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21840U - 一种滤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21840U
CN216221840U CN202122983164.9U CN202122983164U CN216221840U CN 216221840 U CN216221840 U CN 216221840U CN 202122983164 U CN202122983164 U CN 202122983164U CN 216221840 U CN216221840 U CN 2162218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segment
filter rod
strainer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831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兆夺
王丽文
徐晓红
王盛芳
张云生
袁振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anm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anm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anm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anm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8316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218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218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218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滤器,包括多根第一滤杆和多根第二滤杆,多根所述第一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多根所述第二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且所有所述第一滤杆及所有所述第二滤杆的近端均收拢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滤杆位于所述第二滤杆的近端外侧,所述第一滤杆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滤杆的厚度。该滤器可以在保证其植入稳定性的前提下,还通过滤杆厚度的差异化设计,合理调整其径向支撑力,以减少对目标管腔的刺激,减少内皮增生,进而减少血管内皮对滤器的包裹,有利于延长回收时间窗。

Description

一种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滤器。
背景技术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其中,DVT长发生于下肢静脉,PE则主要是由于静脉系统或右心血栓形成后脱落进入肺动脉所致,是致病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抗凝治疗一直是VTE治疗的金标准,目的是预防血栓形成、防止PE以及恢复栓塞静脉的畅通等。当患者具有抗凝禁忌或者出现血合并症而不得不终止抗凝时,可以通过在下腔静脉植入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来拦截脱落的血栓,预防致死性的PE的发生。现有技术中的滤器在植入下腔静脉后,经常因滤器提供的支撑力过大,导致过渡刺激血管,引起内皮细胞增生并包覆于滤器上,不利于后续滤器的回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器,旨在改善滤器的支撑性能,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滤器,包括多根第一滤杆和多根第二滤杆,多根所述第一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多根所述第二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且所有所述第一滤杆及所有所述第二滤杆的近端均收拢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滤杆位于所述第二滤杆的近端外侧,所述第一滤杆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滤杆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滤杆的厚度为0.25mm~0.35mm,所述第二滤杆的厚度为0.3mm~0.4mm。
可选地,所述第二滤杆的表面光滑,并包括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所述第一节段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滤杆的内侧,所述第一节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所述第二节段连接于所述第一节段的远端,所述第二节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第一滤杆的远端端部位于所述第二滤杆的所述第一节段与所述第二节段的相交处的近端侧,且在所述滤器的轴向上,所述第一滤杆的远端端部到所述第二滤杆的所述第一节段及所述第二节段的相交处的距离H4为1mm~3mm。
可选地,所述第二滤杆为直线构型,且所述第二滤杆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第一滤杆的表面光滑,且所述第一滤杆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或者,所述第一滤杆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可选地,所述第一滤杆至少包括第一圆弧段和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凸侧朝向所述滤器的内部布置,所述第二圆弧段位于所述第一圆弧段的远端侧,且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凹侧朝向所述滤器的内部布置。
可选地,所述滤器还包括锚定部,所述锚定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滤杆的远端,并包括锚定件和防刺穿结构,所述锚定件用于刺入目标腔道的壁,所述防刺穿结构用于限制所述锚定件的刺入深度。
可选地,所述防刺穿结构至少部分地为直线构型,并连接于所述第二滤杆的远端,所述防刺穿结构与所述滤器的轴线所形成的第三锐角θ3的角度为4°~10°;
所述锚定件包括第一锚定件和第二锚定件;所述第一锚定件为倒刺,并连接于所述防刺穿结构与所述第二滤杆的相接处,且所述倒刺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滤器的近端;所述第一锚定件与所述第二滤杆之间形成一V型结构,所述V型结构的尖角处为圆角,所述圆角的第四半径R4为0.4mm~0.6mm,且所述V型结构的开口角θ4的角度为65°~85°,所述第一锚定件的自由端与固定端的连线的长度L1为0.8mm~1.6mm;所述第二锚定件为直线构型,且所述第二锚定件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滤器的远端,所述第二锚定件与所述防刺穿结构所形成的第四锐角θ5的角度为30°~50°,所述第二锚定件的长度L2为1mm~1.5mm。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滤器,包括多根第一滤杆和多根第二滤杆,多根所述第一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多根所述第二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且所有所述第一滤杆及所有所述第二滤杆的近端均收拢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滤杆的表面光滑,且所述第一滤杆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
可选地,所述第二滤杆的表面光滑,并包括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所述第一节段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滤杆的内侧,所述第一节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所述第二节段连接于所述第一节段的远端,所述第二节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第一滤杆包括沿近端向远端依次平滑地连接的第一圆弧段、第一直线段、第二圆弧段、第三圆弧段及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圆弧段及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凸侧朝向所述滤器的内部布置,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凹侧朝向所述滤器的内部布置;所述第一直线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二直线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小。
可选地,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半径R1为8mm~10mm,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半径R2为4mm~6mm,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半径R3为5mm~8mm;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滤器的轴线所形成的第一锐角θ1的角度为55°~75°,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滤器的轴线所形成的第二锐角θ2的角度为8°~12°。
可选地,所述第一滤杆上具有一最宽点,所述最宽点是指所述第一滤杆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最大的点;在所述滤器的轴向上,所述最宽点与所述第一滤杆的近端端点之间的距离H1为6mm~10mm,多根所述第一滤杆的所述最宽点位于第一圆上,所述第一圆的直径D1为28mm~30mm;所述第一滤杆的远端端点与所述第一滤杆的近端端点之间的轴向距离H2为16mm~24mm,多根所述第一滤杆的远端位于第二圆上,所述第二圆的直径D2为22mm~24mm。
可选地,所述第一滤杆的远端端部位于所述第二滤杆的所述第一节段与所述第二节段的相交处的近端侧,且在所述滤器的轴向上,所述第一滤杆的远端端部到所述第二滤杆的所述第一节段及所述第二节段的相交处的距离H4为1mm~3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滤器具有如下优点:
前述的滤器包括多根第一滤杆和多根第二滤杆,多根所述第一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多根所述第二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且所有所述第一滤杆及所有所述第二滤杆的近端收拢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滤杆位于所述第二滤杆的近端外侧,所述第一滤杆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滤杆的厚度;通过对所述第一滤杆及所述第二滤杆的厚度进行差异化设计,使得所述滤器在植入目标管腔后,所述第一滤杆可以提供较小的支撑力,所述第二滤杆可以提供较大的支撑力,在兼顾所述滤器的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对目标管腔的刺激,从而减少内皮细胞增生,减少血管内皮对滤器的包覆,提高滤器的回收时间窗。
前述的滤器包括多根第一滤杆和多根第二滤杆,多根所述第一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多根所述第二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且所有所述第一滤杆及所有所述第二滤杆的近端均收拢并相互连接;且所述第一滤杆的表面光滑,且所述第一滤杆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以使得所述第一滤杆可以在与目标管腔线接触,且接触面积尽可能地小,以维持所述滤器在目标管腔中的居中状态,并还降低支撑力,以减小对目标管腔的刺激,进而减少因目标管腔的内皮增生而引起的对滤器的包裹,延长所述滤器的回收时间窗。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滤杆的表面光滑并包括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所述第一节段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滤杆的内侧,且所述第一节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到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所述第二节段连接于所述第一节段的远端,所述第二节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到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如此,在所述第二滤杆的第一节段与第二节段的相交处的附近,滤杆的密度较大,有利于拦截尺寸较小的栓子。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滤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主要示出回收钩及第一滤杆;
图3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滤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主要标识出所述第一滤杆的相关尺寸;
图4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滤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主要标识出第一滤杆之第一直线段及第二直线段分别与滤器的轴线所形成的锐角;
图5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滤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主要示出第二滤杆及其远端的锚定部;
图6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滤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主要示出锚定部及其相关尺寸;
图7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滤器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滤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主要示出第二滤杆的相关尺寸;
图9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二所提供的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三所提供的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四所提供的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五所提供的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六所提供的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滤器,110-第一滤杆110,111-第一圆弧段,112-第一直线段,113-第二圆弧段,114-第三圆弧段,115-第二直线段,116-第三直线段,117-第四直线段,120-第二滤杆,130-回收钩,101-第一连接环,102-第二连接环,121-第一节段,122-第二节段;140-锚定部,140a-第一锚定部,140b-第二锚定部,141-第一锚定件,142-第二锚定件,143-防刺穿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另外,以下说明内容的各个实施例分别具有一或多个技术特征,然此并不意味着使用本实用新型者必需同时实施任一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或仅能分开实施不同实施例中的一部或全部技术特征。换句话说,在实施为可能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并视设计规范或实作需求,选择性地实施任一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术特征,或者选择性地实施多个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术特征的组合,借此增加本实用新型实施时的弹性。
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复数形式“多个”包括两个以上的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以及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文中,术语“近端”、“远端”是从该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相对于心脏来看相对于彼此的元件或动作的相对方位、相对位置、方向,尽管“近端”、“远端”并非是限制性的,但是“近端”通常指该医疗设备在正常使用过程中靠近心脏的一端,而“远端”通常是指远离心脏的一端。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滤器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滤器100包括多根第一滤杆110和多根第二滤杆120,多根所述第一滤杆110围绕所述滤器100的轴线布置,多根所述第二滤杆120围绕所述滤器100的轴线布置,且所有所述第一滤杆110和所有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近端均收拢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滤杆110位于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近端外侧,所述第一滤杆110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滤杆120的厚度。
所述滤器100用于植入目标管腔以拦截栓子,所述目标管腔例如是腔静脉。其中,所述第一滤杆110的部分结构与腔静脉壁线接触,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远端可以与腔静脉壁点接触。通常,滤杆的厚度越大,滤杆向腔静脉提供的径向支撑力越大,对腔静脉的刺激也越大,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对所述第一滤杆110和所述第二滤杆120的厚度进行差异化设计,以在兼顾所述滤器100植入腔静脉后的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尽可能地减小对腔静脉的刺激,进而减少内皮细胞增生,减少增生的血管内皮对滤器100的包覆,有利于延长所述滤器100的回收时间窗。优选地,所述第一滤杆110的厚度可以为0.25mm~0.35mm,所述第二滤杆120的厚度可以为0.3mm~0.4mm。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滤器100还包括回收钩130,所述回收钩130连接于所述第一滤杆110及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近端,且优选所述回收钩130朝向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方向弯曲,以使得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经过所述回收钩130。另外,所述回收钩130上可以设置显影元件(图中未示出),以便于判断所述回收钩130在腔静脉内的位置。所述显影元件可以采用钽、铂铱合金、铂钨合金等任意合适的显影材料制造。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滤杆110的数量可以为3~12,并优选所有所述第一滤杆110绕所述滤器100的轴线均匀布置,以及所述第二滤杆120的数量可以为3~12个,并优选所有所述第二滤杆120绕所述滤器100的轴线均匀布置,从而所述滤器100在周向上具有均一的支撑力,使得所述滤器100能够在腔静脉中保持居中,避免发生倾斜而引起所述回收钩130贴壁(即所述回收钩130贴靠在腔静脉上),这在回收所述滤器100时,有利于抓捕器的圈套器套住所述回收钩130。这里,“居中”的含义是指,所述滤器100的轴线与腔静脉的轴线基本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滤杆110可以由壁厚为0.25mm~0.35mm的第一管体切割并定型得到,所述第二滤杆120可以由壁厚为0.3mm~0.4mm的第二管体切割并定型得到,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嵌套设置。如此,可以方便地得到不同厚度的所述第一滤杆110和所述第二滤杆120,同时,通过两个管体分别切割得到所述第一滤杆110和所述第二滤杆120,还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滤杆110及所述第二滤杆120的宽度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更灵活地调整所述滤器100的径向支撑力。这里,所述第一滤杆110的宽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二滤杆120的宽度,更具体地,所述第一滤杆110的宽度可以为0.3mm~0.6mm,所述第二滤杆120的宽度可以为0.4mm~0.8mm。可以理解,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嵌套设置,是指所述第一管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二管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的外侧。
所述回收钩130可以单独由所述第一管体切割并定型得到,也可以单独由所述第二管体切割并定型得到,还可以同时由所述第一管体及所述第二管体切割并定型得到。所述回收钩130通过至少一个管体切割成型,使得其与所述第一滤杆110和/或所述第二滤杆120无需额外连接,更为稳定可靠。如图2所示,以所述回收钩130单独由所述第一管体切割并定型得到以及所述第一管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的外侧为例说明所述滤器100成型方式:所述第一管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近端部、中间部和第二远端部,其中所述第一近端部被切割并定型得到向所述回收钩130。所述中间部未被切割并保留为圆环形结构,以作为第一连接环101。所述第一远端部被切割并定型得到多根所述第一滤杆110,如此多根所述第一滤杆110的近端均收拢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101上。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管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近端部和第二远端部,所述第二近端部未被切割,并保持为圆环形结构,以作为第二连接环102,所述第二远端部被切割并定型得到多根所述第二滤杆120,也即所有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近端均收拢并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环102上。并且,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径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相匹配,于是将所述第二连接环插入所述第一连接环,并通过任意合适的方式例如焊接或机械连接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连接环101与所述第一连接环102连接即可。由此可知,所述第一滤杆110的近端与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近端通过第一连接环101及所述第二连接环102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预先将所述第一管体套装在所述第二管体上,然后切割并定型得到所述回收钩130、所述第一滤杆110及所述第二滤杆120。
请继续参考图1并结合图2至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滤杆110的表面光滑,且所述第一滤杆110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以使得多根所述第一滤杆110共同构成一类似于图2及图3所示的皇冠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不仅提高所述滤器100在腔静脉内的稳定性,防止倾斜,还在回撤所述滤器100时,有利于从腔静脉中抽离所述第一滤杆110。
详细来说,请重点参考图3及图4,所述第一滤杆110包括沿近端向远端依次平滑连接的第一圆弧段111、第一直线段112、第二圆弧段113、第三圆弧段114及第二直线段115。其中,所述第一圆弧段111及所述第三圆弧段114的凸侧朝向所述滤器100的内部布置,所述第二圆弧段113的凹侧朝向所述滤器100的内部布置,所述第一直线段112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二直线段115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减小。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二圆弧段113用于与腔静脉壁线接触,这样做,可以尽可能小地减少所述第一滤杆110与腔静脉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对腔静脉的刺激,从而减少腔静脉的内皮细胞增生。
可选地,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圆弧段111的半径R1为8mm~10mm,所述第二圆弧段113的半径R2为4mm~6mm,所述第三圆弧段114的半径R3为5mm~8mm。所述第一直线段112与所述滤器100的轴线所形成的第一锐角θ1的角度为55°~75°,所述第二直线段115与所述滤器100的轴线所形成的第二锐角θ2的角度为8°~12°。以及,所述第一滤杆110上具有一最宽点M,所述最宽点M是指所述第一滤杆110具体是所述第二圆弧段113上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最大的点。在所述滤器100的轴向上,所述最宽点M与所述第一滤杆110的近端端点之间的距离H1为6mm~10mm,并且多根所述第一滤杆110的最宽点M位于第一圆上,所述第一圆的直径D1为28mm~30mm。所述第一滤杆110的远端端点与所述第一滤杆的近端端点之间的轴向距离H2为16mm~24mm,并且多根所述第一滤杆110的远端位于第二圆上,所述第二圆的直径D2为22mm~24mm。通过合理的尺寸设计,可以使得所述滤器100在植入腔静脉后,所述第二圆弧段113能够在腔静脉壁的挤压下与腔静脉壁线接触,有利于在较小的厚度下保持较好的支撑力,使得所述滤器100维持在居中状态。所述“自然状态”是指所述滤器100自然扩张,且未植入腔静脉时的状态。本文中所述及的部件的尺寸,一般都是指相应部件在所述滤器100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尺寸,除非特别指出外。此外,在所述滤器100的轴向上,所述回收钩130的近端到所述第一滤杆110的近端端点的距离H3为6mm~8mm。
请再参考图5,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表面光滑,并包括第一节段121和第二节段122。所述第一节段121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滤杆110的内侧,所述第一节段121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现在增大后减小。所述第二节段122连接于所述第一节段121的远端,且所述第二节段122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如此,在所述第二滤杆120在所述第一节段121及所述第二节段122的相交处形成向所述滤器100的轴线方向凹陷的腰部。在所述腰部的近端附近,所述滤器100的滤杆的密度较大,可以有效拦截尺寸较小的栓子。
具体地,所述第一滤杆110的远端端部位于所述第二滤杆120的所述第一节段121与所述第二节段122的相交处的近端侧。优选地,在所述滤器100的轴向上,所述第一滤杆110的远端端部位于所述第二滤杆120的所述第一节段121与所述第二节段122的相交处的距离H4为1mm~3mm。通常所述滤器100在植入腔静脉并扩张时会受到来自腔静脉的径向挤压力,相较于自然状态来说,此时的所述第一滤杆10更靠近所述滤器100的轴线,因此所述第一滤杆110的远端端部在轴向也更为接近所述第一节段121与所述第二节段122的相交处。一般来说,在腔静脉中,所述第一滤杆110的远端端部到所述第一节段121与所述第二节段122的相交处的轴向距离为1mm~2mm。如此,在所述第一滤杆110的远端端部所在的平面上,多根所述第一滤杆110之间的距离较近,多根所述第二滤杆120之间的距离也较近,这就使得在该处,所述滤器100的滤杆的密度更大,对尺寸较小的栓子也具有更好的拦截效果。
进一步地,请返回参考图1并结合图5及图6,所述滤器100还包括锚定部140,所述锚定部140设置在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远端,所述锚定部140至少包括一个锚定件,所述锚定件在所述第二滤杆120所产生的径向支撑力的作用下刺入腔静脉,以使得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远端能够与腔静脉壁点接触。所述第二滤杆120的厚度较大,并优选为0.3mm~0.4mm,正是为了提供足够的径向支撑力以使得所述锚定件能够刺入腔静脉,若所述第二滤杆120的厚度较小,所述第二滤杆120相应较软,导致其提供的径向支撑力不足,使得所述锚定件难以刺入腔静脉,也就不能使得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远端与腔静脉壁稳定接触。所述锚定部140也可以由所述第二管体切割得到。
请重点参考图6,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锚定部140包括两个所述锚定件,两个所述锚定件分别为第一锚定件141和第二锚定件142,其中,所述第一锚定件141用于刺入腔静脉壁,以阻止滤器100沿远端向近端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锚定件142用于刺入腔静脉壁,以阻止滤器100沿近端向远端移动。不仅如此,所述锚定部140还包括防刺穿结构143,所述防刺穿结构143用于限制所述第一锚定件141及所述第二锚定件142刺入腔静脉壁的深度,以避免刺穿腔静脉壁。
详细而言,所述防刺穿结构143至少部分地为直线构型,并连接于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远端。所述第一锚定件141可连接于所述防刺穿结构143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滤杆120与所述防刺穿结构143的相接处,所述第一锚定件141为倒刺,且所述倒刺的自由端(也即倒刺的远离所述防刺穿结构的一端)朝向所述滤器100近端。所述第二锚定件142连接于所述防刺穿结构143上,并位于所述第一锚定件141的远端侧,所述第二锚定件142为直线构型,且所述锚定件142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滤器100的远端。
更为详细地,所述防刺穿结构143与所述滤器100的轴线所形成的第三锐角θ3的角度为4°~10°,这样一来,当所述滤器100在腔静脉中扩张时,所述防刺穿结构143能够平行地抵靠在腔静脉壁上,以使得所述防刺穿结构143与腔静脉壁线接触。所述第一锚定件141与所述第二滤杆120之间形成一V型结构,且所述V型结构的尖角处为圆角,所述圆角的第四半径R4为0.4mm~0.6mm,同时所述V型结构的开口角θ4的角度为65°~85°。以及,所述第一锚定件141的自由端与固定端(即所述第一锚定件141与所述防刺穿结构143相连接的一端)的连线的长度L1为0.8mm~1.6mm。所述第二锚定件142与所述防刺穿结构143所形成的第四锐角θ5的角度为30°~50°,所述第二锚定件142的长度L2为1mm~1.5mm。另外,所述防刺穿结构143的整体长度L3可以为3mm~6mm,所述防刺穿结构143的远端端点到所述防刺穿结构143与所述第二锚定件142的连接点的距离H5为1mm~2mm。这样的尺寸设置,既可以实现所述滤器100在腔静脉中的扩张,也能够使得所述第一锚定件141及所述第二锚定件142刺入腔静脉壁,并还避免刺穿腔静脉壁,以及在回收所述滤器100,可以顺利地从腔静脉壁中抽离所述第一锚定件141和所述第二锚定件142,尤其是可以使得所述第一锚定件141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抽离腔静脉壁,减少对腔静脉的损伤。
另外,优选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锚定件141处于不同的圆周上,以及优选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锚定件142处于不同的圆周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得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锚定件141错落地刺入腔静脉壁,而不是位于腔静脉壁的同一圆周上,以及使得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锚定件142错落地刺入腔静脉壁,而不是位于腔静脉的同一圆周上,进一步减少对腔静脉的刺激,减少内皮细胞增生,进而减少增生的血管内皮对所述滤器100的包裹,使得所述滤器100具有较长的回收时间窗。
为实现此目的,请参考图7及图8,所述滤器100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滤杆120的长度不相等。优选地,所有的所述第二滤杆120被分为两个以上滤杆组,不同的所述滤杆组中的所述第二滤杆120的长度不相等,同一个所述滤杆组中包括至少两根长度相等的所述第二滤杆120。同一个所述滤杆组中的所述第二滤杆120绕所述滤器100的轴线中心对称地布置,这样的结构,可以向所述滤器100提供均匀的径向支撑力,以使得所述滤器100保持居中。举例来说,请继续参考图7及图8,所述滤器100的第二滤杆120可包括三个所述滤杆组,这三个所述滤杆组中的所述第二滤杆120的长度互不相等,且每个所述滤杆组中包括两根长度相等的所述第二滤杆120,且这两个长度相等的所述第二滤杆120绕所述滤器100的轴线中心对称地布置。可选地,当所述滤器100的第二滤杆120包括三个所述滤杆组时,在所述滤器100的轴向上,长度最短的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近端端部到远端端部的距离H6为34mm~40mm,长度居中的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近端端部到远端端部的距离H7为36mm~42mm,长度最长的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近端端部到远端端部的距离H8为38mm~44mm。另外,设置在长度最长的所述第二滤杆120上的所述锚定部140的所述第二锚定件142的自由端所在的第三圆的直径D3为38mm~42mm,从而所有的所述第一锚定件141及所述第二锚定件142均可以刺入腔静脉壁,且在所述防刺穿结构143的作用下避免刺穿腔静脉壁。
<实施例二>
如9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滤器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每个所述锚定部140包括一个所述锚定件和所述防刺穿结构141,一个所述锚定件是所述第一锚定件141或所述第二锚定件142。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锚定部140包括第一锚定部140a和第二锚定部140b,其中,所述第一锚定部140a包括所述第一锚定件141和所述防刺穿结构143,所述第二锚定部140b包括所述第二锚定件142和所述防刺穿结构143。一些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远端设置所述第一锚定部140a,另一些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远端设置所述第二锚定部140b。
<实施例三>
图10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滤器1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第一滤杆110的形状不同,且所述第一滤杆110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滤杆110包括沿近端向远端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111、第一直线段112、第二圆弧段113、第三直线段116、以及第四直线段117。其中,所述第一圆弧段111、所述第一直线段112及所述第二圆弧段113的设置方式可参考实施例一,所述第三直线段116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四直线段117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保持不变。另外,所述第四直线段117和所述第三直线段116之间可以圆角过渡,也可以直接连接。并且,所述第三直线段116用于与腔静脉壁线接触。
<实施例四>
图11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滤器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第一滤杆110的形状不同,且所述第一滤杆110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保持不变。也即,所述第一滤杆110包括沿近端向远端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111、第一直线段112、第二圆弧段113、第三直线段116、以及第四直线段117。其中,所述第一圆弧段111、所述第一直线段112及所述第二圆弧段113的设置方式可参考实施例一,所述第三直线段116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四直线段117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保持不变。另外,所述第四直线段117和所述第三直线段116之间也可以通过圆角过渡。并且,所述第三直线段116用于与腔静脉壁线接触。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还在于,所述锚定部140包括第一锚定部140a和第二锚定部140b,其中,所述第一锚定部140a包括所述第一锚定件141和所述防刺穿结构143,所述第二锚定部140b包括所述第二锚定件142和所述防刺穿结构143。一些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远端设置所述第一锚定部140a,另一些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远端设置所述第二锚定部140b。
<实施例五>
图12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滤器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第二滤杆120的形状不同。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滤杆120为直线构型,且所述第二滤杆120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实施例六>
图13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滤器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第二滤杆120为直线构型,且所述第二滤杆120到所述滤器100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还在于,所述锚定部140包括第一锚定部140a和第二锚定部140b,其中,所述第一锚定部140a包括所述第一锚定件141和所述防刺穿结构143,所述第二锚定部140b包括所述第二锚定件142和所述防刺穿结构143。一些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远端设置所述第一锚定部140a,另一些所述第二滤杆120的远端设置所述第二锚定部140b。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第一滤杆110和所述第二滤杆120的厚度可以相等。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5)

1.一种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第一滤杆和多根第二滤杆,多根所述第一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多根所述第二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且所有所述第一滤杆及所有所述第二滤杆的近端均收拢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滤杆位于所述第二滤杆的近端外侧,所述第一滤杆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滤杆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杆的厚度为0.25mm~0.35mm,所述第二滤杆的厚度为0.3mm~0.4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杆的表面光滑,并包括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所述第一节段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滤杆的内侧,所述第一节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所述第二节段连接于所述第一节段的远端,所述第二节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杆的远端端部位于所述第二滤杆的所述第一节段与所述第二节段的相交处的近端侧,且在所述滤器的轴向上,所述第一滤杆的远端端部到所述第二滤杆的所述第一节段及所述第二节段的相交处的距离H4为1mm~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杆为直线构型,且所述第二滤杆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杆的表面光滑,且所述第一滤杆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或者,所述第一滤杆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杆至少包括第一圆弧段和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凸侧朝向所述滤器的内部布置,所述第二圆弧段位于所述第一圆弧段的远端侧,且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凹侧朝向所述滤器的内部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器还包括锚定部,所述锚定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滤杆的远端,并包括锚定件和防刺穿结构,所述锚定件用于刺入目标腔道的壁,所述防刺穿结构用于限制所述锚定件的刺入深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刺穿结构至少部分地为直线构型,并连接于所述第二滤杆的远端,所述防刺穿结构与所述滤器的轴线所形成的第三锐角θ3的角度为4°~10°;
所述锚定件包括第一锚定件和第二锚定件;所述第一锚定件为倒刺,并连接于所述防刺穿结构与所述第二滤杆的相接处,且所述倒刺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滤器的近端;所述第一锚定件与所述第二滤杆之间形成一V型结构,所述V型结构的尖角处为圆角,所述圆角的第四半径R4为0.4mm~0.6mm,且所述V型结构的开口角θ4的角度为65°~85°,所述第一锚定件的自由端与固定端的连线的长度L1为0.8mm~1.6mm;所述第二锚定件为直线构型,且所述第二锚定件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滤器的远端,所述第二锚定件与所述防刺穿结构所形成的第四锐角θ5的角度为30°~50°,所述第二锚定件的长度L2为1mm~1.5mm。
10.一种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第一滤杆和多根第二滤杆,多根所述第一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多根所述第二滤杆围绕所述滤器的轴线布置,且所有所述第一滤杆及所有所述第二滤杆的近端均收拢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滤杆的表面光滑,且所述第一滤杆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杆的表面光滑,并包括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所述第一节段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滤杆的内侧,所述第一节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所述第二节段连接于所述第一节段的远端,所述第二节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杆包括沿近端向远端依次平滑地连接的第一圆弧段、第一直线段、第二圆弧段、第三圆弧段及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圆弧段及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凸侧朝向所述滤器的内部布置,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凹侧朝向所述滤器的内部布置;所述第一直线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二直线段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增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半径R1为8mm~10mm,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半径R2为4mm~6mm,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半径R3为5mm~8mm;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滤器的轴线所形成的第一锐角θ1的角度为55°~75°,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滤器的轴线所形成的第二锐角θ2的角度为8°~12°。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杆上具有一最宽点,所述最宽点是指所述第一滤杆到所述滤器的轴线的距离最大的点;在所述滤器的轴向上,所述最宽点与所述第一滤杆的近端端点之间的距离H1为6mm~10mm,多根所述第一滤杆的所述最宽点位于第一圆上,所述第一圆的直径D1为28mm~30mm;所述第一滤杆的远端端点与所述第一滤杆的近端端点之间的轴向距离H2为16mm~24mm,多根所述第一滤杆的远端位于第二圆上,所述第二圆的直径D2为22mm~24mm。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杆的远端端部位于所述第二滤杆的所述第一节段与所述第二节段的相交处的近端侧,且在所述滤器的轴向上,所述第一滤杆的远端端部到所述第二滤杆的所述第一节段及所述第二节段的相交处的距离H4为1mm~3mm。
CN202122983164.9U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滤器 Active CN2162218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3164.9U CN216221840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3164.9U CN216221840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21840U true CN216221840U (zh) 2022-04-08

Family

ID=80961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83164.9U Active CN216221840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218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26694B2 (en)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der
US7909847B2 (en) Vein filter
CN101031254B (zh) 包括具有轴向弯曲部的支杆的可移除腔静脉过滤器
US10792045B2 (en)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der
JP5616795B2 (ja) 静脈フィルタ
US11458005B2 (en) Self-centering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EP3967278A1 (en) Blood vessel stent
CN113229991A (zh) 防移位腔静脉滤器
CN216221840U (zh) 一种滤器
US9788932B2 (en) Vascular filter
CN213217905U (zh) 一种腔静脉滤器系统
CN107174375B (zh) 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
CN108143518B (zh) 滤器
CN110169843A (zh) 一种荷花瓣式双层点支撑可回收型腔静脉滤器及制作方法
WO2018121114A1 (zh) 一种用于植入血管内的滤器
CN116196139A (zh) 一种滤器
CN111329618A (zh) 一种m形可回收的静脉血栓滤器
CN213993851U (zh) 一种可回收的腔静脉滤器
CN109953838B (zh) 滤器
US8784445B2 (en) Endovascular filter and retrieval apparatus
US20200315769A1 (en) Filter
CN212213935U (zh) 一种m形可回收的静脉血栓滤器
CN212213933U (zh) 一种伞形可回收的静脉血栓滤器
CN210932040U (zh) 一种管丝结合腔静脉滤器
CN111329619A (zh) 一种伞形可回收的静脉血栓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