C9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经电阻R6与单运算放大器U7的输出端相连,二极管D5的阳极端接地,二极管D5的阴极端与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单运算放大器U7的接地端接地,单运算放大器U7的输入电源端接24V电源,单运算放大器U7的同相输入端经电阻R9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4相连,单运算放大器U7的反向输入端经电阻R16接地,单运算放大器U7的输出端经电阻R15与单运算放大器U7的反向输入端相连,电容C12的一端与单运算放大器U7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44的一端与纬纱传感器的WF-SIGNAL相连,电阻R44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48与电阻R44并联,电阻R36的一端与电阻R44的一端相连,电阻R36的另一端接3.3V电源,二极管阵列D8的阴极端接3.3V电源,二极管阵列D8的阳极端接地,二极管阵列D8的中间端经电容C47接地,二极管阵列D8的中间端与电阻R38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38的一端与电阻R36的一端相连,电阻R38的另一端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1相连。
如图5所示,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包括4路通用双向光耦U2,U2的第1端子接COM电源,U2的第2端子经电阻R3接I-SPI-IN33,电容C2的一端接COM电源,电容C2的另一端接U2的第2端子,U2的第3端子接COM电源,U2的第4端子经电阻R7接I-SPI-IN34,电容C7的一端接COM电源,电容C7的另一端接U2的第4端子,U2的第5端子接COM电源,U2的第6端子经电阻R11接I-SPI-IN35,电容C11的一端接COM电源,电容C11的另一端接U2的第6端子,U2的第7端子接COM电源,U2的第8端子经电阻R14接I-SPI-IN36,电容C28的一端接COM电源,电容C28的另一端接U2的第8端子, 4路通用双向光耦U8的第1端子接COM2电源,U8的第2端子经电阻R22接I-SPI-IN37,电容C34的一端接COM2电源,电容C34的另一端接U8的第2端子,U8的第3端子接COM2电源,U8的第4端子经电阻R32接I-SPI-IN38,电容C35的一端接COM2电源,电容C35的另一端接U8的第4端子,U8的第5端子接COM2电源,U8的第6端子经电阻R37接I-SPI-IN39,电容C43的一端接COM2电源,电容C43的另一端接U8的第6端子,U8的第7端子接COM2电源,U8的第8端子经电阻R45接I-SPI-IN406,电容C46的一端接COM2电源,电容C46的另一端接U2的第8端子,U2的第9端子接地,U2的第10端子经电阻R12接VCC+5V电源,U2的第11端子接地,U2的第12端子经电阻R10接VCC+5V电源,U2的第13端子接地,U2的第14端子经电阻R4接VCC+5V电源,U2的第15端子接地,U2的第16端子经电阻R2接VCC+5V电源,U8的第9端子接地,U8的第10端子经电阻R40接VCC+5V电源,U8的第11端子接地,U8的第12端子经电阻R33接VCC+5V电源,U8的第13端子接地,U8的第14端子经电阻R28接VCC+5V电源,U8的第15端子接地,U8的第16端子经电阻R19接VCC+5V电源.
如图6和图7所示,显示屏及控制板通信信号处理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端经电阻R1接VCC+5V电源,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端接差分接收器U3D的输出端相连,CAN收发驱动器U14的TXD端经电阻R70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12相连,CAN收发驱动器U14的接地引脚接地,CAN收发驱动器U14的VCC引脚接VCC+5V电源,CAN收发驱动器U14的RXD引脚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11相连,CAN收发驱动器U14的RS引脚经电阻R63接地,CAN收发驱动器U14的CANL引脚经电阻R54与电阻R48的一端相连,CAN收发驱动器U14的CANH引脚经电阻R53与电阻R48的另一端相连,二极管D19的阳极端接地,二极管D19的阴极端与CAN收发驱动器U14的CANL引脚相连,二极管D17的阳极端接地,二极管D17的阴极端与CAN收发驱动器U14的CANH引脚相连,RS485收发驱动器U13的RO引脚经电阻R71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10相连,RS485收发驱动器U13的RE引脚经电阻R72接地,RS485收发驱动器U13的RE引脚和DE引脚短接,RS485收发驱动器U13的RE引脚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G15相连,RS485收发驱动器U13的DI引脚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9相连,RS485收发驱动器U13的接地引脚接地,RS485收发驱动器U13的VCC引脚接VCC+5V电源,RS485收发驱动器U13的B引脚经电阻R55接地,RS485收发驱动器U13的A引脚经电阻R56接地,电容C37的一端接地,电容C37的另一端与RS485收发驱动器U13的A引脚相连,电容C36的一端接地,电容C36的另一端与RS485收发驱动器U13的B引脚相连,二极管D12的阳极端接地,二极管D12的阴极接整流桥的第一端子,二极管D13的阳极端接地,二极管D13的阴极接整流桥的第三端子,整流桥的第二端子与RS485收发驱动器U13的B引脚相连,整流桥的第四端子与RS485收发驱动器U13的A引脚相连。
如图8所示,电源电路包括直流降压芯片U4,二极管D3的阴极端与直流降压芯片U4的Vin端相连,二极管D3的阳极端与插针J2的第一端子相连,二极管D1的阴极端接VCC+24V电源,二极管D1的阳极端与插针J2的第一端子相连,直流降压芯片U4的接地引脚接地,直流降压芯片U4的ON/OFF引脚接地,直流降压芯片U4的Vin端经电容C26接地,电容C16的正极端与二极管D3的阴极端相连,电容C16的负极端接地,二极管D7的阴极端与直流降压芯片U4的Vout端相连,二极管D7的阳极端接地,电源稳压芯片U5的Vin因交接VCC+5V电源,电源稳压芯片U5的接地引脚接地,电源稳压芯片U5的Vout引脚接VDD3.3V电源,电源稳压芯片U5的Vout引脚经电容C24接地,电容C24的负极端接地,电源电路为主控电路和其他外设提供不同电压的电源以进行供电,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电路采用直流降压芯片U4、电源稳压芯片U5、电源稳压芯片U9、电压转换芯片U10和光电耦合器U12等实现为主控电路和其他外设提供不同电压的电源,电压稳定。
如图9所示,多臂电磁铁驱动控制电路包括直插母座J9,直插母座J9用于连接电子多臂,二极管26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26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27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27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一端子相连,二极管D29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29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30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307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二端子相连,二极管D31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31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32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32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三端子相连,二极管D33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33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34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34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四端子相连,二极管D35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35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36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36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五端子相连,二极管D39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39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40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40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六端子相连,二极管D42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42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43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43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七端子相连,二极管D46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46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47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47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八端子相连,二极管D50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50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51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51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九端子相连,二极管D58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58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59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59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十端子相连,二极管D60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60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61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619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十一端子相连,二极管D62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62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63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63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十二端子相连,二极管D64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64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65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65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十三端子相连,二极管D66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66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67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67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十四端子相连,二极管D68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68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69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69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十五端子相连,二极管D71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71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72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72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十六端子相连,二极管D75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75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769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769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十七端子相连,二极管D77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77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78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78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十八端子相连,二极管D79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79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80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80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十九端子相连,二极管D82的阴极端接VCC+24V-D电源,二极管D82的阳极端与二极管D83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83的阴极端与直插母座J9第二十端子相连,直插母座J9的第二十九端子、第三十端子、第三十一端子和第三十二端子均接VCC+24-D电源。
如图10所示,离合器控制驱动电路包括四路通用光耦U21,U21的第一端子接VDD3.3V-LOAD电源,U21的第二端子经电阻R109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D3相连,U21的第三端子接VDD3.3V-LOAD电源,U21的第四端子经电阻R116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D1相连,U21的第五端子接VDD3.3V-LOAD电源,U21的第六端子经电阻R122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D0相连,U21的第七端子接VDD3.3V-LOAD电源,U21的第八端子经电阻R129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C12相连,U21的第九端子经电阻R130与场效应管Q5的栅极相连,U21的第十端子接VCC+15V电源,U21的第十一端子经电阻R123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U21的第十二端子接VCC+15V电源,U21的第十三端子经电阻R117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相连,U21的第十四端子接VCC+15V电源,U21的第十五端子经电阻R111与场效应管Q4的栅极相连,U21的第十六端子接VCC+15V电源,光耦U19的1端接VDD3.3V-LOAD电源,光耦U19的3端经电阻R102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C10相连,光耦U19的4端经电阻R103与电阻R105的一端相连,光耦U19的6端接VCC+5V电源,继电器K1B的3端接VCC+5V电源,继电器K1B的1端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与电阻R105的一端相连,电阻R105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73的阳极与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二极管D73的阴极接VCC+5V电源,光耦U18的1端接VDD3.3V-LOAD电源,光耦U18的3端经电阻R99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C11相连,光耦U18的4端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相连,光耦U18的6端与芯片P1的+Vo端相连,芯片P1的型号为B0515D,芯片P1的VIN引脚接VCC+5V电源,芯片P1的接地引脚接地,芯片P1的0V引脚经电阻R95与芯片P1的+Vo引脚相连,插针J12的第一引脚经保险丝F1与发光二极管D37的阳极端相连,插针J12的第二引脚和地四引脚均接地,插针J12的第三引脚经保险丝F2接Break-24V电源。
如图11和图12,张力传感器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和伺服电机控制信号处理电路,包括TVS管阵列U16、仪表放大器U17和U15、二极管阵列D28和D48,差分驱动器U20包括U20A、U20B、 U20C 、U20D,差分驱动器U26包括U26A、 U26B、 U26C 、U26D,低功耗单运算放大器U22和U25。
如图13和图14所示,外设输出控制电路包括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8、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8路达林顿整列U30、固态继电器SSR1、固态继电器SSR2、固态继电器SSR3、固态继电器SSR4、4路通用光耦U27,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8的A0端和A1端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G8相连,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8的A2端和A3端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C6相连,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8的A4端和A5端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C7相连,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8的A6端和A7端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C8相连,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8的E端接地,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8的DIR端接VCC+5V电源,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8的B0端和B1端经电阻R138与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二端子相连,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8的B2端和B3端经电阻R139与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四端子相连,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8的B4端和B5端经电阻R140与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六端子相连,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8的B6端和B7端经电阻R141与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八端子相连,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8的VCC端接VCC+5V电源,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8的接地端接地,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一端子、第三端子、第五端子、第七端子均接VCC+5V电源,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九端子与排针J19的第十引脚相连,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十端子与排针J19的第九引脚相连,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十一端子与排针J19的第四引脚相连,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十二端子与排针J19的第三引脚相连,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十三端子与排针J19的第六引脚相连,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十四端子与排针J19的第五引脚相连,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十五端子与排针J19的第八引脚相连,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十六端子与排针J19的第七引脚相连,二极管D102的阴极端与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十六端子相连,二极管D102的阳极端与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十五端子相连,二极管D103的阴极端与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十四端子相连,二极管D103的阳极端与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十三端子相连,二极管D104的阴极端与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十二端子相连,二极管D104的阳极端与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一五端子相连,二极管D105的阴极端与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十端子相连,二极管D105的阳极端与4路通用光耦U27的第九端子相连,排针J19的第一引脚接VCC+24V电源,排针J19的第二引脚、第十一引脚、第十三引脚均接地,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A0端经电阻R143接地,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A1端经电阻R144接地,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A2端经电阻R146接地,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A3端经电阻R147接地,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A4端经电阻R148接地,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A5端经电阻R149接地,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A6端、A7端和E端均接地,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DIR端接VCC+5V电源,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B0端与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1B端相连,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B1端与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2B端相连,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B2端与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3B端相连,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B3端与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4B端相连,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B4端与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5B端相连,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B5端与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4B端相连,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5B端和6B端短接,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7B端和8B端短接,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VCC端接VCC+5V电源,八双向总线收发器U29的接地端接地,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接地端接地,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1C端与固态继电器SSR1第四端子相连,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2C端与固态继电器SSR2第四端子相连,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3C端与固态继电器SSR3第四端子相连,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4C端与固态继电器SSR4第四端子相连,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5C端和6C端短接,8路达林顿整列U30的7C端和8C端短接,固态继电器SSR1的第三端子接VCC+5V电源,固态继电器SSR1的第一端子经压敏电阻R142与固态继电器SSR1的第二端子相连,固态继电器SSR2的第三端子接VCC+5V电源,固态继电器SSR2的第一端子经压敏电阻R145与固态继电器SSR2的第二端子相连,固态继电器SSR3的第三端子接VCC+5V电源,固态继电器SSR3的第一端子经压敏电阻R150与固态继电器SSR3的第二端子相连,固态继电器SSR4的第三端子接VCC+5V电源,固态继电器SSR4的第一端子经压敏电阻R151与固态继电器SSR4的第二端子相连,电容C92的一端接地,电容C92的另一端接VCC+5V电源,三极管Q9的基极经电阻R152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的I/O引脚PG6相连,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排针J20的第一引脚相连,排针J20的第二引脚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织机电控系统,主控板可实现对电子多臂、主电机和离合器等结构的控制,使得整个系统的控制板不会过多,只将部分功能的控制板如绞边板、剪刀板和选纬板等单独设置成板,既保证主控板体积不会过大,可以在保证织机控制箱的体积较小的情形下,当绞边板、剪刀板和选纬板和主控板出现故障时又便于查找故障点进行维修,实用性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织机电控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主控板,所述主控板分别连接有电子多臂、主动电机、离合器、位置传感器、张力传感器、绞边板、剪刀板和纬纱传感器,所述主动电机连接有主电机,所述绞边板连接有绞边器,所述剪刀板连接有电子剪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织机电控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织机电控系统还包括选纬板、显示触摸屏、送经卷取伺服模块和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所述选纬板连接有电子选纬单元,所述显示触摸屏和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均与主控板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织机电控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主控板包括主控电路、多臂电磁铁驱动控制电路、纬纱检测输入信号处理电路、离合器控制驱动电路、电源电路、张力传感器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和伺服电机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显示屏及控制板通信信号处理电路、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和外设输出控制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织机电控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多臂电磁铁驱动控制电路包括直插母座J9和若干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用于稳压,所述直插母座J9用于连接电子多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织机电控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纬纱检测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电阻R5、电阻R6、电阻R9、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36、电阻R38、电阻R44、电容C3、电容C9、电容C12、电容C47、电容C48、二极管D5、单运算放大器U7和二极管阵列D8,所述电容C9的一端与纬纱传感器的WF-GAIN端相连,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的一端与电容C9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经电阻R6与单运算放大器U7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端接地,二极管D5的阴极端与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所述单运算放大器U7的接地端接地,单运算放大器U7的输入电源端接24V电源,单运算放大器U7的同相输入端经电阻R9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4相连,单运算放大器U7的反向输入端经电阻R16接地,单运算放大器U7的输出端经电阻R15与单运算放大器U7的反向输入端相连,所述电容C12的一端与单运算放大器U7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4的一端与纬纱传感器的WF-SIGNAL相连,电阻R4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48与电阻R44并联,电阻R36的一端与电阻R44的一端相连,电阻R36的另一端接3.3V电源,所述二极管阵列D8的阴极端接3.3V电源,二极管阵列D8的阳极端接地,二极管阵列D8的中间端经电容C47接地,二极管阵列D8的中间端与电阻R38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38的一端与电阻R36的一端相连,电阻R38的另一端与主控电路的主控芯片U1的I/O引脚PA1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织机电控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直流降压芯片U4、电源稳压芯片U5、电源稳压芯片U9、电压转换芯片U10和光电耦合器U12,电源电路为主控电路和外设提供不同电压的电源以进行供电。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织机电控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和若干单色发光二极管,所述主控芯片U1的型号为STM32VF103ZGT6单片机芯片。
CN202122551519.7U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织机电控系统 Active CN2162862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51519.7U CN216286218U (zh)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织机电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51519.7U CN216286218U (zh)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织机电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86218U true CN216286218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70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51519.7U Active CN216286218U (zh)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织机电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862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102010056523B4 (de) Tragbares akkubetriebenes Werkzeug mit elektrischem Puffer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Auswechseln des Akkumulators
CN216286218U (zh) 一种织机电控系统
CN106079449B (zh) 一种基于fdm3d打印机缺料堵料检测电路
CN207240248U (zh) 一种机械臂关节结构
CN114808249A (zh) 一种织机正向反找纬的方法及电控系统
CN208034714U (zh) 一种紧凑型机器人一体化关节模组及紧凑型机器人
CN107481678A (zh) 背光模组的背光驱动电流监测电路、方法和显示装置
CN207217083U (zh) 一种背光调节保护电路、液晶显示模组和电子终端
CN202112023U (zh) 施肥监测装置
CN210377095U (zh) 一种打标机的控制电路、pcb板及打标机
CN202904380U (zh) 角度检测控制装置
CN207439444U (zh) 变速器传感器检测仪
CN207115092U (zh) 用于中小学生科技制作的智能车控制电路
CN206788587U (zh) 用于逆变器封闭箱体的风扇监控装置
CN205887984U (zh) 一种导套可快速拆卸的轮毂加工模具
CN206004660U (zh) 具有过压保护的蓝牙模块
CN207902758U (zh) 飞行器线束连接结构、机身底板和供电系统以及飞行器
CN2755654Y (zh) 基于分布式工业微波炉智能控制装置
CN203851072U (zh) 一种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
CN104360613A (zh) 一种智能电动工具的控制电路
CN112256468B (zh) 在线式测风仪看门狗系统
CN204964184U (zh) 基于稳压电路的高精度变速器测试系统
CN204741436U (zh) 追日装置
CN219087451U (zh) 一种工程机械自适应总线面板
CN218770538U (zh) 一种设备驱动电路及对应的原木检尺径测量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