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69002U - 挂架结构和救护车 - Google Patents

挂架结构和救护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69002U
CN216269002U CN202122252972.8U CN202122252972U CN216269002U CN 216269002 U CN216269002 U CN 216269002U CN 202122252972 U CN202122252972 U CN 202122252972U CN 216269002 U CN216269002 U CN 2162690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limiting
frame main
connecting plate
abu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5297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超
张敏
王刚锋
唐克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5297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690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690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690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commodation For Nursing Or Treatment T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挂架结构和救护车,挂架结构包括至少两连接板,架主体以及限位组件,连接板开设有限位孔,连接板设有第一抵持部,一连接板与一医疗设备固定连接;架主体固定于救护车的车体内,架主体设有第二抵持部,一连接板与架主体设有第二抵持部的表面相对滑动具有锁紧状态和分离状态;限位组件活动设于架主体;当架主体为锁紧状态时,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抵接定位,以限制连接板沿背离架主体的方向移动,且限位组件部分伸入限位孔内卡接固定,以限制连接板与架主体的相对滑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使得医疗设备在救护车内方便安装拆卸,同时防止医疗设备安装后较为容易从救护车上脱离,以保证医疗设备安装于救护车内后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挂架结构和救护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挂架结构和应用该挂架结构的救护车。
背景技术
目前的救护车内经常会配备有呼吸机、吸痰器等多种可被挂起等医疗设备。当救护车使用时医护人员会根据病人的治疗需求将相应的医疗设备挂设于邻近于病人的位置。而由于每个病人的治疗需求不同,医护人员需要随时更换不同的医疗设备,若通过螺钉对医疗设备进行固定,拆卸过程较为繁琐,而若通过扣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则容易由于医护人员不小心触碰到医疗设备或者救护车刹车而导致其从安装位置脱落,从而不仅需要重新安装,较为麻烦,同时容易导致因医疗设备脱落无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挂架结构,旨在使得医疗设备在救护车内方便安装拆卸,同时防止医疗设备安装后较为容易从救护车上脱离,以保证医疗设备安装于救护车内后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挂架结构,包括:
至少两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开设有限位孔,所述连接板设有第一抵持部,一所述连接板与一医疗设备固定连接;
架主体,所述架主体固定于所述救护车的车体内,所述架主体设有第二抵持部,其中一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架主体设有所述第二抵持部的表面相对滑动以具有锁紧状态和分离状态;以及
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活动设于所述架主体;
当所述架主体为锁紧状态时,所述第一抵持部与所述第二抵持部抵接定位,以限制所述连接板沿背离所述架主体的方向移动,且所述限位组件部分伸入所述限位孔内卡接固定,以限制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架主体的相对滑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架主体设有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的一端贯穿所述架主体的外表面,所述架主体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通道的让位口;
所述限位组件包括: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安装通道内并与所述让位口正对设置;
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于所述安装通道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以使所述限位块部分从所述让位口显露出;以及
操持杆,所述操持杆滑动设于所述安装通道并与所述限位块连接,且部分所述操持杆穿出所述架主体的外表面,所述操持杆可滑动以推动所述限位块朝向压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方向移动以收纳于所述安装通道内。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操持杆的侧壁开设有导向口,所述导向口的开口沿所述操持杆的滑动方向延伸;
所述架主体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通道的定位孔,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从所述架主体的外表面穿过所述定位孔以插设于所述导向口内。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开设有沿所述安装通道延伸的安装通孔,所述限位块于所述安装通孔内形成导斜面,所述操持杆的侧壁形成有与所述导斜面相适配的导引面,所述操持杆穿过所述安装通孔,并使所述导引面抵接于所述导斜面以可推动所述限位块朝向压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方向移动以收纳于所述安装通道内。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背离所述让位口的一侧表面凹设形成安装槽,所述第一弹性件嵌设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嵌设于所述安装通道内,并与所述操持杆位于所述安装通道内的一端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架主体包括盖板和壳体,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并配合形成所述安装通道。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部为多个抵持块,多个所述抵持块连接于所述连接板开设有限位孔的表面以围合形成滑槽;
所述第二抵持部为至少两限位块,其中两所述限位块连接于所述架主体的相对两侧,所述架主体以带动两所述限位块滑动嵌设于所述滑槽内,多个所述抵持块用于抵接限位两所述限位块。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挂架结构还包括散热弹性垫片,所述散热弹性垫片连接于所述连接板背离所述架主体的一侧,以用于与所述医疗设备弹性抵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救护车,包括挂架结构,所述挂架结构包括:
至少两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开设有限位孔,所述连接板设有第一抵持部,一所述连接板与一医疗设备固定连接;
架主体,所述架主体固定于所述救护车的车体内,所述架主体设有第二抵持部,其中一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架主体设有所述第二抵持部的表面相对滑动以具有锁紧状态和分离状态;以及
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活动设于所述架主体;
当所述架主体为锁紧状态时,所述第一抵持部与所述第二抵持部抵接定位,以限制所述连接板沿背离所述架主体的方向移动,且所述限位组件部分伸入所述限位孔内卡接固定,以限制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架主体的相对滑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挂架结构包括至少两连接板、架主体以及限位组件,呼吸机、吸痰器等医疗设备的外壳可以分别与一个连接板固定连接,而该架主体固定于救护车的车体内。该连接板设有第一抵持部和限位孔,而该架主体则设有第二抵持部,通过将一连接板与架主体设有第二抵持部的表面相对滑动以具有锁紧状态和分离状态,以使得连接板与架主体的装配操作较为方便且快捷。同时限位组件活动设于架主体,如此当连接板与架主体为锁紧状态时,第二抵持部与第一抵持部抵接定位,以限制连接板沿背离架主体的方向移动,而限位组件部分伸入限位孔内卡接固定,以限制连接板与架主体的相对滑动,进而以保证架主体和连接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而当需要更换医疗设备时,先使限位组件从限位孔中脱离,才能使连接板和架主体可以重新相对滑动以使得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脱离,以使连接板和架主体从锁紧状态转换为分离状态后更换其他连接板以达到装配不同的医疗设备。因此无需其他工具便可以完成架主体和连接板安装和拆卸,操作简便,有效减少安装和拆卸所占用的时间,同时又能保证两者连接的稳定性,有效防止当医护人员不小心触碰到医疗设备或者医疗设备在救护车刹车时等其他因素导致其脱落的情况发生,进而提高架主体和连接板安装后的稳定性,防止用户需要多次安装的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挂架结构与一医疗设备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挂架结构与另一医疗设备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挂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挂架结构另一视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挂架结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挂架结构的架主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挂架结构的架主体的盖板和壳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挂架结构的操持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挂架结构的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挂架结构的限位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挂架结构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挂架结构 30 限位组件
10 连接板 31 第一弹性件
11 限位孔 32 限位块
12 第一抵持部 321 安装通孔
121 连接部 322 导斜面
122 卡持部 323 安装槽
13 滑槽 33 操持杆
20 架主体 331 导向口
21 第二抵持部 332 导引面
22 安装通道 333 操持段
23 定位孔 334 连接段
24 盖板 34 定位销
25 壳体 35 第二弹性件
26 限位槽 40 散热弹性垫片
27 固定槽 200 医疗设备
20a 让位口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挂架结构100,应用于救护车。
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挂架结构100包括至少两连接板10、架主体20以及限位组件30,所述连接板10开设有限位孔11,所述连接板10设有第一抵持部12,一所述连接板10与一医疗设备200固定连接;所述架主体20固定于所述救护车的车体内,所述架主体20设有第二抵持部21,其中一所述连接板10与所述架主体20设有所述第二抵持部21的表面相对滑动以具有锁紧状态和分离状态;所述限位组件30活动设于所述架主体20;当所述架主体20为锁紧状态时,所述第一抵持部12与所述第二抵持部21抵接定位,以限制所述连接板10沿背离所述架主体20的方向移动,且所述限位组件30部分伸入所述限位孔11内卡接固定,以限制所述连接板10与所述架主体20的相对滑动。
其中,连接板10的数量可以设有多个,多个连接板10可以通过螺钉连接等方式分别与多个医疗设备200的外壳固定连接,从而当更换不同的医疗设备200时,以使其中一个的连接板10与架主体20连接即可。而该连接板10的限位孔11的开口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等规则形状,以便于限位部件插入。而连接板10可以为塑料材质,例如:ABS、POM、PS、PMMA、PC、PET等,以避免连接板10的质量过重,进而保证连接于架主体20处的稳定性。而该架主体20也可以通过螺钉连接固定于救护车的车体内的内壁上,以保证架主体20固定于车体内的稳定性,进而保证连接板10固定后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挂架结构100包括至少两连接板10、架主体20以及限位组件30,呼吸机、吸痰器等医疗设备200的外壳可以分别与一个连接板10固定连接,而该架主体20固定于救护车的车体内。该连接板10设有第一抵持部12和限位孔11,而该架主体20则设有第二抵持部21,通过将一连接板10与架主体20设有第二抵持部21的表面相对滑动以具有锁紧状态和分离状态,以使得连接板10与架主体20的装配操作较为方便且快捷。同时限位组件30活动设于架主体20,如此当连接板10与架主体20为锁紧状态时,第二抵持部21与第一抵持部12抵接定位,以限制连接板10沿背离架主体20的方向移动,而限位组件30部分伸入限位孔11内卡接固定,以限制连接板10与架主体20的相对滑动,进而以保证架主体20和连接板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而当需要更换医疗设备200时,先使限位组件30从限位孔11中脱离,才能使连接板10和架主体20可以重新相对滑动以使得第一抵持部12与第二抵持部21脱离,以使连接板10和架主体20从锁紧状态转换为分离状态后更换其他连接板10以达到装配不同的医疗设备200。因此无需其他工具便可以完成架主体20和连接板10安装和拆卸,操作简便,有效减少安装和拆卸所占用的时间,同时又能保证两者连接的稳定性,有效防止当医护人员不小心触碰到医疗设备200或者医疗设备200在救护车刹车时等其他因素导致其脱落的情况发生,进而提高架主体20和连接板10安装后的稳定性,防止用户需要多次安装的操作。
参照图3至图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架主体20设有安装通道22,所述安装通道22的一端贯穿所述架主体20的外表面,所述架主体20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通道22的让位口20a;所述限位组件30包括第一弹性件31,限位块32以及操持杆33,所述第一弹性件31设于所述安装通道22内并与所述让位口20a正对设置;所述限位块32设于所述安装通道22与所述第一弹性件31连接,以使所述限位块32部分从所述让位口20a显露出;所述操持杆33滑动设于所述安装通道22并与所述限位块32连接,且部分所述操持杆33穿出所述架主体20的外表面,所述操持杆33可滑动以推动所述限位块32朝向压制所述第一弹性件31的方向移动以收纳于所述安装通道22内。
其中,该安装通道22贯穿架主体20的外表面,如此以使得操持杆33可以部分裸露于架主体20的外表面以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操作。该操持杆33可以活动设于安装通道22内,通过操持杆33的活动以驱使限位块32收纳于让位口20a内。而该限位块32设于安装通道22内并可以与让位口20a正对设置且与第一弹性件31弹性抵接,如此当医护人员没有操控操持杆33时施加外力时,该限位块32可以在第一弹性件31的弹性抵持下部分显露出让位口20a外,而当架主体20与连接板10相对滑动时,限位块32可由于连接板10的抵接而完全退回到安装通道22内并压制第一弹性件31,直到滑动至限位块32与限位孔11正对设置时,该限位块32在第一弹性件31的弹力作用下插接于限位孔11,以达到限制架主体20和连接板10继续相对滑动的作用。而当需要更换不同医疗设备200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操控该操持杆33施加外力,以使操持杆33可以带动限位块32重新朝向压制第一弹性件31的方向移动,以使限位块32脱离限位孔11,进而使架主体20和连接板10可以重新继续相对滑动。当外力撤销时,第一弹性件31弹性推动限位块32恢复原位以使其部分凸设在让位口20a外。如此整体该安装和拆卸过程较为方便,提高架主体20和连接板10之间的效率,进而保证对患者的正常治疗需求。需要什么的是,该第一弹性件31为弹簧或者由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具体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选择。当然该限位组件30还可以通过滑块等方式滑动凸设于架主体20的外表面,从而也可以实现插接于限位孔11内的效果,具体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选择。
进一步地,结合参照图5至图8,所述操持杆33的侧壁开设有导向口331,所述导向口331的开口沿所述操持杆33的滑动方向延伸;所述架主体20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通道22的定位孔23,所述限位组件30还包括定位销34,所述定位销34从所述架主体20的外表面穿过所述定位孔23以插设于所述导向口331内。其中,该操持杆33沿安装通道22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而该操持杆33的侧壁开设有导向口331,同时架主体20开设有连通安装通道22的定位孔23,该定位销34穿过定位孔23并插设导向口331内。如此当操持杆33在安装通道22内往复移动时以使导向口331的端部内壁面与定位销34抵接后,通过导向口331和定位销34的抵接限制,进而以避免该操持杆33继续沿同一方向移动,进而避免操持杆33从安装通道22中脱离出,以保证操持杆33的正常使用。即该操持杆33的移动幅度为导向口331的开口长度。进一步地,该定位孔23可以为螺纹孔,而该定位销34的外壁设有连接螺纹,该定位销34螺纹连接定位孔23,以保证定位销34固定后的稳定性。此外,该导向口331可以贯通操持杆33相对的两表面,而该架主体20正对于定位孔23的内壁面还开设有限位槽26,从而以使该定位销34可以依次穿过导向口331后插设于限位槽26,以进一步提高定位销34的稳定性。
可选地,参照图5至图10,所述限位块32开设有沿所述安装通道22延伸的安装通孔321,所述限位块32于所述安装通孔321内形成导斜面322,所述操持杆33的侧壁形成有与所述导斜面322相适配的导引面332,所述操持杆33穿过所述安装通孔321,并使所述导引面332抵接于所述导斜面322以可推动所述限位块32朝向压制所述第一弹性件31的方向移动以收纳于所述安装通道22内。其中,该操持杆33包括相连接的操持段333和连接段334,沿操持杆33的长度延伸方向,该连接段334的横截面积小于操持段333的横截面积,而该导引面332连接于操持段333和连接段334的连接处,如此该连接段334可以先穿过安装通孔321后朝向安装通道22底部进行移动,当移动至导引面332与导斜面322抵接时,由于操持杆33继续移动,以使得操持段333部分穿过安装通孔321,进而使得限位块32在导斜面322的作用下,朝向压制第一弹性件31的方向移动,以使得限位块32收纳回让位口20a内。同时由于导引面332的设置,以使得操持杆33抵接导斜面322时更加稳定,增大接触面积,以保证限位块32移动时的稳定性。而当操持杆33朝向架主体20的外表面移动时,在操持段333移出安装通孔321后,该连接段334移动至安装通孔321内时,限位块32由于第一弹性件31的弹性力复位至初始位置,以使得限位块32部分穿过让位口20a以重新显露于架主体20的外表面,以便于与限位孔11卡接固定,进而以使得架主体20和连接板10之间的安装和拆卸较为简单,提高了装配的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图9以及图10,所述限位块32背离所述让位口20a的一侧表面凹设形成安装槽323,所述第一弹性件31嵌设固定于所述安装槽323内。其中,为了保证第一弹性件31于安装通道22内的稳定性,从而该限位块32背离让位口20a的一侧表面凹设形成安装槽323,如此安装时可以先将第一弹性件31嵌设于安装槽323内,之后再将限位块32从让位口20a安装,如此以使得整体装配较为方便,且保证了第一弹性件31安装后不会移位,同时也保证第一弹性件31形变时不会晃动,以保证限位块32可以在第一弹性件31的作用下稳定往复移动。此外,架主体20还可以在安装通道22的内壁面凹设有固定槽27,该固定槽27的槽口与让位口20a正对设置,以使得限位块32和第一弹性件31穿过让位口20a后可以嵌设固定槽27内,以进一步保证限位块32和第一弹性件31的安装后的稳定性。
可选地,参照图5,所述限位组件3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35,所述第二弹性件35嵌设于所述安装通道22内,并与所述操持杆33位于所述安装通道22内的一端连接。其中,该第二弹性件35可以与第一弹性件31结构一致,即为弹簧或者由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如此以便于生产安装。而该第二弹性件35嵌设于安装通道22内,并位于安装通道22的底部,以与操持杆33位于安装通道22内的一端连接,如此当医护人员按压操持杆33朝向安装通道22的底部移动时,不仅使得限位块32可以收纳回让位口20a内,同时该操持杆33会同步压制第二弹性件35。而当医护人员撤销外力时,该第二弹性件35会恢复原状,该操持杆33会在第二弹性件35的弹力复位到初始位置,从而同步使得限位块32在第一弹性件31的弹力下恢复到初始位置,以实现操持杆33和限位块32的自动复位,进一步降低医护人员的操作负荷,以提高挂架结构100的使用性。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至图6,所述架主体20包括盖板24和壳体25,所述盖板24与所述壳体25可拆卸连接并配合形成所述安装通道22。其中,该盖板24和壳体25可以通过卡扣或者螺钉连接等方式进行固定以围合形成安装通道22,如此即便于前期安装,同时又便于后期对安装通道22内进行维修更换,以保证架主体20的正常使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4、以及图11所述第一抵持部12为多个抵持块,多个所述抵持块连接于所述连接板10开设有限位孔11的表面并围合形成滑槽13;所述第二抵持部21为至少两限位块32,其中两所述限位块32连接于所述架主体20的相对两侧,所述架主体20以带动两所述限位块32滑动嵌设于所述滑槽13内,多个所述抵持块用于抵接限位两所述限位块32。
其中,两限位块32可以与架主体20的外表面为一体结构,以保证两限位块32结构的稳定性。多个抵持块连接于连接板10开设有限位孔11的表面并围合形成具有一端开口的滑槽13,从而架主体20可以从滑槽13的一端开口滑入。而该抵持块可以包括呈折弯连接的连接部121和卡持部122,如此当架主体20滑入滑槽13内时,抵持块的连接部121会限制两限位块32沿在滑槽13的左右方向的晃动,且两限位块32均位于卡持部122和连接板10之间的间隙处,从而抵持块的卡持部122会抵接限位两限位块32背离连接板10方向的移动,如此以达到限制架主体20脱离滑槽13的效果,进而以保证架主体20和连接板10相互滑动时的稳定性。此外,该第一抵持部12和第二抵持部21还可以通过卡扣和扣槽进行滑动配合,具体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设置,在此不再阐述。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述挂架结构100还包括散热弹性垫片40,所述散热弹性垫片40连接于所述连接板10背离所述架主体20的一侧,以用于与所述医疗设备200弹性抵接。其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挂架结构100的使用性,该挂架结构100还包括散热弹性垫片40,该散热弹性垫片40连接于连接板10背离架主体20的一侧,如此以使得连接板10和医疗设备200的外壳处形成散热间隙,进而以使得挂架结构100安装后,可由保证医疗设备200的散热性,以提高挂架结构100的使用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救护车,该救护车包括挂架结构100,该挂架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救护车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挂架结构,应用于救护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架结构包括:
至少两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开设有限位孔,所述连接板设有第一抵持部,一所述连接板与一医疗设备固定连接;
架主体,所述架主体固定于所述救护车的车体内,所述架主体设有第二抵持部,其中一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架主体设有所述第二抵持部的表面相对滑动以具有锁紧状态和分离状态;以及
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活动设于所述架主体;
当所述架主体为锁紧状态时,所述第一抵持部与所述第二抵持部抵接定位,以限制所述连接板沿背离所述架主体的方向移动,且所述限位组件部分伸入所述限位孔内卡接固定,以限制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架主体的相对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主体设有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的一端贯穿所述架主体的外表面,所述架主体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通道的让位口;
所述限位组件包括: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安装通道内并与所述让位口正对设置;
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于所述安装通道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以使所述限位块部分从所述让位口显露出;以及
操持杆,所述操持杆滑动设于所述安装通道并与所述限位块连接,且部分所述操持杆穿出所述架主体的外表面,所述操持杆可滑动以推动所述限位块朝向压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方向移动以收纳于所述安装通道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持杆的侧壁开设有导向口,所述导向口的开口沿所述操持杆的滑动方向延伸;
所述架主体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通道的定位孔,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从所述架主体的外表面穿过所述定位孔以插设于所述导向口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开设有沿所述安装通道延伸的安装通孔,所述限位块于所述安装通孔内形成导斜面,所述操持杆的侧壁形成有与所述导斜面相适配的导引面,所述操持杆穿过所述安装通孔,并使所述导引面抵接于所述导斜面以可推动所述限位块朝向压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方向移动以收纳于所述安装通道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背离所述让位口的一侧表面凹设形成安装槽,所述第一弹性件嵌设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嵌设于所述安装通道内,并与所述操持杆位于所述安装通道内的一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主体包括盖板和壳体,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并配合形成所述安装通道。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中所述的挂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持部为多个抵持块,多个所述抵持块连接于所述连接板开设有限位孔的表面以围合形成滑槽;
所述第二抵持部为至少两限位块,其中两所述限位块连接于所述架主体的相对两侧,所述架主体以带动两所述限位块滑动嵌设于所述滑槽内,多个所述抵持块用于抵接限位两所述限位块。
9.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中所述的挂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架结构还包括散热弹性垫片,所述散热弹性垫片连接于所述连接板背离所述架主体的一侧,以用于与所述医疗设备弹性抵接。
10.一种救护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挂架结构。
CN202122252972.8U 2021-09-16 2021-09-16 挂架结构和救护车 Active CN2162690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52972.8U CN216269002U (zh) 2021-09-16 2021-09-16 挂架结构和救护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52972.8U CN216269002U (zh) 2021-09-16 2021-09-16 挂架结构和救护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69002U true CN216269002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64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52972.8U Active CN216269002U (zh) 2021-09-16 2021-09-16 挂架结构和救护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690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163117C (en) Modular interconnecting component support plate
JP293634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6885565B2 (en) Retention device for expansion cards
CN216269002U (zh) 挂架结构和救护车
CN201277423Y (zh) 电子设备支撑装置
TW201247378A (en) Holder
CN103001077A (zh) 连接器固定装置
CN208739166U (zh) 手机座
CN214509836U (zh) 一种表粒、表带及智能穿戴式设备
CN212728789U (zh) 推动组件及电子烟
KR20150084569A (ko) 브라켓 어셈블리
CN219912592U (zh) 一种壁挂式打卡装置
CN104020824A (zh) 电子设备及其固态硬盘固定装置
CN211151016U (zh) 一种电缆连接器组件
CN209807148U (zh) 一种电子烟
CN107219895B (zh) 紧固装置及具有紧固装置的机箱
CN112599365B (zh) 电容安装组件和服务器
CN218119342U (zh) 卡扣结构
CN215831870U (zh) 一种耐高温杀菌手术无影灯手柄
CN211293668U (zh) 一种控制器
CN219070208U (zh) 快速拆装装置及具有其的便携式内窥镜系统
KR100465790B1 (ko) 서버 조립체
CN213721180U (zh) 一种被子扣
CN117156777B (zh) 基于滑块的hba内部锁定件
CN211356485U (zh) 一种快拆机构、应用该快拆机构的模组及手术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1302, Shenzhe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 No.20, Gaoxin South 7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ecurit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A1302, Shenzhe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 No.20, Gaoxin South 7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1, 101, Evergrande Fashion Huigu Building, Fulong Road, Shanghenglang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ecurit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A1302, Shenzhe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 No.20, Gaoxin South 7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Securit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